生命的遐想-爬行天下到几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主持人:关于龟的长寿故事很多,但不知是真是假。

    刘贯中:有很多都是真的。比如前不久,有一处老房子拆迁,结果从房基里挖出一只龟,可能当年房主是把它作为镇宅之物的。它居然还活着,年龄肯定已经很大了。但挖出来后,当我们见到它时,它已经死了。大概是因为它已经适应了那种生活,突然的变化令它的身体猝不及防,结果一命归西。

    主持人:还真有这种事!看来,龟适应环境的能力真是超一流。

    超慢速“装甲车”

    主持人:其实,龟鳖类最与众不同的是它们进化出了厚厚的壳。

    李建军:龟的肋骨通过分化生长,包裹了肢带和肢骨的上节,以支持骨质的背甲,同时腹面也长出了骨质的腹甲。背甲和腹甲又都被角质的甲套覆盖,并在两侧互相连接。龟鳖类就用这样的方式进化成了装甲车般的爬行动物。虽然它们牺牲了灵活性,行动起来慢吞吞的,但是这身笨重的保护壳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使得龟鳖类成为现生四足脊椎动物当中最古老的动物之一。

    主持人:有一种闭壳龟完全闭合了自己的上下骨板,这是不是代表了龟鳖类今后的进化方向——更紧密地把自己包裹起来?

    李建军:很难说。

    鳄:几代元老

    主持人:终于该说到凶猛的鳄了。还是请专家谈谈鳄的家史吧!

    李建军:鳄起源的时间应该比恐龙还要早。不过,从化石记录来看,最早的鳄和恐龙一样出现于三叠纪晚期。从那时起,鳄经历了爬行动物的衰落、恐龙的灭亡、哺乳动物的兴起和人类的成长。经过2亿年的演化,鳄今天仍然活跃在地球这个大舞台上,真可谓是一类极其成功的爬行动物。

    主持人:鳄为什么能这么成功呢?

    刘立泉:鳄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它的身体结构:它的心脏已经和比较进化的鸟类、哺乳类一样有4个房室;它忍饥挨饿的能力极强,有的种类即使半年不进食也不致饿死。

    吕君昌:大多数鳄都长着扁平的头,长长的吻部,嘴里长着圆锥形的牙齿。在近几千万年里,它们的身体构造基本定型,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也被称为“活化石”。

    鳄

    曾与恐龙争高下

    主持人:曾有巨大的鳄活跃在中生代,据说它们体长达到11米~12米,仅头部就有一人多长。它们不仅吞食小动物,甚至敢和恐龙一争高下,一些食植物的恐龙经常成了它们的美餐,人称”魔鬼巨鳄”。

    李建军:其实,这种鳄还不算最大的鳄,在美国晚白垩世的地层中发现过一种恐鳄化石,它体长达到15米,是已知鳄中的超级“巨星”。

    温度决定性别

    主持人:鳄的生殖也很奇怪。小鳄的性别并不是从受精的那一刻就决定了,而是由快出壳时的温度来决定,比如,温度较高时,孵出来都是雌性;温度较低时,孵出来都是雄性。真的是这样吗?

    刘立泉:确实是这样的。在野生环境下,鳄的性别就取决于雌鳄把卵产在什么地方,如果产在向阳处,温度高些,也许出来都是一种性别;产在背阴处,又会是另一种性别。

    主持人:那么未来的全球变暖,会不会造成鳄的性别比例失调,而使它们不能再繁殖后代了呢?

    吕君昌:从理论上讲,全球变暖会造成鳄性别比例失调。但实际上,随着外界温度的逐渐变化,鳄的生理机能可能也会逐步调整。如果调整得合适,适应了新的温度,那么对小鳄的性别影响就不会太大。只要不是突然的极端的变化。

    各路英豪的生存秘诀

    主持人:看来我们这些元老级的爬行动物各有各的生存之道,不管是温顺的慢性子,还是凶猛的暴脾气,都能顺应环境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才得以延续至今。尽管它们真正的生存秘诀,我们今天依然不得而知,但是在哺乳动物当道的今天,它们依然能够有自己的生存天地,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绝招的。

    李建军:首先一条,新陈代谢慢。这些爬行动物都是变温动物,它们不需要用食物来维持自己的体温。不像我们人类,要维持恒定的体温,就要不断地进食。它们可以很长时间不吃东西,也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刘贯中:就是。像我们饲养这些爬行动物,对此是深有体会的。比如像蟒蛇,我们一星期也就喂它一两次,吃上几只鸡就够了。不像那些哺乳动物,每天都要按时喂。

    刘立泉:新陈代谢慢还体现在行动慢、消耗小。这些动物除了捕食的时候会迅速地出击外,其他时候都不大动。比如那些鳄,还有一些蜥蜴,真的就可以像雕塑一样一动不动地呆上几个小时,我们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是绝对做不到这点的。

    关于未来的梦想

    主持人:爬行动物已经爬行了几亿年了,那么它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

    李建军:现在,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太厉害,比如龟类,现在在海洋里生活的海龟有很多种,可是就因为它们的经济价值高,就遭到了人类的疯狂捕杀,加上生存环境日渐恶化,数量正在急剧减少,现存的海龟大多已被列入濒危物种。

    主持人:蛇的未来发展方向呢?

    李建军:如果考虑人类的影响,我觉得它们会变得更加小巧灵活,以逃避人类的追杀。可是养殖场的蛇会向肥胖的方向发展。

    主持人:龟鳖类有着极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不考虑人类的干预,它们能否一直存活下去,成为地球上最后灭绝的物种?

    吕君昌: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它们缓慢的新陈代谢,缓慢的生活节奏,加上壳的保护和与世无争的生存方式,是有可能在动物界的激烈竞争中或突然的大灾变中悄悄躲过,就像躲过几千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一样,生存下去的。

    主持人:日本有一部科幻影片《哥斯拉》,讲的是一只蜥蜴受到了核辐射,变成了一个像恐龙那么大的巨型怪物,踩塌楼房,踩死人类,弄得人类社会一团糟。最后,人们动用了现代武器,费尽周折,才把它除掉。不知这种恐怖的事情是否真能出现,受到污染的动物真的能产生这种变异吗?

    刘贯中:那尽管是故事,但是动物们受到污染确实是会产生某些变异的,比如现在有很多双头蛇、双头龟,那都是污染造成的。这些动物都活不长,而且活得很痛苦。

    主持人:动物们未来是会向巨型化发展,还是会向小型化发展呢?

    李建军:从进化规律看,体型增大是一种进化趋势,但是如果环境长期不改变,其中得到身体增大好处的动物会继续增大体型,达到极端化的程度。从地质历史上看,动物极端化的程度越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就越小。可是,环境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所以那些极端化了的动物都灭绝了。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干什么都要有个度。动物的体型也是一样,不能过度增长。因此,从环境不断变化的角度来看,脊椎动物能够像狗一样大小应该是最佳的。而在无脊椎动物中,昆虫的大小是最佳的,这是几亿年的演化证明了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