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中学史话-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北京酷热的头伏刚刚结束,而我终于可以合上电脑闭目养神了,自我感觉好惬意,原因是《潞河中学史话》的初稿已经画上了句号,可以交稿了。

    今年5月接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王建军老师的电邮,并且布置了《潞河中学史话》的编写任务。我曾信誓旦旦地表示,潞河中学是现藏史料最多的学校,又曾有过编辑历史画册和设立校史馆的经历,应该没有问题。但对于学校来说,每年从5月到7月,是最繁忙的季节。期末临近,大考在即,有无数的事情需要处理,甚至连静下心思考一下的时间都难找。况且,编撰史话不同于编辑画册与展览,它是需要用史料说话,用文字来解读的。徐华校长和几位参与编辑的老师,一起策划了几次,又参考了出版方面的建议体例,才确定了初步的编写方案。接下来便是创作前期浩繁的案头工作了。潞河中学现存的史料,不能说是浩如烟海,也可以称作故纸成堆。有学校档案室早期收藏的校刊,也有两本不同时期的校友回忆录和校友往来信件。更多的是数百张历史照片和档案文件。

    回想起来,编写过程也是很有意思的。就像是一头扎进历史的情境中,与不同时期的校长和老师进行无数次有意思的对话一般,包括对歧义蛮多的潞河中学教会时期的历史如何看待的问题,也包括人格教育的缘起与化为学校行为时的种种外显形式,还包括对处于历史漩涡和时代变迁大时代当中各色人等的表现如何认识的问题,等等。这不仅需要熟悉学校各个时期的史料,还要了解教育前沿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用材料说话的方式,对不同时期的学校行为做了相对客观的展现,旨在使本书更具有可读性、富于趣味性,使抱有不同目的的读者均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收益,即便是教育专业人员,也可以从引用的材料中了解当时潞河的校长和教师们所持有的教育主张。

    从浩繁的史料中也可以看出,潞河中学不同时期的校长在治校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睿智,他们在办学实践中、在践行各自教育理想等方面所闪现出的智慧,以及所投入的富于开创性的劳动。这些史料也充分体现出在潞河中学办学的历史中“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结合的密切程度,这也是潞河教育之所以辉煌的最重要的原因。尽管潞河中学办学的历史已有147年,而且各个时期的治校也是个性十足,富有特色的,不同时期的校友业绩也十分骄人。但受规定篇幅所限,本书只能把1867年建校到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之前的历史作为主要素材,对校友代表的选择也限于20世纪40年代之前的毕业生。

    实际上,编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通过对叙述主线的确定和材料的择取,我们也可以触摸到什么是教育的本质与真谛,什么是以人为本……当然更可以拨开蒙在教育表面的层层面纱,去思考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潞河中学的早期教育,哪怕再辉煌,也不过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点抑或是其中一个传统的缩影。而新中国的教育是从整个国家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达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程度是几代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的结果。历史终究代表着过去,唯有创造才意味着明天。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我们可以从潞河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中更多地汲取有益的元素,去思考和开创潞河中学历史的新篇章。

    在本书编著中,张丽君负责第二章第五节的编写及全书审校;孙会芹负责第一章第三节的编写;黄凤红负责第五章第一节部分内容的编写及校史资料、照片提供。我们由衷地感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认真梳理学校历史的机会,也由衷地对参与策划并负责部分节次编写的老师,以及在后期校阅中付出劳动的人员一并表示感谢。

    编著者,2014年7月28日 于潞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