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教育继承的传统有三:其一是民国时期的传统——受现代西方学说的启发而嫁接在古代儒学基础上的混合体;其二是解放区的传统——农村边区政府(延安)领导人积累的办教育经验;其三是学习苏联经验的大胆尝试。这三种传统直到30年后改革开放时期才充分地结合起来。
1 震古烁今
校园建设承旧制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政府对潞河中学校园进行了全面的改造。第一次始于1985年,拆掉了红楼(谢氏楼)两侧的平房教室,在老校区外围建起了两座教学楼和一座实验楼,又对年久失修的红楼按原样进行了翻建。当时校园改造的思路是把老校区原样保留下来,层高不超过红楼钟楼的高度,使改造后的潞河校园依然保持了原有风貌。第二次校园建设始于2000年前后,包括20世纪90年代末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由校友衣复恩率先捐款、各届校友积极响应兴建的潞友体育馆,以侯仁之校友命名的信息中心——仁之楼,以黄昆校友命名的科技楼——黄昆楼,以及两座学生公寓、餐厅等。同时,在校园北区,原农产部的位置兴建了43000平方米的国际教育学园。在校园内,对田径场等运动场所进行改建与翻修,恢复了原有的草坪,协和湖畔也进行了全面整修。在校园里,所有后增建筑在样式和色调方面亦承旧制,所以在不破坏校园原有格局与风貌的基础上,潞河中学的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成为北京市为数不多的,依然保持原址原貌的百年名校,被学生们赞为中国最美校园。
校史宝藏再开掘
1979年暑期,时任校长方田古,也是解放以后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校长,接受了全国政协向当时的通县一中等一批学校征集校史的任务。据赵荣鲁老师回忆:
学校决定从寻访历届校友入手收集资料……耿宝珍老师几乎用全部课余时间,乘公交、骑单车,甚至徒步走访,从1980年到1984年寻访到千余名校友信息。他详记访谈记录,并与受访校友探讨母校优良传统。校友们不惜将珍藏多年的校刊、年刊、照片、证书献给母校……
在赵荣鲁、耿宝珍等人的努力下,《百年老校话今昔》的小册子终于完成了。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本校史,其内容全面、详实,具有开拓性,且在那个时代起着对潞河历史评价的定向作用。为更广泛地联络校友,1982年第一版校史展览,组织了纪念建校115周年活动。后又成立了校友基金会,并且促成了1988年第一版《校友回忆录》的付梓,从而成为潞河中学校史研究的第一桶金。其中1952届校友范志鸿在校友联络方面功不可没。他的父亲是潞河中学20世纪40年代的体育部主任,利用这层关系,他先后与天津、西安、太原、石家庄、邯郸、内蒙古、上海、山东及东北各省的校友取得联系,并促成了天津、西安、太原、石家庄四座城市校友联谊会的成立,被广大校友称为“寻访大使”。1982年末,由高沂、张宝瑞、陈大光、刘绍棠、范志鸿、赵荣鲁六人发起成立“通县一中(原潞河中学)校友基金会”,在1986年的理事会上,提出以基金会为基础的校友会建设方案,1987年正式组建潞河中学校友会。
从那以后,校友会活动即进入常态。从20世纪80年代起学校组织的大型校庆活动就达7次之多,校史展更新达四版,校友返校等活动不计其数,这对潞河校友起到了极大的凝聚作用。2002年,潞河中学135周年校庆之际,在时任校长张世义的倡议和支持下,把潞友楼辟为校史馆并策划了史上最详尽的校史陈列展。后又经2007年、2012年两次大的改版,校史馆成为潞河中学学生特有的德育基地,也被北京市批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有张珍、齐守愚、李延增、顾竞夫、衣复恩、方田古、赵景新、陈大光、陈光华等多位校友、教师在潞河中学设立了多项奖学金。至今,校友会仍保留着三项,即周文彬烈士奖学金、陈昌祐校长奖学金和赵紫宸优困学生奖学金,每到开学典礼时向受奖学生颁发。此外,校园内设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也成为潞河学生及周边中小学,以及附近社会机构,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潞河中学的全体干部每到清明节都有向革命烈士纪念碑和老校长陈昌祐墓地敬献花篮的仪式,以表示对潞河中学革命传统与教育传统的尊重,这一传统已延续多年。
2 传承与发展
办学传统一脉承
1999年,时任校长张世义主持编写并提交的《潞河中学1999~2010发展规划》在学校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获得全票通过。规划明确提出了潞河中学新时期的办学思想,后几经修改被表述为“四个坚持”的办学思想:即“坚持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教育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坚持多元开放的学校发展方向”。张校长在对潞河历史研究和现实教育发展趋势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主张。他认为,陈昌祐校长时期提出的人格教育思想,是人本位教育的集中体现,而后方田古校长确立的一切为了祖国的办学思想体现了社会本位的教育观。于现今教育发展而言,二者都不能偏废。其中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规定,亦体现了现实办学的目标追求,这有利于潞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思想的统领下,学校事业得以快速发展。
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0个教学班,扩大为今天的70个教学班,高峰时曾达到96个教学班,为通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教育支撑。教师队伍也从原来的200余人,发展到今天的400余人。2000年,经北京市教委评估验收,潞河中学成为北京市首批15所示范性普通高中之一。同时,2000年开始承办的教育部项目——内地新疆高中班也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全国项目学校的佼佼者,被誉为全国内地新疆高中班排头兵。当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潞河教育的触角也涉及海内外教育的多个领域。
志图今日创辉煌
2008年徐华接任潞河中学校长。他一方面继续秉承“四个坚持”的办学思想,一方面更使其触及实际。2009年的开学典礼上,增加了一个议程,教师、学生宣誓,誓词是:“秉承一切为了祖国的校训,践行爱国、乐群、自律、修身的校风,主动发展,追求卓越,做具有健全人格的潞河人。”誓言的内容及这种庄严的形式,旨在入学伊始,就给学生一个目标概念,之后在学程中不断强化加深,促进其主体意识、自主精神的养成。其中主动发展、追求卓越,应是潞河教育一以贯之的传统,也是今天基础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潞河中学也先后取得了多项国家级的称号或资质,如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示范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中特色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北京市级称号和荣誉,如首都文明单位标兵、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普通高中自主设置课程与自主会考实验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的取得为潞河教育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 展望未来谱华章
历史的长河,裹挟着曾经的风光滔滔远去。我们正站在现实的河畔,描绘着新时代的风景。泛黄的书页,模糊的影像,闪光的名字,骄人的业绩,都已化作潞河教育厚重的基石。在这基石之上建造宏伟的大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顾以往之辉煌,慕前辈之伟岸,树光大之信念,谱未来之新篇——我们别无选择。
追本溯源,是为了清淤固本,引源头活水,灌潞河长流。不满足以往、不安于现状、锐意进取、积极创造,是百年潞河不断发展的动力,而这动力之源就是潞河人代代相传的潞河精神。
潞河中学1928年年刊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阐述潞河精神的文字:
潞河的精神是创造,是革命。无论在什么事上,绝不抱着“成功了”三个字,所以,进取之心格外敏捷。潞河有57年的历史,却如已过的昨日去了,它们不能再来,我也不希望它们再来。在它们足迹上的确印着深刻努力的伟绩,是可纪念的,可模仿的。然而,我认它不是我们成功的终点,也不是可夸口的荣耀……所以潞河以往的荣耀,可取材的就是努力的精神。57年的历史,正如同年的陈年绍兴,望我潞河同仁得它努力的精神,举起杯来共祝前途远大……
积极创造,努力进取,仍然是当今潞河人坚守的信念。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教育永远是民族振兴和国家强大的基石。新时代的学校,已经远远不是升学的数字可以衡量优劣的考试机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民族、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代代新人,不断提高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确保中华民族有一个繁荣昌盛的光明未来,才是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在。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发展,涵养人文精神,是我们不变的目标。英国教育大师怀特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绚丽多彩,养成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使充满稚气的青少年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还要使他们具有追求、创造有价值生活和方法的能力,使他们适应社会需要,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使一代代新人茁壮成长,使他们理清、智明、体健、趣广,创造的基因在每一个细胞中萌发。
1930年《潞河半月刊》第三十三期刊头有这样的文字:
利用这优美的环境,你——潞河的人们!培养着美妙的灵魂,创造着光荣的生命!负起这重大的使命。你——潞河的人们!保守着有过的历史的光荣,担负起人类幸福的责任。
现在以至未来的潞河教育,仍然会以“培养美妙的灵魂,创造光荣的生命,保守历史的光荣,担负人类幸福的责任”作为最神圣的目标,不断进取,努力创造,让潞河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路漫漫其修远,吾辈同仁勉力向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