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引子

    保镖是对社会富有者、权势者的一种保护行为。晋商发达必然要产生镖局镖行。本文对此作简要叙述。

    一、晋商镖局的形成与龙头企业

    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镖局也同样如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受统治者“重农轻商”的思想影响,商业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直到大清康(熙)雍(正)(1662—1735)年间,政治局面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商业逐步走向繁荣。但在金钱等昂贵货物交易中,由于长途跋涉,往往受到盗匪的打劫。为了保障银钱、商品贩运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镖行应运而生。到了大清同治(1862—1874)年间,镖行进入“黄金时代”,但伴随着票号的产生和热武器的兴起,加上交通的便利,镖行生意日趋萧条,到民国十五六年彻底消亡。纵观镖行生涯不过150年左右的光景,在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昙花一现”,然而它在晋商的发迹阶段却起着相当重要的保护作用。正如商家所说:商离不开镖,镖离不开商,商家的金钱养育了镖,镖局的武师保护了商。

    随着晋商的崛起,祁县、平遥、榆次、文水县的镖局也同时在晋商老家发展开来,有的镖局走出县城,跟随商帮扎根在商埠码头和商业重镇,其中声望较高,镖路较长,影响较大的龙头镖局共有五家。

    广盛镖局。广盛镖局由祁县小韩村人戴隆邦创办。时间约为乾隆(1736—1795)初年,地点在河南赊旗镇(今社旗县)。晋人之镖局,为何设于赊店呢?因为赊店是交通枢纽,西去川贵,东接江浙,南连湖广,北通晋蒙,南临长江天险,北近黄河大流,同时又居于嵩山和武当山之间。而我国的少林拳源于嵩山,内家拳源于武当。戴隆邦选择赊店,就在于扎根中原,闯大风大浪,结识更多更好的武友,磨砺更高更强的拳法,汲取更盛更富的“营养”,闯荡更宽更广的商货镖路。为了实现宏图大愿,戴隆邦和他的儿子戴大闾、戴二闾,以及众多镖师,见武友就结交,有擂台就切磋,见异拳就交流。他们本着“艺中见义,阵中结谊”的原则,广交天下志士,致使自身拳法日臻完善,广盛镖局也生意兴隆、事业更盛。

    同兴公镖局。同兴公镖局始创于大清道光(1821—1850)初年,创始人为平遥县的王正卿。王正卿在北京面铺学做生意(压面条),常用擀面杖代替花枪,舞弄名家大枪刘教给他的枪术,并向贾殿魁学习信拳。王正卿得名家拳械精华后秘不传人,与其子开办同兴公镖局,时间长达50余年,为平遥日昇昌等巨商大贾保驾押运作出了巨大贡献。

    昌德镖局。昌德镖局以人名命名,创始人左昌德号左二把,文水县孝子渠村人,出身于武术世家,专练家传十二弹腿,于大清嘉道年间(1796—1850)设立昌德镖局,一生以保镖为业,是晋商行商的保护神。道光二十四年(1844),左昌德为江苏巡抚押送苏绣名师卢氏的“七禽图”赴京,道光皇帝赐给他黄马褂一件、镖旗一面。

    三合镖局。三合镖局由榆次的安鼎世创办。地点设在察哈尔的张家口,专送榆次常家发往关东及西口(归化)的货物。镖师代表人物有赵大根、赵培信、安晋源、赵光弟、杨福成、颉云鹏、范成德、赵云武等人。因镖局经常活动在东口(张家口)、西口一带,所以镖师们大都是榆次、祁县、太原、阳泉、大同、张家口等地人。

    大盛魁。大盛魁本是西口的一家驮运行,由祁县、太谷的王、史家族联营,他们有驮峰两万、职员数千,常往返于蒙古草原与东欧地区之间,由于活动范围广,常遭大漠马匪劫掠。为保驮运安全,总号就以数倍酬金雇用武林高手当镖师兼驮夫,同时,总号还与清兵联手,实行兵镖合运。而清军也念大盛魁祖辈曾为康熙剿灭噶尔丹驮粮运草有功,故派军队接护驮队,保证了驮运安全。

    上述五家镖行可谓“镖局大主”,再加上沿途各地的小镖师临时加盟,保证了晋商钱财、货物的安全。这五大镖局,可谓是当时晋商镖行的龙头企业。

    二、晋商镖局的伟业与历史功绩

    晋商崛起离不开康乾盛世营造的政治氛围,同时,也离不开晋商镖局的诚信走镖,它们义气联镖、结谊育才。可以断言,晋商镖局为晋商崛起作出了贡献,也为历史铺设了不可磨灭的和谐基石。

    诚信走镖。晋商镖局的宗旨从来是商镖同命,诚信走镖。有道是“商铺货通天下,镖局镖行天下,票号汇通天下,镖师会师天下”。为了做到商镖同命,镖局大都做到了“以命保镖”,宁可伤掉一条命,也不让商货损一物,所以行内规定四种镖必以大镖师护押。四种镖系指银镖,即金银物品;远镖,即千里之外的营运;新镖,即新货上路;人镖,即重要人物、贵妇人等。押镖途中若遇险情,大镖师必须首当其冲,出阵亮相,能“和”则和,不能和则战,战则无所畏惧,伤者不弃刀,至死方休。

    镖师们浴血奋战,为的不是挣那约定的酬金,而是体现镖师的人生价值,以“镖行天下”力保“货通天下”,让商号从骨子里认识“以镖护商”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格的尊严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嘉庆初年,祁县渠家有一批银镖要运往天津,而从河南到天津,沧州是必经之地。沧州地方非同一般,素有“镖不喊沧”之说,戴二闾在赊店接镖之后,决定亲自押运。车进沧州,他没有掩旗报号,而是大摇大摆地穿街而过,不料被一群武士围在街头,戴二闾声称他是“广盛镖局”镖师,是戴隆邦的二小子——“戴二闾”,带头的尹玉文一听是赫赫有名的戴家镖师,马上提出“要想过沧州,美名必须留,胜败不劫货,为着见见戴家的手”。戴二闾得悉尹玉文的意图后,便决定“艺中见义,阵中结谊”,既不能为敌,又不可败阵,从此解开无人不头疼的“沧州死穴”,蹚出一条以义气为重的镖路。开手是两刀对阵,戴二闾擅长扭扣刀法,三扭两扣便削断对方的柳叶刀。二次出阵,对方拿的是二丈长的白腊大杆,戴二闾没有以硬对硬,而是拉出一条软鞭以柔克刚。结果皮鞭缠掉大杆。尹玉文一看连败两将,便亲自上阵,言明徒手对擂三局,不论胜败都送镖上路。头两局平分秋色,关键的决胜局一开场,尹玉文施展出鸳鸯腿专攻戴二闾下盘,戴二闾本可施展绝招化解取胜,但他却没有,而是以旱地拔葱跳上镖箱。尹玉文还在纳闷,咋不破招进攻。戴二闾又反弹琵琶,施展出“美人挂画”贴上高墙。尹玉文还在惊目咋舌,戴二闾又提气离墙跳上门楼。此刻尹玉文如梦初醒,原来戴二闾是给他留下了大面子,没有让他当众出丑,这种“艺中见义,阵中结谊”的战术,既彰显了心意拳的非凡功夫,又反映了高手的崇高武德。从此,两位英雄结为挚友,沧州也不再是镖路上的一大“死穴”。

    众所周知,祁县乔家在包头做高粱霸盘时闯下大祸,乔致庸不得不运送30万两银子解包头之急。而30万两不是小数目,为安全起见,戴二闾采取了调虎离山、声东击西的妙计,把西至杀虎口,东至大恒山,以及保德、宁武和大漠地带的武林豪杰一股脑儿吸引到了雁门关,打了整整三天“雁门擂”,使银镖安安全全翻过宁武关,度过偏头关,闯过杀虎口。30万两银镖平安抵达包头城。事后,乔致庸拜戴二闾为“名誉师父”,戴二闾则平添一名“名誉弟子”。

    义气联镖。五大镖局不愧是龙头企业,它们站得高,看得远,想得细,为使镖业安然无恙,它们还曾经有过不可思议的“义气联镖”。左二把接过一支人镖,他们负责保护道光皇帝的爱妃去泰山观光,此镖高贵非同一般,若有闪失,性命不保,还可能会株连九族,于是,他找戴二闾商量。他知道戴二闾谨遵祖训“不做清朝官,不办清朝事”,便没有透露人镖实况,仅仅说是一位大家闺秀,可能与皇宫还有亲戚关系。戴二闾认为人镖责任重大,于是出于朋友之情,派出儿子戴五昌出镖帮忙。镖车行至德州,竟真有歹徒想劫镖做压寨夫人。于是,左二把手执单刀,戴五昌紧握白腊大杆,勇斗歹徒,打得歹徒们跪下求饶。

    东口(张家口)的三合镖局专送榆次常家的货镖和银镖,镖路多在关东。随着货物西移,镖车又扩张到了西口和囫囵。为了保证路不失镖,三合镖旗挂在戴家镖旗一旁,使两大镖局同收双赢。镖局之间由于相互支援、互相补充,各尽其能、各展其长,久而久之民间唱出了一句顺口溜:“王家的枪(平遥),戴家的手(祁县),左家的弹腿天下走(文水),安家的大弓(榆次弓力拳)射出口(东口),大盛魁的镖师(西口)不用吼(有镖旗亮相不必喊镖)。”可见团结就是力量,联镖就是金光,和谐自古就是仁道,贬损意味着抵消和相残。

    结谊育才。晋商镖局从多年的护镖实践中体会到,经商不仅要学会打算盘、做生意,还必须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能商、能武的素质。只有脚踏实地地走出这条路子,才能处理突发事件,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样的想法是戴二闾从“钩镰铲”的传授中得到的启发,而有所行动的。为了增强商人的身体素质,二闾接受商家聘任,在祁县和包头开设了广盛镖局的分号,派去有经验的镖师,他们既坐堂接镖,又负责训练商号生意人练武,从中选拔像样的后生协助走镖,从而增强了商号的自我保护能力,又培养出一批能商能武的商业新秀。

    戴二闾举办“雁门擂”之后,接受乔致庸的要求,当了“名誉师父”。其族侄戴良栋也紧步二闾后尘,偷教乔致庸的长子乔景岱武艺,使其成为心意拳高手。戴魁也接受乔家请求,让乔致庸的曾孙乔倜当了他的过门弟子,苦练心意拳三年。后来乔倜毅然辍学从军当了飞行员,在太原保卫战中,乔倜驾驶骷髅机,单机恶战三架敌机,在打掉打伤一架僚机之后,被地面高炮和空中机炮交叉击中机舱,成为烈士。

    民国十五年(1926),戴魁在归化城铲除了邪恶,为晋商净化了市场,并在西口收了几十个店员徒弟,培养出了以马二牛、刘锦林等为代表的能商能武的新秀。

    三、晋商镖局的行规与管理制度

    晋商镖局之所以能长期活动在商界,并且取得不菲之业绩,除武功卓著之外,镖行的行规与管理制度也十分重要。镖局的行规很多,全都是镖师们用鲜血和生命积累的经验。它们既代表了镖局的利益,又代表了镖师的利益。这些行规有:水路三规、择店三不、进店三要等。

    水路三规是:第一,昼寝夜醒,因为白天一般不会发生抢劫事件,而夜晚却有贼人前来偷袭,所以镖师白天大都进舱酣睡,夜晚却要全部警醒,以防突发事件发生。第二,人不离船。水路沿线多是人烟稠密地区,可谓繁华热闹,奇景遍地,镖师如登岸观赏,就会因走神而失镖,因此,要保证人不离船,以免中了贼人的“调虎离山”之计。第三,避讳妇人。妇乃色物也,水上船家多以船为家,往往妻女同舟,最宜“色眩误事”,或被贼人“放白鸽”,造成“色狼入室”,然后劫货毁人。因此,镖师素重武德,以免丢镖失命。

    在走陆路时,住店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择客栈有“三不住”原则:一是不住新开之店。镖师一般都走固定的镖路,对沿途客店都很熟悉,并和店家结成友好关系,而对新开之店,镖师不知底细,故而是绝对不留宿的。二是不住易主之店。老板突然换了新主,在弄请变因之前,镖师对此只能敬而远之,唯恐易主后变为贼店。三是不住娼店。所谓娼店就是旅店和妓院功能合一之店,此店往往明者为娼,暗者为盗,因此,也不能留宿。

    选好客店后,镖师们要遵守“三要”准则:首先,对店内巡视一番,看看有无“异相”,以免被贼人瞄上。二是到店外巡视,看看有无“异风”,以免被贼人跟踪。三是到厨房查看,看看有无“异味”,不要被麻毒等物药倒。

    镖师入睡时还要执行“三不离”。首先是武器不离身,一旦贼人入室行窃,也好有所防备。二是衣服不离身,晚上住店从不脱衣睡觉,一旦出事,马上开战。三是车马不离院。镖车进店后,就有值更人员负责看护车马,不管店外发生什么事,镖师们都不闻不问,以免中了“调虎离山”之计。

    这些规则一方面保证了镖物的安全,一方面也预防了镖师丢镖失命的问题发生。

    镖局选聘镖师要求很高,起码是武林精英,还要求镖师对车战、马战、步战、夜战,样样精通。广盛镖局还另加一条,镖师必须是擂战中闯过三关的武林豪杰;昌德镖局则要求镖师必须以一抵三;同兴公镖局试过拳法功夫之后,还要让镖师拧动花枪,看他扎得快不快、稳不稳、准不准;三合镖局在考察镖师武功之后,则要与三个跤手摔跤,连胜两将者则被聘用。大盛魁和复盛公招聘店员也要让他们动动拳脚,然后再看他字写得好不好,算盘打得利索不利索。镖局选人重才更重德,要求镖师以义气为重,友情第一,所以充当镖师者大多是亲兄弟,或是同门师兄弟。由于有着血缘或拳缘关系,镖师们便结成了铁血情义,遇险都当仁不让,生死无惧。另外,镖师经常与贼、匪等社会败类打交道,因此,他们更重视“洁身自好”,要与“坑蒙拐骗”绝缘。镖师们皆以“德信义勇”来严以律己,宁可以命保镖,以命救友,也绝不背信弃义。

    镖师是一个很危险的职业,走镖途中难免遇到一些伤残或殉职的情况,为妥善处理事端,各个镖局都有各自的处理办法,视伤残程度负责定量的长期供养,如想回老家者,柜上给其适当的补偿。一般情况下,是给伤者置地10亩左右,再给一辆大车和几头牲口,让他们有一份不动产以养老送终。如家中有兄弟子侄者,还可顶替走镖,或者在镖局中充任文职,享受应得酬金。另外,镖师也有个年龄段,有道是“四十不出阵,五十不走镖”,对于因自然衰老的镖师,同样有三种安排,有本事的镖师可转任分号掌柜,或掌个外柜,再或者介绍给某字号当库丁或当护院。掌不了柜的,则当师傅带徒弟,发挥余热,培养人才。三是告老还乡,照例得到一辆大车、两头牲口,好回家安度晚年。对于阵亡者则酌情而定,实行一次性抚恤。

    四、晋商镖局的拳种与技击特色

    晋商镖局的镖师大都是地方拳种的代表人物,各门有各门的拳种,各拳有各拳的特色,虽说都是中华武术,然而门派、拳风却不尽相同,现分述于下:

    广盛镖局。广盛镖局主练戴家心意拳,心意拳原称“意拳”,由宋朝的岳飞所创,后经历代传人充实、改进,不断提高,到大清乾隆(1736—1795)年间成为“戴家心意拳”,创编者是祁县小韩村人士戴隆邦。隆邦,字兴国,聪颖绝顶,博学多才,二十几岁即成为闻名遐迩的武术技击家。他先是在中原大地磨砺拳法,继而引进河南心意六合拳、螳螂拳及牛氏意拳,终将七门拳法集于一体,并以内家导引功法统领拳架,创编了风靡全国、风格独特的“心意拳”。斯拳立于心、精于意,由内催外、以根带梢,劲发自于丹田,力冲达于四梢,有猝不及防之功效。由于它劲足气盛、稳实有力,具备了技击的重要因素,同时,内外合一、发劲齐猛,拥有了技击的重要条件,另外,起落皆打、无处不击也是重要环节,终于成为中华武术四大名拳(心意、八卦、太极、少林)之一。广盛镖师大都是家族传人,自小精练,刻苦磨砺,功夫十分了得,遇匪不怯,艺中见义,先礼后兵,博得了江湖界好评,一致认为戴家拳是仁义拳,广盛镖局是君子镖。

    斯拳虽然封闭保守,但富含哲学、力学、医学、心理学等科学原理,还是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戴家心意拳的主要内容包括五行拳、十大形、四把、闸势等81手拳法,还有几种秘笈拳,器械有刀、枪、棍、铲等十几种兵器,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养生功夫。

    三合镖局。主镖之拳是“弓力拳”,弓力拳是把人体形象地比作一张“弓”,拉弓射箭发于内外合一的一股“力”,“发力射箭气穿心,清静绝像又觉明”,“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实际上是博采众长,以内家拳为主的拳种。在演练中或使用时,它既有太极的粘绵柔圆的缠丝劲,又有少林拳的闪展腾挪、抢扫甩跌的冲撞劲,世人认为此拳“身似弓弩、手似药箭、蓄力拉弓、发力射箭、弹力抖劲、巧使妙变、一动百动、刚柔相济”。

    昌德镖局。昌德擅长“弹腿”,在华北地区流传很广。弹腿始创于山东临清龙潭寺,名曰“十路潭腿”,以后少林和尚又增两路,称为十二路弹腿。弹腿发腿有标准,高腿与裆平,低腿不过膝,“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弹腿四只手,人鬼见了都发愁”。可见弹腿快速有力,左右对称,功架完整,发劲齐猛。左二把凭着两条铁腿镖行天下,人称“铁腿二把”。

    同兴公镖局。同兴公镖头王正卿,擅长枪法,专练信拳,信拳舒展大方,快慢相间,开合自如,刚柔相济。因它出于少林禅门,故讲究拳禅一体。王正卿不仅钻研信拳,更擅长大枪刘的六趟枪法,枪法融入拳境,如虎添翼,誉满三晋,成为镖行天下的稀有拳种。

    五、晋商镖局的遗风与社会贡献

    晋商镖局伴随着晋商的崛起,轰轰烈烈地挺进了一个世纪,再随着票号的出现,交通的便捷,以及热武器对冷兵器的取代,又渐渐衰竭,直到消亡。镖局虽然结束了,但是它那忠信义勇的时代遗风却浇铸了华夏儿女的思想灵魂,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一茬一茬地成长发展,特别是“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传统美德随处可见,练武不辍、强身健体的民族风尚久扬不衰,而拯国救亡、驱敌灭夷的民族气节代代盛传,写下了光辉篇章。

    1900年庚子事件中,广盛镖局的隔代传人无不义愤填膺。武林神探戴良栋运用妙计设擂追凶,从而智破了“洋奸大案”,惩治了犯罪的洋人传教士。河北李洛能的传人张占魁、李存义在天津卫组织大刀队,痛歼侵略者,打出了中国人的冲天浩气。心意拳的传人韩慕侠于1918年在北京六国饭店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一雪“东亚病夫”之耻辱。太谷车毅斋艺高人胆大,以白腊大杆对擂日本人板三太郎的枪刺,由于速快劲猛,日本人猝不及防,远跌一丈开外,荣获清华翎五品军功。戴家拳的第四代掌门人戴魁为净化晋商环境,曾于1926年在归化穴点“六十二”,六十二是内蒙大草原有名的拳王和跤王,为了独占拳坛霸主,他向戴魁发出挑战,在归化大召寺旁与戴魁比起拳来。六十二求胜心切,一出手就猛虎般扑了上去。六十二力大无比,他能推倒犍牛,踢伤烈马,照其力度,戴魁定要远跌八丈之外,岂料戴魁拳变如闪电,只一招侧闪,六十二便扑空难收,失去控制,尽管没有前跌趴下,但两只手却像两只翅膀张开难以落下,戴魁一看战机成熟,一招“腋窝点穴”,使六十二失去了战斗力,铲除了拳坛一霸。1938年,日寇侵华期间,戴魁虽已年过花甲,但他民族气节犹存,进城门时不向日本鬼子鞠躬,结果两个枪把同时挡在他的胸前,戴魁操住枪把猛劲推出,鬼子兵双双跌进城壕,日本兵本欲开枪打死戴魁,戴魁却早已飞越土墙钻入青纱帐了,他后与独立营营长武克鲁结为忘年交,教授抗日游击队徒手夺枪术和一招制敌的绝妙心意拳。为了壮我国威,传承瑰宝,戴魁不仅在祁县授徒,还在西口、包头和归化广传拳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武术继续服务于今天的社会保安工作,各大中企业的保安人员多是晋商镖局的各门传人,如当今现代化的祁县大华玻璃厂,其员工多达5000人,保卫人员达20多人,其保卫科长王占昌及骨干人员都是戴家拳的弟子。目前,仅祁县11个乡镇,就有18家武术馆社,演练心意拳的青少年近万名。为使传统武术融入全民健身活动之中,祁县武术协会副主席曹继植还根据戴家拳的内功原理创编了“健身九锻筋”。在全国六大报刊上先后发表,使心意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