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镖局镖行义行天下 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山西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引子

    岁时节日庆祝与人生礼仪襄赞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一种非制度化的经验,是一定人群约定俗成的地域文化体现。它是历史的传承沿袭与现实的生动演绎的相统一,既有凝聚力又有指向性。它是民情风尚习俗的最大载体,是一个地方人们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贯穿和渗透着当地人们最深层、最核心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

    一、岁时节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山西籍诗人王维17岁时客居长安,有感于重阳佳节而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别却并州已六年,眼中归路直于弦。春晴门巷桑榆绿,犹记骑驴掠社钱。”这是金代秀容籍诗人元好问飘零异乡时,所作的《家山归梦图》。“社钱”是指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的春社活动,据当地风俗,人们要在祭祀时击鼓、撒钱,儿童们则以拾钱为乐(侯外庐、冒怀辛认为“社”是地方的基层组织,见《元好问诗词集》序)。他们用诗词饱含深情地描述了故乡的岁时节日民俗。

    山西是中国农历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农历源自夏王朝,也称夏历。史籍中记载的“夏都安邑”就在今山西南部地区,而北部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在历史的发展中,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融入汉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境内有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等,体现儒、释、道教义的民俗现象比比皆是。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山高日出晚,“阴阳割昏晓”,再加上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生活,使得同一个节日活动,却往往是“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形式各异,甚至相左,呈现出别样色彩。但就普遍性而言,全省仍具有农耕文明的特点。农忙季节,一个月内一般只有一个节日,只是体现一种信仰,活动形式简单,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闲季节,节日的数目相应增加,大众娱乐上升为主体,内容庞大,形式复杂,最典型的就是过年,民谚称“正月天天都是节”。这种安排,体现着岁时节日对于人们劳动生活节奏的调整作用。不管是农忙季节的家庭民俗活动,还是农闲季节的社会群体民俗活动,都贯穿着祭祀土地、勉励农事、五谷丰登、生活幸福的主题思想。

    1.春季节日

    春季节日主要有春节、迎喜节、送穷节、人节、谷神节、石头节、立春节、元宵节、填仓节、青龙节、寒食节、清明节等。

    春节,特指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也称大年初一),是一年开首的第一天,是全年的第一个也是最为隆重的节日,民间称“过年”、“过大年”。“年”的本意是说谷物熟了,五谷皆熟谓有年,五谷丰收谓大有年,过年即是庆祝丰收。春节是阖家团圆、庆祝丰收的日子,民间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等说法。

    从除夕子夜开始正式进入春节。第一项活动为接神,迎接天地诸神下界与民同乐,家家户户要点“旺火”、烧“柏楼”、鸣鞭炮。“旺火”用精选煤块垒成一塔形结构,点燃后能冲天而烧,映红天地。晋北地区盛行点“旺火”,讲究“旺火”要垒得高大,甚至用近百吨煤块垒成一座数丈高的塔,要保证三天三夜烧不倒,旺焰冲天。晋中地区的“塔塔火”属改良型的“旺火”,即在“旺火”塔体外抹一层泥巴。浑体留有无数的火舌口,如香熏炉,燃烧后火焰熊熊,形成一种玲珑剔透的金色绣球,以烧塌为好,俗话说“塔塔火,不塌不算火”。晋南地区缺煤,则用松柏树枝搭建牌楼式建筑,点燃后霹啪作响,火光冲天,松香氤氲。这些礼俗,既是祈福兴旺的仪式,也有照明取暖的功效。同时,人们还要点燃通宵不灭的“长明灯”,家长要率全家祭祀天地诸神、列祖列宗。天亮后,人们穿着新装开始拜年活动。

    正月初一时,第一个出家门的人,开门时要念叨:“门神门神多行礼,家家户户开门都是你。新年新节新进财,是个元宝滚进来。”同时,人们还要燃放爆竹,以迎神驱邪。拜年分家拜、近拜、远拜以及团拜等形式,家拜是家中晚辈给长辈磕头,近拜是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远拜则是邻里乡亲好友之间的拜年,团拜则是团伙相聚去拜年。长辈要象征性给晚辈压岁钱。春节路遇他人,均拱手作揖,互致祝福,多为“恭喜发财”一类的吉祥语。拜年的目的在于加深亲友感情,和谐人际关系。

    春节家家吃饺子,饺子的谐音是角子(古代一种钱币),形制又像元宝(古代一种较大的金银锭),吃饺子取意招财进宝。餐桌上要有鸡肉、鱼肉等,以显示“吉庆有余”。正餐全家人都要入席,第一碗饭要敬祖宗神灵,而且坐正位的家长要致祝酒辞。

    春节要人人开心。言语行为要使人人高兴,晚辈小子活泼而不忘礼,长辈大人谨严而不苛责。若不慎失手打碎杯盘碗盏则不宜喧哗,或念叨“岁岁平安”。煮饺子忌讳吹冷风,所以不拉风箱,全凭柴烧;烧柴要烧芝麻秸秆,取意“芝麻开花节节高”;饺子破了要说是“挣了”,不能用“完了”、“糟了”、“坏了”等一类字眼儿。这一天不干力气活儿,不摸笤帚、扁担、锹锄、刀箭、针线,不倒垃圾也意味不破财。有的地方讲究在初五以前都不能扫院落,而晋南有的地方却讲究春节要从外面挑一担水回家,象征招财进宝。

    民谚有“正月初二三,路上尽是小生和小旦”,是说青年夫妇拖儿带女,大人小孩都打扮得像从戏台上下来的人物,衣冠楚楚、花枝招展地走在回娘家的路上。初一,全家团圆,一般都是媳妇要领着孩子,随丈夫回公婆家团圆;初二,丈夫要领孩子,跟着媳妇回娘家团圆。另外,晋北有正月初三回娘家的讲究,大同也有正月初一招待新女婿的传统。

    民谚有“人三鬼四神仙五”之说。初四“送祖宗”,就是将年前请回来的,象征列祖列宗的牌位送到原地,或到适当的地方进行安放、收藏。有的地方讲究“人双鬼单”,一般在初三或初五进行这项仪式。

    民谚有“破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送穷节选在正月初五进行。正月初五,民间称“出五”、“破五”,谐音“破无”,旧称“送穷节”,吕梁石楼则有外出郊迎喜神的讲究,即“迎喜节”。这一天,晋西北地区在太阳未出山时,要掀起炕席,打扫一些炕土送到野外,然后,鸣炮、烧香、敬纸,称为“送穷”。晋北地区民间习惯用彩纸剪成人的图像,由孩子拿到街头互相交换,称为“送穷媳妇得有福人”。晋东南地区民间习惯将烂衣服扔到墙外,传说是上古高阳氏(颛顼)之子游手好闲、破衣烂裤、生活无着,正月里穷死在巷外,民间扔衣以祭,称“送穷鬼”。晋南地区则传说是,颛顼宫中生下一个男孩,每穿新衣便哭,如果硬将新衣给他,不是被他撕烂就是被他故意在污秽堆里打滚,人皆称呼为“穷子”。这是一个传说的两个版本,是从不同侧面告诫人们要“克勤克俭”。还有传说是仿石崇送穷船之意。有的地方习惯在这一天早晨,取炉灰少许于筐,并剪五个纸人送到门外,焚香、放花炮而还,称之为“扫五鬼”。这一天,民间讲究“喜入厌出”,喜欢从外面担水取物以“填穷”,讨厌他人来取物、借物。这一天兴吃面条,因用刀切面,煮而食之,故名为“切五鬼”。晋北个别地方习惯在定更后,由妇女出大门外烧纸祭奠亡灵,放声大哭,俗称“哭节”。关于送穷节,山西流传有一则联语:

    爆竹三声,嘣走一伙穷鬼。呸!贼狗日的,害的老子七死八活;

    焚香九炷,迎来五路财神。呀!好老人家,保得小人六合四喜。

    旧俗将六畜、人与五谷从正月初一日开始排位轮值,初一鸡日、初二狗日、初三猪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马日、初七人日、初八谷日。初七人日又为人节,晋东南地区要于“人日”之夜焚香点灯,并用煮熟的稷米祭祀北斗星,进行祈福活动;临县等地习惯在门前或地里堆谷糠煨燃,称作“炙地”;晋南地区习惯用彩色丝线和绫绸制作首饰,称作“彩胜”,并且男子要游宴。也有的地方习惯祭拜百神,吕梁个别地方习惯用跳“麻姑”游戏祈平安。初八谷日又为谷神节,祭祀五谷神灵,或到后土庙祭祀拜神,或取五谷杂粮各一份在田间地头迎日扬洒,祈五谷丰收。晋北地区的祭岁星活动,讲究在天地神位前燃灯七盏,烧香焚表。有的地方讲全村公祭岁星,保护农业丰收。五台山一带则有一些信教者在此日上布施,祈求佛祖保护。有的地方又将此日当成敬八仙节。

    初十称为石头节,亦称老鼠娶亲日。这一天不仅不打老鼠,而且不搬动石头,还要给石器上贴春联。晋东南地区还有在夜晚给老鼠投食的,晋北一些地方晚上忌点灯,怕影响老鼠喜事,以为惹下鼠神会一年遭殃的。晋中地区习惯正月十三日在房屋顶上撒粮,供寒鸦啄食,希望这些鸟类不遭害田里的庄稼。

    立春也称“打春”、“鞭春”,提示人们此时可鞭打春牛开始耕种了。有的地方要用泥塑一“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三圈,以求不患痘病。当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里,希望田地出力贡献。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立春节,民间艺人以黄泥制作许多“春牛”小玩具,如口哨等,进行贸易,也有的地方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立春节,女孩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又称“春蛾”,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可主桑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春娃”。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晋南地区还要迎接新嫁的女儿回家,谓“迎春”。民间这天习惯吃“春饼”,以面饼包卷萝卜、姜、葱等菜食用,称“咬春”。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正月里最红火的大众娱乐节日,因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也称“灯节”。正月十五闹红火,各种民间社火艺术要进行大展演,可谓是民间的艺术节、狂欢节。此时,晋南地区气候转暖,河流解冻,人们习惯放河灯。夜晚,人们手提灯笼走路,碰到行人讲究抬起灯笼互相照一照,取意吉星高照。一些地方的妇女用面塑灯盏,蒸熟后加油点燃,置放在土地神、门神等处,供盼望得子的新媳妇、祈求不生病的孩子们来“偷”。晋南民间习惯荡秋千,有“秋千荡空中,一年不生病”之说。平川地区吃元宵喻团圆,山区讲究吃油糕喻高升。正月十六,全家要扶老携幼出门观灯赏月,称“游百病”,以应“正月十六游了春,一年四季不得病”之说。

    填仓节也称“添仓节”,在正月二十三这一天,民谣有“过了年,二十三,填仓米面作灯盏。拿笤帚,扫东墙,拾到虫虫验丰年”。夜间点灯以祀仓神“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这天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要镇宅。临汾地区的一些县讲究此日忌点灯盏,传说是老鼠正娶亲;晋北地区习惯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得越多兆头越好。晋南地区一些乡村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兴剪彩纸贴门上、剪葫芦贴帽上,以为可除百病保四季平安。

    节日不断、节里套节是山西民间过年最大的特点。由于正月里大多数地区仍是天寒地冻,农闲时间长,山西民间过节活动拉得很长,从上一年的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开始就算过年了,一直要到新年龙抬头节(农历二月初二)才算结束,俗话称“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

    “二月二龙抬头”,俗称青龙节,与惊蛰有关。此时大地复苏,阳气上升,个别地方此日起床时忌说“起”,担心毒虫应声而起。晋南有些地方,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田间劳作时注意安静以免惊动了青龙;有些地方则习惯到郊外游春踏青。晋北有个风俗,如借人家的水桶要一手提扁担、一手提桶,还桶时要捐一担水。此日,拂晓前担水叫“引钱龙”,担水愈早兴旺愈早。“引钱龙”是按照这一年有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入相应枚数的铜钱,提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汲水后随走随洒,将壶内剩下的水与钱倒入水缸,这样就算把钱龙引回家来了。这一天,人们普遍食烙饼或春卷,称是“揭龙皮”,同时还要吃梨。晋南民间要吃麻花、馓子,或称“啃龙骨”,或说是“咬蝎子印”。芮城县匼河过青龙节,有一种据说坚持千余年的古会,称“三社典”,相传始于东汉光武帝年间,是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举行的庆典活动。这天,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甚至赤身裸体身背粗木、铡刀、冰凌、石磨等大展阳刚之气,百姓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旧俗认为是在冬至后的第105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则把寒食节定在清明前一天,个别县则定在清明前两天。寒食节的源头应追溯到人类对火的崇拜,古人认为火中有神灵,需要止熄,祭祀后再重新燃起,称为“改火”。改火前要禁火,禁火期间自然是要吃寒食的,遂有寒食节。也有称寒食节是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的。汉时,晋地民间的寒食节曾要禁火一个月。三国时,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后,起兴于“晋王”的司马家族垂青晋地掌故,因而,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成了全国性的节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今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少数寺庙仍然习惯禁火三天。在寒食节这天,晋南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晋北习惯吃炒豆,一些山区讲究吃炒面。有的地方蒸“寒燕”食品过节,即用面塑“飞燕”等造型的食品,插在酸枣树枝的针刺上,或装点在室内,或作为馈赠礼品。清代学者戴震纂修的《汾州府志》对寒食节作了辨正,认为:“战国时有抱木燔死之说,子长所不取……战国秦汉之后,异说纷起,无足取信。”

    清明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祖节日,民谣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墦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清明上坟就是人们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在祭供的同时要除掉坟冢上的杂草,再培新土,然后加高加固,不使坟冢遭风吹雨淋变矮或被荒草湮没。晋南地区清明时,全家一齐去上坟,遵寒食节习俗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故而古人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晋北、晋中等地则要燃香化纸。有的县区还讲究此日妇女不到坟地,但傍晚却要在大门外放声哭,有“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的诗句描写。

    2.夏季节日

    夏季节日主要有佛诞节、端午节、六月六节等。

    四月初八,即佛诞节,亦称“浴佛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届时,佛寺举行诵经法会,五台山地区民间还举行一些拜佛祭祖、施舍僧侣等活动。晋北和晋西北一些县则在这一天过奶奶庙会,以求子祈福。运城则有男女老少头戴皂角叶,以纪念黄帝战胜蚩尤。这一天,各地多举行庙会,灵石县举办“看神花会”,乡宁县称是“油糕会”等。记载中最另类的要数大同,“在昔每年四月初八日,为赛脚大会之节,家家妇女骈坐门前,翘足道旁,恣人品论,以博得好评为荣;游人可驻足俯首观玩,唯弗得捏弄耳。其好尚有如此者,无怪其所缠之小足之无美不备也”(姚灵犀《采菲录》)。原来是在搞所谓的赛“纤小莲钩”的金莲会。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端五节、重午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等,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普遍的说法是为纪念屈原、介子推。在忻州地区流传有纪念明初大将常遇春之母的说法,大意是:常遇春之母是只熊,与常姓客商婚媾生下常遇春。长大后的常遇春以为人兽不同居,遂背其父逃离山洞,其母因此而绝望地跳进滹沱河。此时正是五月初五,常遇春父子向附近的乡民要了黄米和红枣,包了粽子丢进河里以祭其母,乡民们闻讯也纷纷包粽子投进河中。此说后来输入了儿不嫌母丑、后辈不忘对先人尽孝的思想,但究其历史,当与元明之战中常遇春在当时的“秀容”杀戮过甚有关。

    端午节还应该与夏至到来有关,其内涵源于人们的驱邪避瘟思想。盛夏是黄土高原上各种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跃的季节,人们由此创造了一系列驱邪避瘟的手段,后相沿成俗,形成了端午节民俗活动。

    山西端午节的风俗主要体现在包粽子、饮雄黄酒、插艾蒿、戴香包等上。山西人认定的粽子形象是以鲜芦叶相包、至少要由四个三角形平面缠扎形成的棱型,原料为黍米、红枣,吃时要拌糖。晋南地区则要将一些粽子用五色线捆缠,其用意是避邪。在端午节以前,民间要用菖蒲根和雄黄泡酒以备节日饮用,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走”的谚语。节日期间,成年人饮雄黄酒时,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小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以避瘟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五毒虫害。艾蒿味辣,是一种芳香化浊驱蚊蝇的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晋北习惯将艾蒿编成人形悬于门楣称为“艾人”,晋南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称为“艾虎”。还有一些地方是门上贴钟馗像,或用五色线将家具、门环等缠绕以驱邪。戴香包,妇女们要在节前用碎布片做成各种形状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香需等中药材及香料,佩带在少儿身上。晋北一些地方则用碎布、细茭杆做成符节缝在孩子背上,俗称“讨吃子”,取意人穷命大。还有用五色花线搓成彩绳系在孩子们的脖颈和手腕、足踝上,戴够100天称为“百索”。一些地区则要逮回一只疥蛤蟆保存,当日把墨锭塞进蛤蟆腹内,阴干,称为“蛤蟆墨锭”,传说有清热解毒功效,可以涂抹肿毒。据说蛤蟆这天都要蛰伏以避被杀,故民间有“疥蛤蟆躲端午”的说法。

    六月初六,晋南称为“回娘家节”。传说春秋时,骄傲自大的晋卿狐偃气死了亲家赵衰。某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约好六月初六要回家庆寿。他的女婿决定乘庆寿之机刺杀狐偃以报父仇。狐偃之女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了解了民间疾苦,悔恨自己未听亲家赵衰忠告而做了错事,因此,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从此,每年六月初六,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纷纷效仿,相沿成俗。追溯其原因,晋南盛产小麦,农历六月六前麦收皆已归仓,正好出现几日农闲,正是走亲访友共话收成的时期,因此,民间“六月六走麦罢”的谚语早已代替了狐偃之说。山西许多地方是将这一天定成了赶庙会的节日,尤其是在五台山,从六月初一到月底一直举办大型庙会,赶会者有汉、蒙、藏各族群众。这一天,还有“晒衣节”、“晒书节”之称,要将自家的皮大衣、棉衣、书籍等统统拿到烈日下曝晒。佛教、道教还把这天称为“天贶节”,寺观里的僧道要在这一天翻晒经卷。这一天,民间盛行做醋曲,认为用这天做的酵曲酿醋味道醇美。

    3.秋季节日

    秋季节日主要有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亦称“鹊桥会”、“乞巧节”、“少女节”。源于神话传说,是庆贺天上的牛郎星与织女星跨过星河的一年一会,民间习惯称“天河配”。山西民间有依照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扎像以庆贺的风俗,即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在像前敬献瓜果以示祝贺。人们把牛郎织女当作勤劳的化身,当看到星河有光芒,便要跪拜,跪拜者求耕、求织、求婚均可,求金银者则适得其反,且只能祈求一事,多则不灵,连续三年诚心诚意祈求一事者则必应验。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要向织女讨教手艺,称“乞巧”。祈祷后,手捏七根绣花针,用一根彩线来穿针孔,能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曲沃县盛行儿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待水面形成薄膜,将涂过油的绣花针能放置在水面漂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晋西北地区是在一盆水的水面上放置豆芽,弯曲的豆芽在水底的倒影图案越复杂、越逼真,则意喻乞得巧越多。晋东南一些地区则要女孩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状况,网结得越密,说明乞得巧越多。男孩要向牛郎讨教耕作本领,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这天是“老牛过生日”。

    中元节是在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民间称鬼节。道教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祇,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是在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佛教则确定七月十五是盂兰盆(梵语音译,意思是“救倒悬”)节,是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的节日,借目连救母的故事,劝谕人们只有善济十方僧众,才能解脱已故亲人在地狱中遭受的倒悬之苦,后又借助儒家的“孝亲”传统礼俗,将之演化成弘扬佛法的“孝亲节”,使民众普遍接受。于是,民间这一天要祭奠祖宗。晋南习惯用纸灯祭祖,晋北习惯用花馍面塑祭祖,临河濒水的地方则以放河灯祭祖。河曲县城濒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至此日夜,男女老少咸集岸边,各家各户用木板加五彩纸制作成被称为“大法船”的小彩船,中点蜡烛,放到河面任其顺水漂流,人们依据彩船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灵是否得救,如船在水中打旋,则被认为亡灵是欢喜的;如船在水中沉没,则被认为亡灵得到了拯救,且已转生投胎了;如果船漂得很远或靠岸,则被认为亡魂已超度到彼岸,位列天国仙班了。总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

    中秋节是秋季最隆重的节日。《礼记》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春华秋实,此时正是果实丰收之时,祭月之物就是果品和月饼。月圆之夜,自然是月亮满圆,山西讲究“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都是吉祥之兆。这时,全家团圆共赏明月。山西民间月饼皆以圆形模具扣制,制作有烤制与蒸制两种,烤制者多为糖馅,蒸制者多为油咸卷层。旧时,山西大部分地区有“男不拜月”,晋东南则有“女不望月”。老人们还要念拜月歌,大体内容为“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有吃有喝还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人们还要讲关于月宫的神话故事,如玉兔捣药、蟾蜍攀桂、吴刚伐桂、嫦娥起舞,等等。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也称重九节。“九”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字,称之为至数。古人讲究物极必反的事物规律,在自然气候的征兆上,秋分之后暑热已过,寒霜袭来,树叶凋零,清阳之气逐渐消失,萧瑟寒风将至。为避免邪气中身,人们采用一系列蓄阳储能的措施,以迎接肃杀寒冬的到来。重阳节,天高云淡、金风送爽,这是秋天最好,也是最后的日子,因此,这一天成为亲人们团圆的佳节。晋南地区自古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习惯,这一天,各地多举行庙会,赶会的人都以登高为乐事。赏菊饮酒也是山西重阳节的主要传统活动之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菊花开后的山西百日内再无花可赏了。晋北一些地方,年轻人在这一天还要常常去打猎饮酒,称为“辞青”,意喻告别绿色的季节了。

    4.冬季节日

    冬季节日主要有送寒衣节、开斋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节、除夕。

    十月初一为送寒衣节,与清明节、七月十五并称为三大“鬼节”之一。这一天,人们要祭奠先亡之人,依据是孟姜女为修筑长城的丈夫送棉衣的故事。元好问在《九月晦》诗中描述道:“九月忽惊今日尽,满城风散纸钱灰。”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的第一天,人们由御寒加衣而想到逝者的需要,因此,要为逝者送寒衣。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逝者做棉衣、棉被用。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做成衣被、鞋帽等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纸房、纸马等。凡送逝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焚烧,只有焚烧干净,才能将阳世的纸张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等。焚烧寒衣时,有些地区讲究要在逝者坟前进行,或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或在自家门前进行。民间送寒衣还讲究,夜晚在十字路口给自己家中逝者焚纸时,还要焚烧一些五色纸以救济那些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抢去有主之衣。有些地区讲究妇女不去坟前烧纸,但傍晚时分妇女要在门外放声痛哭。这一天,穿孝服的儿女们可值此日换穿常服,也可进行迁坟合葬等仪式。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殷周时期,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冬至节大部分地区讲究吃饺子,但晋南地区讲究“冬至馄饨夏至面”,以为饺子、馄饨包得像耳朵,吃了饺子、馄饨就不会冻掉耳朵。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先生要带学生拜孔子牌位。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隆冬季节,山西民谚有“一九二九袖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消井口(五九半凌汛散),六九去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民间有涂画“九九消寒表”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八十一朵花,每日用红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出则数九完,称为“九九消寒图”;有画九个空心繁体字,每字皆有九划,每日一笔,数九完而成一句话,称“九九消寒句”,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峥骨”等句。最雅致的是做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日在上下联各填一笔,数九完而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联”。当然,也有类似结绳记事、刻墙画壁、画格填涂的“数九法”。总之,“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当中。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数完八十一天,春天就到了。

    十二月初八过腊八节。腊八节的渊源来自上古祭祖的蜡节。《风俗通》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荆楚岁时记》:“腊节在十二月,故因是谓之腊月。”佛教借助腊月祭祖与吃粥的民俗,称十二月初八是佛祖成道日,然后进行布道,其大意为: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苦行多年,饥寒交迫,箕踞树下而不能起身,此时,一牧女送他“乳糜”充饥。食后恢复体力的释迦牟尼到河中沐浴,也净化了心灵,坐在菩提树下静思七天七夜,于十二月初八日觉悟得道。为纪念此事,每逢此日,佛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充作“乳糜”供佛,称为腊八粥。此项活动仪式在五台山佛教界甚为隆重。

    民间传统腊八粥讲究选用八种主料、八种佐料,意喻吉利。主料以豆米为大宗,有红豆、绿豆、豇豆、扁豆、豌豆、蚕豆及各色莲豆等,米类有小米、大米、黄米、江米、玉米、高粱等。过了腊八节,民间就要为过大年做准备了,民谣有:“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祭灶节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民间称腊月二十三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灶君为何方神圣呢?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道教兴盛,将灶神说成是一位老妪,她善知人间事,每月都要到玉皇大帝那里汇报人间灶炊之事,玉皇大帝根据她所述的善恶,来定夺为人间赐福的多寡。后来,民间又发展成了既有灶君奶奶也有灶君爷爷之说,不过山西多称“灶王爷”。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山西民俗》第100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山西只有榆社、文水、黎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祭灶。平时在锅灶旁正对风箱的墙上贴着灶君夫妇神像,两边配对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回宫降吉祥”,为灶君献供的是糖瓜(晋北称饧板),即麻糖的初级品,嚼在口中能粘住上下齿。民间以为这种糖制品能粘住灶君的嘴,免得灶君上天说房东是非。

    腊月二十三,房东要为灶君上天放炮送行,烧掉灶君旧像,除夕再请回灶君新像,祈求保佑新的一年。晋北流传有民谣:“腊月二十三,灶王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晋南的民谣是:“灶王呀呀(爷爷)你听着,火房里你是天天瞅着的,我顿顿省吃又俭吃,抛米撒面是一时错。锅台上日脏是娃娃多,你老人家可得耽待着。这糖瓜儿你吃不了全拿上,捎给玉皇呀(爷)尝一尝。我这儿给你把头磕,上天去千万要把我好话说,初一早起回来别耽搁,回家吃咱蒸下的油卷子馍。”过了腊月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皆已上天回宫,百姓多无禁忌,办喜事也不用择日子了。在一年最后的六七天里,办喜事的人家特别多,故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在洞房。”过了二十三,过年步伐顿时加快了,晋东南有民谣:“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晋南有民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除夕,民间称“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人们要把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内外全部清洁一新,还要故意把门上的“福”字倒贴,使任何挑剔者也只能说“福倒(到)了”。要请列祖列宗及亡故亲人的灵魂回家与生者共度佳节,要请回灶君,诸神归位,“安神不响炮,呀呀(神仙爷爷)不知道。”人已团圆,神正归位,祖宗保佑,人神同喜共贺的节日来到了。明天从今夜开始,明年今夜开始,一夜连两岁,三更分二年,人们不愿在睡梦中度过这辞旧迎新的神圣时刻。家庭主妇则要把每个人的新衣服拿出来进行最后一次检查,然后交给各人保管,天亮时更换。万事俱备,等待新旧交替那一刻,一定要吃饺子、一定要吃油糕,饺子饺子交子百岁,油糕油糕由此登高。夜幕降临了,连绵的爆竹声开始响起,祝福的空气开始拥抱着城乡,拥抱着所有的人们,浓浓的年味让“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鲁迅《祝福》),睁眼而看,一个天新地新人物簇新的红红火火的时代来了!

    二、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是按照一个人在其一生中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举行的纪念活动,大致可分为诞生、成长、婚姻、寿庆、丧葬等阶段。它是人们在社会传统习俗的背景下,对家庭某一特定成员进行时、未来时、过去时重大生活变动的思想表达和感情抒发,诸如祈盼、爱怜、庆祝、哀悼、纪念等等。究其实质,它承担着对人的理性评价,是人们在特定文化传统中对自身在不同生活阶段的说明和界定,兼有某种自由的赋予和使命的制约。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规范的人生礼仪。一个人从生到死,乃至于延伸从将生到死后,有形形色色的礼仪可资自身或施于他人参照使用。山西各地的人生礼仪就大端而言,是和整个中华民族特别是广大汉族地区的习俗是相同的,但由于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差异,它们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又往往具有某种程度的特殊性。

    1.养育礼仪

    养育礼仪包括妊娠、分娩、三朝、满月、百日、周岁、抚养、成人等礼仪活动。

    人们受迷信思想的束缚,认为生儿育女是出于神灵的恩赐,所以民间崇拜“送子娘娘”或观音菩萨。婚后夫妻,渴望生育而久不孕者,都要到当各地的“娘娘庙”求子。山西各地还有许多为人们虔诚奉行的习俗,如临汾浮山一带,求子心切的人家讲究在别人结婚时,索要或“偷”取新房内象征婴孩的面塑蛇娃、兔娃;吕梁柳林等地则兴在正月里去多子多孙的人家“偷”灯、面塑狗、面塑鞋及一种叫“枣洞洞”的面食,八月十五则去“偷”核桃和枣。被“偷”人家要刻意准备一些礼赠品供别人“偷”,意在积德行善,而对方以“偷”来显示虔敬。

    妇女怀孕的过程是妊娠,称“有喜”。为了保证胎儿在孕育之始就受到良好的影响,山西民间重视“胎教”,要求孕妇的思想、视听、言谈举止都要合乎儒教礼仪。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孕妇思想纯洁、举止端庄、精神愉快。妊娠期间,孕妇不得食兔肉、葡萄等物,以防产出婴儿腭裂和怪胎等;由于有“酸儿辣女”之说,忌食辛辣调味食品。孕妇分娩时,炕上身下要铺草席、草垫(或谷草、麦秸,或将筛过的细绵沙土、草木灰烬装入布袋内,旨在取经曝晒消毒、干爽、柔绵之物。山西籍诗人牛汉曾写有《绵绵土》一诗)。旧称此举为“坐草”、“就草”、“在草”,今则将妇女临产通称“坐蓐”。

    孩子降生为“添喜”,生了男婴称“大喜”,生了女婴称“小喜”,文雅的称是“弄璋之禧”、“弄瓦之禧”。家人对产妇的饮食结构有许多苛刻的讲究,从晋南到晋北都要求产妇喝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清得能照见人影”的稀米汤,忌食辛辣调料、大鱼大肉,怕的是把母乳“逼”回去;或以为婴孩原是腹中肉,产妇身体未复元前,肉食容易“长回去”。

    妇女坐月子期间多有忌讳,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讲究。产妇的公婆、父母要互致问候、馈赠礼品。生产当天,丈夫要向双方大人报喜,婴儿在吃母乳前要让舔食醋、糖、黄连、辣椒、盐即“尝五味”。第二天,亲戚要送煮熟的鸡蛋等,以红绸布或红纸包裹。第三天有“三朝”之礼仪,用艾草、花椒、槐枝泡温水洗浴婴孩,有的还要用葱轻击婴孩,以取“聪明”之意;晋南有的地方要给产妇吃“展腰面”,意即产妇此时可坐起舒展腰背了。第十二天要做“小满月”,第十五天为“走月”,第三十天是“满月”,家人亲戚要聚庆。诞生第100天为“百日”,又称“过百岁”,要邀请亲戚朋友大庆。这一天要给新生儿戴项圈,项圈有用面蒸制的“扭曲连”、“面箍轮”,有用金银铜制作的“长命锁”等。

    为保孩子平安成长,大人们想出种种的礼仪,给孩子起“乳名”、“小名”、“小字”,讲究“歪名好养活”。晋中一带当祖母的要背负孙儿走街串巷,如行乞的样子,到各家讨取少量米面和小布块,称为“讨百家”。要将乞来的米面布块为孩子做饭做衣,谓之穿“百家衣”、吃“百家饭”,这样可使孩子身体强壮、无病无灾。一些体弱多病的孩子或独生子女,家长要为他们选多子女者或家有长寿者为“干爹”、“干妈”,晋中称此为“认义”,晋北则称是“寄宝”。忻州有的地方为孩子过“满月”,还要“撞街”替孩子认“干大(干爹)”、“干娘”。

    山西民间的“成人”礼仪选在12虚岁生日时举行。民间习惯以夏历纪年为标准,孩子出生即为一岁,满12虚岁生日的这一天,家长要邀亲友、邻里为孩子举行“开锁”仪式。忻州河曲一带,孩子要把一年一个攒下的红绳锁一齐挂在脖子上,然后再在脖子上挂一把旧式铜锁,由“干爹”、“干妈”用钥匙打开。吕梁柳林等地称过12岁生日为“过大生日”,孩子要坐在笸箩里,嘴衔烧饼,一手撑伞、一手挥铲(或铜钹),所用之物都取圆形,以喻孩子终于圆满成人。临汾个别地方,这一天,孩子要坐一种特制的铁轱辘彩车上街游行,郑重地向人们宣告他已经成人。有的人家还要让孩子“戴枷画睫”前往娘娘庙或后土庙祭祀献供,有钱人家甚至还要请唱几天戏,谓之“还愿”。晋中祁县等地的“开锁”仪式最为隆重,家人要在宅神前设供,并请孩子“认义”过的长辈主持仪式;孩子身缠3丈红布,艰难地跪在地上,解下历年来所得的系在红绳锁上的铜钱放入簸箕内;主持人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往地上抛洒簸箕里的铜钱,凡正面朝上的铜钱由孩子拾起,以此占卜一生福禄,其余的则归主持人所有;主持人一手拿笤帚,一手扯布头,孩子原地旋转身体以解脱红布;在旋转中,主持人要边念咒边用笤帚扫孩子身体;待红布完全脱落,主人即将此红布赠主持人以作酬谢。最后,把蒙过12层红布的项圈开锁取下,挂在枣树上,整个“开锁”启蒙仪式方告结束。然后是大宴亲朋好友、邻里乡亲。这种“开锁”是在少年成为青年时举行的一种特殊礼仪,近似“成丁礼”、“弱冠礼”,勉励少年从今而后要为家庭和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2.婚俗礼仪

    婚俗礼仪包括议婚、订婚、成婚、婚后等礼仪活动。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伦大事。在自给自足的生产力标准下,婚姻是生产力第一要素的选择与重组,也是生育生产主体的准备。民间讲究“好媳旺五代”、“有志妇人胜如男子”、“家传媳妇不传女”、“一个女婿半个儿”、“佳婿胜亲儿”等,人们寄望儿女的婚姻能使门第焕彩、家道兴旺。婚姻不是一对男女的私事,而是关系整个家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大事,因此,最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山西婚俗大致是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仪式和礼节。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婚姻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青年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过帖即在女方家长考虑结亲时,男方再次托媒人到女方家询问女方的具体生辰命相以便“开八字”,晋东南讲是“取四柱”、晋北称是“换婚单”。然后,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生辰命相是否相合,相克便不宜婚配。若能相合不犯忌,两家无异议,即择吉日传庚帖,晋北一带称“送契”,互换“龙凤帖”。待字闺中的少女,此时因有了郑重与男方交换的、写明双方生辰命相等事项的文书契帖,便被称是“问出去了”、“有主了”。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叙述了破除这一落后婚俗的故事:十九岁的小二黑与小芹相好已经二三年了,可男方的父亲“二诸葛”、女方的母亲“三仙姑”都是满脑子的封建迷信,认为小二黑、小芹“命相不对”、“火克金”、“犯月”,阻挠和反对青年自由恋爱。“二诸葛”为小二黑选定了一个不需要花钱的、八九岁的逃难小姑娘为童养媳,劝说儿子这是“千里姻缘使线牵”;“三仙姑”则为小芹选定了一个能给三千五钱和首饰布匹的、在阎锡山部下当过旅长的退职军官,告诫女儿这是“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父母欲为儿女包办婚姻,遭到儿女们的坚决反对。民主政府支持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同时,小说也生动地揭露了在封建迷信作祟的包办婚姻背后,经济利益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订婚,双方家长要选定吉日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为面条,取意情谊深长。晋南襄汾等地,男方设筵必上饺子,意取“捏嘴”即撮住对方之口,不要再讨财礼了;女方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喻彩礼少了是很扫面子要害臊的。

    迎娶成婚,双方家长要择定迎娶日子,要通知亲戚朋友。迎娶前夕,要由一批新郎未婚的好友在洞房“暖房”,男方要打发人给女方送首饰、衣妆等彩礼。在大同、雁北一带还时兴给女方送面粉和酒肉,被称是“离娘面”、“离娘肉”。迎娶通常是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托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则在家坐候。

    迎亲的队伍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铳、开道锣鼓、开道旗,举“肃静”、“回避”朱牌(这与求热闹的想法是相悖的,说明官僚文化对民俗的侵蚀,又在不经意间讽刺官僚出行实为求显热闹)、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等等。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花轿去时,载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喜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男孩坐着新娘的乘轿,称为“压轿喜倌”。

    迎亲队伍中要有陪伴新郎的人。辽县(今左权县)一带是从新郎的亲友中找两个年长者作为“冰人”,再从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相近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只要双方女眷中谙熟礼仪者相陪。太谷县称呼陪伴新郎的人是“伴客”,陪伴新娘的人是“送客”,除了“送客”,女方多去的人便算是“吃客”了。

    新娘出嫁时要哭,谓“哭嫁”。“媳妇哭,娘家富”,认为越哭得厉害越好,当然不能号啕大哭。据说此俗来自“抢婚”、“强婚”。迎亲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顶住,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既要嬉戏迎亲者以求喜庆,又要显示女方门庭的尊严。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方家门口时,要赶一头羊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撞门羊自然也归女方所有了。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新郎要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的新郎要“偷”岳父家中的东西如筷子、酒盅、糖罐等日常用品,当地人称是“得富贵”。晋东南沁县等地,新娘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这时迎亲的队伍加上女方的送亲队伍,以更为盛大的排场起程了。

    民间认为“土生万物,地产黄金”,女儿出嫁有不带娘家土的讲究,怕带走故土会少了娘家种庄稼的好运。因而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新郎背着或抱着上轿,或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或铺红毯、红布上轿,总之是脚不点地、不带土,有着农耕文明土地崇拜的观念。女儿上轿后,母亲要含泪绕轿三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和美;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交通工具大多为抬轿,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则坐驴,太行山长治、屯留等地则有骑马的,雁北平鲁则又“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又根据村落位置采取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路遇别家喜事,两新娘彼此要赠手帕。

    新郎的装束是长袍马褂,新娘则是凤冠霞帔。娶亲队伍回到村,鼓乐大作,鞭炮齐鸣,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让新娘花轿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接受了“下轿钱”后,由一有父母兄弟姐妹儿女等的女性“全福人”相搀踩着红布进门。与“不带娘家土”相对应,婆婆随后用笤帚“扫轿土”,即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放在新房炕角席下。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麦麸、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祝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撒喜果”,相传流行于汉代,早先称“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鸦、青牛三煞神以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县称为“打五鬼”,浮山县称为“摔新人”。

    新娘下轿前,平鲁一带先由婆婆为新娘傅粉,名为“添脂粉”,随后新郎手捧古书——《春秋》或《礼记》,和引亲先生到轿前迎接新娘。新娘蒙红盖头,又称“遮头红”,手捧内盛谷米等物的“宝壶”,由引亲先生抛撒五谷开路,与新郎脚踩红毡步入院中。晋南闻喜一带,新郎掀起新娘的红盖头,在新娘额头点胭脂,名为“搽油”,然后由女方的“送姑”与男方的“捏姑”(女伴客)左右扶新娘下轿,脚踩红布或花布进院。翼城、曲沃一带负责“添脂粉”的是女方的伴娘,新娘怀抱桃枝、历书、铜镜、箭等物,由“扶女嫂”扶下轿。随即以红绫一匹让两个新人各执一端,男先女后而行,谓“牵红”。新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人在司仪的主持下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在大同一带,拜堂时新郎拜,而新娘却不拜。

    拜堂后入洞房,有的人家在门前或门槛上放一马鞍、有的人家摆火盆等,要让新娘跨过去。洞房里有盛放着五谷的斗,有照妖避邪的铜镜,灯烛悬挂于高墙通宵不灭谓之“长明(命)灯”的。平鲁一带新人入洞房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方虚射,名为“撵白虎”。晋中、晋南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于壁上以镇邪魔。新娘的嫂嫂要为新娘换鞋,即“换新鞋就新范”,意味新娘从此行事要按男方规矩,受婆家约束。洞房花烛夜兴“闹新房”,理由是“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折腾。新婚之夜,平鲁的婆婆要把红枣、栗子等干果藏入被褥里,让新人摸取,以“早立子”。沁县一带,两个新人在半夜要加一顿夜宵,坐在门槛上喝煮有枣、花生、麻籽的“儿女汤”,一边喝一边念诵:“左手拌圪垯,儿女一铺滩……”

    婚后第二天要“回门”,即两个新人要回女方娘家,女方娘家的亲朋好友和邻里要庆贺。有的在第二天或第三天拜公婆和家族中的长辈,也要与家族中的平辈人、晚辈人相见,俗称“分大小”、“见大小”,确认新娘在男方家庭中的地位。临猗一带还“拜巷”,浮山一带则称“串村子”,要新娘与街坊邻居相识。岚县有“吃过街饭”的讲究,即新婚当日拜堂之后由男方本家或邻里请新娘到各家象征性吃一点饭,各家要在街巷口迎候新人光临。

    民间虽无蜜月之称,但繁文缛礼的活动足以达一月。旧时在太原、大同等地还有一种“住对月”的习俗,即新婚满一个月,新娘子要回娘家住够一个月才返回婆家。此后,红火热闹的人生大礼才算落下帷幕。

    3.生辰礼仪

    生辰礼仪包括普通生日和寿诞等礼仪活动。

    生日或本命年,人们都有“扎红”的讲究,如系红腰带或穿红背心、红肚兜等以此祛邪避害、祈求吉利。每逢生辰,各地都有举家庆贺,甚至大宴亲朋好友的习俗。民间一般称50岁以下的生辰庆祝活动为“做生日”,仪式相对简略一些。晋南襄汾一带有“三十石榴四十桃”的说法,即人满30岁,亲友要送面塑石榴祝贺;满40岁,亲友则要送面塑桃祝贺。50岁以上的生日庆典则被称为“做寿”,其仪式相对隆重一些,亲友要来祝贺,送寿桃、寿面、寿联、寿幛、寿屏等,称为“拜寿”。被庆寿者为寿星。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要为寿星设寿堂、燃寿烛、结寿彩,寿星身着新衣端坐中堂,接受亲友、晚辈的祝贺和叩拜,还要吃“长寿面”。晋中地区有一种说法“穷三十,富四十,不要脸的过五十”,是说过生日庆典的对象应是孩子和老人,“上有老下有小”的青壮年搞此类庆典活动必然是自娱自乐、自我陶醉、孤芳自赏,不为人尊重。

    60岁寿诞后,一些地方还有给老人做好“寿材”和“寿衣”,即棺材和老衣。一般讲究在有闰月的年份做,而且最好是在闰月里做,所谓“闰年闰月一百岁”。晋东南有些地方在给老人做寿材时,讲究木匠先用锛斧把原木劈削一片,以木屑飞出的远近占卜老人的寿命长短。木匠当然先要练好此招,以博得雇主的欢欣。寿材做好以后,除应得工钱外,各地都有额外给木匠“花红礼施”的讲究,同时还要邀请亲友、邻里举行上寿活动。晋北一些地区在为寿材立帮安底称为“合龙口”的那天,要求儿孙烧香祭献、鸣放鞭炮,同时把一段红布系在棺帮上,让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孩从棺木框内钻过去,以此祝福老人长寿百岁。

    民间认为活着时能穿什么档次的衣服,死后才配享什么档次衣服。有的地方甚至在“知天命”的50岁就开始要家人缝制“寿衣”了。寿衣做成后,每逢节令或喜庆日子,还要让本人穿戴起来。忌讳以动物皮毛做寿衣,否则,轮回转生会变成该种动物。

    4.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包括初终、入殓、吊祭、出殡和葬后等礼仪活动。

    人为世间过客,“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欧阳修《祭石曼卿文》)。民间认为,人死如灯灭如花落,肉体是灵魂的暂寄之所,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肉体可灭灵魂长在,人死后灵魂不仅仍能和在世者保持联系,而且还要投胎转世。因此,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支配下,丧葬礼仪被认为是生死相托、阴阳搭界、幽明交流的一种活动,庄严、隆重而带有神秘色彩。“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见《诸葛亮集》),于是,人们称为耄耋老人办丧事是“白喜事”,因为逝者是驾鹤仙去神游另一世界了。

    人在生命体征完全消失而身体尚未僵硬前,生者要为逝者换上预先做好的寿衣。寿衣的件数用单数不用偶数,忌用兽皮、毛料及灰色布料。要给逝者的身上、手里、袖里等塞着纸钱、食物等,以保证逝者在赴往冥界途中顺利。为逝者穿着打扮,这是“小殓”;让逝者入棺(入木、落材)、盖棺属于“大殓”。小殓后,要把逝者从炕上挪移到一块木板上,安放逝者应是“男正女侧”,即男性仰卧、女性侧卧,这叫“停丧”或“停尸”。安放后,要用白布或红布覆盖逝者脸面,有的地方则讲究用麻纸覆盖称是“打善面纸”。停尸期间,要在院内搭灵棚、设灵堂,要有人在一旁守护,严防猫、狗等跳越其上,并要防雨雪雷电,意恐“惊尸”、“诈尸”。大殓则选在当日或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没有经过小殓、大殓礼仪的逝者则称是“挺尸”。噩耗的发布,晚辈要身穿孝衣、手持哭丧棒(缠白纸或白布的树枝木棍),赴亲友家报丧;逝者的家门口要贴白纸黑字的讣告(又称“门状”),写明逝者的生卒年月日与殡葬安排等事项。随后,开始各种的吊祭活动。按照“逝者为大”的规矩,不论辈分大小,吊祭者都要上香行拜。出殡埋葬的前一天晚上,晋南临猗一带还有“暖窑”的习俗,即家人要带着香烛、纸钱和酒食到墓穴中去祭奠。何时出殡埋葬,往往要根据准备情况、时令、至亲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备等因素来定,时间可长可短,大抵选择第三日、第五日、第七日、第九日等,时日皆为单数。讲究逝者“入土为安”,一般通行“土葬”,即墓穴葬。清代,宁武管涔山区有“崖葬”(也称岩葬),即出殡后将棺木放置山崖绝壁的石洞中。从人死当日算起,每七天祭奠一次称“做七”、“过七”,一直到第七个“七”。也有百日祭的,甚至还有服孝三年才算礼仪完成的。此后,便是例行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祭奠,在悠长的岁月里保持着同逝者的感情联系,以寄托哀思。

    总之,白喜要和红喜一样办得隆重,对待逝者要温柔细致。隆重到竭尽全力尽孝悌,甚至为了逝者安息不惜倾家荡产、卖身为奴,以致万荣县出现了董永的故事;细致到体贴入微,为逝者考虑到冷暖安危,准备各种应急措施,因为逝者孤独地游走于冥途可能要遭遇比阳世更多的险恶,如势单力薄、道路不靖、自我迷失、头脑不清,如遭遇饥狗饿狼、怨家仇人、贿赂交易、贪鬼恶魔,活着的亲人有责任去解救逝者于倒悬,逝者才能在冥冥中保佑生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