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之变”失败后,宦官气焰更加嚣张,加上累朝的朋党之争,此时的李唐王朝已是回天乏术,只能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深渊。
1.子以母贵:皇三子登基
从母以子贵,到子以母贵,李唐皇位的继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达到“母贵”“子贵”的目的,觊觎皇位者就需要使一些必要的手段才行。
唐穆宗李恒是唐宪宗第三子,贞元十一年(795年)七月,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最初名李宥,先封为郡王,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八月,进封遂王。
唐穆宗的生母郭氏是郭子仪的孙女,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劳苦功高,被尊为尚父。唐穆宗长兄李宁的母亲是纪美人,二哥李恽的母亲竟没有留下姓名。李宁曾因是长子而被立为太子,在做了两年太子后,18岁的他因病撒手人寰。唐宪宗有意立次子李恽,但是,李恽因为母氏地位卑贱难以在朝廷上得到支持,宫廷内外都建议选三皇子李恒,而郭氏一系在朝野上下的势力也确实是太强大了,立三子的呼声占据了上风,唐宪宗也无可奈何,最终,立了三子。
元和八年(813年)十一月,在刚刚册立新太子一年后,拥立太子的朝廷官员又上表请求唐宪宗立郭氏为皇后。自唐玄宗以后,后宫贵妃在世时被立为皇后的只有唐肃宗的张皇后,她在平叛的特殊时期因有特殊的功劳而被立。郭氏已被册立为贵妃,是后宫最尊贵的角色,于是,唐宪宗以种种借口拒绝了此番动议。此事以后,郭贵妃在朝野内外广结党羽,包括宦官中的厉害角色、神策军中尉梁守谦以及王守澄等人,他们暗中和唐宪宗宠信的宦官吐突承璀等人较量。
元和十四年(819年)底,唐宪宗由于服用方士柳泌的丹药导致身体恶化,太子的母亲及舅舅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等着皇帝驾崩了。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宪宗暴死,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立即拥立太子即位,史称唐穆宗。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恽被这突如其来的政变杀了个措手不及,一起被送上了黄泉路。
唐穆宗位居储君期间的惶恐不安,随着成功登基而烟消云散了。他对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等给予了不同的赏赐,特别是把生母郭贵妃册立为皇太后,以报答她多年来为自己的辛苦经营。与此相反,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将唐宪宗的亲信和宠臣则分别处以杀罚或贬斥。
按皇家的规矩,即使因不设皇后,而无嫡庶分别,但仍有长幼之分。唐穆宗立为太子时,还有二皇兄李恽在世,按长幼顺序,应立李恽,但由于唐穆宗的母亲身份高贵,又深谙朝中政事,善于笼络大臣,不能不说,唐穆宗能够君临天下,是因为有一位非常能干的生母。在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之中,家族及派系之争由来已久,谁又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呢?唯有掌握生杀予夺的皇权,才能保证自己族氏的利益,这便是皇族宗室不惜使用各种手段,甚至流血牺牲、铤而走险,也要力争皇位的原因所在了。
2.纵情享乐:万民之君,居之有愧
唐穆宗从不吝惜赏赐,使朝廷官员贿赂攀附、结党营私之风大起。也使得先祖及其父唐宪宗时期创下的大好局面逐步走向衰微。
唐穆宗是一位纵情享乐、毫无节制的天子。唐穆宗即位时25岁,正当壮年,对于帝王来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若只想饱食终日、游乐享受,那也是无人可比。唐穆宗是一个荒淫的皇帝,刚即位不久,便纵情享乐。登基大赦天下以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宣召歌舞艺人到丹凤门内表演杂戏,完全没有顾及此间正在为他父皇唐宪宗治丧,他陶醉在歌舞之中,将国家、百姓抛在了九霄云外。元和十五年(820年)六月,皇太后移居兴庆宫,唐穆宗就率领六宫侍从在兴庆宫大摆宴筵,纵情欢宴。酒宴结束后,他又回幸神策右军,对亲信中尉和将领大加颁赐。从这以后,唐穆宗每三日到神策左右军一次,同时,驾临宸晖门、九仙门等处,旨在观看手搏戏和杂戏,对国家政务越来越荒疏。他在宫里大兴土木,修建了永安殿、宝庆殿等。当永安殿落成的时候,他在那里观百戏,极欢尽兴。他用重金整修装饰京城内的安国、慈恩、千福、开业、章敬等寺院,甚至还特意邀请吐蕃使者前往观看。对于唐穆宗的嬉戏,朝中曾有官员上奏唐穆宗,指出国家尚未平静,百姓还多疾苦,皇上不能高枕无忧。尤其强调,自古帝王居危思安之心没什么不同,居安思危之心却互有长短,这就是能不能成为圣明帝王的差距,唐穆宗对此奏折并不予理睬。
唐穆宗到宫中鱼藻池,征发神策军2000人,将早已淤积的水面加以疏浚。池水开通后,他就在鱼藻宫大举宴会,观看宫人乘船竞渡。由于临近九九重阳节,唐穆宗又想大宴群臣,对谏官的劝谏唐穆宗根本不听。在重阳节那天,他特意把他的舅舅郭钊兄弟、朝廷贵戚、公主驸马等都召集到宣和殿饮酒聚会。有一天,唐穆宗突然下诏:“朕来日暂往华清宫,至落日时分当即归还。”此时正值西北少数民族引兵犯境,神策军中尉梁守谦将神策军4000人及八镇兵赴援,形势很是紧张,御史大夫李绛、常侍崔元略等跪倒在延英殿门外切谏。唐穆宗竟然对大臣们说:“朕已决定成行,不要再上疏烦我了。”谏官再三劝谏还是无效。第二天一早,唐穆宗从大明宫的复道出城向华清宫方向而去,随行的还有神策军左右中尉的仪仗以及六军诸使、诸王、驸马千余人,一直到天色很晚才回宫。谏议大夫郑覃等人对唐穆宗的“宴乐过多,畋游无度”劝谏道:“现在边境吃紧,形势多变。如果前线有紧急军情奏报,不知道陛下在什么位置,又如何是好?另外,陛下经常与倡优、戏子在一起狎昵,对他们毫无节制地大肆赏赐,这些都是百姓身上的血汗,没有功劳怎么可以乱加赏赐呢!”唐穆宗看到这样的表章,就问宰相这都是些什么人,宰相回答说是谏官,唐穆宗就对郑覃等加以慰劳,还说“当依卿言”。唐穆宗的这一态度,使宰相们高兴了一阵子,但唐穆宗转过身却依旧我行我素,使百官空欢喜一场。
唐穆宗甚至觉得,经常宴饮欢会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有一天,唐穆宗又在麟德殿观赏杂技和音乐,他高兴得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地对给事中丁公著说:“听说外面百官公卿们经常欢宴,一定是民间太平、五谷丰登,我感到非常宽慰。”丁公著却持不同的看法回答道:“这样的风俗不见得是好事。”唐穆宗询问原因。丁公著说:“凡事过了限度就不是好事了。前代的名士,遇良辰美景,或置酒欢宴,或清谈赋诗,都是雅事。国家自天宝以后,风俗奢靡,酒宴以喧哗沉湎为乐。身居高位、手握大权者与衙门的杂役一起吆三喝四,无丝毫愧耻之心。上下相效,渐以成俗,这造成了很多的弊端。国家奢靡之风日盛,竞相游宴,沉于酒色,致使政务荒废,百官怠职,这难道对朝廷和皇上有益吗?”唐穆宗听后对他的这番说辞也觉得有道理,表示虚心接受,但就是坚决不改。
一次游玩中,唐穆宗突然双脚不能履地,一阵头晕目眩,结果,得了中风,卧病在床。中风以后,他的身体一直没有康复,于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在寝殿驾崩,时年29岁。
从唐高祖李渊晚年安于享乐露出真面目,到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中后期的骄奢,到武则天蓄养男宠,再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奢靡,哪一位在后期是真正给臣民百姓办事的?他们只不过是自己享乐而已。皇帝三部曲:荒、淫、乐!
3.无心政事:在其位不谋其事
一个人如果不是高高地坐在皇帝宝座上,即使他是个败家子,最多也只能败一家。唐穆宗李恒高高地坐在皇帝宝座上,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败家子,那他败的就不只是一家而是一国了。
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唐穆宗是“昏主”,长庆宰相是“庸才”。唐穆宗时朝一共任命了十四位宰相:韩弘、裴度、李夷简、皇甫镈、令狐楚、张弘靖、萧俯、段文昌、崔植、杜元颖、王播、元稹、李逢吉、牛僧孺,另有五位使相(即为地方节度使加宰相的名号):刘总、田弘正、李光颜、李想、刘悟。其中,除了王播、元稹、牛僧孺等少数人外,多系名门之后。这些宰相在唐穆宗时期均以才学著称,但因朝廷之上党派分野,一边是“庸才”无法发挥作用,另一边“良才”也常常英雄无用武之地,再加上他们在职时间都不长,大大影响了唐穆宗时期宰相作用的发挥。唐穆宗是宦官拥立,即位以来对他们大加赏赐,很是优待,使宦官的权势进一步膨胀。
唐穆宗虽频繁换相,宠信宦官,但他也不是一个糊涂透顶的皇帝。唐穆宗比较重视对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执法部门官员的任用,强调要选拔“有志行词学,兼详明法律”者。值得一提的是,长庆元年(821年)九月,唐朝与吐蕃各派大臣在长安西郊会盟,表示从此以后,罢兵修好,消除旧怨,“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双方划分了各自的实际控制地区。长庆三年(823年),双方在拉萨大昭寺前立了唐蕃会盟碑。“长庆会盟”是双方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从此,确保了唐蕃的和睦共处,增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与此同时,唐穆宗又于长庆元年(821年),册立西北少数民族回纥的新君为“崇德可汗”,并许唐宪宗之女太和长公主与其和亲。太和公主和亲回纥,解除了回纥对唐西北地区的威胁,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往来,使双边关系度过了一段很是和睦的时期。
对外关系的稳定是唐穆宗时期的一大亮点,但由于唐穆宗缺乏治国的才能,更不具备远大的政治理想,他的一生,大肆的封赏、无度的游乐占去了很多时间,国内发生了幽州朱克融和成德镇王廷凑的叛乱,导致河朔地区重陷混乱之中。由于唐穆宗的荒淫和不问政事,河朔三镇再次变成了藩镇割据的势力范围,唐宪宗年间取得的一点成绩,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全部丧失了。不久,周围藩镇纷纷叛乱,甚至以不奉朝廷命令为荣。短短几年,藩镇听命中央朝廷的大好局面消失殆尽。
为君之道是什么?皇帝的位置不是只会享乐便可坐稳的。家国天下之事都应悉数操心,以苍生疾苦为己任,方能治国持家。唯有独善其身方可兼济天下,国破则家亡,个人的享乐便不可再继续。因此,天子应以天下为己任,享乐是次要的,在其位谋其事,方为上策。
4.牛李党争:明争暗斗所为何来
适当的宫廷斗争会有利于李氏家族的皇位保全,但如果派系之争搞到几个朝代都无法停止,朝廷乌烟瘴气,危及社稷安全、黎民营生,就要倾力打击以求万全之策了。
唐宪宗元和时期延续下来的朝廷官员的朋党之争,到了穆、敬、文、武诸朝,逐步形成了“牛李党争”。朋党之争是唐代衰亡的原因之一。在唐代的科举制度下,无论世族或寒门,只要参加考试得以及第后,做官的机会均等。为要达到及第目的,考试之前,举子要送“作”(包括诗文等)给王公大臣,以求他们能给自己以美誉。及第之后,要拜谢主考官大恩,尊为恩师或者自称是他的门生。主考官为将来得到协助,也一定会尽力提拔其录取的门生。同年及第者,为了能做个朋友,也互称年兄,彼此结合,如果原是师生、同年很自然的会结为一个团体。做官的另一重要途径为门荫,“门荫”是指借先人之功,循例而得官。这些借先人之功,不以进士出身而得官的门荫们,又以出身于世族的居多。这些世家大族因长于经学,就主张科举应注重经学,而进士们仗着他们及第的学科诗文,则主张科举应注重诗文。两方对科举的见解不同,自然对政治的见解也会有不同,党派之间的争论也就无可避免了。
牛李党争,始于元和三年(808年),宰相李吉甫主张以武力制裁藩镇。次年,进士牛僧孺等指陈时政之失。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对牛僧孺等颇为不满,从此牛、李结怨。牛李两党在出身上,前者重进士,后者重门第。在朝廷议政之际,两党成员往往互相攻击,是非蜂起。牛党主要领导人有牛僧孺、李宗闵、李逢吉,杨汝士、白敏中等;李党主要领导人有李德裕、裴度、郑覃、李绅等。李党人以世族为主,也有由进士出身的人;牛党人以进士为主,也略有出身世族者,并非绝对的泾渭分明。大体上李党多以经学为宗,而牛党多有放浪形骸的行为。而且,双方政治观点截然不同。长庆元年(821年),当时牛党一派的骨干李宗闵任中书舍,礼部侍郎钱徽和右补阙杨汝士主持科举。考试之前,宰相段文昌因为接受了考生杨浑之家藏的书画,就面托钱徽,后又写了书信保荐;同时翰林学士李绅也为自己喜欢的考生周汉宾向钱徽写了举荐信。本来唐朝科举选拔过程中,考生举子以个人才艺向朝廷权贵或者贤达自举,或者请人向主考官讲情都是常有的事情。但这次情况与以往不同,段文昌和李绅推荐的杨、周放榜后均名落孙山,而其他大臣的子弟十四人高中。于是,段文昌一气之下向唐穆宗揭发钱徽等科场舞弊。唐穆宗就此事征求翰林学士李绅的意见,李绅附和段文昌。唐穆宗遂下诏复试,题目是《孤竹管赋》和《鸟散余花落》诗,复试结果,这个题目除了其中三人还算粗通以外,其他的十多人全部落选。唐穆宗对这次科举相关人员分别给以惩处。中书舍人李宗闵被贬为剑州(今四川剑阁潼等县地)刺史,钱徽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刺吏。涉及此案件的官员大多遭到处理,宰相段文昌不久也被罢相。
那么,牛李党争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李党得志之后,对内对外都有政绩表现。但为求建树功绩,必须强化中央的权力,他们不得不打击牛党。李党在对内部的藩镇和国外的外患上,都主张以武力解决。牛党相反,他们反对朝廷平叛。宰相李吉甫积极平叛时,牛僧孺却攻击他“炽于武功”,实际就是反对朝廷打击割据的节度使。李党坚决维护边区安全,反对吐蕃奴隶主的侵扰,而牛党却苟且偷安,执行投降政策。李党重视政治改革,牛党主张维持现状。李党主张精简机构、节省开支,这能减轻人民的负担,是一项进步措施;牛党却于大中年间把会昌年间“所减州县官复增383员”。李党反对佛教,主张灭佛;牛党相反,大中年间便废除对佛教的禁令,结果“僧尼之弊皆复其旧”。他们之间的意气用事,以及无原则性的政见分歧的无端争执,无疑加深了唐朝的政治危机。
牛李党争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并不是唐朝衰亡的根本原因。李氏家族统治集团没有处理好牛李党争,只能说明统治者无能。统治者无能才是李唐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5.唐敬宗之乐:有其父必有其子
唐敬宗李湛极为热衷于游乐,不但忘记了自己,还忘记了李氏家族,更别提国家了!
李湛,出生于元和四年(809年)六月七日,长庆二年(822年)十二月因唐穆宗突然中风而被册立为皇太子。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因唐穆宗健康恶化,李湛以太子身份监国,很快因父皇驾崩而登基,即唐敬宗。
唐敬宗的行为可谓是唐穆宗的翻版,他登基后,对国家大政根本不感兴趣,极其热衷于游乐。比起唐穆宗,他的玩乐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击球十分感兴趣,有时到中和殿击球,有时又转到飞龙院击球。唐敬宗一味追求享乐,就连例行的早朝也不放在心上。有一次,唐敬宗一直到日上三竿都没有上朝议事。群臣为了参加朝会,天不亮就要起来准备,天子却迟迟不到,臣僚们等待的时间长了,有些人坚持不住昏倒过去。对新皇帝的这种过分行为,谏官提出了劝谏,唐敬宗耐不住大臣们的催促,过了很长时间才姗姗迟来。退朝以后,左拾遗刘栖楚极力劝谏,头叩龙墀,血流不止,他说道:“皇上正是年轻体壮之时,怎么能贪图安逸,留恋女色,以至很晚还不坐朝呢?先帝的灵柩还没有葬入地宫,歌舞之声就已经喧嚣于外,我很怕这样下去,国家不能长久。”唐敬宗很受感动,但却不思悔改。之后,唐敬宗一个月也难得上朝两三次。他对大臣们上书的劝谏尽管给予表彰,但对自己的问题却无动于衷,没有丝毫想改变的姿态。
由于唐敬宗近乎疯狂的游乐,在宫中引起了一些突发事件。唐敬宗宠信宦官,他即位之初,就下诏赏给神策军军士每人绢十匹,钱十千,对宦官大肆封赏。四月,发生了染坊役夫张韶等数百染工杀入右银台门的严重事件。当时,唐敬宗正在清思殿打马球,听到张韶等上百人的喊杀声,他狼狈地逃到左神策军避难。左神策军兵马使康艺全率兵入宫,把已经攻进清思殿的张韶等人杀死。大臣认为,这事是因为唐敬宗一味沉湎于游乐,经常不在宫中,而给了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唐敬宗认为大臣们的说法有道理,但是自己的玩乐却变本加厉,花样不断翻新。官员崔发曾将犯了法的宦官中使捉进县衙,唐敬宗听说后勃然大怒,下令将崔发关押入狱。崔发入狱不久,赶上皇帝春日祈南郊大典,大赦天下。崔发和众犯人被带到丹凤楼下等待赦令,这时有几十个宦官举着白木棒冲了过来,照着崔发就是一阵乱棍,直打得他头破血流牙齿脱落闭过气去。过了一会,崔发苏醒过来,又冲出几十个宦官还要打他,多亏御史台的人为崔发挡了一下,他才能幸免。唐敬宗大赦天下,但唯独不赦崔发,将他抬回牢中,继续关押着。
唐敬宗的生活是以玩为主,他不仅自己喜欢击球,还要求禁军将士、三宫内人都参加。并且还在宫中举行体育赛事,马球、摔跤、散打、搏击、杂戏等,项目很多,参加者也很踊跃。对此,唐敬宗兴致很高,常常折腾到凌晨方罢。唐敬宗是一位马球高手,又善手搏,观赏摔跤、拔河、龙舟竞渡之类的游戏,从来都是乐此不疲。他还专门豢养了一批力士,昼夜不离左右。他不仅要各地都选拔力士进献,而且还出资万贯给内园招募,很舍得在这些力士身上花钱。唐敬宗每每看自由搏击时,还要手下人不能假打,要动真格的。这对于那些手搏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苦差事,断胳膊断腿是常有的事,有些人甚至会颈骨折断、脾脏破裂、性命不保。唐敬宗也同样喜欢到鱼藻宫观龙舟竞渡,有一天,他突然给盐铁使下诏,他要造竞渡船二十艘,要求把木材运到京师修造。该项的花费总计要用去当年国家转运经费的一半,在大臣的力谏之下,他才勉强答应减去一半。唐敬宗喜欢打猎,白天玩不够,就深夜带人捕狐狸以取乐,宫中称之为“打夜狐”。治国方面的才干,在唐敬宗身上毫无痕迹,随处可见的,是他玩乐方面的本领。
“人主”的身份和贫乏的阅历使唐敬宗无比骄纵、蛮不讲理,他驱使手下的奴才时近乎于狂暴无常,内侍偶有小过,轻则辱骂,重则捶挞、配流、籍没;搞得这些人满怀畏惧、心中怨愤。宫中宦官许遂振、李少端、鱼弘志等人还因为与他“打夜狐”配合不好而被削职。情况一如其祖父唐宪宗最后时期的情形,宦官们又怨又惧,忍无可忍。唐敬宗这种肆无忌惮的游乐,很快就把自己送上了末路。
唐敬宗越来越迷信道士,企图长生不老。他曾经派遣中使往湖南、江南等地采药;派道人杜景先往淮南、岭南等州求访异人;甚至还在内宫里修山建院,专门供奉道士二十多人讲解道术。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又一次出去“打夜狐”。唐敬宗猎取狐狸结束回宫之后,兴致盎然,又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以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等二十八人饮酒。唐敬宗喝得非常高兴,他酒酣耳热,入室更衣。就在这时,大殿上灯烛忽然熄灭,刘克明与苏佐明等人乘机将其害死,年仅17岁的唐敬宗,在位仅仅两年便一命呜乎了。唐敬宗是除了亡国之君唐哀帝之外,在唐朝皇帝中最短寿的一个了。然而,不能不说这一切都是他自己荒淫无度造成的,真是自食其果。
俗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唐敬宗作为天子,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算他并不以天下为己任,但如果能够为自己家族的延续做个打算,也会收敛自身的行为,而不会整天贪图享乐;另一方面,唐敬宗的年龄可以说不算是成熟的阶段,在其父的影响之下,过着安逸享乐的生活,父皇的表率作用及教育之职没有做好,怎么能够奢求一位少年天子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呢?
6.唐文宗之道:同父所生,天渊之别
唐文宗尚节俭,是百姓及下层人民之大幸。唐文宗李昂生活俭朴,勤于朝政,在维护李氏家族的统治方面做出了榜样!
唐文宗李昂是唐穆宗次子,初名涵,元和四年(809年)十月十日生与唐敬宗同岁,小月份。他是在错综复杂的宫廷矛盾斗争下即位的。
宦官刘克明与苏佐明杀害唐敬宗以后,他们假冒唐敬宗的旨意选立了唐宪宗的另一个儿子绛王李悟“勾当军国事”。李悟没什么本事,缺才少德,但是多年来宦官拥立天子已成惯用伎俩,大臣们也都见怪不怪了。然而,并不是所有宦官都愿意追随刘克明等人。内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以及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手握禁军,他们早与刘克明不睦。唐末,任左右枢密使和左右神策军中尉的四位大宦官被称为“四贵”,属于宦官中的实力派。王守澄等人密谋商定,动用了所掌握的禁军力量将唐穆宗的次子江王李涵迎入宫中。此举得到了三朝元老裴度等朝廷大臣的支持。神策军中尉派出的精锐禁军将刘克明与苏佐明一伙全部诛杀,绛王李悟也死于乱兵之中。两天后,江王李涵即位,即位后,改名为李昂,史称唐文宗。
由于没有先帝的遗嘱,唐文宗应当以什么方式登基即位就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为了说明江王有功于国家,王守澄首先以江王的名义宣告平定了宫廷的叛乱;然后,为了说明江王有群臣的拥戴,让百官再三上表劝他登基;接着,以太皇太后的名义颁布册文,下令指定他为继承人。这三步棋,都是为了说明江王即位的合情合理合法。唐文宗于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十日,在紫宸殿外素服与百官相见,十二日正式在宣政殿即位,十三日正式穿上皇帝的服装,次日亲政。十五日,唐文宗将自己的生母萧氏上尊号曰皇太后(唐穆宗贞献皇后)。
唐文宗即位后的第三天,常朝就如期举行。唐文宗在位期间勤勉听政,唐敬宗当政时,每月上朝二三次,唐文宗则每逢单日就上朝,而且每次上朝时间都很长。凡军国大事,从朝廷用人到国库储藏、从各地灾情到水利兴修,他无所不问,从大政方针到具体措施,他都详细地与宰相大臣们讨论研究。他还要求把各种节假日或者辍朝的时间尽量安排在双日,以便不影响单日的上朝。唐文宗令铸造“谏院之印”,改变了谏官进奏表章还要在其他部门请印以造成奏事泄密的状况,可见,唐文宗十分注意发挥谏官的作用。
唐文宗生活节俭,他不仅倡导节俭,革除奢靡之风,自己又身体力行。即位之初,即有诏命,内容是:出宫女3000人;减省教坊、翰林待诏、总监冗食者一千二百余人;停诸司新添衣粮;御马坊场所占陂田悉归有司等等。对唐文宗的做法,宰相裴度赞叹道:“太平可期了!”年轻气盛的唐文宗,传旨罢地方各级官府进献,不再向宫中进献刺绣雕镂之物;裁减作坊工匠,对一些年老的、有病的工匠赈济些银两让他们回家休养。这一举措赢得地方官员和百姓们的赞扬和称颂。下令放宫女、太常音声人,各地额外的进献和上供的奇珍异物基本上停止,五坊的鹞鹰玩物和游猎之事也都停废,节省了财政的开销。唐文宗的饮食也从不铺张,特别是遇到各地发生灾荒的时候,他更是主动地减膳。有一个官员穿着桂管布做的衣服拜见皇上,桂管布是桂林地区生产的一种木棉布,布厚而粗糙,较之绫罗绸缎自然略逊一筹,唐文宗见他衣衫就认定此人是个忠正廉洁的臣子。唐文宗也效仿他做了一件桂管布的衣服,于是文武百官也纷纷效仿。唐文宗穿着朴素,能够注意节俭,对于一个封建皇帝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唐文宗他不喜欢音乐、歌舞和游乐,不近女色,在听朝理政的闲暇,十分注重读书。他每当退朝处理完政事以后,就手不释卷。唐文宗博览群书,见识很是渊博。他经常就经书诗赋中的名物询问大臣,结果宰相经常被他问住,回答不上来。他不仅读古典,也很了解当代人的诗文,他对历史上的名君贤臣羡慕不已。他喜欢读《贞观政要》,仰慕贞观时的魏徵,就下诏寻访到魏徵的后人五世孙魏謩,并把魏謩任命为右拾遗,也是属于可以对皇帝进谏的言官。唐文宗也很喜欢把他认为有学问的大臣,召到宫中讲谈经义,评论文章。像当时的翰林学士柳公权就常常被他召来,一谈就是很长时间,有时候,在夜里闲聊,不自觉中蜡烛都燃尽了。
7.甘露之变:不以成败论君王
唐朝后期,隐患丛生,矛盾激化,特别是宦官掌握了禁军,把持着朝政,不仅朝廷大臣的升降须由宦官首肯,就连皇帝的废立亦由他们操纵。贤德如唐文宗,亦无法打破这个怪圈。
唐朝自唐德宗后由宦官典掌禁军,使宦官的势力得到了膨胀。从唐穆宗以后,宦官拥立皇帝成了惯例,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宦官的手里,宦官的权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几乎没有人敢与之为敌,已经无法简单将其根除。
大和二年(828年)三月,唐文宗下诏制举,以贤良方正与直言极谏问策取士。于是,各地推荐的举人纷纷到京都应试。有一个叫刘蕡的举人,在试卷里直接指陈宦官专权于国于民不利。他认为天下倾覆、举国之乱、朝政危机都是由宦官的专权所导致的,还论述了藩镇擅兵、奸臣当道的诸多危害,主张要使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这份考卷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考官们将它传来传去,赞不绝口,觉得是篇难得的佳作。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态,因为一旦录取了刘蕡,就得罪了宦官,自身的官位必不能保。唐文宗刚刚即位,虽对刘蕡的观点非常认同,但由于羽翼未丰,只得任用了其他应试者,唯独没敢用刘蕡。
唐文宗每日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活,自己也很压抑。随着在位时间越来越长,他也滋生了除掉宦官之心。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寻医,正好王守澄手下有个叫郑注的官员精通医道。王守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唐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一天天好了起来。唐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夫。李训原名李仲言,出身名门,精通《周易》,他是郑注的朋友,当时,李训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郑注想在朝中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唐文宗。李训得到了唐文宗的信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唐文宗对李训、郑注逐渐信任以后,便将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了二人。唐文宗与其秘密商量,想法削弱王守澄的权力。他们利用王守澄的手下宦官仇士良跟王守澄之间有矛盾一事,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王守澄被剥夺了实权,最后唐文宗赏给王守澄一杯毒酒,将他毒死。唐文宗在剪除宦官的行动中,引发了一场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
除去了王守澄,接下来,就要除掉仇士良了。李训经过一番策划,联络了禁卫军将军韩约,决定动手。太和九年(835年)的一天,李训提前在宫中部署了兵力,等唐文宗上朝后,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院的一棵石榴树上,昨天夜里降了甘露。按照当时的迷信说法,天降甘露是个好兆头。此举意在诱使神策军中尉仇士良等前往,想一举诛杀宦官。李训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向唐文宗庆贺,还请唐文宗亲自到后院观赏甘露。唐文宗故意命令李训先去察看。李训装模作样到院子里转了一下,回来说:“我去看了一下,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请陛下派人复查。”唐文宗于是又命令仇士良带领宦官去观看。仇士良叫韩约陪着一起去。韩约走到门边,神情紧张,脸色发白,头上冒汗。这时已是十一月,天气寒凉。仇士良看到韩约的样子感到很奇怪,他问韩约说:“韩将军,您何以至此?”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吹动了门边挂着的布幕。仇士良发现布幕内隐藏了不少兵士,他们手里拿着明晃晃的武器。仇士良看出破绽后,大吃一惊,连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里,他挟持着唐文宗直往内宫夺路而逃。待缓过神来以后,仇士良立即派兵关闭宫门,对宰相和朝廷官员下了杀手。李训预谋失败,只好从小吏身上讨了一件便衣,化装逃走。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大规模逮捕一些参加预谋的官员,把他们统统杀掉。李训出宫后,一路上假装疯癫逃到终南山的寺院中,后被地方官抓获,走投无路,在路上被杀。郑注正从凤翔带兵进京,得到消息,想退回凤翔,也被监军的宦官杀死,全家老幼都被仇士良派人诛杀,与事变有关无关的朝廷官员,也有上千人被杀。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甘露之变”。事变以后,宦官更加气焰嚣张,对唐文宗也很不礼貌,常常出言不逊,唐文宗从此郁郁不做声。
开成四年(839年),唐文宗曾悄悄地问身边当直学士周墀:“朕与周赧王、汉献帝相比如何?”周墀回答说:“陛下之德,周成、周康二王和汉文、汉景二帝也难与相比,怎么要自比那二位亡国君主呢?”唐文宗道:“周赧王、汉献帝不过是受制强臣,今朕却受制于家奴,自认为连他们二人也远远比不上呀。”说罢,一阵伤感。
唐文宗能够勤勤勉勉、宵衣旰食,但却缺乏治国的才干,而上天对唐文宗似乎也不是那么眷顾。开成(836~840年)中后期,各地水旱蝗灾不断,百姓房屋倒塌,久旱无雨,颗粒无收,唐文宗派使者去各处祈雨,却没有带来多少令人高兴的好消息。唐文宗曾灰心地表示,如果老天再不下雨,他就将退居南内兴庆宫,另选贤明之主,不再当这个天子了。“甘露之变”后,宦官把唐文宗严密监视起来,唐文宗的日子很不好过,身体也出现了不适。开成五年(840年)的新年,唐文宗因病没有接受群臣的朝贺。正月四日,唐文宗死于大明宫的太和殿,年仅31岁。仇士良拥立李炎即位,即唐武宗。
正如史评唐文宗“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一般,纵然唐文宗有很多想法,但鉴于个人的能力有限,而使好的思想都没有顺利地贯彻执行,或者在执行的过程中没有详尽的规划细节,致使本来可改变为人所控的局面的机会消失殆尽。本是自家的天下,却不得不听命于奴才,唐文宗的遭遇实在让人惋惜。
8.唐武宗所为: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唐武宗李炎是由宦官拥立即位的,但他即位后致力于削弱宦官的权力,这对维护李氏家族的统治来说,不失为明智之举。
唐武宗与唐文宗的即位方式如出一辙,均为宦官拥立。唐武宗生于元和九年(814年)六月十二日,本名李瀍(chán),死前改名李炎。唐武宗在十六宅中做颖王时,便不被奢侈糜烂的生活诱惑,他很有心计,善于谋划。在两位兄长相继做了皇帝之后,他心里也萌生了“做天子”的欲望。
唐文宗曾一度想立长兄唐敬宗皇帝的儿子晋王李普为嗣,不幸的是晋王李普5岁时便夭折了。太和六年(832年)十月五日,唐文宗立了自己的儿子鲁王李永为太子,第二年八月,举行了册礼,但李永在开成三年(838年)十月暴死,太子的死使唐文宗尤为自责,他认为自己枉为天子却不能保全儿子的性命,大为伤感,从此,抑郁成疾。第二年十月,唐文宗又立唐敬宗的第六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等待册礼之时,唐文宗却一病不起,奄奄一息了。朝野上下顿时紧张起来,焦点都集中到了储君的安排上。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二日,唐文宗密旨宦官枢密使刘弘逸与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监国,但是,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为贪拥立之功假传圣旨,率领神策军来到十六宅,迎接颖王李炎赴少阳院受旨。他们借口太子年幼多病,难以承担重任。唐文宗无奈之下,只好诏立颖王李炎为皇太弟,临时执掌军国政事。宰相李珏据理力争,也奈何不了手握神策军的仇士良、鱼弘志。太子李成美仍然以陈王的爵位退居藩王府邸。正月四日,唐文宗驾崩,遗诏皇太弟颍王李炎于柩前即位。十四日,26岁的李炎正式登基,史称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后,将已过世的生母韦氏追封为皇太后。
唐武宗即位之初,论功行赏,有援立之功的右军中尉仇士良被封为楚国公,左军中尉鱼弘志被封为韩国公,太常卿崔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升为宰相。仇士良等人因有拥立之功,在朝廷上飞扬跋扈。在他的胁迫下,唐武宗大开杀戒,赐死了一批包括陈王李成美等潜在的政敌;贬杨嗣复为潮州刺史,充任湖南都团练观察使;李珏为检校兵部尚书、桂州刺史,充任桂管防御观察等使。虽然经过赏贬,朝廷中的反对力量基本清除。但是,宦官仇士良等人借有拥立之功把持朝政,控制唐武宗,这使唐武宗非常反感,他发誓一定将其要清除。唐武宗意识到,要想尽快摆脱自己的被动地位,就需要有一位才能卓越的宰相,以逐渐取代宦官势力,控制朝廷大权。经过慎重选择,唐武宗把这一愿望寄托给了久负盛望的李德裕,并把他从淮南节度使任上擢升为宰相,入朝秉政。会昌三年(843年),仇士良以老病为由提出退职,唐武宗顺水推舟解除了他的军权,退职不久,仇士良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仇士良死后,唐中后期那种由宦官出掌的枢密使出纳王命、控制禁军、掌握国家机密、取代中书省的权力,权势极为显赫的局面悄然改变。唐武宗一改前朝惯例,不与枢密使商量,直接任命崔铉为宰相。唐武宗架空宦官,无疑是对其权限的极大限制,他有步骤有分寸地开始对宦官的权力进行剥夺。尽管打击是有限的,但对李氏家族来说却受益匪浅。
唐武宗多年来一直迷信道教,经常与一些道士相往来,这使他对社会有一些观察和深入了解的机会。唐武宗经常骑马游乐,还常到教坊饮酒作乐,与乐人谐戏,如平常人家的酒宴。但是,唐武宗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却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大脑,并不为此耽误国家大事。他能够面对现实,很多时候,甚至勇于向宰相当面认错。唐武宗信任和重用宰相李德裕,使得君臣在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刻同舟共济、沉着应付、渡过难关,不失为明智之举。
9.内忧外患:李党贤相平定之功
皇帝要想坐稳江山,重点在于用人,会用人则能有所为。唐武宗李炎善于用人,这对巩固李氏家族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李德裕出身士族之家,从小心怀大志,然而,他不屑参加科举,后来以门荫入仕,就任校书郎一职。唐穆宗初年,擢升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开始参与朝政,接着,因受到牛僧孺一派的排挤而离开朝廷,出任浙西观察使、节度使等地方官职,前后历经十七年之久;唐文宗、唐武宗期间,当了七年宰相,唐武宗非常重用他。李德裕当宰相后,为了削弱宦官所掌控的兵权,他上书唐武宗,总结了前朝中央与藩镇作战失败的三点原因:一是由于宦官军权太大,战时诏令从宫廷直接发到前线,宰相却不能参与决策;二是宦官监军,随意指挥,束缚了将帅的手脚,使军队不能灵活作战;三是每军各有宦官作监使,他们选军中最强壮的士兵作为牙队(卫队),让老弱士兵出阵作战,开战后,监军率牙队在远处观战,见势不妙,便策马先逃,阵上士兵随之溃退。唐武宗看到后,很有感触,随即接受了李德裕的建议,诏令监军不准干预军政,监使选牙队每千人中只准抽十人。由于牙队人数少了,监使便不敢到前线观战,由此,加强了将帅的指挥权,使他们能机动灵活地在前线作战。
会昌年间,朝廷遭遇了内忧外患,正是由于李德裕的决策地位,才顺利度过危难。会昌二年(842年)七月,回纥乌介可汗向唐朝提出要唐给牛、羊、粮食、借驻天德城等无理要求,唐武宗予以严词拒绝。同年八月,以为唐朝软弱可欺的乌介可汗率兵越过把头峰(今包头市附近),南入大同川,掠牛马数以万计,直逼云州城(今山西大同市)。会昌三年(843年)正月,又发兵进攻振武。面对回纥乌介可汗的不断入侵,唐武宗采纳宰相李德裕的意见,调各路大军进行反击。各路军兵配合猛攻,在杀胡山将回纥军队击败,俘虏了二万余人,乌介可汗中箭逃亡,唐军取得了胜利。
唐武宗又采纳了宰相李德裕的提议,平定了河东地区昭义镇节度使刘稹的叛乱,成为当时为人称颂的政绩。刘稹发动叛乱时,朝廷很多大臣采取姑息的政策,李德裕等少数大臣却主张对刘稹用兵。唐武宗力排众议,再次采纳李德裕的意见,后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用藩镇之兵讨伐刘稹。诏令一下,各路大军进展迅速,严明军纪,禁止部队焚烧庐舍、挖坟掘墓、侵扰百姓,从而取得了沿途百姓的支持。会昌四年(844年)七月,在朝廷军队的打击之下,叛军内部分崩离析,刘稹手下大将郭谊等取刘稹首级,迎接讨伐军进城。历时十三个月的昭义之乱被彻底平定,唐军收复了五州三十一县。昭义镇的收复,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对安定社会、巩固李唐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武宗与李德裕君臣二人配合得如此默契,令群臣震惊。平叛的胜利彰显了唐武宗的威力,使朝官们刮目相看。甚至连身历多朝、权势显赫、有拥立之功的大宦官仇士良等人也被震住了。李德裕在唐武宗时期基本处于决策地位,他不仅平定了内忧外患,而且改革了前几代君王累积的一些弊政,使李氏家族的统治在唐武宗时期没有走向分崩离析的境地。即使在唐宣宗时期他因性格孤傲、作风专断,遭到政敌攻击而被贬海南州之时,在贫困交加之中,仍心系朝中政事及李家的命运。曾有诗写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10.大举灭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生老病死乃自然之道。唐武宗企图借灭佛扬道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其结果只不过是在李唐历史上留下了一场乱哄哄的闹剧。
唐自建国时起便以道教作为国教,但是,佛道之争从没有间断过。唐武宗尤喜道术,他将太上玄元皇帝老子的降诞日(二月二十五日)定为降圣节,全国休假一天。唐武宗做上皇帝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他称帝以后,就想永远保住皇位。永远便是长生,要长生不死只有成仙才行。这样一来,修道成仙便成了唐武宗日夜向往的目标。
唐武宗即位刚八个月,就把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召入宫中,他在宫中设道场,在九天坛亲受法箓,在大明宫修筑望仙台,并亲自到三殿,拜道士赵归真为师,对他的长生不老之术和丹药十分迷信。唐武宗不顾谏官的上疏劝说,一心向道,大修道观,拜请道士讲法。唐武宗身边聚集了大批道士,他们一有机会便在唐武宗面前反对佛教,说佛教不是本土之教,应当排斥、铲除。唐武宗听后,深以为然。于是,下令裁减全国佛寺,废除佛寺原有的特权。唐武宗对道士倍加崇信,企图恢复国教的权威,用道教压制佛教。正逢道士赵归真等人努力宣扬佛道不能并存,唐武宗也认为佛僧的存在影响了他修炼成仙,当时还有道士散布谣言说:“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理国。”依照他们的解释:“黑衣者,僧人也。”就是说僧侣将取代李唐而一统天下。唐武宗听到这些话,有了灭佛之心。为了防止黑气上升,以防止“黑衣天子”出世,唐武宗禁止民间豢养黑色的猪、狗、驴、牛等。这些行为,都反映了唐武宗大举灭佛的心态。
从会昌二年(842年)十月起,唐武宗下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此后,唐武宗陆续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侣人数,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侣蓄养奴婢的数量,很多寺院被拆毁,大量的僧侣被强迫还俗。会昌四年(844年)二月,唐武宗降旨“不许供养佛牙”,同时规定: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寺、终南山五台寺、凤翔府法门寺等有佛指骨之处,严禁供养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钱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这些地方受一钱施舍者,背杖二十。会昌五年(845年)八月的一天上午,京城长安皇宫正殿里一片肃穆。唐武宗端坐在大殿正中,文武百官分列在殿的两旁,中官正高声宣读皇帝诏旨:“佛教败坏国风,蛊惑人心;佛寺耗费人力,浪费人财;一个农夫不种地,就要忍饥挨饿,一个农妇不养蚕,就要挨冷受冻。现在天下僧尼,多不可数。为革除积弊,自今以后,拆毁佛寺,僧尼还俗。”中官宣读完毕,大臣们交头接耳,有的摇头叹气,有的点头称是。一场更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开始了,全国许多寺庙被拆毁,很多僧尼遭驱逐,一时间社会沸腾,人人惊恐。
唐武宗这次大举灭佛,共有寺庙4600余所,招提、兰若4万余所被拆除;26万余僧尼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寺院数千万顷良田被没收。此举沉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纳税人口,扩大了国家的经济来源。刚开始时规定,僧侣40岁以下者全部还俗,接着,又规定为50岁以下,之后连50岁以上的如果没有祠部度牒的僧侣也要还俗,就连天竺和日本来的求法僧人也被强迫还俗。根据唐武宗的旨意,这年秋,七月裁并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废毁;下州寺院全部拆废。长安和洛阳开始允许保留十寺,每寺僧十人。后来,又规定各留两寺,每寺留僧三十人。京师左街留慈恩寺和荐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庄严寺。天下各地拆废寺院和铜像、钟磬,所得金、银、铜一律交付盐铁使铸钱,铁则交付本州铸为农器,还俗僧侣各自放归本籍充作国家的纳税户。
唐武宗非常渴望赵归真等道士能够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服后成仙。唐武宗虽欲灭佛以成仙,但他的愿望却未能实现。他急切地想要得到道士们炼制的仙丹妙药,丹药炼成以后,唐武宗每次服用,都感到精神振奋。但时间久了,身体受到极大损伤,渐渐枯瘦。在药物的作用之下,唐武宗开始变得容颜消瘦、狂躁不安、性情乖张、喜怒失常,甚至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赵归真却骗他说“是在换骨,属于正常现象”。尽管身边的人规劝他少服丹药,他也不听,对于长生的狂热追求难以自拔了。会昌六年(846年)的新年朝会,由于唐武宗病重也没有举行。道士们欺骗唐武宗,生病是因为他的名字“瀍”主“水”,与本朝崇尚土德不合。土胜水,“瀍”名被土德所克制,所以不吉利,应改名为“炎”,炎主“火”,与土德相合,可以消除灾祸。唐武宗信以为真,果断改名为李炎。然而,就在唐武宗改名之后的第十二天,因吃金丹中毒,神经错乱,口吐白沫,年仅32岁的唐武宗殒命。他成为继唐太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之后,又一位因金丹送命的皇帝。
唐武宗期求长生不死,以保证自己及李氏家族的统治地位得以永恒,注定了他必将扫除一切阻碍他达成此愿望的障碍,那么,佛教便成了牺牲品。而且大量的僧人还俗成为朝廷的两税人,又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作为一位天子,真是何乐不为。然而,就算费尽心机抑佛崇道,也不能改变唐武宗迂腐的迷信的思想。正所谓“欲速则不达”。长生不能求,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