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权鉴:李氏王朝家国天下-唐末贤君 唐宣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唐宣宗在唐末的诸多帝王中,是声誉最高的一位,人称“小唐太宗”。他是李唐王朝唯一一位以皇太叔的身份即位的皇帝。唐宣宗即位以后,面对政权上的重重危机,勤政图治,给当朝官员及天下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虽然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官员贪污腐化、百姓负担沉重,李唐王朝的末世已无法挽回,但是唐宣宗仍积极访求治国之道,关心政事,是位贤明的君王。

    1.终结牛李党争:深藏不露,隐而待发

    唐宣宗以皇太叔的身份继位,并终结了困挠李唐王朝多年的党争,自有其过人之处。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第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宫,论辈分,他是敬、文、唐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一岁。唐宣宗在神策军中尉宦官马元贽等人的拥立下登基。唐武宗晚年时,服用金丹,生活荒淫无度,他在中毒死前也没有对身后的继承人做个安排。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弥留之际,马元贽提出唐武宗的儿子们尚且年幼,不适合打理朝政,便拥立在他看来比较好掌控的光王李忱为新天子。皇太叔即位,处理军国政事在当时真是闻所未闻。

    这位皇太叔排行十三,幼年时不苟言笑,宫里甚至有人把他当成傻子看待。等他年龄稍长一些,被封为光王,更是谨言慎行。子弟一同出游时,见他不说话,很多人都嘲笑他,他也不吭声,一副傻乎乎的样子。正是这一性格特点,使想做佐命功臣,以图谋大权的马元贽误认为他将是一位容易控制的储君。唐宣宗即位时,由做光王时的名字李怡改为李忱。宰相李德裕忙于朝政,无暇顾及禁宫之事,他不知道这是宦官的阴谋,以为是唐武宗的遗命,只有遵照执行。

    百官本以为唐宣宗愚笨无能,没想到他朝见百官时,哀戚满容,裁决庶务时,独操刚断。此时,朝野上下才知道他的才能一直没有显露。即位礼毕后,唐宣宗看看李德裕,对左右大臣说:“适才奉册的大臣,就是李太尉吗?他每回头看我,都使我不寒而栗。”唐宣宗此言是对李德裕发出了警示。李德裕在唐武宗时期任宰相时,有很大的功劳,但是,他大权独揽,个性孤傲,当时就有很多人对他提出过批评。李德裕利用权力报私怨,打击牛党人物,手段非常严厉,在朝野上下造成了十分紧张的政治气氛。唐宣宗对李德裕早有成见,于是将李德裕加封为司徒一职,任命为江陵尹、荆南节度观察处置使,其实质是将其罢贬到崖州(今海南琼山),一场历时达四十年之久的党派之争,最终以李德裕的贬死而告终。唐宣宗重用了进士出身的牛党中人白敏中为宰相,围绕晚唐朝廷多年的“牛李党争”宣告结束。

    唐宣宗数十年表面上装痴扮愚,实则韬光养晦,在那样一个你争我斗,为皇权流血厮杀的时代,不失为一种真正的大智慧。他对朝廷多年的弊政早已深有体会,所谓旁观者清,这势必会成为他作为李唐天子一展身手的绝佳资本。他不为宦官所掌控,也当然不会成为朝臣的傀儡,因此,唐宣宗防患于未然,高明地将李德裕明升暗降,避免了大臣功高盖主,同时也重整了执政的气氛。

    2.科举选官:能者上,庸者下

    选人与用人是成功的两翼。唐宣宗善于选人与用人,所以,他不仅坐稳了李家的江山,还令衰朽的唐末出现了短暂的新气象。

    唐宣宗认为君主能够明察慎断,正确地选拔和任用官吏,是治理好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唐宣宗对科举制度特别重视,尤爱儒士。在位期间,每当朝官有新上任的人选,他上朝时必定要先问其有没有考中过举人、进士等。如果这人回答是进士或举人出身,有功名时,唐宣宗就会非常高兴,与其积极攀谈,甚至会放下其他朝政,当场和新上任的官员谈起他们考试时做的是哪些诗赋和主考官员的姓名,又把这些人的诗赋文章和名字都命人记到宫殿的柱子上,以备日后再欣赏。如果听到有人才学品性俱佳却没有能够中选时,他会非常惋惜,默不作声地罢朝回宫。为了了解科举制度在民间的实施情况,唐宣宗还经常打扮成百姓的模样,微服私访,听取人们对科举取士的看法和见解。为了选取优秀的人才为自家的江山效力,共同治理国家,使这些人才不被埋没,唐宣宗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规模,选拔更多的有才之士。他在亲自调查的基础上,对科举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唐宣宗还强调,科举取士不必遵循某种特殊的规定,不重视某人的出身背景,不避讳其与某朝廷官员的关系,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机会中选。而对于那些违反科举制度、弄虚作假谋取仕进的人,唐宣宗则毫不留情地严厉惩罚。有一次,在选取举人考试时,出现了礼部考官泄露试题的情况,遭到御史台的弹劾。唐宣宗对此事非常重视,详细调查后,当即下诏将主考官分别处以降职、免职和罚俸禄等处分,将已被录取的十名举人的资格全部取消,并将伪造印件和贪污受贿的官员斩首。唐宣宗对这一事件的处理,在朝野中影响很大,给科举考试中的营私舞弊现象予一定程度上的打击。

    唐宣宗登基以后,便积极着手改革和完善选官制度。他改变了吏部选官只凭家世资历的情况,他认为这将埋没那些具有真实才能的人。唐宣宗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下诏规定:“允许观察使、刺史有奇才异政者加以试用,根据其在试用期间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然后再决定正式任免。”同时,唐宣宗还把户口的增减也列为官员升迁的标准,规定观察使、刺史任期届满时,如果所管州县户增则加以升迁;如果百姓逃亡,观察使、刺史不仅罢官免职,而且罢官后三年之内不再任职。

    刺史是地方州一级的行政长官,特别接近百姓生活,既能了解民间疾苦,又能够保障政令的畅通,因此,唐宣宗尤其重视刺史的选拔及任免。唐宣宗总是亲自掌握刺史的考核工作。他规定州刺史在上任之前,都要由皇帝本人亲自进行考核,再决定任免。唐宣宗曾指出:“为政之本,在于选拔亲民之官,作为皇帝顾问的中央各部官员,必须从地方官员中选拔,因为这些人了解民间的疾苦,有治民理政的经验,否则,就起不到辅助君主治理天下的作用。”唐宣宗要求宰相在拟议和推荐谏议大夫、给事中和中书舍人等中央高级官员时,首先要看其是否担任过刺史、县令,否则不予推荐。即使担任过刺史、县令,但如果在任职时有贪污受贿等不法情况的,也不能推荐。同时,唐宣宗还针对当时地方官员调动频繁的情况,对地方官员的任职时间做了明确的规定。规定刺史、县令一旦任命,必须任满三年方可改任或替换,避免当地百姓的迎送之苦。提拔和离任,都对其任职期间的业绩进行相关的考核。

    唐宣宗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治国,他聪敏明察并且记忆力强,就连天下各地方官府奏告于朝廷的狱吏小卒的姓名,唐宣宗也一看便都记得。为了整顿吏治,了解朝廷百官的名字和数量,唐宣宗命宰相提供百官的花名册给他,名字叫《具员御览》,他将《具员御览》经常放置于桌上,以备查考。每当任命刺史,唐宣宗都会亲自召见,以了解刺史的政治才能和品格。为了掌握各州的情况,以便对刺史进行考核,唐宣宗还特地密令翰林学士韦澳编辑了一本关于各州户口、田亩、物产所出、山州境物、风俗人情以及州内的特别事宜的书籍,起名叫做《处分语》。这样一来,唐宣宗与新任刺史谈话时就能够有的放矢,刺史们常常惊异天子如此了解自己的行政区域。

    唐宣宗在用人上,对无才无能的大臣一概加以摒斥,他坚持任人唯才并从自己作起,杜绝人情风。唐宣宗曾一度生病为不能进食而困扰,一个叫梁新的人为他治疗了几天,病情好转。为此,梁新特请求唐宣宗赏自己一个官位,唐宣宗并不准许,只是令人每月多给梁新一点钱而已。

    唐宣宗对见过的官员的名字能过目不忘。大中九年(855年)春天,唐宣宗在出游的路上见醴泉县的百姓祈祷,希望任期将满的县令能够仍然留任,唐宣宗记住了这个口碑极佳的县令。当有刺史位置空缺时,就直接任命他做了刺史。

    唐宣宗继位以后,积极改变前朝的一些弊政,他的施政方针,基本上是否定唐武宗在位时的措施,他善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了官员的执政能力,使国家的法令得到应有的贯彻。同时,也使百姓在安定平稳中生活。唐宣宗在位的十三年间,基本上是平静度过的。

    3.宰相和宦官:平衡内外,为我所用

    唐宣宗意识到了平衡宰相和宦官两股势力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方式。让宰相与宦官的权力相互制约,虽然是一种聪明而有效的手段,但毕竟没有削弱宦官的势力,李家江山的隐患依然存在。

    唐宣宗是被宦官拥立即位的,即位以后,他对宦官头领神策军中尉马元贽非常恩宠,也由于他的功劳最大特地赐给他一条宝带,以示对其的嘉奖。马元贽与朝中宰相马植来往非常密切,两人还由于是同姓常常以兄弟相称。马元贽为了表示亲近的关系,甚至把唐宣宗赐给他的宝带转赠给了马植。有一天,唐宣宗在大殿上认出了马植佩戴的宝带应是自己赐给马元贽的那条,便详问其来历。确认以后,唐宣宗下诏罢免了马植的宰相之职。唐宣宗这一举动,意在旁敲侧击其他内外大臣:天子不希望内廷宦官与朝廷官员往来甚密,互相勾结。

    唐宣宗还从多方面对大臣尤其是宰相进行控制。每逢与宰相议事完毕,他就会提醒他们说:“卿辈好自为之。朕常常担心卿辈有负于朕,日后就不能再相见了。”唐宣宗处理政事十分细致,能够明察秋毫,这就督促大臣们都很认真。令狐绹在唐宣宗时期任宰相最长,他曾说:“我十年秉政,最承恩遇。但是,每逢延英殿奏事,未尝不汗透衣衫。”同时,对于大臣的进谏,唐宣宗也能够虚心听纳。唐宣宗曾褒奖魏谟说:“魏谟有他祖上的风范,名公后代,我很看重他。”魏谟是魏徵的五世孙,由于敢于弹劾驸马等人的贪污行为,得到了唐宣宗的信任,后被任命为宰相。唐宣宗想驾驭群臣,就要求官员要敢于弹劾大臣。对那些一旦达到三品高官就缩手缩脚,不敢得罪于人、遇事又左顾右盼不敢直言自己想法的官员,唐宣宗就表现出很不满的样子。

    大中十二年(858年),唐宣宗颁布诏令,命令各州刺史不得外调到他处做官,必须先到京师长安朝见皇帝,由皇帝当面考察其能否胜任政务,然后再委任官职。然而,宰相令狐绹却提拔了自己昔日的旧部,唐宣宗知道以后,说道:“朕以天下各州刺史大多用非其人,成为百姓的蠹害,所以想一一召见,当面询问他们上任后的施政方略,以知道他们的优劣,便于对他们进行升降黜陟。然而,我的诏令既已颁发,你却废弃搁置不用,看来宰相有权也真是可畏!”当时虽然天寒,但令狐绹却被他的话吓得汗流浃背,湿透了几层衣服。

    唐宣宗对国事极端重视,在临朝听政时,特别注意礼遇大臣,一丝不苟,未曾表现出丝毫的倦怠。唐宣宗在延英殿召见宰相时,总是正襟危坐,一派威严。批阅大臣的奏章,他每每洗手焚香。待奏事完毕,唐宣宗也会说:“可以说说闲话了。”唐宣宗有时也会向宰相打听一些民间的琐事,跟他们讲一些宫中趣闻,此时,他又显得平易近人。

    唐宣宗即位时,宦官具有很大的势力,他曾一度想打击宦官,但终未能实施,而改变为对其进行制约的方式。有一次,一位宦官出行遇到宰相郑朗并不回避,被宰相上表奏劾。于是,唐宣宗指责他对大臣无礼,这位宦官辩解说:“供奉官从来不回避大臣。”唐宣宗道:“你若是带有朕的诰命在身,横穿宰相的行列也无妨,因私出行不回避宰相怎么可以呢?”结果,他将这位宦官罚去做了苦役,以示警醒。

    唐宣宗能够很清楚地认识到,宦官与宰相任何一方的势力强大,或者说,两方势力合为一股,必对他的天子地位造成威胁,因此,他非常聪明地采取了相关的制约措施、有效的手段来进行控制,从而使他能够高枕无忧,稳固了李氏家族的统治地位。

    4.不怒自威:恭谨节俭,惠民爱物

    勤俭持家,勤俭治国,李氏家族出现了一个“小唐太宗”。唐宣宗的恭俭好善和平易近人,使他能够平稳地度过了自己的执政时期。

    在历代皇帝中,唐宣宗可以说是恭俭好善、平易近人的。他的平易近人使人尊敬他,他的威严又使人怕他。当这样皇帝的臣子,只有兢兢业业才行。平时和大臣们在一起,唐宣宗总是表现得客客气气,如同对待客人一样,但听大臣们奏事时,则严肃认真,一身威严的气势,从来没有显出过烦躁和怠惰的神情。当大臣们奏事结束后,唐宣宗便立刻恢复了平时那种和颜悦色、客客气气的样子,君臣之间谈些开心的玩笑,或者谈及宫中的游宴,气氛融洽而又热烈。当大臣们退朝时,唐宣宗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说:“希望你们好自为之,我常常担心你们辜负了我的期望,以致我们君臣不能够再相见了。”唐宣宗这种既平易近人,又威严不可冒犯的做法,使大臣们既尊敬他又害怕他。对宫中的侍役,唐宣宗从不歧视,他能够叫得出每个侍役的名字,知道他干什么差事,谁要是生了病,不但派御医前往诊视,他还亲自前去探望,有时,还私下里赏给病人一些物品作为安慰。

    唐宣宗在位时期,对自己的衣食住行用度很注意节俭。穿着上,他一反历代帝王追求华丽的风气,平时在宫中,经常穿着洗过的衣服,待上朝召见大臣时,才换上新衣服。唐宣宗每天的饭菜也比较简单,日常膳食也不过只有几道菜。若不是随着皇太后进膳,唐宣宗从不要求有歌舞、音乐陪侍。唐宣宗出行也不讲究排场,认为以前皇帝出行要先用龙脑、郁金铺撒地面的行为过于奢侈浪费,便下令撤掉。

    百官见天子如此节俭,也竞相效仿,唐宣宗时期官场中形成了一种崇尚节俭的风气。

    唐宣宗同时也严格要求皇室子女的用度。唐宣宗宠爱的女儿万寿公主出嫁时,乘坐的车子打破常规,没有按历代的通例用白银装饰,而是按唐宣宗皇帝的要求用铜装饰。

    唐宣宗在位十三年,恭谨节俭、惠民爱物,具有唐太宗遗风,甚至有“小唐太宗”的美誉。他在位期间,国家安定,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央财政及各州的情况非常良好,户部的钱币多得几乎无法计算,国库充盈,各种货物堆积如山。这不能不说是唐宣宗节俭之风所引领的结果。

    5.严律宗亲:家事不为,岂可治国

    上行下效。皇族宗室的家事管理好了,文武百官才会效仿,国家才能治好,李家江山才能坐稳。

    唐宣宗对宗室子弟要求更加严格,他常提醒他们务必遵循制度规定行事。他宠爱的女儿万寿公主出嫁时,他甚至严厉地说:要遵循妇德,避免太平及安乐公主之祸。有一次,万寿公主的小叔子病重,万寿公主却跑去慈恩寺看戏场。唐宣宗得知以后特别生气,他马上派人将万寿公主召回宫中,命她站立在台阶下自行反省。万寿公主明白自己错了,便向唐宣宗谢罪。唐宣宗见她认了错,就严厉地批评了她,并让她向夫家人认错。如此一来,其他宗室贵戚再也没有不严守礼法的了。

    对于自己的亲属,唐宣宗要求也比较严格。唐宣宗生母郑太后的弟弟郑光,原来在河中做镇守官。郑光进京朝见时,唐宣宗见他言语粗俗不堪,没有真才实学,认为他不够治民的资格,便把他改任为京师中级别比较低的右羽林统军,不再让郑光担任地方官,并且不让他担负实际的职务责任,只是奉养起来,而不让他做事。郑太后多次要求唐宣宗给郑光安排一个好的官职,但唐宣宗对这位国舅只是厚赐金帛,始终不给好的官职做。

    沙州张义潮听说唐宣宗的美德之后,于大中五年(851年)二月,上奏归附朝廷。沙州在唐代宗时期因孤立无援被吐蕃所吞,后来,张义潮驱逐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唐宣宗特别将沙州称为“归义军”,统领上述各州,任命张义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兼领辖区内的观察、处置、押藩落、营田、度支等使,一向“重惜官赏”的唐宣宗赏赐给张义潮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职位,加特进,食邑2000户、食实封300户。张义潮的上表,使原被吐蕃占领的河陇地区的州县重新归属李唐王朝。

    自古便有得民心者得天下之说,要想正人必先正己,唐宣宗的做法正合此意。他以身示法,臣子们也纷纷效仿,成为一种大潮流。这样一来,即使有个别作奸犯科的人胡作非为,也必然会被正气所吞噬。权豪敛迹、奸臣畏法、天下安定、民风淳朴的局面方能处处呈现。

    6.仙丹误命:宿命如此,无法逃离

    李氏家族的执政者们要求长生不老,结果却屡屡仙丹误命。到了唐宣宗的时候,他仍然不借鉴前人的教训,还在为长生不老而相信玄学,这不能不说是他愚昧的一面。

    唐宣宗喜欢佛教,他即位以后一反唐武宗崇道的作为,使佛教重又兴盛起来。但唐宣宗到了晚年,长生不老的神话同样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唐宣宗虽然曾亲眼目睹了唐武宗之死,都是金丹之毒惹的祸,心里也很清楚向方士求仙问药一事,非常荒诞无稽。但是,仍然摆脱不了长生的诱惑,他对道术和丹药的热望,使他拜了一个衡山道士刘玄靖为师。到大中末期,为了能够得到长生不老之法,唐宣宗派人到南方寻访到罗浮山人轩辕集,讨“治国治身之要”。虽然朝廷官员纷纷向他提出劝谏,但唐宣宗还是为自己辩解说:“道术再高明的方士也不能蛊惑我。我听说轩辕集是一代高士,只想与他谈谈而已。”轩辕集告诉他只要不近女色、不食荤,多施恩就可以长寿了。唐宣宗听此话以后并不甘心,仍然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他最后相信一个叫李元伯的江湖术士的话,服用其炼制的金丹,身体状况日渐消瘦,金丹中毒越来越深,后发展到整月都无法上朝。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背上溃烂、病入膏肓的唐宣宗一病归西了,享年49岁。在唐顺宗以后的十位皇帝中,唐宣宗是寿命最长的一位。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唐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唐宣宗作为一代明君,曾经为祖宗的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他的励精图治延缓了李唐王朝走向衰落的大势。

    唐宣宗在位时政治较清明,他聪明细致、沉着果断、不徇私情、不轻易将官职赏人、能虚心纳谏。在生活上,他节俭,爱惜百姓财物,一直到唐朝灭亡都为人所赞颂。但是,即便他有雄才大略也是回天乏术,他已无法逃离他自己所处阶级的局限,最终,也走了其父皇的老路因金丹误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