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混沌继位:天子出自十六宅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究竟谁当皇帝,由宦官说了算。皇帝逐渐成了宦官的傀儡,成了宦官的奴隶,宦官则逐渐成了皇帝的主人。
唐懿宗李漼是唐宣宗长子,本名李温,大和七年(833年)十一月十四日出生。会昌六年(846年)十月,被封为郓王。
唐宣宗有十二个儿子,他在位时未立皇后,因此,诸子没有嫡庶的分别,只有长幼的顺序。唐懿宗的母亲是最受唐宣宗宠爱的妃子晁氏,但是,唐宣宗并不看中这个长子。夔王李滋是唐宣宗的第四子,唐宣宗一直喜爱李滋,想立他为皇太子。由于长幼有序,因此此事迟迟未决。包括夔王在内的五位王子一直住在内宫,而郓王李漼虽为长子,却居住于宗族诸王杂居的“十六宅”中,而非东宫,这个中秘密外人实在不知。
唐宣宗晚年也迷恋金丹,身体状况每日愈下,待病情严重时,和朝臣很难见面,他意欲传位于夔王李滋,便有意将他托付给宦官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等人。王归长、马公儒与实力派宦官王宗实不和,王宗实便将郓王李温迎到宫中,拥立为皇太子。此时,郓王李温改名为李漼。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七日,王宗实令人宣布了遗诏:皇太子李漼监国。十三日,26岁的李漼柩前即位,史称唐懿宗。王宗实升任“骠骑上将军”。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人迷惑不已。朝官知道先帝有不少皇子,但大多数都住在宫里,几乎没听说过十六宅存在这么一位皇子,居然还是嫡长。新皇帝一下子从天上掉下来,使人不知所措。
唐懿宗即位,显然又是一次被宦官拥立的皇位继承。领头的宦官们策划拥立唐懿宗时,曾到政事堂命令宰相们在文状上签字同意,有的宰相提出异议,而身为宰相的夏侯孜却指出:“三十年前,朝中宰相还可以参与天子废立之事。此后,大臣几乎不再参与了。只要是李族子孙,宦官选定以后,我等也只有北面事之,没有提出异议的道理。”在他的带领下,其余的人也都签字,表示同意拥立郓王李漼。唐懿宗作为李唐王朝的第十八位天子,就这样被推上了帝位。大中十四年(860年),唐懿宗改元“咸通”。
新帝登基后,朝臣虽然心中始终有一团疑云,比如,唐宣宗为什么从未提起册命长子之事,但是,大势所趋,也就无话可说了。正如夏侯孜所说的“只要是李族子孙”便没人去计较了。但不管事实的真相如何,新帝终究是从十六宅而不是由东宫产生的,这似乎意味着,又有人反奴为主,成为主宰天子者。
2.暴敛钱财: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氏家族又出了一个败家子,他就是唐懿宗李。败家是小事,由此而亡国却是大事了。
唐懿宗君临天下后的言行举止,几乎看不到唐宣宗的影子。唐懿宗并没有把严峻的社会形势放在心上,朝政与唐宣宗在位时相比是相距遥遥。当时,国势衰败,时称“国有九破,民有八苦”。“九破”即终年聚兵、蛮夷炽兴、权豪奢僭、大将不朝、广造佛寺、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食禄人多而输税人少。“八苦”即官吏苛刻、私债争夺、赋税繁多、所由乞敛、替逃人差科、冤屈不得申理、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
土地兼并也愈演愈烈,众多百姓失去了耕地,被压迫的农民不断爆发起义,外夷南诏又派兵侵扰边境。唐懿宗在初步平定了内乱和外患之后,以为天下太平,看不到百姓的忍耐。国家政事对他的吸引力,远不及宴会、歌舞和游玩的吸引力,他把心思全用在吃喝玩乐上,对上朝的热情明显不如饮酒作乐。
唐懿宗的挥霍无度、奢侈腐败令人咋舌。他在宫中日日宴饮,每三日一大宴,每月总要大摆宴席十几次,奇珍异宝,花样繁多,山珍海味,无所不食。他酷好音乐,常常观看乐工优伶演出,常年供养乐工多达五百余人,美酒歌女,八方贡献。他一天也不能不听音乐,就是外出到四周游幸,也会带上这些人。只要他高兴,就会对伶人、歌女等大加赏赐,每赐必至上千贯钱。据说,有一个乐工因善于作新曲,唐懿宗非常宠爱他,竟封其为左威卫将军。
唐懿宗在宫中腻烦了,便不惜兴师动众,出游长安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行宫别馆。出游的时候,诸多随从前呼后拥,多达十万人,浩浩荡荡绵延数十里,耗费钱财难以计数。每次出行的费用都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项沉重负担。唐懿宗每次出游大多是随兴所为,事先并不通知当地官员,行宫负责接待的官员,只好随时准备食宿。那些需要陪同出行的亲王,也常常要备好坐骑,以备唐懿宗随时可能招呼他们外出。京师周围的州郡,只得常年花费巨资养着一批仪卫、歌女,并准备车马、粮草、服装等物资,以备天子突然驾临,免遭贬官甚至丧命的下场,搞得官民苦不堪言。
对于唐懿宗的游宴无节制,有个叫刘蜕的谏官提出劝谏,希望他能够以国事为重,展示出体恤边将、关怀臣民的天子之风,减少娱乐。唐懿宗对此根本听不进去。刘蜕一再进谏,唐懿宗非常反感,便将刘蜕黜为华阴令。
唐懿宗如此荒淫,游乐和歌舞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在皇帝的带领之下,整个朝廷、官场弥漫着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气氛。官僚们竞相效仿、生活奢靡、弄权纳贿、贪污成风,朝野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在唐懿宗时期,百官搜刮民财,积蓄财富,害民不浅,百姓苦不堪言,势必铤而走险。唐懿宗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为了满足私欲而加快了李氏家族败落的脚步。
3.怒杀御医:滥用皇权,天理难容
国家成了家,家成了国家;皇上成了家长,家长成了皇上。唐懿宗李漼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唐懿宗对待宗室亲属的态度,与唐宣宗严格要求宗室的情况明显不同。他对同昌公主的溺爱,超过了他的列祖列宗。同昌公主的母亲是郭淑妃,唐懿宗为郓王时,就十分宠爱号称长安第一美人的郭淑妃。同昌公主天生丽质、明眸秀靥、玲珑可爱,并且性格温顺、善解人意,从小就被唐懿宗视为掌上明珠。
咸通九年(868年),同昌公主嫁给了新科进士韦保衡。公主下嫁之日,唐懿宗倾宫中珍玩作为嫁妆,韦驸马的家中充满百宝。原本宽敞的韦府竟装不下这些陪嫁,只好请工匠日夜扩建府第,总算把东西安置下来。唐懿宗后又赐给同昌公主一处宅院,门窗用杂宝装饰,井栏、药臼、槽柜等都是金银制作,连笊篱箕筐都是用金缕编织而成;床用水晶、玳瑁、琉璃等制作,床腿的支架玉佩雕饰也是金龟银鹿;其他如鹧鸪枕、翡翠匣、神丝绣被、玉如意、瑟瑟幕、纹布巾、火蚕绵、九玉钗等均来自异域。另外赐钱500万贯,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韦保衡娶了位金枝玉叶的妻子,两年之中,青云直上。他由翰林学士开始,升到郎中、中书舍人、兵部侍郎承旨、开国侯,一直到集贤殿大学士,年纪轻轻已坐上宰辅的位置。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唐懿宗对同昌公主的宠爱。
同昌公主绝没有一般皇家公主那般刁蛮任性,她性情温婉、乖巧宜人,韦家自然不敢亏待公主,在生活上尽量安排得极尽奢华、舒适。不幸的是,红颜薄命,新婚第三年,同昌公主便倒卧病榻,日渐消瘦。宫中有名的御医不停地穿梭于公主床前,然而,她的病始终没能好转,最后竟然香消玉殒。韦家顾不上哀悼死去的同昌公主,为了摆脱责任,韦保衡到宫中禀报唐懿宗,一边婉述公主临终前的情形,一边痛斥御医诊断不当。昏庸的唐懿宗听到以后,不辨真伪,下旨将二十几个医官全部斩首,他们的亲族三百多人也被投入大牢。
唐懿宗的不仁之举,引起了朝廷内外的纷纷议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刘瞻认为,皇帝此举必给朝廷带来灾难。即使二十几位御医已死不能复生,三百多位御医的亲族如果释放出来,或可安抚一下民心。他上奏说:“生命长短,在于天定。公主有疾,深触陛下慈怀。医官非不尽心,而祸福难移,人力难以回天,致此悲剧,实可哀矜。今牵连老少三百余人入狱,天下人议论纷纷,多有不平。陛下仁慈达理,岂能被人妄议,还当居安思危,安抚天下民心。愿陛下少回圣虑,宽释牵连者!”对刘瞻的奏词,唐懿宗不以为然,他认定是御医害了爱女,决不愿宽恕他们的族人,对刘瞻的启奏置之不理。刘瞻见没有结果,第二天又联合京兆尹温璋直言劝谏,措辞激烈。这可惹怒了唐懿宗,他大声叱责二人犯上,当即降旨贬刘瞻为荆南节度使、贬温璋为崖州司马,责令三日内离京赴任。
唐懿宗为了同昌公主的死,折腾了好几个月,弄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之后,他为公主举行了盛大的安葬仪式。陵墓十分豪奢壮观,陪葬的服饰器皿更是琳琅满目,填满了墓坑,送葬场面的壮观,历朝历代的公主无人可比。
只因生死有命,一个年轻美丽的同昌公主过早地离开了世间。唐懿宗作为父亲,也是一代君王,却不顾国家对公主的礼制,以及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的国势,随心所欲,一意孤行,以杀死二十余御医,关押三百多亲族的方式悼念爱女,数十忠臣流放异地,把朝廷内外搅得沸沸扬扬、怨声载道,对此,他全然不放在心上,充分暴露了一个昏君的嘴脸。
4.镇压起义:官逼民反,强弩之末
百姓是水,皇帝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在于这个皇帝当得如何。唐懿宗只顾自己享乐,不为百姓办事,百姓怎能不把他从皇帝宝座上赶下来呢?
唐懿宗与唐宣宗爱惜官赏不轻易授人不同,他对官赏毫不在乎。他授以伶官李可及朝廷官职,这在唐朝从没有过先例。唐太宗时期对工商杂色之流的任职做过严格限制,仅限于赏赐这类人等财物,从不准授官位。而唐懿宗赐人钱财、赏人官职常常是随心所欲。
唐懿宗在位期间,对政事兴致不高,宰相的权力相对比较大。唐懿宗一共任用了二十一位宰相。其中,大部分宰相要么是碌碌无为,要么爱财如命,他们并没有发挥朝臣应有的作用。宰相贪污腐化、毫无大臣风范,更加重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危机。
进士科在唐朝享有崇高的声誉,科举取士是唐朝选拔官员的途径,唐朝民间甚至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历代,每年由礼部负责考试选拔,到了唐懿宗时期时,他由于个人的爱憎,命令亲信不需要参加礼部考试,直接以“特敕赐及第”的方式被授予进士出身。皇帝的敕书代替了礼部的金榜,君主成为了赐进士及第者的座主,国家制度从根本上遭到了破坏。
唐懿宗即位伊始,浙东就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
李唐王朝自八世纪中叶以来,就将东南地区的财富作为搜刮的重点,浙东又是东南的主要经济区域,人民所受的迫害和压榨更为严重。裘甫率众起义,攻克泰山(今属浙江)。官军屡次战败,浙东震动。咸通元年(860年)正月,裘甫率众攻下剡县,开府库,募壮士,济贫民,起义军扩大到几千人。二月,浙东观察使郑祗德派兵前往镇压,裘甫在剡西三溪迎战。浙东是唐王朝的后方,相对于关中和中原诸道,军事力量十分薄弱,和平日久,人不习战,浙东官兵屡战屡败。义军又北上余姚(今属浙江),杀县丞和县尉,东破慈溪,进占奉化,抵达宁海(今属浙江),杀掉县令,占据城池。
东南局势的动荡,引起李唐王朝的极大恐慌,朝廷组织对起义军的进剿,唐懿宗派王式率领数万重兵组织军事进剿。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变故,加上错失战机等因素,王式大军所向披靡,起义军节节战败。王式到达浙东后,开始采取釜底抽薪的手段,打开各县仓廪赈济贫民,以缓和当地的社会矛盾,从根本上削弱了起义的群众基础;同时,又征集原先留在江浙、淮南的回鹘和吐蕃人充当骑兵,并把浙江地主武装“土团子弟”配备到各军中做向导,随即以优势兵力把起义军包围在宁海。义军迎战失利,终因众寡不敌,在咸通元年(860)六月,裘甫、刘睢等人被俘,被送到长安后问斩。起义军将领刘从简率500人突围后,也在大兰山(今浙江科姚南)战败被杀。至此,裘甫义军全部失败。裘甫反唐虽然失败,但他领导的起义,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前奏,唐懿宗对此竟然没有意识到李氏家族前途的曲折。
唐懿宗刚即位,就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内刚刚平定裘甫起义,边陲南诏的战争又打响了。为了戍守边境,原本规定兵卒三年就可以返回故里,但是,却不能兑现。戍卒一去六年归期无望,在庞勋的率领之下,自行杀回。朝廷认为此举属反叛,庞勋在回程时遭遇封杀。庞勋军大败唐军,攻占都梁城;庞勋进占淮口,控制了江淮运输线。江淮运输的断绝,对早已虚弱不堪的李唐王朝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引起了朝野极大震动。为了扭转局面,李唐政府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一方面调集各路大军,准备镇压;另一方面,又利用庞勋等人的幻想,大加抚慰,以争取时间。庞勋遣将分兵,南攻舒、庐,北进沂、海,破沭阳、下蔡、乌江、巢县,占滁州、克和州,农民争起响应,军势强盛,发展到20万人,至此,庞勋领导的戍兵兵变,已发展为广大农民等人参加的农民起义。
这时,庞勋自以为无敌于天下,日事游宴,谋士劝他不听,反而更为骄暴,夺人资财,抢夺女人。在李唐王朝围剿义军,官军步步逼近的情况下,义军内部矛盾日益暴露。一些义军叛逃。一年多以后,庞勋战死,起义失败了,但是他们纵横数千里、跨越数十州,攻城略地,很有声势。庞勋起义前后历时一年零两个月,是唐末继裘甫起义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农民反抗斗争,也是对李唐王朝统治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唐懿宗对于各种形式的反抗,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方针。剿灭是目的,抚慰不过是剿灭义军的辅助手段,以此赢得镇压的时间,保证自己家族的统治长久地维持下去。而从未试图通过“抚慰”缓和社会矛盾,革除弊政。通过血腥的高压政策,李氏家族如履薄冰地度过了十几个春秋。然而,社会矛盾激化,高压的结果只会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表面的平静孕育着更深刻的危机。唐懿宗时期的李唐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5.广建佛院:倒行逆施,佛不佑唐
皇帝与其把自家的前途和自身的命运托付给佛祖,还不如把自家的前途和自身的命运托付给百姓。对百姓虔诚,给百姓办事,自家的前途才能光明,自身的命运才会通达。
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染病久治不愈,感到时日不多,于是便准备把自家的前途和自身的命运托付给佛祖,准备迎奉佛骨舍利。唐懿宗安排迎奉佛骨的诏书一下,马上遭到了群臣的劝谏。大臣们认为,此举劳民伤财,而且唐宪宗时迎奉佛骨之后便暴死,可见此举不祥。唐懿宗充耳不闻,他说:“朕能活着见到佛骨,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了!”
这是一次声势浩大、供品最多、耗费空前的迎奉,可谓集前代历次佛事侈靡之大成,禁军兵杖、香刹宝帐,无所不用其极。迎奉佛骨的规模,比起唐宪宗时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京师到法门寺沿途之上,禁军和兵仗绵延数十里,壮观的场面,远远超出了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
唐懿宗让供奉官李奉建、高品彭延鲁、库家齐询敬、左右街僧录、清澜、彦楚、首座僧澈、惟应、大师重谦、云颢、慧晖等同到法门寺迎请佛祖真身舍利。当时凤翔监军使王景殉、观察判官王充也一同前来护送。唐懿宗下令广造浮屠、宝帐、香舆、幡、盖以迎奉佛骨,并且都以金玉、锦绣、珠翠作为装饰。从京城到法门寺的300里道路上,车水马龙,昼夜不断。四月八日,佛骨舍利迎入京城,唐懿宗亲自到安福门迎请佛指舍利,他激动得泪流满面,当即赏赐参与法事的僧人,随后,又将佛骨迎入宫中,大办法事。在宫中供奉三天后,唐懿宗允许将佛骨送到京城的寺院让百姓瞻仰。富豪之家则举行法会,不惜花费巨资,他们甚至以水银为池,以金玉为树,招集高僧大德,又请来戏班子载歌载舞。在长安城内的大街上,富贵人家在道路两边搭起高大的彩楼并举行大型室外法事活动,竞相表现其虔诚之心。他们以金银为宝刹,以珠玉为宝帐香舁,用孔雀毛装饰其宝刹,小者高一丈,大者二丈。刻香檀为飞帘,花槛瓦木阶砌之类,其上遍以金银覆盖。宰相以下朝廷百官也竞相施舍金帛,数量相当可观。这次迎奉佛骨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唐懿宗表面上打着“为百姓祈福”的旗号迎奉佛骨真身舍利,实际上他是为了给自己带来福气,为“圣寿万春”,为自己祈求平安。佛骨真身舍利并没有给这个倒行逆施的皇帝带来福荫。就在这年秋天,40岁的唐懿宗结束了他骄奢淫逸的一生。盛大的仪式,虔诚的佛教活动,豪华的场面,如昙花一现,却没能挽救唐懿宗的生命,亦不能挽救已进入隆冬的李唐王朝的命运。此后,李氏家族的统治几乎名存实亡,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朝廷再也没有财力举行耗费巨大的迎佛骨活动,李家的天子们也再没有这份心思。因此,唐懿宗的迎佛骨成为李氏皇族宗教活动最后的辉煌表演。随之唱响的,是李唐王朝末世的挽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