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历史的巨大转折,天水地委党校紧跟时代步伐,按照党中央、省委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干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培训、轮训了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和其他专业干部,提高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政策水平,为推动全省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节党校恢复后的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
一、恢复后的领导体制
恢复后的党校领导体制经历了革命委员会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革命委员会制。1974年6月地委党校正式恢复后,依然沿用的是革命委员会制。从1974年6月至1975年1月,由党校、干校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杜甫功同志主持党校、干校工作。1975年2月,地委任命王普为党校、干校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石如岗为党校、干校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杨品三为党校、干校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委员。
2.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9年2月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五七”干校陆续停办。1979年6月28日,地委决定撤销党校革命委员会,从此,校长、副校长之职取代了革命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之职。
二、机构设置
1974年8月,地区革委会政治部任命庞震同志为干校生产组副组长。11月,地委任命陶万桂同志为地委党校、“五七”干校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12月,干校革委会副主任李正平调离。
1975年初,地委和地区革委会对党校、干校的行政机构进行了调整,规定行政机构设政办科、教研室、生产科二科一室,撤销原设的连队建制,设立四个班部。7月,地委组织部任命孙效武同志为政办科科长,王国祥、李若冰两位同志为政办科副科长;任命朱荣同志为教研室主任,程新有、杨光两位同志为教研室副主任;任命王化民同志为生产科科长,庞震同志为生产科副科长;任命李桂如、张瑞生、颉克信、海涛四位同志为班党支部书记;马建宏、胡宗寿、张恕、叶浩德四位同志为班主任。
1976年元月,地委任命颉克信同志为生产科科长,胡宗寿为生产科副科长。11月,地委组织部又任命高光润同志为生产科副科长。
1977年,校内机构设置继续保持稳定。4月,地委组织部任命黄万仓同志为班主任。
1978年2月,革委会副主任陶万桂同志调离。5月,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石如岗同志调离党校。6月15日,根据地委的决定,党校和干校正式分开办公,地委党校校址仍在五里铺旧址。这一变化使党校的行政职能部门又面临着新的调整。
根据党校工作的实际情况,1979年3月,地区编委批准党校设立教研室、政办科、组教科、总务科四个办事机构。5月,又批准设立四个班部。至此,校内行政机构的设置一直稳定到1983年再未变动。
1979年6月,地委决定撤销党校革委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同月,地委决定由地委书记刘公泰同志兼任党校校长,同时重新任命王普同志为党委书记、副校长;杨品三同志为党委委员、副校长。8月,地委组织部任命杨光同志为教研室主任,陈纪常同志为教研室副主任;胡宗寿同志为组教科科长;王国祥同志为政办科科长,李若冰同志为政办科副科长;何振德同志为总务科副科长;李桂如、张瑞生、高光润三位同志为班党支部书记;张恕、王振庭、黄万仓三同志为班主任。11月,地委又任命艾纪铭同志为党委委员、副校长。
1980年10月,地委拟将讲师团与党校再度合并,一套人员,两个牌子,但未能实现。12月,地委任命林宝珊同志为党委委员、副校长。
1981年,陈纪常同志任教研室主任;张恕同志任政办科副科长。
1982年,根据党校工作的需要增设了图书资料室,张瑞生同志任主任。
同时地委还批准张良琪、马忠信两位同志为教研室副主任,王赞遥同志任党校顾问。
1983年,校内机构相对稳定,有政办科、教研室、组教科、总务科、图书资料室五个科室。为地委党校在新时期迈向正规化教育、实现党校教育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干部培训和教学工作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武装干部、拨乱反正,澄清林彪、“四人帮”在思想上制造的混乱,清除过去“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保证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实现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统一,是这一时期干部培训的基本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从1974年6月至1983年底,地委党校共举办各类班次的培训72期,轮训干部8747人。其中复校后的短期轮训16期共轮训干部2263人,以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为主要内容的干部培训10期共1250人,以及配合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积极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规模干部轮训48期5227人。轮训对象包括工农干部、地县(市)社领导、妇女干部、司法干部、共青团干部、企业干部等。这样大规模轮训干部,对广泛深入地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全党意志和行动的统一,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复校后的短期轮训
1974年6月,中共天水地委决定恢复“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的地委党校。复校的同时,即开办了一期工农干部培训班,招收学员22名。这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选拔培养干部而举办的一种临时性短期训练班。该班学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提拔的公社和县级领导干部,是为适应当时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和所谓“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当年还开办了两期理论骨干培训班。这三个班次均以《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等马列经典着作和毛泽东五篇哲学着作及中发〔1974〕1、2号文件为主要学习内容,还安排了“党内十次路线斗争史”专题辅导,并组织学员到礼县何家庄等地参观学习。在当时“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这三期训练班都把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大搞“克己复礼”的极右实质作为中心任务,要求学员把读书与批判相结合,通过总结党内历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联系当前现实路线斗争的实际,对照检查自己在“方向”、“路线”上的主要问题,提高所谓“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三大觉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强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注意引导学员尽可能准确地掌握马列、毛泽东原着的内容,弄懂每篇着作的基本观点,正面领会其精神。这对于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积极的意义。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党校为提高天水地区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1974年底,毛泽东同志作了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四人帮”借机歪曲篡改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学说,炮制了一个所谓“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的错误理论。在这一错误理论的指导下,党校从1975年初至1976年底,先后开办各种轮训班13期,训练干部2241人。其中工农理论骨干班1期82人,学员是来自农村和厂矿企业的业务理论骨干;工农干部学习班1期35人,培训对象是准备提拔任用的工农干部;领导干部学习班4期,轮训了地、县(市)、社领导干部937人。此外,还举办了公社书记、公安干部、工交财贸干部、文教卫生干部、妇女干部、贫协干部及工会、共青团干部等各种班次。这些班次都把所谓“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作为主要任务,以毛泽东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三十三条语录)以及《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着作中的部分章节为基本内容,要求学员结合学习领袖的论着,加深“对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突出强调了“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错误观点,搞了“抨法批儒”,宣传了所谓“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理论。毛泽东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要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三项指示以及关于评《水浒》的指示发表后,教学中都安排了相应内容。1976年4月第二期领导干部学习班以后各期,还错误地开展了“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批判所谓“三株大毒草”,宣传“走资派还在走”、“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等错误论断,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配合了当时的政治运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开办了13期轮训班及工会、共青团干部学习班和第四期领导干部学习班,开展了声讨、揭批“四人帮”活动,其他教学内容未作大的调整。
二、以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为主要内容的干部轮训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动乱岁月,中国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党校教育也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从1976年12月到1977年9月,中央先后分三批下发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材料,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揭批“四人帮”的高潮。党校根据当时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按照地委统一部署,从1977年4月开始至年底,连续开办了五期《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读书班,轮训干部730人。其中第一期都是地、县(市)党校教员;第二、三期培训地、县(市)、社领导干部367人,另外两期培训妇女和共青团干部329人。这些班次每期40天左右,主要围绕四个专题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中的有关篇目。四个专题是:
(1)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思想;
(3)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
(4)关于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思想。各期在学习中都突出了揭批“四人帮”这个专题,强调要在学习原着上下功夫。通过学习,重新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关系的基本原理,澄清了由于“四人帮”任意夸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大搞“唯意志论”而造成的思想理论上的混乱,批判了“四人帮”宣扬的所谓“不为错误路线生产”和“阶级关系新变化”、“老干部就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等一系列反动谬论。通过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加深了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理解,提高了对“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重大意义的认识。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上述班次的学员中仍然强调了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宣扬了一些新的个人崇拜,表现出历史转折时期新旧交替过程中的某些痕迹。
1977年4月,党校开办了一期马列主义人口理论学习班,训练地、县(市)计划生育办公室干部和公社计划生育专干共71人。本班主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有关人口问题的论述和人口增长规律方面的知识,宣传计划生育工作的意义。通过学习,学员初步弄清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到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增强了搞好计划生育的决心。从这个班以后,党校开办的各类班次大都安排了一定时间的人口理论讲座。
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正式宣告“文革”已经结束,重申党在新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为适应新时期需要,加强党校建设,中共中央于1977年10月5日作出了《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决定》指出:“各级党校最重要的课程,就是要有计划地阅读马列着作和毛泽东着作,完整地、准确地领会毛泽东思想体系。”根据决定精神,党校于1978年先后开办了两期公社干部学习班和一期公社和县(市)部、局负责同志读书班,集中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着作。
公社干部学习班第一期142人,主要培训公社党委书记、副书记;第二期134人,培训对象是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以上干部,两期学习时间均为两个月。首先学习党的十一大和五届全国人大会议文件,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和华国锋、叶剑英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然后集中精力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21篇着作。学习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为主,结合阅读列宁的《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等着作,力求从整体上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二阶段重点学习哲学方面的经典着作,包括《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哲学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通过学习,进一步批判了林彪、“四人帮”鼓吹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意志论,驳斥了他们反对辩证法、大搞形而上学、颠倒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歪曲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阶级关系的一系列谬论,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澄清了林彪、“四人帮”在许多理论问题上造成的混乱。
第三阶段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方面的有关着作,包括《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整顿党的作风》等。学习中大家广泛联系“文革”中党的建设受到严重削弱的现实,批判林彪、“四人帮”破坏党的建设的罪行,重新明确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正确原理,从思想上提高了对恢复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针对这两期所学原着较多、学员对原着特别是马列着作中的历史背景和名词概念比较生疏的实际情况,教研室进一步加强了教学辅导,有重点地帮助学员弄清重要的名词概念和每篇着作的历史背景,掌握原着的重要思想和基本原理,引导学员领会把握原着的精神实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辅导课采用教研室集体讨论提纲、分头编写讲稿、教研室主任和分管校长审阅讲稿、先在小范围内试讲、然后再正式讲授的办法,力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富有实效。
这一时期,全国理论界相当活跃。1978年5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党校教师以极大的理论热情关注和参加了这一讨论,结合教学活动对一些重大的理论是非进行了探索,并在课堂上及时介绍讨论进展情况,引导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分析讨论中涉及的理论问题。1978年12月开办的公社和县(市)部、局负责同志读书班集中学习了《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和《解放军报》(1978年6月24日)的两篇特约评论员文章及《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哲学着作,专题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明确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亿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从而划清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同“两个凡是”右倾僵化思想的界线,增强了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自觉性。在此基础上,本期读书班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基本教材,结合阅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着作,重点学习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几个基本原理,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商品制度和价值规律,以及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等内容。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起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促使学员更加明确、全面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并初步熟悉了这些规律的基本内容。在学习中,师生一起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天水地区经济建设特别是发展农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许多同志还以高度自觉的态度主动对自己以往工作中的失误进行反省,作了自我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本期读书班举办期间,中央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读书班迅速组织对会议精神进行学习讨论,增强了贯彻执行三中全会路线的自觉性。
1978年9月,党校还开办了一期贫协干部学习班,培训地、县(市)、社贫协干部180人,主要学习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具体内容包括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一大工作报告;华国锋、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李先念同志在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1978〕18、37号文件等,并学习了一些贫协业务工作知识。
三、配合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积极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规模干部轮训
1978年12月,我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真正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为了适应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就必须对全体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教育,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步调,为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努力奋斗,这是摆在各级党校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责任。1979年底,经中央批准,由中组部、中宣部和中央党校联合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结合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后党校面临的任务,讨论了如何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加速干部轮训、进一步办好各级党校的问题。会议形成的《纪要》指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业务知识重新武装干部,保证全党在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上的统一,以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各级党校担负的任务。”中共中央向全党批转了这个《纪要》,为党校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党校教育由此跨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83年10月的五年间,党校共开办各种类型的轮训班次48期,轮训干部达5227人,轮训规模之大,开办班次之多,在党校历史上是空前的。
这些班次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为指针,紧密配合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主题,着重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纪、党风等方面的教育,对于提高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澄清理论是非、克服“左”的影响、端正思想路线、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增强党性,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教学内容来看,这五年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三中全会以后到1980年上半年,主要围绕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等内容,以公社领导干部为主要对象,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人民公社经营管理知识,端正思想路线,提高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第二阶段从十一届五中全会后至1980年底,以《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为主要学习内容,培训地、县(市)党校和讲师团的教员以及党政企事业单位的党课辅导员。第三阶段从1981年至1982年上半年,为了贯彻中央工作会议关于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在政治上进一步安定的方针,主要学习《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陈云同志文稿选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等三本书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第四阶段是从党的十二大以后至1983年10月,围绕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个主题,集中学习十二大文件和毛泽东同志的八篇哲学着作。
五年中,除了举办各种政治理论轮训班次以外,党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还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办学渠道,开办了各种类型的专业训练班,为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作出了贡献,也为党校教育更好地适应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后的形势作了有益的尝试。这一时期举办的各种班次,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以县、社领导干部为主要对象的轮训班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如何抓好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生产成为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为了教育广大干部尤其是县社两级领导干部真正把立足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花大力气把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生产搞上去,根据地委安排,党校从1979年春到1980年上半年连续开办了五期以县社领导干部为对象的轮训班次,每期45天左右,轮训县社领导干部945人。其中1979年举办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培训班三期,1980年举办公社领导干部培训班两期。这些班次首先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结合天水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具体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着重从五个方面提高认识:
一是充分认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伟大意义,以三中全会路线统一思想;
二是努力坚定把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生产搞上去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要很好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经济建设争取一个长时期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始终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是必须健全党内外的民主生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一期经营管理培训班举办期间,传达了邓小平同志在中央理论务虚会上的重要讲话,并组织了认真的讨论。以后各期都安排了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内容,在学好三中全会文件、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这些班次以《哥达纲领批判》、《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着作为基本教材,结合学习讨论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两个文件和省委、省革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十个问题的试行规定》,进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人民公社经营管理知识的教学。经济理论方面,前三期侧重学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五大经济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后两期围绕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和正确对待国民经济调整以及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按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三个专题进行学习。每个专题都做了辅导并组织讨论。经营管理方面,围绕提高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的自觉性这个中心,安排了人民公社的计划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及收益分配等专题内容;交流了公社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了教训;按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澄清了对一些政策性问题的认识,提高了广大县社领导干部搞好公社经营管理工作的能力和信心。通过上述班次的轮训,使参加学习的领导干部进一步统一了对党的政治路线的认识,加深了对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伟大意义的理解,清除了“左”倾僵化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振奋了大干四化的革命精神,增强了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心和信心,并初步懂得了经济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了解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作用的主要经济规律的内容及要求,提高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学员们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对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最深,收获最大:
一是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二是明确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三是明确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
四是明确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性,从理论上加深了对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的理解;
五是明确了解放思想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辩证统一关系,提高了全面贯彻三中全会路线的自觉性。这些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自觉地把立足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悉心探索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运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指导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大多数人在随后展开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为农业在新的体制下获得迅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配合形势政策教育开办的各种班次。这一时期配合形势政策教育轮训干部比较集中的有两次:第一次是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以后配合学习《党章》(修改草案)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开办的党课辅导员培训班;第二次是1982年第四季度以县级领导干部为对象连续开办的十二大文件学习班。党课辅导员培训班共开办了两期,每期一个月。第一期培训地、县(市)党校和讲师团的党课教员及宣传部门和部分地直机关的党课辅导员49人。第二期培训地、县(市)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分管党员教育的科级干部163人。随后又开办了一期工交系统管理干部培训班和一期妇女干部学习班。这四期集中精力学习十一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配合上述文件,选学邓小平同志《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以及陈云同志《共产党员的标准》等着作。为了增强学习效果,使学员在党性锻炼和党的知识方面有一个明显提高,整个学习分为四个专题。即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纲领和现阶段的总任务;党的团结统一,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纪律;党的三大作风;党员的权利、义务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每个专题先由教员在学员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辅导讲授,然后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最后进行大会发言,交流学习心得。第二期结束时还安排了复习和测验,以检查学习效果。工交管理培训班和妇女干部班除上述内容外,还安排了一些业务工作讲座。通过培训,增强了学员对党的性质的了解,澄清了许多被林彪、“四人帮”在十年动乱中搞乱了的理论是非,使学员比较系统地接受了一次党性和党课教育。这些学员结业后多数是本单位的党课教员或辅导员,在党员教育中干作用。
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为了配合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还举办了一期《决议》宣讲员培训班,时间半个月,参加学习的是地、县(市)党校教员及行政企事业单位的理论骨干共159人。针对这次训练时间短、人数多、内容丰富的特点,学习中采用了首先认真阅读文件,然后重点辅导的办法,把彻底否定“文革”、深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和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三个专题作为重点,并突出抓了小组讨论的落实。教学管理人员深入小组同学员一起进行讨论。经过学习,学员对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坚持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澄清了在这个问题上的种种模糊观念,真正从思想上彻底否定了“文革”,进一步澄清了“左”的流毒,提高了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自觉性。这期培训班对推动认真学习《决议》产生了积极影响。
十二大文件学习班连续开办了四期,每期半月,培训县级以上领导干部294人。学习班以邓小平同志的开幕词为总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了胡耀邦同志所作的政治报告和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及其他文件。在深入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学员分别联系各自单位和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着重讨论了五个问题:十二大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意义;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通过学习讨论,提高了每个同志对新时期奋斗纲领的认识,振奋了精神,增强了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大家在讨论中表示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打好开创新局面的思想基础,带领干部和群众为贯彻执行十二大路线,完成十二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3.以提高干部理论修养为目的的轮训班次。为了适应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后的形势,提高各级干部的理论水平,使之能够在经济建设中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从1981年起,党校连续开办了五期县级干部读书班和五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县级干部读书班每期三至四个月。前三期以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编的《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和《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0)、薛暮桥同志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等三本书为主要教材。通过学习,探讨领会这些理论对推进我国四化建设的巨大指导意义。学习中,大家联系我国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和个人在实际工作经历中的切身感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左”倾思想的危害,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进一步摆脱了“左”倾思想的束缚,提高了贯彻执行三中全会路线和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自觉性。第一期读书班举办期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教研室立即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了十天时间专门进行学习,根据省委宣传部《关于1980年下半年到1983年上半年全省干部理论学习的安排意见》,第四、五期读书班增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哲学着作的学习,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五期还用六天时间专门学习新《党章》,并安排了四次党史辅导讲座。科级干部培训班每期二至三个月,前三期主要学习《决议》、《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和薛暮桥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并结合阅读《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着作,要求学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充分认识肯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正确总结经验教训,认清“左”的错误的实质及其危害,分清是非,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党的正确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坚决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第四、五期按照省委宣传部统一要求,重点转向哲学,主要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八篇哲学着作,并安排了少量中共党史和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以上两种班次共轮训干部1148人。其中县级干部144人,科级干部1004人。
除上述两种班次以外,这一时期党校开办的以提高干部理论水平为主的班次还有1981年的地、县(市)政工干部培训班、公社新干部培训班和1983年的县社宣传干部培训班、《邓小平文选》学习班。政工干部培训班一个半月,培训地、县(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政治工作的科级干部249人。新干部培训班时间三个月,参加学习的是200名经考试录用的边远山区公社干部。这两个班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课程,进行了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传达了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新干部班结业时还进行了考核。县社宣传干部班学员197人,主要学习《邓小平文选》(1975-1982)、《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三本书中的42篇文章,开设了“解放思想、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等七个专题,还请地委宣传部等有关业务部门就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农村广播宣传及新闻报道等工作讲了课。《邓小平文选》学习班学员59人,分五个单元集中学习《邓小平文选》,各单元都安排了专题辅导,辅导采取教员作引导式发言的形式,然后学员进行讨论,座谈学习心得。宣传干部班和《邓小平文选》学习班时间均为一个半月。
以上这些班次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以学原着为主。无论哪个班次,都是围绕若干专题选学几篇或几十篇原着,课堂辅导主要是作专题讲解,同时少量印发一些辅导资料,着力引导学员在掌握原着的基本思想上下功夫。二是以自学为主。在教学安排上防止“满堂灌”,保证学员有足够的自学时间,改变了以往有些班次学员“带着两只耳朵来,夹着一本笔记去”的现象。为了帮助学员自学,学校特别强调了要求教学人员深入学员班组,随时解答疑难问题,了解学员自学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辅导工作。三是加强了讨论。在认真阅读原着、听取教员辅导的基础上,鼓励学员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充分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坚持“三不”主义,提倡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研究气氛,使大家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增强了学习效果。
4.同其他部门联合开办的各种专业班次。这一时期,除按地委统一部署完成干部轮训任务外,党校还多方创造条件,同其他部门联合开办各种专业班次20期,训练干部1651人。这些班次的组织领导一般由有关部门和党校共同负责,以主办部门为主;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由党校承担。在教学方面,党校承担政治性理论课的授课任务,业务知识由主办部门组织实施。班次主要包括计划生育专职人员培训班一期242人,团干训练班一期178人,政法(司法)干部训练班五期492人,公安干警业务训练班九期441人,建行业务训练班两期108人,妇联干部训练班两期85人。
开办上述各种专业班次,拓宽了党校办学渠道,提高了党校各种教学设施的利用率,也开通了一条利用党校的教学力量对各类业务干部进行理论教育的渠道。通过这些班次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还积累了一些对学习时间较长班次的管理经验,为党校教育逐步向正规化培训过渡做了一定的准备,对促进党校的全面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节教师队伍建设
1974年至1983年是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恢复时期,与1968年党校被迫停办是出于政治运动的干扰一样,1974年党校的再次开办仍然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由于我国人民已经痛切地感受到“文化大革命”在我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中造成的深重灾难,使他们开始认识到必须尽快从种种极“左”错误思潮中解脱出来,全力以赴搞好经济建设。而党校的恢复开办正是和这种认识的重要转折相关联的。随着全党中心工作的转移,党校教育愈益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从1974年到1983年,党校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设施的改善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这一时期教师队伍建设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数量方面显示持续增长的势头,二是在来源上开始由从各单位调入转向以大学生分配为主,三是在质量上逐渐由低文化层次向高学历层次转变。
一、教师数量有所增加,师资力量不断壮大
1974年6月,地委党校恢复开办。根据地委决定,恢复后的党校不再组织新的工作人员,而把原有的“五七”干校改为党干校,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当时共有教员8人。1975年,调入教员4人。1976年,调入4人,大学分配1人,共有教师15人,教师队伍逐渐扩大。1977年,教师人数又减少到13人,以后又逐年增加,至1983年教师数量达到18人。
1977年8月,党中央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宣告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本世纪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的根本任务。10月5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中发〔1977〕38号),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好各级党校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各地要“确实办好各级党校”。文件下发后,党校教职员工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讨论,他们一致认识到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党校教育正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春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人才,是党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扩充教师队伍,以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人才的需要。
十一大的召开和《决定》的下发,标志着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起步。为了贯彻《决定》精神,1978年6月,地委决定将地委党校和干校分设。这样,原来的13名教员分成两部分,当时分到党校的共有9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方向,同时也为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随着这种改变,党校教学制度的改革、教学规模的扩大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比任何时候显得更加紧迫。
1979年12月,中组部、中宣部和中央党校联合召开了全国党校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办好党校,重要的问题是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学和理论研究队伍,要为党校选调适合理论工作的干部,评定党校人员职称,并相应地解决好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问题。
由于党和人民对党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党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1978年只有教师9人,到了1983年已发展到18人,尽管从数量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党校教育的长远需要,但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开始摆脱了徘徊局面,日益发展壮大。
从1974年以来,教师来源和60年代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往都是由外单位调入,从1976年开始,逐渐转为大学毕业生分配,1976年分配1人,从1978年以后,党校增加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如从1979年至1983年,先后有14人加入教师队伍,其中8人是大学生分配,这标志着党校教师队伍在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上开始走上新的台阶。1983年,党校共有教师18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14人,占总人数的78%。
二、正规化教育即将开始,教师队伍面临发展
1983年2月,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在中组部、中宣部和中央党校联合主持下召开。这次会议确立了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开创党校教育事业新局面的方针。会后,中央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指出,“各级党校都要从短期轮训干部为主,逐步做到有统一的班次、学制、课程内容”等,同时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必要的科学知识、业务知识武装党的干部,为党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党性强、作风好,又有现代化建设知识的领导骨干”是各级党校担负的根本任务。
4月3日,地委党校制定了《中共天水地委党校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设想》,指出,“党校教育正规化,就是要围绕培养四化建设的党政领导骨干及其后备人员这一目标,以教学为中心,在招生对象、学制、课程设置及考试考核、毕业学历上进行全面改革。”“必须大力加强和充实教师队伍……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在近几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一支有足够数量、专业齐全,具有较高水平的党校教师队伍”。
即将开始的正规化教育,第一次使党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了“老五门”的传统,新的课程设置不仅在广度上有了大幅度的扩展,在深度上也更加精深,这就为党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正规化教育不仅要求党校必须具有一支一定规模的教师队伍,而且要求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要求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多元化,以适应党校正规化教育众多学科的教学工作。但当时党校教师队伍编制只有14人,远远不能适应正规化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迫在眉睫。
第四节后勤保障建设
一、基本建设
1974年6月3日,天水地委常委办公会议决定,为了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充实基层领导,恢复天水地委党校,同天水地委干校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至此,部分已并入干校的职工从山沟里的干校重新回到五里铺党校旧址,党校的基本建设重新开始了它的艰难行程。
到1975年,从解放军8165部队接收的校产,能用房屋仅为133间,除工作人员办公室、宿舍51间、仓库6间、图书阅览室17间、家属宿舍17间外,学员宿舍仅剩49间,其中30间房子已属危房,非修不可。天水地委党校在校舍问题上出现了新的危机。
1977年11月8日,天水地委常委会决定,天水地委党校和天水地委干校分别设校,在分设中,规定两校房屋维持现状。
由于新形势下培训任务的开始,而学校校舍仅能容纳150人,十几人住一间宿舍,加之家属院被天水电池厂无偿占用,家属无处落脚。在这种情况下,天水地委党校向天水地区计划委员会上报了修建教学大楼的报告,但因财政困难没有得到批准。
1978年,根据中共中央发〔1977〕28号文件,天水地委党校多次要求退还被无偿占用多年的泰山庙土地和校舍以及所占土地和房屋的要求,但都没有得到解决。
1979年2月,天水地委党校又向天水地区计划委员会提出了修建教学楼以及家属住房的报告。5月,天水地区计划委员会、城市建设委员会、天水地区财税处联合发文,在天水地区1979年第三批自筹基建计划的项目中确定修建天水地委党校教学楼、锅楼房以及配套设施。同年9月,一幢四层、144间房子、可容纳348人、面积3001.51平方米、投资465150元的教学楼动工兴建,揭开了新时期党校基本建设的新的一页。
1980年,除竣工教学楼外,又修建了建筑面积为227.36平方米的采暖锅楼房,安装了室外热力网以及室外上下水、室内动力照明电路、采暖锅楼等配套工程。同时,利用这一时机,修整了多处围墙、道路、厕所等,并针对当时党校校园西宽东窄、呈三角形的状况,以及容纳学员有限、活动场地窄小,加之新建教学楼使场地更为不足又影响大楼地基稳定等状况,向天水地区行政公署提出征用土地8.5亩的报告。
1981年5月,天水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改善在党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员的生活条件,特拨给天水地委党校少数民族补助费7859元。天水地委党校用此款专修了两间清真食堂,面积为64平方米。同年,为了进一步解决家属住房困难,一方面向天水地区房管局申请住房,另一方面在校园东侧修建了两排平房,面积分别为76.41平方米和96.88平方米。
1982年5月,天水地委党校向天水地区计划委员会提出了修建一幢三层、面积为1386平方米楼房的报告,并再一次向天水地区房管局提出了解决住房的报告。
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和甘肃省委党校工作会议的先后召开,为天水地委党校的基本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1983年1月,天水地委党校作出了《关于天水地委党校改革的初步设想》,并以此为蓝本,拿出了总体设计方案。
天水地委党校拟从1984年起由轮训干部逐渐转为以培训干部为主,实现党校教育的正规化。其规模被定为600人,教职工编制120人,并要在三年内达到应有规模。根据初步方案从1982年起增建办公楼、教学楼等,计16083平方米,总投资330万元。
1983年,首先拆除了墙壁危斜的原毛纺织厂的厂房十余间。同年9月,天水地委和行政公署决定从自筹资金中拨给天水地委党校40万元,于12月4日开工兴建混合型单办楼。
二、基础配套设施
(一)教学设备与办公条件不断改善
1974年,天水地委党校恢复以后,从中国人民解放军8165部队手中收回部分教学用具和办公设备。1977年11月,中共天水地委常委会决定,天水地委党校和天水地区“五七”干校分别设立后,两校对原有财产进行了清理和分配,天水地委党校分得部分办公桌椅、打字机、照相机等。
1979年2月,为了完成干部的培训任务,天水地区行政公署又拨款增添了61套办公桌椅和122把椅子、10条连椅、30个书架,使教学、办公条件大为好转。
1981年,为了配合教学,特购置了3台黑白电视机。1983年,又购置了2台彩色电视机,使党校的电化教育从无到有。
(二)生活设施日益完备
天水地委党校恢复以后,尽管从解放军8165部队手里接收回部分生活设施,也从天水地区“五七”干校分回一些用具,但是经过十年浩劫,原有生活设施消耗殆尽,与新时期党校教育的需要相去甚远。1979年2月,为了配合培训干部的需要,又添置了100付床铺,并为开水房安装了茶炉。
1980年,学员楼的建成使天水地委党校的住宿条件发生了变化,不仅有宽敞明亮的140间宿舍,而且配备了全套的生活设施,包括带折叠床板的铁制单人床351套,大方桌155张,折叠椅440把,三格柜143个,小铁书架125个,400套床上用品以及脸盆、水壶等。
1981年,清真食堂建起以后,学校配备了回民炊事员和必要的炊具,方便了少数民族学员的生活。
(三)水电交通逐渐配套
“文化大革命”中,党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8165部队临时占用。在此期间,军方对原党校的水电设备予以改造,水电供应情况有所好转。
1975年,因天水地委党校和天水地区“五七”干校一套班子,两个摊子,分住城乡两地生活极不方便,而交通工具依然落后。为此天水地区行政公署借给党干校“嘎斯”旧车一辆,将原有“解放”汽车固定在市内使用,后又收回“嘎斯”。1976年,经行署批准,购回了上海产130型轻型货车一辆。1977年,党干校分设,党校分得130型货车、69型吉普车各一辆,自行车9辆。
1979年,为了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以及教职员工的生活福利,由天水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拨专款购置了兰州产“解放牌”载重汽车一辆。
1980年,逐渐开展的各项基建工程,使天水地委党校本来满负荷运转的水电容量已不能满足需要。为解决急需,党校首先与天水柴油机厂协商,征得天水供电所同意,在柴油机厂水泵房变压器给地委党校工地临时给电50千瓦,与自来水公司协商,重新埋设了较大口径的水管。
1982年,原1976年购买的130型上海货车,经天水交通监理所同意报废。同年,利用更新资金购买了北京产130型货车。1983年,原69型吉普车报废,利用更新资金购买了北京吉普车一辆。
(四)文娱体操器材和场地的建设
1977年,党干校分设,在文体设施上党校分得一套22件的民族乐器、一架照相机、一台收音机、二台半导体收音机和部分体育设施。
(五)环境保护和医疗卫生
1977年,党干校分家,党校分得3300余元的各种药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校在基本建设的同时,十分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1979年,兴建学员楼时就设计了锅楼房,并订购了一台较先进的KZL2-8型锅楼,同时修建了一条污水沟,对改善环境卫生、治理环境防止污染起到积极作用。
在环境保护的同时,注意同环境美化相结合,1982年植树1650株,绿篱260平方米,花坛4个,总计1625平方米,种植玫瑰300株。
三、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
1974年,天水地区革委会中梁农场移交党干校50亩土地。1977年,党干校分设,党校分得土地20亩及部分农机具、食堂用周转金4900元、福利金400元、互助金300元、粮食3719斤、粮票4900斤。在此基础上,党校后勤开始新的运转。
1979年组织人力进行了资产核查、清仓查库、修旧利废等工作,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各种物资管理。
1981年,根据天水地区劳动局《关于积极支持、主动配合、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安置城镇待业青年的联合通知》精神,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安排待业青年,经天水地区劳动局批准,开办了待业青年综合门市部,不仅安排了部分待业青年,而且贯彻对内服务为主的方针,使党校的后勤服务得以延伸。
1982年,经地区劳动局批准招收计划内合同工1名。随着教学大楼的建成使用、教学任务增加、回汉两灶就餐人数的增加,于1983年又申请计划内合同工1名,计划外合同工2名,充实了后勤队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