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与我所从事的工作的关系,或者说一种使命感、责任感的驱使,本书尤以为"清风"呐喊的篇什多些,故而我把书名取为《呼唤清风》,也表达了本书的倾情关注,寄托了笔者的真诚愿望。
全书分为三辑,共99篇。第一辑"清风篇",以反腐倡廉为主题,劲吹清正廉洁之风的杂文、时评。第二辑"随想篇",多为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感而发、不妨一说的杂谈、随感。第三辑"拾贝篇",则为杂文、随笔、散文及数篇初涉文学的萌芽之作。上述近百文中,除个别篇外,均发表于中央、省、市报刊。
关于杂文,《新知识词典》的释义是:"杂文,即文艺性论文。它的范围很广泛,一般包括杂感、小品文、随感录、随笔、短评等等。因此,它是散文中最主要的样式。"我喜欢看杂文,也爱好写杂文。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杂文这一文学体裁正好适于"为时而著",宜于直抒胸臆,畅所欲言,宜于不平则鸣,有感而发。从杂文的写作中,我有了一种感觉,今天的杂文不能仅是匕首、投枪,更应该是警钟、号角。杂文概莫能外要肩负唱响主旋律的责任,做到抨击阴暗面与歌颂光明面不偏废,既鞭挞假恶丑,又歌颂真善美,既针砭不良时弊,又弘扬正气新风,为时代、为人民鼓与呼。
写了一些自称的杂文,虽说其中有不少篇仍不尽如人意,却让我切实体会和认识到杂文的特征,这就是:夹叙夹议,就事论理,尖锐泼辣,短小精悍。在我的心目中,一篇优秀的杂文,应是思想性、战斗性、政论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今后,我当以此作为自己的追求。这里要提及的是,本书之所以收入若干篇发表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包括杂谈、评论等,其用意在于借此追寻自己与文学写作结缘的初始。最早的一文《重视对文艺作品的推荐工作》,发表于省文联主办的1956年8月号《园地》(系省文联刚创刊的文学月刊,8月号为第二期,亦即《福建文学》的前身)上。那时我在省监察厅工作,是一位20岁的爱好文学的青年,稿件写好直接寄给郭风先生(时为《园地》副主编),没想到很快就被采用了。这给予我不可名状的激励,增添了对文学写作的兴趣。可以这样说,此文的刊出,好似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向文学写作的大门,就是从此时起,我开始涉足文学写作的尝试。这件往事也在我的一生中留下难忘的记忆。其中,有的作品似嫌其"旧",然而它却留下历史的痕迹,有时代的色彩和印记,值得回味。我不是作家,出书本来与我无缘。只是在文友的热心鼓励下,笔者始斗胆献丑。在这里,还要感谢莆田市杂文学会为本书的出版给力,付出的辛劳。至于《呼唤清风》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尚有真情实感,有可读性,还是开卷无益,是一堆食之无味的文字,有待读者评说了。
让我感动的是,出版社的编辑对本书审稿后曾写下一段评语:"文中针对许多官场恶俗进行批判,在情在理,引用许多真实材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足见作者对世风清廉的呼唤,对真善美的赞扬。发自肺腑,情真意切。"这对于我,是意想不到的鼓舞与鞭策,遂在《后记》中记之。谨以此书献给亲爱的读者。
2012年8月21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