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名家一起回眸三国往事-三国里的那些疑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三国的历史里,有好多事情的真相是不为普通读者所知的。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跟历史名家一起探讨三国里的那些疑问。

    曹操真的是奸雄吗

    史家对曹操是有定论的。陈寿的《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的,陈寿认为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大英雄。

    陈寿《三国志·武帝记》评曰:“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但是到了宋金元时期,随着与三国历史故事有关平话的发展,一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基本形成。特别是在元杂剧中,曹操成了奸雄式的丑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就顺应了这种倾向,他一方面将曹操写成是大英雄,一方面又只好让曹操披上奸雄的外套。这样就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形象。

    罗贯中先在曹操的小传中将曹操说成是奸雄,然后大写特写曹操刺董卓的义举。

    特别是写王允与众公卿因苦于无计除董卓而痛哭,如同画众公卿于黑夜中奔行,盲无目标,雾血腥风,扑面而来。汉室社稷,摇摇欲坠。谁为中流砥柱?继而唯曹操抚掌大笑,如霹雳闪电,雷霆万钧,大有扫除世间一切丑恶力量之范,真是社稷之臣也。作者以千钧之力写曹操之不凡,写出曹操大英雄之气概。

    历史上并没有曹操刺董卓的故事。曹操不肯与董卓为伍、同流合污,于是改名换姓,逃出洛阳,公开与董卓决裂。罗贯中认为这一行为还不足以表现曹操的英雄气概,因为不肯与董卓同流合污而与之决裂的人多了,所以才要创作刺董卓的故事为曹操正名。

    今人评论曹操,常搬用古人评论,说曹操是一个奸雄。天下哪有一个奸雄肯去刺董卓!敢去刺董卓,就肯定不是奸雄而是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气数已尽。曹操世代食用汉朝俸禄,深受国恩。如今国家有难,当做赴难死节之臣。

    曹操怀抱一尺之刀,抱必死之心,孤身入虎穴,刺杀董卓,拼一死以报汉室,为国已尽忠心,为臣已尽臣节,其大忠大义昭然于天下。曹操有此义举,乃大忠大义之臣,乃天下之大英雄。

    诸葛亮为何如此出名诸葛亮之所以能在历史上有如此巨大的名声与深远的影响,总结起来,大约有四个原因:

    第一是陈寿的《三国志》的影响。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生动地记叙了经历了长期挫折的大英雄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会面、谈话并请其出山相助的历史事迹。而这段记叙又得到了诸葛亮的证实,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就证明了英雄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可以说是给足了面子,这是诸葛亮成名的决定性原因。当时孔明不过是一年轻书生,而此时的刘备已经47岁了,年长孔明20岁,身经百战,四海扬名,有无数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经验,在他的周围聚集着四海之俊杰。这样一个大英雄,突然跑到卧龙岗这个穷山沟,要请一个无名书生帮忙,而且跑了三趟,这就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的才能。

    诸葛亮在与刘备初会于卧龙岗茅庐时,为刘备集团的政治前途作了中长期的规划,这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那段着名的“隆中对”。未出茅庐定三分,于是诸葛亮便在人们心目中成了未卜先知的预言家,高瞻远瞩的政治家。

    诸葛亮之雄才大略,独步古今。

    第二个是罗贯中经典名着《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把穷途末路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故事写得极为生动,摇曳多姿。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共一百二十回,到了第三十七回才写三顾茅庐;一部大书中的最重要的人物,作者竟让他在全书过了三分之一才登场,这是为什么呢?罗贯中在未写孔明之先,处处写刘备之失败。作者处处写刘备之败,实则处处呼唤孔明。作者虽未于书中写孔明,却处处写孔明于读者心中;等到读者心中声声呼唤孔明,作者反倒不急,以舒缓之笔写刘备之三顾茅庐,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作者用了多大力量推出孔明啊!而三顾茅庐孔明一出,便处处写孔明之胜,与前三十六回刘备处处之败前后呼应,此种写法非天才实难为也。

    罗贯中的这种天才的技巧,自然使诸葛亮出了大名。

    罗贯中用了无数精彩有趣的故事把诸葛亮描写成巧计奇谋的策略家、决战决胜的兵法家、力挽狂澜的外交家、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总之,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再加上罗贯中又把诸葛亮写成能呼风唤雨的道士,使诸葛亮的形象“似智而妖”,这正合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口味。于是,诸葛亮终于成了中国老百姓心中最有魔力的人物了。

    第三个原因是诸葛亮的着作。诸葛亮留下的着作不多,但其《出师表》名噪天下,为历代所称颂。

    诸葛亮的《出师表》表现了对蜀汉王朝忠心耿耿的情怀,流露出与刘备的无比深厚的情谊。后世儒家学者有云:“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可谓忠。”南宋末代丞相文天祥在其弃世遗作《正气歌》中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给《出师表》以极高的评价。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质朴的语言,述说着与刘备生前的约定,明知不可为,却欲与魏武帝一决雌雄而跃马五丈原,其忠义之心,感动千古。

    北宋大文豪苏轼认为,诸葛亮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家。《出师表》文体简洁,词意率直,情感丰富,志向高远,实在是难得的好文章。诸葛亮的名声使他的《出师表》出了名,《出师表》又使诸葛亮得到了世人更多的赞誉,真可谓文以人显,人以文名。

    第四个原因就是宋、元以来说话与杂剧的影响。

    所谓的说话,相当于现在说评书这门艺术。当时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女真族入主中原以后,便要了解中原的历史文化,但这种了解主要靠听来了解。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三国时期极其相似,以说三分为主的说话与三国题材的杂剧便在长江以北迅速地发展起来。元朝乃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他们的兴趣和要求与女真人基本一致,所以在元朝,说话与杂剧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诸葛亮在元代杂剧与说话人的底本中,已经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同时,也是一个能祭风祭星的有点妖气的道士,这种形象正合中国老百姓的口味。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更使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元朝统治阶级着迷。诸葛亮的形象就这样被固定了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终于使诸葛亮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影响的传奇军师。

    司马懿真的被骗了吗

    《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故事,是该书后半部中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篇章。罗贯中在这一部分中集中描写了诸葛亮的军事才干与智慧,特别是空城计,可以说是诸葛亮智慧的最高成就。

    空城计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这个样子。空城计是我国宋、元以来无数说书艺人千锤百炼后的产物,罗贯中的空城计正是这数百年来艺术与智慧的结晶。

    空城计的真面目,它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它内在的语言,至今还没有为我们完全认识。自从空城计问世以来,它就笼罩着重重的迷雾。人们传诵着它,讨论着它,为它而激动,也为它所迷惑。

    这段故事描写了魏将司马懿重掌兵权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街亭大败马谡率领的蜀军,又乘胜“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杀到诸葛亮的空城之下,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诸葛亮此时战又不能战,走又走不脱,两难之际,百般无奈,便令大开城门,偃旗息鼓,以迷惑司马氏。司马懿率大军杀到西城下,见城门大开,门前二十多名百姓洒水扫街。孔明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除身边两个书童外再无士兵。司马懿念孔明一生用兵谨慎,从不弄险,以为必有伏兵,急令大军速退。孔明见其中计,下城抚掌大笑。

    这就是千古传诵的空城计。它是诸葛亮智慧的顶峰,因此人们对孔明的赞美与崇拜,也达到了神化的地步。

    但是,只要我们稍加思考与分析,就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如此辉煌的空城计,却破绽百出,千百年来让人疑虑重重。

    第一,司马懿率大军于街亭新胜,给蜀军以沉重的打击,也彻底打乱了孔明的军事部署。后又率大军杀到西城下,这种可以活捉孔明的机会,真可谓是千载难逢。任何一个军事统帅,在这样的情况下,都不可能不战而退。因为建立这样的功勋与业绩,对任何一个军事统帅来说,都是挡不住的诱惑,都是极力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司马懿绝没有退兵的道理。

    第二,司马懿作为三军统帅,率大军直取街亭,目的在于切断孔明前线大军的补给线,使其前线的大军因得不到给养而不战自溃。所以,司马懿自然知道蜀国的大军不在这里。司马懿取得了街亭战役的重要胜利,已经消灭了孔明布置在这一带的有生力量。在这次重大的军事较量中,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军事力量与部署应该是已经了如指掌。司马懿兵临西城,不过是街亭战役的尾声。孔明这时根本来不及调动兵将,战场的主动权已牢牢地掌握在司马懿手里。所以,司马懿杀到孔明空城之下,心里应该十分清楚,此时的孔明是既无兵马又无战将,也正是因为这样,司马懿才敢“望西城蜂拥而来”。这样看来,诸葛亮的空城计骗得了别人,却根本骗不了司马懿。既然骗不了司马懿,司马懿就没有退兵的道理。

    第三,退一步说,如果司马懿真怕孔明城中有埋伏,只需派一员战将,率领三千兵马杀进城去。一座边远小城,弹丸之地,即使有埋伏,也埋伏不了多少兵马。如果真的中了埋伏不过损失一点人马;如果成功了,活捉了诸葛亮,功垂青史。这其中的利害得失,依司马懿的才智,大约是能算得清的。而且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上来说:“会不会是孔明根本没有部队,有意装成这种样子?父亲为什么一见就退兵呢?”司马懿回答说:“诸葛亮平生最是小心谨慎,从不冒险,现在他大开城门,一定是设了埋伏,我军要是轻率进攻,那就中了他的计了,你哪里懂这些啊,还是赶紧退兵吧。”于是两路兵尽数退去。

    明朝初年,有位叫魏禧的学者有段极有趣的话,他说:“余尝笑《三国演义》孔明于空城中焚香扫地,司马懿疑之而退。若遇今日山贼,直入城门,捉将孔明去矣。”所以这个魏禧觉得孔明的空城计很可笑,连山贼都骗不过,怎么能骗过司马懿呢?

    因为上述之三点原因,所以我们才敢说诸葛亮的空城计有点让人担心,有点让人疑惑不解:既然空城计骗不了司马懿,空城之中的诸葛亮就十分危险了。孔明只需把自己假设成为司马懿,问一问自己,如果我是司马懿,进不进空城?这样一来,孔明就会发现这空城计骗不了司马懿。

    但诸葛亮可不信这个邪,他还是摆出了空城计。是撞大运?又有点不像。

    表面上看是自作聪明的孔明摆了一个自欺欺人的空城计,傻乎乎的司马懿却装出精明的样子接受了它。

    真是奇怪得很:一个明知空城计骗不了司马懿的诸葛亮,偏要用空城计;一个明知是空城的司马懿却偏偏要中空城计。这就是萦绕在千古读者心头的谜。

    要揭开空城计的谜,就要了解罗贯中是如何安排设计这个谜的。我们先从曹操做梦说起。

    《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曾梦三马同槽,醒来心中大惊,疑是西凉马腾父子为祸。到了晚年病重,忽一夜复梦三马同槽而食。及晓,问贾诩曰:“孤向日曾梦三马同槽,疑是马腾父子为祸,今腾已死,昨宵复梦三马同槽,主何吉凶?”

    曹操还曾对华歆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曹操因梦三马同槽,终于对司马懿父子三人产生了戒备。司马懿不姓马,但毕竟姓中有马。曹操去世后魏主曹丕在位七年,其后曹叡即位。曹操对司马懿父子的疑心与戒备,一定会告之曹丕及曹叡。这时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时壅、凉二州缺人把守,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曹叡允之,遂命司马懿提督雍、凉等处兵马。

    早有细作飞报入川。孔明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叡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

    参军马谡却不以为然,曰:“今丞相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岂可复远征?某有一计,使司马懿自死于曹叡之手,未知丞相钧意允否?”

    孔明问是何计,马谡曰:“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但曹叡素怀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叡心疑,必然杀此人也。”

    孔明从之,即遣人密行此计去了。

    马谡的离间计果然奏效。

    曹叡闻讯,大惊失色,急问群臣。太尉华歆奏曰:“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正为此也。先时太祖武皇帝(指曹操)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诛之。”

    王朗奏曰:“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

    于是曹叡效仿汉高祖伪游云梦之计,乘司马懿伏道而迎,擒拿司马懿于安邑。多亏华歆为他说了一句好话,司马懿父子三人才保住了性命,只是被夺了兵权,罢归故里。

    从曹操梦三马同槽而食,到曹叡效仿汉高祖伪游云梦之计,司马懿父子的身家性命无时不处于危险之中,真可谓命如累卵、头若悬丝。现在,司马懿被罢归故里,其父子三人,心中大约是有无限的感慨,一切希望,一切抱负,连那埋藏在心底极深的野心,似乎尽付东流了。

    然而,司马懿很快就发现,他有一个天然的政治盟友。这个盟友可以说是他的再生父母,简直就是他的大救星。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诸葛亮。

    诸葛亮怎么成了司马懿的盟友与大救星呢?

    原来,此时曹家的人才已消耗尽了,没有人能对付得了诸葛亮。孔明屡破曹真,其势甚急。孔明越是打胜仗,司马懿心里便越高兴,机会终于来了。

    曹真因为屡为孔明所败,遂上表求救。曹叡一时没了主意。太傅钟繇奏曰:

    “臣量曹真虽久用兵,非诸葛亮对手。臣以全家良贱,保举一人,可退蜀兵……向者,诸葛亮欲兴师犯境,但惧此人,故散流言,使陛下疑而去之,方敢长驱大进。今若复用之,则亮自退矣。”曹叡见满朝文武没有可用之人,万不得已,复司马懿官职,加任平西都督,统大军去对付孔明。

    此时的司马懿,心中绝不会感激曹叡。他一定在想:多亏朝中无人,多亏了诸葛亮。孔明,你真够朋友。

    司马懿终于又重掌了兵权。于是,他便大展宏图,擒孟达,战街亭,率大军直捣诸葛亮的空城。

    以上就是街亭战役及空城计之时司马懿的政治背景。重掌兵权的司马懿,此时心中虽然得意,但曹叡素性疑忌,必布亲信耳目于其军中,时刻监视。这时的司马懿羽翼未丰,自然不敢高飞,便不能不时刻防备。

    司马懿深有谋略,善晓兵机。他深知此时自己的军事实力,超出孔明许多,所以他才敢亲率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蜂拥而来”,如果他不清楚孔明此时的军事实力与部署,那他是绝不敢如此贸然行动的。所以,司马懿杀到孔明的空城之下,必然清楚孔明城中无兵无将。这时,司马懿只需三千精兵,便可杀入城内,活捉孔明。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三国故事也就此结束了。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司马懿有强烈的政治野心。早在魏武帝曹操时,他的政治野心就有所暴露,所以曹操才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司马懿现在重掌兵权,便要牢牢地抓住这一机会,再也不会让“罢归故里”的悲剧重演。

    司马懿要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首先必须使自己不犯错误。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韩信为汉高祖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旦天下已定,还是像一只没用了的狗一样,注定要被杀掉烧成美味的菜肴。韩信故事的阴影,时刻笼罩着他。司马懿非常明白曹叡为什么肯重新起用他,如果没有诸葛亮,曹叡一辈子都不会再想到他。如果他真的杀入空城,捉了孔明,虽然他立下了天下第一大的功劳,但是他的政治生命也就随之结束了。司马懿一旦失去了价值,就会像一条没用了的狗,注定要被烧煮成美味佳肴一样地危险。如果能功成身退,隐居故里,那就是万幸。弄不好,身家性命就难以保全。

    因此,司马懿绝不肯杀进城去,明知那是空城,他也绝不会冲进去活捉了孔明。蜀国没了孔明,魏国哪里还用得着他司马懿!他不仅不能杀进空城活捉孔明,而且还必须保证孔明及其前线大军的绝对安全。

    司马懿擒孟达、战街亭,连续打了两个大胜仗,不过是要表现一下自己的存在价值。这些胜利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他深知绝不可以再表现了。孔明如此不堪一击,这是司马懿始料不及的。此时的司马懿心中已是十分清楚,绝不可以再显示自己的军事才能,他必须保证孔明的绝对安全。他的军事打击,孔明已经招架不住了,司马懿也只好佯装怕中埋伏,命令大军撤退了。

    此时曹家的人才已经耗尽,而曹叡派来监视司马懿的先锋张合、都督郭淮,又都不在现场。如果有以上人的话,司马懿进又不是,退又不是,大概会很有趣了。

    司马懿退兵了,他不仅骗过了曹家的耳目,骗过了对曹家忠心耿耿的张合与郭淮,骗过了他手下的十五万士兵,也骗过了深爱《三国演义》的万千读者。

    司马懿退兵后,孔明抚掌大笑,然而笑到最后、笑得最好的却是司马懿。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黄盖真的去降了吗自古以来,人们都相信是黄盖诈降,用火攻烧了曹操的强大的舰队。为了使别人相信,还编了两个理由:

    第一,曹操的战舰全用铁索相连,所以可以一把火把它烧光。

    第二,碰巧又有东南风相助。

    其实这两个理由连一个也站不住脚。

    赤壁大战是东汉末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又是《三国演义》中最为重要的篇章。对这场战役进行深入的研究,对理解历史与深入理解《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着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建安十三年十月末,曹操亲率水军三十余万,由江陵顺江而下,征伐孙权。

    曹操的舰队首尾相连数百里,平行的船队每个横面有二十四艘战舰,看起来如同一座水上长城一般,气势非常雄伟。舰队周围,有无数的小船巡逻。

    孙权则派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引水军一万,会同樊口的刘备军逆江而上,迎战曹军。两军相遇于赤壁,初接战,曹军不利,遂引驻江北,于北岸乌林扎寨,而周瑜及刘备军则屯于南岸赤壁,两军对峙。十一月二十二日夜,曹军为周瑜火攻所破,遂败走。

    赤壁之战已经过去一千八百多年了,这次战役的结果是非常清楚的,但过程却迷雾重重,疑窦丛生。归纳起来如下:

    疑点之一:曹操亲率水军三十余万,孙权、刘备两军联合,不过水军三万而已。周瑜、程普、刘备的水军,不过曹操水军之十分之一。曹操之北军,多已受过水战训练。三十万余水军中,有江陵水军约七万,为刘表降军,这是长江流域最为强大的水军。而统帅这两支劲旅的将领,是张辽、徐晃、程昱三将军。三将军身经百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按这等条件,却初战败于周瑜的二万水军。

    不得不退守北岸乌林与之对峙,这不能不令人生疑。曹操的水军肯定是出了问题,以致战斗力尽丧。那么,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疑点之二:曹操水军驻扎在乌林,其水寨沿江百余里。这百余里长的水寨的方向,也就是长江这一段河道的方向,正与东南风垂直。曹操沿江百余里的水寨,又分为四座大寨,其各有门户。除曹操的中军大寨,尚有徐晃、张辽、程昱三将军的三座水寨。曹操的中军大寨就有数十里长。如果东南风起,黄盖以火船进攻得手,大火只能垂直烧过曹操的中军大寨的中央部分,其两翼因不顺风,便烧不到。

    而其他三座水寨,因未受到攻击,便应完好无损。但奇怪的是,黄盖本未攻击其他三座水寨,其他三座水寨却同时起火。周瑜、黄盖要乘东南风火攻与东南风垂直的百余里的曹操的舰队,就必须在这百余里的战线上施行全面的火攻。显然,周瑜不具备这种全面进攻的力量。曹操的其他三座水寨并未受到攻击,但在黄盖火攻曹操中军时,曹操的另外三座水寨却同时燃烧了起来。赤壁大战是战争史上的重要战役之一,这明显的疑点竟被人忽视了,一千多年来竟无人意识到。

    那么,曹操沿江百余里的舰队为什么会同时被点燃呢?显然,当年赤壁战场上还存在着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它决定着这场战争的胜负。那么,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到底是否存在呢?如果存在的话,这强大的参战第三方又是一支什么样的军事武装呢?他有能力点燃曹操沿江百里的船队吗?

    疑点之三:曹操的连环船,其实与大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据史料记载,曹军的战舰是首尾相连,世人皆以为北军不习水战,不惯乘船,在船上站立不稳,必然眩晕呕吐。此为后世人凭空猜测而已。长江虽为大河,但赤壁一带水面宽阔,又值冬季枯水期,风浪不大,加之曹军战舰多系巨型艨艟,不似小渔船摇摆不定。如果曹操为解决北军乘船不惯,其船就不可首尾一字相连,而应以船舷相连。可见曹军将战船首尾相连,应另有他图。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将船首尾一字相连呢?究竟有多少船是这样连在一起的呢?这是赤壁之战中的重要的疑点之一。

    疑点之四:黄盖之火船。据《三国志》记载,是距曹营水寨二里处放火,由于东南风甚猛,遂直冲入曹军水寨。黄盖等点燃火船,系乘船后小艇逃生。黄盖距曹营二里放火,逃生自然不成问题,但《三国志》明明记载着黄盖中箭落水。

    这就证明黄盖火船放火,距曹营绝非二里。古里一里约四百米,如果黄盖距曹营二里之遥,不仅箭伤不着,现代的手枪也打不中他。黄盖中箭落水,只能说明他距曹营舰队极近,这只能有两种解释:第一,他必须靠近曹营才能放火,证明曹营水寨外围必有栅栏与寨门,他必须骗进寨门才可放火。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只有黄盖一人一船获准进入曹操水寨。第二,黄盖距曹营极近,只能说明当时并无风助,黄盖必须努力向前划船以靠近曹营。如果当时有东南大风相助,黄盖自然可以于二里外放火,让火船顺风疾驰入曹营船队。但这样一来便不必诈降,只须等东南风起,将火船一艘艘顺风放过去即可。但这种战术显然行不通,原因是曹操水寨外围有栅栏,必须用诈降之计骗进寨门。

    很多研究赤壁大战的人都忽视了这一点,无法肯定曹操水军是否有栅栏与寨门,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竟将曹操庞大的舰队暴露于外,让东吴可以肆意火攻。

    如果曹操的水军大寨有栅栏与寨门,那么影视作品应该怎么处理呢?我们要拍赤壁大战的影视作品,最好的参考材料就是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百万雄师渡江,要用大量的船只。这些船只与赤壁大战时的船只相差无几,这么庞大的舰队肯定是隐蔽了起来,对岸肯定看不见,不然一阵炮就炸碎了。所以曹操水军布寨,一定是有许多奥妙与机关,利用地形地物,就有可能舰队并不是整体相连。

    我们根据黄盖去诈降,就可以推断出曹操水军大寨是有栅栏与寨门的。那么,黄盖去诈降,用的是什么船,进没进入曹操水寨的大门呢?这个疑问只能留给后世学者去破解了。

    赤壁之战中的神秘第三方

    赤壁之战迷雾重重,其疑点之五:陈寿《三国志》云:大火“悉延烧岸上营落。”据史料记载,曹操败走云梦泽华容道,刘备曾派人去放火,但曹操的败军俱已通过,遂无功而返。若赤壁大火烧上了岸,曹操的退路自然被截断,再无生还的可能。显然,赤壁火烧战船的大火,并未延烧上岸,所以曹操才可逃生。但是,刘备确实派了人去放火,即使曹操败军先已通过,仍可于其后放火,大火必顺风追烧曹军。刘备派去放火之人之所以不能放火追烧曹军,只能解释为风向不对。

    疑点之六:如果是周瑜、黄盖烧了曹操的沿江百余里的舰队,军事力量不足以全线进攻,那么曹操被烧着了的战舰上的士兵大多有充足的时间去逃生。理由如下:

    第一,这舰队的水寨之中,必有无数连接江岸的通道,因为大部分时间士兵是在岸上活动的。

    第二,曹操的舰队驻扎在江边,士兵们逃上岸并不需费很大气力。长江这时是枯水季节,江面不是很宽,江水也不是很深,曹操水军扎寨的地方,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如果组织调动得及时得力,火势应当能加以控制;如果火势不能控制,尚可有组织地撤到岸上。

    中国有句俗话,叫“活见鬼了”,曹操在赤壁火烧战船之夜就活见鬼了。黄盖虽以十只小艇施火攻,其实并无大碍,谁知沿江百余里的战舰全部同时起火。

    这沿江百余里的船就是让黄盖一艘接一艘地点燃,也得点到第二天。但这些战舰却全烧了起来,它们是如何被点燃的,我们尚不清楚,有一个事实是肯定的:即曹操沿江百里的战舰都烧了起来。这就说明,赤壁大战绝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在这个战场上,存在着一股决定战争胜负的神秘的力量——我们说有可能当年赤壁战场上还有一个神秘的第三参战方。

    疑点之七:赤壁火烧战船之夜出现的这股神秘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力量,虽可烧尽曹操之战舰,吞没其北方大军,对曹操之将领却无一丝之伤害。我们只要留心细读《三国志》便会发现,曹操参战的重要将领无一伤亡。无一伤亡尚不足论,更可疑的是,其于赤壁之役之主要将领,于史中绝无一丝事迹。难道这不令人奇怪吗?

    疑点之八:曹操赤壁兵败,原计划走华容道过云梦泽,退向江陵。然而不久,曹操决定放弃原计划,中途改道,转投比江陵远一倍有余的襄阳,并又派出特使去江陵,急令在江陵的贾诩、满宠等人撤回北方。显然,江陵出了问题,去江陵的路上和江陵将会有什么样的危险,竟然迫使曹操冒着更大的牺牲而远赴襄阳呢?

    疑点之九:曹操兵败北归之后,曾给孙权写去一封信。这封信现在只留下不完整的互不相连的两句话,其一云:“赤壁之役,值有疾疫,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曹操的话,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为自己的失败作掩饰。但如果将曹操的话与我们前面提出的问题联系起来,就令人深思了。曹操的战船确实不是周瑜烧的,但也不是曹操自己下令烧的:曹操自己下令烧掉所有的战船,这根本不可能。如果曹操真有此命令,他一定要先撤出自己的士兵而后烧船。那么,曹操的船是谁烧的呢?

    疑点之十:曹操说其北军,遇疾疫,遂烧船自退,而陈寿《三国志》也多处提到曹军遇疾疫。这便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北军遇到了什么疾疫呢?它竟影响到几十万大军,使其丧失战斗力?

    自然而然,有些人便想到是血吸虫病。曹操占领江陵,接收了江陵的七万水军及一万船工,在江陵进行编队训练。一月后,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才乘船沿江而下。血吸虫病有一个月左右的潜伏期,曹操的北军在江陵感染了血吸虫病,待其大军在乌林与周瑜对峙时,正好一月有余,遂全军发病,失去了战斗力。血吸虫病在冬季感染的机会肯定要比夏季小得多。江陵在长江边上,是否是疫区还说不定。奇怪的是,刘备集团的将士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在长江流域住了五六年,却未有记载说他们得了血吸虫病。曹操赤壁兵败后,留曹仁、徐晃率兵守江陵,留乐进守襄阳,自引败军北还。周瑜遂率大军数万转攻江陵。曹仁、徐晃率军与周瑜激战一年有余,双方伤亡惨重,周瑜肋上受了箭伤。江陵曹仁、徐晃之守军,按照其力战一年的状况,绝不像染有血吸虫病。那么到底有没有疾疫呢?如果有疾疫,那是什么病?

    曹军于九月南征,时值中秋,十一月末战于赤壁,时值隆冬。曹军疾疫与气候之变化是否有关?

    曹操遇疾疫而撤退,并没有必要烧船。曹操之北军自然可以从陆上撤回北方,但江陵七万水军要撤到哪里去呢?毫无疑问,江陵水军要撤退,一定要乘船回师江陵。现在却将他们的船烧了,由陆上撤到襄阳,这种做法就很没有道理了。它只能说明,船不是曹操烧的。曹操没烧船,周瑜、黄盖只能烧少许船,而曹操的整个船队都烧着了,这只能说明此时的赤壁战场上,除曹操与孙、刘联军参战外,可能还存在一个强大的第三参战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