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这是中华美德的高度概括,是历来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就是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如果你帮助了很多人且不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有资格承受“德高望重”的美誉。它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几”是“非常接近、达到、合符”的意思,“几于道”就是“达到、符合自然法则”。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两句话联系起来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最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以宽广深厚的胸怀,好的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它所展现的是柔中带刚,坚不可摧的强大生命力,渐渐地铸就了中国魂,让中华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儒雅文人的座右铭。我们暂不谈“仁者乐山”,只简要地说“智者乐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智”就是聪明智慧,智者就是有高的智慧和修养的人。朱熹认为“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水是流通不滞的,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与智者的处世哲学相似,同时水川流不息,无时不动,人的修养也要时时而行。人从水中学了很多东西,效法水的特性,成为为人处世的准则,这是水对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
孔子是我国也是世界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目前,中国在国外开设了众多孔子学校,孔子对水有更深刻的认识。
孔子喜欢看水,他的弟子子贡不解,问孔子为什么见到大水必看,孔子认真地回答说: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度;量见多少,不用削刮(不会隐瞒正确的观点,违心地趋附别人),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归宿必向东,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在孔子的眼中,大水并不是一个自然物质,而是集道、德、义、勇、法、正、善、志等一身的具有特殊品质的典范,他将水的称颂上升到伦理的角度,充满了活力和灵性,给人深刻的启迪,赋予水更深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孔子是认识水最为深刻的哲学家。
老子对水也有深刻的认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柔能克刚,水滴石穿,你不能不惊异于小小水滴强大力量。水的柔弱性正是水的长处,可以说是绵里藏针,它能战胜比它强硬万倍的东西,蕴藏着刚强。道家把水的这一特性当作理想的人格和处世原则。水的柔弱、清明、平静与“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人生理想遥相呼应,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水性哲学”,是很有道理的。
水滋养了文学
水是什么,是众多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不可缺少的血脉,滋润了文明的繁荣发展。
水是什么,水是情,是爱情、友情、悲情,是喜、怒、哀、乐的熔炉。
水是什么,水是一种精神,是勇往直前的勇士。
水是载体,承载了世界的酸甜苦辣的情思。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水的滋养使他们的作品熠熠发光。李白的诗浪漫、豪放、雄奇,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杜甫世称“诗圣”,是现实主义诗派的巨擘,韵律严谨,众体兼备。根据冯守均、林哲的统计,李白创作的近1000首诗中,共出现“水”字470余处,几乎2.5首诗就出现1次;杜甫所作1400余首诗中,“水”字共出现390处,平均每3首多就出现1次;白居易所作2900余首诗中,共出现“水”760处,约4首诗中出现1次。《诗经》是我国最伟大的作品,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家喻户晓,据杨帆不完全统计,《诗经·风》中涉及对水的描写有34篇,其中爱情诗则有18篇,占据了一半以上。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多么缠绵、令人爱恋的情境呀。两个住在“江头”和“江尾”的男女,日夜思念,尽管不能在一起,绵绵河流像一根情丝将他们紧紧地系在一起,“日日”犹如滔滔不绝的江水,绵延不断,充分地展现了他们感情真挚、思恋长久和辛苦。“共饮”将他们的相似之处表达得淋漓尽致,将两颗心完全捆扎成生命共同体。既让人羡慕他们的爱恋,又让人心疼,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同样,崔颢的《长干曲》以水为载体,将爱情表达得动人心弦。“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友情是人生的伴侣,真挚的友情犹如芳醇,令人回味无穷。“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送汪伦》)。将李白与汪伦的友情锁定在深水之中,令我们至今还产生深深的共鸣。“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所展现的是杜甫对李白的挂念,李白被流放后杜甫没有收到李白的任何消息,他很挂念,他安然无恙吗,什么时候能收到他的佳音,一切的思念和挂念都包含在“秋水”中。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面对明月和江水,张若虚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其进行富有哲理的探讨,其深邃的思想至今让我们可以触摸。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对大自然美景如梦如痴的陶醉和热情追求,对宇宙意识即超越时空的永恒观念的领悟,既是盛唐时期和平发展的时代生活美的折光,也是盛唐人所独具的一种精神美的体现(《唐代文学史》)。李白《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孔子在沂河边望着奔腾而去的河水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慨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水是勇往直前的勇士,也是历史的见证,令人无限遐思。“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三国演义》开篇的一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是中国山水画中“水魂”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它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通过自然之美的描述展现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将画家的思想蕴含其中,欣赏山水画,既要欣赏山水画外观之美,更要体会山水画所蕴藏的内涵。中国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它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它将诗书画统一协调起来,独具魅力。当然,山水画中,水是重要的元素,如果没有水这个元素,那么中国山水画将失去众多的瑰宝。
我们可以从古人所描绘的《春水十里桃花香》中感受到:山、水、岩石和桃花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水从天边来,你可以感觉到水奔流时欢快的哗哗声,仿佛能触摸到从高山上垂下的水流溅起水花,桃花已经开放,零星地点缀,飘出淡淡清香,一潭清水将上述美景全部收入其中,倒影丛丛,多么美好的意境,令人难忘!《春水十里桃花香》并不是特别名贵的漆画,尽管美画中有两枚印章,在放大镜却也只能看出一个模糊的“光晶”,足见中国山水画的魅力。
水是中国园林的骨架
中国的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想达到的效果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就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是中国5000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以皇家园林圆明园为例,进一步说明水在造园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人间天堂”等,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汲取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甚至兼取欧洲古典宫苑的富丽,凝聚了全国无数能工巧匠,因地制宜堆山导水,以园中有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编织于变化万千的景象之中,构建了举世罕见的园林建筑群。
水是构成自然风景的最基本要素,也是自然风景式园林的主体。山嵌水抱是最佳景色。圆明园在建设过程中对水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化处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对于小的水面,充分利用山石点缀岸、矶,有意将水做得弯弯曲曲,以显示源远流长、疏水若无尽。对于稍大的水面通过巧妙地处理,堆堤、筑岛、架设桥梁,形成非常美的意境。圆明园流水曲曲折折,时宽时窄,时放时收,两岸优美的风光不断变幻,构建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园林空间。既有人为的写意又保持天然风韵,宛如自然奇观美景的缩影,精炼地再现了江南水乡烟水迷离之景观,达到了一个新境界,这是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毫不夸张地说,水是圆明园的骨架,也是圆明园的灵魂。圆明园是一个水的世界,根据有关资料,圆明园水面共计2000余亩,占全园面积十分之四,大、中、小水面相间分布,大的水面福海,宽达600余m;中等水面如后湖,也有200m,包括水道等,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河湖生态体系,是圆明园的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是圆明园交通、物流的通道,也是圆明园美景的源泉,因水而成趣味。
我们可以从《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得到佐证。
清乾隆九年(1744年),宫廷画师唐岱等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创作了《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各幅分别题录乾隆《四十景对题诗》,由工部尚书汪由敦所书,字体一律为大臣奏章所用的宫廷管和体。1860年,圆明园惨遭毁灭,这珍贵的画册被侵略者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目前原件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1983年法国学术界将四十景图咏彩色底版赠予圆明园,我们才有机会窥视原貌。圆明园四十景图名字分别为:
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镂月开云
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
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
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
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宇澹泊宁静
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
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
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
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镜鸣琴涵虚朗鉴
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在《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作者粗略地进行了统计,竟然有38景与水有关。足见水在圆明园中的作用与地位,水确实是圆明园的骨架和灵魂,我们以“上下天光”为例来进行欣赏。
垂虹驾湖,蜿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毅纹倒影,滉瀁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
上下水天一色,水天上下相连。
河伯夙朝玉阙,浑忘望若昔年。
“曲水流觞”,天下美谈
“曲水流觞”,是中国书法界的美谈,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穿过时空,散发着溢美的奇香。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是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孙统、谢安、支遁等40多名志士,在绍兴兰亭举行聚会,大家坐在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古代一种带嘴儿的酒杯)放在流水上,任其顺流漂而下,觞停留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将其中的酒全部饮下,并赋诗一首,否则就要罚酒三杯。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其乐融融,形成了一部诗集,王羲之为此诗集写了个序,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王羲之的气度、襟怀、情愫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确实是“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雅事,也铸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
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有关《兰亭集序》的逸事趣闻。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这件作品非常满意,后来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原来的境界,他感叹不已,曾慨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他十分珍惜这部作品,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后来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过世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对书法也颇有研究,他将《兰亭集序》视为珍宝,藏在卧室内特意凿好的洞内,最后被皇帝“骗”了去,辨才郁闷致死。
世代文人对“曲水流觞”津津乐道。雍正皇帝对此也极为感兴趣,他仿照古兰亭意境在圆明园中建流杯亭,后被乾隆帝命名为“坐石临流”。乾隆觉得这座亭子的文化内涵意犹未尽,于是将原来的小亭改建成重檐八方亭,把原来的石柱换成方形青白石柱,在每根柱上摹刻一册兰亭贴,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
曲水流觞效法自然。水向低处流,但水在流动过程中,很少笔直的流动(除非自然和人工的干预),它都呈现弯曲的状态。曲水流觞充分利用水的自然力和弯曲的特性,加上文人的不断演绎,造就了令人惊叹的文化!
治水与治国一脉相通
我国对治水认识是很深刻的,已经将其上升到治国的高度,翻开中国的历史,治国与治水确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治水的历史。
管仲(约公元前725~公元前645年)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伟大人物,由于他卓越的贡献,后人都称他为管子。尽管管仲出生于贫寒之家,由于其聪明才智和爱民如子,被齐桓公拜为上卿,任齐国国相40多年,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列的改革,成效显著。在水利方面,可以说他是最伟大的战略家,他对水的认识非常深刻,他异常重视兴修水利,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治水是治国安邦头等大事的论点,并将其应用实践。他和齐桓公一起探讨治国方略时进言说,“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什么是“五害”呢,这里所说的“五害”不是我们曾经流传一时的“苍蝇、蚊子、跳蚤、老鼠和臭虫”,而是指水、旱、风雾雹霜、瘟疫和虫灾。他通过兴修水利促进生产,最终实现了他梦想的“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的理想,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时代强大的国家。
关于治水与治国的关系,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东周以后,诸侯并起,列国称霸,出现战国七雄,其中秦国最为强大。秦国想消灭韩国,韩桓惠王出了奸计,派水利专家郑国当间谍,意图让秦国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拖垮秦国的国力,也就是“疲秦”之计,“欲罢之,毋令东伐”。后来,计划败露,秦始皇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运用七寸不烂之舌游说免予杀身之祸,他说,尽管我作为间谍兴修水利,然渠修成之后,对秦国是十分有利的,我只为韩国延长了几年的寿命,却为秦国建立的万世之功,秦始皇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赦免了他的死罪。并且重用郑国,在公元前246年动工兴建引泾灌溉工程,十多年渠成。命名为郑国渠。此工程在当时来说十分浩大,从泾河仲山峡谷引水,东西干渠长150km,横贯关中平原北部,充分利用泾河多泥沙的特点,引洪灌溉并改造盐碱凹涝土地,形成了面积达406万亩(秦制1亩等于今0.69亩,相当于280万亩)的灌区,亩收一钟(合今122.5kg),由于郑国渠的贡献,“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也许秦国尝到了兴修水利的甜头,秦代还建成了四川都江堰和广西的灵渠,连同郑国渠合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其作用,它成为水利工程的典范。
自从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以后,北方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但当时的经济中心却在南方,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建立南北方的便捷的大通道,开凿北京直达杭州的运河航线成为当务之急。京杭大运河是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水系的南北大运河,长达1800km,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项杰作,建成之后长达500年间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刑”、“法”起源于水
遵纪守法是公民的基本准则,违法将受到追究。但你知道吗,水与法律有密切的关系,这不是泛指规范与水有关的活动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而是“刑法”中“刑”与“法”文字的起源有深厚的姻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水是“刑”与“法”鼻祖。
“刑”字的古体写法是“荆”字,即井字加立刀。含义是古代实行井田制,井田中有水井,大家去抢水吃,秩序很乱。为防止有人抢水,就派人拿刀在井旁守卫。谁再抢水,就把谁的头砍掉,这就称为“刑”。
井田制相传是殷、周时代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
井田制将土地划作“井”字形,因此而得名。《孟子·藤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法字的古体写法由三个字组成:左边是三点水,即“水”字;右边“廌”(音志),下边是一个去字,合起来就是“灋”字。原意是:“水”是很平的,表示公平、平等;“廌”是一种异兽神羊,头上只长一只角,能辨是非曲直,“廌”用角去刺那些不正直的人,总的意思是法平如水,执法要公平正直,不论是法官还是别的人,执法不公平,“廌”就去顶他。以后由于写法太复杂,久经演变,省去“廌”字,只留下三点水加“去”字,于是形成了现在的“法”字。
水是昔日的钟表
现在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计量时间,如手机、手表、电子表、钟表等。你知道在没有发明这些表的时候,人类是怎样计量时间的吗?也许你不相信,水曾经作为重要的计量时间的工具,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的时间。水与时间曾经有很深的姻缘。
人类为了计量时间,发明了太阳钟,早在5000年之前,人类就利用太阳钟计量时间,我们在故宫博物院见到的日晷就是太阳钟之一。太阳钟有一个缺点,就是在夜间和阴天无法知道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想了很多的办法。1000年前,水钟应运而生。
人类发明的最早的水时钟存放在埃及,开罗博物馆存放着1400年前使用的水时钟。据说在古希腊的法庭里,也摆放着时钟,用来计量原告和被告的讲话的时间。
中国利用水时钟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我国夏、商时期漏刻(我们称之为水钟)已被广泛使用,我国现存最早的漏壶是西汉时的单壶沉箭漏,它是靠漏水后水位的升降来计时的,但准确度较差,为此进行了改进,发明了浮箭漏:在漏壶下放一接水壶,壶内浮着一个标尺,标尺从壶盖上露出,漏壶内则始终注满水,水滴入接水壶,接水越多,标尺浮得越高,以此计时。漏壶的级数越多,计时越准确。晋代以前多为二级漏壶,晋代已有三级漏壶,到唐代已发展到四级。
该铜壶滴漏铸成于元朝延祐三年间(即1316年),现存国家博物馆。木架分为四级,从上到下依次分布四只铜壶,分别成为日壶、月壶、星壶和授水壶,每个壶下面都有一个滴水的铜嘴,授水壶内有一个浮着的标尺,水从日壶滴入月壶、星壶,最后滴到授水壶,壶内的标尺因受水的浮力而逐渐上升,通过标尺上的刻度,人们就可以知道时间了。
水时钟占据历史相当长时间,直至1500年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水参与文明的创造,水在时间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村水文化丰富多彩
农村的水文化可以说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在城市还没有诞生之前,农村水文化就已经萌芽、诞生和成长。农村水文化已经渗透到农村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
“风水”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思想已经深深地镶嵌在农村的生活之中。长久以来,农村无论是阳宅的选定,还是阴宅的圈选,都将“风水”作为重要的依据,水文地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风水”的好坏。当然,从地理环境角度来看,“风水”说有一定的道理,由于长久以来“风水”不断有神化和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渗入,导致“风水”的合理成分也被否定,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但无论“风水”在学术界的地位如何,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依然将“风水”作为重要的择阴阳宅的重要标准,其里面所包含的水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探讨。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在丧葬上有一习俗,就是女人死后,要烧一头“纸牛”。为什么要这样,尽管说法上还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大同小异,说女人生前总洗洗涮涮的,积累了好多的“脏水”,到了阴间以后,阎王爷要她将所有的“脏水”喝净,女人喝水能力有限,就让牛帮助喝“脏水”。我记得小时候看到每个逝去的女人都要送头“纸牛”,就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也用类似的理由来解释,并且很严肃地对我说,要爱惜水,不要浪费水,否则下辈子喝不完“脏水”。尽管此习俗有一定迷信色彩,但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不要浪费水成为一个准则,已经深入到人们的行为之中,这里面确实包含着很深的水文化内容。
综观农村水文化,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珍惜水
珍惜水是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优良传统。无论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还是水资源短缺的北方,珍惜水是普遍存在的好习惯。在水资源极为短缺的干旱区,水资源极为珍贵,个别地区“水窖”都用锁来守护,钥匙掌握在“当家人”手中。即便是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爱惜水也是一种优良的品德,学校注重节约水的教育,农村人在用水的时候也很“吝啬”,珍惜水依然是农村用水的主旋律。
崇拜水
水具有神秘的色彩,对水的崇拜已经深入到灵魂深处。我记得在小时候,看到房檐下的石头被雨水击成“坑”,妈妈告诉我“水滴石穿”的道理,并用“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进一步来说明,在我幼小的心灵上体会水的伟大和韧性。爸爸给我讲的故事中就有水随物而型的故事,将它装在瓶子里,就是瓶子的形状,装在碗里,就是碗的形状。水至柔至刚,柔能融万物,刚则能摧毁至坚无比的铜墙铁壁。水充满了神奇,对水的崇拜是农村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保护水水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主席高度概况了水对农业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农村对水的保护是极为重视的,特别是和他们生存攸关的水,更加上心地保护。农民精心地经营水塘和水库,让他们产出更高的效益。精心地维护着河道,维护选定的“风水”不变。特别是在其他村“争水”的时候,更是团结一致对外。也许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村广大妇女对水的利用遵循节约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水资源的保护。保护水就是保护生存的命根子,已经深扎在农民的心中。
人水和谐
人水和谐是农村水文化的精髓,无论是“风水”说还是“纸牛”说,都包含着人与水和谐相处的深邃。广大农村尽最大努力适应水,利用水,创造了众多入水和谐的奇迹:牧区“逐水而居”;广大的北方地区充分利用降水创造了旱作农业区,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途径;南方地区利用充足的水资源,发展了“耗水”农业,创造了独特的水乡文化。
当然,在庞杂的农村水文化中,也存在与现代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部分,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正,如有相当一部分人还认为“水是天然之物,可以任意取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包括现在“农村什么费用都免了,为何水费不能免”的声音很强大,这对于建立正确的农村水利文化是不利的,我们应该积极地引导,推动农村水文化的精髓继续发扬光大,对于那些不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部分农村水文化理念要剔除,让农村水文化为农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