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将“记忆”引入研究领域的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其记忆理论的中心论点是,记忆具有社会性;不具有社会性的记忆是不存在的。具体含义有二:其一,“它产生于集体又缔造了集体”。其二,“个人记忆属于群体记忆;人们不是单纯地活着的,人们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进行回忆的;个人记忆正是各种不同社会记忆的交叉点。”(阿莱达·阿斯曼、扬·阿斯曼:《昨日重现——媒介与社会记忆》,冯亚琳、阿斯特莉特·埃尔主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23页。)
正是记忆的这种社会考量性,使我们得以有机会对学理记忆进行知性构造。当然,就记忆自身而言,这种构建是一种重建。莫里斯·哈布瓦赫同样意识到这一点,认为“社会记忆有一个重建的过程”。如果说,“过去只是保存了那些‘每个时代的社会在各自的相关框架下能够重建起来的东西’”,“回忆是以‘依附’于一个意义框架的方式被保存下来”,遗忘意味着意义框架的消解,那么,“遗忘”所留下的意义空档就会由其他回忆所填补。(阿莱达·阿斯曼、扬·阿斯曼:《昨日重现——媒介与社会记忆》,冯亚琳、阿斯特莉特·埃尔主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23~24页。)
对思想与学理的记忆与重构,大约也实证和应验了这种理论。
本书编竣后,蒙“辽宁社会科学院学者文库”编委会编委宋扬博士审阅,提出宝贵意见,谨致谢意。
黄万华教授是我尊敬的兄长,相识至久,相交甚深。他执教山东大学文学院经年,成就斐然,文名远播,此于繁忙中拨冗题序,令我感动。
这部文集选收了我新时期以来公开发表在诸学术媒体的论文50余篇,分为东北现代文学研究、文艺生态学思想研究、文学与美学研究等三部分。差误在所难免,祈望得到读者的批评。
作者
2013年4月20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