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的启示-视觉独特,意蕴丰邃——读蒋寒的小说《眼睛死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蓝炳轩

    小说《眼睛死了》,作者把成年人与孩子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状态的强烈反差与尖锐对立巧妙地缝合在一起,以独特而别致的视角和简洁而朴实的语言揭示纷繁而复杂的社会现实,彰显丰富而深刻的时代主题,给读者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恒久的思想启迪。

    小说从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中截取一个横截面,写了一个父亲和儿子的故事,而且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生活小故事:父亲马克是个作家,他收到2800元的一张稿费通知单,兴奋得要破天荒地请儿子吃麦当劳,父子二人出小区、穿大街、过立交桥,在斑马线前,儿子盯着对面的红灯,和许多行人一样等着绿灯出现,可马克拉着儿子大步流星朝前走,儿子批评父亲闯红灯,父亲不以为然,后来,儿子可怜一位行乞的老人,被父亲狠狠拉走了,儿子说:“爸,你的眼睛死了。”父亲生了气。回家以后,父亲有了灵感,一口气写完《眼睛死了》一文,不久,父亲参加儿子的家长会,班主任递给他儿子的获奖作文,题目居然是《爸爸的眼睛死了》,文中写道:爸爸长了一双眼睛,可它们只能看见钞票,却看不到“红绿灯”、看不见穷人。作家被儿子的作文震撼了。相信读者浏览至此,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同作家马克一样,被那位儿子的作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深深地震撼着。应该说小说的情节是平实单一了些,甚至可以说是简洁单调了些,人物形象也略嫌浅白与单薄。然而,故事情节的简洁平实和人物形象的浅白与单薄反而有效地拓展了小说的审美空间,成功地凸现了小说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蕴,这是当代小小说的创作的新的尝试。

    作者无意于情节的精心布局,也不注重人物形象的精雕细刻,而是有意识地淡化情节和人物,然而倾力于观察与表现角度的艺术选择从而产生了严冬里惊雷乍响,酷暑中暴雪忽至的独特功效,作者不正面直接描写作家马克的生活,而是通过马克儿子那一双稚真的“眼睛”来审视其父亲的行为状貌,这就使原本平凡普通的人物及其普通平凡的思想感情在独特而崭新的审视中获得鲜明、生动、丰富深邃的美学内蕴。这种反常规的鲜明独特审美视角的追求与选择向来是文学艺术革命者不懈的艺术探索和永恒的艺术实践。如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等等都是通过审美视野的有效拓展和表现角度的精心选择,从而成为光照千秋的文学经典的。

    我以为《眼睛死了》绝不单纯是表现父亲与儿子思想冲突和感情的龃龉,而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的大展览。不知作者是不是想借“儿子”的眼睛和文笔来贬抑甚至否定父亲“马克”。诚如是,则作品的深刻性和典型性就要大打折扣。说实话,我不太赞成儿子对父亲如此尖刻的批评,但我原谅儿子的单纯、幼稚。作家马克被人从人生的大舞台上“踢”下来。为了担负起父亲的责任,他不得不顽强地努力,艰辛地拼搏,尴尬地经营,有几双眼睛关注过他、呵护过他,包括被他关爱和呵护的儿子都有意无意地疏远他、鄙弄他,虽然我也不赞同他闯红绿灯,但他实在是千百万普通公民当中的优秀代表,比起那些卖官买官、行贿受贿、坑蒙拐骗、制假售假者来,马克不知要伟大多少倍。至于对待那位行乞老人的态度,我认为马克也没错误到让儿子尖锐批评的程度。我要问行乞老人的儿子哪儿去了,孙子哪儿去了,即使儿孙了无,不是还有敬老院,还有人民公仆吗!凭什么要把这一责任推到马克肩上,更何况如今假乞丐满街都是,所以我以为儿子对马克的批评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马克是一个当代社会的悲剧典型,令人不可理解和非常吃惊的是,儿子写一篇批评和攻击父亲的作文,居然获奖,父亲在儿子的攻击中无言辩驳且如罪囚一般,深深地自责。读者不禁要仰天大问:这社会到底怎么了?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眼睛乃心灵的窗户,心明则眼亮,小说中儿子能看到红绿灯,看到行乞老人而独独看不到他父亲的艰辛,这是不是心灵上的一丝云翳?至于那些双眼长到额头上,整天只盯住上司,而某些公仆的目光只局限于前呼后拥者,对默默劳作,忍辱负重的广大普通劳动者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则又当等而下之矣。

    小说《眼睛死了》给读者以崭新的审美视角,让我们冷静地审视历史和现实,审视他人和自身,从而打造符合时代发展的心灵之窗,建设关注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明亮之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