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城市接管-华北大学在北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陆迅[48]

    华北大学成立概况

    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唯一一所革命的高等学府。其前身是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

    1948年上半年,国民党军队占据的华北重镇石家庄已经解放,华北解放区南北连成一片。为了更好地支援解放战争,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的党政军机构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和华北人民政府。之后又决定,将原来分属于两大解放区领导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

    1948年6、7月间,华北大学成立。党中央任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为华北大学校长,华北联大和北方大学受尊敬的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为副校长,钱俊瑞为教务长兼党委书记。华北大学的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原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有关学院和校部机关陆续从邢台迁来正定。毛泽东为华北大学题写了校名,吴玉章等为华北大学撰写了校歌歌词(李焕之谱曲)。歌词为:“华北雄壮美丽的河山,是我们民族发祥的地方,争得了人民战斗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的道路无限宽广。我们是新文化的先锋队,要掌握最进步的科学技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的思想。我们忠诚团结,朴实虚心,意志坚强,要把新时代的革命潮流更推向高涨。勇敢、勇敢,我们要表现人类创造的力量,勇敢、勇敢,我们要表现人类创造的力量!”华北大学的校训是:“忠诚,团结,朴实,虚心。”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在正定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华北大学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干部为目的,以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为总的教学方针,以讲授、自学辅导、集体讨论互助、理论与实际联系为教学方法;生活上实行民主化、集体化和纪律化;课程设置,除各系、各学院的专业课程外,各部、各学院的必修课有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等。

    华北大学下设一部、二部、三部、四部。一、二、三部为教学组织,四部为科学研究组织。此外还设有工学院和农学院。

    一部为政治学院性质,办短期的政治班,大量招收青年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改造思想。一部的学制原定为半年,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缩短为三四个月不等。下设学员班和政治研究室,一个学员班约120人。随着学员的大量增加,学员班改为学员队,每队约120人,若干队编为一个区队。政治研究室由教员和研究生组成,是教学研究组织。学校新生入学,一般先在一部学习,毕业后分配工作或转其他部、学院继续学习。一部主任由钱俊瑞兼任,副主任为林子明、陈唯实和李新;主要教师有李光灿、何戊双、宋涛、李又华、胡华、俞林、林山、王波鸣、郭晓棠、王大刚、陈辛人、王可风、方衡等。

    二部为教育学院性质,以培养中学师资和文教干部为主。下设国文、史地、社会科学、教育、外语五个系和教育研究室。二部主任先后为孟夫唐、于力(董鲁安)和何干之,副主任先后为于力、何干之、陈唯实和丁浩川;主要教师有尚钺、李何林、蔡仪、孙敬之、丁浩川、王焕勋、林浩庄、谢韬、谢家韩丁(美籍)、杨化飞、施谷等。

    三部为文艺学院性质,以培养文艺干部为主。三部下设工学团、文艺研究室和文工团,附设美术工厂。工学团为教学组织,学员先入工学团,边学习边实践,半年后再入系学习。文艺研究室下设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和编译等组,准备在半年以后建立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四个系。文工团全称华北大学文工团,也是三部师生的艺术实践园地。开始只有一个文工团,随着形势的发展,后来又成立了文工二团和文工三团。三部主任为沙可夫,副主任为艾青、光未然(张光年);主要教师有何洛、贺敬之、周巍峙、吴雪、李焕之、李元庆、马可、张鲁、崔嵬、舒强、岳慎、贾克、牧虹、边军、沙新、徐胡沙、邸力、赵起扬、邵惟、刘恒之、江丰、胡一川、王朝闻、王式廓、罗工柳、莫朴、彦涵、王负图、李超等。

    四部为研究院性质,主要任务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写作。下设中国历史、哲学、中国语文、国际法等研究室。分属于一、二、三部的政治研究室、教育研究室、文艺研究室,也同四部保持横向联系。四部主任由范文澜兼任,副主任为艾思奇,主要研究人员有何思敬、刘大年、尹达(兼)、王冶秋、丁易、张宗麟、刘列夫、舒天巩、王南、荣孟源、刘桂五等。

    华北大学工学院原为北方大学工学院,以培养工业建设专门人才为宗旨。院址开始设在河北省井陉县。院长为晋察冀军工部长刘再生,副院长曾毅。该学院由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领导,同华北大学保持横向联系。该学院1949年迁到北平,后改为北京工学院,由国务院第五机械工业部领导,现在为北京理工大学。

    华北大学农学院原为北方大学农学院,以培养农、林、畜牧等专门人才为宗旨。院址开始设在山西省长治县。院长为乐天宇,院主任为徐纬英。该学院由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领导,同华北大学保持横向联系。该学院1949年迁到北平,后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

    1948年7月至1949年3月的八九个月时间,华北大学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办学,共有3600多名学员毕业分配工作。其中一部从第一班到第三十班3500多人,二部100多人。此后,华北大学即迁到北平继续办学,扩大办学规模。

    迁入北平

    1949年1月至4月,华北大学从河北正定迁来北平。这是党中央早已有的安排。平津战役开始后,学校各部、各单位即分别进行了迁平准备,并于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之日起到当年4月上旬,先后进行搬迁:钱俊瑞、林子明分别率领华北大学部分干部和毕业学员先期到达平津郊区参加两市接管,然后随着解放军进入平津。文工一团、二团和三部的大部分师生,亦先期到达良乡候命,2月3日组成秧歌队、腰鼓队,参加人民解放军进北平的入城式,他们从天桥一直扭到东单东四和西单西四,使北平市民大开眼界;随后以歌剧、话剧、街头剧、秧歌剧、漫画、宣传画等多种形式进行演出宣传,慰问部队、工人、学生、市民和其他各界的代表。一出《白毛女》就在原国民大戏院(在珠市口西,今已无)连续演出36场,之后又有《王大娘赶集》《赤叶河》《红旗歌》等剧目的公演,这样就一下占领了北平市的文艺舞台。华北大学招生组也在北平解放之前到达良乡待命,一俟北平解放,立即进城招生。成仿吾副校长带领部分干部于2月初来到北平,专门为迁校进行各种联系并筹备校舍。随后,校部和一、二、四部的干部、教师、职工,分期分批迁来北平。4月4日,吴玉章校长率领校部干部和职工到达北平。

    迁校后的两件重要工作

    华北大学迁到北平后,最重的两项工作,是招收新生和筹备校舍房屋。

    关于招生工作。华北大学一、二部在正定时期招收的学员,1949年3月上旬以前已经陆续毕业分配工作;三部原有的学员本来不多,这时已同教师一起提前抵平,并参加了各项宣传工作。现在学校迁来北平办学,需要招收新生。中共中央和华北局对华北大学的招生工作历来很重视很支持。早在1948年6月20日中央即专门向中原局、华北局、华东局、东北局和晋绥分局等发出关于华大招生工作的指示电,要求各中央局重视并协助华大做好招生工作。现在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已经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即将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各地、各条战线需要大批干部。根据这种形势,中共中央和华北局又指示华北大学,要扩大招生规模,放宽招生标准,大量招收青年学生和社会青年,经过三个月到半年的学习,毕业后就其所长介绍工作或转入其他院校继续学习。为此,华大修订了招生简章,在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天津日报上多次刊登。除北平外,还在天津设立了考区。

    1949年上半年,报考青年非常踊跃。学校投入大量人力进行招生工作,从接收考生报名开始到分期分批进行笔试、口试和政治审查(有的要到有关单位、区街政府进行调查了解),再到公开录取,前后几个月时间,共招收新生15000多名,其中一部12000多名,前后编成12个区队;二部师资培训班和教育班2400多名;三部艺术干部训练班1056名。

    除上述三个部以外,遵照党中央和华北局的指示精神,华北大学还在北平专门成立了政治研究所,接收高等学校的教授、副教授、讲师,或相当的研究人员,较高级的民主人士,国民党官员中的爱国人士,来校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觉改造世界观,毕业后可由国家分配适当的工作或自己谋职。1949年一年之内,华大政治研究所先后接收这类学员350多名,分五个班进行学习。这些学员不是公开招收的,而是由有关党政组织人事部门、统战部门和文教部门介绍来校的。

    1949年11月,为了筹建中国人民大学而培养干部,华北大学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和武汉四市,同时进行招生考试,共招收大中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500名,组成俄文专修班学习俄文。这是华大时期又一次招生,但这是为筹建中国人民大学做准备。

    关于筹备校舍房屋。华北大学全部迁来北平,而且还要扩大办学规模,大量招收知识青年入学学习,这就需要大批房屋作为校舍。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一万几千人的校舍房屋,包括学员、教师、干部、职工需要的教室、办公用房、宿舍、食堂及其他房屋,这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但在中共中央华北局和北平市委、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华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努力工作下,在很短时间内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开始,成仿吾副校长提前来平,经与华北局和北平市委、市军管会联系,当即定下几处大的校舍,如张自忠路、东四六条、西皇城根原华北文法学院、国会街北京大学三院,及其他若干处“敌产”房屋(国民党军、政、警、宪、特等原来占用的房屋)。之后,又有北平市委、市军管会陆续批拨的一批房屋。再有,就是华大筹备校舍房屋的干部职工日夜工作,深入实际,调查清楚一批“敌产”空房,即向北平市委和市军管会提出报告,经过市委、市军管会调查属实后批拨给华大作为校舍房屋。

    华北大学的校舍房屋分布在城内各区,共六七十处。较大的有张自忠路1、2、3、4号,西皇城根原华北文法学院,国会街北京大学三院,东四六条37、38、39、65号,以及先农坛、棉花胡同、拈花寺等;较小的有东四八条、九条(三处)、十条、十一条、十二条,皇姑院、嘎嘎胡同、马大人胡同、锡拉胡同、府学胡同、南小街(二处)、桃条胡同、汪家胡同、菊儿胡同、甘雨胡同、蓑衣胡同、鸭儿胡同、船板胡同、沙井胡同、织染局、东厂胡同、干面胡同、雨儿胡同、方家胡同、南长街、马将军胡同、白米斜街,等等。在这些街道和胡同都有一个或几个院落为华大的校舍,而且都是几进院落的独门独院。可以说华大的校舍遍全城。至于这些校舍房屋共有多少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已无人能够记清。

    讲到华大在北平的校舍房屋问题,需要多说几句。尽管华大在北平拥有众多的校舍房屋,但对一部来说,也难以同时容纳新招收的12000多名学员学习和生活,而当时的形势却要求华大必须为迎接全国解放尽快培养出更多的干部。这是一个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经过华北局批准,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还保留华大原有的校舍房屋,成立华大正定分校,由一部副主任李新兼任分校主任;在天津市原意大利兵营(后迁到东局子原法国兵营)成立华大天津分校,由一部副主任陈唯实兼任分校主任,实际由宋涛负责。这样,北平本部与正定、天津两个分校,共同承担了12000多名新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到1949年8月下旬,正定分校的一部学员毕业,北平一部本部和天津分校余下的学员转到正定分校继续学习,天津分校撤销,校舍房屋交还天津市;北平的华大一部也结束了短期培训知识青年的工作,准备担当新的任务。当年11月,华大一部第十、第十一、第十二三个区队的学员在正定分校毕业,正定分校也随之撤销,校舍房屋交给地方。

    学员的学习和生活

    华北大学学员的学习和生活是紧张、艰苦的,但又是民主、活泼的。

    学员进入华大,共同必修课是: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解放区建设(以前叫边区建设)和时事政治。与进城以前一样,各门课程仍以上大课为主,一部以区队(有千余人)为单位,二部以分部为单位。学员们排队集合到操场或大的院落,前面摆上一张桌子做讲台,旁边架上黑板,教师们就可以开始讲课。学员们每人发个马扎随身携带,上课可以当座椅(这比在农村时期以背包当座椅有了很大改善),膝上放块木板或纸板当课桌,用来记笔记。千人露天的大课,教师只有放大声音讲课,一次要讲三四个小时。如果遇上大风或雨天,改改上课时间就是了。课后的自习,首先是复习,先要弄懂教师的讲课内容,同时阅读原著。当时由于印刷条件和学校经费所限,《新民主主义论》等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可以人手一册,而马列著作只能一两个学习小组一本,大家轮流阅读。讨论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复习和阅读原著,学员们提出不少问题,经过学习队长的整理归纳,集中几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以学员小组、联组或学员队为单位进行,发扬学术民主,不同意见都可以发表。讨论之后,由学习组长或学习队长作小结;重要问题还可以由任课教师最后作总结或答疑。每门课程学完后,学员们要写出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交给学员队长以此代替考试。

    华大学员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他们认真听讲、记笔记和阅读原著,认真准备讨论,积极发表个人意见,为了一个问题,有时可以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大家服从真理,个人之间不抱任何成见。就这样,坚持了华大学习中的民主作风。

    华大的教学尽可能地与实际相结合。例如,结合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和解放区建设等课程的教学,正定分校的学员参观了正定县三丘村的地道和石家庄的工厂,北平的学员参观了顺义县焦庄户的地道遗址,等等。

    华大学员的民主生活,主要是通过学生会和正副组长的选举来体现的。学生会成员和正副组长都是由群众民主提名,经过个人竞选和群众无记名投票进行,都是差额选举,以过半数的最多票者当选。学员们的生活是有纪律、半军事化的,早起后排队集合跑步、出早操,上下课或开大会也要排队集合入场和散场。个人因病、因事不能参加学习或集体活动,需要事先请假。

    学员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比学校在农村时期有了不少改善,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艰苦的。当时实行供给制,学员入学后发给每人一套单衣、一顶帽子和一床棉被,两月一双布鞋,至于内衣、袜子和其他衣被均自备。伙食由学校供给,吃大灶。主食主要是小米、高粱米、玉米面窝头等粗粮;副食主要是素菜。只有周日和节假日才吃馒头、大米饭和一些肉食。学习用具方面,学校发给粗纸、蘸水钢笔和墨水。此外,还按6斤小米价计算,由学校每月发给每个学员生活费,女同学多一些,可用来买一些卫生用品。学员们过着这种艰苦的生活,不以为苦,却以为荣,认为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从而激发出很高的政治热情。

    学员们在校时间虽然只有几个月,但通过紧张艰苦的学习生活,却为个人建立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校期间,大家积极要求进步,大多数适龄青年自愿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二部一些超龄学员加入团友组织(青年团的外围组织,华大的一项创造),自觉接受青年团的教育。少数更先进的学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绝大多数学员毕业时都能愉快地服从分配,不论南方还是北方,也不论城市还是农村,说到哪里就到哪里,说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有些毕业学员在新解放区的剿匪反霸或土改运动中,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献出了生命。绝大多数毕业学员勤奋工作几十年,对青年时期选择的人生道路终生无悔,虽然现在都已离休,但见面每每谈起当年华大的一段学习生活,都会无限憧憬,无限怀念。这到底为什么?原因可能很多,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不外是华大的教育方针、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理论服人;青年们追求真理,追求革命,要站在时代的前列,要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就使主观和客观得到最大的一致。

    华北大学迁来北平期间(1949年3月到11月),共毕业了15000多名学员。连同1948年7月到1949年3月毕业的3600多人,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华大总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学员18600多名。这些人工作的地区分布在京、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贵州、云南、西康、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市区;分布在党务、军事、政府、文教、财经、文艺、工运等各个部门。华北大学为解放全中国和建设新中国提供了人力、干部支援。

    输送人才及华北大学结束

    早在1948年10月,华北大学成立不久,遵照中央指示,就从一、二、三部抽调了以孟夫唐、刘介愚为首的,包括李光灿、罗平、崔嵬夫妇、邸力、俞林、夏立文、林山、姜芸、梁维直、张达观、宫志坚、方衡、王明争、高原、杨建、田家农、陈铁、何汉在内的20多位干部和教师,南下参与创办中原大学。

    1949年8月11日,奉上级指示,二部外语系师生由杨化飞、施谷率领,离开华北大学,同北平外事学校合并,成立北平外国语学校,该校后来发展成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即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

    1949年8月,遵照中央指示,华北大学从一部和校部抽调了秦思平、梁唯文、李又华、林如彤、杨友吾、冉济川、冯昭、袁鹰祥、周迅等十多位干部和教师,以陈唯实为首,南下广东,参加创办南方大学。

    1949年10月,开国大典过后不久,遵照中央的安排,三部的干部教师分别调到中央文化系统或文艺院校工作:沙可夫、艾青去全国文联工作,沙可夫后来又到文化部和戏剧学院工作;光未然(张光年)带领三部部分干部教师和文工一团、二团的演职人员,参加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创建工作;美术系的部分干部教师以江丰为首先期离开北平赴杭州,接管杭州美专(后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杭州分院),其余的人以胡一川为首,与北平艺专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音乐系以李焕之为首,与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合并,成立中央音乐学院;文学系的部分干部教师去作家协会工作;三部还有部分干部去中央电影局工作;后来,原文工二团的部分演职人员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戏剧系的少数干部教师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评剧院、中央歌舞团等演出单位工作。

    1950年3月,这时中国人民大学已经成立,以范文澜为首的原华北大学四部机关及所属历史研究室的30多位干部和研究人员转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至于华北大学工学院和农学院,早已自成建制,1949年迁来北平后,即作为独立的院校脱离华北大学。

    可以这样说,华北大学在抽调干部教师支援兄弟院校和其他单位方面,一贯从全局出发,局部服从全局。

    经过上述各项人事变动,到1949年底,华北大学(包括校部和一部、二部)还有干部教师850名,勤工人员近千名,这些人员再加上从俄文专修班调出的部分学员,就成为创办中国人民大学的基本力量。

    1949年12月16日,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随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又相应做出《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实施计划的决定》。根据这些决定,华北大学于1949年底基本结束工作,集中力量进行创建中国人民大学的各项工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