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让[50]
当解放大军胜利渡江的炮声隆隆作响的时候,在南京,我同老百姓一样,沉浸在欢欣鼓舞之中,
1949年4月24日凌晨,我在位于南京新街口的邮政储金汇业总局(简称邮汇局)大楼顶层的单身宿舍里,亲眼看到进入市中心的解放大军英姿。古城南京获得了解放,从此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每当我回忆起南京解放初期在金融战线上的战斗经历,一幕幕如在眼前,心里总是激动不已。
地下党为接管提供资财清册
南京解放前我所在的邮汇局,是国民党政府由官僚资产阶级掌握的金融主脑机构之一,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中央合作金库,统称“四行二局一库”。我于1946年9月进入邮汇局保险处任科员,由于出身贫寒,经历了旧社会的种种苦难,目睹反动政府的倒行逆施,较快地接受了革命思想。我先是参加邮汇局中共的地下外围组织和各种进步活动,经过几年的实际斗争考验,于1948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南京解放后不久,市军管会交通接管委员会邮电部派军代表于淳率员进驻邮汇局,没过多少天,因邮汇局及其下属机构均系办理金融业务属银行性质,经市军管会协调,乃归财经接管委员会金融部负责接管。我作为负责人之一参加了邮汇局的接管工作。
接到命令后,我同其他同志一道开始了具体的接管工作。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机构及人员大批撤离南京,邮汇局也在其中。但无论哪个机构或单位总有一部分不愿跟着跑要求留下的员工。邮汇局由局方批准公开成立了“邮汇局南京留守办事处”,负责清理和保管局里的资产财物以及分散在市内各处的房地产,说是准备国民党再回来时原物移交,我借机留了下来。当时的局长谷春藩及各主要头目已撤离南京到上海去了,局长办公室成了留守处办公室。局方绝对不会想到,他们指定邮汇局经济研究室主任孔繁衍[51]为留守处负责人,他和留守处的几个科员办事员(我是其中之一),竟都是中共党员。我们正是利用留守处这个公开合法的机构,开展了迎接解放的许多革命活动。留守处的几名工作人员公开进行调查清理登记局里的一切资财以及人员情况。南京解放后,我们只把原来调查登记的各项表册仅仅改动了一下封面标题,就变成接管时的一份完整的资财移交清册。因此,我们的接管工作是非常迅速和顺利的,没有出现什么隐藏资财及其他的意外事件,局里的业务工作很快就转入人民银行的工作轨道。
收兑“金圆券”减小群众损失
1949年5月2日,原来的“四行二局一库”员工全部留职,成为人民银行职工。经过各方面的筹备,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简称市人民银行)成立并对外营业了。办公机构先是设在中山北路2号原中央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今鼓楼食品商场),同年9月,移址到新街口原邮汇局旧址。当时我任行长秘书,办理行长交办事项并处理日常事务。
市人民银行建立后,根据“发展胜利,巩固胜利”的总目标,积极贯彻人民政府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方针,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十分繁忙。我记得开门后的第一项业务就是向市民通告:收兑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金圆券”。“金圆券”是国民党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在1948年8月19日开始发行的新钞票,原来发行的“法币”被收回作废。国民党政府规定:“法币”300万元换“金圆券”1元,同时强制收兑民间金银外币,规定纯金1市两兑“金圆券”200元,纯银1市两兑“金圆券”3元,银币每枚兑“金圆券”2元,美钞每元兑“金圆券”4元。老百姓私藏金银外币,一经查出,除没收外,还要严加追究。国民党政府还煞有介事地宣布,“金圆券”含金量为0.22217克,把小数点以后的5位数都“计算”出来了,以此蒙骗老百姓。实际上发行“金圆券”不过是反动政府借机搜刮民脂民膏的一场大骗局。“金圆券”既无物资作保证,更无充足的黄金作后盾,且发行毫无限制。结果不到10个月,发行额已达130多万亿元,超过定额6.5万倍,于是币值猛跌,物价暴涨。到南京解放前夕,同1948年8月19日的价格相比,此时黄金上涨了225万倍,银圆上涨175万倍,大米上涨142万倍,物价有如大江溃堤,一发而不可收拾。南京刚解放,解放得如此迅速,老百姓议论着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金圆券”还能不能用?有的人说:“我家还有一些‘金圆券’,现在国民党政府拍屁股走了,这不坑了我们老百姓吗!”当时南京街头还传出流言,说人民政府不可能承认“金圆券”,“金圆券”只能当手纸用了。一时间,议论纷纷,人心惶惶。1949年5月2日,市人民银行开业后,各下属分支机构第一项业务就是按一定比例收兑“金圆券”,每日由市人民银行公布牌价兑换人民币。为了照顾工人、学生及公教人员,还可凭证明集体造册兑换“金圆券”。市民们看了布告,奔走相告,无不喜笑颜开。当时,我在银行的营业厅里,亲眼看到众多市民拿着成包成袋的“金圆券”在柜台前排队兑换,个个喜形于色。市民们说:“国民党发出的钞票,共产党来收兑,这是哪个朝代也没有的事。这不明摆着是为了我们老百姓嘛!”据市人民银行统计:自收兑日开始到结束日为止,共兑收“金圆券”876亿余元,兑出人民币1298万余元。
随后,市人民银行又着手清理抗战前直至解放前在旧银行的存款账目,凡未取款和结清的存款,一年一年、一笔一笔地加以清理核对,参照各个时期的物价指数,将存款分阶段、按比例以人民币支付给存款人。人们原以为变成废纸的存款单,如今竟死而复生变成钱了,无不喜出望外,感动得连声称赞人民政府“德政!德政!”
举办折实储蓄开历史先河
南京解放初期,由于诸多因素,物价波动较大,米、布、油、煤的价格,日有上涨。市人民银行为了稳定人民生活,决定从1949年6月20日起,举办一种我国金融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储蓄业务,取名折实储蓄。这种折实储蓄的计算单位,由中熟米1斤、12磅龙头布1尺、豆油1两、统煤1斤4种商品的单价加起来之和,以市场价格为准,即为1个折实单位。储户按每天的折实单位牌价(由市人民银行每日在报上公布),以人民币折算成为折实单位存入银行,如物价上涨,折实单位的牌价也就相应提高,储户取款时,即按当日的折实单位牌价,从银行取出人民币,不会因物价上涨而受到损失;存定期的还可得折实利息。作为折实储蓄计算单位的这4种商品都是老百姓日常必需的生活资料,其价格在当时是颇有物价代表性的,如此存取款,储户毫不吃亏。市人民银行开办这种折实储蓄,大受老百姓的欢迎。市民们笑着说,人民银行想出的办法真好,有钱存折实储蓄保险,没有必要去黑市买“大头”(银圆)了。当时我在新街口银行营业柜台前看到,存取折实储蓄的市民常常排起长队。我手头有一份当时的资料,列表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1949年6月21日,用人民币287元折合成1个折实单位存入银行,到6月26日,从银行取出1个折实单位,可折合取出人民币311元,较之原来的287元,增加24元。折实储蓄在当时对稳定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确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直到1950年11月20日,南京物价基本稳定,折实储蓄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市人民银行才宣布停办此项业务。
打击金银黑市彻底驯服“野马”
南京解放前夕,城里的金银美钞黑市交易大白天就在街上公开进行,国民党当局已无法控制。新街口、兰山街、建康路、山西路、热河路等处就在马路上进行黑市交易。这些地方整天人头攒动,买卖声喊成一片。南京解放初期,市场上的“大头”(银圆)、美钞、黄金黑市,依旧十分猖獗,贩子们兴风作浪,扰乱金融秩序,投机商人乘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造成市场混乱。市人民银行建立伊始,即发布公告,办理收兑金银外币业务,收兑价格逐日挂牌公布。市军管会同时发出布告,禁止银圆流通、买卖;所有银圆贩子应立即转向正当营业,短期内,准予向人民银行登记,凭证可在指定地点交易,交易活动由人民银行派员监督。此时,市人民银行拿出一大笔资金收购“大头”、黄金、美钞,以剪除这个破坏正常金融秩序、影响物价的祸根,同兴风作浪的投机商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我当时和另外两位同志,在市军管会金融贸易部的安排下,三人一组,乔装成商人,西装革履,在新街口、兰山街等处,以“大亨”姿态出现,用人民币“吃进”大批“大头”、黄金、美钞。“我有的是钞票,你抛多少,我收多少,看你能有多少货色抛出来”,几个回合下来,收效显著。市人民银行还派出60名干部,会同市公安局的同志,通过宣传教育,采取行政手段和法律惩罚等有力措施,进行全市性反金银黑市买卖斗争。没多久,新街口、兰山街、建康路、山西路、热河路等处的黑市交易果然没有了,老百姓手里的“大头”、美钞等,都按正常渠道换成人民币,金融市场逐步进入正常轨道。解放前,南京的老百姓称当时的物价为“脱缰的野马”,有句口头禅,谓之:“今天野马跑到哪里去了”,真是谈虎色变。解放后,经济在逐步恢复,由于党的政策英明正确,金融秩序日益好转,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工作,没有多久,这只国民党政府无法驯服的“野马”,终于在共产党手里被降服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