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冲突:解决边疆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机制-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Brody E.W., Managing Communication Process: From Planning to Crisis Response, 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 1991.

    [2]Chiasson Lloyd(edited), The Press in Times of Crisis, 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 1995.

    [3]Fearn-Banks K., Crisis Communication: A Casebook Approach, Mahwah, New Jersy, 1996.

    [4]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5]于建嵘:《如何认识群体性事件》,《时事报告》2010年第1期。

    [6]胡关禄、林维业:《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7]朱振甫:《对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思考》,《公安研究》2007年第6期。

    [8]袁明旭:《转型期边疆多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及成因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9]中共云南省委政法委2011年评查进京重复访案件,根据评查工作保密要求,文中此类案例具体地点一律隐去,人名均为化名。

    [10]本课题组2010年赴上海、浙江调查。

    [11]本课题组2011年赴湖南调查。

    [12]中共云南省委政法委2011年评查进京重复访案件,根据评查工作保密要求,文中此类案例具体地点一律隐去,人名均为化名。

    [13]本课题组2009年赴贵州调查。

    [14]中共云南省委政法委2011年评查进京重复访案件。

    [15]本课题组2011年赴湖北调查。

    [16]王伟光:《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领导干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实用指南与案例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第293页。

    [17]冯林:《浅析当前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预防处置对策》,《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18]佴澎:《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9]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与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0]中共云南省委政法委2011年评查进京重复访案件,根据评查工作保密要求,文中此类案例具体地点一律隐去,人名均为化名。

    [21]于德宝:《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6期。

    [22]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3]于德宝:《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6期。

    [24]闫纪建:《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处置对策》,《理论导刊》2010年第5期。

    [25]于建嵘:《泄愤事件的后续效应》,《南风窗》2009年第15期。

    [26]朱睿、寸正标:《法治视野下的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第6期。

    [27]高崇慧:《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研究》,《西部发展稳定法治保障》(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学会编辑,2010,第219页。

    [28]佴澎:《论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原则》,《法学杂志》2005年第1期。

    [29]本课题组2009年、2010年多次赴云南省普洱市调查。

    [30]《广东韶关新疆籍工人与本地人群斗殴致2死120伤》,环球网,, 2009年6月29日发布,2010年9月8日访问。

    [31]本课题组2010年10月赴新疆调查。

    [32]本课题组2010年7~8月赴青海、甘肃调查,在青海的调查得到青海省法学研究所所长王佐龙教授的悉心帮助,在此谨致诚挚谢意!

    [33]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依木:《与民族、宗教问题有关的群体性事件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4]本课题组两位成员参与该事件的法律论证工作,案例中相关单位及人名隐去。

    [35]张慧玉:《对当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思考》,《武警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6]徐祗朋:《当代民族主义与边疆安全》,民族出版社,2009,第234页。

    [37]郭永辉:《加强流动人员管理 夯实维稳工作基础》,《西部发展稳定法治保障》(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学会编辑,2010,第443页。

    [38]吴亮:《政治学视野下的民族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机制》,《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39]袁明旭:《转型期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类型、特点及成因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国家宗教事务局网站,, 2010年10月21日访问。

    [41]本课题组数次到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进行调查。

    [42]王来华、陈月生:《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特征和类型》,《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5期。

    [43]本课题组到青海、甘肃、四川、西藏及云南香格里拉的调查资料。

    [44]本课题组2011年8月赴新疆调查,10月赴西藏调查。

    [45]中共云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马继延在评查工作结束时的总结讲话。

    [46]当然我们也不排除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主体就是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如各级党委、政府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直接主体,我们在下文还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47]佴澎:《从冲突到和谐——元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第220页。

    [48]青海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政法处处长马继军访谈录,访谈时间2010年7月21日,记录存课题负责人佴澎处。

    [49]程荣斌:《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版,第77页。

    [50]文正邦、陆伟明:《非政府组织视角下的社会中介组织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第2版,第50页。

    [51]本课题组曾徒步深入云南省某少数民族村寨,那里的群众不知道村委会,但对国外某基金会人员言听计从。

    [52]本课题组在云南省开远市雨露社区(涉毒人员矫治社区),云南省德宏州某艾滋病人员聚居村寨调查时发现,非政府组织在社区矫治和艾滋病人员矫治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53]张成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应对群体性事件系列机制构建探析——以德宏为例》,《经济与法》2009年第30期。

    [54]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3版,第89页。

    [55]葛洪义:《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第245页。

    [56]《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条例》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但是基于此处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的需要,出现在法律这一渊源里,下文行政法规中还有介绍。

    [57]葛洪义:《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第1版,第250页。

    [58]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第2版,第135页。

    [59]敖俊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民族法》,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

    [60]资料来源:青海省法学研究所所长王佐龙教授提供。

    [61]孙笑侠、夏利案:《法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1版,第54页。

    [62]《拉萨市中院宣判“3 ·14”事件3起放火犯罪案件》中国网,, 2009年4月9日发布,2010年8月12日访问。

    [63]五羊本田、嘉陵摩托车专卖店店主一家3口和2名员工被烧死,其中小孩出生刚满8个月。宏宇裤业服装店店主被烧死后,家人生活陷入困境。红光服饰店店主被烧死的女儿年仅19岁。

    [64]本课题组2011年10月到西藏自治区调查。

    [65]张军:《法理学》,广西大学出版社,2004,第1版,第209页。

    [66]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第2版,第251页。

    [67]本课题组2009年赴贵州调查。

    [68]佴澎:《论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原则》,《法学杂志》2005年第1期。

    [69]李德志等:《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以政府的责任与对策为视角》,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第2页。

    [70]本课题组多次到青海、西藏、云南等藏族地区,四川凉山、云南楚雄和红河等彝族地区调研。

    [7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 2006年10月18日发布,2011年3月12日访问。

    [72]付思明:《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政府危机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第10页。

    [73]姜胜洪:《从舆情视角论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其预防和处置》,《前沿》2009年第11期。

    [74]于海鸿等:《基于 GIS 的粮食管理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吉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75]于海鸿等:《基于 GIS 的粮食管理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吉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76]王建林、王宪彬、太华杰:《中国粮食总产量预测方法研究》,《气象学报》2000年第58期。

    [77]王启平:《BP神经网络在我国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预测》2002年第21期。

    [78]张红梅:《移动客户离网率分析及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23期。

    [79]马建青、朱小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80]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8年12月18日发布,2010年10月22日访问。

    [81]冉昌光:《论宗教与社会稳定》,《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82]仇立平:《上海社会稳定指标体系纲要》,《社会》2002年第12期。

    [83]李新市:《维护社会稳定若干问题研究》,《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84]乐国安,江国平:《封建迷信与社会稳定》,《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85]邓伟志:《关于社会风险预警机制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

    [86]刘岩:《风险社会理论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第1版,第5~6页。

    [87]刘岩:《风险社会理论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第1版,第11页。

    [88]庄友刚:《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第1版,第7页。

    [89]“社会治安动态预警研究”及“社会治安预警等级标准”课题组:《制定社会治安预警等级标准的初步构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90]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法律进寺院”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香格里拉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贡献。本课题组两次到迪庆藏族自治州调研。

    [91]本课题组成员2009年11月,2010年7~8月,2011年2月多次到该县调查访问。

    [92]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第70页。

    [93]栗战书:《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5年1月1日《人民日报》。

    [94]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第32页。

    [95]詹国彬:《公共服务型政府——选择逻辑和发展战略》,《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96]刘婷婷:《关于群体性事件“新思维”的法律思考》,《理论界》2009年第8期。

    [97]毕天云:《社会冲突的双重功能》,《思想战线》2001年第2期。

    [98]菅强:《中国突发事件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第12页。

    [99]毕天云:《社会冲突的双重功能》,《思想战线》2001年第2期。

    [100]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第309页。

    [101]莫于川、肖竹:《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度解析与案例指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第3页。

    [102]莫于川、肖竹:《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度解析与案例指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第5页。

    [103]王敬波:《公共危机管理案例》,研究出版社,2009,第245页。

    [104]莫于川、肖竹:《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度解析与案例指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第28页。

    [105]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第44页。

    [106]于建嵘:《瓮安事件给我们哪些教训》,《学习月刊》2008年第9期。

    [107]莫于川、肖竹:《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度解析与案例指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第40、41页。

    [108]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第65页。

    [109]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第130页。

    [110]蔡磊:《非营利性组织对国家干预失灵的克服》,载单飞跃、卢代富等著《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法视域的解读》,法律出版社,2005,第282~283页。

    [111]付思明:《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政府危机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第10页。

    [112]参见本书第三章第一节《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法律主体》。

    [113]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第291页。

    [114]王勇:《治理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及角色》,《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15]本课题组成员在云南省某市某区某村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参与处置案例,因群体性事件的特殊性,案例中相关地点、人名均作技术处理。

    [116]国外相关研究中对群体性事件处置阶段的划分一般不包括事后处置。究其原因,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均已建成相对完善的社会和法律控制机制,在救济途径通畅和法律责任追究制度比较健全的背景下,对群体性事件的事后处置完全可以在既有体制范围内完成,无须再设计专门的处置机制。

    [117]〔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

    [118]周平:《政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思想战线》2009年第6期。

    [119]杜钢建:《2003,启动问责制》,2003年5月26日《中国经济时报》。

    [120]以上数据见2010年10月21日《春城晚报》A14版。

    [121]本课题组数次到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进行调查。

    [122]本课题组2010~2011年多次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调研。资料来源:根据《云南年鉴》(2009)第469、470页资料整理。

    [123]贺占军:《西部大开发筑起新疆经济腾飞根基》,,新华网,2010年7月2日访问。

    [124]为落实进京重复访案件的评查任务,实现相应化解目标,中共云南省委政法委从本省632件进京重复访案件中,排查梳理出100件复杂疑难案件,于2011年1月4日~2月14日对这些案件进行了逐案的评查,结案率达70%。本课题组三位成员有幸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了评查工作,专家组向云南省政法委提交了研究报告,本课题这部分的写作借鉴了报告的成果,报告由郭友旭、施蔚然、李婉琳博士等分别执笔,专家组集体审定。在此,对专家组其他成员的辛勤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谢!

    [125]云南省政法委2011年涉法、涉诉案件评查活动案例,地点和相关人员作了保密处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