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冲突:解决边疆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机制-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不惑之年,终于又完成了一些文字,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虽然说不上是什么成绩,但还没有让岁月虚度,让马齿徒增。

    曾经的同路人,一路高歌猛进,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里中流击水,蟾宫折桂。他们中有新世纪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年轻的将军,有最优秀的农业证券化专家,有法学界最年轻的博导、教授。他们用自己的实干,用骄人的业绩,让中国梦更加流光溢彩。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时时鞭策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不教一日闲过。我虽愚钝,倒还勤勉,为了不浪费国家支持的一分一厘经费,为了不浪费读者宝贵的一分一秒时间,我和本课题组的兄弟姐妹们不惧大漠风沙,不怕高原反应,不辞辛劳深入到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村寨;排除万难,斗智斗勇,深入群体性事件的第一线掌握真实材料,经世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本书中的大多数案例,是本课题组直接参与处置或实地调查的成果。如果问这个课题为什么会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免于鉴定的殊荣,我觉得餐风饮露奔波于祖国的万里边疆,不惧艰险与事件参与人的零距离接触一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值得一读的地方,我觉得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知行合一的努力。

    本书主要由本人执笔,其他同志参加了下列部分的写作:第一章,欧阳杉、张吟竹;第二章,安柯颖;第三章,李福玲;第四章,寸正标、高崇慧、马慧娟;第五章,周珏;第六章,欧剑菲。

    在此,谨对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你们的通力合作,本课题不可能如期完成。

    佴澎

    二〇一三年三月十二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