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贤集:物之物语-杨国勋漫画《全家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是我一家四口的漫画像,一直挂在墙上,搬到哪带到哪,见者无不赞为传神。女儿戴若即画中戴围兜的“三毛”,当时一岁,今年三十五,女儿也三岁多了。作者杨国勋兄则下世于一九八六年,得年仅五十又五。

    我有不少位画国画的朋友,而且都是在一九七三年春天结识的。先是春节期间与学弟黎培基(晓三)邂逅于陈恒安先生宅,后来跟着他四处串门,他的朋友也成了我的朋友。国勋是最早的一位。当时他从“五七干校”调省图书馆不久,家住正新街口团省委宿舍。房间当街,极窄小,墙上挂着一幅泼墨山水,风格近于龚贤。他告诉我:画上落他的款,其实是他父亲画的。他小小年纪出外闯荡,老父不放心,拿几幅画署他名字,带在身边,必要时当“敲门砖”。原来他是凤凰人,父亲是当地老画家,沈从文和黄永玉都是他的学生。渐渐熟了,发现喜好很相近:戏曲、文学、漫画、电影、插图等等。当时各地正执行毛泽东关于电影《创业》的批示,大抓自创作品,我也调回贵阳了,在市川剧团做编剧。工作很清闲,妻子又还没回来,每天吃过晚饭就带着五岁的儿子串门。国勋家去得最多,一来话题多,二来他家热闹,儿子去了就跟他家孩子玩,让我们清静说话。他走我家也很勤,曾创下一天来三次的纪录。后来女儿出生,两岁前后留在贵阳,由奶奶带着,晚饭后抱着去杨家,胖嘟嘟的,很受欢迎,进门就抢着抱去了。时间渐长,了解渐多,方知国勋看去远比实际年龄苍老,脸上皱纹又深又密,原来不仅是天生,更是饱经风霜的记录。他从凤凰入贵州,先是在铜仁当小学教师,因初恋受豪强迫害,只身出走。到贵阳闯荡谋生,备尝艰辛。新中国成立后进了团省委,工作稳定了,绘画上也初露头角,却又在五七年当了右派。晓三告诉我,他们初交时,国勋小声提醒他:我是右派嘞!

    一九八〇年,贵阳市筹建晚报和文联,国勋调晚报做美术编辑,我调文联做作协驻会,算是各得其所,别无他求了。他去后立即创办《蔷薇》和《刺梨》两个漫画专版,由于动手早、容量大,又适逢改革开放后思想最活跃的历史时期,此举在全国漫画界引起热烈反响,自华君武、廖冰兄、方成以下,无不乐意赐稿,有求必应。两个专版办得犀利泼辣,生气蓬勃,被《新华文摘》多次选载。国勋自己也创作了很多好漫画。如针对平反冤假错案中不正之风的《新秦香莲》,包公说:香莲,你的检举信我已交给陈世美了。秦香莲只好痛哭:好糊涂的青天大人呀!全国多家转载了这幅漫画,多年后还有模仿重画者。漫画构思+戏曲人物+国画笔墨,是国勋漫画的特色。纯粹的戏曲人物画,数量就更多了。一九八五年成立贵阳书画院,他和培基都调过来,圆了专业创作的梦。记得他在第一次会上说,画家高马得调入南京画院后给他写信,说是尝到了专业创作的美妙滋味,现在自己也得到这个机会了,一定要好好画几张画。实际上,国勋此时已受过一次“小中风”,行动和说话都不太利落了。次年,夫人杨飞凤病故,他又受到很大刺激。那天同车从殡仪馆回来,见他完全是勉强支撑,嘱他儿媳加倍注意。他长期患高血压症,又中过风,遽遭此痛,整夜睡不着觉,次日立刻住进医院。接连几天不能入眠,药石罔效,医生束手。五天后就追随夫人去了。

    国勋在编辑岗位上,与全国艺术家广泛联系,为我求到一幅新凤霞女士作画、吴祖光先生题字的《南瓜图》,两位都是我尊敬的艺术家,弥足珍贵。高马得先生来贵阳举办个展,又因国勋介绍得以识荆。我非常喜欢马得先生的戏画,成为谈得来的朋友,互赠画、印留念。后来又几次寄赐画册。他给我的画,早先是一帧《醉打山门》,笔墨和造型稚拙天真,几年后在舍间重观,他对夫人说:有点味道,现在画不出来了。第二张是我出的题:昆曲钟馗造型。非常精彩。

    漫画全家福是这样来的:有一次,与国勋去艺专拜访版画家吴家华。家华是他的老朋友,家华夫人李佩瑜又与我是剧团同事。房门上贴了张小小的钢笔画,画上夫人在弹琴,他在刻版画,儿女伏在凳子上做作业,构图紧凑,很有装饰趣味。回城路上,我称赞这幅画,国勋不置可否,过两天就带着那帧漫画全家福来了。全凭平时观察的印象背画,却形神皆似,令我佩服不已。国勋给我的画,还有一幅川剧《秋江》的陈妙常。此外,订交之初,他看了我参加编剧的一出现代川剧,赠我一画,画我穿粗呢短大衣,戴鸭舌帽,手执锤、錾,在雕琢一尊女子全身石像。我很喜欢这构思,但题字太溢美,不敢接受。他又重画一张,留出很大空白让我自题。我想请老作家蹇先艾先生写上郭沫若咏创作的一首韵文:“蚕食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牛吃草而出奶,树吸壤而生漆。破其卷而取神,吮其精而去粕。融宇宙之万有,凭呕心之创作。”蹇老自谦字丑,几次不松口,就耽误了。

    如今,上述诸位都“已成古人”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