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校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和平区南京街第十小学

    优良的学风既是一个学校师生长期精心培育的成果,又能够对学校的内涵发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规范、激励和促进作用。南京十校领导班子和师生高度重视优良学风建设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与总结提炼,确定以“自主、敏思、恭听、敢言”为学风。这八个字的学风内容,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科学方法结合的产物。“自主”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主动性,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敏思”倡导学生敏于思考,树立科学思维方式,做到学思结合;“恭听”倡导对老师的尊敬,认真听从老师的教诲,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吸取别人有益的经验;“敢言”倡导一种民主精神,敢于对问题质疑,敢于表达独立见解,勇于探索创新。

    我校把加强优良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更新观念,科学规划,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

    一、构建君子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涵养学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君子文化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立德树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树立优良学风有涵养功能。我校从2009年开始,经过探索研究,在对国家课程拓展的基础上构建了君子文化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1.经典诵读课程

    学校首先推出了经典诵读课程。通过选择教材、改编教材和自编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地开展了经典诵读课程。诵读内容包括《笠翁对韵》《弟子规》《三字经》《君子百句》《中华古诗词100》《增广贤文》《中华名联100》《经典美文100》《论语》《孟子》等文化经典。在教师的带领下,全体学生坚持七年如一日地诵读,增进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收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经典诵读课程的开设与坚持,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古代语言文化知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培育了家国情怀和君子人格,使孩子们明白了内外兼修、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阳光心态的形成也大有帮助。

    2.社团活动课程

    学校根据教育规律和小学生的接受水平及欣赏能力,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开展了楹联、书法、中国画、民间剪纸等传统艺术课程;组建了小学生民乐队,让小学生学会使用民族乐器,演奏中国传统优秀曲目,成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学校开设了“快乐学楹联”校本课程,通过中低年级与高年级衔接、学习与创作结合、课程与社团活动链接,使楹联课程得到空前普及,上千名学生学楹联创作。第一次学生楹联创作大赛就收到了800多名学生的作品,80多人获奖。楹联创作与诗词和书法密切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大有裨益,许多学生能够见景生情,出口成联,挥毫创作。我校学生在省市青少年楹联大赛中多次获奖。

    3.科学课程评价

    在推进君子文化课程、传统艺术课程中,学校注重知行合一与科学评价,制定实施了多才多艺现代小君子评选标准。现代小君子标准分为四个方面,即君子之仪态:大方、活泼、稚雅、文明;君子之德行:忠孝、诚信、礼仪、廉耻;君子之才智:博闻、强识、艺美、才高;君子之风度:自信、和群、敢当、进取。学校每学期都按照现代小君子四维标准进行评选,对于评选上现代小君子的学生张榜公布,予以奖励,激发了全校学生知行合一、争做现代小君子的积极性。我校以《弟子规》为蓝本,制定了《南京十校君子礼仪标准》,作为行为训练纲要,开设礼仪培训课程。这些礼仪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公共礼仪。通过单项训练、综合训练、表演竞赛,学生们掌握了礼仪规范,无论在家、在校以及在社会公共场所,学生们都做到了彬彬有礼、文明礼貌,彰显了南京十校良好的校风与学风,得到了家长们和社会的赞扬。

    二、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快乐学堂激扬学风

    优良的学风不仅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更需要现代教育科学理念、内容、方法来激扬。我校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方式改革,通过构建快乐学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实现生态化学习。快乐学堂是指学生能够获得学习自由的课堂,学校历时五年探索创建了快乐学堂模式,其模式分为母模和子模,构成模式体系。母模是:激趣导入—自学展示—探究释疑—练习评价—畅谈体悟。

    快乐课堂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1.快乐学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享有学习的主动权,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主地提出问题,尝试体验,讨论探究,作答作结,赢得学习自由,感受快乐。

    2.在快乐学堂上,“为什么”是学习的路线图。学生积极发问,大胆质疑,寻求答案;人云不云,探究多解,疑中求进,问中学习。

    3.在快乐学堂上,方法和能力是学习的既定目标。学生掌握思维导图、快速记忆、快速阅读等学习方法。阅读、思考、总结、记忆、计算、写作、听说等方面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学会学习。

    4.在快乐学堂上,活动化方式是学习的基本载体。学生在展示、游戏、表演、竞赛、操作、实验、讨论、辩论等活动中获取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5.在快乐学堂上,兴趣和愉悦是学习的金钥匙。学生的自主意愿得以实现,活动能量得以释放,收获知识与能力,收获成长,心理愉悦。

    6.“快乐学堂”把课改的核心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成为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课堂、成长的课堂;如今的“南十”课堂,同学们坐姿自然、站姿端正、音量适中、礼貌交流,尽显君子之风、闺秀之气。过去以老师为主导的、照本宣科、鸦雀无声的课堂,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心灵交流、唤醒生命的课堂。优良的学风在快乐学堂中得到激扬。

    三、开展“百种体验”系列活动践行学风

    我校领导班子认为,建设优良学风,总结提炼出学风的内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学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全体师生都能够自觉践行学风,在内心崇尚学风,在言行举止上展现学风。为此,我校以践行学风、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了“百种体验”校本活动课程,让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连接,让学风的内容化作实践行动。我校的“百种体验”活动,包括“感恩、健身、艺术、阅读、责任、助人、合作、交往、创意、劳动”等十个方面的近百种体验活动内容。“百种体验”活动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身临其境地做一做”,改变了认识与实践脱节的育人方式。学生们通过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主动探究,达到生成感情、积累经验、生成素养的目的,做到了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把学风建设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上。

    按照学校学风建设安排,2016年暑假期间布置全校学生参加“百种体验”活动。9月开学后,我校举行了以“我体验、我成长、我快乐”为主题的“百种体验”实践展示汇报活动。每一名学生都面向家长、老师和同学们,将自己在暑假中体验活动的收获和感悟以演讲、故事、竞赛、表演等方式展示出来,包括职业体验、家务体验、自理体验、公益体验、助人体验、绿色养护体验等内容。在“人人参与、人人展示”的号召下,学生们用精美的PPT、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述、大方得体的仪态,展现了自己在践行学风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与收获。

    通过以上课程、课堂、实践体验三个角度的实践,我校以开展君子文化校本课程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课程建设与学科渗透,推进优良学风建设,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中国新闻》《中国文化报》《辽宁教育》《辽宁教育工作》《沈阳教育》《沈阳日报》《沈阳晚报》和沈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南京十校君子文化教育的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校领导多次在全国、省、市介绍经验,多次接待外省市教育代表团来校参观交流。学校获得多项沈阳市、辽宁省和全国荣誉称号,其中包括沈阳市艺术教育示范校、沈阳市德育示范校、沈阳市体育示范校、沈阳市“书香校园”、沈阳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单位、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全国楹联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技示范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示范学校等。

    如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是我们南京十校必须面对的问题。校风、学风的建设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我校将继续坚持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校园文化之主题,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南京十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用君子文化教育滋养小学生的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家国情怀,为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杨屹 撰稿)

    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开展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并结合现代教育科学理念、内容、方法,确定“自主、敏思、恭听、敢言”的学风,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