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争之地-通往胜利的必经之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纳粹的心病——波兰走廊

    大概没有哪个国家的命运能像波兰那样崎岖坎坷了。翻开历史,我们发现,它曾经凭借优势的骑兵在欧洲大陆称雄一时,也曾经被三次瓜分、在世界舞台上消失了近150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国家有着如此坎坷的命运呢?

    在波兰北部地区,有一片被称为“波兰走廊”的地区。这片地区在波兰被称为“格但斯克”,在德国被称为“但泽”。这里是波兰北部最大的港口和沿海城市。地理决定命运,是这块小小的波兰走廊,它不但将德国国土一分为二,还时时吸引着日耳曼和斯拉夫两大民族的目光。

    命途多舛,波兰被三次瓜分

    早在6—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人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他部落。皮雅斯特家族的梅什科一世建立了早期的封建国家。公元996年,波兰接受基督教。1025年,波列斯拉夫一世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12世纪中叶,波列斯拉夫三世死后,由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但是,西波美拉尼亚和东波美拉尼亚还分别被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385年),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1466年,波兰收复了东波美拉尼亚。

    17世纪后半叶,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领导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沙皇俄国参战。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的国家主权和国家经济,而波兰的苦难也随之而来。

    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圣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圣彼得堡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过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千米,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了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士也在协定上签字。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千米,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马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千米,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余部分的马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千米,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灭亡了。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千米;普鲁士夺占的领土约占20%,共约14.11万平方千米;奥地利夺占的领土约占18%,共约12.18万平方千米。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年之久。

    波兰复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

    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

    1918年10月、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瓦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1月18日,毕苏斯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波兰重建。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画一条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梅希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

    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但最后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最后胜利,但是自己也被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停战。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

    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240千米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

    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美拉尼亚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千米。1921年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波兰走廊”问题凸显

    “波兰走廊”问题,在波兰复国后,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波兰走廊”是德国在1919年根据《凡尔赛条约》割让给波兰的一块狭长领土,现在是波兰的领土,也叫“但泽走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复国。根据《凡尔赛条约》,把原属于德国领土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间、沿维斯瓦河下游西岸划出一条宽约80千米的地带,称为“波兰走廊”,作为波兰出波罗的海的通道,并把河口附近的格但斯克港划为“但泽自由市”,归国际共管,使德国的国土分成两个不连接的部分。

    协约国这样做的原因有四:

    第一,该地区曾经是波兰王国的一部分,直至波兰被普鲁士瓜分,才纳入德国版图。

    第二,波兰人认为,如果新独立的波兰没有延伸至波罗的海的海岸线,便会在经济、政治上依赖德国。而英国与法国都希望借助波兰来制衡德国,故此论调获得三大国的支持。为了减少对但泽的依赖,波兰在附近建立了新的海港格丁尼亚。

    第三,波兰走廊是狭长的领土,它把东普鲁士与德国其他领土分开。在北部地区,走廊的宽度仅仅有40千米长。由于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东普鲁士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第四,占地区人口大部分的波兰人在维斯瓦河西岸、但泽附近。可是,波兰政府忽视了那里也有不少德籍的居民。

    虽然这一主张在现实中得到了执行,但是德国的反应异常强烈。所有二战前的德国政府,都拒绝承认《凡尔赛条约》下的德国东部边界。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夺权成功。希特勒大肆宣扬与波兰修好,促成1934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但德国分别在1938年及1939年吞并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后,纳粹势力就对波兰虎视眈眈。1939年初,德国进一步要求兼并但泽,又想建立连接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的跨境公路。担心德国继续扩张的英法两国,支持波兰政府在3月拒绝以上要求。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把以前割让给波兰的一切领土和波兰西部全数吞并。从而引发了至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闪击波兰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总结波兰战役时说:“1939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法救药的军队,被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却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

    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多次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要求波兰政府归还但泽走廊和濒海的但泽自由市,德国要修建享有治外法权的超级公路和复线铁路,将德国和东普鲁士连接起来。其实希特勒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夺回根据《凡尔赛条约》被割去的但泽走廊,而是要占领整个波兰,夺取“东方的生存空间”。

    波兰政府拒绝了德国的要求。希特勒即于1939年4月下达了一道准备战争的秘密指令,其中附有一个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规定德军应于9月1日前作好一切准备。德国人在发动攻击的前夕把13名罪犯从德国东部的奥拉宁堡集中营提出,然后将他们安置在附近的一所校舍里,在时机成熟以前,他们将一直待在那里。

    这次行动的代号叫“罐头食品”,那些罪犯也就成了随时被吃掉的“罐头”。整个行动分两个阶段。8月31日是第一个阶段。囚犯们被强制穿上波兰军服,被带到德波边界以西的霍齐林德。在附近的一片小树林里,这些囚犯被枪杀。他们的尸体被精心摆放,看起来像是刚进入德国时被打死的。外国记者和其他目击者则被带到当地现场看作为证据的死尸。当天晚些时候,军事行动的第二阶段开始了。那些“罐头食品”,即剩下来的囚犯,由纳粹党卫军保安处的少校阿尔弗雷德?纳朱克斯和其他军官一起押送到附近的格雷威茨镇。党卫军都穿着平民服装,冲进当地的广播电台,并占领了它。纳朱克斯带领的一部分人用波兰语进行煽动性的广播,宣布波兰正在进攻德国,号召所有的波兰人一起来给德国人点儿颜色。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轰炸机群呼啸着向波兰境内飞去,目标是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几分钟后波兰人便第一次尝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与毁灭的滋味。边境上万炮齐鸣,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到波军阵地上。约一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霍尔斯坦”号也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波军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他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当天上午10时,希特勒兴奋地向国会宣布:“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他宣称:“从现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国的一名军人,我又穿上这身对我来说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在最后的胜利之前,我决不脱下这身军服,要不就以身殉国。”希特勒的演说激起了议员们一阵阵狂热的欢呼。

    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将向德国宣战。据希特勒的译员希米德回忆,当希特勒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时,他沉默静坐不动。而戈林则回过头来对他说:“假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上帝应该饶恕我们。”正午时,法国也向德国发出了类似的最后通牒,其期限为下午5时。德国对英法两国的最后通牒均置之不理。于是,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当晚,希特勒将他的办公地点从柏林的总理府移到了“亚美尼亚”号火车专列上,乘车去前线视察,并在火车上处理东线和西线的战事。德军突破波军防线后,以每天50—60千米的速度向波兰腹地突进。龙德施泰特的南路集团军群以第十集团军为中路主力,以第十四集团军为右翼,在左翼的第八集团军的掩护下,从西面和西南面向维斯瓦河中游挺进;博克的北路集团军群以第四集团军为主力,向东直插“波兰走廊”,另以第三集团军从东普鲁士向南直扑华沙及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

    在这场大进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理论,率领第十九装甲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被击溃的波兰军团中包括波摩尔斯克骑兵旅,这支部队曾尝试冲破德军在波兰走廊布置的防线,与东南波兰军队主力会合。令德军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波兰骑兵采用古老的战法向他们发动进攻。波军骑着北方的高头大马,军官们戴着白手套,挥舞着指挥刀,号兵们则吹着军号,长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波军骑兵旅像历史教科书上描述的那样,在田野中摆好阵型,一阵地动山摇的狂呼之后,挥舞着长矛,冲杀过来,径直冲向古德里安的坦克阵营中。几分钟内,这些骑兵就在炮火的硝烟中灰飞烟灭了,惨烈的叫声和战马的嘶鸣在空中回荡,刚才还耀武扬威的骑兵顷刻间尸横遍野。幸存的波军则被俘获,送进了德军战俘营,在他们列队离去的时候,还不由得用怀疑的目光盯着停在路边的德军坦克。在战斗开始前,他们的长官还告诉他们,这些坦克都是用纸板糊的。尽管面临波兰骑兵旅大胆而荒唐的进攻,德军装甲师团仍然势如破竹般地一路狂飙,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全世界第一次领教了“闪击战”的滋味。

    至9月7日,龙德施泰特的南路集团军群重创波军“罗兹”和“克拉科夫”两集团军,占领了波兰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三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十集团军的前锋霍普勒的第十六装甲军于9月8日进抵华沙南郊,从南面切断了波军“波兹南”集团军退路。博克的北路集团军群全歼了波军“波美拉尼亚”集团军并重创波军“莫德林”集团军,占领了“波兰走廊”,随后强渡维斯瓦河,夺占了从北面通往华沙道路上的阵地。

    9月8日,北路集团军群所属的第三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从北和西北向华沙方向实施突击,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装甲军渡过纳雷夫河,开始向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进。9月14日,德军南路集团军群所属的第十集团军和第八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以西一举合围了从波兹南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占领了波兰中部地区,使华沙处于半被合围的状态。至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装甲军包围了布列斯特,其第三装甲师和第二摩托化师继续向南推进,以便与南路集团军群右翼的第十四集团军完成最后的纵深合围。9月17日,德军在完成对华沙的合围后,限令华沙当局于12小时内投降;而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已于16日越过边界逃往罗马尼亚。

    正当波军在德军的进攻下开始瓦解的时候,早已同德国商量好瓜分波兰的苏联,正为与波兰签有互不侵犯条约、始终不便动手而犯难。波兰政府的出逃,终于使苏联找到了“体面”出兵波兰的借口。苏联政府于9月17日向波兰驻莫斯科大使递交了一份照会,指出鉴于既成局面,苏联政府已向部队下达了越过边境保护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命令。同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发表广播演说,声明苏联政府不能对波兰出现的局势袖手旁观。就在这一天凌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分六路开入波兰,未遇重大抵抗即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俘获波军20余万人,缴获飞机300余架和大量武器。被俘波军中有近万名军官,其中约1.5万名战俘不久后被杀于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这就是著名的卡廷事件。

    9月18日,德苏两国军队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会师。希特勒希望赶紧占领华沙,命令德军必须在9月底之前拿下华沙。

    9月25日,德军开始对华沙外围的要塞、据点及重要补给中心进行炮击。随后,德军第八集团军开始向华沙发起攻击。9月26日,德国空军开始轰炸华沙。9月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9月28日,华沙守军司令签署了投降书。9月29日,莫德林要塞投降。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停止抵抗。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战役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在波德战争中,波军伤亡20万人,被俘40余万人。德军亡1.06万人,伤3.3万人,失踪3

    400人。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等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兵家看点

    在过去的600多年里,“波兰走廊”历经风霜雪雨的洗礼,它一直是日耳曼和斯拉夫两大民族之间反复争夺的主要焦点。它控制了维斯瓦河的入海口,是波兰最理想的出海口;同时它也是联结东普鲁士地区和德国大部分领土的咽喉要地。因此波德两国均将该市视为自己的生命线,每次战争之后,失去这座城市的一方会引为奇耻大辱,积极备战,于是又引发下一次的战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社会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将这里变成一个在国际联盟保护下的半独立的自由市。但这样的解决方案却使波德两国均无法满意。

    1945年,在波茨坦会议上,盟军答应苏联的要求,把被苏军占领的波兰重划边界。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包括波兰走廊和但泽的德国领土,尽数被割让给波兰。1953年,波德东部边界由东德确认,后分别由1970年及1990年获得西德与重新统一的德国的承认。

    虽然“波兰走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依然希望得到和平、宁静和安乐的生活。

    2.谱写英雄史诗的城市——圣彼得堡

    2003年,俄罗斯的一座北方城市正在欢庆自己的300岁生日,人们身着沙俄时期的服装庆贺自己获得了难得的出海口。这座300岁的古城就是被称为“波罗的海明珠”的圣彼得堡。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是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也是仅次于莫斯科的俄国第二大城市。

    圣彼得堡的诞生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座城市是从要塞开始发展起来。建造这座城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约有10万名工匠被派驻到工地上劳作,因为圣彼得堡是一片沼泽地,所以彼得大帝下令把全国所有的石头运到这里充当地基,其他任何地方禁止用石头盖房子。此外,从外地来这里的船只也要交税,所谓的税并不是钱币,而是随船运来的石头。按当时的规定,大船要携带30块石头,小船要携带10块石头,每块石头不小于10磅重。

    1712年,俄罗斯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直到1914年,这座城市一直叫做圣彼得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俄罗斯同德国是敌对国,而圣彼得堡的“堡”字源自德语发音,因此当局决定把城市改名叫做彼得格勒;1917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这里获得成功,从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苏联时代,1918年3月,首都从这里又迁回莫斯科。1924年列宁逝世后,人们深切怀念这位革命领袖,正如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这里每一块石头都记得列宁。为了纪念他,1924年这座城市改名为列宁格勒(“格勒”就是俄语城市的意思)。直到1991年,为了给城市重新命名,列宁格勒市又举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结果,大多数人赞同改回圣彼得堡老名。

    圣彼得堡的名称来自于三个不同的起源:“圣”——源自于拉丁文,意味“神圣的”;“彼得”——使徒之名,在希腊语中解释为“石头”;“堡”——在德语或者荷兰语中称为“城市”。如此一来,圣彼得堡的名称不但和彼得大帝之名互相吻合,并且同时说明着这个年轻的城市蕴涵着不凡的文化背景。它不但沿袭了德国及荷兰的文化传统,并且城市的象征意义和以圣徒彼得为守护神的古罗马紧紧相关。有趣的是,甚至圣彼得堡的市徽——一个左右交叉的海锚,也类似罗马梵蒂冈的徽章。

    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

    圣彼得堡位于芬兰湾的入口处,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汇聚的三角洲地带,在18世纪初,这里还是一片沼泽。随着圣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运河在市内纵横交错,这些运河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开凿的,以分流因芬兰湾水浅而倒灌进入圣彼得堡的海水。涅瓦河三角洲上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水道和运河,把大地分割成近百个小岛,靠400多座桥梁相连,使圣彼得堡具有独特的“水城”和“桥城”景观。中心城区在大涅瓦河南岸,全市最繁华的涅夫斯基大街(涅瓦大街)横贯城区,海港、河港和各类工厂分布在外围的瓦西里耶夫岛区、彼得格勒区和维堡区,昔日帝都留下的俄罗斯古典建筑群和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如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要塞、冬宫与皇宫广场、夏花园与夏宫、海军总部大厦、圣伊萨克大教堂、十二月党人广场、斯莫尔尼宫……涅瓦河哺育了灿烂辉煌的俄罗斯文化,使圣彼得堡成为著名的科学文化城,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普希金、果戈里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城内拥有300多个科研机构,数十所高等院校,以及众多博物馆和图书馆、影剧院等。

    圣彼得堡还是俄罗斯的重要海港,主要港口位于城市西南部,河流两岸都建有花岗石的堤岸,港区筑有防护堤,人工水道与科特林岛上的喀琅施塔得军港相连。港区主要进口金属管道、工业装备、化工品、食糖、棉花和水果;出口机器、木材、煤炭、钾盐和黄铁矿。客运主要集中在夏季。(经波罗的海至英国)小型海轮可沿涅瓦河到达拉多加湖,并在此与俄罗斯欧洲地区内陆水系相连,经拉多加湖、奥涅加湖及白海运河,轮船可进入白海,与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北海航线相连;经奥涅加湖、伏尔加—波罗的海水路,轮船可抵达伏尔加河流域、里海、黑海和亚速海。俄罗斯民族有了通向世界的出海口。

    圣彼得堡城市交通发达,有10条铁路干线呈放射状通向赫尔辛基、华沙、莫斯科及俄罗斯其他大城市。圣彼得堡控制着俄罗斯通往西欧的门户。

    圣彼得堡还是一座文化名城。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文化和历史名城,以建筑的精美闻名于世,素有“地上博物馆”之称。彼得保罗要塞、彼得大帝夏宫、斯莫尔尼宫、冬宫、喀山大教堂、圣伊萨克大教堂等,这些建筑群具有俄国早期巴罗克式建筑的特征:古朴、雄伟、稳重、高雅华贵、多姿多彩。闻名遐迩的冬宫,坐落在圣彼得堡皇宫广场。1917年沙皇被推翻以后,这座昔日沙皇的宫殿便成了十月革命的象征。1922年它成为与之相邻的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另外,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等许多俄国著名诗人和作家都曾在此生活和从事创作。

    这里有彼得大帝时代建起的科学院,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300多个科研机构。其中著名的有1724年成立的国立圣彼得堡大学、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北极和南极研究所以及永冻土研究所。

    18世纪后期的建筑有斯莫尔尼宫、冬宫、塔弗列奇宫、阿尼奇科夫宫(十月革命后改名为少年宫)。19世纪初的主要建筑有:宏伟的喀山大教堂、高达101米的伊萨克基辅大教堂等。

    在俄罗斯历史上,圣彼得堡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均在这里爆发。炮轰冬宫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如今还靠在涅瓦河边,发出十月革命第一声炮响的大炮还昂首指向冬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圣彼得堡当时叫做列宁格勒。这里曾上演了最悲壮的一段历史,德国法西斯军队将这座城市围困了872天(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希特勒扬言:“让这座城市在地球表面上消失。”苏联人开始了艰难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城市的人们每天只能得到125克面包,许多人被饿死、冻死。但苏联红军不屈不挠,拼死反抗,没有让敌人再前进一步。列宁格勒保卫战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约有70万人在围困中死去,3

    200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瓦砾堆。但英雄的列宁格勒人民依靠自己的勇气、意志和信心守护着自己的城市,直至取得了反围困的胜利。卫国战争后,苏联政府授予列宁格勒“英雄城”的荣誉称号,列宁格勒人的精神也成了苏联民族精神的象征。

    那么,在上世纪中叶发生的那场决定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一起去聆听一个英雄城市的悲壮史诗……

    英雄城市的史诗——列宁格勒保卫战

    征服苏联、独霸欧洲是希特勒蓄谋已久的阴谋。早在法国投降之时,德国人就开始着手制订侵略苏联的计划。1940年12月28日,希特勒发布了第21号训令,正式确定了代号为“巴巴洛萨”的侵略计划。计划的目的是: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坦克、摩托化部队及航空兵部队突施“闪电”式的突然袭击,分割围歼苏联西部的苏军主力,而后向战略纵深发展进攻,攻占列宁格勒、莫斯科,前进至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于1941年入冬前结束战争。

    为实现这一计划,德军集中兵力550万人,坦克4300辆,火炮47

    000余门,飞机4980架,以及192艘舰艇,并将这些力量编为三个集团军群和三个独立行动的集团军,准备在三个战略方向实施进攻。计划的基本部署是:

    北方集团军群,辖第十六、第十八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团军群,共29个师,由勒布元帅指挥,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以东向列宁格勒总方向实施进攻,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占领苏联港口,使苏联舰队失去基地。

    为何希特勒对列宁格勒如此重视?希特勒统帅部认为,夺取苏联这一重工业中心和海港具有特殊意义。占领涅瓦河上的这座城市,可以掌握整个波罗的海的主动权,控制铁路线,尤其是控制那条把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及苏联其他一些经济地区联结起来的十月铁路线,在国际上有重要意义。从政治上、军事上看,占领列宁格勒并同芬兰军会合,可以使法西斯同盟更加巩固,迫使其他一些动摇不定的国家加入反苏战争。

    1941年6月22日,在大量航空兵的支援下,德军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向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发起进攻。战斗一打响,德军就轻而易举地渡过涅瓦河这一水上天堑,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第五十六摩托化军,在开战后的24小时内就深入苏联境内40千米。6月25日,德军坦克部队推进到离道加瓦皮尔斯只有70千米的乌提那。6月26日,德军装甲集团的先头部队离维尔纽斯和列宁格勒之间的主要铁路中心道加瓦皮尔斯几乎不到8千米的路程了。至此为止,在短短的四天内,德军装甲部队就翻山越岭、攻城略地,向苏联腹地推进达300千米。7月1日,随着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首都里加的失守,7月4日,德军又突破奥斯特洛夫—普斯科夫防区内的防线。7月9日,防守普斯科夫的苏军在经过一场血战后不得不放弃该城,退往诺夫哥罗德。于是,希特勒法西斯的铁蹄终于在闯入俄罗斯大地之后踏上了列宁格勒州的地界。

    就在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全力推进的时候,部署在列宁格勒北面芬兰一侧的两个芬兰集团军,为了配合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也于6月底分别在彼得罗扎沃茨克和维堡方向,对苏军北方方面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企图从北、东两个方向与德军一起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合围。在这种情况下,进展顺利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赫普纳上将得意忘形地宣称,现在只要一举突破卢加河,他就拿到了打开通往列宁格勒大门的钥匙。

    列宁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摇篮,也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海港、工业重镇及文化中心。约有300万人口。面对德军的进攻,苏联西北方面军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向当地军民发出号召:“在列宁格勒大门口,用我们的胸膛阻挡敌人前进的脚步。”1941年8月下旬,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在北翼调集了32个步兵师、4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旅的兵力,配备6000门大炮、4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列宁格勒发动猛烈攻势,扬言要在9月1日占领列宁格勒。在“巴巴洛萨”计划中,攻占涅瓦河上的这座城市被看做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从地球上抹掉列宁格勒,杀光居民,消灭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

    8月底,德军变更部署后沿莫斯科—列宁格勒公路再度发起进攻。德军付出重大损失后,于8月30日抵达涅瓦河,切断了列宁格勒与外界的铁路联系。9月1日,苏军退至普里奥焦尔斯克—维堡以东30—40千米一线。

    9月8日,德军遭受重大损失后冲过姆加车站,进抵拉多加湖南岸,夺得什利谢尔堡,从陆上包围了列宁格勒。自此,列宁格勒陷入德军的三面包围,只能从拉多加湖和空中得到补给,旷日持久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包围列宁格勒之后,德军对该市实施了骇人听闻的野蛮轰炸和炮击,投掷了10万多枚航空燃烧弹和航空爆破炸弹,妄图用恐怖轰炸和饥饿困死守城军民。

    9月9日,德军又向列宁格勒发起新的进攻。伏罗希洛夫元帅由于指挥不利而被撤职。9月10日,朱可夫大将接替他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朱可夫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他的口号是:“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

    与此同时,朱可夫迅速调整和加强了列宁格勒的防御,各预备部队得到了民兵支队的补充,大批海军军人离舰上陆,一部分高射炮调到高地上用于打坦克。至9月底,列宁格勒西南和南面的战线趋于稳定。德军一举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破产了,抽调北路兵力进攻莫斯科的企图也随之失败。

    列宁格勒保卫战具有全民动员的性质。列宁格勒的工业给前线提供了武器、装备、服装和弹药,而该市居民则在被封锁后的第一个冬春提供了10万多新兵。为了使居民免于挨饿,拉多加湖区舰队承担了湖上给养、弹药和武器的输送任务。11月中旬,湖上航行因为冰封而中止。

    11月19日,又在拉多加湖的冰上开辟军用汽车路,被围城市通过冰上交通线得到了战斗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疏散了没有劳动能力的居民以及工业设备等。

    尽管得到了一些给养补充,但这些供应还远远不能满足守城军民的需要。列宁格勒城内被迫实行了配给制,工人每人每天只能得到250克面包,儿童、病人和公务员只能得到125克面包。但是,列宁格勒军民不畏困难,每天仍有45000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工人们在德军的炮火下坚持生产。全城军民步步为营,铸成了一条攻不破、打不烂的钢铁长城。

    1942年1—4月,苏军在柳班方向发动突击,8—10月又在锡尼亚维诺方向顽强战斗,消耗了德军的基本兵力。苏联游击队也在列宁格勒州、诺夫哥罗德州和普斯科夫州的德国占领区展开了积极的战斗,使敌军遭受重大损失。

    1943年1月12日,苏军在远程航空兵、炮兵和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的支援下,兵分两路在拉多加湖以南的施吕瑟尔堡地区凸出部实施了相向突击,力图打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1月18日,两路苏军成功突破德军防线,在拉多加湖与战线之间形成了一条8—11千米宽的走廊,并在17个昼夜内铺设了铁路和公路各一条。

    1943年夏秋,苏军又打破了德军再度封锁列宁格勒的企图,并且肃清了沃尔霍夫河岸基里希登陆场的德军,从而改变了战役局势。

    1944年1月14日,一支苏军向罗普沙转入反攻。1月15日,另一支苏军从列宁格勒向红谢洛转入反攻。1月20日,进攻军队在罗普沙地域会合,并消灭了被合围的德军彼得戈夫—斯特列利纳集团军群。1月21日,德军开始从姆加、托斯诺退却。到1月底,苏军相继解放了普希金、克拉斯诺格瓦尔杰伊斯克、托斯诺、柳班、丘多沃、新索科利尼基等市。

    2月12日,苏军在游击队配合下攻占了卢加。至2月15日,苏军完全突破了德军的防御。此后,苏军继续追击德军,至3月1日,苏军已进抵拉脱维亚边界。德国“北方”集团军群遭到重创,列宁格勒州几乎全境解放,加里宁州一部分解放,苏军进入爱沙尼亚境内,为粉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列宁格勒以北之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夏,苏军在波罗的海舰队、拉多加湖区舰队和奥涅加湖区舰队的配合下,击溃了苏德战场北翼的德军战略集团,列宁格勒的安全有了充分保障。

    列宁格勒保卫战于1944年8月10日胜利结束,对苏德战场的战争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格勒获得英雄城市的美名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保卫列宁格勒本身就是一部人类勇敢精神、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的英雄史诗,是人类整个战争史上人民和军队共同建立的最杰出、最令人震惊的功勋之一。

    列宁格勒保卫战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虽然在保卫战中因冻饿致死和战死的军民近百万人,但是这场保卫战不仅坚定了苏联人民抵抗德国法西斯的斗志,鼓舞了他们的胜利信心,而且还消耗了法西斯德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把敌人兵力雄厚的北方集团军群始终紧紧地拖在西北战场上,从而为苏军取得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辉煌胜利,为世界人民最终战胜法西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特别是在被围困期间,列宁格勒军民所创造的英雄业绩,更是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甚至就连英国的《旗帜晚报》也发出这样的称颂:“列宁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了。”会战中,苏军建立了全纵深整体防御体系,诸军兵种密切协同,军民密切配合,集中指挥与机断行事相结合,空中和湖上保障不间断的补给以及以相向突击突破封锁等战术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为大规模城市保卫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兵家看点

    圣彼得堡,是寄予着俄罗斯民族巨大希望的出海口,它坐落在涅瓦河上,控制着俄国北部的河道;它遥望芬兰湾,面向波罗的海,展现着俄罗斯的大国雄风。它是俄罗斯的前哨站,一旦欧洲发生巨变,俄罗斯可以通过波罗的海出海口,直接进入西欧大陆。它是东欧的防火墙,一旦危险从西部而来,它可以凭借大海和河流进行有效防御。300年前俄国人的一个决定,使这里不仅仅成为名垂青史的文化之城,也成为扼守要道的战略要塞。

    3.英雄城市的史诗——列宁格勒保卫战

    征服苏联、独霸欧洲是希特勒蓄谋已久的阴谋。早在法国投降之时,德国人就开始着手制订侵略苏联的计划。1940年12月28日,希特勒发布了第21号训令,正式确定了代号为“巴巴洛萨”的侵略计划。计划的目的是: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坦克、摩托化部队及航空兵部队突施“闪电”式的突然袭击,分割围歼苏联西部的苏军主力,而后向战略纵深发展进攻,攻占列宁格勒、莫斯科,前进至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于1941年入冬前结束战争。

    为实现这一计划,德军集中兵力550万人,坦克4300辆,火炮47

    000余门,飞机4980架,以及192艘舰艇,并将这些力量编为三个集团军群和三个独立行动的集团军,准备在三个战略方向实施进攻。计划的基本部署是:

    北方集团军群,辖第十六、第十八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团军群,共29个师,由勒布元帅指挥,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以东向列宁格勒总方向实施进攻,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占领苏联港口,使苏联舰队失去基地。

    为何希特勒对列宁格勒如此重视?希特勒统帅部认为,夺取苏联这一重工业中心和海港具有特殊意义。占领涅瓦河上的这座城市,可以掌握整个波罗的海的主动权,控制铁路线,尤其是控制那条把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及苏联其他一些经济地区联结起来的十月铁路线,在国际上有重要意义。从政治上、军事上看,占领列宁格勒并同芬兰军会合,可以使法西斯同盟更加巩固,迫使其他一些动摇不定的国家加入反苏战争。

    1941年6月22日,在大量航空兵的支援下,德军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向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发起进攻。战斗一打响,德军就轻而易举地渡过涅瓦河这一水上天堑,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第五十六摩托化军,在开战后的24小时内就深入苏联境内40千米。6月25日,德军坦克部队推进到离道加瓦皮尔斯只有70千米的乌提那。6月26日,德军装甲集团的先头部队离维尔纽斯和列宁格勒之间的主要铁路中心道加瓦皮尔斯几乎不到8千米的路程了。至此为止,在短短的四天内,德军装甲部队就翻山越岭、攻城略地,向苏联腹地推进达300千米。7月1日,随着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首都里加的失守,7月4日,德军又突破奥斯特洛夫—普斯科夫防区内的防线。7月9日,防守普斯科夫的苏军在经过一场血战后不得不放弃该城,退往诺夫哥罗德。于是,希特勒法西斯的铁蹄终于在闯入俄罗斯大地之后踏上了列宁格勒州的地界。

    就在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全力推进的时候,部署在列宁格勒北面芬兰一侧的两个芬兰集团军,为了配合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也于6月底分别在彼得罗扎沃茨克和维堡方向,对苏军北方方面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企图从北、东两个方向与德军一起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合围。在这种情况下,进展顺利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赫普纳上将得意忘形地宣称,现在只要一举突破卢加河,他就拿到了打开通往列宁格勒大门的钥匙。

    列宁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摇篮,也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海港、工业重镇及文化中心。约有300万人口。面对德军的进攻,苏联西北方面军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向当地军民发出号召:“在列宁格勒大门口,用我们的胸膛阻挡敌人前进的脚步。”1941年8月下旬,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在北翼调集了32个步兵师、4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旅的兵力,配备6000门大炮、4

    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列宁格勒发动猛烈攻势,扬言要在9月1日占领列宁格勒。在“巴巴洛萨”计划中,攻占涅瓦河上的这座城市被看做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从地球上抹掉列宁格勒,杀光居民,消灭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

    8月底,德军变更部署后沿莫斯科—列宁格勒公路再度发起进攻。德军付出重大损失后,于8月30日抵达涅瓦河,切断了列宁格勒与外界的铁路联系。9月1日,苏军退至普里奥焦尔斯克—维堡以东30—40千米一线。

    9月8日,德军遭受重大损失后冲过姆加车站,进抵拉多加湖南岸,夺得什利谢尔堡,从陆上包围了列宁格勒。自此,列宁格勒陷入德军的三面包围,只能从拉多加湖和空中得到补给,旷日持久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包围列宁格勒之后,德军对该市实施了骇人听闻的野蛮轰炸和炮击,投掷了10万多枚航空燃烧弹和航空爆破炸弹,妄图用恐怖轰炸和饥饿困死守城军民。

    9月9日,德军又向列宁格勒发起新的进攻。伏罗希洛夫元帅由于指挥不利而被撤职。9月10日,朱可夫大将接替他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朱可夫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他的口号是:“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

    与此同时,朱可夫迅速调整和加强了列宁格勒的防御,各预备部队得到了民兵支队的补充,大批海军军人离舰上陆,一部分高射炮调到高地上用于打坦克。至9月底,列宁格勒西南和南面的战线趋于稳定。德军一举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破产了,抽调北路兵力进攻莫斯科的企图也随之失败。

    列宁格勒保卫战具有全民动员的性质。列宁格勒的工业给前线提供了武器、装备、服装和弹药,而该市居民则在被封锁后的第一个冬春提供了10万多新兵。为了使居民免于挨饿,拉多加湖区舰队承担了湖上给养、弹药和武器的输送任务。11月中旬,湖上航行因为冰封而中止。

    11月19日,又在拉多加湖的冰上开辟军用汽车路,被围城市通过冰上交通线得到了战斗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疏散了没有劳动能力的居民以及工业设备等。

    尽管得到了一些给养补充,但这些供应还远远不能满足守城军民的需要。列宁格勒城内被迫实行了配给制,工人每人每天只能得到250克面包,儿童、病人和公务员只能得到125克面包。但是,列宁格勒军民不畏困难,每天仍有45000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工人们在德军的炮火下坚持生产。全城军民步步为营,铸成了一条攻不破、打不烂的钢铁长城。

    1942年1—4月,苏军在柳班方向发动突击,8—10月又在锡尼亚维诺方向顽强战斗,消耗了德军的基本兵力。苏联游击队也在列宁格勒州、诺夫哥罗德州和普斯科夫州的德国占领区展开了积极的战斗,使敌军遭受重大损失。

    1943年1月12日,苏军在远程航空兵、炮兵和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的支援下,兵分两路在拉多加湖以南的施吕瑟尔堡地区凸出部实施了相向突击,力图打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1月18日,两路苏军成功突破德军防线,在拉多加湖与战线之间形成了一条8—11千米宽的走廊,并在17个昼夜内铺设了铁路和公路各一条。

    1943年夏秋,苏军又打破了德军再度封锁列宁格勒的企图,并且肃清了沃尔霍夫河岸基里希登陆场的德军,从而改变了战役局势。

    1944年1月14日,一支苏军向罗普沙转入反攻。1月15日,另一支苏军从列宁格勒向红谢洛转入反攻。1月20日,进攻军队在罗普沙地域会合,并消灭了被合围的德军彼得戈夫—斯特列利纳集团军群。1月21日,德军开始从姆加、托斯诺退却。到1月底,苏军相继解放了普希金、克拉斯诺格瓦尔杰伊斯克、托斯诺、柳班、丘多沃、新索科利尼基等市。

    2月12日,苏军在游击队配合下攻占了卢加。至2月15日,苏军完全突破了德军的防御。此后,苏军继续追击德军,至3月1日,苏军已进抵拉脱维亚边界。德国“北方”集团军群遭到重创,列宁格勒州几乎全境解放,加里宁州一部分解放,苏军进入爱沙尼亚境内,为粉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列宁格勒以北之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夏,苏军在波罗的海舰队、拉多加湖区舰队和奥涅加湖区舰队的配合下,击溃了苏德战场北翼的德军战略集团,列宁格勒的安全有了充分保障。

    列宁格勒保卫战于1944年8月10日胜利结束,对苏德战场的战争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格勒获得英雄城市的美名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保卫列宁格勒本身就是一部人类勇敢精神、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的英雄史诗,是人类整个战争史上人民和军队共同建立的最杰出、最令人震惊的功勋之一。

    列宁格勒保卫战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虽然在保卫战中因冻饿致死和战死的军民近百万人,但是这场保卫战不仅坚定了苏联人民抵抗德国法西斯的斗志,鼓舞了他们的胜利信心,而且还消耗了法西斯德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把敌人兵力雄厚的北方集团军群始终紧紧地拖在西北战场上,从而为苏军取得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辉煌胜利,为世界人民最终战胜法西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特别是在被围困期间,列宁格勒军民所创造的英雄业绩,更是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甚至就连英国的《旗帜晚报》也发出这样的称颂:“列宁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了。”会战中,苏军建立了全纵深整体防御体系,诸军兵种密切协同,军民密切配合,集中指挥与机断行事相结合,空中和湖上保障不间断的补给以及以相向突击突破封锁等战术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为大规模城市保卫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兵家看点

    圣彼得堡,是寄予着俄罗斯民族巨大希望的出海口,它坐落在涅瓦河上,控制着俄国北部的河道;它遥望芬兰湾,面向波罗的海,展现着俄罗斯的大国雄风。它是俄罗斯的前哨站,一旦欧洲发生巨变,俄罗斯可以通过波罗的海出海口,直接进入西欧大陆。它是东欧的防火墙,一旦危险从西部而来,它可以凭借大海和河流进行有效防御。300年前俄国人的一个决定,使这里不仅仅成为名垂青史的文化之城,也成为扼守要道的战略要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