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片土地-毛丰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49-2014)

    1949年5月生于辽宁省凤城市,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任丹东市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30多年来,他带领大梨树人民,坚持发扬“干”字精神,治山治水,艰苦奋斗,建成了凤城第一家宾馆——龙凤宾馆,兴建了当时辽东最大的封闭市场——凤泽大市场,并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开发成秀美如画的万亩果园。他带领群众积极发展中药材、小浆果,兴办企业,开发旅游,全村经济发展风生水起,红红火火。大梨树村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乡村、中国十大特色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辽宁省优秀党委书记、辽宁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当选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农民代表,代表农民说话

    ——追记丹东市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丰美(上)

    2014年9月26日深夜11点多,辽宁省凤城市郊的大梨树村正下着瓢泼大雨,省人大代表赵世龄却在此时冒雨专程从抚顺一路找来,找到毛丰美的家人就说:“听说毛书记走了,我赶来送送!”

    这个噩耗惊动的不止他一个人。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第二天也驱车千里赶来参加毛丰美的追悼会,无数当地居民从凌晨起就陆续自发打着送行的条幅站在街上等待着灵车的经过,而他的灵棚里则摆满了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当地党政机关、全国各大名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挽联与花圈。

    毛丰美是谁?在这靠近中朝边境的小山村里,为什么一个村支书的逝世竟会赢得如此哀荣?在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口中,他是一个古道热肠、坦荡无私、极富人格魅力而常常被人唤作“老毛”的好人;在当地村民的眼中,他是带着大伙儿把穷山恶水治成了花果满园、从一穷二白建出了“辽东第一村”的好干部;在全国农民的心中,他是一直在全国人代会上为农民切身利益大声疾呼的那个“最敢为农民说话”的好代表。

    替农民说实话,为农民争利益

    毛丰美最初被人们记住是在1993年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刚当上全国人大代表没多久的他就提出了要求降低农村电价的建议。原来老毛发现,农村的电网许多是20世纪70年代由各社队自己建设的,当时设计标准低不说,经过20多年的使用已经老化,电力输送中的损耗极大,以至于当时城市居民用电价只要每度0.35元,农村反而要每度电0.8-1.2元,很多农民因此舍不得用电,改用蜡烛照明。老毛在会上的一席话,让当时主管农业的国务院领导十分动容,立即责成国家农电局妥善解决农民用电问题。此后的10年里,国家逐步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上投入了3000多亿元,终于实现了今天的城乡同网同价。

    从1993年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开始,老毛历经了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20余年的履职生涯,直至病逝在本届人大的任上。每逢会期,老毛总是那个直言敢谏、深受媒体喜爱的“明星代表”,可他自己觉得这种关注意味着他必须承担起责任,他说:“要是我吵吵的事情没被媒体吵吵出去,那就真白折腾了。”

    在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这件事上,老毛坚持了整整8年。老毛说,城镇居民月收入超过800元才起征个人所得税,可农民只要种地打粮就得交“公粮”,折算下来农民的实际负担是很重的,“这对经济实力处于弱势地位的9亿农民来说是有失公平的”。此后的几年里,老毛每年都会向全国人大提交相关建议,向主要负责部门反映情况、开陈利害。直至2006年起国家免征全部农业税,从而结束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交皇粮”的历史,老毛心中的一块石头这才落了地。

    在老毛连续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任期里,他一共领衔提出建议153件,绝大部分都直指现实中存在的“三农”问题。

    代表不是荣誉,是责任

    “让我非常震惊,十来万人喝了十多年这样的水,这老百姓过得也太苦了!”老毛说着就激动地拍了桌子,并指着他带来的两瓶黄黑色的污水,“这样的水今天来开会的代表谁敢喝一口?”

    这是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出现的一幕。老毛带来的两瓶水是他2007年1月参加辽宁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视察活动时装的,当时老毛调研到辽宁铁岭市昌图县条子河,发现本该在数九寒天封冻的河面,居然因为严重污染而冻不上冰。河道两岸的村民家家备有三口大缸用来将水过滤沉淀,可用处理过的水煮出的大米是红色的、泡出的茶水是黑色的,部分村庄村民最高寿命才65岁,多年没有青年能够体检合格参军入伍。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条子河流经吉林、辽宁两省,上游吉林省四平市大量化工厂排入污水,却因为跨省的缘故迟迟无法协调治理,于是老毛便带着两瓶污水到了北京。当时,在场的国务院领导听完他的发言后说:“老毛,这两瓶水你给我,我带回去一定给你落实。”当年,政府就开始安排资金打深井,三年的时间,喝水的问题解决了。

    老毛作为农民代表的名声越来越大,也深受农民群众的信任,十里八村,甚至全国各地慕名找他反映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担任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一些客货司机曾特地向他反映本溪千金沟交通岗乱设路卡、乱收费的问题。为查实情况,老毛亲自坐车来到本溪市,发现情况果真如此,便写信给了省政府、省公安厅和《辽宁日报》,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并迅速整改。

    代表视察、联系群众、执法检查,这些都是人大代表的法定职责,可是有些代表嫌麻烦、怕得罪人,对这些分内的活动并不上心。对于老毛来说,嗓门大、脾气直的他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北京拍了桌子之后,就曾有人善意地提醒他那样做像是给中央和有关部门出难题。可老毛有自己的说法,他说,既然人民给了我这个权力,就得用这个权力为人民说话。

    老毛从来没有把代表的身份仅仅当作是国家给予的荣誉,而是看作一份必须尽到的责任。担任全国人大代表20余年,竟然没有耽误过一次代表活动,哪怕是2014年肠癌病情加重、已经安排出国就医的情况下,他还是不顾众人的劝告,来到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会场,继续为农民的事情说真话、摆问题。对此,他一直都相信他的履职正在真正推动现实进步,就像他曾在采访中说的:“真正的领导还是愿意听点真东西。”

    (载自《人民日报》2015年1月26日4版,人民日报记者 张璁)

    村子里的老毛

    ——追记全国人大代表毛丰美(下)

    农民代表的履职智慧

    毛丰美,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私下里,性格豪爽耿直的毛丰美被人亲切地叫作“老毛”。老毛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以人大代表身份进行履职时直言敢谏的形象,但见识过他在各种场合侃侃而谈的人恐怕都想不到,他曾有过这样一段趣闻:那是他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准备前往北京开会,他听说得穿西装打领带,从没这样捯饬过自己的老毛一下子就慌了神。为此,他找了个人帮自己打领带。在京期间他一直小心翼翼,生怕万一领带结拽掉了就打不上了。

    不过,老毛脑子灵、胆子大、用心专,很快这些最初履职上的不适应就被克服了。不仅如此,老毛做事还很有智慧,凡事好琢磨的他,对于如何在闭会期间当好人大代表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老毛为了能真正找到农民最关心、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平时的调研上下了大功夫。老毛平时总会准备一个小本,每次走家串户、接待来访群众或者到外地活动时,一旦遇到什么有价值的建议就立刻写到小本上。而每当冬季来临,东北农村开始进入农闲时节,老毛却迎来了作为人大代表最忙碌的时候。从上一年的10月到来年的3月开会之前,他总要到各地走访实际情况、咨询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意见、整理形成议案建议。

    熟悉毛丰美的人说,别看老毛在会上那么“冒”,可是形成建议时却是各方征求意见,力争拿出两全其美的方案。另外,老毛提建议的分寸也是拿捏得恰到好处,在全国人大就提全国范围的问题,绝不会把省、市一级的地区性问题拿到全国的层面来说事;而且总是紧跟国家大政方针,让建议能一边连着“天线”、一边接着“地气”,从而不至于“看上去很美”。

    “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老毛做事特别认真,不管是当代表,还是当村支部书记,都憋着一股非做好不可的劲儿。

    他所在的大梨树村地处偏僻,既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不是交通枢纽,反而是“八山半水一分田”,曾经和中国的无数其他村庄一样艰难地靠天吃饭。然而30多年前,还做着大队兽医的老毛被众人推举出来当了大队长后,他就任宣布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大队干部的工资以后都要自己解决,绝不让收入本就微薄的社员再出一分钱。说干就干,不久,老毛就拉着大队干部,揣着借来的几万块钱北上黑龙江贩运土豆和小米,一趟下来净赚了一万多元。

    走出去的老毛,真正开阔了眼界,按他自己的说法是“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敢干”,他开始认真思考怎么“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从此,老毛一头扎进了发展大梨树村集体经济的工作上。他一方面盯住城里的商机,相继在凤城市建起了宾馆与大型商贸市场,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另一方面,从1989年起,老毛带领村民上了大梨树村的荒山秃岭,花了近10年时间,共投资2000多万元,治理了20多座荒山,修建高标准的水平梯田1.6万亩,栽下桃、苹果、梨、李子、板栗等果树近百万株。“我们不能改天,但我们可以换地。”老毛说。

    在大梨树村的山上,老毛修了一个“干”字广场,抬头就能看到邓小平的那句名言:“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老毛自己总结,大梨树的成功靠的就是实干、苦干、巧干。如今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还享受着村里给的福利待遇,加之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连城里人都羡慕起这里的生活。

    一辈子在这片土地上

    有人说,如果老毛不是替村里干,而是替自己干的话,早就不知道挣了多少亿了。事实上,做了30多年的村支部书记,外人看到的常常是老毛的大手笔,却很难想象他从来没有亲自管过钱,他说:“我是一把手,我管钱,谁来监督我?”

    老毛的廉洁自律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早些年农民手上有了点闲钱之后,大操大办的风气渐渐在社会上兴起。为此,老毛在村规民约里立下了“严禁大操大办”的规矩。2003年,老毛唯一的儿子毛正新结婚,家里人都想热热闹闹地操办一次。可老毛坚决不同意,当天总共只摆了八桌酒席,即使有一些亲戚朋友把礼钱送到家里,也被原封不动退了回去。时间一长,大家就都知道了老毛绝不收礼的规矩。有人觉得全村人都要守这样的规矩太不近人情,可后来老毛解释,这个规矩主要是给村干部定的:大家互相赶礼,最后谁剩的多?当然是有权力的人剩下的多,也就是我毛丰美最多,“老百姓不容易啊,别去占他们的便宜”。

    老毛的能干,当地领导也看在眼里。曾有一次,市里有意提拔老毛做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可他到组织部门了解了具体情况之后还是婉言谢绝了。老毛解释说那个位置并不适合自己。“我是农民,离开了这个位置就不了解农村的事。”

    老毛的心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这片生养了他的土地,直至去世前三天,想到村里最近正在安装太阳能路灯方便村民夜间出行,他还硬是提出要到街上看看路灯的亮度。老毛的儿子毛正新这样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我们全家人都哭了,因为那一刻我们怎么也不忍心将父亲抬到街上。我们努力将父亲抬到窗口。外面的灯光照着父亲,那天,是父亲最后一次站着,山一样,站着。”

    (载自《人民日报》2015年1月27日9版,人民日报记者 张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