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片土地-王桂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57- )

    1957年9月生于辽宁省北镇市,1975年参加工作,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锦州市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支部书记。20年来,她组织外出务工人员生豆芽,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葡萄1000亩,开发绿色无公害花生3000亩,带领一个欠款37万元的负债村走上了富裕路。她心中装着百姓,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用坚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与时间赛跑,每年调解大小矛盾纠纷300余件。在她的带领下,正二村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辽宁省民主法制示范村、辽宁省巾帼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她本人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最美村官、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根据她的事迹拍摄的电影《为了这片土地》已在全国上映。

    “不打欠条”的村支书

    ——记锦州市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支书王桂兰(上)

    她,被誉为“最美村官”;她,罹患白血病18年,却把一个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村、文明村。

    她叫王桂兰,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正二、正三村合并为新的正二村。12年过去了,该村人均收入节节攀升,并实现了12年无重大刑事犯罪、无重大安全事故、无上访案件、无违规操办红白喜事、无党员违纪。她在“生”与“死”的夹缝中生存,硬生生地挤出一道光明。

    村债如山 负重前行

    王桂兰1995年当选原正三村党支部书记。那时,正三村是有名的“四多”村,即小偷小摸多、打架斗殴多、封建迷信多、男光棍多。村部几乎倒塌,村里道路坑坑洼洼,还有村债37万元。2003年,正二村与正三村合并为正二村,原正二村又带来了48万元的债务。

    正二村一不靠山二不邻水,地上无林地下无矿,如何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化解村债成了王桂兰苦思的首要课题。

    为化解债务,王桂兰想尽办法。她找借款户软磨硬泡降低利息,由二分利息降到了五厘;为减少村里支出,村民小组长名额减少两个,“这样就可以减少2万元的支出”;杜绝招待费,村里原来有小食堂,从前乡镇下乡来检查时总要招待一下,她拉下脸来,谁来吃都要交三元钱……

    节流只能化解村债,开源才能致富。王桂兰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谈心、征求意见,最后通过党员群众代表会议,结合正二村的实际,制定了“一菜带两区”的规划,一菜即豆芽菜,两区是养殖小区和花生加工小区。

    通过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农民富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全村有60多户在城里买了楼房,有170多户买了汽车,有30多户在农村建了两层小楼。

    身患重病 一心为民

    走路如风、说话大嗓门,兴致来时还能高歌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的王桂兰病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10,这是王桂兰与常人血小板的比值。

    医生说,最多能活五六年。骨髓移植,至少要30万元。18年前,对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王桂兰想放弃治疗,然而亲朋好友和父老乡亲不肯。大家积极为她筹钱,4个弟弟也商量好要捐献骨髓。但王桂兰却选择放弃骨髓移植,恳求医生用保守的药物疗法,“在我们农村,攒30万元要多少人付出多少血汗呀!”

    两个月的保守治疗后,王桂兰就出院忙工作了。可不到1个月,她的妈妈和婆婆又在7天内相继离世。

    即使遭遇接连打击,她仍然不忘工作。1个月时间里,她带领村民完成了公路沿线40亩绿色通道的植树任务。看到王桂兰这样拼命,她的丈夫心疼极了。

    哪知随后她又遇到更大的打击,2007年,年仅52岁的丈夫因病撒手而去。“天好像突然塌下来一样”,王桂兰病倒在床。

    这时,熟悉的、不熟悉的群众纷纷来探望,鼓励她扛过这一关。

    在村部的办公室里,人们又看到了那个扎着发髻、身材挺拔、微微发福的身影。

    现在,“今日事今日毕”成了王桂兰的口头禅,“晚上拉上的窗帘,不知明早还会不会拉开”。

    家属不沾光 还要吃点亏

    通往村里田地的只有一条小路,平常过人都费劲。这条路早就该修该扩了,村里谁都这么说。可没有补偿,两边的园子难拆!

    但王桂兰上任后硬是拆了还没给补偿。原来,这几户是王桂兰的实在亲戚:母亲家、弟弟家、大爷家、四叔家。王桂兰说了,不给钱,白拆。“要是开不了这个道,我这村干部就不当了!”

    园子拆了,亲戚得罪了。王桂兰的母亲悄悄在家中抹泪。拆迁过后,由于过度劳累和身心折磨,王桂兰的病情再次发作,住进了医院。

    大弟弟王国贵也埋怨大姐。那是2002年,为了偿还村债,村里决定把集体所有的撂荒地承包出去。可种地利润微薄,没人响应。王国贵经大姐劝说,以每亩每年70元承包了18亩撂荒地。不过没过多久,王国贵就发现有人承包价才50元。王国贵质问王桂兰,王桂兰解释:“后期处理不出去,就降价了。”王国贵随即要求自己承包的地也要减价,却被一口回绝了。

    “自打你当村干部,兄弟们光借不着,只借着骂了。”王国贵埋怨这个“不近人情”的大姐。

    “老弟,你想想,你们要是都借着光了,我这干部还当不当?说话还好不好使?”王桂兰耐心地劝弟弟。

    村妇女主任刘玉侠说:“桂兰书记办事公道,不徇私情。”

    (载自《人民日报》2015年8月13日4版,人民日报记者 辛阳)

    小村书记二三事

    ——记锦州市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支书王桂兰(下)

    烈日,炎夏,正二村村口。一条县级公路打这里穿过。正是维护修路的时节,挖掘机轰声隆隆。

    顶着太阳,指挥工作的是位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农村女干部。她一面用嘶哑的喊声提醒挖掘机司机千万小心,莫碰到村边的果树,一面不停地叮嘱村民一定把边沟修葺整齐。

    为了修这条路,施工方和村民时常出现摩擦。一遇到问题,只要她一句话,村民都听。

    辽宁锦州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的党支书王桂兰这么得民心,要从几个故事讲起。

    (一)

    老科技员郑玉文的二儿子也考上了大学。一家考上俩,村民们艳羡得不得了。

    老郑虽喜上眉梢,却心咽苦水。“那时,大儿子还在辽大读研究生,二儿子又考上,真不知该喜该忧。”

    农村科技员赚不了几个钱,几年前,老伴又半身不遂,偏瘫了。二儿子懂事:“爸,上个大学,不如学个手艺,给家还能多赚俩钱。”老郑束手无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事儿传到了王桂兰的耳朵里。“咱农村出个大学生不容易,再困难也得上。”王桂兰东挪西凑筹齐了5000元钱。

    “没这救急的钱,真不知是啥状况了。”老郑说,“何止是我一家。谁家有了困难不是第一个想到桂兰书记?”

    “其实,王桂兰也不富,家里收入就靠养猪和种地,自己经常吃药打针,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村妇女主任刘玉侠对王桂兰家的情况最了解:“桂兰对自己很抠门,家里除去电脑、电视,就没有像样的家什了,吃饭也经常是简简单单糊弄一口。秋收时,为了把花生秧里没收干净的花生拣出来,能蹲在地上扒拉半天。”

    (二)

    七十来岁的老伴居然跑回了阜新娘家。原来,何连山和老伴白艳秋闹翻了天。

    这一“离家出走”就是仨月。何连山去找,老伴不回;儿子儿媳去找,也不回。可有一天,老伴回来了。“是王桂兰把她劝了回来,这事儿我一点都不知道。”

    “大夏天,从正二村赶到阜新我哥哥家,桂兰妹子和我聊了10来个小时。那时候,桂兰的爱人刚去世,孩子正在读书……”白艳秋觉得书记亲自来,不回去有点不近人情了。

    王桂兰去找白艳秋时,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白血病人,没想到这么远的路,这么热的天也坚持下来了。“当时去也没多想,只是想怎么把她劝回来。”

    王桂兰是个热心肠,村里大事小情都离不开她。2013年8月,村里的两个孩子在采石场废弃的积水坑里玩耍时溺亡。大坑没有警示标志,也没有护栏,两个孩子的家长找采石场老板讨说法,却一直见不到老板,两家人精神几乎崩溃。

    王桂兰听说后马上召开村委会,“村民的事就是我们村委会的事,这个事,我们出头。”王桂兰开始一遍遍给采石场老板打电话,电话不接就顶着烈日到采石场和老板的住处等。找到人后又一遍遍谈,身体虚弱的她差点晕过去。“我第一次看到一个村干部为村民办事这么卖力气。”老板被王桂兰感动,为每家赔偿了8万元。

    (三)

    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一老一小是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大难题。如何让老人和孩子有个温暖的陪伴,一直萦绕在王桂兰的心头。

    为了照顾好他们,王桂兰带头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把70余名孩子安顿在一起。“当时我已经在北京任教,工资也不低,但被王书记的真情感动,答应她回村里看孩子。”正二村留守儿童之家的“家长”姚俊莲说。

    “爸爸不在家,出门打工了,妈妈别牵挂,宝宝挺好的……”一首自创的歌谣从正二村留守儿童之家里传出,透过窗户,记者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举着小手,在随着歌谣的节奏打拍。

    多年来,王桂兰组织成立了以助学、助耕、助老为主要内容的义务服务队,带领村民党员照顾留守儿童和老人,提供代耕田地、看家护院、代缴电费等服务,解决了外出务工村民的后顾之忧。王桂兰说,新建的村部今年就启用,其中一层是留守儿童之家,二层是空巢老人之家。在这里,老人和孩子将得到更悉心的照料。

    (载自《人民日报》2015年8月14日6版,人民日报记者 辛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