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今八卦中的巴蜀

    我常常觉得自古以来的中国史书,大言玄玄的东西太多,官家历史固然是帝王起居注的表演、断烂朝报的展览,相对民间化的历史记录似乎染上了大而全的“毛病”。他们刻意记录每一次官方旌表——男子的功名、贵妇的诰封、烈女的贞节等——却比较忽略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这都是对个体之不尊重的历史观念作祟的结果。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玩乐休闲,或许在他们看来俗气不堪,但在我看来这是人之所为人,人之所生龙活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靠餐风饮露、辟谷打卦、装神弄鬼就能活下来的。大家都去装神弄鬼,所有的人都活不了命。有少部分人靠装神弄鬼能活下来,是因人的有限性和自身黯昧造成的。为什么大家都想忽略我们祖先过去的日常生活呢?我想有这么几点:一是官私历史记录本身的忽略;二是自我轻贱,不屑记录;三是我们缺少记录历史的眼光;四是我们后辈发掘祖先“八卦”的能力比较低下。

    四个原因中的前三个毋须多作说明,读者诸君已然明了,倒是第四点我必须饶舌一番。八卦仿佛是大众的麦当劳、肯德基,偶尔吃一下也未必不是人生的佐料,兼可娱乐身心。但热衷于吃麦当劳、肯德基,而把自己的肠胃搞成垃圾和废品回收站,品不出其他美食之高妙,甚至拒绝其他美食,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现代人喜欢看八卦,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所以狗仔队挖空心思满足大家的要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人也是喜欢看八卦的。但为什么历史上的八卦保留下来的并不多呢?一是古代八卦能保留下来,都是少数文化人的记录,假充正神的文化人是不屑记录的,认为这是不值得为之留意着力的小道。再者,书写、印刷、留传都不像今日这样便易。三是有许多八卦类的野史笔记只留存于正史的缝隙,抑或在一些人们不经意翻阅的类书之中,不易找寻,使得后人知之不易。

    那么哪些东西是历史上的八卦呢?官家历史自然是要排除在外的,他们或许因为造假而没有趣味,尽管有些帝王好像来路不正,比如殷契、刘邦的母亲怀孕方式比较离谱,但考虑到他们是为了搞君权神授,不是为了取悦我们细民百姓,无法让我们老百姓更好地娱乐,故只好暂时把这列入装神弄鬼的行列。

    我认为在地方志、家谱、民间故事、故老轶闻、墓志铭、日记、书信、游记、戏曲、说书等半民间记载里,一定埋藏着许多可供补充历史的细节与素材。但八卦与历史相混杂的丰富宝库莫过于历史留存下来的史料笔记,知名的如《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等。如果将现存的史料笔记,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梳理出来,我想它们一定是特别有生活情趣的东西。存世的史料笔记,可以说有许多是有趣且可靠的,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没有《癸辛杂识》、《东京梦华录》等书,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根本就写不出来。许多人写的史料笔记,都很谦虚,只有宋代的张端义《贵耳录》不谦虚。别人把耳食之言都看成微不足道的东西,独独他把书命名为“论八卦的重大意义”,比如他记载周邦彦的《少年游·并刀如水》就“有力地证明”了宋徽宗、周邦彦、李师师的三角恋八卦。对此我们不必完全相信,但我们可以用一种比较合理的、有人性的态度去理解所发生的一切。

    不过,我看古今八卦中的巴蜀,绝不是戏说,更不是毫无根由的乱发挥。而是根据历代野史笔记,参以正史,辅以诗文,记录下巴蜀过往有趣好玩、悲痛辛酸的事,以便从那些不被正史注意的细节里,侦知先民们怎样过日子——如他们怎样解决消防、如何掏下水道、如何宵夜、如何游玩等等——与现在的巴蜀又是如何勾连在一起的。

    拙著《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虽然未必每篇都充满八卦精神,甚至有言辞尖锐的批判,但其中对故土风物的爱意却是不绝的。在此感谢我的家人及朋友们对我多年来的关爱,特别是催生本书的董曦阳、贝为任二兄。内文中所精选的长江三峡系列图片和封面图片,均来自我的好友颜长江兄,特此表示感谢。

    2014年9月写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