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老年人心理特征
中年是人一生中最骄傲、最有成就感的阶段,无论是自身的身体功能,还是知识的积累、人际关系的交往、控制情绪的能力都处于最完美、最成熟时期。但中年毕竟是向老年过渡的阶段,他们具有自身的心理特征。
(1)心理处于稳定期和成熟期中年人情绪稳定,情感理性化,个性基本定型,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性格,很难再进一步塑造和改变。中年人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达到成熟阶段,创造力达到人一生中最发达的阶段。所以,往往能够独立决断。由于此时神经系统的发育已停滞,且脑血流量较青年期有所减少,记忆力可能不如青年人,但是由于理解能力的高度发展,思维能力也随之日益完善。
(2)处事成熟而理智中年人具有较高社会准则及行为规范,具有固定的道德和人生准则,待人处事成熟而理智,较少出现非理智性言语和行为,从而能够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3)心理压力过重许多中年人承受事业重任,精力充沛、经验丰富、自信而有毅力,有独到见解和创造能力。常是单位骨干和繁忙人物,是一个事业成熟的鼎盛时期。此外,中年人又是家庭的顶梁柱,上孝父母,下育儿女,中待夫妻,承担着家庭的重要角色。
因此,中年人又是人生中的“多事之秋”,其往往面临家庭、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矛盾,既要顾及家庭,又要顾及事业。所以,中年人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从而导致身心疾病,而许多中年人又陷于重事业轻健康的无奈之中,进而使疾病进一步恶化。很多老年病其实都是中年时种下的恶果,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
(4)面临更年期中年人经历更年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恼、多疑、敏感和其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
心理压力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工作不适应、各种规章制度、责任、生活变迁、疾病、人际关系和经济问题,都可能造成心理压力。压力具有两方面的作用。轻微和适宜的心理压力对人是有益的,能够促使人们发奋努力,用心思考,力求上进。心理压力如果过大,就会使人变得忧心忡忡而孤僻离群,也可以使人变得容易激动甚至带有攻击性。短时间的心理压力可引起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头痛、胃痛、腹泻、失眠及食欲不振;心理压力还会造成人的疲劳感,引起人们一系列心理方面的问题,如焦虑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自责自怨。长期的心理压力过大,往往会造成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有学者发现,癌症、心脏病、高血压这三种具有高死亡率的疾病直接或间接与心理压力有关。
中年人面对心理压力往往采取不良的应付方式,如吸烟、饮酒、服用镇静药物。这种应付心理压力的办法往往只是暂时改善人的情绪状态,并不能彻底根除。应付心理压力的办法应该是:增加社会交往,找朋友来聊天或放下工作到亲朋好友家串门。自我控制,改变自己对一些事物及问题的看法,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将注意力从工作、学习、生活难题中转移出来,而放在娱乐活动上,或者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也可暂离工作,避开人群等嘈杂的地方独处,进行自我解脱。
2.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们把中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定为以下几点:
(1)情绪的稳定性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能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使情绪能根据当时的内外环境适度地、协调地表现出来;能及时而有效地克制消极情绪,使它向着有益于社会的方向转化和升华;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莫须有的不安感;对他人的情绪容易产生同感;自信、善与人交往;为了将来,即使现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也能忍受。
(2)恋爱、婚姻、家庭角色的合适性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有良好的认识;有比较切合实际的恋爱观,对异性之间的情爱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并能用理智来把握性关系与性行为,对婚姻有比较强的满足感。在承担家庭角色方面,能积极主动地担当起家庭责任,责任感强,关心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工作,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
(3)职业期望与事业成就感的合理性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对职业的期望往往比较切合实际,他们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合适的职业和岗位,同时还能根据社会的要求主动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事业成就感方面,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虽然通常都有较强的事业心,但对自己的事业成就和工作目标的定位却是比较稳妥的;他们善于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现实工作岗位的性质,来设定自己的事业目标;职业道德感强,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尽心尽责;善于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对工作有较高的满意度。
(4)人际关系的和谐性成年人社会角色的多重性,相应地决定了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多层性。在工作岗位上存在着与同事、领导、下属的关系,在家庭中面临与父母、子女的关系,此外还有与亲戚、朋友的关系。这一切,构成了成年人所特有的层次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面对这种人际关系网络,心理健康的成年人一般能根据亲疏远近,处理稳当。在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有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也有点头微笑的似曾相识者,且不论是哪种关系层次的人,都能以礼相待,他们对人友善,信任人,尊重人。
3.老年人心理特征
人到老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和在社会、家庭中地位的改变,常常会产生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有:
(1)失落与孤独感部分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无所适从,虽然全社会都关心老年人和老年工作,可部分老年人总感觉有种失落感,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孤独感就更为明显,生活感到空虚,情绪不稳定。
(2)衰老与无用感老年人随年龄、生活的变化,功能的衰退,部分人出现无用、消沉、悲观感,生活抑郁、寡言少语,整日闷闷不乐。
(3)恐惧与求助感老年人的恐惧感主要来源于疾病和死亡的威胁,这种恐惧并非完全是怕死,主要是对疾病的担心,担心自己患病后给子女带来负担而被讨厌,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4)疑心重有些老年人总感到自己经验丰富,年轻人不如自己,常常以一些老观念及自己的经验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用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标准来衡量事物,表现为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东猜西想,疑虑重重。
(5)自尊心较强有些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曾有过辉煌成就,生活道路非常顺利,在离退休后仍希望社会、周围的人们一如既往地尊重自己,自尊心较强,不爱听逆耳之言。
(6)个性古怪有些老年人的性格与年轻时明显不同,如出现性子急,耐心差,爱发牢骚,絮絮叨叨。有的老年人则变得格外吝啬,喜欢攒钱,总是感到有人要偷自己的钱。有的人对自己身体特别关注,甚至某些细微的变化,过分地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害怕死亡到来,整日陷入惶惶不安之中。
许多年轻人对老年人上述心理特点不了解,往往会给老年人带来不愉快,从而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长寿。
4.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那么,如何判断老年人心理是否健康呢?根据世界心理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正常的智力老年人虽然因生理和疾病方面影响智力水平,但在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等方面,应符合自己年龄段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说,老年人能适应生活,较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较正确地处理日常生活琐事,理解子女,这些都是智力正常的表现。
(2)愉快的情绪人的正常情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情绪稳定和情绪愉快。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情绪愉快表示一个人的身心活动处于一种较佳的和谐状态。当然,要想使情绪愉快,与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成员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3)协调的行为老年人如果心理十分健康,行为也会十分协调,如意识和行为的一致,做事有条不紊,说话有理有据,自我控制能力较强。
(4)生活有信心老年人若能够爱看书读报,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有广泛的爱好,则生活充满欢笑。另外,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要有信心,并能经常坚持一两种体育锻炼。能理智地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在家庭中充分体会到尊老爱幼的和美气氛,就能得到生活的温馨。
(5)良好的人际关系老年人应能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多交朋友,保持比较亲密的关系。在社交活动中,能结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多与年轻人接触,并从中找到快乐;在家里能正确处理夫妻关系、父子关系、邻里关系。从这些关系处理的情况,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心理是否健康。
(6)健全的意志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人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时,总会遇到一些困难。人的意志既表现克服外部的困难,也表现克服内部的困难,如灰心、懒惰、情绪低落等。意志健全与否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人的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与自制力。意志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老年人有健全的意志,表明心理是健康的。
5.寿星的心理特征
有人统计分析古今中外200名70~135岁老人的资料,心理健康者占87.5%,居21项长寿因素之首。
心理健康何以能延年益寿?古人的理论是:“凡欲身无病,必先正其心,心不乱求,身不乱食,不贪嗜饮,不着迷,则心先无病矣。”现代研究证明,人体所有脏器都受大脑神经、体液调节支配。这种支配在健康心理情况下,能使免疫能力提高,利于各种心身疾病的防治。
根据中外长寿老人的研究,其心理特征有以下几点:
(1)乐观豁达长寿老人大都胸襟开阔,为人处事热情,乐于工作,善于助人,遇事不怒,心境平和。他们生活得轻松自如,随和大方。事实证明:心胸窄,忧患多;心胸宽,人快活;人快活,疾病躲。具有乐观性格的人,长期保持愉快舒畅的心境,有利于保持脑的功能,能促使对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调节,促进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发挥正常效能,并达到相互平衡。常言说,“笑一笑,十年少”就是这个道理。
(2)兴趣广泛实践证明,一些长寿老人大多有业余爱好,兴趣广泛,如种花养鱼、听书看戏、书法绘画、下棋斗鸟、河边垂钓等活动。一个人生活充实有趣,才会忘记自己的衰老。有所爱好,才能使大脑得到锻炼,改善脑的血液循环,延缓脑的老化。
(3)热爱生活长寿老人即使年迈也显得老当益壮。他们所以能生气勃勃、精力充沛,是由于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自己习惯的工作。他们感到每天有事干,和时代共同前进,精神有了寄托,内心里十分愉快。另外,他们还善于生活,有着科学的生活方式,过着规律的生活,这种心理可刺激身体各脏器协调平衡,有利于延年益寿。
(4)知足常乐不切实际的奢求或贪得无厌,往往会产生失望、难受,心理不平衡。而长寿老人多具备知足而乐,知不足也乐的心理状态,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对自己、对他人从不苛求。当自己的要求不能满足时,能冷静分析原因,找出自己的不足,且能够看到别人为什么能做到而自己做不到,不会为此感到遗憾。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长寿老太太,她们往往是心地和善的贤妻良母,平时敬老爱幼、任劳任怨、善良贤淑、不慕名利、不求奢华,以尽到做儿媳、做母亲、做妻子的责任而快乐,以能与他人和睦相处而心安。这些和善、平静、知足而乐的心理,使她们体质内在环境长期处于平衡而有规律的状态,因此,能健康长寿。
(5)节哀制怒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挫折、打击和迫害等,难免会出现令人气愤悲伤的情绪,甚至长期陷于痛苦的逆境之中。在愤怒、悲哀、痛苦时,长寿老人能够做到节哀制怒,顺其自然,想得通,看得远,在逆境中自强自立,坚持到最后,就有出头之日。这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乐观的人在逆境中知道采取积极的方法,如发泄、转移、忘却、升华等理智的思维方式,使悲愤倾诉出来,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
(6)严以律己,宽恕待人凡事不要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不要为一时得失而烦恼、想不通。在自己吃亏的时候,要看到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个人做出一些牺牲,正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好。严于律己才能宽以待人;多看别人长处,多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具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心理上会保持平衡,感到舒畅。
6.离退休老人的心理特征
老年人退休后,心理变化很大,个体差异也很大。有的人心情烦躁,性子急,耐性差,闲不下来;有的人爱发牢骚,喜欢自夸,常常看不惯这、看不惯那;有的人固执死板,性情孤僻,说什么就干什么,一旦形成成见就不易改变;有的人表现得孤苦伶仃,寡言少语,觉得退休后大势已去,生活无味;有的人不爱活动,不相信别人;有的人絮絮叨叨,与年轻人合不来,等等。其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失落心理这恐怕是大部分退休职工的共同感受。从紧张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离开了习惯的工作,离开了许多朝夕相处、感情很深的同事,突然回到了安静的家园,过上了无规律、清闲无聊的退休生活,感情上一时接受不了,适应不了,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感,觉得闲在家里孤独、乏味、单调,没有意思,于是经常睡大觉,疲沓,无所事事,无精打采,失去生活正常规律和应有的快乐。
(2)企盼心理老年人在退休后,一般不愿闲在家里,仍企盼能继续找个事干,为社会再做贡献,尤其是那些长期习惯于积极而有规律的在职生活,一下子转到松散随便的退休生活的老年人,往往会因生活紧张程度的降低,而感到心理上无所适从。有的老知识分子不愿在退休后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消磨在家务上,企盼从事一定的业余教学、写作,搞些科研等;有的体力劳动者不愿意过这种清闲日子,企盼再到外面找个工作。如果不能如愿,有些性格好强的老人会因其退休前“壮志未酬”而感到失望,企盼退休后再出成绩,一旦无法实现,就会诱发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3)关爱需求心理老年人除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外,更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关心、老伴的体贴、子女的孝顺、亲友的安慰和帮助,特别需要和亲人们以及以前同事保持思想上的沟通和感情上的关怀与支持。否则就会感到忧伤、孤独、寂寞、焦虑、烦恼和怨天尤人,满腹牢骚,甚至产生自卑、抑郁和绝望心理。老年人离退休后没有什么人际交往,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往往就成了他们主要的精神寄托,因而非常害怕家人嫌弃和无人关心照顾,更怕争吵、打闹,希望有一个舒适安逸、亲切欢乐的生活空间,幸福愉快地安度晚年。
7.患病老人的心理特征
老年人身患疾病,尤其是在确诊之后,其心理表现较为复杂,病人的心理特点与本人的心理特性、文化教养、医学知识等有关。因此,不同的病人,表现往往不太一样。一般说来,老人患病后有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特点:
(1)焦虑不安焦虑不安是老人对疾病造成的危害所产生的情绪反应。老人对病情和治疗措施不了解,对疾病的后果和费用十分担心,因此,使焦虑性大大增高,有些老人由家中来到医院后,看到医院中医疗无效而死亡的患者,心灵上更是巨大的打击,对疾病产生恐惧并担心花销大量费用而无效的焦虑情绪。
(2)紧张害怕一些患慢性炎症的老人,久治不愈,自己十分紧张,怀疑自己得的是癌症,否则为什么总治不好;经常询问医生,而且做一些不必要的化验、拍片、检查,总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长期陷入恐慌状态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真的使病情加重,甚至诱发成癌。
(3)情绪低落一些老年人,平时心理上就存在着压抑、沉闷、易怒和矛盾,使自己长期处在过分紧张、失落的心境之中,一旦患病,便经受不住精神和体力上的打击,显得情绪低落,甚至一蹶不振,长此下去,必然加重病情。
(4)不敢面对有些老年人患病后,尽管已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个人不敢面对现实,从心理上排斥,不肯接受。所以,将大量的宝贵时间消耗在寻求否认的四处求医上。这不仅延误了早期治疗,而且四处奔走消耗了病人的体力和精力,加重了病情。在治疗中,既怕手术转移,又怕放疗化疗产生副作用,表现为瞻前顾后、怕这怕那,不能从一而终地完成治疗计划;或总认为会有更好的医生、更好的治疗办法,于是今天在这个医院检查,明天又去那个医院开药,不敢面对疾病,以致延误治疗。
8.长期患病卧床老人的心理特征
一些老人因患病需长时间卧床,其心理往往有很大变化。由于他们对自己长年累月的卧床急躁不安,但又无可奈何,加上因卧床与外界沟通减少,使他们承受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的痛苦。开始时还能配合医生和家属积极治疗,但时间久了便怨天怨地,埋怨医生无能,埋怨亲人服待不周,有的还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暴跳如雷。最后,他们由于卧床时间太长,性格反而转为情绪消沉,心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对长期卧床的慢性病老人,老伴及子女一定要耐心、热情,在生活上、治疗上给予良好的照料,并要使全体家庭成员多与老人交谈接触,多向老人问候,主动询问老人的不适与需要,尽量给予满足,使老人心里感到充实。
9.想再婚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由于世俗偏见和传统的封建意识、陈旧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再婚十分困难,例如有来自社会上的冷嘲热讽,有来自亲友的冷眼,有来自儿女的阻拦,使再婚的正当愿望陷入困境,再婚的幸福、晚年的快乐,则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为此,老年人想再婚时有以下几种心理特征:
(1)羞怯心理有些老年人丧偶多年,生活孤单、苦闷,无人照料,很想再找一个情投意合的老伴共度晚年时光。但又不好意思开口,不敢公开自己的内心想法。其实,这种羞怯心理是要不得的,因为爱情不仅仅属于青年人,同样属于老年人。老年人求偶、再婚,建立健全的家庭,是正大光明的事情,用不着羞羞答答。
(2)惧怕心理一怕社会舆论压力;二怕儿女反对;三怕有了老伴,给家庭带来新的矛盾;四怕再婚后相处不好,又要分手;五怕自己的财产、房子被老伴瓜分等。其实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我国婚姻法第四条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再婚同新婚一样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受任何人,当然也包括亲属、儿女在内的干涉、阻挠。如果有人干涉老人再婚,甚至用暴力干涉老人婚姻自由的,这不仅违反了婚姻法,而且也触犯了我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的规定,构成了犯罪。
(3)压抑心理有些老年人,丧偶多年,自己忍受着孤独和痛苦,心底埋藏着几多凄苦和辛酸。待儿女长大成家远离身边后,也曾多次萌发再婚念头,想要重建新的家庭,但又被多年形成的压抑心理和孤独的性格阻挡住了,使几度重燃的爱情之火,又默默地熄灭了,结果,使自己仍生活在孤苦之中。
(4)起点甚低对婚姻的期望值过高,甚至不现实,是不对的。但是,对再婚要求过低,也是一种不适心理。有的老年人再婚时,仅仅是“找个人过日子”,“找个伴一起生活”等,或者“对孩子好就行”,根本没有为自己的幸福着想再婚。也只是为了找个人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凑凑和和,把爱情、婚姻简单化。
总之,老年人缺乏伴侣,是人生很大的不幸。俗话说“儿女两全,不如半路的夫妻。”特别是现代社会,儿女多与老人分居,使丧偶的老人内心特别孤单。作为儿女,一定要体谅老人的心,让老人有一个安详快乐的晚年。同时,老年人也应排除心理障碍,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10.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具体表现
人进入老年后,总有不及当年的感觉,常出现体弱气微、精神不足、反应迟缓、视力下降等情况。并把自己看成是家庭的负担,社会的累赘。老年人具体的心理老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记忆力衰退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特别明显,如刚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很快就忘记了。熟人的名字老是记不起来;电话号码总要反复看几遍才能记住;刚说过的事,一转身就忘了;常常记不起随手放的东西。
(2)想象力衰退理想逐渐丧失,幻想越来越少;做梦日益减少,而且平淡无奇;脑子晚上不如上午清醒;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
(3)思维活动迟缓理解能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对外界反应的敏感度显著减低。学习新事物感到吃力,甚至有点害怕学习新事物。
(4)情绪不稳定老年人情绪反应的变化一方面是对一般刺激趋向冷漠,喜怒哀乐不易表露,或反应降低,使人易产生冰冷之感。另一方面是生活中稍有点刺激,情绪的反应却特别强烈,难以抑制。有的老人在共庆全家团聚时,也许忽然伤心落泪;别人认为很平常的事情,他却在唉声叹气……一家人也常常摸不透老人的脾气,他(她)的喜怒好像不知因何而发。其实,他(她)情绪的变化都是因外界刺激而引起的。
(5)敏感多疑疑心太重,怀疑一切,儿女对自己好,则说别有用心;儿女照顾不周,则说不是亲生儿女;经常把与己无关的言行认为是针对自己;对别人的言行总爱追根问底;经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总觉得自己受到了别人的冷落、挖苦,心情闷闷不乐,甚至认为世界太冷酷无情,人生毫无乐趣。这种心理,对老人健康极其不利。
(6)抑郁寡欢这是老年人较常见的一种精神异常,主要表现为情绪沮丧、孤单寂寞、思维迟钝、行动缓慢等。这种老年人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什么事情都不想干,不愿意与人接触,不愿意说话,行为古怪,性格孤僻,经常失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经常自寻苦恼,对生活失去信心,进而由绝望走上自杀之路。许多老人自杀,都是在抑郁状态下发生的。
(7)意志衰退做事缺乏毅力,喜欢凭老经验办事,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强烈的探索精神。下决心的事情常常拖拉而不立即行动,进而,逐渐地变得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了。
(8)反应能力下降动作不如以前灵活,对事物不如以前敏感。一旦疲劳,恢复得较慢。睡眠时间也比以前少了。
(9)兴趣爱好减少生活中感兴趣的范围变小了。不再有兴趣看有关爱情的小说、电影、电视,不再喜欢参加各类活动,特别是集体活动。
(10)易产生死亡感总感到自己老了,经常想到自己已临近死亡。常回想已故的亲友,又联想到自己,悲悲戚戚。
(11)性格多变老年人离退休后,如果身体还十分健康,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则老人的性格通常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如果老人体弱多病,又缺乏亲友照顾、医疗条件又差,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家庭矛盾多、子女不关心、居住条件差等,这些老人性格就容易变得暴躁、易怒,情绪低沉、焦虑不安、孤僻、古怪,甚至不近人情。
(12)容易焦虑不安很多人在度过更年期后,情绪逐渐趋向稳定,但是焦虑不安常常难以消失,会一直持续到老年期。尤其是当环境中有不利因素时,就更容易出现焦虑不安。
11.影响老年人心理衰老的原因
影响老年人心理衰老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生理上的因素人到老年,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各种神经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化,致使神经纤维的再生能力减低,脑血流量和脑的摄氧量减少,这些都导致了精神衰老。此外,由于老年人肌肉萎缩,使得肌力减退,体力下降,不愿活动,与外界交往明显减少,安于现状。因此,易产生继发性抑郁症及其他心理问题。
(2)疾病的因素由于身体衰老及身心功能减退,有50%~7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炎、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癌症等,其中有一半人患有高血压。老年人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有老年痴呆、焦虑症、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由于患有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造成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活动不便,人际交往困难,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痛苦,使老年期固有的一些焦虑、不安、抑郁、烦恼、压抑、孤独等心理变化加剧。
(3)病态心理出现猜疑、偏执在老年人中较为多见,常常表现为嫉妒、猜测、偏见,总感到有人要害自己,有人要偷拿自己的东西,老伴有外遇,以及兴趣索然,孤独离群,人际交往困难等。
12.老年人心理衰老测试
老年人是身心日趋衰退的阶段,但人们的心理衰老有早有晚,有快有慢。为了衡量衰老程度,可用自我评定的方法。
首先,对下面的15个题目进行回答。这15个题目是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
(1)举止行动不灵巧了,稍一紧张就顾东不顾西。
(2)对新事物的学习和适应都感到困难。
(3)经常胡思乱想,猜疑心重。
(4)喜欢谈论往事,常提当年的辛劳。
(5)思考问题总是翻来覆去。
(6)话多、爱说、爱管闲事。
(7)计较小事、易怒、常生闷气。
(8)不再讲究着装打扮,很少为赶时髦而渴望购置新衣。
(9)对性生活没有多大兴趣。
(10)过分重视身体健康状况,有病不往好处想。
(11)一旦同龄亲朋死亡,恐惧与伤感油然而生。
(12)常感人生短暂,一年一年过得太快了。
(13)喜欢平静、安闲。
(14)非常计较别人是否尊重自己。
(15)本来自己能够做的事,自己不愿做了。
答题时依自己情况一一对照。根本无此现象,打0分。稍有感觉打1分,感觉不轻也不重打3分,感到非常重打5分。
以上15个题目答完后,将所打的分数相加,总分小于29分时,属于轻度衰老,分数在30~50分为中度衰老,如果分数在60分以上,则表示重度衰老。
13.耳聋老人的心理特征
耳聋,是老年人常见症状之一,那么,耳聋型老人的心态又是如何呢?表面上看,耳聋型老人好像是“耳不听心不烦”,其实并非如此。耳聋型老人由于缺乏正常的信息来源,易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多疑。
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心态,到了晚年,地位变化了,总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这就是常说的自卑感。而越是自卑,越重视他人的态度,敏感性也越强。甚至一个不起眼的动作都会产生一连串的猜想。
耳聋的老人除了具有老年人的共同心理特点外,还由于听不清别人的话,别人也不愿与他多交谈,从而加深了孤独、抑郁和多疑。这种交际上的困难,使老人内心深处受到沉重的打击,逐步演变成对别人的敌意和攻击。
14.老人爱怀旧
人到老年,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近记忆能力减退,而远记忆容易再现,所以老年人有“回首当年”的心理特点,甚至早已过去的青年时代的某些事件,还栩栩如生地装在脑子里,老友相遇时,也爱在一起叙旧,过于沉湎于往日的喜乐或悲哀之中,于是产生一种怀旧心理。
(1)无限感慨有的老人,对昔日的峥嵘岁月、戎马生涯,尤其那些舍生忘死、南征北战的艰苦战争情景,以及一些感人的生活细节,追思不已,经常挂在嘴边,当做辉煌的历史和生平的骄傲。然而,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满头白发,人老珠黄,如一片秋风里的落叶,于是便产生无限的感慨,甚至生发出许多伤感和悲观的情绪。
(2)耿耿于怀有的老年人,或由于怀才不遇,一生中没能如意地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或由于身处逆境,遭到不少的打击和折磨;或由于坚持真理,在某些政治运动中,无端遭到他人的陷害,等等,对过去的坎坷经历和心灵的创伤一直耿耿于怀,一提起往事,就气得发抖,甚至骂娘。
(3)深感内疚有的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或犯过错误,或违法被判过徒刑,现在一回忆起来就不寒而栗,感到自责和内疚,觉得自己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老伴和子女,也对不起国家和人民。
(4)自卑情绪有的老年人,一生中忙忙碌碌,事没少于,汗没少流,却成绩平平、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地到了老年,回想起来,深感抑郁和自卑,常常陷入悲观和痛苦之中。
(5)凄凄凉凉有些老年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常将当年风华正茂的情景与眼前相比,于是便产生一种凄凄凉凉的感觉,甚至流下泪来。这种伤感心理,是有害身心健康的。
适当地回忆往事,并不是坏事,但过分沉湎往事,终日生活在往日的悲哀和不幸之中,继而发展成为一种回归心理,就会出现病态思维和负性情绪,就要影响健康,成为延年益寿的一大隐患。老年可以进行积极回忆,多想以往高兴的事情,调整情绪,促进健康。
15.老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有以下心理需求:
(1)健康长寿需求人到老年,体力下降,机体各种功能逐渐衰退,使老年人产生一种怕病、怕死的心理。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希望社会加强老年医疗保健,做到就医方便,病有所医。
(2)工作与学习需求老人突然离开工作岗位,会感到不适应,仍希望为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如果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则会影响心理健康,使之产生消极情绪。
(3)娱乐需求老年人生活闲适,希望能够有更好的娱乐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如果长期不出门,不参加集体娱乐活动,可使老人变得孤僻、焦虑,甚至积郁成疾。
(4)安静需求人到老年大都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嫌吵怕乱。如果环境嘈杂、吵闹,就容易出现烦躁,甚至爱动肝火、发脾气。
(5)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有个和睦的家庭与融洽的环境。不论经济条件如何,家庭人口多少,只要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老年人就会感到幸福。
(6)受尊敬的需求老人在家庭中希望受到子女的尊敬,在社会上希望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照顾,离退休的老年人还希望受到原单位同志的尊敬。否则,就会产生“老而无用”等自卑感,情绪消沉,容易患病。
(7)求偶需求丧偶老人和子女一起生活,尽管吃喝、看病等没有问题,但有些时候子女仍然不能代替老伴所起的作用。所以,子女们应支持老人的选择。
(8)关照需求人到老年,由于体力、脑力、精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会有“力不从心”之感,有的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希望组织上和子女能够多加照顾。
(9)安全需求老年人常担心会发生意外或车祸,担心患急病时得不到及时抢救和治疗,希望居住环境安全,有一定的医疗保障。
中老年生理特征
1.中老年人群的界定
如何界定中老年人群?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标准。按照我国传统习惯,常把40岁左右的人称为中年,而60岁以上的人称为老年。根据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的建议,又把中年分为三期:30~40岁称为中年前期;40~50岁称为中年中期;50~60岁称为中年后期。而老年仍以60岁以上为标准。当然,中老年这个界定不是绝对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中老年界定会有所调整。此外,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人年过60仍身强力壮,有的人30岁就感到未老先衰,力不从前。因此,养生保健不仅是中老年的事情,而且是全人类共有的健康意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2.养生保健应从中年抓起
进入中年之后人体的多种功能便开始减退,大体上以每增长1岁减退1%的速率发展。例如男性的心血管和性功能,在青春发育期结束后,很快便到了一生中的顶点,之后就渐渐减退。在安静的情况下,有时还不容易显现出来,但在紧张和情绪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就显出功能的不足,不容易应付环境对身体的挑战,损伤后所需的恢复时间也更长。以上种种都表明中年人需要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功能,延缓衰老的出现。同时,在体育锻炼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不可骤起骤停,过分猛烈。
“中年发胖”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肥胖又是多种老年性疾病的根源。胖人的死亡率比同年龄的正常人高25%~50%,因循环和泌尿系统疾病而死亡的胖人要比正常人多62%。因此,肥胖已成为使人不能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防止发胖,除了体育锻炼外,适当控制饮食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消化系统的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胃液等消化液的分泌量约从30岁开始明显下降,其中所含的消化酶等有效成分也减少。50岁以后,消化能力可下降2/3之多,因此,中年人若不注意调整饮食,不仅会发胖,还容易患胃肠病。
研究人员发现,人在50~59岁是最容易急剧衰老的阶段。这是因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已度过精力旺盛的中年时期,正处于明显的生理功能退化时期,长期参与社会活动的消耗和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刺激的积累,使他们成为社会上的重负荷群。这种负荷极易使人体代谢不平衡,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病理改变和心理改变。所以,在此期间人们应当格外注意减轻生理和心理上的负荷,更应注意保健。
3.中老年人群生理上的显著变化
中年时期是生理成熟期,心理稳定期,又是人生命过程中由生长、发育、成熟过渡到逐渐衰老的转折期,这个时期各脏器组织开始退化称衰老。人体衰老现象有两种,一种是随年龄的增长,机体素质发生变化,称为生理性衰老。另一种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机体的变化,称为病理性衰老,前者是内在因素,与人的遗传、免疫有关,后者是外在因素,例如,不良情绪、环境污染、噪音、营养失调、疾病、放射线物质等等,都能使人加速衰老或早逝。
最突出的是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减退。20岁和60岁的身体相比,老年人的基础代谢(即一个人在空腹清醒平卧且处于安静状态下,适宜的气温在18℃~25℃环境中,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率下降20%。老年人每增加10岁,肌肉等实体组织要减少6.3%,而脂肪组织却随年龄增多。
消化功能减退是老年人的第二个特点,随着消化系统的各内脏平滑肌纤维萎缩,腺体也萎缩,胃黏膜变薄,常出现消化系统疾病。美国的调查资料显示,全国人口中有8.6%患有胃肠道的慢性疾病,其中45岁以下的4.6%,而年龄大于65岁者占25%。还有,美国65岁的老年人有一半已经牙齿脱落,直接影响消化功能。
第三个特点是老年人常出现循环系统功能改变,这往往是由于血管硬化所致。膳食中过多的饱和脂肪、能量和胆固醇都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过高的食盐摄取量则促进高血压,它们均损害血管健康。心、脑血管疾病往往构成老年人第一位或第二位的死亡原因。
第四个特点是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脑细胞减少,脑功能衰退。据试验观察,人到中老年脑细胞要减少10%~17%,表现出兴奋与抑制转换速度减慢,灵活性差,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新陈代谢及活动能力降低。
此外,中老年人的运动器官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退步性的变化。如肌肉加速萎缩,肌肉变少、变弱而松弛,随意反射功能减弱;关节硬化无力,骨骼松脆易断,韧带弹性降低。
上述生理变化,是细胞生长的特异性和生物进化的遗传结果,也是产生衰老和中老年易患疾病的基本原因。
4.中老年人心脏的特点
心脏,是生命之泵。无论是身强力壮的小伙,还是白发苍苍的老翁,只要心脏出现问题,将直接威胁生命的安全。一般正常人的心脏重量为300克左右,心脏容积为750毫升,心跳每分钟为72~80次,心脏每次收缩喷射到血管内的血液约为70毫升,也就是说,心脏每分钟喷送血液量约为5000毫升。
那么,人到中老年时,心脏会呈现什么特点呢?
(1)心跳过缓中老年心脏的主要变化是心搏次数减少,医学上称之为心动过缓。一般认为,窦性心律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窦房结对自主神经反应性降低,这是病态的表现。窦房结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主要改变是,P细胞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其窦房结内的弹力纤维、胶元纤维、网状组织等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变粗,有脂肪组织浸润,大约从37岁开始增加并与年龄成正比,这是心跳变慢的根本原因。所以,60岁以上老人的心率每分钟55次以上,只要节律规正,即属正常。如果每分钟50次以下,并伴有心律不齐,经过运动或注射阿托品等药物,心率仍不增加或增加很少,则属病理性变化。
(2)心搏量减少随年龄增加,血管壁逐渐硬化,外周阻力加大而使心脏负荷增加,时间久了,左心室变得肥厚和肥大。同时,心肌的收缩力也随之降低,使心排血量减少,容易使心、脑、肾各器官的相对供血不足,出现腰膝酸软、下肢无力、心慌气短、头晕眼花、视物不清、经常疲劳等症状,这说明有脑缺血的情况存在,应及时诊治。
(3)心律不齐老年人心脏的另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心律紊乱,而病人又常无自觉症状,只有在体检时才能发现。然而,严重的心律紊乱可在数分钟内造成死亡,较多见的是房性早搏及心房纤维颤动。这是由于人到老年后,窦房结、结间柬、心房肌退化性变化的原因,另外,也与老年人副交感神经紧张性升高、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有关。轻度心律紊乱不需要治疗,而重度心律紊乱易造成心力衰竭,需及时而妥善地处理,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4)收缩压增高正常人的血压在一定情况下有一定的波动幅度,当情绪紧张、焦虑、运动量过大时,可使血压升高。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是动脉硬化的标志。此外,收缩压可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而舒张压却保持相对稳定。于是有人认为,老年人收缩压升高无关紧要。其实并非如此,收缩压过高也会影响心、脑、肾的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促使心力衰竭,加重动脉硬化等。60岁以上老人血压在20/12千帕(150/90毫米汞柱)属正常,超过此值,可采用药物治疗,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因此,人到中老年后,应注意对心脏的保养,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脑溢血、脑血栓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5.中老年人内分泌的变化
人体的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分泌各种激素,直接释放入血,然后分布到全身各相应的组织和器官,维持其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脏器功能、生长发育、免疫机能以及生殖等,并调节体液和物质代谢,使其保持动态平衡,从而达到体内环境的优良,以适应体内外复杂的变化。
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受神经系统的调节,而激素对神经活动又起着重要影响。因此,神经一内分泌一体液的协调活动是体内脏器进行正常活动的重要保证。指挥人体内分泌的司令部设在下丘脑。下丘脑位于两大脑半球之间,为间脑的最下部分,重约4克,有32对神经核,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其中,与内分泌关系密切的有视上神经核,分泌抗利尿激素,起着抗利尿、升压作用,如果出现病损,便会发生尿崩症等;宫旁核,分泌催产素,分娩时使子宫平滑肌收缩,促进分娩、泌乳;腹内侧核,为脂肪恒定中枢、厌食或饱食中枢,维持正常的体重,如果出现病损,会使人发胖;背内侧核,为食饵及食欲中枢,如果出现病损,会使人消瘦;结节核,分泌下丘脑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生长素的释放激素等十几种激素。还有温感中枢、睡眠中枢、情感中枢等。下丘脑就是通过各种下丘脑激素,控制垂体前叶的分泌功能,垂体前叶的促激素又起着调节周围内分泌的作用。
这样,就形成了与衰老有关的三个系统: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系统、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系统和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系统。
垂体分二叶,前叶为腺脑垂体,后叶为神经脑垂体。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促进骨骼和内脏的生长发育,促进能量及三大营养物质、水盐等代谢;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可的松、睾酮;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除产生精子、卵子外,还分泌雄激素、雌激素,维持性的功能和生育。
这些都与衰老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性腺功能在衰老过程中名列前茅,人过45岁以后便逐渐进入更年期,此时生育能力和性欲均开始减退。随之甲状腺、肾上腺功能也逐渐下降。通过反馈调节机制,使其对下丘脑的反馈抑制减弱,此时,如果下丘脑功能内在调节健全,则不会出现激素紊乱症状;如果下丘脑功能有内在调节障碍,再加上某些外因,如精神刺激、周围腺体炎症、物理及化学损伤等,就可能出现相应的内分泌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另外,由于生物钟现象与感染等因素,使胸腺萎缩,免疫功能也随之减弱,这对老年人来说最不利了,于是容易感染传染病等,预后也差,尤其是容易患肿瘤等癌症。一般情况下,体内如果发生癌细胞,并不一定会引起癌症,免疫系统正常的话就会把它消灭;若免疫系统不健全,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总的来说,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器官,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这种相互关系在医学上称为反馈作用。内分泌是生命的保护神,一旦发生紊乱,就会使人生病,影响健康,最终导致脏器衰老,使人步人人生的秋天。
6.中老年人新陈代谢的变化
新陈代谢也就是“新老交替”,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无一不是进行新老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内进行着复杂的化学变化,有体内外物质的不断交换,有物质在体内的各种转换。人体的新陈代谢按一定的生物化学规律进行,如果新陈代谢失调,就会出现很多代谢性疾病,如水和电解质的紊乱、酸碱平衡的失调就会出现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营养物质是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各种营养物质均有一定的代谢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发生很多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而这些反应又都是在人体的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任何一个调节环节发生障碍,都可能产生一系列的代谢性疾病。
人在中年以前,合成代谢多大于分解代谢,机体得以生长、发育;人近中年,分解代谢渐趋等于合成代谢,这时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一般也是最良好的状态,体重相对稳定,精力较为充沛,确实是身强体壮、年富力强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中年后期,分解代谢多大于合成代谢,体重渐渐下降,精力逐渐衰退,整个人体的新陈代谢平均以0.5%的速度下降。有人认为这主要是与甲状腺和性腺活动降低有关,还有人认为与人体细胞中某些酶的活性下降和代谢水平下降有关,而维生素E、维生素C、半胱氨酸有类似这些酶的作用,可调节机体细胞代谢水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因此,适当地服用维生素E、维生素C、半胱氨酸片对于调节新陈代谢是有益的。
7.中老年人呼吸系统的变化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构成了人体的呼吸系统。肺和气管是主要的呼吸器官。肺主要由支气管和肺泡组成,血液流经肺泡壁的毛细管时,可以和肺泡里的气体进行交换,从而不断地完成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代谢过程。
咽喉以下的呼吸道总称气管,都是由软骨环和软组织构成圆形管道并分出很多支气管,最后与肺泡相连。气管和支气管表面有层黏膜均能分泌丰富的黏液,能把进入呼吸道的细小颗粒和尘埃粘住。黏膜上有许多可以运动的小纤毛,也可以促使黏液及尘埃颗粒的排出。黏膜上还有许多淋巴组织及吞噬细胞,可以吞噬细菌和尘埃。这一切都有助于呼吸道对空气中的细菌与尘埃进行清洗及消毒。支气管树以下的部分(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在代谢过程中,需要经常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呼吸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
中年初期,人的呼吸功能大都很旺盛,但随年龄的增加,胸廓前后径渐有增大,胸廓活动亦渐受限,肺组织的弹性降低,肺泡扩大,肺总容量及肺活量均渐减少,呼吸道的黏膜逐渐萎缩,黏膜的纤毛功能及保护性咳嗽反射的敏感性降低,气管的分泌物易滞留,因而容易发生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又会影响心脏功能,严重者引起肺心病。
8.中老年人消化系统的变化
中老年人牙齿易发生牙周炎、龋齿、牙齿的萎缩性变化,会出现牙齿脱落或明显磨损。由于牙齿的萎缩,常会出现牙痛病。牙齿的种种变化会影响进食时的咀嚼和消化。
老年人的味觉降低,影响食欲,吃饭不香,食量减少。有的老年人会出现味觉、嗅觉异常,比如咸淡不分,菜的香味嗅觉不明显等。这也影响食欲和进食。
人消化食物要有消化腺体分泌消化液的帮助。老年人的消化腺体萎缩,消化液分泌量减少,消化能力明显下降。比如唾液分泌减少、唾液稀薄、淀粉酶含量下降;胃液量和胃酸度下降,胃蛋白酶不足,直接影响食物的消化;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分泌减少,活性下降,对食物消化能力明显减退。
正因为老年人消化系统的咀嚼食物的牙齿萎缩以及味觉功能降低和消化液分泌的减少,对老年人的进食、消化、吸收不利,造成老年人营养不足,体质衰弱,活动量减少。越是活动量减少和进食减量,越是对身体健康不利。两者形成互为影响的恶性循环,这就会使老年人加速衰老。因此,老年人保健,就必须注意加强饮食的调理,以补充肌体所需。
9.中老年人记忆力易下降
中老年常常为自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思路不清晰,打电话忘记号码,计算能力下降等而烦恼,甚至怕发展成老年性痴呆。的确有相当多的人在中老年后出现记忆力下降的情况。记忆力下降其实就是人体老化的正常反映,准确地讲是大脑功能衰退的反映。
中老年大脑功能减退,包括记忆障碍及痴呆的发病原因,除自身生理变化外,主要有以下几点:
(1)脑动脉硬化中老年脑动脉硬化较为常见,而动脉硬化或粥样硬化,使脑的微小动脉发生透明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动脉壁内膜增生或脂质沉积,最终可导致脑血管腔狭窄和闭塞,从而促使老年脑功能减退,记忆障碍,甚至可诱发老年性痴呆。严重者可并发脑血栓、脑梗死、脑出血,导致血管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及其引发的上述疾患,目前已有医学手段进行防治。
(2)高血压有调查表明,中老年后收缩压每升高1.33千帕(10毫米汞柱),认知功能较差者人数增加9%。在对973名老年人随访15年中,证实舒张压增高与老年性痴呆及脑梗死痴呆的发生均有关。以上显示,高血压与认知功能减退及痴呆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3)高血脂现已证实,高血脂与增龄相关记忆障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及老年性痴呆都有密切的关系。
(4)氧损伤有毒的氧离子即自由基造成的损伤。现已有充分证据证明氧化损伤是老年性痴呆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因,因而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有可能延缓该病的发展。有类似观察:过氧化脂质较低组(表示自由基代谢状态较好)167例,记忆商平均值为97分;过氧化脂质较高组66例,记忆商平均值为89分。这些研究结果确实可以说明氧损伤与中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有关。
(5)微循环的高黏度、高凝状态在健康老年人中,62例微循环状态较好者记忆商平均值为87.7分,而30例较差者为72分。在非健康老年组中,44例微循环较好者记忆商平均值为92分,59例较差者为82分。高黏度、高凝状态可使脑微循环血流量减少,从而使脑功能恶化。
(6)女性雌激素减低与老年性痴呆的关系已被确认,也是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7)废用因素孤独或独居,社会接触少,不用或少用脑,均容易引起大脑功能衰退,有些老年人退休后记忆力明显减退就是一个例证。
10.中老年人视力易下降
眼睛昏花是中老年身体衰老的又一特征。到了中老年的人,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当拿到一份报纸或书刊阅读时,一定要把距离拉远才可看到文字,这就是老花眼的症候。
另一种眼睛的老化现象,便是白内障。任何人到了60岁以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白内障,这是一种必然的老化现象。有些白内障患者,即使戴上眼镜,看报刊时也不太清晰。
眼部所出现的老化现象,只凭戴眼镜是不会停止的,而且体内器官也会随着眼部的老化而逐渐地降低功能。
由于眼睛随着年龄的增大,尤其是中年中期(40岁左右),睫状肌调节功能的减弱和晶状体弹性减小较明显,使眼的前后径变短,如40岁的人平均有四屈光度调节力,而到50岁调节力平均减到一屈光度,这样使过去能看清楚的近物体,必须移远才能看清楚,随着年龄的增加,此种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老花眼”,医学上称为远视。中年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书、写字时间稍长即感头晕、眼痛时,就要当心远视的可能。
在眼球内,由睫状体上皮细胞分泌和血管渗出而产生的一种液体称为房水,房水对角膜和晶状体不但有营养作用,而且使眼球内有一定压力,能维持眼的形状,房水充盈眼球而呈现的压力称为眼内压,任何引起房水回流障碍的因素都可以使眼内压升高,使视神经受损,从而导致青光眼。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都是透明体,加上角膜,组成眼的折光系统。晶状体无色透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这便称为“白内障”,这是老年人的多发病。
11.中老年人肾功能易下降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一个人精力的源泉。一个人身体的强弱盛衰,与肾有密切的联系。
西医认为,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个肾由100多万肾单位构成,一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球有过滤的功能,当血流经过肾小球中一些毛细血管时,可把大量水分、无机盐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去,把部分水、盐类、废物排出体外。中老年人肾脏清除废物和重吸收功能均有所减弱。尿中常可见一些微量蛋白、红细胞,有时会出现尿糖等。
正常成年人两侧肾脏血流量每分钟约1000~1200毫升,血浆流量每分钟约600~700毫升,由肾小球滤过的血浆量(称为肾小球滤过血浆)为180升/日,为全身重量的3倍。肾小球过滤率是测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到了中老年,由于肾小动脉发生动脉硬化,或因高血压、心功能较差等一些病理因素,以及中老年人脏器衰老变化,如中老年人肾小球数目减少到青年人1/2~1/3,肾小球、肾小管可能萎缩,肾小管细胞可能出现脂肪退行性变化,而且还可能发生憩室,憩室数目增多,或憩室扩大,这就成为肾囊肿。由于中老年人的肾小球和肾小管数量较少。结缔组织增加,致使肾小球和肾小管过滤和重吸收功能下降。研究表明40岁以上成年人,肾小球的滤过率每年平均下降1%左右,因此肾功能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的。
12.中老年人易发生骨折
正常人体有206块骨,骨与骨之间由关节相连,肌肉附着于骨骼上,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牵动有关的骨骼,可产生各种运动。
全身的骨骼按人体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每块骨都由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组成。骨膜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可以供给骨组织营养,如骨膜损坏了,骨就容易坏死,骨膜附于骨的表面,其骨膜里边是骨密质,骨密质的里层呈网状为骨松质。长骨(四肢骨)的中间部分骨密质增厚、骨松质减少,形成一个较大的空障,称为骨髓腔。在各个骨的骨松质的网眼内和长骨的骨髓腔中充满着骨髓。中年人长骨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骨松质内是红骨髓,维持造血功能。
骨是由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细胞间质包括骨胶原纤维和骨基质,其中的骨胶原纤维在中年初期约占骨重量的1/3,使骨具有弹性,不易折断,而其中的无机盐约占骨重量的2/3,随着年龄的增加,骨盐逐渐增加,骨更坚硬,但脆性增加,弹性减小,因而年龄越大,骨越容易发生骨折。
13.中老年人的外貌变化
人过45岁以后,开始出现老年颜貌:
(1)皱纹增多从中年以后皮肤就开始变得粗糙,缺乏弹性,皱褶增多。表情肌是皱纹的成因,但也受一个人皮肤的强度、弹性、太阳照射、风吹雨淋以及皮下脂肪程度等诸多因素的约束。前额的皱纹,不少人从20多岁就开始出现,40岁以后增多。大多数人从40多岁开始,浅浅的痕迹与年剧增,变深变宽。与此同时,还会逐渐出现眼角纹,上下眼睑和口周围的皱纹,有些人颈部的皱纹比面部的皱纹更为明显。当然,有些老年人由于工作条件优越,精神状态好,又注意养颜护理,脸上的皱纹很少,也就显得更年青。
(2)皮肤松弛由于脂肪和弹性纤维的消失,皮肤逐渐缺乏弹性,变得松弛,因重力关系而自然下垂,如眼睑、耳、颌等处的下垂。
(3)身高变低从30岁到90岁,男人的身高平均减少2.25%,女人的身高平均减少2.5%,原因是由于椎间盘的萎缩性改变、脊柱弯曲度增加、脊椎骨扁平化、下肢弯曲等所致。这些骨骼的变形,与老年期钙的代谢异常及骨质疏松有关。
(4)体重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老人的体重逐渐减少,是由各脏器细胞和组织的萎缩及水分减少等造成的。但体重变化个体差异很大,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轻闲无事、营养充足、心态平静,反而发胖,体重增加。
此外,中老年人在精神、语言等方面也呈现出退行性变化:如多疑善虑、表情淡漠、言语哕嗦、动作缓慢、容易疲劳等,表现为精力不足,还有的老年人表现为痴呆、木纳、发愣等。
14.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判断标准
关于健康的标准,众说纷纭。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概括起来,中老年人身体是否健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看:
(1)眼睛目光炯炯有神,说明视觉器官与大脑皮层生理功能良好。眼睛是人体精气汇集的地方,故眼有神,是精气旺盛,肝、肾功能良好的明证。所以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眼睛应该是亮的。
(2)声息说话声音洪亮,呼吸从容不迫,说明发音器官、言语中枢、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良好。所以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声音洪亮,呼吸均匀通畅。
(3)泌尿小便通畅,说明泌尿、生殖系统无恙。尿量每天为1000~1500毫升,每天约5~6次,每次200~250毫升左右。如每日尿量少于400毫升或多于2500毫升,说明肾功能不正常或有疾病。
(4)排泄无腹痛、腹泻之虑,则消化功能健旺。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排便通畅,一般每日一次或两次,或隔日一次,最好每天早晨起来按时大便,这样可减少大便内有毒物质重新被吸收。
(5)体形保持体形匀称,不宜过胖,始终保持标准体重。老年人标准体重的简单计算公式为:
男子身高(厘米)—105一体重(公斤)
女子身高(厘米)—100一体重(公斤)
(6)牙齿注意口腔卫生,基本上没有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牙齿完坚者老化慢。
(7)腰腿腰腿灵活自如,说明腰腿的骨骼、肌肉、运动神经以及运动中枢生理功能良好。俗语说:“人老腿先老,将老腰先病”。每周有3次以上运动,每次不少于半小时;表现肌肉骨骼和四肢关节有力灵活。
(8)脉搏血压不高,心律正常,动脉血管硬化程度低,脉形就小。指每分钟心跳次数保持在正常范围(60~80次/分),说明心脏和循环功能良好。
(9)饮食坚持定时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暴食酗酒,无烟酒嗜好,注意营养科学合理。
(10)作息能按时起床和入睡,睡眠质量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