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化的变与不变
这几年,全球化出现了一些问题,确实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许多人在质疑全球化还能不能继续下去。其实中国已经给出了一些答案。我们先来分析全球化的变化和不变。
首先是三个不变。第一个不变是历史不会终结,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永远会有曲折,会有反复,但总体潮流是往前走的。那么现在看来,这个世界的多元化还在发展,经济全球化也在继续发展,这就是第一个不变。
第二个不变,近几十年来,国际力量的格局朝着一个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在变化,这表现在中国和中国所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整体性的崛起和发展。西方国家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加起来还没有发展中国家的GDP加起来多。中国每年对全球GDP的贡献超过30%,也就是如果全球GDP增长3%,其中1%是我们中国的贡献,这个趋势也不会变,全球治理也因此有所转变。以前如果金融出现问题,或者国际经济出现石油危机等,都由七国集团(G7)来解决,他们是7个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中国没有发言权,那么现在全球治理,就变成东西方国家共同治理,西方国家必须听取东方国家的意见,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中国的发言权和决策权也越来越大,中国很可能是第一个成功实现引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东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是第二个不变,中国的发展势不可当。
第三个不变,就是一系列向前发展形成的国际性制度、规则、机构还存在,主要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卫生组织(WHO)等。这些组织和规则还会继续存在,当然可能会做一些现阶段的调整,但不会消失。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对国际形势有个判断,就是世界范围的战争不可能再发生,所以我们可以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这个判断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现在我们也可以说,这个战略机遇期继续存在,世界大战还是打不起来,当然局部冲突战争是难以避免的。
那么有哪三点变化呢?第一个变化来自美国和西方,美国是全球治理的主导大国,世界上使用的主要是美元,虽然人民币的发展也很快,但是直接间接使用美元的人口都在60%以上。在全球化初期,美国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所惠及的国家越来越多,开始偏离了美国化的轨道,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上来了,美国人觉得虽然他们也获利了,但是其他国家的获利比他们多,所以他们要改变国际经济规则。当然这个变化不限于美国,现在欧洲的变化也比较大,英国已经脱离欧盟组织,法国总统的选举也是右派的政党力量在上升。在其他国家,丹麦、匈牙利、波兰、奥地利等,反映民粹主义思想的右派政党在政治舞台上都在发挥作用,他们的选票越来越多,这很能反映问题。
第二个变化,全球治理指导思想的变化。为什么讲指导思想有变化呢?以前的指导思想是新自由主义,他们倡导彻底的私有化、市场化、资本化,不受政府的控制,可是这个思想后来遭遇了严重的失败。凡是发展中国家采纳了这个思想,放开资本市场,把国有企业私有化,完全实行开放的市场,政府没有一点限制,都遭受了经济上的严重挫败,几乎没有例外。而美国在2008年,也因为放松金融监管,遭遇了历史上空前的金融危机。
第三个变化,变化最大的元素就是中国。中国作为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一直走社会主义道路也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全球化,实现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一个经济奇迹的发生,是全球化里面最大的变量,第一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 2020年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这是什么概念呢?2020年人均GDP可能会超过12000美元,就是到了2020年,中国就进入了世界高收入类别的国家了。过去30年,中国实现了7亿多人的脱贫。2020年,我们将消灭贫困人口。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当然我们的变化还在于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用来保障这些道路和模式的政治体制和制度确实有优越性,很多国家想到中国来学习为什么中国能够实现这样的奇迹。
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经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发出中国强音,这实际上就是讲中国跟世界的关系,我来讲几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是2003年,八国集团峰会在法国召开。这次峰会第一次邀请发展中的五个国家的领导人来与发达国家对话,中国、巴西、印度、南非、墨西哥,当然这五个发展中国家都很高兴。这是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第一次正式地参与了全球治理经济方面的政策的协调,但是很不平等,我们只提供意见,并没有决策权。第二个时间节点是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的GDP在下降,再让七国集团来组织协调应对金融危机不太可能,世界经济的治理离不开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于是他们想到了二十国集团(G20)。二十国集团其实是亚洲金融危机时成立的一个部长级的论坛,它的组成是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各占一半,但是针对这次金融危机,部长级别显然不够,于是上升到元首级别。2008年、2009年召开的三次峰会我都参加了。第一次是2008年11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这一次主要是凝聚各国的信心要把市场稳定下来,当时全球市场一片震荡,大国们都齐心协力地说采取财政刺激措施,一下子给市场注入了很多流动性,对世界经济是一针强心剂。但这次稳定时间并不长,情况继续恶化,美国股市还在下跌。2009年4月,英国召开了第二次峰会,这次峰会的任务很艰巨,当时很多国家面临破产,这种情况是很严重的,会导致整个世界金融体系被拖垮。第二次峰会的任务就是要扩大救助基金,目标是增加5000亿美元。但是当时没有国家愿意出钱,英国只好求助于中国了,希望中国发挥带头作用,当时中国人对于全球化有一个认识过程,认为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为什么要救发达国家?如果我们把这些钱放出去还能收回来吗?
经过这几年,我们也认识到中国已经跟世界其他国家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你要出口到其他国家,如果这个国家不行了,你的国债都变成废纸了。于是当时中国承诺出资不超过总量的10%,也就是500亿美元,中国确实起到了带头作用,中国决定出资,其他国家都跟上,最后的承诺金额达到11000亿美元,这时候的中国已经在参与全球治理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2009年第二次峰会在美国匹兹堡召开,这次会议解决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两方面调整。第一,实质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权。第二,处理全球经济事务的时候,要东西方共同商量。
2016年杭州峰会,我们取得了39项成果,我举1项成果来说明这次峰会的重要:我们把发展问题正式列入议程。之前的西方国家不愿意讲发展问题,因为涉及了一大批不发达国家,2016年杭州峰会正式列入,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世界发展不平衡的根源所在。
三、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
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我想归纳成三个层面。最高的层面是人类共同体的建设,就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全人类共同发展,向同一个方向迈进的思路。过去我们总是把人类社会人为地分割成各式各样的阵营,你是西方发达国家,我是发展中国家,你是资本主义的国家,我是社会主义的国家。2017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他提出的一个思想叫作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创举,是解决全球治理所有难题的一个宏大的规划和倡导,就是呼吁各国要抛弃各种的障碍和偏见,我们都是同一个人类,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
第二个层面是一个全球主义的思想,我也称之为全球公民意识。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都是全球公民,那么对全球主义,中国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建立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的网络。无论中国领导人出访也好,其他国家领导人来华也好,我们都添加一个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全面合作面向21世纪。扬州主办的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就是一种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现在与我们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的已经超过90多个国家,联合国会员国共193个,已经接近一半,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看来中国这个理念对全球治理是得人心的,因为这个合作理念是以互利、共赢、开放、包容为基础的。中国为了解决所面临的全球治理上的困难而提出“一带一路”,它是一个跨领域、跨意识形态,甚至跨区域的综合性的国家与国家之间、民主跟民主之间、文明跟文明之间合作的思想。
第三个层面就是和平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是全球治理很重要的思想,中国对全球治理已经形成了一套源于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而且这些思想已经在中国的外交上得到体现,也得到了西方国家的一些了解,甚至理解。
四、“一带一路”倡议
关于“一带一路”我要讲两点:第一,“一带一路”所体现的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二,“一带一路”的核心要素。
我觉得“一带一路”体现了四个观念:首先体现了中国新的大国观念,中国要从一个全球性的大国走向强国,这条路怎么走?我们要走新的道路,我们不搞侵略、不搞殖民、不搞掠夺,我们要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第二,新的发展观念,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国与国之间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我们提倡新的发展观念就是说要共同发展,相互帮助,不搞你死我活,不搞你输我赢。第三,体现了中国的新的合作观念,之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针对是西方国家,我们需要西方国家的资金,需要他们的技术,我们融入全球化,所以我们更多地向西方国家开放。现在中央提出来要构建新的开放格局,很大程度上是要全面开放,而且特别强调跟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开放。“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家,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这是新的国际合作。最后一个观念,体现了中国的新的世界秩序观,过去的世界秩序由某一个超级大国说了算,现在我们提倡世界的事情要大家商量着办,不能由一两个国家说了算。我们提出国际秩序要重新塑造,就是要体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发展中国家有更多的发言权,体现大小国家一律平等。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之前在外交部美大司工作的时候,美大地区其实还包括大洋洲,大洋洲的南太平洋有很多小的岛国。岛国小到什么程度呢?有的国家只有几千人,最多也不超过十万人。但是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到中国来访问,我们同样在天安门广场,同样是21声礼炮。这就是中国的平等对待,国家无论大小,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者。
“一带一路”包含了五个核心要素: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我觉得这五点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我们要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一带一路”这五个要素的相互关系。
首先是政治沟通,这个体现了你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两国合作,既要考虑中国的发展战略,也要考虑对方的发展战略,要找到发展战略的结合点。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做了一个主旨发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倡议是倡议亚洲国家进行文明对话,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各国情况完全不同,如果没有文明的对话,“一带一路”很难落地。
第二个要素是设施联通,这点很容易理解,中国基础设施建起来了,中国有技术,也有资金,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因为基础设施是经济的命脉。
第三个要素是贸易畅通,第四个要素是资金融通,发展经济贸易,贸易多了,货币自然也流通了。
最后是民心相通,我觉得民心相通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你的资本应该有别于过去西方国家的资本。当地的环保标准,当地老百姓的疾苦,当地的宗教习俗,你都要慎重地考虑,如果没有民心,你不会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