喳喳喳
当晨星睁开了眼睛当树木摇醒了黎明我要用溫润而漂亮的笔杆藐着喜鹊衔来的露珠一笔一地写下大地的梦想
——题记
喜鹊:报喜的鸟吃害虫的鸟
“喳喳!喳喳!喳喳喳!”这是喜鹊的叫声吗?是喜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似乎对喜鹊的叫声也渐渐生疏了。
不过,在东阿的地界上,视野之内必能看到喜鹊。电话中,杜吉利跟我说到喜鹊时,我听了不以为然,如今的很多地方,即便麻雀都很难见到了,更不要说喜鹊了。终于,当步履踏上东阿的地界时,我不禁吃惊地瞪大了自己的眼睛:喜鹊,喜鹊,还是喜鹊,这里果真是喜鹊的世界啊!——村舍旁,麦场上,天空中,林子里,水渠边……到处都是喜鹊的身影。“喳喳!喳喳!喳喳喳!”或蹦蹦跳跳地觅食,或划着弧线飞翔,或相互追逐着嬉闹。面对这些可爱的精灵,我们唏嘘感叹,兴奋不已。而东阿人自己却习以为常了,从清晨到傍晚,他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有喜鹊和喜鹊的叫声相伴,甚至在梦中。
2005年,东阿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喜鹊之乡”。“喳喳!喳喳!唛喳喳!”——举行授牌仪式那一天,是东阿喜鹊的节日。那一夭,所有的喜鹊都跳起舞蹈,“唆唼!喳喳!喳喳喳!”叫个不停,欢歌不歇。
被称为东阿“喜鹊王”的杜吉利笑着说,东阿现有喜鹊20余万只。高个子的杜吉利,现任东阿县林业局局长。一说到喜鹊,他的脸上就挂满喜悦。那是他心尖尖上的鸟啊!
在民间,喜鹊象征着好运和吉祥。喜鹊的体态潇洒风流,颜色清晰爽目,除腹部为白色,两肩各有一大块白斑外,其余部分都是黑色。它白处白得洁净,几近到极致,黑处黑得彻底,逆光一瞥,似在闪耀着黑紫色的光辉。俗话说:“喜鹊叫喳喳,喜事来到家。”喜鹊是成人之美的瑞鸟,一提及喜鹊,人们往往想到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和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
列那尔说:“喜鹊从一清早就穿着晚礼服,能并起双足跳跃,它是最具有法国气派的鸟类。”是的,喜鹊拒绝“悲苦”“凄切”“愁怨”“哀婉”等悲观的字眼,把喜悦、乐观、浪漫的信息传递给我们。让我们在失望时看到希望,在困境中看到曙光。它从不像鹦鹉那样叽呱叽呱学舌,搬弄是非,制造事端。它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原则,自己的表达方式。它虽有“法国气派的绅士风度”,但生活简单,知足常乐,悠然自得。
喜鹊叫时翘头,同时尾巴也随着叫声上下翘动。它的尾巴坚挺而灵巧,就好像木偶戏中有人在尾巴下面扯着线一拽一拽似的,甚是有趣。喜鹊是杂食性鸟类,食大量害虫,如蝗虫、白蛾、金龟甲、蝼蛄、地老虎、蝉和蝽象等。灰喜鹊,更是松毛虫的天敌。过去,一条松毛虫一天能够吃掉30多根松针,一株十几年的松树,只要有100多条虫子,不消半个月的时间就能把叶子吃得一点不剩。真是虫口猛于虎啊!松毛虫浑身长满了毒毛,像刺猬一样,借以防身,因此很少有吃虫鸟敢接近它。灰喜鹊却有降敌的招数——它从容地叼起松毛虫并不急着吃掉,而是在树干上蹭来蹭去,很快松毛虫就蹭成了“没毛虫”。然后,灰喜鹊用它的尖锐大嘴,把松毛虫琢成碎块,美滋滋地吞噬。无论是喜鹊,还是灰喜鹊,都有一副好胃口,以至于啄木鸟和戴胜等鸟类都很羡慕它们呢。
林子多了是好事,也是难事。光是虫害就令林业部门的人头疼的了,尤其是美国白蛾。虫害严重时,树林从绿到黄,从黄到红,像被大火烤过一样,成片枯干,遍野焦枯,被称为“不冒烟的火灾‘人工捉,喷药打,甚至出动飞机喷洒农药,也无济于事。全国每年虫害给森林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00多亿元。近年来,在外地杨树虫害大面积发生的情况下,东阿县的杨树却安然无恙。什么原因呢?喜鹊的功劳。一只喜鹊一年能吃掉1500多条害虫,可控制50?100亩的林子免遭虫害。
喜鹊,是十足的森林卫士呢!
世界著名鸟类学家亨德森说:“如果没有鸟类的作用,人类就不能在地球上生存,因为昆虫的力量如果超过鸟类,所有的植物就会消失。”
鸟巢是东阿林子里一道别致的风景。据调查,1998年之前,鸟巢少得可怜,2002年,平均每平方公里有鸟巢5个,到2005年,每平方公里有鸟巢25个,鸟巢总数至少在2万个以上。杜吉利告诉我,近年,招鸟工程也取得了显著效果。人工悬挂的2万余个鸟巢,鸟入住率达到36%以上。2006年,东阿县政府发布禁令:“凡有鸟巢的树,禁伐。”
筑巢是喜鹊的本能,它们的技能高超,材料仅仅是一些枯枝。喜鹊不追求奢侈,喜欢过节俭的日子。那些巢极为朴素,甚至朴素得有些粗糙,就像是架在树上一堆一堆的干柴。巢的内里还算细致,有草须、羽毛之类,铺在底部。喜鹊筑巢不是为了自己栖身,而是为了繁育后代做产房之用。喜鹊筑巢全凭一张嘴。繁育的季节一到,它们就开始忙碌了。啄之叼之喋之,往复不断,日日如是,直至把巢筑成。哪怕烈日当头,哪怕电闪雷鸣。“喳喳!喳喳!喳喳喳!”我为那树上欢鸣的喜鹊停下脚步,看着树林深处那些隐隐约约的鹊巢,我的内心深处涌出一种温暖的感觉。
—只,一只,又一只,——三五只,八九只。喜鹊时而在田野的上空飞来飞去,拦截蛾虫,时而栖在枝头张望一会儿,随即飞起,飞越黄河,飞越大堤,向另一个地方飞去。它们常常引领着我的视线,忽高忽低,忽远忽近,仿佛我的心也随着它们飞翔的身姿,在天空中上下起伏。
那句话是该送给喜鹊呢?还是该送给我自己?——美好的事物从来不会唾手可得,所有的幸福都要靠自己去创造。
喜鹊在忙着自己的事情,而杜吉利和他同事们也在构筑着务林人自己的梦——绿色的梦。
群鸟只为绿树来。没有鸟类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世界。花在枝则生,离枝则亡;鸟在林则乐,离林则悲。鸟是属于大自然的。鸟失去自然,就失去了一切。人也属于自然吗?我说不清楚,但我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自身的关系。失去了自然的人类,也注定要失去自己。
“喳喳!喳喳!喳喳喳!”循声望去,那些树木欲言又止,喜鹊的叫声藏匿其中。我弯腰拾起一根喜鹊丢失的羽毛,就像拾起久违的童年歌谣。
沙患之苦
早先,东阿的绿色和喜鹊一定少得可怜。老辈人的记忆中,只有满目的浑黄和肆虐的风沙。虽然这里不是西部大漠,但东阿人饱受风沙之苦已有年头。有打油诗为证:“大风一刮不见家,庄稼年年被沙压,百姓每天三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
东阿地处广袤的鲁西平原,何来风沙?
这里得说说东阿的历史和地理。春秋时期,东阿初属卫国,后归齐地。汉代置县,后朝代更迭,境遇隶属多变,但建制相沿至今。史书记载,三国时,曹植被封东阿王,食户三千。初来东阿,曹植赞道:“田则一州之青腴,桑则天下之甲地。”为王时,曹植置地一万亩,专门用于种桑养蚕。桑园里“连田阡陌,方方相间,奇柳夹路,名果被圆。”然而,除了访贫问苦,耕读陚诗,练练杂技外,曹植的政绩并不卓著,但东阿人崇敬这位“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的旷世奇才。东阿人的宽厚和对文化的尊重,令曹植感激涕零。以至于下定决心,死后要葬在东阿。那时的曹植处在人生境遇中最悲惨的时期,在政治斗争中,他被整成“锅里煮着的豆子”“灶中烧着的豆萁”,差点没被整死,说是作封地的王,实际是把他流放在那里,叫他永世不得回到政治舞台,因为他“太有才了”“太光彩夺目了”。主宰他命运的人受不了这一切。哪怕那个人是他哥哥。
东阿人接纳了曹植。他们知道,他需要充分的时间来医治“心灵的伤口”。东阿人便以自己的方式精心照料和关爱着这位“倒霉的天才”。悲凉的曹植渐渐在东阿人身上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
那时,东阿的生态状况一定不会太差,不然,曹植不会写出《梵呗歌》《洛神赋》那样的名篇。因为他的灵感来自鱼山的美景和天籁之音。说不定,在他挥毫写作之时,窗外也有喜鹊喳喳叫着呢。
曹植对东阿的地域文化影响非常之深。之于曹植,东阿人也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以至于,今天的一些庙宇、公园、街道及桥梁等公共建筑物,还是用他的名字命名。
在曹植来东阿“任职”之前,黄河就已流经东阿一百余年。万里黄河几十几道弯?大弯套着小弯,小弯甩出大弯,大弯小弯不计其数。东阿境内那时有多少道弯呢?这个数字我还真说不清楚,因为这个数字永远在变化。虽然那时的黄河频繁改道,但也造就了沃野良田,并未留下沙患。直到后来黄河成为“悬河”,灾难也就降临了。从清代光绪到民国年间,黄河东阿段差不多一年半决口一次。《东阿县志》载,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黄河决口十余处。“金堤决口冲刷二十余丈,渐冲至四十余丈,……漫水直灌平原,淹没农舍无数,四处汪洋,百姓挤上山顶,避难躲险。大水过后,方圆几十里的大片良田,被厚厚的飞沙覆盖,长期不能种植,百姓被迫离乡乞讨。”
黄河黄水黄沙,为何把这么多的苦难带给东阿?
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引黄灌渠”“引黄济津”“引黄济卫”等输水工程的建成,东阿境内的渠首闸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每年输水量达几亿立方米,在把清流送给天津、河北等地的同时,东阿却把大童的沉沙留给了自己。这是我在《东阿县志》上看到的数据:
1970—1978年,平均引水16天,年均引沙497万立方米;1979—1985年,年均引水97天,年均引沙824万立方米。1970—1985年,灌渠总引沙量9410万立方米。引水渠及干渠沙淤积量3810万立方米,沉沙池淤积沙量3150万立方米,带入田间的沙量2450万立方米。因灌区引水渠、沉沙池及干渠渠首大部在东阿,故东阿境内沉沙数倍于其他县。在东、西引水渠两侧,由于历年沉沙游积,已形成宽约40米,高5米,长30余公里的沙坝……
事实上,问题比县志上记载的还要严重。
东西两个巨大的沉沙池,如同两个縻鬼般的怪兽张着巨口,在日夜吞噬着东阿的沃野良田。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沙化土地面积已达70%,三成多土地已经严重沙化,到了寸草不生的程度。涉及村庄94个,人口12万人。
怎么办?东阿人一度想到了迁徙。但往哪里迁啊?时代已不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时代;再说,金窝银窝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土窝啊!
最了解百姓的还是当地领导,及时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选择了种树。
种树种树种树,东阿人埋头苦干,十年不止。十年不止,埋头苦干,种树种树种树。老茧没有白磨,汗水没有白流,终于用绿色锁住了风沙。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副主任王信建说:“黄河故道的土地沙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果,生态得到改善,人民安居乐业。通过营造速生丰产林,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目标。可以说,东阿县为全国的防沙治沙工作树立了典范。”
我在东阿采访期间,特意到那昔日的沉沙池看了看,不禁惊诧万分。那沉沙遗迹高出平原数米,“沙魔骨架”尚在,只是喧嚣不见了,当年巨浪翻滚的景象凝固成一座一座的山丘,俨然废弃的楼兰古城。两条魔鬼般巨兽的大口,纵使有‘‘石破天惊”的力量怕是也张不开了吧。因为稠密的树木,就像“钉子”一样,把它钉在那里。能够吞噬一切的巨兽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准确地说,它已不再是什么巨兽,巨兽永远死去。
这里是一片一片青翠的森林。喳!喳喳!喳喳喳!喜鹊婿闹着,自由自在。我在想,如果天堂里的曹植有知,会作一首什么样的诗呢?
2003:“绿色风暴”
绿色,在东阿大地上一寸一寸地延伸着。
1998年,全县造林9660亩;
1999年,全县造林18135亩;
2000年,全县造林6960亩;
2001年,全县造林11850亩;
2002年,全县造林29040亩。
2003年怎么干?新年的第一张日历刚刚掀开,县林业局局长杜吉利就找到县长,说,县长,咱们县要想尽快把风沙锁住,每年一二万亩的造林进度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要迈大的步伐。县长说,我也是这么想的,一万年太久,得只争朝夕啊。杜吉利说,现在国家的天然林都在禁伐,西南林区一根木头也不让下山了。虽说东北林区是限伐,但实际上,也是禁伐,这就意味着林区的山门都关上了。可另一方面,国家的经济建设并未停止啊,修路架桥,盖高楼大厘,哪里不需要木材啊!县长说,分析得有道理,林区禁伐了,那就等于给咱送来了发展速生林的机遇。今后几年,木材的缺口一定很大,靠进口木材那得需要多少真金白银啊!我看还得靠自己解决。杜吉利说,对,木材行情肯定看好!最近就不断有外地木材加工企业的老板找上门来,跟我们谈建设原料林基地的事宜。县长说,老杜,咱们的造林来个“跨越式”的吧!杜吉利笑了,说,县长指哪里,我们打哪里。县长重重地往桌面上捣了一拳:10万亩,能完成吗?
“中!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杜吉利赶紧表态。情急之中,一下想起王进喜的那句话。
三日后,县政府就下发了红头文件,对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制定了“树随地走,谁造谁有”的政策,要求全县“高度重视”,各个乡镇“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落
实”。随后,县里还专门出台了造林奖惩政策。政策规定:造林成活一株,补助一元;死亡一株,罚款两元。
当我看到那条政策规定时,禁不住乐了。
它让我想起了若干年前,某山区县一位林业局长给我讲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某县为了鼓励群众造林,出台了一项政策:种一株树,奖励一元。此政策一出台,群众的反应淡淡,蹲墙角该晒太阳的晒太阳,该睡大觉的睡大觉,没人把一元钱当回事。眼看着上级下达的造林任务就要泡汤,无奈,县里便紧急调整政策,任务下达到各家各户,并规定:少种一株树,罚款两元。调整后的政策再出台,群众反响强烈。给一元,没人心动,可要是从自己的腰包里往外白白掏出两元,农民心里的“算盘珠子”不能不拨拉两下了。于是,家家户户门窗紧闭,涌向荒山,挖坑种树,好不热闹。未出几日就完成了造林任务。
一则是奖励性政策,一则是处罚性政策。一奖一罚,政策的效果截然不同。
我不知道,东阿的造林政策在制定之前,是否到那个山区县取过经。但能感觉到,这两个县的政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看得出,政策的设计和制定者是了解农民的,知道农民心里想什么。
县长是个急性子,杜吉利的性子也不慢。
“绿色风暴”刮起来了。春节未到,天上还在飘着雪花,东阿春季造林动员大会就召开了。县长在大会上做了动员报告,副县长朱凤泽具体部署。各乡镇的乡镇长、林业站长瞪大眼睛听着。小本子上刷刷地记着一个又一个数字,丰产林的标准,规格,行距,株距,绿化带长多少,宽多少……末了还记下了几句关键的词:在规划范围内的地块,能种树的地方都要种上树,不能降低宽度,不能断档。不能……不能……
杜吉利瞥一眼台下的场面,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
会后,各乡镇把造林任务刚刚分解到村组,村组就把群众发动起来。杜吉利跟我说,那种场面,已经多年未见了,就跟电影《暴风骤雨》里的场面差不多,村村组组对田间地块用皮尺重新进行丈量,立牌子,插橛子,谁家谁家的,造多少,种什么树,一一落实。
全县春季造林动员大会后,林业局又召开了本系统的春季林业生产专题会,在会上,杜吉利讲,今年这个春天在东阿林业的历史上一定是个不平凡的春天,我们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
林业局担负技术指导,督导和苗木供应等任务。大年初四,杜吉利和他的同事们就在各个造林现场用帆布搭起窝棚,插上彩旗,当第一株树种下去之后,紧张的春季造林就开始了。窝棚既是指挥部,又是宿舍,也是苗木浸水发放点。那些天里,杜吉利和他的同事们吃在窝棚里,住在窝棚里,夜以继日地忙活着。有的人手脚冻裂了,嘴上起了泡,嗓子喊哑了,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造林很快进入高潮,劳累了几天的林业局干部职工在窝棚里睡得正香的时候,猛然惊醒,冷风,雨点,雪花扑面而来,窝棚不见了。天亮后才知道,14个窝棚刮坏了6个,冻感冒了7人,没有一个人离开岗位。
种树难,种树难,难就难在如何使树木成活。许多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有的地方,甚至连续五年以上在同一个地块种树,最后还是没存活几株。汗水没少流,功夫没少下,一遍一遍地种,一片一片地枯萎,往复不断地折腾。什么原因?——老天不帮忙呢。唉!一声叹息了事。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人,而不是天。
一样的立地条件,一样的气候,一样的降雨量,一样等级的苗木,东阿县造的林,却种一^株,活一株;活一1片,成林一’片。东阿人,是在树身上使了縻法吗?
补植补造——在东阿人的造林规程中已经没有这个词了。一次造林,一次成功。根本不用补植,不用补造。我问杜吉利,有什么秘密吗?杜吉利笑了,说,三条:一则用心;二则讲科学;三则与利益挂钩。他说,苗木浸水蘸根,挖坑,植苗,浇水……
每个环节都用心对待,再加上奖罚动真格的,就没有种不活的树。
年底,县林业局统计,2003年,全县造林18.2万亩。其中,营造了1000亩以上的丰产林10处,500亩以上21处,200亩以上的30处,共建高标准绿化通道26条,绿化沟渠56条。副县长朱凤泽跟县长不无感慨地说:“你定的造林指标,几乎翻了一番完成了。”他说,“老杜和林业局的干部职工能打硬仗,应该给他们记功啊!”
2007年,东阿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的称号。金色的牌匾挂在林业局的会议室里,阳光一照,耀眼生辉。
此后,东阿县造林热潮迭起。公司造林,部门造林,合作造林,股份制造林……到2009年6月底,东阿森林面积已达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年前的12.5%飙升到现在的47%。沟渠路旁,田头地埂,能长树的地方,全部种上了树。也怪了,东阿近几年的雨水也特别好,种上的树疯长,像吃了阳药一样。杜吉利看在眼里,格外高兴。他写了一首诗,赞道:
白天不见村庄,
晚上不见灯光。
小雨淋不溫衣裳,
走路晒不着太阳。
这首诗被广为传颂。前段时间,我到南方某省出差,见那个省正在搞大规模的“平原造林运动”。听朋友讲,他们的造林标准就是:“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我听后笑了,说,这个标准很有文学色彩,是谁定的?他回答说,是省委书记。
那位省委书记是不是读过杜吉利的那首诗而受到的启发呢?这话不好问,也不便问。
绿色情怀
他爱那些树,爱那些喜鹊。
一年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杜吉利都在乡下转。转什么?一局之长不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批文件,整日跑林子里能转出啥名堂?不一定转出什么名堂,但只有转一转,看一看,他心里才踏实。看什么?看苗圃里的苗情,看林子里树的长势,看有没有虫害,看喜鹊巢又多了几个,看喜鹊幼鸟的羽毛丰满了没有……总之,一段时间看不到那些树,那些喜鹊,他就打不起精神。
他的车上常年备着一个俄式望远镜,下乡时就攥在手里,时不时就停车,钻进林子里,望一望林子深处的“情况”。
我在东阿的鱼山、铜城、陈集、姜楼等乡镇采访时,许多村民跟我说起杜吉利,说他是个给老百姓办亊的好局长。种什么树栽什么花,他们在拿定主意之前,总要听听老杜的意见,心里才有底儿。凡有农户反映树木得病的事情,杜吉利总是在第一时间派出技术人员,现场诊治。前些年,他看到老百姓的庭院大部分都闲置着,有的即便种点韭菜、小葱,也没什么效益,他就建议农户在庭院里栽植石榴、梨、苹果等经济林种,发展庭院经济。没有苗木的,林业局支持。乡村庭院经济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如今的东阿乡村,家家是花园,户户是果园。春天满院姹紫嫣红,秋天满树果实累累。当闻知老百姓收获的果子又卖出了好价儿,甭提杜吉利多开心了。老百姓编的顺口溜是这样夸杜吉利的——
村村种树,喜鸦入住。
利在千秋,功归老杜。
杜吉利担任县林业局长已有十余个年头了。十余年来,他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都奉献给了东阿的林业事业。
然而,最初这并非是他的自愿选择。早年间,杜吉利学的是师范教育。在聊城师范学校读书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他影响颇深。毕业时,本来可以留在城里,可他毅然选择回到乡村,当一名小学教师(随他一起悄悄来乡村小学任教的,还有一个家在城里的“大眼睛”女生,后来那个“大眼睛”成了他的妻子)。讲第一堂课时,他把陶行知先生那句著名的话写在了黑板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当年陶行知在晓庄师范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在乡村生根开花,并掀起一个“新教育运动”。
毕竟,他的想法太理想化了。一切必须在体制的框架内运行,教育更是如此。还未及把“生活即教育”的种子播下,他就被调到县城中学担任语文老师。后来,他又当了副镇长、镇长、招待所所长、电业公司副经理。也许是命运使然,满腔热诚想搞“新教育运动”的杜吉利从此却偏偏彻底告别了教育。1998年9月,组织上任命他为东阿县林业局局长。幸耶?悲耶?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那些天,看不到喜鹊;那些天,听不到喜鹊的叫声。
他到林业局报到那天,立时傻了眼。林业局的办公房破烂不堪,办公桌污溃斑斑,桌面上尽是窟窿,电话都是“哑巴”(因交不起电话费,线被掐断了),干部职工已经半年没发工资了,还有四家起诉讨债的。有人戏说,拍解放前的电影,不用去别处找破败凋敝的外景,来林业局就行。这哪里还有政府部门的样子啊!更严重的是,人心涣散,工作几近瘫疾状态。因是第一天上班,他想跟大家合个影,张罗了半天,也没找到几个人,最终还是没有合成。有人私下跟他说:“这个烂摊子气数已尽,没治了。你赶紧走吧。”
可是往哪儿走呢?还未及上阵,就先当逃兵?那不是杜吉利的性格。他跟干部职工(包括退休的老干部和老职工)一个一个地谈话,了解情况,查找“病因”。“是悲观失望地靠下去,还是奋发图强地干起来?”在林业局职工大会上,他向大家发问。他还用丘吉尔的话来激励大家。他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英国历史上最困难的时刻,丘吉尔说:“悲观者,在每一个机会中看见困难;而乐观者,则在每一个困难中看到希望7杜吉利说,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丘吉尔,但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乐观者。他说,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散”,心一散,不战自败。心相聚,就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人心齐,泰山移。他举起右手,对大家说,单个的手指就是手指,可五个手指聚拢起来就可攥成一个拳头。他停顿了片刻,然后把拳头向前有力一挥,说,拳头的力量永远大于单个的手指!
他从整治环境入手,要让林业局改变模样。可是整治环境,也得需要钱啊!当时林业局的账面上不但一分钱没有,还欠了许多外偾。没有钱就用不用钱的办法,杜吉利便带领大家开展义务劳动。那些天,他灰头土脸的,泥一把,水一把,俨然工地上的“工头儿”。办公房的墙面里里外外粉刷了一遍,院子里杂草垃圾全部清除,院门进行了整修……电话铃声也嘟嘟地响了起来(杜吉利自掏腰包垫上了电话费)。杜吉利刚刚上任三天,林业局就有了“焕然一新”的气象。
然而,大家的眼神还是怀疑的眼神。
义务劳动结束那天,他请大家喝了一顿羊汤。当一碗一碗飘着肉香的羊汤下肚之后,一些人的额头冒出了汗珠。此时,杜吉利能够感觉到,虽然把大家的心聚起来还需要时间,但通过义务劳动,心与心的距离却近了。
接着,他又通过建名特优果品基地,建大棚,建科技示范园,为干部职工找回了作为务林人的那份自尊和信心。大家愁苦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然而,由于没有资金,办公和家属住房条件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林业局绝大部分干部职工都在外面租房,工作很不方便,院内仅能容下的几户也是住在低矮潮湿的平房内,职工的几个家属因此常年体弱多病。不解决这个问题他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他下决心,想方设法也要让职工住上自己的房子。可是林业局偾台高筑,账户上没有一分钱,这楼怎么盖哩?他背着手,在林业局的院子里走圈圈,二三四,五六七,一圈一圈地走,走到八圈半的时候,他突然一拍脑门,大叫一声:有办法啦!——没有钱,咱就为机关建楼创个新路子,走市场化运作模式,采用招商的办法,把底层商铺卖出去,上面楼层用于改善办公条件,再把节余的钱贴补给职工建住宅楼,一举多得,何乐不为呢?他找到县长,把自己的想法如此这般地一汇报。县长乐了,说了六个字:“我没说不行啊!”
行啊?行。真行呀?真行!杜吉利高兴极了。
说干就干,杜吉利可不是磨磨叽叽的人。东阿人惊奇地发现,挖掘机、搅拌机、塔吊等建楼的大家伙,一夜之间出现在林业局的工地上,整日吭哧吭哧地响个不停。不到两年时间,林业局的办公大楼及家属住宅楼神话般拔地而起了。
终于,林业局和干部职工住房条件得到了彻底改畚。干部职工暗地里竖起拇指——这个杜吉利还真不是孬种大家的气顺了,劲儿足了,干事的潜能也释放出来了。
杜吉利常想起父亲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在世,只要努力了,你就已经体现出了你的价值。不管结果怎样。”
一个春秋就是一个年轮。
年轮是什么?年轮就是岁月在生命中留下的印痕。
杜吉利最敬佩的人是毛泽东。他的书架上至今还摆着毛泽东的许多著作。他读各种版本的《毛泽东传》,从字里行间寻找一种力量。他说,毛泽东真是了不起,他把不能变成了可能,把可能变成了真的能。杜吉利还喜欢苏轼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前几年,他请当地一位书法家用草书书写出来,装裱后挂在自己的办公室墙壁上。
或许是林子和喜鹊每天都在触动他的艺术灵感,杜吉利偶尔也捧出一篇语言绮丽的文章,来抒发感怀。我在东阿时,读过两篇,一篇是《东阿巨变》,一篇是《东阿九章》。他在《东阿九章》中写道:“东阿的灵秀之气,引来了喜鹊的灵光;喜鹊的祥瑞之光,催生着东阿的辉煌。哪株树上有喜鹊,哪株树就会枝稠干壮;哪片林子喜鹊多,哪片林子就会茂盛,害虫别想肆虐;哪个村子喜鹊多,哪个村子就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安康。”他写道,“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还要强调以自然为根。”
生命是一个过程,历史也是一个过程。
如果说,十几年前放弃教育工作,是一种无奈的服从的话,那么今天,在绿色的事业中他又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了。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的一天开始了。
那不是老杜吗?对,是老杜,杜吉利——他挎着一架望远镜向一片树林走去。他听说,东阿周边一些县的林子里,白蛾正闹得凶呢!
“喳喳!喳喳!喳喳喳!”三五只喜鹊嬸戏着,飘过杜吉利的头顶,落到不远处的树上去了。
“喳喳!喳喳!”
“喳喳!喳喳!喳喳喳!”
喜鹊是要告诉杜吉利什么吗?那响亮而粗哑的叫声,除了“喜鹊王”,无人知。
林下空间干什么?
林子生长既是空间的分布,也是时间的积累。
当东阿有了数字不菲的林子之后,杜吉利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能造林的地方都造上林了,林业就此该画上句号了吗?不能。
杜吉利想,树林越长越高,树林下边的空间越来越大,难道这个空间不能做些什么有用的事情吗?如果能种出有价值的耐荫植物,不仅能增加效益,还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呢。如果林业和畜牧相结合,不仅可以节约许多土地,林下的环境也许能够促进畜牧的生长。如果这些结合的文章都做好的话,不就等于给东阿再造了几十万亩良田吗?不是更有利于林业成果的保护吗?这个课题值得探索,这是一篇大文章,想到这他激动万分,他满腔热情,他立即行动。
他首先想到了食用菌的种植,请来了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做指导,办培训,香菇、平菇、草菇、木耳……在林下铺展生长;他跑亳州、安国、北京、中医药大学、吉林农大等,耐荫的中药、花草在林下试种繁衍,他与畜牧局结合,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在树林下面的鸡棚、猪圈、羊群多了起来。
东阿的树林多数种在沙地沙丘上,老杜想,难道这些沙丘沙地上就没有文章可做了吗?他翻阅资料,请教能人,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杜吉利深深感到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
他驱车赶往北京,找到自己的好友唐树林。唐树林现任中国绿色时报副总经理,曾在大型国有企业担任过要职,各界专家都有深交,可谓见多识广。杜吉利说,老唐,你得帮帮我,看看这大面积的林下沙地种啥行?老唐说,种哈行?我哪儿知道呀。老唐说,这样吧,我摆一桌酒席,请我那些专家朋友出出主意。唐树林果然有号召力,晚上,各路“神仙”聚在了一起,有搞农学的,有搞土壤的,有搞中药的,有搞菌类的……七个脑壳各显神通。杜吉利手中的筷子未动一下,瞪大眼睛,整整听了一个晚上。最后,他把目光聚焦在一个人身上。那个人便是药用植物专家郭顺星。
不日,在唐树林陪同下,郭顺星教授来到东阿实地考察。郭教授不辞辛苦,经过认真踏查和取样分析,认为东阿林间空地大部分是漏土、漏水、漏肥的“三漏”土壤,除了耐荫喜沙的植物外,基本什么都不会长。杜吉利急急地问,那能长什么呢?郭教
授说:天麻。
郭教授告诉杜吉利,天麻为药用兰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喜欢阴凉潮湿的沙地环境。天麻无根,无绿叶,必须依靠蜜环菌来提供养分。天麻块茎肉质肥厚,椭圆形,外表淡黄色,有均勻的环节,节处有膜质的鳞片和不明显的芽眼。
杜吉利听得头都大了。郭教授说,种植天麻并不那么简单——天麻不能单独生长,要种天麻,得先组培蜜环菌。天麻与蜜环菌是营养共生关系。杜吉利说,这样吧,我们林业局办一期天麻种植技术培训班,您来授课,我们都当您的学生。郭教授说,好。
于是,那个喜鹊叫喳喳的早晨,首期天麻种植技术培训班在林业局的会议室开课了。
当郭教授拿着粉笔,在小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有关天麻的习性和繁殖方法的时候,他不会想到,他在为东阿林下的空间利用,掀开了新的一页。
我的本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记载天麻的:
辛,温,无毒。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消臃肿,寒疝下血。主治风湿、四肢拘挛、瘫痪不遂;小儿风痛、惊气;助阳气、补五壤七伤;风虚眩晕头疼、通血脉、开窍。服食无忌等。
李时珍说话的年代远了点儿,好像中间隔着许多东西呢。那就捡个中间没有隔着东西的例子说说。跟余秋雨、易中天一样,健康专家洪昭光正在电视上走红。他说,人若常食天麻,就得有一半的医生失业了。不一定是原话,但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啊呀呀!天麻的确是个好东西。
前不久,我翻阅的一本《中草药汇编》中也写道:“食用天麻可以改善供血不足、眩晕;主治肢体麻木、惊厥;调节血压、血脂和血液的黏稠度;防血管硬化和血栓形成。”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看得越来越重。可以肯定的是,在中
国,乃至国际上,天麻药品及保健品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有人甚至预言,追求健康的时代,注定是天麻的时代。
杜吉利深深知道,如果林下种植天麻成功,对于东阿的30万亩适宜间作的林地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果断决定,从全局范围内选调精干技术人员,在郭教授指导下进行技术攻关。并一次性购买30万个罐头瓶子,用于组培蜜环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钻研。很快,蜜环菌被培养出来。
终于,林下种植天麻,在东阿获得成功。据说,作为高档礼品,首批鲜天麻产品一上市,就深受顾客青睐。
我忽然想到那句话:历史,是可以创造的。而在历史的背后是人的身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