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隼人正重家,为石田重家,石田三成的嫡男,后成为临济宗的高僧。“隼人正”为其官名。
[3]为剖腹自杀者助刀断头。
[4]公家(朝臣)服装之一种。
[5]今大阪湾之东岸,大阪府南部城市。
[6]“治部少辅”为织田信长授予石田三成之官位。
[7]渡边世祐(1874-1957),日本史学者。山口县吉敷郡下宇野令村(现山口市)生人,旧姓藏田。明治大学、国学院大学教授。
[8]幕府重要机关之代理长官。
[9]留下性命。
[10]一六八六年。
[11]指陆奥国(古时律令国之一,分布于现今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秋田县部分地区)。
[12]津轻为信为陆奥国城主。
[13]“觉书”即备忘录。
[14]一六〇七年。
[15]德川赖宣(1602-1671),德川家康的第十个儿子,为纪伊国(现今和歌山县及三重县部分地区)之德川家先祖。
[16]前述“纪伊国”之别称。
[17]民间医师。
[18]一九三二年。
[19]“近江国”之别称。现今滋贺县。
[20]为日本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杂志之一。1887年创刊,曾一度于一九四四年废刊。一九四六年再度复刊。
[21]丰臣秀次(1568-1595),曾是丰臣秀吉之养子。然秀赖出生后,与秀吉不和,被囚禁在高野山命其自杀。
[22]一六二四至一六四四年。
[23]一六八一至一六八四年。
[24]阴历二月。
[25]有关丰臣秀吉一代的综合记载。以小濑甫庵的《太阁记》(二十二卷1625年)最具代表性。
[26]有关织田信长一代的综合记载。首卷十六卷,由太田牛一于一六〇〇年著述。另外十五卷则由小濑甫庵于一六二二年在首卷的基础上加笔论述而就。
[27]听故事、传闻后记录下来的文书。
[28]丰臣秀吉政权时分掌政务之五大政务长官之一。
[29]滋贺县与歧阜县界之山。
[30]架在今滋贺县濑田川上的桥。此处为由关东至京都的入口,古时是保卫京都之要塞。
[31]古备前国。于今冈山县东南部,面临濑户内海一带。
[32]今滋贺县大津市。
[33]庆长五年(1600)九月十五日,石田三成西部大军与德川家康东部大军为争夺天下于关原开战。各小国诸侯均加入东西各战阵,因而此战役被称为重大战役。由于西部大军的小早川秀秋背叛,使东部大军获得大胜,此战役后德川家康掌握了天下之实权,并于庆长八年(1603)任征夷大将军。
[34]今京都市东北方向,京都府与滋贺县之间。
[35]今滋贺县大津市南部东海大道上之山坡。
[36]位于今小田原市西南部之山脉。
[37]镰仓幕府初代将军(在任期间1192-1199)。武家政治的创始人。一一八〇年奉以仁王(后白河天皇之第三皇子。一一八〇年与源赖政合谋,集各国源氏讨伐平氏,于光明山鸟居寺前战死)玉旨,举兵讨伐平氏,石桥山战败,富士川大胜。于镰仓巩固东国(大致箱根以东各诸侯国),开创幕府。
[38]指丰臣秀吉。
[39]乃石田三成之城堡。
[40]位于今大阪府中部城市。
[41]今滋贺县南部、野洲川左岸城市。
[42]今滋贺县县政厅所在城市。位于琵琶湖西南岸,古时为湖上交通及南来北往之要塞。
[43]日本名刀品牌。但据记述应为“贞宗短刀”,贞宗为古时名匠,于滋贺县炼铁屋习技艺,锻造各类名刀。石田三成的此短刀现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44]诸侯。
[45]侍所长官。
[46]现今滋贺县之旧诸侯国名。
[47]主君赐予家臣的领地。
[48]位于京都市内。
[49]角仓了以(1554-1614),战国时期(约1467-1573)的京都豪商。以私财开拓了大堰川和高濑川,并尊幕府之命开拓了富士川和天龙川等。在故乡京都其被看成是“水上运输之父”。
[50]指奈良东大寺之大佛殿。
[51]丰臣秀吉就任关白(摄政王)时,于京都内野(京都市上京区西南部至中京区的古时地名)皇居修建的大宅邸。建筑耗时一年。
[52]指丰臣秀次。
[53]一间相当于1.83米,二十间约37米。
[54]陶晴贤(1521-1555),战国时期武将,周防大内家重臣,具有卓越军事才能,被誉为西国无双之将。因其强权政治及其自以为是之性格遭到周围的反感,在大内家逐渐孤立,终于起兵讨伐主君大内义隆。毛利元就等与大内义隆结友有同盟关系,于是与毛利对立。受毛利之计谋,于严岛战败自杀。
[55]毛利元就(1497-1571),活跃于室町时代后期至战国时代,为安艺国之诸侯领主。将安艺小国版图扩充至整个中国地区,并成为战国时代著名将领之一。其外号“谋神”,乃善用各种谋略的罕见的策略家。
[56]今神奈川县之西南部。战国时代为北条氏之诸侯国。
[57]今山梨县之西部。
[58]武田信玄(1521-1573),战国时代甲斐国诸侯。
[59]明治四十年国书刊行会出版,颇受当时的学术界欢迎。收录之古典研究资料分神祇、史传、记录、法制、地理、教育、宗教、诗文、歌文、杂等十部。
[60]今东京都与琦玉县等处。
[61]吉良氏朝(1573-1603),战国时代之武将。
[62]武田信虎(1498-1579),战国时代之武将,甲斐国诸侯,武田信玄之父。
[63]今静冈县西部地区。
[64]今静冈县滨松市北区,为旧诸侯领地。
[65]今川义元(1519-1560),战国时代之武将,为守护骏河国及远江国(现今静冈县地区)之诸侯。
[66]北条氏政(1538-1590),战国时代之武将,为关东一带之霸主。
[67]今爱知县东部。
[68]即一五五八至一五七〇年。
[69]今岐阜县西南端。
[70]同大阪。
[71]律令制度中太政官下是左大臣,紧接着便是右大臣,乃掌管实权者,又称“右丞相”。
[72]今广岛县东部。
[73]即一五九六至一六一五年。
[74]佐贺县北部东松浦半岛北端沿海的村子,现为“镇西町”。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时,这里为大本营。
[75]摄政王及关白之正室称呼。
[76]指《平家物语》。原本完成于一二一九至一二四三年间,描写了平家一族的荣衰,以佛教之因果观及无常观为基调的叙事诗,还有琵琶法师弹奏的平曲。对军记物语、歌谣曲调、净瑠璃等后代文学有着极大的影响。
[77]日本传统剧,分能乐及歌舞伎乐。
[78]今岐阜县之南部。
[79]今爱知县之西部。
[80]今京都市上京区西北部。
[81]今大阪府中部地区。
[82]太政官次官,位于右大臣之下的高官。
[83]西园寺实兼(1249-1322)。
[84]松永久秀(1510-1577),为室町后期大和之著名武将,诸侯。
[85]丰臣秀吉政权时代的五大执政官;前田玄以、增田长盛、长束正家、浅野长政、石田三成。
[86]京都伏见附近地名。
[87]京都北部。
[88]平安时代前期(公元794-901)的诗人,被誉为六诗仙之一。
[89]又称“巡礼歌”。
[90]一一八〇年五月二十六日,奉以仁王之令举兵讨伐平氏的源赖政,兵败平氏,于宇治平等院观音堂前,将军用折扇打开,盘坐在上,念佛后自尽。
[91]镰仓时代后期,由奈良西大寺高僧睿尊法师为戒宇治川杀生之罪建立的十三层供养塔。
[92]地名不详。但根据古诗中所提,地点在京都的宇治。
[93]阴历三日时的月亮。
[94]京都府的丹后町、向日市一带。
[95]今长野县西南部,是丝柏木材的产地。
[96]今高知县中部。
[97]位于今和歌山县东北部。
[98]里村绍巴(1525-1602),室町后期著名的连歌诗人。
[99]里村昌叱(1539-1603),室町后期连歌诗人,绍巴的弟子。与绍巴共同侍奉丰臣秀吉。
[100]奈良的吉野山金峰寺。
[101]南北朝时代,南朝后醍醐天皇之皇居于吉野山。
[102]源义经(1159-1189),平安时代后期之武将。
[103]藤原晴子(1553-1620),正亲町天皇之第五皇太子的正房妻子。其子为后阳成天皇。
[104]藤原前子(1575-1630),后阳成天皇之正房妻子。
[105]智仁亲王(1578-1629),藤原晴子之子。
[106]道澄(1544-1606),圣护院寺庙之僧侣。
[107]今京都右京区,为日本著名三泽之一。别名“遍照寺池”。
[108]日本打造短剑、快刀等历史悠久之品牌。
[109]近卫府的审判官。
[110]京都神社神职。
[111]毛利辉元(1553-1625),“本能寺之变”后,与丰臣秀吉讲和,成为其“五大老”重臣之一。
[112]秀次身边之重臣。
[113]今长野县下高井郡。
[114]今滋贺县大津市坂本本町。
[115]今滋贺县大津市。
[116]《平家物语》中被发配在无人岛上的人物。
[117]今大阪府高槻市。
[118]有皇居、宫中之意。
[119]出家后,粮食蔬菜均不食,仅仅食用树上之果实或野草之修行僧侣之统称。
[120]京都府南部,伏见区附近。
[121]今京都府南部,古来交通要塞。
[122]今北陆地区。
[123]古时,京都附近诸侯国——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之五国。
[124]京都北部地区。
[125]指丰臣秀吉之正妻高台院。
[126]现今京都山科地区。
[127]由来于阿弥陀四十八愿,念佛诵经四十八个夜晚。
[128]现今福井县东部。
[129]仙千代丸(1590-1595),丰臣秀次与侧室於和子所生庶长子。
[130]丰臣秀次与侧室御辰所生庶次子。
[131]丸毛不心(1535-1595),丰臣秀次之侧室。有说非侧室,乃后宫总管。
[132]指“增田长盛”和“石田三成”二人。
[133]武家时代官名,执掌、执行各类政务。
[134]为武家高官官位之一。
[135]今新潟县。
[136]今秋田县。“右太夫”为武家高官官位之一。
[137]今广岛县。
[138]今鸟取县。
[139]历史上真实人物应为“浅野左京大夫幸长”。可能为作者笔误。
[140]今滋贺县甲贺市信乐町。
[141]即“右大臣”,为仅次于“关白”之高官官位之一。
[142]大臣、纳言、参议等公卿之女、后为女官者。
[143]即一六五九年。
[144]指“足利尊氏”(1308-1358),镰仓时代后期至南北朝时代之武将,为室町幕府初期之征夷大将军。
[145]藤原明子(829-900),太政大臣藤原良房与嵯峨天皇皇女源洁姬之女,文德天皇皇后,清和天皇之母。传说为绝世美女。
[146]天皇后宫女官,主管天皇更衣。
[147]始自平安时代(794-1183)的上流宫廷贵族女子服饰。
[148]今大阪府东部。
[149]楠木正成(1294-1336),南北朝时代之武将。河内诸侯国国王及和泉之守卫长官土豪。后在与自九州攻来的足利尊氏战役中,战败身亡。
[150]楠木正行(1326-1348),楠木正成之长子。于河内四条畷,在高师直、高师泰战斗时战败身亡。
[151]今大阪府东部城市。一三四八年楠木正行、其弟楠木正时与高师直、高师泰交战战死处。现市名为“四条畷”。
[152]楠木正行楠木正成之第三个儿子。为南北朝之和解尽力,但终未成,归属南朝。生殁不详。
[153]指“足利尊氏”。
[154]足利尊氏在东寺的布阵。
[155]有多种说法,其一是指箱根关以东的诸侯国。
[156]元弘建武(1334-1336)为镰仓末期、后醍醐天皇朝廷之年号。一三三一年以后以醍醐天皇为中心发起讨伐镰仓幕府之运动,至一三三三年镰仓幕府灭亡。
[157]指“河童”。“河童”是想象中的动物,说是水陆两栖。外形如四五岁的孩童,面部像虎,身披鳞甲,毛发很少。头部凹处可容少量水,水不干,则力大无比。会将其他动物拉入水中,吸其血液。
[158]源实朝(1142-1223),平安后期至镰仓时代的僧人。于醍醐寺从定海学真言法。后于高野山开辟“华王院”,开办讲座,养成俊才。学识、灵能均极其卓越,为高野山之密教研究掀起了新潮。一二一九年为高野山之第三十七代检校。对中世纪密教方面禁止的性之修法是非论以及政治见解均给予极大影响的“而二不二”(即;宇宙根本原理乃多元还是一元之论争)观点始于觉海。在任期间,与吉野金峰山为寺院地盘境界争执费尽苦心。此人为兵库但马人,本姓“源”,字“南胜房”,通称“和泉法桥”。
[159]无台宗教义中的十浩界,出自《佛祖统纪》卷五十,类分为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像觉界、菩萨界、佛界。
[160]顺德院(1197-1242),镰仓前期天皇,名为“守成”,又称“佐渡院”。在位期间为一二一〇至一二二一年。
[161]即一二一七年。
[162]实朝(1192-1219),镰仓幕府第三代将军。在职期间为一二〇三至一二一九年。
[163]地名。
[164]明遍上人(1142-1224),为法然上人之门下徒,被称为“高野僧都”“高野圣”。乃藤原通宪(平安后期公卿,出家后法名“信西”)之末子。幼年入东大寺东南院,研究三论,兼学密教。
[165]建保六年为一二一八年,承久元年为一二一九年。
[166]一二二三年。
[167]指弘法大师与神明(坛上伽蓝)处。
[168]高野山上真言宗寺院。
[169]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170]意为和尚诵经、佛教徒念经的声音。
[171]一佛名。
[172]依此记事想象,大阪天王寺古时近海。
[173]佛教中供佛前圣水,为六种供养之一。又称“功德水”。
[174]佛语。意:于佛界,佛陀、菩萨、修行者均不拘任何约束,自由尽情享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