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子独立一回-沉重的表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社会百态

    2007年夏天,泗水村的村民意外地发现村里出现了蚊子,结果一村人奔走相告,兴奋不已几乎村里所有的人都在传着:村里出现了蚊子了!村里出现蚊子了!!

    第一个发现蚊子的村支书像是立了大功似的,在村民面前到处展示他手臂上的蚊叮红块,至于那只被他拍死的有一泡血的大肚子蚊子,村支书还轻易不给人看呢,生怕村民们争先恐后来瞧稀罕,不小心把这只罕见的蚊子尸体给弄丢了。

    有猎狗一样鼻子的记者尤至立闻讯后,立即连夜撰写了一篇文采斐然的报道,题目是《“死水村”有蚊子了!》,发在了2007年6月18日的一家国家级报纸上。

    真可谓新闻年年出,唯独今年殊。你想想,一个村子有了蚊子也上报,这够得上新闻吗?但读了此文,你会恍然大悟,并感慨万千,从心底承认这确确实实是一条新闻,一条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

    原来这“死水村”原名泗水村,早先这儿山青水绿,环境可好呢。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乡镇工业后,一些城市的小化工厂陆续搬迁到了这儿,不几年,河水或变黑,或变黄,或变红。树枯死了,草枯死了,鱼不见了,鸟不见了。到90年代初,连苍蝇、蚊子也不见了,那股味实在熏得让人受不了,好端端的一个泅水村就此变成了“死水村”。

    当地领导痛定思痛,下大力气治污,关停并转了多家小化工厂,限制了污水乱排乱放等等,经过几年治理,如今终于初见成效,这能不令人高兴吗?难怪泅水村的村民见了久违的蚊子比见到大熊猫来到村里还欣慰。

    有位细心的刁姓读者依稀记起十年前好像在哪家报上曾读到过一篇关于泗水村蚊子灭绝的报道,经反复回忆,这位刁姓读者终于记起,那报道也是这家国家级报纸刊登的。他索性做起了有心人,翻阅了自己的分类剪报,功夫竟没白费,他在环保专题里查到了一篇署名“肖涉溪”的记者撰写的报道,题目是《没有蚊子的泗水村》。文章写得很生动,写他在报社当实习记者第一次下乡采访,从小怕蚊子叮咬的他,带了三星牌驱蚊香与避蚊叮油等,以便抵御乡下成群结队欺生的蚊子大军,但到了泗水村后,发现这里的村民没一家用蚊帐的,更不要说用蚊香了,因为这儿已好几年都没有蚊子了,一只也没有,那些村里的孩子已不认识蚊子是啥样子的,记者感叹说:他还是第一次见到无蚊村。还说如果不是亲眼亲见,他也不会相信云云……

    刁姓读者后来把两篇剪报都复印后寄给省报,但省报未刊登,连回信也没有。

    刁姓读者不死心,又通过多种关系,打听写这篇报道的记者为何人?结果更使他意外的是,据说尤至立就是肖涉溪,肖涉溪就是尤至立,这两个都是笔名,当年这记者刚到报社,还是实习生,所以起了笔名肖涉溪,意谓小实习生;现在嘛,老资格了,有资历了,所以化名尤至立。其实,他的真正名字叫——算了,他的真名还是不提吧,免得脏了读者的耳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