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子独立一回-发现圣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长江人海口的娄城,历史上文化名人辈出,因此,发现几幅名人字画,发现几封名人书信之类是常有的事,似乎已引不起文博部门的兴趣,甚至普通老百姓也听多了,不怎么当回事。

    不过这次都翰墨家发现明代圣旨,还是引起了点小小的轰动。

    首先披露这消息的是《娄城日报》唐记者,他用的题目是《我市惊现500年前圣旨》,据文章报道,此圣旨是明弘治年间明孝宗朱祐樘颁给都翰墨的先祖都人杰的,表彰他在兵部尚书任上勤练兵马,戍边有功,追赠他驾鹤西去的父亲为太子少保云云。

    近来,宫廷戏泛滥,一个个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那影视剧里时不时有个老太监用不雌不雄的怪嗓门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真正见过圣旨的至少在娄城还没听说过,因此这圣旨一出现,能不引起老百姓的兴趣吗?其实,这次又岂止老百姓关注此事,先说电视台吧,那《娄城日报》唐记者的报道一见报,广电局局长马上把电视台台长召来训了一顿:这样重要的消息,怎么能让报社抢了先呢,这是失职啊,电视台的颜面何在?

    电视台台长当场表示:立即亡羊补牢,马上派记者去采访,拍一条外宣片,争取送省台,送上海东方台播一播。

    电视台台长不敢怠慢,派出了最强的一档记者立马前往采访。

    都翰墨似乎已知道电视台会来采访,早早候在了家里。

    摄像机真是个好东西,就这么一拍,电视里一播,多直观,圣旨的大小、颜色,甚至文字都清清楚楚,比之报纸上平面的文字报道的效果胜过不知多少倍。

    在当晚7:30的新闻节目中,娄城人第一次目睹了都翰墨的风采,只见他侃侃而谈,谈圣旨的来历,谈圣旨的保护,谈圣旨的历史价值……

    一夜之间,都翰墨成了娄城的名人。

    第二天,即有文物收藏者来与都翰墨接洽,表示要收藏之,请都翰墨价。没想到都翰墨视金钱为粪土,他颇正气地说:“这圣旨虽为我家祖传,但并非我一己之物,我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献给娄城博物馆。如在我手里变卖了,我怎对得起都家的列祖列宗……”

    市里的领导听说这件事后,对都翰墨刮目相看,指示政协是否考虑增补他为委员,名门之后嘛。

    娄城有一位自由撰稿人已数次采访都翰墨,写了篇《都氏护宝人传记》,洋洋洒洒写了两万多字呢,据他说这篇纪实文学发它个六七家刊物是三只指头捏田螺的事,赚它个万把元稿费是轻轻松松的事。

    《娄城日报》主编知道了这篇报道后,要求先在其报纸上连载,稿费从优。

    正当《都氏护宝人传记》准备载登时,报社、电视台等同时收到了娄城中学历史退休教师隆昆玉的来信,他以十二分肯定的口气说:“都翰墨发现的所谓圣旨,绝对是赝品,请立即停止宣传,以免闹出更大的洋相,被人笑话我娄城无文化人。”

    报社总编与电视台台长收到此信后傻眼了,难道真是上当受骗了?听这位隆昆玉老先生言之凿凿,决不像信口开河的样子。报社总编先关照撤下已排版的《都氏护宝人传记》,准备亲自与隆昆玉接触一次。没想到这次电视台捷足先登,已派了摄像人员采访起了隆昆玉。没想到这隆氏也是书香门第,祖上官至吏部尚书呢。

    据隆昆玉讲:他认定此圣旨有假,原因有三。1.尺寸不对。现在这个尺寸是按影视作品中来的,其实真正的圣旨要阔要长,须两个人展开方可宣读。2.质地、颜色不对。现在的圣旨是黄绫的,这又是从影视作品中学来的。其实,明清时的圣旨是分档次的,给一品至五品大员的圣旨称“诰命”,给六品以下官的为“敕命”。“诰命”为五色绢;“敕命”为白色素绢。3.明清时有荫袭的传统,有封、赠的习惯。都人杰既是兵部尚书,自然属一品大员,不可能仅赠都人杰父亲为太子少保,应该还有对子女的荫袭的说法……

    此事后来公安局参与了调查,事实果然如隆昆玉所言,此圣旨是伪造的。

    当公安机关去找都翰墨谈话时,都翰墨以一种很不以为然的态度说:“你们看看《娄城日报》是几号发的报道。”

    公安机关一查竟是4月1日,西方愚人节那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