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莫测的秦始皇陵
公元前210年7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帝国的君主——秦始皇嬴政死于沙丘平台,但遗体直到九月才被安葬在早已营建的陵墓中。这个陵墓是个极其庞大的工程,早在始皇即位之初,他便开始为自己的奢华陵墓作准备了,但由于工程过于庞大,直到始皇“入住”时都没有真正修好。据史料记载,这个庞大的陵墓前后耗时约36年,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
据《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遣30万人盗掘皇陵。在挖掘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奇特的事,一只金雁突然从墓中飞出,并一直朝南飞去。在数百年之后的三国时期,有人将一只金雁给了一个叫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秦始皇陵。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秦始皇陵位于今西安临潼区城东5千米骊山北麓,背山面水,后有骊山相映衬,前有渭水相环绕,是难得的风水宝地。称雄一世的始皇帝,在建造陵墓的时候也追求至高无上的皇权,皇陵在地面被建造成了一座微型的咸阳城,与当时的都城一样,这里也建有内外两层城墙,内城面积为1300米×578米,外城面积为2173米×974米,虽然这些建筑早已经被毁,但从现代考古确定的遗址也可以看出原先这里肯定存在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较之地面的宫殿,地下真正的陵寝才更为恢弘神秘。
秦始皇陵工程的设计者不仅为始皇帝精心挑选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始皇地宫顶部平坦,底部则像一个长方形,层层向上,封土夯筑而成。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的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更为恢弘、设计更为奇特,算是真正符合“千古一帝”的名号了。皇陵工程之大、耗时之长、损力之多也都是前所未有的。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周回五百余”,即整个陵墓应该高达五十多丈(约115米),陵墓底部周长达2500米,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陵墓早没有几千年前那么宏伟了。通过考古人员的测量发现,陵墓高度约有五十多米,底部周长也仅有两千米左右,陵墓周围还有很多陪葬的墓坑,大大小小共计四百余座。如此庞大的陵墓工程的修建伴随了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墓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在他统一天下之后,更从全国征派了七十多万人去修筑陵墓,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这座规模宏大的皇陵还没有竣工。秦二世继位后,又接着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这样,秦始皇陵的修建总共经历了约36年。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直到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时,便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当年无论是打井的农民,还是参与勘探试掘的考古人员,谁也想不到兵马俑坑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当一号俑坑全面勘探试掘不久,又在一号坑北侧20米处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三号兵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单就兵马俑陪葬坑而言,占地就达到了20 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及马8 000余件,青铜兵器数十万件。这个规模宏大的陪葬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陵寝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此后几十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发现接连不断,专家们在陵寝东侧发现了百余座马厩陪葬坑,17座陪葬墓;在皇陵西侧又发现了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马厩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在地宫西侧的封土之下又发现了十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木车马;随后又在始皇陵北部发现了一座较大的动物陪葬坑,在东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铠甲坑、百戏俑坑……工匠们的精心设计,俨然是在安置一个理想的地下王国,这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引来了无数满怀憧憬的人们。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及内部结构极为复杂,迄今为止凭借我国现有的技术仍无法完整无缺地开启。为了完好保存这个稀世珍宝,国家一直没有开启秦始皇陵的计划,并且派了武警部队在周围驻扎以确保陵墓安全。所以,至今我们仍对这个神秘的地宫不是完全清楚,它引发了人们的猜测与遐想。地宫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的棺材是铜棺石椁,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其中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有以下几个。
谜团一:地宫有多深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解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 600平方米,应该算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了。但由于它深藏地下,我们根本无法了解它的真实构造。那么它究竟有多深呢?司马迁言曰“穿三泉”,这足以说明它的深度已经到了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了。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共同研究,推测出秦陵地宫深度为500~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那么它显然已经超过了陵墓位置与渭河之间的落差,这样的话不仅地宫中的积水难以排出,甚至还会有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同时,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的专家学者也对秦陵地宫深度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出来的,可信度较高,但究竟地宫有多深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谜团二:地宫中有几道门
推测出了地宫的深度,要想真正进入地宫,不得不了解的就是地宫到底有几重门?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有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秦始皇皇陵竣工时的话语,“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从这段话中可以推断出秦皇地宫大致有三道门。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而当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的时候,突然间“闭中羡,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中羡”前用了个“闭”字,在“外羡门”前则用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闭合的,那么内羡门又是怎样的结构呢?想必只有在我们真正进入地宫的时候才能了解吧。
谜团三:地宫中到底有几条墓道?
在没有真正进入地宫之前,人人都希望能尽快揭开秦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考古勘测也在不断跟进,希望能让世人对这座神秘的地宫有更多了解。秦始皇的陵墓中到底有几条墓道也是人们想要了解的问题。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为四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这个不可一世的始皇帝是否也像其他帝王一样在自己的陵墓中设计了四条墓道呢?
曾有媒体报道称,考古人员用钻探的方法在封土东边发现了五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一条。难道始皇地宫中存有七条墓道?
在2003年的一次考古探测中,我们找到了答案。2002年底秦始皇陵考古勘测工作正式启动,在这次勘探中先进的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光谱遥感考古技术首次在中国国内使用,经过勘探,考古队队长段清波为我们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但这次勘探的结果却是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因为勘探结果显示,秦始皇陵除了东、西两个方向各有一条墓道外,其余的都是一些陪葬坑。段清波还笑称这样的结果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他说:“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怪人!”“秦始皇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谁也说不清楚”。这样一个自称为“始皇”的人,13岁即位,21岁亲政,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建造了近60平方公里的宏大陵墓和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人生经历,也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思想,他陵墓中的秘密想必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猜测得到的。
谜团四:地宫中的自动发射器?
2000多年过去了,历史上有很多帝王陵墓被盗的事件,但秦始皇陵的地宫却是一个传奇,我们很少听说秦始皇地下皇陵被盗的消息。究其原因,这跟该陵的复杂结构有关,也很有可能是陵墓中装有隐密的机关,这些机关很可能是致命的,这也就让那些惦记宝藏的盗墓贼们对其敬而远之了。
《史记》是最早记载秦陵地宫中有机关的资料,司马迁说道:“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由此可见,在地宫中安装着一套能自动发射的连弩。连弩是一种很简单的兵器,但奇特的地方就是它能够自动发射,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要知道在秦代是不可能有感应器的,那只能用一个理由来解释,就是这些连弩是被一个个机关控制着的,只要人碰到了机关,连弩就会自动发射。司马迁生活的年代距秦朝不远,想必他的记载应该是有根据的,如果真是如记载所说的,那么这将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了。尽管秦代曾生产过能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应该是一套能自动发射的弓弩,只要外界物体碰到“机关”,弓就会自动发射。我们不知道记载是否属实,想想2000多年前的秦代如果能生产出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那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
谜团五:地宫中水银的用途?
秦始皇陵中有没有水银曾经是个巨大的谜团,并困扰着我们,但现在,这个已经被解开了。
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明确指出过秦始皇陵存有大量的水银,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同样在班固的《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人们逐渐找到了足够的证据证明秦始皇陵中的确存在着水银。据考古人员对秦始皇陵封土的多次采样测试,发现这里的土质和正常的土壤有很大差别,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含量明显高出普通土壤60倍,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而地质学专家也先后到过秦始皇陵进行土壤采样。经过反复测试,他们也发现秦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有明显的“汞异常”现象,相反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由此证明史料的记载是可靠的,秦始皇陵中的确埋藏了大量的汞。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要在地宫中注入大量水银呢?从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寻到一些理由,第一个给出解释的应该算是司马迁吧,他在记载秦始皇陵中存在水银的时候就介绍了这些水银的用途:“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由此可见,秦始皇是希望在自己死后还能像个帝王一样统治着整个国家,指点江山,他便命人用水银造就出“江河大海”。北魏学者郦道元也陈述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他同意了司马迁的观点,只是还有所扩展,认为秦始皇是想用水银来仿造一个微型世界。如果水银能造就一个“地理之势”,那与之相辉映的“天文之势”又将由什么来造就呢?恐怕这个谜只有等到真正打开秦始皇陵的那一天才能揭晓吧!
谜团六:地宫是不是座真空宫殿
陵墓主持者之一,丞相李斯曾就陵墓的设计向始皇帝报告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如果史料记载的这段话无误的话,那么皇陵地宫明显有个外壳,而且在这个外壳笼罩下的地宫应该是处在一个封闭的真空空间里。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按理这段话应该不会有假,毕竟李斯曾以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他对地宫的构造应该了如指掌,而且这段话还是他当面向秦始皇汇报的,又怎敢掺假呢。如果是真的,那么秦始皇陵就必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的地宫。
但目前考古勘探则表明,秦陵地宫是“竖穴式”结构。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会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根本不会存有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七:地宫中究竟有多少宝藏
一提到陵墓,普通人更为关心的是这个陵墓中到底存有多少宝藏,始皇帝的陵墓中又会有多少宝藏?很多传说都说始皇的陵墓中存在大量的宝物,人们对此也深信不疑。究竟这个宝藏的数量是多少?究竟始皇帝都为自己准备了哪些价值连城的珍宝?这是人们千百年来一直想破解的谜。
最早记载说秦始皇陵中有大量宝藏的还是司马迁,他用这样的话夸张地写道:“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显然这个巨大的陵墓中肯定存有众多宝物,其实秦始皇拥有大量的稀世珍宝是毫无疑问的。史料记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征战和掠夺是一并进行的。秦军每攻下一国,就把该国的稀世珍宝和美女掳走,存放在曾经的“阿房宫”中,从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对始皇抢来的珍宝可略知一二,当中有“昆山之玉”、“随和之玉”、“明月之珠”、“太阿之剑”、“夜光之璧”等等。如此多的珍宝,始皇帝又怎会放过,当然成了他的陪葬品。因此司马迁说始皇将奇珍异宝堆满了墓室应该毫不夸张,而且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秦始皇陵园区陆续得以发掘,在一个个发掘坑中发现了大批陪葬品,秦始皇兵马俑凭借它的精巧和庞大的规模已经让世人咂舌,而这仅仅是林园区的陪葬品,20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又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美,装饰之精也是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过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而这些珍贵、精美的陪葬品也仅仅是地宫外侧的。如此推算,那么在地宫中的珍宝的数量和精美、珍贵程度应该是世人难以想象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明文记载的陪葬品就有“金雁”、“珠玉”、“翡翠”等,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很难想象,当我们打开地宫那道门之后会是怎样一个宏大的场面。
以上的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的冰山一角。但我们始终相信,随着考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秦陵地宫终有一天会将它的真相呈现在人们眼前。
紫禁城的三大殿为何不种树
紫禁城坐落于北京市的中心,现称为“故宫”,它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所在地。明代朱棣夺取帝位之后将位于南京的明皇都迁到了自己原来的封地——北京,并开始在北京城中建造皇宫,至1420年即明永乐十八年,紫禁城落成。全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达720 000平方米。有房屋980座,共计9000多间。四面环有高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内所有的宫殿建筑布局均沿一条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呈几何对称展开。依照中国古代的星相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而古代的帝王均以紫微星自居,所以皇帝的居所就被称之为“紫禁城”。在这座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的大宫殿中,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十分雄伟壮观,是古代皇权的象征。北京的紫禁城可分前后两殿,前殿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前殿又称之为“外朝”、“前朝”,是皇帝办理政务和举行朝会的地方;后为“内廷”,又称“后寝”,它是由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的,这里是帝王、后妃们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举行祭祀等宗教活动和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北京的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群。当你兴致勃勃地游览这里时,如果稍加留心,就会惊奇地发现,在象征皇权的前三殿的院内没有种植任何树木。如此大的三座宫殿为何连一棵树也没有呢?
也许有人会告诉你,这是为了突出宫殿的威严气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称外朝三大殿,是皇帝举行盛典的地方,从位置上说三大殿居于整个皇宫建筑的中心,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心。为了突出这组宫殿的威严气势,显示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古代的建筑师们在设计时采取了许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内不植树。从皇城正门天安门起,经端门(现在端门前后的树是辛亥革命以后种植的)、午门、太和门,这之间的一系列庭院内都无树木。当时人们去朝见天子,从天安门进入,经过漫长的御道,在层层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行进,没有丝毫的生命气息,这无疑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形的、不断增加的精神压力,最后进入太和门,放眼望去是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这种精神压力便飙升到了顶点,而这正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对自己的臣民所希望的。威严便是皇权的象征,如果说在这些庭院内都种上树,绿荫宜人,放眼望去皆是红花绿树,人的身心就会在无形中放松下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将会破坏威严的氛围,天子的威信也就难以树立。由此看来,这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如果深加追究你会发现还有别的历史事件和原因使得统治者拒绝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外种树。
有人认为紫禁城里少古树跟清代的一次农民起义有关。据记载,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紫禁城中发生了一次逼宫事件。天理教义军分东西两路向东华门和西华门发动进攻。东路义军因行动暴露,只有数十人攻进了东华门,并被困阻在景运门前。西路义军在内应杨进忠和高广福的带领下攻进了西华门,并一路冲杀到隆宗门前,直逼皇帝居处——乾清宫,但当义军到达之时隆宗门已被关闭。正当无法进入的逼宫义军见宫墙两边树木参天,便索性爬上大树,奋勇翻墙,并砍折树枝,准备火攻隆宗门。虽起义最后被平息,义军终未能攻进内庭,但也给清代的统治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惧,嘉庆在后来就曾心有余悸地写道:“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可能是天理教逼宫的这一情景给统治者留下了阴影,他们惧怕还会有更严重的逼宫事件发生,他们绝对不能置自己的帝位和生命于不顾,而满宫的参天古木可能成为威胁帝王安全的重大隐患,因此三大殿院内便不再植树。这一说法乍听上去似乎合情合理,但没有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也只能是后人的猜测。
也有人猜测是跟明代的几次大火有关。如翻阅故宫大事记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紫禁城的大火竟然是如此之多。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直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了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其后清军入关,仓皇之中李自成从紫禁城撤退,并放火焚毁紫禁城。大火中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熏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
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可见,在明代,紫禁城的大火似乎就没有止息过。如果殿中再种植许多树木,那么紫禁城的火就更绝不了了,这也可能是三大殿不种树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种推测称跟古代的阴阳五行术有关。中国的古人十分信奉命理、五行之说,五行分为“木、火、土、金、水”,和“东、南、中、西、北”这五方相对应。有人说紫禁城中的三大殿正好位于宫城的正中,而且是整个北京城的正中,也就是说它在五行当中属“土”。五行相生相克,木则能克土。紫禁城的主人自然不愿意让自己的权威受到抵制,而古代的建筑师们大多对阴阳五行之说颇有研究,他们自然不会用木来破坏这里的风水。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也可能是当初建造紫禁城的设计师们不在这里种树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宽阔的广场、苍茫的天空的确能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映衬得更加威严壮观,让人无不肃然起敬。当然,三大殿不种树的原因可能还有其他,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谜团,如果你是有心人的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神秘沉没的海底古城
在福建东山县县志中有着这样一段记载:“苏峰山(东山岛东面一座海拔400多米高的临海山峰)对面的文华山,俗传宋帝南临,将都南澳(今广东省南澳县)筑此为东京。忽一日地陷为海。自山下向海,莫穷其际。今城堞犹存,海中尚有木头,潮退海静,海滨人驾舟往取之。”史料记载,东京在福建省东南隅的东山岛外,据说,在南宋末年,为了避免元兵的追杀,左宰相陆秀夫曾抱着小皇帝流落到此处。随着南宋遗民的流入,东京日渐繁华,可是正当它盛极之时,这个城市却突然失踪了。根据这段县志的记载不难推测,在南宋末年,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东京城便随着这次地震沉入了海底。
大家知道,大陆曾发生过多次巨大的变迁,最近的一次大约发生在人类记载的大洪水时期,离我们现在也已经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用“沧海桑田”来形容这些变化毫不为奇,曾经的大海变成了陆地,曾经的大陆却深陷大海,同时也带走了那个时期的古文明。东京城的消失就是一个铁证。我们知道,地球的生命来源于海底,在幽深的海底深埋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也知道,这些沉没在海底的文化残迹,都是过去的文明的见证。
不仅东京城如此,在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城市在一夜之间沉入了海底。随着科技的发展,水下考古工作孕育而生。从此静静的海底世界成为人们探寻远古文明的又一个场所。在广阔深邃的海底世界,隐藏了太多不为人知的文明,当它们在一夜之间沉入海底之后,一切都变得寂静无声。在海底古城空荡荡的房屋和静寂无人的街道上,只有五颜六色的鱼虾和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自由穿梭,阳光透过海水,闪烁着奇妙的光彩……美丽的传说,指引人去探寻奇妙的海底古城。
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海底,一群水下摄影者就发现了一座美丽的海底城市,它便是传说中的玛雅古城——土鲁玛,一座被称之为“攻不破的城堡”。早在西班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中就提到过这座城市。书中指出:残酷的西班牙殖民者曾经占领并洗劫过这座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富饶城市。史料和古城遗址都证明了这座不破城堡的存在。在海底,考古人员发现,这里有保存得很好的城墙、市中心的宫殿,以及一些住宅的遗迹。同时,他们还发现,在这些沉没的古神殿建筑物的墙上还完整地保留了彩色壁画和典型的玛雅装饰图案,从而更加肯定了这座不破之城的确存在过。是什么导致它毁灭的呢?众多墨西哥学者认为,土鲁玛古城位于海岸线上,一次巨大的滑坡使得它深陷海底。
与之相似,意大利的水下考古学家扎尔·德查洛在离意大利威尼斯不远的海下20米深的地方也发现了一处长满水草的古城遗址,据德查洛所说,在这座古城中到处是废墟、大理石圆柱、广场、街道和河口码头的遗址。经历史学家考证,证明它就是安德罗斯岛上的古代海湾城市“皮尔基”。这座历史名城和海岸线平行,全长5千米。由此可以推断,这座城市的沉没与海底滑坡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样,在黑海东部的苏呼米湾海底,考古学家也有了惊人的发现。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一座公元前6世纪米利都遗民建造的古城。据史料记载,这座城市曾经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国际商业中心,云集了来自古希腊、古罗马和小亚细亚等地的商人。通过对该城中发现的遗物进行鉴定,基本上可以断定,这座城市是在公元前4世纪被水淹没的。
同样一座古希腊的城市赫利克斯,也是在公元前4世纪被海水吞没的。据记载,这座海滨城市在公元前373年的一次地震中沉没了,由于强烈的地震导致地壳下沉,汹涌的海水从而涌入了大街小巷,赫利克斯古城就这样被大海吞噬。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百分之七十多的面积是海水覆盖的区域,我们不知道在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不被人知的文明沉在海底深处,等待我们去发掘。仅在欧洲的地中海沿岸,现在已知的海底古城就有东岸的蒂雷城、西顿城,南岸的阿波罗尼罗城、舍尔舍勒城。
海洋学家、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们都对海底名城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潜入海底,除了想发掘更多不为人类所知的古城外,更想探寻的是古城沉没的原因。据史料记载和多方考证,学者们大多认为,地壳的运动导致了这些城市的沉没。例如地震,强烈的地震波引起地壳的剧烈震动,从而导致地面的升、沉,陆地上的城市,尤其是靠近海岸的城市就更容易沉入海底。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时有发生,但海底古城沉没的原因又不可能如此简单,因此现代探寻海底古城沉没的原因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许多海底古城正等待着人们去探寻,许多海底文明正等待着人们去发现,沉默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海底城堡一直在静待着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清代龙脉所在——沈阳故宫之谜
沈阳故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又称后金故宫,始建于1625年,据称是清军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清代历史上仅有三位帝王在这里生活过。它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据称这座占地4.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清朝入关之前的皇宫,也是爱新觉罗氏的“龙兴之地”。380年前,清朝的开创者就是在这里,迈出了他们入主中原的一步。380年后的今天,由于史料缺失,沈阳故宫虽仍屹立在沈阳,但它却留给世人许多待解的谜团。
为保龙脉,努尔哈赤仓促迁都
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紧接着就开始大兴土木,修筑宫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却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盛京(今沈阳),诸亲王、臣子当即强烈反对,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努尔哈赤为何要仓促迁都呢?
民间一直流传:努尔哈赤深信“传统风水”,而他之所以会仓促迁都,主要是为了保住龙脉之气。何谓“龙脉”呢?在风水学中将连绵的山脉称之为龙脉。看似简单的山脉走向,历经众多封建王朝君主追捧之后,就被越传越神了。
从秦始皇被称做“祖龙”、汉高祖称自己是“龙种”之后,龙就成了君主帝王的象征、比附的对象。于是,龙脉就有了另一个喻义,即指那些出过帝王或有可能出帝王,或能够安葬帝王、护佑王室后裔的山水之脉。于是,就有了当政的帝王不惜煞费周章为自己“寻龙探穴”,为自己也为后代找一块安葬“宝体”的“万年吉地”。
民间传说指出,努尔哈赤经风水先生指点,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但是,这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就要飞腾空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努尔哈赤以为这是龙奉天的旨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建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此城便被命名为“奉天”。
当然,传说似乎过于神奇,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教授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表示,历来建都建城,风水都是放在首位的。沈阳在浑河之阳,上通辽河,辽河又通大海,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那么努尔哈赤迁都真就是为了保住龙脉吗?
两位专家又指出,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更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出于战略进取上的考虑。首先,沈阳乃四通八达之处,其地理位置对当时的满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鲜,进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辽阳满汉民族矛盾冲突严重,而沈阳当时还只是个中等城市,人口少,便于管理,这样可以避免满汉矛盾的激化。但不管是不是龙脉,努尔哈赤这次迁都对满金政权的存在和繁荣有着非凡的意义。
“故宫”何时、何人造?
1625年的三月初三上午,努尔哈赤越过浑河进入沈阳城筑城定都。然而,作为都城象征的皇宫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在清朝的史料中却没有记载。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又出于何人之手,一直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也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为何如此重大的事件,在大清历史上会没有记载呢?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件劳民伤财的举措,清代统治者认为不值得提倡,尤其在当年战乱纷争、百姓生活困难,刚刚定都沈阳就修建皇宫,不像是明君所为。而且修建宫殿本身也就是为皇帝建个家,清朝统治者认为没必要将具体建造年份写进史书。所以,史官对建皇宫的大事件采取了回避态度。在清朝的史料中无法找到线索,使得探索只能中断。有人推测故宫在努尔哈赤迁都之前就已经开始建设了。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能。因为努尔哈赤是早上决定迁都,当日就动身的。在没有作迁都的决定之前是不可能开始建宫殿的。通过史料记载分析,历史上对沈阳故宫的最早记载是1637年正月初一,此时皇太极在大政殿举行典礼仪式。结合沈阳的天气,则可以推断大政殿在1636年十月之前就已经完工了。但这些推测都没有一个记载能予以肯定。直到几年前,鞍山市文物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当地发现了一本《侯氏宗谱》,其中的记载才帮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据《侯氏宗谱》记载,负责为沈阳故宫烧制琉璃瓦的侯振举家族“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有专家据此推断,沈阳故宫应该是在天命九年,也就是1624年开始建造的。因此有学者就认定了沈阳故宫始建于1624年,即宗谱中所说的“天命九年”。但也有学者提出异议,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侯氏宗谱》中所说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举一家迁居沈阳的时间,而不是说侯振举搬到沈阳后就立即开始建造故宫。他还列出两点理由来证明沈阳故宫应该是从1625年开始建造的。原因一,1624年,东京城还没有建好,许多贝勒、大臣都还在忙着建自己的住所,努尔哈赤在没有下达迁都命令之前,不可能在沈阳建造故宫;其次,努尔哈赤居住在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不是故宫里。如果沈阳故宫1624年就开始修建的话,那么努尔哈赤为什么不住在故宫里,反而要在故宫城旁居住?这也是有悖常理的。
同样在《侯氏宗谱》中,我们也发现了关于故宫设计者和建造者的记载。据宗谱中记录:“大清高皇帝兴师吊伐以得辽阳,即建都东京,于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须用琉璃龙砖彩瓦,即命余曾祖振举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总之职。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赐予壮丁六百余名以应运夫差役驱使之用也。余曾祖公竭力报效,大工于是乎兴。选择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报效。”从以上文字可以判断,侯振举应该就是建造故宫的负责人之一,但是考虑到沈阳故宫中有许多建筑是满蒙风格,侯振举作为一个汉人,不可能设计出来,所以除了侯振举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对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侯振举只是“烧制琉璃瓦的管窖人”,而不是沈阳故宫的设计者,因为侯振举是从海城迁至沈阳的,在《海城县志》的《重修缸窖岭伯灵庙碑记并序》中可以看出侯振举的身份,其中记载:“清初修理陵寝宫殿,需用龙砖彩瓦,因赏侯振举盛京工部五品官……”我们从《侯氏宗谱》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但经过推敲似乎侯振举只是供给龙砖彩瓦之人,究竟这座颇具满洲风情的宫殿是出自何人之手,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故宫”是何人的居所?
有人说这个问题自不用问,故宫很显然就是皇帝的居所,但在奉天却不是这样。在迁都之后的时间里,并没有记载说努尔哈赤住在故宫中,而是说他居住在位于城北的罕王宫。
在努尔哈赤带领宗族定都沈阳之后,各亲王都开始在城内兴建王府。康熙年间成图的《盛京城阙图》上记载了当时11个亲王的王府,甚至地位远不如四大贝勒的亲王府邸,而当时权倾一时的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只有代善一人的府邸有记载。有关专家分析说,这可能是因为四大贝勒中,除代善和皇太极外,另两个贝勒后来都犯下大罪,按照清朝的制度,他们的府邸自然不会被记录在案。那皇太极的府邸为何也没有记录呢?
专家们认为,皇太极的王府没有被记载恰恰说明了故宫是在他的王府的基础上建造的。所以说故宫原来的主人就是皇太极。专家还指出故宫的大政殿在过去不属于皇宫的一部分,它在解放前还是没有围墙的开放状态,它与故宫中路居住宫殿之间是一条公共道路。建国后,为保护故宫古建筑,才在大政殿和十王亭周边砌上了围墙。所以,现在故宫中路的建筑才是传统意义上的皇宫。因此专家们推测,这里原应是皇太极的王府,皇太极登基之后,没有入住努尔哈赤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是利用自己的王府修建了皇宫。没有新修王宫可能也是担心劳民伤财,而且哪怕是在原来基础上的简单扩建也持续了很长时间,沈阳故宫主体建筑一直到1632年才真正完工。
一座历经沧桑的历史建筑必然有很多的谜团,这些谜团给它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让它更有魅力,它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