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洋灰技术鼻祖”汉斯·昆德心向雇主 鄙夷英帝 拒不交出重要资料
光绪十五年(1889),经济头脑极为灵光的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见唐山一带建筑砖厂等用水泥较多,便开始筹办唐山细棉土厂(英文 Cement Plant水泥厂的译音)。该厂1891年正式投产,产出了中国第一桶水泥。次年唐廷枢病故,接办者贪污渎职,导致水泥质量下降,再加上水泥原料都是购自广州香山一带,船运成本过于昂贵,1893年该厂入不敷出而关闭。1900年,由开平矿务局会办擢升为总办的周学熙着手恢复细棉土厂。他任命原开平矿务局的技师李希明为该厂经理,高薪聘请了精通水泥制造技术的德国技师。这个技师就是德璀琳举荐来的德国老乡汉斯·昆德。
周学熙跟汉斯·昆德接触不久,就发现这个人不但技术精湛吃苦耐劳,而且十分正直,于是便非常器重他。汉斯·昆德也被周学熙的信任和高薪礼聘所感动,觉得周学熙对他有知遇之恩。为了解决水泥原料地太远的问题,汉斯·昆德在唐山跋山涉水到处勘查,采集石灰石和粘土样品反复化验,最后确定唐山的黑粘土和石灰石都是不错的水泥原料,决定就地取材取代广州香山的原料,极大地降低了成本。这为唐山细棉土厂的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水泥有望再铸辉煌!
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周学熙、李希明和汉斯·昆德忙忙碌碌筹备重建细棉土厂的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开平矿务局三下五除二变成英国人手中的开平矿务有限公司了。开平矿权丢失,总办周学熙愤而辞职,他操持恢复的唐山细棉土厂也作为矿务局资产落入英人魔爪。
一身正气的汉斯·昆德痛恨英帝国掠夺行径,对入主开平煤矿的英国资本家采取了拒不合作的强硬态度。当英国人在开平矿务局悬挂起英国国旗的时候,唐山细棉土厂悬挂的却是中国龙旗和德国国旗,理由是这个厂的总技师汉斯·昆德是德国人!为了保护中国企业的利益,汉斯·昆德将细棉土厂所有的技术资料和合同文件,全部拿到自己手中保管起来。当英国人得知这些重要文件在汉斯·昆德手中时,便多次向他索要,并许以重金,但都没有成功。实在没有办法了,英国资本家就让德璀琳出面去要,因为他们知道德璀琳是汉斯·昆德的引荐人。谁知汉斯·昆德并不买德璀琳的账,德璀琳照样碰了一鼻子灰。汉斯·昆德掷地有声地说:“这是中国的企业,所有的文件资料都属于中国人。我受周学熙先生的委托管理这个企业,决不能做背叛雇主而为自己谋取私利的事!”
在汉斯·昆德保管的文件中,有一份是细棉土厂同开平煤矿订的合同,这份合同的内容是“该厂垫款抵押开平矿局,如果一方不愿合办,可提前三个月通知对方,即可分办”。这份合同说明唐山细棉土厂与开平煤矿不是一个企业,你英帝国没有理由将细棉土厂也算在开平矿账上而掠去。一年后,汉斯·昆德得知周学熙从山东回到天津任职,立刻专程赶到天津,将这份合同和所有的资料都交给了周学熙。就是凭着这份合同,周学熙恳请袁世凯出面交涉,终于从英国人手中收回了唐山细棉土厂。周学熙晚年在其《自述年谱》中写道:“彼昆德者,即化验洋灰成功一节,已于启新有生成莫大之德,况又有保护之功”、“使昆德者当日不携出或私授英人[121],则此产早与矿产同入开平掌握中矣。所以未蹈复辙者,昆德之功不可没。”这是对汉斯·昆德最高的评价!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七日(1906.8.26),周学熙向细棉土厂全体人员宣布:从即日起,唐山细棉土厂正式由中国人收回自办了!随后,细棉土厂清理了早已亏蚀殆尽的股本账目,重新招股,次年将该厂更名为“启新洋灰公司”(即启新水泥厂),利用原有的厂房、地亩、机器、家具等固定资产,经过改造扩建和更新,加上汉斯·昆德精湛的技术,不久生产出了百年未衰的中国名牌——马牌水泥。
汉斯·昆德拼尽全力保护细棉土厂的文件资料,为该厂的回归立下了大功,但他对中国人民更卓著的功勋和贡献不在这里,而在于他用自己先进的西方技术,使中国第一个水泥厂起死回生,并以该厂为依托和基地,协助厂董事会将许多水泥分厂建到了南京、黄冈等中国南半部,从此,水泥厂从无到有、从北至南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
有人说汉斯·昆德是中国的水泥之父,这话有点言过其实,因为没有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开办第一个细棉土厂,则汉斯·昆德可能无用武之地,但如果说汉斯·昆德是中国水泥技术之鼻祖,其人则当之无愧。
此外,汉斯·昆德还曾在1925年8月19日正式承包了濒临倒闭的唐山启新瓷厂,使这个瓷厂起死回生,后来与其次子敖特·昆德分别在上海、北平和天津建立了三个启新瓷厂销售站,产品畅销邻近各省,为北方陶瓷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欧洲采购联络要人”和睦·昆德守信重诺 诚实可靠 协助滦矿引进设备
接下来我们说和睦·昆德。
和睦·昆德是汉斯·昆德的哥哥,他是滦州煤矿和启新水泥厂在欧洲采买大型设备的主要联络人。此人诚实可靠,为上世纪初我国进口煤炭机械和水泥机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我国近代采煤机械化以及水泥制造机械化的进程。
开滦历史档案里有许多关于和睦·昆德的记载,阅读这些档案,笔者对他有了很深的印象,即和睦·昆德办事实在,决不是见利忘义的奸商,他得到了周学熙、李希明等许多中国实业家的信任和赞赏。
滦州煤矿领导层面同和睦·昆德接触最早的人是李希明。1908年,李希明被派遣到欧洲采购水泥机械和采煤机械,他的同事汉斯·昆德让他联系其兄和睦·昆德。当时滦州煤矿缺少的不仅是机器设备,同样缺少煤矿技术人才,所以李希明出国之前先委托和睦·昆德在德国的报纸上刊登了一条广告,招募愿意到中国就职的德国采煤工程师。李希明到达柏林后,和睦·昆德将收到的五十多封应征信件交给了李希明。后来在滦州煤矿供职的德国藉技术人员著名矿师雷满,就是通过这次报纸广告招募来的。
在这之前,和睦·昆德已经给启新水泥厂代购过一批蒸汽机等设备,李希明这次到欧洲,经过访查,发现和睦·昆德代购的那些机器,“诚属德国丹国著名之厂,且价亦属省[122]”,得出的结论是和睦·昆德这个“洋毛子”很实在,没有糊弄我们中国人。
到了德国,李希明在许多采购的决策问题上都同和睦·昆德进行过反复的讨论,和睦·昆德的许多合理建议都被李希明采纳。和睦·昆德陪着李希明跑遍了西门子等著名厂家,还带他到德国矿区视察煤矿,到邻国丹麦大型水泥厂去调查水泥生产情况,使李希明了解了欧洲先进的采煤技术、“水洗法”制造水泥技术。李希明马上写信给周学熙,介绍欧洲煤矿和水泥生产情况,订购了各种先进的设备。和睦·昆德答应李希明“照料装运”,负责将中国人购买的大批机械设备发运到秦皇岛,而且比以前收取的费用要降低,“改取三分中用。非特别之电费、川资[123],不别行开账,由其自负”。李希明认为这“尚属相宜”,说和睦·昆德比“汉泊”等商家要“妥帖”得多。李希明写信向周学熙建议,希望自己回国后,在德国大量购买设备的后续事宜由和睦·昆德“全盘经理”。周学熙提出一些有关“罚则”的注意事项后,同意了李希明的建议。此后,滦州煤矿和启新水泥厂购进的设备器材,经过和睦·昆德之手,越过大洋,源源不断地运达秦皇岛和天津港口,为唐山这个近代工业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和睦·昆德之手到底购进了多少器材,从开滦历史档案里能看到的是34批。时间从光绪三十四年,经宣统年代,持续到了民国时期。
今天查看那些档案,仍能体会到当时中国实业家们对和睦·昆德的信任。1909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已经从德国采购回国的李希明收到了和睦·昆德发来的电报,电报的内容是一份定料单,各种器材大约需五万马克。李希明当天晚上就向总经理周学熙写报告请示,“祈饬[124]汇三十万马克交和睦·昆德,以应急需”。第二天,周学熙就在这份报告上批示:“即由胡经理照汇三十万马克,订明交和睦·昆德”。这样毫不犹豫将超过要求的大笔款项汇给和睦·昆德“以应急需”,实属兄弟般的信任。
和睦·昆德给中国人做的事有些无法用金钱衡量。启新水泥厂更新设备以后,利用“水洗法”生产水泥能不能就地取材,这是需要化验的。为了稳妥起见,李希明提出要汉斯·昆德把唐山的“洋灰料”绵石三小袋、黄矸子二小袋、胥各庄黑泥二小袋寄到德国,交给他的哥哥和睦·昆德,让和睦·昆德拿到士密思水泥厂化验。周学熙作了批示,要求立即照办。接收这些邮件和送厂化验这类跑腿的事情,档案中未见向和睦·昆德支付报酬的记录。
中国的民族企业同一个外国人的业务交往,在今天看来很正常,但在当时“仇外”的特殊历史时期,和睦·昆德能得到中国实业家“诚实”二字的评价,并交付重金委以重任,乃实属不易。须知当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做尽了坏事,中国人对洋人没有什么好印象,特别是在唐山这块土地上更是如此,因为中国人辛辛苦苦创办的开平矿务局大型煤矿,稀里糊涂就被外国人掠夺了去,中国实业家对洋人都是愤恨并有提防之心的。和睦·昆德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得到周学熙、李希明等人的如此信任和好评,说明他确实为中国人做了很多好事。
“南京沦陷难民救星”卡尔·昆德不畏日寇 挺身而出 英勇救助中国军民
1900年,汉斯·昆德被聘为唐山细棉土厂的总技师后,第三年他的妻子在唐山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取名卡尔·昆德(后来很多资料译为卡尔·京特)。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汉斯·昆德偕爱妻和在唐山度过童年的儿子卡尔·昆德回国,十几岁的卡尔·昆德到德国接受了西方教育,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924年,21岁的卡尔·昆德又回到了生育他的故土唐山。从小在唐山生活而精通汉语的卡尔·昆德此时如鱼得水,曾任启新瓷厂的经理,还曾为天津的德国禅臣洋行服务。
1931年日寇占领东三省,中国北方包括唐山失去了安宁。想扩大再生产的启新洋灰公司的董事们,决定在江南一带另建新厂,“以避敌日之锋”,于是,南京栖霞山下的大型企业江南水泥公司开始筹备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江南水泥厂投产在即,但“淞沪撤守,战火迫近栖霞,遂告停顿”,大部分人遣散。怎样才能保住江南水泥厂,启新洋灰公司董事会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以夷制夷!因为德国是“轴心国”,丹麦是中立国,而江南水泥厂则是从德国禅臣洋行购进的电器设备,从丹麦F.L.史密斯公司购进的水泥生产设备,启新董事会以江南厂设备款二成未付,“产权仍属丹、德”为由,请丹麦和德国以债权人的身份派员入驻南京,以保护该厂。于是德国禅臣洋行请卡尔·昆德、丹麦F.L.史密斯公司派遣辛德贝格迅速赴南京。这两人分别冒险绕道南下,于1937年12月4日同一天抵达南京。随后,启新董事会委托卡尔·昆德代理厂长。
为了防止日本飞机轰炸工厂,卡尔·昆德与辛德贝格到达的当天夜里就让裁缝制作了巨大的德国国旗和丹麦国旗,悬挂在工厂上空。还指挥工人用石灰和木炭,在地上组成黑白两色的德、丹两国国旗。这些举措使该厂免于轰炸。南京沦陷后日军进行了为期6周的屠杀,日本兵追杀到这座占地2400亩的水泥厂门口,卡尔·昆德和辛德贝格对他们说,“这里是德国和丹麦合资的企业”,拒绝鬼子入厂,保护了逃入厂子的难民。来厂的难民随后增至近2万人,他们不敢走出厂门,食粮极为短缺,卡尔·昆德命手下打着德国旗,花钱去远处村里收购粮食,回来分发给难民。面对许多被日军打伤和贫病无力医治的难民,卡尔·昆德“延(请)医生护士设临时诊所,并商请鼓楼医院轮派医生,为难民义务诊疗”。日本兵屡闯难民区索要“花姑娘”,卡尔·昆德不分昼夜,每次都带着翻译挺身而出去劝阻。日本兵面对这个蓝眼睛“轴心国”侨民,只得不情愿地掉头。“日军放火焚烧摄山镇民房,预架机枪,阻止华人灌救,昆德博士闻讯率江厂(江南水泥厂)员工赶往救熄,全镇房屋免付一炬”。他还组织农民,打捞漂浮在江中烧焦的尸体进行掩埋。
杀戮过后难民返乡,而卡尔·昆德夫妇与日本人的斗争又持续了8年。日本人企图迫使江南水泥厂为日军生产水泥用于军事,作为代理厂长的卡尔·昆德找出多种借口,8年未生产一袋水泥。抗战胜利后,江南水泥厂成了关押1万多日本人的战俘营,此时卡尔·昆德作为战败的轴心国德国的公民也被关在了其中。当地老百姓听说以后,很多人给国民政府写信为他辩白作证,恳求当时的南京市国民政府不要遣送昆德回已成瓦勒的德国家乡。当时的南京市市长马超俊回复了难民信,卡尔·昆德恢复自由,免于遣送回国。中国政府还给卡尔·昆德颁发了一枚红十字勋章表达谢意。卡尔·昆德此后一直在江南水泥厂工作到1950年,47岁时返回德国。他于1987年去世,其夫人伊迪丝·昆德女士2002年81岁高龄时携儿子重返南京,将当年拍摄的水泥厂难民营照片,赠送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时间老人悄悄淡化了人们的记忆,近代水泥业和煤炭业在华夏大地蹒跚起步的脚印、南京大屠杀的灾难和血腥等等,如今只能在尘封的档案中辛苦地寻觅。透过这些历史档案,我们看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昆德一家人亦在其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