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矿历史档案觅珍-初建煤矿对当地百姓生活的影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开、滦两矿初建时征购农民土地,必定要引起一部分地主及有关阶层人士的反对。时间的推移及矿业发展让当地百姓尝到了甜头。他们到煤矿打工,获得报酬,甚至改变农民身份而成为工人,使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

    《滦县志》第十二卷40页,记载了赵各庄穷孩子马文炳依靠滦州煤矿薪资起家的故事。

    马文炳是赵各庄土生土长的老百姓,小时候很爱读书,但家里穷得“膏油不给”(即连点灯的油都没有),只好“燃香火照读”,不亚于古人的囊萤映雪。冬天里手都冻坏了,照样学习。由于他刻苦学习,长大后笔头子上的功夫很是了得。此外马文炳的品德优良,在家里很孝敬老人,二弟两口子相继去世,他就和三弟共同抚养二弟的三个孩子,使他们都很有出息。村里人都敬佩马文炳。

    清宣统己酉年(1909),周学熙知道马文炳很“诚笃”,在村里也很有威信,于是聘请马文炳到他手下做事。马文炳知道“国家之富强在乎振兴实业”,所以他痛快地到滦州煤矿就职,“不辞劳怨,慨任其事”,工作十分卖力气。“久之利源既辟,国家与民咸受其福”(煤矿出煤以后,国家和人民都得到了好处),而马文炳也挣了不少薪金,买了股份“坐收其利”。

    马文炳的祖上曾经在赵各庄开过义塾(慈善性质的私人学堂),但是后来逐渐衰败,以至于马文炳生下来就穷得叮当响。而此时,因为他在周学熙开办的煤矿任职待遇很高,生活富裕,马家又兴旺起来了。于是马文炳重振家风,“乃以提倡教育为己任”,干起了祖宗的老本行,先后共创办男女初级小学各一所。买地和建造教室房屋的钱,全都是马文炳自己筹措的,而且“经营始终,有条不紊”。

    马文炳是70余岁的时候去世的,赵各庄的老百姓“思其对于家庭之整肃、社会之殷拳,毅力热心,没世不朽”,便为他立了一块“德范碑”。估计赵各庄的这块碑今天已不存在了,不知道年老的人是否见到过。

    类似马文炳的例子虽然在《滦县志》里只有一个,但由一斑可窥一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