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县志》由滦县志局编撰,而滦县志局成立于民国十三年(1924)。该局成立以后,由于经费困难,又处于战乱年代,当局“苟且敷衍,以至数年续修,毫无成绩”,期间修志工作不断停顿。编撰后期,日本势力侵入冀东,滦县情况十分复杂。这些外部因素,使得《滦县志》直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夏末才完稿付梓。
该书在编撰的12年过程中,换了多人,最后成书时的“总修”(主编)是张凤翔,此人家在今九百户村南部十余里的一个村子,是当时冀东一大文豪。滦县志局后期的局长叫薛岳一,他是当时尹汝耕汉奸政权派往滦县志局的名誉局长。
《滦县志》全书分上下函(古书的包装方式),共十八卷。采用了我国传统的修志分类法,极为规范。其中,从滦州有史以来的政治、经济、宗教、教育、工农业,以及文臣武将、民间异人的记述等,洋洋大观,无所不包;上至天文气候,下至地理之山川风物、花鸟虫鱼、农作物,虽至细至微亦无所不及。该书的文笔极具功力,遣词造句华美而贴切,特别是每章开头的编者按读起来抑扬顿挫,音韵铿锵,从文学艺术上来说,读此书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该书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很多观点反动、迂腐而可笑,有的足可让今人喷饭。甚至在书的末尾,还出现了一张当时志局局长身穿日伪军服的照片,令人恶心。此外,书中烈女、烈妇、节妇、孝妇之类的记载竟占了一整卷;音乐、乐器也占了一整卷,而且这两卷都很厚,针对全书内容来说,略显比例失调。编者在书中加进了主编一些个人的经历,以及对一些事件的个人看法,对一部严肃的志书来说,有失规范,也显得编者有失风范。该书对开滦历史的记述也很不详尽,并且与开滦原始资料相比有明显的错误,让人不可理解。
目前开滦档案馆馆藏的《滦县志》名义上也是上下函,但只有15卷,而且这15卷中11、13、18卷重复,所以,开滦今天事实上只有12卷,占整部书18卷的三分之二。
试想当年,开滦捐助了1000块大洋,滦县肯定也会回赠《滦县志》若干部,正是因为非只一部,所以在保存过程中散乱混装,造成了11、13、18卷重复装函,以至于后来流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好在《滦县志》出版是1936年,至今年代未久,民间特别是滦县和唐山市档案部门,必不至于概无全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