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塘与致和塘
太仓的盐铁塘与致和塘这两条河属人工开掘的河道,且都流经市区所在地。盐铁塘南北走向,横贯老城区,致和塘东西流淌,穿城而过。一座不大的小城,有两条古老的河道构成“十”字形,小城沿河建房,依河成街,这在其他城市是不多见的。
相传西汉初,刘邦的侄子,即被封为吴王的诸侯王刘濞,在封国境内大量铸铁、煮盐,为方便运盐铁而沿“冈身”(即古代的海岸线)开挖了一条运河,这条运河就是现在的盐铁塘,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关于致和塘,俗称太仓塘,据《考桑志》及宋代凌万顷的《边实》介绍,旧称娄江,因于宋至和年间修建江南水网时整修过而得名至和塘,后于元代致和年间疏浚,因而习惯上称致和塘。
早年的致和塘沿岸是太仓最热闹的地段,尤以武陵桥为中心,宋至和年间,僧文惠在此建桥。元代时武陵桥堍有著名的沧江风月楼,文人骚客都爱在那里雅聚。元代太仓诗人马麟咏《沧江八景》诗中有《武陵市舍》,诗云:“溪头不种桃花树,商贾年年桥上多。昨日扁舟风雨过,无人肯着钓鱼蓑。”当年胜景可见一斑。据有人考证,宋、元至明、清,致和塘沿岸均为住家,不少商贩驾小船沿河叫卖,若哪家闺阁小姐想买东西,只需用绳子吊一竹篮下去,即可把所需物品买到家中。当年这致河塘水清、鱼多,即便昏晨或雨天,也不时有船儿驶过。小桥一个接一个,极富水乡韵味。
目前致和塘上最值得骄傲的是有四座货真价实的元代石拱桥——海门第一桥、州桥、皋桥与水关桥,以及始建于元泰定年间的药厂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西水关桥,还有始建于宋至和年间的武陵桥、始建于元代的致和桥、始建于明代的长安桥与利济桥等。致和塘附近依稀还残留当年“小桥流水人家”的痕迹,使人发思古之幽情。
海门第一桥
海门第一桥又称南周泾桥,位于太仓市城厢镇东门街边濠弄口,跨致和塘上,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其为三孔石拱桥,长17.26米,宽4.58米,高5.18米,桥身用青石建成。拱石上刻有资助修桥人名单和造桥年代,正中地福石上刻有“海门第一桥”五个大字,全桥四块条石和两侧石栏板上均雕刻有各种图案。桥面中央一块3米长的龙门大石上,刻有八卦图,建桥至今已近700年,仍较完好,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桥北孔原已淤塞,后重新挖出,恢复原样,挖掘时,在河道里发现了多块刻有牡丹、缠枝莲和动物追逐腾跃图案的石栏杆,以及元代、明代的瓷器残片。
州桥
州桥,位于太仓城厢镇府南街南端,横跨致和塘,僧崇福于元天历二年(1329)建造,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州桥乃三孔石拱桥,俗称三环洞桥,桥长16.2米,中孔矢高4.27米,跨宽8.05米,由九道拱石组成,采用两端有榫卯的多绞式拱石相连接,拱石上对称地刻有寿桃顶,莲花座相配的长方形铭文浮雕各两块,镌有“太仓镇守千户桥,奉议大夫昆山州知州卢”“大元天历二年岁次己巳十月”等字样的浮雕,并刻有“大元天历二年”等字样。正中地福石一侧刻有“安福”两字,古朴苍劲,可知原名安福桥,因桥心正对老的州府门,故更名州桥,桥面沿石正侧面有乳丁,两侧有圭脚。
据太仓地方志记载,本邑沙溪人、升至太平军监军的韩吉廷,在太平天国失败不久,即被清统治者杀害于州桥上。虹桥碧血,千古忠魂,此处也就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皋桥
皋桥在今张溥故居前面的致和塘上,原名兴福桥,俗称高桥,单孔桥,元代元统二年(1334)建。桥长5.03米,矢高4.41米,宽3米多,拱石上刻有一组荷叶莲花铭文,正中地福石一侧刻有八卦图一幅,两旁刻有“兴福”二字,字旁各有对称的图案。此桥有桥耳四个,顶面刻碗花,桥耳下用抹角柱,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鸡桥
金鸡桥在今太仓科教新城的南广寺附近,南北走向,为单孔石桥。桥面宽3.76米,孔高2.58米,孔长4.76米,桥孔中央券石上有铭文浮雕,因桥面石中央有鸡形浮雕,故俗称金鸡桥。金鸡桥为宋绍兴年间的南广寺主持建造,在元代至正年间重修,距今至少有六七百年历史。
井亭桥
南郊的井亭桥横跨于张岗门河上,系三孔桥,建于元代元统二年,为南广寺主持改建。桥面宽3.37米,三孔全长16.7米,中孔高2.88米,长5.8米,桥孔券石呈分列式排布。中孔北面券石中央有一组铭文,铭文碑上有荷叶浮雕相领,下游莲花浮雕相托。根据铭文记载,井亭桥原名众安桥,有近700年历史。
水带桥
水带桥在浏河天妃宫附近的河道上,始建于唐代,当年系木桥,相传日本的遣唐使曾从此桥走过,因为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故名水带桥。
民间另有故事相传,当年一个漂亮的日本姑娘路过这里,一不小心,身上的衣带被江风吹入老浏河里,故俗称此桥为水带桥。
东亭子桥
出太仓东门两三里路有东亭镇,明初时,靖海侯吴桢在此造了一座亭子,俗称东亭子。当年此处上通娄江,东入东海,水面有两三里之阔,为方便乡人进出,建有一桥,老百姓习惯称东亭子桥,其原为木桥,清光绪三十年(1904)改建为石桥。此桥系花岗石构成,桥柱、桥面、桥栏均为花岗石,历经百年,依然不损不坏。此桥与一般石拱桥相比,要窄一些,官轿进出,或许不太便利,但乡民挑菜担柴,则绰绰有余,故向来深受百姓喜欢。石桥建成后,本邑文人沈兰征曾有一联“顾兔东亭,载酒人迎双岸月;垂虹南浦,移舟客趁半泾潮”书于桥柱。
明景泰年间进士、监察御史高宗本将此处列为“太仓十景之一”,谓之“东亭柳月”,并诗云:“城东疏柳一亭幽,夜静长悬半月钩。野色苍凉霞彩散,鸡声杳渺曙光流。乡民弛担论新苧,估客乘潮放短舟。记得元戎曾驻马,帆樯一路拥貔貅。”
此处在元代时还曾被诗人马麟列为“沧江八景之一”,谓之“半泾潮生”,有诗曰:“渔船高舶喜通津,挝鼓推牙祀海神。风色趁潮波浪急,扁舟愁煞渡江人。”
2 故居墓园
王锡爵故居
王锡爵故居位于太仓市城厢镇新华东路60号,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现存门屋三进,门楼面阔五间,门厅左右为上、下二层,这种门楼的式样在江浙一带是绝无仅有的,俗称“太师第”。
此处为明代万历年间首辅王锡爵的府邸。王氏一门英才辈出,王锡爵曾孙王掞在清康熙年间亦官至大学士,人称“祖孙宰相”“两世鼎甲”;王锡爵之孙王时敏、王时敏之孙王原祁是名闻海内外的娄东画派“四王”中的代表人物。此故居也是娄东画派代表王时敏、王原祁的出生地,因此该建筑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故居内设有太仓历代碑廊,保存有元代赵孟頫所书《归去来辞》石刻原碑。
王锡爵故居的花园中陈列着“四王”雕像,分别是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画家。他们成为师友或为亲属对清代和近代山水画有深远影响。
2002年,王锡爵故居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溥故居
张溥故居位于太仓市西门街区新华西路57号,为明代著名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张溥的住宅,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此处为张溥幼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是一幢三进建筑,第一进为大厅,第二进、第三进均为二层楼房,前后房屋楼下有回廊相通,楼上为独具特色的“通转走马楼”,堂堂相应,楼楼相通。三进后面还有一个景色别致、小巧玲珑的小花苑,整套建筑斗拱齐全,工艺精湛,布局精巧,配以围廊厢房,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
张溥故居的价值主要在于它较完整地保存了明代“尚书府第”的建筑风貌,规格较高,建筑工艺精良,布局合理,古朴简洁,其主要构件均为明代建筑遗物。张溥故居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历史纪念价值。
吴晓邦故居
吴晓邦于1906年出生在太仓沙溪镇,是我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实践者,是杰出的舞蹈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舞蹈协会主席,第二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党组成员等。
吴晓邦故居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沙溪镇的老街上,建于1927年,为上海工匠所造,是一幢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洋楼,因为呈白色,俗称“小白楼”。其占地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共有房屋12间,有欧式风格,室内有壁炉,房顶有瞭望台。
此楼做过沙溪镇党委、政府的办公楼。20世纪90年代末,正式定名为“吴晓邦故居”,对外开放,陈列有吴晓邦的照片与生前用过的东西以及他的书画作品等。
梅花草堂
梅花草堂坐落于太仓浏河公园内,是当代极负盛名的百岁丹青大师朱屺瞻先生年轻时习画的画室,始建于抗战以前,草堂建成后,名流毕集,齐白石、沈尹默、黄宾虹、潘天寿等十多位艺术家先后为“梅花草堂”赋诗作画。
朱屺瞻一生喜爱梅花。抗战时,浏河老宅被日军焚毁,新宅亦弹洞满壁,朱屺瞻遂拆老宅之余屋,修缮新宅,并把日寇炸弹坑挖为“铁卵池”,池边土坡上遍植梅花,题其居曰“梅花草堂”,自号“梅花草堂主人”。1936年,朱屺瞻邀潘天寿、姜丹书、金维坚、吴茀子、张振铎至浏河梅花草堂雅集,吟诗作画,研讨艺事,欢聚数日而散,后集得海内名家王一亭、齐白石、黄宾虹、吴湖帆、贺天健、丁辅之等所作梅花草堂图,汇为一巨册。1991年朱屺瞻百岁时,浏河镇政府在其故居重建“梅花草堂”,计一院五室,分为展厅、画室、会客厅等。为此,朱屺瞻向梅花草堂赠送了《春风新长紫兰芽》《老干横生色如铁》《雨后溪山》等六幅精品画作。
郏亶墓
郏亶是北宋时为王安石欣赏的吴中著名水利学家。他曾出任司农寺丞,负责兴修两浙水利,著有《吴门水利书》等,是一位对吴中水利有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太仓州志》载:“郏亶墓始筑于宋代,有墓道、墓门,两侧有石马一对,并有专祠一所,后废。”清同治七年(1868)知州蒯德模厘正墓道,修筑墓门,重建郏司农祠墓,后又废。
今弇山园内郏亶墓边的土墩即为原墓所在地,其上的封树有榉树、黄杨、冬青、老槐、剑麻、枣树等,长得郁郁葱葱。土墩边上的郏亶墓为1993年8月建造的,四周杂树荫蔽,松柏环抱,幽静而肃穆。
目前有一石亭,亭内竖有“重建郏司农祠记碑”,倒是真文物,乃清同治七年知州蒯德模厘正墓道、修筑墓门时所立。
王世贞墓
王世贞系明代著名的文学大家,乃“后七子”领袖,独主文坛20年。他的墓在太仓市原牌楼乡。明清时,这里有“凤麟故里”的牌坊,是纪念王世贞、王世懋兄弟的(王世贞号凤洲,王世懋号麟洲)。
王世贞的墓与其父亲兵部侍郎王忬、其弟王世懋的并排。中间是王忬之墓,左、右为王世贞与王世懋之墓。
此墓为发券状,由糯米拌和石灰浇制而成,十分坚固,只砸出一洞,墓还在原处的田野里。墓前原本还有石人、石马、华表等,现都埋在田埂与河边的土里。
吴健雄墓
吴健雄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1997年她在美国纽约逝世后,按她生前愿望,其骨灰由其夫婿袁家骝专程送回中国,安葬在吴健雄的家乡——太仓的明德中学校园内。
吴健雄墓园的建筑方案是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经世界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修改、审定而成。墓园占地1372平方米,由三部分组成,墓园的西部为墓园的主体部分。主体建筑呈圆形,是由国产中国黑花岗岩铺设而成,花岗岩乌黑锃亮,十分肃穆,墓穴安置在直径9米的水池之中,墓穴外部为呈一斜面的圆柱体,既体现了优美的几何风格,又仿佛一个直冲云霄的火箭,象征着吴健雄教授在科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圆柱体的斜面上镌刻着由《吴健雄》一书的作者、台湾名记者江才健先生题写的墓志铭。池中间有两个风水球,两球直径达60厘米,由意大利进口蓝珍珠花岗岩制成,每个球重达300多公斤,当接通电源,石球会随着水流缓缓转动,球顶上喷出高低不同的水柱,它们象征着吴健雄教授在美国华盛顿低温实验室,通过钴60-β衰变实验来验证杨振宁、李政道“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模型。这一设计设想不仅使墓园动静相映,而且使墓园更具有浓郁的科学色彩,为此,李政道教授亲笔为墓园的造型题写了释文。
墓园的北侧有一幢紫薇阁,由吴健雄、袁家骝夫妇捐资建造,用于接待来客。紫薇阁与墓园之间有一棵高大挺拔、树冠硕大的紫薇树,此树系吴健雄父亲吴仲裔亲手栽种,已有百年历史。吴健雄小名“薇薇”,因此这棵树也就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墓园的东部是一环形照壁,照壁用花岗石拼贴而成,气势雄伟。照壁由八垛由低而高的照墙组成,象征着吴健雄教授勇攀科学高峰的足迹。八垛照墙高低各相差50厘米,隐喻吴健雄教授享年85岁,照壁上有杨振宁教授亲笔题写的“吴健雄墓园”五个石绿色大字,熠熠生辉。墙上嵌着六幅巨型汉白玉浮雕:“浏河的童年”“柏克莱深造”“曼哈顿计划”“对称性革命”“核物理女王”“永恒的情怀”。这六幅画面记载了吴健雄一生主要的活动足迹,也记载了她为科学做出的巨大贡献。
吴健雄墓园已成为一个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一个激励人们攀登科学高峰的示范讲堂。
3 园林孑遗
据地方志记载,“吾娄园林之盛,甲于东南”。明清时,太仓民间有“姑苏园林甲天下,太仓园林甲姑苏”之说。
太仓的园林,宋代有五柳园、周氏园等,元代有乐隐园、墨妙亭、春水船等,明代以后就比较多了。据明张采的《太仓州志》记载,当年太仓比较有名的园林有:“弇山园”,为明代大文豪王世贞所建造;“王氏麋场泾”,系王世贞大伯父王静庵所筑;“王氏园”“乐郊园”,王锡爵所治;东园,为王文肃别墅;日涉园,都督尚英所筑;“田氏园”,系填海卫田千户筑;离薋园,亦为王世贞筑;澹圃,因石美、树美、花美、水美、建筑美,俗称“五美园”,王世懋筑;学山园,主人为复社领袖张溥的从兄、篆刻家张灏,蕃圃建造。清代,太仓名园有大画家王时敏的南园、大诗人吴梅村的“梅园”、江姓盐商的逸园以及孔姓的“百花庄”等。
由于太仓位于上海与苏州之间,历经太平天国、抗日战争、“文革”浩劫、老城区改造等,多数园林已荡然无存,十不见一,加之太仓地处长三角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变化大,日新月异,目前城区内的古典园林仅剩明代的弇山园、南园,沙溪镇尚存元代的乐荫园。
乐荫园
乐荫园原名乐隐园,位于太仓市沙溪镇,系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为元代晚期隐士瞿孝祯所筑,是其隐居之地。旧园湮没无存,仅留木杓浜湖池一潭。1982年,在旧园原址重建,更名乐荫园,面积22.5亩,其中水域面积5亩,建筑物临池而建。
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池居中部,四周环以假山、长廊、水榭、花厅、六角亭、通津桥。西部入园大门围墙仿苏州拙政园而建;北侧小花汀内清明简洁,配以精工细刻的木格窗,可一览屋后小院内梅、竹、芭蕉、大竹和假山石构成的精致秀美的山景。长廊、水榭临池,隔岸北望,杨柳依依。西部为雕花厅,梁上雕花精致,有玻璃长窗,厅高宽敞。厅前平台宽阔,亭后外露台濒临水池。东部茶室为园中之园,是游客休憩的佳地。乐荫园内最有价值的当数宋太祖第八世皇孙赵伯承的墓碑了。
弇山园
弇山园,原为明代大政治家、文学家王世贞的私家园林,明代时为太仓园林之首,有“东南第一名园”之誉。
现弇山园是根据明代筑园大师张山人的《弇山园》真迹白描图重建,恢复了弇山堂“嘉树亭”“点头石”“分胜亭”“小飞虹”“九曲桥”等20多处景点。公园面积现为110亩。
园内人文古迹众多,有宋代水利学家郏亶墓、元代的墨妙亭、元代大型“铁釜”等众多景点。
弇山堂 弇山园的主建筑,为移建。20世纪90年代老城区改造时,对清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王掞的保素堂进行保护性搬迁,2003年移建恢复于此,更名为弇山堂。
大铁釜 大铁釜在今弇山园进门左侧仅几米的地方,有古朴的石亭覆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代朱国祯的《涌幢小品》一书记载,铁釜原先有七只,在太仓南门外的娄江边上,明初被移至小北门外苏州府造船场。在历史的变迁中,铁釜仅剩一只,于1911年移至现在的位置。这硕大无朋的铁釜内径为164厘米,深87厘米,厚5.5厘米,口边阔7厘米,有数吨之重,有700多年历史了,依然没有锈蚀,可见当年铸造工艺的精湛,那么,它是派什么用场的呢?其实,这就是一口大铁锅,用来浸煮竹篾缆绳的。把桐油倒入大铁釜内,再把用竹篾编成的缆绳盘置于釜内浸煮,釜下加火烧之,使沸腾的桐油渗入竹篾之中,这样,竹篾缆绳就防蚀耐用,不怕咸性的海水腐蚀了。在古代没有粗尼龙缆绳的情况下,这实在是个聪明之举。
墨妙亭 墨妙亭系太仓著名景点,一度为太仓标志性的古典建筑形象代表。据地方志记载,该亭原址在城北的淮云寺内,此寺为元代浙江军器提举官顾信舍宅为寺的。顾信与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私交甚厚,曾拜赵为师,潜心学习书法。其辞官归故里太仓时,赵孟頫为其临别赠书,写下了《归去来辞》与《送李愿归盘谷序》两幅墨宝相赠,顾信如获至宝,回太仓后即勒石示之,筑亭翼之,起名为墨妙亭。
1983年3月,重建墨妙亭。亭后壁嵌有按明代拓本重刻的赵孟頫《归去来辞》碑等,亭侧的碑廊有唐褚遂良《枯树赋》以及赵孟頫《重建海宁禅寺》碑等石碑九块,颇有文化气息。
相传明阉党魏忠贤专权,其党羽苏州巡抚毛一鹭在山塘为其造生祠,严令太仓送赵书碑刻,太仓人不愿拱手相让,又迫于其淫威,最后在当地学政陆应麟等提议下,敲断碑刻,因碑已残损,不宜放在生祠才得以保存。清代时,此碑移嵌于太仓孔庙大成门壁间。“文革”时,断碑又不见影踪,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普查文物时,才发现一段成为洗衣石板,一段充作猪栏垫板,得以幸存。
现存的墨妙亭虽为重建,却古色古香,犹如旧物。亭前湖畔的石栏,是原孔庙月亮池的旧物,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亭内,“墨妙亭”三字为本邑丹青大师朱屺瞻手书。当地耆宿王君麓老先生还撰写了“墨妙建新亭,点缀园林景色;文明耀古园,发扬艺术光辉”的楹联,为已故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左笔。亭内抱柱楹联为潘景郑撰文,沈抱一所书,上联为“墨痕垂娄水,长护新亭同仰之”,下联为“妙迹传鸥波,远珍遗范式高风”。
望海峰 位于弇山堂前,为一傲然独立的一峰假山。相传此石乃北宋花石纲之遗物,明代时为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之弟王世懋澹圃所有。
通海泉 此泉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张宗源开凿。原来属圣佑道院,后改建公园,被划入园内。此泉其实是口井,因井口有4个井眼,俗称“四眼井”。此井有个特别之处,即使大旱不雨,它照样不干不涸,邑人疑为通海,谓之“通海泉”,沿称至今。
南园
南园,位于太仓市区,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400多年历史,为当时的大学士首辅王锡爵营建,占地三十余亩。园内建有“绣雪堂”“潭影轩”“香涛阁”诸胜,是王锡爵处理政务和种梅、养菊之处。早年四面有河道,可从廊桥进出。
清初,王锡爵之孙、画家王时敏与叠山大师张南垣合作增拓。园内有二峰名“簪云”“侍儿”,系自“弇山园”移至此处,乾隆时此园荒芜,嘉庆、道光年间重建,同治时又修,后渐破旧。抗战时毁损于日寇的炸弹,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被辟为苗圃,后前园废。
自1998年8月,重建南园将街坊改造中有价值的十余栋古建筑,迁至南园,逐步予以恢复。目前已恢复了“门楼”“绣雪堂”“香涛阁”“大还阁”“鹤梅仙馆”、“寒碧舫”“潭影轩”和“长廊”等18处景点。重建后的南园占地50多亩,门楼为典型的明式风格,为卷棚歇山顶、飞檐斗拱,甚为古朴。其悬挂的匾额“南园”两字系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大门两侧的漏窗(俗称花墙洞),选用了书卷、画幅、棋盘、古琴等物,寓琴、棋、书、画之意,体现了园主的艺术旨趣。
绣雪堂曾为南园主建筑之一。其匾额为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本邑王世贞手笔。当年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陈继儒曾于明元启七年(1627)来南园雅集,在绣雪堂饮酒弹琴、绘画吟诗。董其昌还在墙壁上题了“话雨”墨宝,后刻石立碑。顺治三年(1647),王时敏邀请吴梅村、白在湄等名流在此弹奏琵琶,几人叙述乱难,相对哽咽。重建的绣雪堂主要利用了武陵街上鸳鸯厅的拆迁木料。鸳鸯厅建于明末清初,该厅原为王时敏的次子王揆宅中的花厅。王揆为“娄东十才子之一”,此厅后归抗倭名将俞大猷后裔所有,再后来成为俞姓的宅第厅堂,称为求世堂。俞家在太仓也属名门望族,可说人才辈出。所谓的鸳鸯厅,只是一种建筑结构,这是江南厅堂建筑的一种特色风格,其房梁是对称结构的,外观为一大厅,实则为南北两厅相连合一,故俗称鸳鸯厅。
桴亭遗址
陆世仪,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江南大儒。明亡后,陆世仪隐居读书、著述、讲学,历主东林书院与毗陵等地的书院,声名日盛。其在家乡太仓讲学,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在今海门第一桥西南创设尊道书院,初名桴亭书院。今桴亭遗址即陆世仪读书处,地方志上有记载,《中国读书大辞典》上也有“陆世仪读书处”的条目,予以专门介绍。
桴亭旧址在今太仓周泾桥南、九龙湾北,明嘉靖时为道教纯阳庙。占地面积虽不大,但花木扶疏,有流水一湾,有小亭一座,亭侧有“陆世仪先生读书处”石碑,系同邑新塘乡人彭甘亭手书。
“桴亭月色”是“娄江八景”之一,在清代,与“南园鹤影”“隆福荷风”“九龙秋韵”等景致齐名。
现今致和塘北岸沿河的“陆世仪读书处”与“桴亭月色”碑,为近年重建修复的,歇山式屋顶的长方亭为四面敞开式建筑,亭前、亭后遍植佳树名花,是游人休憩之地,或是读书看报之处。若在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辉洒亭,在此赏月,心旷神怡。
4 寺庙道观
太仓虽然不大,却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俱全之地,这在全国的县级市中是不多见的。当然,其中以佛教为最兴盛、庙宇最多、信徒最广。
寺庙撷英
太仓的寺庙最早的是鹿河的圣像寺,据地方志载,三国吴仆射徐真在陆河(即今鹿河)捐宅建圣像寺,也就是说,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太仓已经出现了寺庙。
太仓天妃宫,位于长江入海口的浏河镇东市庙前街,为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留下的重要历史遗迹。
天妃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一说宋宣和五年(1123),由旅居娄江口的闽粤海商建造。元至正二年(1342)重建,移建于现址;明宣德六年(1431)大修;清乾隆五年(1740)复修。道光十四年(1834),江苏巡抚林则徐再修,至此粗具规模,遂成奉祀妈祖的显要道教宫宇。天妃宫前有照壁、山门、钟楼、鼓楼,入宫有正殿、后殿及道舍等;正殿高大雄伟,结构严谨,殿内原奉妈祖神像,匾额纵横,宫灯高悬。宫之左右建有城隍庙、文昌阁、五路堂、三官阁等;整个建筑群东西有金钩、玉带两河环抱,景色秀丽。后因兵灾人祸,大部分殿宇先后被废。
太仓天妃宫又称“天妃灵慈宫”,俗称“娘娘庙”。据文献记载,太仓天妃宫同湄洲妈祖庙、泉州天后宫、天津天后宫一起被称为元代“四大妈祖庙”。作为较早兴建的妈祖宫庙之一,浏河天妃宫历经元、明、清、民国多次扩建修缮,主修者有郑和、林则徐等杰出的历史人物。
史书记载,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从刘家港起航前,必先在此进香祈求海神娘娘保佑航海平安,并于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在此亲立“通番事迹碑”。正是因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92年5月,将其恢复为道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太仓天妃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开展沟通交流、祈祷天下太平”的重要平台。
太仓比较有名的寺庙还有下面几处。
海天禅寺,其前身俗称为“红庙”,当地人以寺庙创建之初有红光显瑞,且创始人陈丹外号“红脸人”,遂称之为红庙。相传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年间,此后历代都有所增建。
双凤寺,晋咸和六年(331)由河南高僧支遁(支道林)创建。
崇恩禅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二年(503)由禅宗高僧道悟开山。
普济寺,昔称“武安”,据宋代《庆元志》载,唐武后(则天)于唐初长安三年(703),敕建瞿像宝塔于此,初名“武安寺”,迄今已有1300余年。
广孝寺,其前身为于唐咸通十四年(873)、在今茜泾镇所建的怀让寺。据说明代朱棣即位后,他的军师姚广孝功成身退,到了此寺当主持,后改称广孝寺。
隆福寺,梁天监四年(505)建,原名“报恩院”,唐天祐年间重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隆福教寺”。
海宁禅寺,南朝梁天监年间建,原名“妙莲庵”。南宋建炎四年(1130)里人郏承直舍地,僧善能建庵。南宋绍兴二年(1132),改名为“广法教院”,寺毁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乙亥之变,佛像独存,僧景宜鼎建。元海漕万户朱清、明靖海侯吴祯等都曾捐资重修海宁寺庙宇。嘉靖《太仓州志》卷十“寺观”则云:“大德间,左丞朱清督运粮储,奏改今额。洪武十一年(1378),海运靖海侯重修。”咸丰十年(1860),寺庙毁于兵燹。元赵孟頫所书《昆山州重建海宁禅寺碑》,至今尚存于原址。今弇山园内有海宁寺遗址。
南广教寺,南宋绍兴三年(1133)建于太仓南郊。
长寿寺,原名“灵宝长寿禅寺”,在今沙溪镇东市街,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
同觉寺,坐落于太仓市浮桥镇南环路,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目前太仓依然存在的佛教庙宇,有圣像寺、海天祥寺、双凤寺、崇恩禅寺、普济寺、南广教寺、长寿寺、穿山寺等。
道观举偶
道教传入太仓地区的时间,应该在六朝时期,现将太仓地区的道观列举如下。
北道院,位于今沙溪镇沙北村,于宋淳化年间(990~994年)建成。
天妃宫,至元二十六年(1289),僧宗坦建于崇明西沙,后坍于海。元至正三年(1343),宗坦之嗣孙移建于此(另有一说天妃宫始建日期为北宋宣和五年)。明代郑和每次下西洋前,都来天妃宫进香祈祷。
织女庙,又称“黄姑庙”,在今太仓南郊科教新城,此地旧称城南七里黄姑塘。明代张采《太仓州志》对其有记载,宋代时居住于村内的文人龚明之撰写的《中吴纪闻》也有记载。据说太仓的织女庙是全国仅剩的独祀织女的庙宇,其价值也就非同小可,不仅有宗教意义,还有文化意义。2007年11月29日,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到太仓南郊来考察牛郎与织女这一传说的遗迹。
玉皇阁,又称普福宫,位于太仓市北双凤镇。据明代张采《太仓州志》记载,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八月由双凤里人、道士周静清建,初名道院,寻改观,延祐年间升为宫。
杨将军庙位于新塘集镇东。南宋淳祐十年(1250)北方蒙元势力衅兵于江淮间,大举伐宋,宋理宗派杨将军(佚名)率兵与敌激战,杨将军负伤而归,逝于陆窑塘畔。乡民纷纷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将军的遗体,将其收葬入土为墓,并勒石记之。明初,当地人陆松旦见墓地上方云蒸霞蔚,遂塑将军像,立庙祀之。
吴泾庙,又称吴泾道观,位于茜泾古镇,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
5 其他遗迹
双凤维新遗址
维新遗址位于太仓市双凤镇维新村,也就是古代的海岸线上,2006年考古发现系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遗址。维新遗址中心面积约1万平方米,总范围约6万平方米。遗址分北、南两个区。南发掘区出土的马桥文化遗存有陶片、土井和大量红烧土堆积物;北发掘区出土的马桥文化遗存有凹圜底罐、鼎足等。良渚文化遗存有圈足盘、高领罐、鼎足、豆把、甗、鬶等器物残片,以及一块彩陶片,另外还出土了砺石、箭镞等石制工具。
2006年太仓市政府在此建造了“太仓维新遗址陈列馆”,遗址公园进门正中矗立着巨石,镌刻有“太仓之根”。“维新遗址陈列馆”在北端,东北部有现场发掘体验室,西部是农耕和渔猎室外展示区,东部是挖掘、聚落展示区。主陈列馆分三个展示厅,展示太仓海陆变迁过程和维新遗址的挖掘、保护及出土成果,以及马桥文化、良渚文化的特征与内涵。遗址内均为杆栏式原始建筑,展示原始人类生活场景,古朴自然,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陈列馆于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已成为太仓市德育教育基地。
2011年12月,太仓维新遗址被列为第七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阅兵台
阅兵台,又名点将台,位于浏河口南侧江堤边。阅兵台所在地浏家港是太仓的东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时,倭寇常从这里登岸侵扰,当地军民与倭寇多次进行英勇战斗,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抗倭事迹。
关于阅兵台的历史,一说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抗金名将韩世忠驻军此地时所筑。据《宋史》载:韩世忠率军乘海船,扼长江,绝金人归路,屡败之。近数十年来,阅兵村的农民在建造房屋、兴修水利时常发现地下有一种俗称为“韩瓶”的陶土水壶。此瓶即为韩世忠兵士行军打仗时使用的,是韩世忠领军到过太仓的有力证据。
一说阅兵台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州王镐(字凤巢)所筑,在《闻见录》中有文字记载。当时建厅堂三间,堂后一小间塑有龙王神像。厅前有一平台,伫立平台上,放眼江海之交汇处,水势浩荡,确为阅兵最佳处。
目前的阅兵台,是1959年时当地政府拨款修葺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阅兵台有炮台、兵台、厅堂,以及碑刻等。厅堂为五架梁、歇山顶,陈列有四门清代铁炮,系太仓境内硕果仅存的古代军事建筑。庙壁立有镇洋县知县会稽俞明厚“修筑浏河南塘、改建禹王庙记”碑。据此可知,清同治年间,此处一度被改建为禹王庙。此外还有民国名人黄炎培、本邑名流唐文治的石刻碑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