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认识两栖动物
1.两栖动物概况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它们既能适应陆地生活中各种各样新的状况,又从鱼类祖先传承到了可以适应水中生活的各种性状。大多数的两栖动物有一个需要在水中进行产卵、发育的过程,经历变态、幼体(即蝌蚪,接近于鱼类)、成体三个阶段,成体之后便可以在陆地上生活。还有一部分两栖动物是不需要产卵的,它们通过胎生或卵胎生从而在卵中直接孵化出来,这样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的两栖动物终生保持着幼体的形态。
最初的两栖动物出现在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牙齿有迷齿的两栖动物是最早的两栖动物,也叫做迷齿类。在石炭纪(古生代的第5个纪,距今3.55亿~2.95亿年)还出现了壳椎类,也就是牙齿没有迷齿。
这两类两栖动物非常繁盛的时期是石炭纪和二叠纪(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这个时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在二叠纪结束的时候,壳椎类全部灭绝,只有少数迷齿类在中生代(介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的两栖动物属于现代型的两栖动物,它们的皮肤裸露而且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
现代的两栖动物种类有4000多种,分布也很广泛,但它们的多样性远不如其他的陆生脊椎动物,只有3个目。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也只有无尾目1种。每个目的成员的生活方式非常相似,就拿它们的食性来说吧,除有一些无尾目的蝌蚪吃植物性食物外,其他的都吃动物性食物。
虽然两栖动物也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但是它们的适应能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他陆生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其干旱的环境下,所以在寒冷和酷热季节的时候,它们就要进行冬眠与夏蛰。
2.两栖动物的历史
两栖动物是第一批登陆的脊椎动物,它们有着最长的发展历史,但是有关两栖动物起源和演化的历史,目前仍然不是很明确,有待科学家进一步考证。
最早长出肺的生物就是两栖动物。
它们在三亿九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就开始用肺呼吸了。到了石炭纪的时代,它们陆续爬上陆地,开始在陆地上生活。可以说它们是接下来的后七千五百万年中最繁盛的动物。
大的两栖动物大约是五尺,也就是1.5米左右,小的两栖动物在1厘米以下。
肉鳍鱼类是两栖动物的祖先,可是两栖动物到底是起源于哪类肉鳍鱼现在尚不明确。在过去,一般认为相对科学的结论,是以泥盆纪的真掌鳍鱼为代表的总鳍鱼中的扇骨鱼类,但是新近的研究否决了这一种说法。因此,两栖动物的祖先到底是肉鳍鱼类中的扇骨鱼类、空棘鱼类还是肺鱼类尚待研究发现。
最早的两栖动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晚期,鱼石螈和棘鱼石螈是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的代表,因为它们拥有较多鱼类的共同特征,例如还保留有尾鳍,并且还不能很好地去适应陆地的生活环境。但是专家新近的研究发现,鱼石螈和棘鱼石螈是两栖动物早期进化的一个旁支,并不是其他两栖动物的祖先,而真正最原始的两栖动物尚待我们去研究发现。
鱼石螈和棘鱼石螈的牙齿与总鳍鱼的迷路很类似,因而它们被归入到两栖动物纲的迷齿亚纲。鱼石螈和棘鱼石螈组成了迷齿亚纲中的鱼石螈目,鱼石螈目是从泥盆纪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了石炭纪早期,与此同时,迷齿亚纲的另外两个目也已经出现。这两个目分别代表两栖动物的主干类型和两栖动物中向着爬行动物进化的类型。离片椎目是两栖动物的主干类型,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开始向世界各地扩散,并且在古生代结束时,离片椎目中的一部分成员仍然存活并繁盛了一段时间,它们也就成为了原始两栖动物中唯一延续到中生代的代表。它们这些成员当中,有的甚至奇迹般地到中生代后期才绝迹。
这些中生代的迷齿类动物,分布广泛,体型巨大,如三叠纪的乳齿螈,头骨长度就超过1米,主要生活在水中。向着爬行动物进化的类型是石炭螈目,主要发现于欧洲和北美,它们一直不很繁盛。
石炭螈目中最着名的当属二叠纪的蜥螈,蜥螈同时具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对于其到底是两栖动物还是爬行动物曾经有过争议,直到发现了蜥螈的蝌蚪才确认其是两栖动物。因为蜥螈生活的时代要晚于最早的爬行动物,所以不可能是爬行动物的祖先,而爬行动物的祖先尚待发现。另一类与爬行动物非常相似的两栖动物是阔齿龙类,它们曾经被置于爬行动物的杯龙类,后来发现实际上他们也是两栖动物。
进入石炭纪后,两栖动物迅速分化,并在古生代的最后两个石炭纪和二叠纪达到极盛。这个时代也因此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这个时期的两栖动物多种多样,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有些相当适应陆地生活,有些则又回到了水中。有些大型的种类,如石炭纪的可以长到4~8米长,习性颇似现代的鳄鱼,还有不少相貌奇特的种类。与现在的两栖动物不同,这些早期的两栖动物身上多具有鳞甲。
在古生代结束后,大多数原始两栖动物灭绝,只有少数延续了下来,而新型的两栖动物则开始出现。
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一类牙齿没有迷齿的原始两栖动物也这样生存着,它们被归入壳椎亚纲。壳椎类非常特别,体型很小,其中也不乏一些相貌奇特的家族成员,例如石炭纪时期,有的两栖动物根本是没有四肢的,而到了二叠纪的笠头螈有着很奇特的三角形的头。壳椎类全部灭绝是在古生代结束时期。它们是否留下了后代,目前还不明确。
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的出现是在进入中生代以后。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身体表面光滑而没有鳞甲,皮肤裸露而润湿,全身布满黏液腺,故被归入滑体亚纲。这种皮肤的优势是可以辅助呼吸,有的两栖动物就没有肺,而只能靠皮肤来进行呼吸。
三叠纪的原蛙类是最早的滑体两栖类,比如三叠尾蛙,它与现代的蛙很类似,但是有很短的尾巴。一般来说,有尾目和无足目出现得要稍晚一些:有尾目出现于侏罗纪时期;而无足目直到在新生代初期才有了相对可靠的记录,但是无足目的特征较为原始,可能起源会更早。现代两栖动物的起源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起源于迷齿类的是无尾目,而起源于壳椎类的是有尾目和无足目,不过也有的人认为它们三者有着共同的起源,判别依据便是它们三者有很多共性。
3.两栖动物的特征有哪些?
两栖动物主要特征:体温不恒定;卵生;幼体一般在水中生活,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并且开始用肺呼吸;没有鳞片,有很丰富的黏液腺,辅助呼吸;它们大多晚上出来,白天躲藏;在酷热和严寒的季节,它们以夏蛰或冬眠的方式度过。
无足目主要特征:体型细而修长;没有四肢;尾巴很短甚至没有;外形和蚯蚓类似。我国以版纳鱼螈为代表。
有尾目主要特征:体型呈圆筒形;有四肢,但是很短;长尾终生相伴且侧扁;爬行,大多数成员以水栖为主,和蜥蜴类似,如大鲵(即“娃娃鱼”),属于现生体型中最大的两栖动物。
无尾目主要特征身体既短又宽;有四肢,较长;成体之后尾巴退化;跳跃着进行活动;幼体为蝌蚪,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必须经历变态,如蛙和蟾蜍。
4.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说到两栖动物,大家首先会想起青蛙。其实,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两栖动物。它们繁殖有的时候需要水,它们要把卵放在水里进行孵化,浮出来的小生命叫做蝌蚪,这些小东西用鳃来呼吸。
慢慢地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们会长得和父母越来越像:长出四肢,鱼鳃不再作为呼吸器,用肺来呼吸,皮肤渐渐地变为可以防止透水的器官,眼睛上长出了眼皮,耳朵长有中耳膜。
繁殖期的青蛙是通过鸣叫来选择伴侣的,有的通过体型大小、皮肤构造来确认是否是同种,然后确定伴侣。
5.两栖动物的运动方式
不同种类的两栖动物有着不同的运动方式,同一种两栖动物在生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运动方式也有很大差别。
青蛙会挖掘洞穴,每到冬天来临的时候,青蛙就会在向阳的位置,找个土质较为松软的地方挖个洞,在洞里美美睡上一大觉,并且一睡就是一个冬天,以此来躲避冬日的严寒。青蛙和蟾蜍有两种挖掘洞穴的方式,比如产婆蟾,就是头朝前,用前肢来挖洞;而锄足蟾足上生有铲状物,在松软的泥土中挖洞的时候,它们就把足当作铲子来用。
两栖动物的一生中会经历很多不同阶段的生活。在小时候,其大部分的成员是在水中度过的。在水里生活,它们不能在水中进行跳跃、步行或者爬行。青蛙的幼体叫蝌蚪,它们在水中左右摆动尾巴自由自在地游动。还有水生的蝾螈、蚓螈等生物,它们都可以像鱼儿一样在水中自由地摆动。
成体的青蛙和蟾蜍也会游泳,在水中用后肢后蹬来推动自己前行。
蚓螈在陆地上爬行时和在水中游动的姿势很像,呈“S”形摆动。
陆生的水螈和蝾螈的运动方式也像在水中游泳一样,通过身体两侧做波浪形的摆动来前行。
6.以肉类为主要食物的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一般都是食肉的,一般以昆虫、蠕虫、蜘蛛等为食物。较大一点的两栖动物还以小的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甚至螃蟹为食物。有的科学家声称,两栖动物有时会把鱼类作为自己的食物,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两栖动物在对鱼类下手的时候,肯定会对嘴里的鱼进行咀嚼,而鱼身上的刺会扎伤它的嘴和喉咙。就在这个时候,它有可能被鲨鱼吞食。
7.蛙的早期胚胎发育
一般来说,蛙类早期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通常以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为标准。不同的学者在研究不同蛙类的早期胚胎发育时,划分的时期也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大多数种类,从受精卵开始至胚胎发育完成可分为24~25个时期。
1.受精卵期
从卵受精到第1次卵裂沟出现为止。一般在受精后5~10分钟,出现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该现象称为翻正。通常蛙胚的动物极呈棕黑色,植物极呈乳白色,但少数蛙类的胚胎色素少,翻正后不易区分动植物极。
2.细胞期
胚胎从第1次卵裂沟出现到第2次卵裂沟出现为止。经裂,卵裂沟从动物极开始,向植物极延伸,裂后形成两个大小几乎相等的分裂球。
胚胎从第2次卵裂沟出现到第3次卵裂沟出现为止。经裂,并垂直于第1次卵裂面,形成四个大致相等的分裂球。
胚胎从第3次卵裂沟出现至第4次卵裂沟出现为止。经裂或纬裂:如果是经裂,裂沟基本上平行于第1次裂沟,垂直于第2次裂沟,如虎纹蛙、棘胸蛙和花臭蛙;如果是纬裂,裂沟则偏于动物极,裂后形成上下两层,共有8个分裂球,如黑斑蛙和其他大多数蛙类。
胚胎从第4次卵裂沟出现至第5次卵裂沟出现为止。纬裂或经裂,第3次卵裂为纬裂者,第4次卵裂则为经裂,反之亦然。裂后形成上下两层共16个分裂球,位于动物半球的分裂球小于植物半球的分胚胎从第5次卵裂开始至囊胚早期开始。经裂或纬裂,各细胞分裂开始不同步且不规则,裂后的分裂球排列不一致。
3.囊胚早期
经多次卵裂后,分裂球的数目增多,且体积逐渐变小;胚胎表面高低不平,细胞界限清楚;随着囊胚腔的形成及扩大,胚胎的直径开始变大,但并不明显。
4.囊胚晚期
细胞继续分裂,体积更小,数目更多,细胞界限不明,胚胎表面光滑。
5.原肠早期
在赤道板附近的地方出现唇形凹陷,其背侧即为背唇。
6.原肠中期
由于动物极细胞分裂的速度较植物极细胞快,所以,处于背唇位置的动物极细胞分裂后,形成下包之势,将植物极逐渐包入,植物极细胞就逐渐内卷,背唇向两侧扩展加深,形成半圆形的侧唇,并继续延伸,直至形成一圈为止,即形成圆形胚孔。位于胚孔位置的卵黄被称为卵黄栓。
7.原肠晚期
随着动植物极细胞的继续外包和内卷,胚孔逐渐变小,直至最后被包入。
8.神经板期
胚体纵轴开始伸长,背部变为平坦,并逐渐形成一前宽后窄的勺状神经板,其狭小部分与原口相连接。
9.神经褶期
胚体继续伸长,从神经板前端两侧开始隆起,并向后延伸形成神经褶,中间凹陷形成浅而宽的神经沟。
10.胚胎转动期(神经沟期)
两侧神经褶逐渐向中间合拢,神经沟变深而窄,直至愈合形成神经管为止。此时胚胎表面出现纤毛,纤毛的摆动使胚胎转动,但有些种类由于胚体较大、转动微弱,暂未出现可见性胚胎转动,如虎纹蛙。
11.神经管期
从神经管出现至尾芽形成为止。神经褶完全愈合,形成神经管,前端两侧出现感觉板和鳃板雏形,胚体纵轴继续延长。
尾芽期。从尾芽翘起至肌肉效应出现为止。尾芽明显翘起并伸长,鳃板更加明显,肾原基出现并逐渐明显,肌节出现,鳃板有明显凹陷而分二叶,视泡也较明显。
12.肌肉效应期
从肌肉效应开始直到心脏开始跳动为止。身体逐渐伸长,尤其尾部,躯干及尾会左右扭动,口部略呈窝状,出现吸盘雏形。
13.心脏跳动期
从心脏开始跳动至鳃血循环出现为止。鳃板形成明显的两对外鳃,肌节增多,视泡更明显,在胚胎的头部和躯干部之间,可看到心脏在微微跳动。
14.鳃血循环期
从鳃丝内出现血液循环至开口为止。这一时期大部分胚胎孵化出卵胶膜,侧卧水底,有时在水中,可作短距离的螺旋状游动。每侧外鳃两对,每对外鳃各分出许多鳃丝,口窝加深,鳃丝内有血液作脉冲式流动。
15.开口期
口内的口板膜穿通,口呈裂缝状,角质颌开始形成,但通常还未出现色素。眼的角膜透明,黑色的视杯显露,外鳃的鳃丝伸长。
16.尾血循环期
在尾部与腹部交界之处,可见到微弱的血液循环,并且随着胚胎的发育,血液流动愈来愈明显。颌齿雏形出现,眼珠明显。蝌蚪可作长距离游泳。
17.鳃盖褶期
在每侧外鳃基部出现皮肤槽,并逐渐向腹面会合,形成一条完整的肤褶,即鳃盖褶。晶体明显,肠管形成,口吸盘开始退化,身体及尾部的色素增加,尾长占全长的一半以上。
18.右鳃封闭期
右侧外鳃丝逐渐缩短,直至被鳃盖褶所遮盖,口部移向吻端,出现黑色角质颌。肠管出现1~2圈弯曲。
19.鳃盖完成期
左侧外鳃完全被鳃盖褶所封盖,留下一个小孔,称出水孔。眼能自由转动,口吸盘退化消失,口能开闭自如。肠管卷曲成2~3圈。
8.蛙类的生活史及生殖
可以这么说,观察蝌蚪的变态过程,可看到大自然的巧妙构思。蝌蚪在发育中期,先长出后腿,前肢则在蝌蚪期末期才会成型,而且一直藏在胸前的透明袋中,等到接近变态的时候才会伸出来。伸出的前肢,撑住用鳃呼吸时的出水孔,使得刚变态的小蛙自然而然地放弃鳃呼吸,完全改用肺及皮肤呼吸。同时,它们的骨骼系统及消化系统,也发生很大的转变,以适应以后的陆地生活。在变态之前,这些小蛙无法进食,也不需要进食。蝌蚪对水域的利用有不同的情况,大多数在水域中会寻找食物;有些喜欢在水面上活动,例如黑蒙西氏小雨蛙。
说到蛙类的鸣叫,大部分时间它们都会安安静静地躲在暗处,不发出声音,也很少和同类接触。但是,到了繁殖期,就会成群潜入水里,雄性发出声音,而且不分日夜地异常活跃,尤其下雨天的时候更是兴奋。雄性会随着场地的不同发出不同的声音:建立领地,警告其他雄蛙不要接近自己的领地,驱逐其他雄蛙或打架时发出的遭遇叫声,吸引雌性的求偶叫声,和雌性接触后的交配叫声,被其他雄蛙或其他种蛙类抱对时发出的叫声,以及被天敌抓住发出的求救叫声。
蛙类的叫声相当独特:发音之前,都是雄性先吸一口气到肺部,并把肚子鼓起来,然后腹部缩小,把肺部的气体挤压到咽喉,在此震动声带发出声音,然后声音及气体一起被送到位于喉部下方或侧面的鸣囊。由于蛙类有鸣囊当作共鸣腔,蛙的叫声也就格外的洪亮。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蛙类都会发出叫声,不会叫的蛙没有鸣囊,鼓膜也不明显。一般而言,利用溪流繁殖的蛙类,叫声比较小或不会叫,因为水流声音太大,往往盖住它们的叫声,迫使溪流产卵的蛙类另寻其他吸引雌性的方法。
蛙类产的卵地有很多种形状,不但可作为分类之用,也可以反映出它们不同的生存环境。蟾蜍的卵呈双行排列成长形,像喝珍珠奶茶把粉圆吸起来时的吸管。古氏赤蛙的卵呈小堆散布在水底,看起来像小泥球。斯文豪氏赤蛙的卵白色,大型,数十粒聚成一小堆,产在石头下面。有些卵粒有黏性,例如拉都希氏赤蛙的卵粒,一粒黏一粒,呈长条状,常缠绕在水中植物体上;中国树蟾的卵5~10粒成一小堆,黏在植物上;梭德氏赤蛙卵块球状,黏在石头底下。艾氏树蛙在树洞或竹筒产卵,卵黏在树洞或竹筒壁上。有些卵块成片状漂在水面,例如泽蛙;小雨蛙的卵块则是圆形片状。长脚赤蛙的卵块球状,没有黏性,腹斑蛙的卵块也是球状,但露出水面的部分往往看起来呈片状。
大部分的蛙类在产卵之后就离开卵块,但有些种类则不这样做,在身体背部携带卵粒或蝌蚪,随时保护照顾后代,这种行为称作护幼。
9.青蛙与蟾蜍的异同
青蛙和蟾蜍虽然它们同属于两栖动物,但在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像大家所熟悉的青蛙,和不为人们所熟知的蝾螈的外形差别很大。但是,超过两栖动物共性80%的青蛙和蟾蜍,却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
相比较来说,由于青蛙的外表要比蟾蜍的外表好看,我们总是很偏爱青蛙,而对外表丑陋的蟾蜍,我们总是说不尽的厌恶:俗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表达了人们对于蟾蜍的偏见。但是反过来,“不可以貌取人”也很有道理,只凭外表有时候也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你知道吗?青蛙只能跳跃,而蟾蜍除了跳跃之外,还会爬行,并且相当灵活。在捕食方面,青蛙只有在保持蹲坐姿态的时候,飞行的昆虫才会引起它们的注意,并做出一系列的机械动作,比如身体前倾、张嘴、伸舌头等;可是蟾蜍却不是这样的,它们的视力似乎比青蛙强得多,它们在爬行的时候也能捕食食物,一些不会动的小虫子也逃脱不了蟾蜍的眼睛。
青蛙和蟾蜍都长有一个无尾的蹲状躯体,一双强劲有力的后腿,而它们的前肢都比较短,还长有两个脚趾,眼睛也相同:同样地大,同样地凸出,一样地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它们大多居住在陆地或者靠近陆地的地方,捕食移动迅速的动物,尤其以昆虫为主要食物。
说到蟾蜍,我们还需要介绍一下的就是,在早期的一段时间,生物学家为了研究并考验蟾蜍的生存能力,他们做了这样一种实验:给一只饥饿难耐的蟾蜍喂食各种各样的昆虫。由于十分饥饿,蟾蜍吞食食物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当它把一只带毒的蜈蚣吞下去的时候,它马上开始剧烈地呕吐,不一会儿,就把蜈蚣吐了出来。
这样,当生物学家再次把蜈蚣喂给它吃的时候,无论它有多么饥饿,再也不去吃了。其实,正是靠着这样一种学习和获取经验的能力,致使它们能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界里游刃有余地活着。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实验能让我们更直观真实地感受知识的魅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技能,还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三个实验,分别是观察蛙卵的发育过程,观察蝌蚪尾部的毛细血管,蛙的搔扒反射试验,这能让我们对青蛙成长和发育的有进一步了解。
10.观察蛙卵的发育过程
蛙卵的发育首先是长尾,受精卵发育成蝌蚪,尾部是蝌蚪的运动器官;然后是后肢,这时仍然是用腮呼吸,后肢的出现使蝌蚪游泳更加有力,也便于对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因为在跳跃的时候后肢是主要力量,并且在觅食和逃生中,后肢起着决定性作用;最后是前肢,前肢的出现标志着尾部马上就要脱落,并且完成由腮呼吸到肺呼吸的转变;在四肢发育的过程中,尾逐渐变短直至完全消失。
蛙卵在孵化期间对环境的反应比较敏感,又容易被天敌吞食,所以在观察过程中应设置专门的孵化池。孵化池面积不必太大,1~2平方米即可,池壁高60厘米,水深40厘米。水质要求清洁,不能含有毒物质,有机物含量低,pH在6.5~7.5,水温以25℃~30℃为宜。正常情况下,一般两天就可以孵出小蝌蚪。
11.观察蝌蚪尾部的毛细血管
血液循环是脊椎动物的重要生命活动之一。在动物学学习中,用活的材料观察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情况,是非常重要的。而观察血液循环,最合适的活体材料就是蝌蚪的尾部了,观察其尾部,可逼真地看到血管和红血球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情况,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个实验。
蝌蚪的尾,尤其是长出后肢个体较大蝌蚪的尾,宽大透明,既无色素细胞干扰,也无像小鱼尾鳍中的众多鳍条那样的干扰;血管丰富,可在同一视野中观察到各种血管,并且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很容易区别。例如,在放大倍数为400倍的显微镜视野中可清晰的看到:动脉血管较粗,管壁较厚,管腔内血细胞颜色较红,大量的血细胞在血管中急速的向尾的后端流动;静脉也是一些较粗的血管,但管壁较薄,管腔内大量血细胞颜色变为淡橙黄色,并且缓缓的由尾端流回心端;连通在动脉和静脉之间由许多像树叉一样分枝的毛细血管,血管极细,管壁极薄,管腔内的血细胞像排成队的小球一个接一个的缓慢向前移动,还会不时的发现个子较大的血细胞将微细的血管阻塞片刻,其他的血细胞只好“暂停通行”。然后大个子血细胞会改变一下形状,其他血细胞才恢复通行;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异常现象:有一个近似球形的大个子血细胞在毛细血管中逐渐变细拉长改变形状,并慢慢地挤出到毛细血管壁外侧游走。这个大个子细胞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它的名字叫“白细胞”,是动物身体内的“卫士”,到组织中消灭入侵体内的病菌。
12.蛙的搔扒反射试验
这个实验有点残忍,因为要牺牲一只青蛙的生命,具体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把一只青蛙的脑部剪去,只损坏蛙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保留完整的脊髓,用蘸了低浓度硫酸的纸片涂抹青蛙的皮肤,蛙受到刺激后会用后肢去挠被涂抹的部位。还可以用锥子去刺青蛙的枕骨大孔,这样青蛙就会四腿一蹬僵直了。
如果刺激左侧皮肤,右侧有反应,那么可能是左侧的运动神经受损了或者传出途径受损;另外大脑是高级神经系统,能够反馈调节脊髓(低位神经系统)的活动,所以正常的蛙刺激左侧皮肤应该是左侧肌肉收缩;但如果是脊蛙(去掉大脑)会失去高级神经调节,那么刺激左侧则两侧肌肉都会收缩。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现象呢,因为在青蛙腿上的神经是受到脊髓的控制,所以即使没有了头部的神经,也能完成这个反射弧,然而如果脊髓受到破坏或感受器破坏,反射弧已不成型,那么就不会有反射了。
为什么说蛙类和生态环境的质量有密切关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我国宋代着名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行黄沙道中》所吟唱的,将一幅安宁的农村田园图画生动地展现在人的面前。说到这里,我们的第一直觉就会联想到青蛙,事实上,蛙类可是一个大家族。
蛙类是指青蛙(黑斑蛙)、蟾蜍(俗称癞蛤蟆)等没有尾巴的两栖动物,由于皮肤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因此它们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怕干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分布在寒带的种类极少。我国的蛙类有130种左右,它们几乎都是消灭森林和农田害虫的能手。而在农田里常见的蛙类有黑斑蛙、泽蛙、金线蛙、花背蟾蜍等。
由于蛙类是水陆两栖动物,它们一般被视为是环境卫生的准确的晴雨表或指示器。从前的都市郊区和乡村都有一片片宽阔的水塘,那里是蛙类生息的乐园。然而几乎是一夜之间却被都市的蔓延所吞噬,一些残存的青蛙成了真正的井底之蛙,它们虽然有幸生存下来却不幸失去了田野,失去了禾苗,失去了活动的天地和自由,甚至只有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敢怯生生地发出几声鸣叫,轻轻地,缓缓地,似乎怕惊扰了都市瑰丽的梦幻,又似在一声声地呼唤着远离它们的同伴。
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农用真菌抑制剂的化合物三苯基锡,其含量即使低于田间浓度,也可能导致几种青蛙发生畸变甚至死亡。一般而言,真菌抑制剂的浓度越高,对生物的毒害就越大。对于两栖类动物,化学品常会导致其发育滞缓,而发育滞缓又将导致其难于逃脱捕食者的攻击。这很可能是导致一些地区青蛙种群灭绝的原因。
还有其他污染物要对更多地区两栖动物数量下降负责,酸雨则堪称罪魁祸首之一。对于更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两栖动物数量下降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也许是臭氧的减少。环境激素也可能要对全球两栖动物数量下降负责,滴滴涕之类杀虫剂分解的污染物,有可能严重破坏蛙类等两栖动物的生殖能力。
此外,地球上日渐严重的温室效应不仅使气候出现了奇怪的变化,也使变色的青蛙数量在逐渐增多,很多地方出现了各种橘黄色、白色,甚至粉红色的青蛙,这些都是极不应该出现的。而水源的严重污染,包括特殊的杀虫剂、重金属、氯化物等所导致的水源破坏,也会造成畸形的青蛙,如有的地区就曾出现过只有3条腿的青蛙,有的前两条腿缺失,有的后腿长了3条或4条。
目前,导致青蛙数量日益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对青蛙的肆意捕食,一只只活蹦乱跳的生命成了一些人口中的美味。这些人只顾贪图一时的口福,却不知正在充当破坏生态平衡的刽子手。
这种行为既是可耻的,也是违反法律的。我们应该善待和保护农田的忠实守卫者,人类的朋友——青蛙。因为维护生态平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我国对捕杀青蛙的行为历来都是进行严厉的整治和打击,不给不法分子留有可供经营的空间。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捕杀、买卖青蛙。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而且对捕杀青蛙者要按每只2~10元罚款;对经营青蛙者按每只5~20元罚款;对购买青蛙者按1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分类
1.两栖动物的分类有哪些
两栖动物分为三个类型:迷齿亚纲、壳椎亚纲、滑体亚纲。其中前两类已经灭绝,现存一类包括三目:无足目(或称蚓螈目):170种;有尾目:350种,如娃娃鱼;无尾目:3700种,如青蛙,蟾蜍。
2.如何依据牙齿来划分迷齿亚纲
因牙齿的釉质层在横切面上呈迷路构造,故名迷齿两栖类,又叫坚头类,原因是它们的头骨结构坚固。
迷齿亚纲两栖动物生存在泥盆纪到白垩纪时期,是最古老的两栖动物,是早期两栖动物的主干,爬行动物的祖先也包括其中。
迷齿亚纲的两栖动物身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其头骨的长度大约是20厘米,呈现出高而窄的态势,它们的身体表面有细小的鳞片,身体后部拖有一条鱼形的尾鳍。
虽然它们牙齿的特征和脊椎的形态等都非常相似,但是它们却出现了四肢,在脊椎上长出了叫关节突的东西。这样,动物能弯曲活动。肩带与头骨间不再固定于一块(鱼头骨与肩带是连接在一起的,不能自由活动)。种种迹象都显示出它们能自由活动,可见它们已经开始可以适应陆地生活。
所以,它们是一类很典型的从鱼到两栖动物的过渡型动物。
3.古老的壳椎亚纲
壳椎类生物的种类相当繁多,它们存活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之间。壳椎类两栖动物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早期爬行动物,它们的椎骨是直接由围绕在脊索周围的、线轴状的硬质圆柱体构成的,经常与神经弧愈合在一起。
它们的身体分小型和扁平型(笠头螈)。
小型的生物生活于沼泽和水边地洞中;对于扁平型的生活环境,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发现壳椎类的两栖动物化石。
4.高寿的滑体亚纲
滑体亚纲起源于三纪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是两栖动物中唯一的一群存活至今的动物。它们的头部骨片偏少,包括无足目中的蚓螈、有尾目中的蝾螈和无尾目中的青蛙与蟾蜍等。
(1)无足目
(蚓螈目)也称为蚓螈,是我们对两栖动物了解最少的一种。蚓螈没有四肢,是现今唯一一种没有四肢的两栖动物,形似蚯蚓,身上有很多环褶,有极其短小的尾巴。蚓螈有一部分是卵胎生,一部分为卵生。大多数的蚓螈喜欢生活于湿润的土壤中,这和蚯蚓很类似。它们的视力并不好,隐藏于皮下或被薄骨覆盖,在鼻子和眼睛之间长有可供伸缩的触突,起到嗅觉作用。蚓螈也是现代两栖动物中唯一有皮鳞的代表。它们属于肉食动物,以土壤中的蚯蚓和昆虫为食物。蚓螈大约有160种,多数分布于澳洲以外的热带地区。
①吻蚓科
吻蚓科又名吻蚓螈,是最原始的蚓螈,分布于南美洲的北部地区。吻蚓螈是以卵生进行繁殖活动的。幼体时有小的外鳃,在水中生活,变态为成体后返回土壤中。吻蚓螈是保留最多原始特征的两栖动物,如保留有尾部,口开在头的前方,头骨数量多,眼睛相对比较大,触突与眼相连,鳞很多,身上的环褶上有很多小的褶子等。
②鱼螈科
鱼螈科是较原始的蚓螈,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鱼螈有很多类似吻蚓的原始特征,所以有人将二者归为同一科。所不同的是,鱼螈的触突位于眼睛的前方等特征,要比吻蚓进步。鱼螈科是以卵生来进行繁殖的,雌螈用身体盘绕着卵直到卵孵出。鱼螈科在我国有双带鱼螈和版纳鱼螈两种。其中,版纳鱼螈曾经被认为就是双带鱼螈,后来才确认为独立的种。它们是无足目在我国的仅有代表。版纳鱼螈身体呈蠕虫状,和蚯蚓极为相似,既没有四肢也没有尾,体背棕黑,体侧具一黄色纵带纹,眼睛隐藏于皮下,可能是由于长期穴居的缘故,眼睛和鼻子之间长有触突,体具环褶360个左右,全长380毫米左右。
③盲尾蚓科
分布在印度,具有进化蚓螈和原始蚓螈的一些特征。原始蚓螈的特征为身体鳞片较多,头骨多和有短尾等,进步蚓螈的特征为嘴位于头部下方,触突已经远离眼睛,身上的环褶不再进一步分褶等。
盲尾蚓是以卵生来进行繁殖活动的,有着很短暂的幼体阶段。
④蠕蚓科
蠕蚓科是进步的蚓螈,分布于赤道的东非洲和西非洲。东非的蠕蚓是以卵胎生进行繁殖的,它们没有水生的幼体。而西非蠕蚓的生活习性,在目前则完全不了解。蠕蚓的嘴位于头部下方,头骨减少,没有鳞片和尾巴。平时,蠕蚓的眼睛被薄骨覆盖,但是,触突伸出的时候,眼睛则会露出来。
⑤真蚓科
真蚓科属于进化的蚓螈,真蚓科是分布最广的一科,并且种类较多,分布于热带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中的塞舌尔群岛一带。真蚓科既然属于进步蚓螈的蚓螈,那么肯定具有很多进步的特征。它们的体型有大有小。大体型的真蚓科成员居住在南美洲,有汤氏真蚓体,体长超过1.5米。最小的真蚓科成员生长在塞舌尔群岛一带,比如短格兰蚓,身长只有11厘米。
⑥盲游蚓科
盲游蚓科是唯一的水生蚓螈,盲游蚓科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盲游蚓科比较原始的成员是半水性生物,经过进化而达到完全水性的现状,比如泅盲游蚓。盲游蚓没有尾巴没有肺也没有鳞片,如果是水生的成员,则背部有皮肤皱褶形成的鳍,其身体后面侧扁,看起来似尾。
(2)有尾目
有尾目是两栖动物中最不显眼的一目,是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大多数有四肢。它们的幼体和成体区别不是很大,并包括各种鲵和蝾螈。有尾目出现于侏罗纪时期,现在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特别是北美洲一带。有尾目的生活环境包括水生、陆生和树栖三种。有尾目成员中的中国大鲵身长可达1.8米,属于最大的有尾目,而墨西哥的一些索里螈身长不到3厘米,是有尾目中体型最小的动物。可以说,有尾目的个体差异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有尾目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隐鳃鲵亚目主要分布于东亚,有的分布在欧洲北部,是一种原始的有尾两栖动物。隐鳃鲵科和小鲵科是有尾目中最原始的代表,被归入到隐鳃鲵亚目,因为它们虽然在外表上和习性上相差很大,但它们有很多共同的原始性状,如体外受精,并有不少幼态性状。
隐鳃鲵科是北美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日本大鲵。隐鳃鲵科成员终生生活在水中,因而它们的成体仍然保持有鳃裂,体侧有皮肤褶皱,可以增加皮肤面积,用于水中呼吸,令人奇怪的是,它们的前肢有4趾,而它们的后肢有5趾。
隐鳃鲵科中有三个成员,分别是中国大鲵、日本大鲵和隐鳃鲵,它们都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三种两栖动物,中国大鲵身长差不多1.8米,日本大鲵1.5米,隐鳃鲵0.75米。
目前欧洲还没有发现大鲵分布,但据科学研究,史前时期欧洲却有大鲵生活,并且早于在亚洲被生物学界发现的大鲵化石。
在1726年,人们发现大鲵化石的时候,还以为它是诺亚时期洪水中死去的人类的遗骸,所以大鲵也被称作洪水的见证者。
①小鲵科
小鲵科主要分布在东亚,北可达北极圈,西到伊朗。在我国,小鲵科种类特别丰富,包括小鲵、北鲵、山溪鲵等。
根据小鲵科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群,一类是陆栖,包括小鲵、极北鲵、爪鲵等,生活在林间潮湿的地面,到了繁殖的时候,则回到溪流中;另一类是水栖,包括北鲵、山溪鲵等,它们大多生活在寒冷的山溪中,离水源较近。所有小鲵科成员体型都很小,身长不超过25厘米。
蝾螈亚目有尾目的大多数成员属于蝾螈亚目,这个亚目代表有尾目中比较进步的成员。蝾螈亚目分布广泛,主要有分布于北美洲的进化的有尾两栖动物。它们均为体内受精,其中有的成员是胎生,有的是卵胎生,而且它们中有的成员终生都是幼体形态。
②鳗螈科
鳗螈科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和墨西哥东北部,特产于北美洲。鳗螈科身体细长,没有后肢,外形似鳗,终生有外鳃,通过体外受精进行繁殖。鳗螈科有3个类型,大鳗螈身长大约1米,3对鳃裂,4个手指;小鳗螈70厘米,也是有3对鳃裂,4个手指;拟鳗螈只有25厘米,有1对鳃裂,3个手指。鳗螈终生生活在水中,大多数居住在流动缓慢的浅水中。偶尔,鳗螈在上岸后,遇到干旱的时候身体会分泌出一种黏液,形成与非洲肺鱼相类似的硬茧。
③两栖鲵科
两栖鲵科有3种,分布于美国东南部,特产于北美洲。身体细长似鳗,也有人称刚果鳗;四肢非常小,几乎不被人注意到;只有1~3个脚趾,有2个脚趾的被称之为刚果鳗。两栖鲵科永久都是童体型,终生身有鳃或有鳃裂,体内受精进行繁殖,身长最长可达1米以上,但尾巴很短。眼小,无眼睑,有1对鳃孔,犁骨齿保持着幼期状态。它们大多生活在低凹沼泽地、池塘或浅水沟内,几乎完全是水栖科。
洞螈科包括北美洲的泥螈和欧洲的洞螈,它们都是终生有外鳃的水生两栖动物。一般的泥螈身长不到28厘米,而泥螈中的斑泥螈身长可以超过40厘米。洞螈身长不到30厘米,种类比泥螈要多。
从阿拉斯加到墨西哥钝口螈科的分布几乎遍及整个北美洲。其中有些种类终生保持幼体特征,生活在水中,例如墨西哥钝口螈,又称为美西螈,分布在墨西哥的湖泊之中,基本上终生保持着幼体形态,只有非常少数的成员完成了变态。虎纹钝口螈,由于它们所在的生活环境不同,或成员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分布在美国东部低地的虎纹钝口螈会在很短时间就完成变态,而分布在西部高山区的虎纹钝口螈则保持着幼体形态。
虎纹钝口螈的身长最大可达到40厘米,是体型最大的陆栖蝾螈之一。
陆巨螈和虎纹钝口螈同属于体型最大的陆栖蝾螈,主要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陆巨螈穴居于地下而只有在繁殖期才会返回水中,也有的会终生保持幼体形态,这一点与钝口螈很相似,所不同的是陆巨螈喜欢在山溪中产卵而钝口螈喜欢在静水中产卵。
④无肺螈科
无肺螈科是有尾亚目中的最大一科,种类非常繁多,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南部地区,少数分布于欧洲和中南美洲,是中南美洲仅有的有尾亚目。
无肺螈科的成员没有肺而用皮肤来呼吸。大都能适应多种生存环境,有陆栖、水栖、树栖和穴居的。它们的体型有很大的差别:大型的如贝利涓螈身长大约30厘米,而小型的如索里螈还不到3厘米。其中,有一拟穴螈属分布于南欧。
蝾螈科是分布最广泛的有尾两栖动物,而且种类繁多。有4个属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地区,它们在陆地上生活;有10个属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其中在亚洲,有少数种类进入热带、亚热带地区,属于有尾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它们都为水生。我国的蝾螈科大多分布在南方地区,其中有些种类,只有我国才有。蝾螈科中的不少成员都带有毒素,例如红瘰疣螈,产自我国的西南地区,还有一些分布在东南亚地区。
(3)无尾目
无尾目是生物从水中走上陆地的第一步,相对于其他的两栖纲要先进些。出现于三叠纪时期,现代绝大多数两栖动物均属此类。广布世界各地,尤其在拉丁美洲最为丰富,其次是非洲。它们的繁殖是离不开水的,卵(蝌蚪)需要在水中变态才能生长,成体后尾巴渐渐消失。蝌蚪用腮呼吸,经过变态,成体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数成体的皮肤也有部分呼吸功能,包括蟾蜍和蛙。蟾蜍多在陆地生活,皮肤都很粗糙;蛙待在水中的时间相对要长,体型较苗条,多善于游泳。两种体型极其相似,颈部不明显,没有肋骨。前肢的尺骨与桡骨愈合,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爪不能灵活转动,但四肢肌肉相当发达。
始蛙亚目是无尾目中比较原始的类型,因为始蛙亚目的成员有未与脊椎愈合的肋骨出现。其中滑跖蟾类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无尾目,而锄足蟾类被认为是处于原始类型和进步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始蛙亚目的种类远远没有新蛙亚目的种类丰富。
①滑跖蟾科
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无尾目,包括新西兰的滑跖蟾和北美洲的尾蟾,有时二者也被列为单独的科,体型小。新西兰唯一的两栖动物就是滑跖蟾,它们生活在近水的潮湿地区,产卵于潮湿的地面上,当卵孵出的时候,卵已经完成变态,形如有尾的小蛙,在成蛙的背上。
尾蟾生活在寒冷的山区激流中,雄性尾蟾身后有形如短尾的交接器。
蝌蚪嘴上长有吸盘,这样不会被激流冲走。
②盘舌蟾科
盘舌蟾科有4属15种,其舌为圆盘状而不能伸出。被认为是中国最原始的无尾目,包括铃蟾和盘舌蟾,有时候把二者列为单独的科。铃蟾属分布于欧洲到东亚一带。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一带。
③负子蟾科
负子蟾亚目被认为是原始的无尾目,分布于南美洲一带。
负子蟾科包括南美洲的负子蟾和非洲的3属爪蟾。因为3属爪蟾趾端有似爪的角质结构,有时被单列为爪蟾科。负子蟾在繁殖的时候,将卵放在背上的小囊中进行孵化,卵完成变态或接近完成变态时离开母体。负子蟾科的成员完全是水生栖,后肢强劲有力并且有发达的蹼,前肢纤细无力而无蹼,没有舌头。
④异舌蟾科
异舌蟾科仅以墨西哥的异舌穴蟾为代表。分布于德克萨斯到哥斯达黎加地区。异舌穴蟾的分类有时被归入负子蟾科,也会被单列成一个亚目。异舌穴蟾在地下挖洞生活,当遇到危险时将身体膨胀成球状,以此来摆脱危险。
锄足蟾亚目被认为是处于原始类型各进步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
⑤锄足蟾科
锄足蟾科包括锄足蟾亚科和角蟾亚科,有时也把二者列为单独的科。锄足蟾科3属几种,分布于欧洲、亚洲西部、非洲西北部、南美洲等地区,跖穿发达,适合挖洞穴居。角蟾亚科有7~8属、70种之多,分布于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多生活在山区。有的生活在海拔很高的地区,靠近水域栖息。
角蟾亚科在我国种类繁多,大多分布在横断山区一带并且相当繁盛,有不少是我国特有的种类。锄足蟾科的成员依据各自的身体结构以及种类不同,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水栖,有的挖洞。
⑥合附蟾科
合附蟾科分布在西欧和高加索地区,分类不是很明确,有时会被归为锄足蟾科的锄足蟾亚科。合附蟾在陆地上生活,不挖洞穴居住,外形和典型的蛙类非常接近。
新蛙亚目包括无尾目中96%的种类。其分布范围之广,除了新西兰之外,基本上遍及世界各地,甚至包括一些荒僻的岛屿。新蛙亚目的成员们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和南半球,以拉丁美洲的种类最为丰富。
⑦细趾蟾科
细趾蟾科分布于南美洲地区,种类多达52属、800种,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一科,包括外形与蛙和蟾蜍相似的种类。细趾蟾科的众多成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的相貌也各不相同,有的像蛙,有的像蟾蜍,有的树栖,和雨蛙很相似,还有的进行穴居。
⑧龟蟾科
龟蟾科分布于大洋洲,是细趾蟾在大洋洲相对应的成员,也有人将其归入细趾蟾科。龟蟾科有大约20属、100种左右,和细趾蟾科一样,它们的成员中也有的像蛙,有的像蟾蜍,也有不少是进行穴居的。它们的成员中数胃育溪蟾最奇特。胃育溪是将卵放在雌蟾的胃中孵化,最后雌蟾将小蟾从口中吐出,这是20世纪才发现的。
奇怪的是,胃育溪蟾在20世纪80年代突然消失,距离被发现的时间只有十余年。它们的灭绝成为不解之谜,至今人们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
⑨塞舌蛙科
塞舌蛙科分布于印度洋中的塞舌尔群岛,分类地位不定,有人认为它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塞舌蛙科是小型的陆栖蛙类,卵产于陆地上,卵直接孵化成小蛙,或者将蝌蚪背在背上直到变态成小蛙,而这些附在背上的蝌蚪,没有嘴,不进食。
⑩沼蟾科
分布于非洲最南部开普敦一带的山地急流中,分类地位不定,有人认为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成体的沼蟾趾端有吸盘,其蝌蚪的吸盘长在嘴上,吸盘可以附在岩石上,以免被激流冲走。
(1)雨蛙科
雨蛙科是两栖动物的第二大科,有40余属,超过700种。绝大部分分布在美洲,特别是美洲热带地区,有的分布在大洋洲。分布在大洋洲的成员,有时把它们单列为一科。还有的分布在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北部,我国境内有9种。
雨蛙科作为一个大科,它的成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除了典型的树栖蛙类外,有的在美洲地下以穴居生活,有的在大洋洲陆地上生活。特别要强调的是,雨蛙科没有完全水栖的成员。雨蛙科主要是以树栖蛙类为主,它们趾端膨大成吸盘,是美洲和澳洲主要的树栖蛙类。雨蛙科中的不少成员有很好的保护色,有的与环境混为一体,色彩鲜艳。
附蛙科分布在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附蛙体长7.5厘米,生活在多岩石的瀑布中,并在岩石产卵,卵附着在岩石上。小的附蛙体型非常小,多数不到3厘米,大多属于树栖蛙类,在树叶上产卵。
附蛙科成员们的腹部皮肤为半透明,能够隐约看到内脏。
疣蛙科属于南美洲的小科,疣蛙科仅疣蛙一种,是小型树栖蛙类。
疣蛙科的分类地位尚不明确,有人猜测可能与蟾蜍科、细趾蟾科或者雨蛙科有一定亲缘关系。
短头蟾科分布于巴西东南部的海岸森林中,属于南美洲的小科,是体型最小的两栖动物。最小的一种不到1厘米,其他稍大的则刚刚超过1厘米。短头蟾的身体为明亮的金黄色,四肢非常细小,每肢只有三个脚趾有功能。短头蟾在陆地上产卵,卵直接孵化成小蛙。短头蟾生活在森林地面的落叶层中。
达尔文蛙科分布于南美洲西南部的温带森林中,属于南美洲的小科。达尔文蛙身长3厘米,属小型陆栖动物。值得一提的是,尖吻达蛙将卵放在雄蛙的声囊中进行孵化,等到变态完成后,雄蛙将小蛙从口中吐出。
多指节蟾科分布在南美洲北部、东部一带的低地水域,属于南美洲的小科。
因为多指节蟾的蝌蚪要比成蛙大很多,所以又名为不合理蛙。成蛙身长7厘米,蝌蚪25厘米左右。多指节蟾是水生蛙类,若遇到干旱,把自身埋在泥穴中度过干旱时期。
箭毒蛙科分布于拉丁美洲从尼加拉瓜到巴西东南部和玻利维亚一带。箭毒蛙属于拉丁美洲的小型蛙类,毒性强烈且色彩鲜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箭毒蛙科的成员都是有毒的、色彩鲜艳,并且有毒的成员的毒性也千差万别。大多数的箭毒蛙体型很小,最小的只有1.5厘米,只有少数成员身长可达到6厘米左右。
(2)蟾蜍科
蟾蜍科是分布广泛的大科,在我国也很常见,但澳洲、马达加斯加和一些大洋岛屿除外。蟾蜍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可以生活在高山、草原、密林、荒漠等地。
蟾蜍科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属于同一个属,即蟾蜍属,其成员分布也相当广泛。蟾蜍属的成员体型差别很大,但是样貌习性都比较相似、有些行动缓慢,跳跃能力很弱。由于它们的皮肤粗糙而高度角质化,使蟾蜍的耐旱性很强。蟾蜍分泌出来的毒素就是制造蟾酥的原材料。尽管蟾蜍可以消灭很多害虫,但是它们天性贪吃,同时又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
蛙科是无尾目的第三大科,是分布最广泛的两栖动物,几乎遍布各个大洲。一些岛屿上也有出现,最北到达北极圈,但在澳洲则只出现在最北方。蛙科中最大的成员是巨蛙,分布在非洲一带。
树蛙科分布在亚洲、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在马达加斯加岛上也能看到。
树蛙科的外形和雨蛙非常接近,但它和雨蛙没有亲缘关系,却和蛙科亲缘关系比较接近。最着名的树蛙当属亚洲的几种飞蛙,如黑掌树蛙,脚掌大,脚蹼发达,可以在空中滑翔。
非洲树蛙科的种类繁多,分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并有一个特别的种类,分布在塞舌尔群岛。非洲树蛙体型小,栖息方式有树栖也有路栖,有穴居,还有水栖:一些成员生活在沼泽地区,攀附在芦苇等植物上。
节蛙科种类较多,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地,有时被归入蛙科。有些节蛙的卵浮出来时,已经是完成变态的小蛙,有些则变态不够完全,还保留着尾巴。壮发蛙是节蛙科中很有趣的一种,它们分布在喀麦隆到刚果一带的热带雨林中。到了繁殖季节,雄蛙的体侧和腿上长有毛发状皮肤衍生物。
姬蛙科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温热带地区,种类很多但属于小型蛙类、只有少数的成员身长可长到8~9厘米,大多数的成员身长还不足1.5厘米。它们中的很多成员生活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如非洲的短头蛙,平时很难见到它们出来,只有到了降雨期它们才活动频繁。一部分生活在热带雨林的成员,有一些是树栖,一般在马达加斯加和新几内亚可以看见它们。生活在澳洲和新几内亚的一些成员,它们在植物上产卵,孵出的下一代不用经过蝌蚪的变态,直接是小蛙。
5.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区别
两栖动物在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两个阶段:幼体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幼体变态后成为成体,有成对的附肢支撑着身体,在陆地上爬行或跳跃运动,这时是用肺呼吸。
两栖类动物的皮肤光滑裸露,没有鳞片覆盖,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或称冷血动物),有夏眠或冬眠现象。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方式以卵生为主,极少数是卵胎生,代表动物:青蛙、大鲵(娃娃鱼)、蝾螈、蟾蜍、鱼螈、鳗螈、泥螈、洞螈、肥螈极北小鲵、蚓螈、虎螈、姬蛙等。
爬行类动物的特征:身体表面覆有鳞片或角质板;运动时采用典型的爬行方式即四肢向外侧延伸,腹部着地,匍匐前进。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在严寒的冬季要冬眠,在炎热的夏季要夏眠。
爬行动物是有脊椎的冷血动物,它们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爬行动物的心脏只有3个心室,不像其他动物,有4个。绝大多数爬行动物是卵生,也有个别种类,卵在母体中先孵化再出生。现在,世界上的爬行类动物有5700多种。
6.四足动物和两栖动物
四足动物指具有4个附肢的脊椎动物。所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都是四足动物,其中包括附肢退化的一些种类(如蛇)。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鱼类不是四足动物。
现生的两栖动物有4000多种。它们生活在除南极洲以外、各大洲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可分为3大类:无尾两栖类,俗称“蛙类”,它们的成年个体没有尾巴,并因此得名。但北美的尾蟾是个例外,雄性成年时保留一个短小的“尾巴”。有尾两栖类,俗称“蝾螈类”,包括大鲵(俗称“娃娃鱼”)、蝾螈等。
还有一类不常见的两栖物——无足两栖类,俗称“蚓螈类”,它们通常生活在热带,大都过着地下穴居的生活。
7.乌龟是两栖动物吗
很多人都会这么问,乌龟是两栖动物吗?回答却不尽相同,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到底乌龟是不是两栖动物呢?
说到两栖动物,它们是人们熟知的一类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但繁殖和幼体发育还离不开水。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体温不恒定;卵生,幼体在水中生活,经变态后,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而湿润,没有鳞片,没有毛发等皮肤衍生物,黏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
而乌龟的主要特征是:乌龟经常会栖息在江、湖的地方,当然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严格地说,乌龟是一种半水栖、半陆栖的动物,而且是爬行动物,并不是两栖动物。乌龟是用肺来呼吸的,也没有鳃。
两栖动物在水中生活大部分是产卵的需要,乌龟的卵是产在陆地上的;乌龟自出生下来就用肺呼吸,而且是变温动物,所以它是爬行动物。
乌龟和恐龙是近亲。
因为爬行动物是从两栖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乌龟具有某些两栖动物的特征,也难怪很多人会认为乌龟也是两栖动物呢!
8.鳄鱼和娃娃鱼,谁是两栖动物
很确切地说,鳄鱼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表皮有鳞片,而两栖动物表皮是湿润的。娃娃鱼是两栖动物,而且是我国珍稀的两栖动物。
根据鳄鱼的习性,我们知道,它是在陆地上产卵的,属于爬行动物,鳄鱼和娃娃鱼的关键区别在于,爬行动物能完全脱离水生活(只是不一定会这样做,可能还会在水中活动),但是两栖动物无法完全离开水生活。两栖动物的卵不具有羊膜,无法在干燥的陆地环境中孵化。但是爬行动物所产的是羊膜卵,因此具有很好的保水能力,66且能在陆地上孵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