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陆战队:两栖动物-鱼的先祖——两栖动物探索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两栖动物

    1.眼睛要退化的版纳鱼螈

    版纳鱼螈分布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容山、广西广东交界的云开大山一带,以及广东省的肇庆。经常栖息于海拔200~600米的林木茂密的土山地区,尤为喜欢居住在水草丛生的山溪和土地肥沃的田边池塘,营穴居生活。和蚯蚓类似,没有四肢和尾巴。由于穴居的缘故,眼隐藏在皮下,眼睛和鼻子之间有触突,身体有环褶360个左右,背部棕黑,身体侧边有一黄色纵带纹。全长约380毫米。它们夜间活动频繁,白天一般见不到它们。

    以蠕虫和昆虫幼虫为主要食物。

    2.东北家族的一员——爪鲵

    爪鲵分布于黑龙江、吉林(通化、白河、浑江、延吉)、辽宁(岫岩)。成鲵体型细且长,雌鲵身长164~178毫米,雄鲵身长154~181毫米。头部扁平,无唇褶,犁骨齿列较长呈“∧”形,每侧有牙齿13~19枚;前颌骨和鼻骨间的卤门又大又圆。躯干像圆柱,皮肤光滑,肋沟14~15条。当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末端相遇,4个指,5个趾,内侧指、趾较短,末端均有黑爪;雄性在繁殖期间,后肢变得较为宽大。

    它们的尾长大于头,体长而侧扁,无肺。体背面棕褐色或淡橄榄褐色,有均匀褐色斑,腹面呈白色但不纯净。生活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林茂密、杂草丛生、水流湍急的小溪中或者附近池塘。它们的生活习性、成鲵多以陆栖为主;多数是白天很少出来活动,晚上出来多见,特别在黄昏雨后活动频繁;常以爪攀登岩壁。一般在每年的5~6月繁殖。卵鞘袋为纺锤形,每条鞘袋内有卵16~20粒。

    幼体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完成变态过程。主要以蛞蝓蜗牛、鞘翅目、直翅目等有害昆虫为食。

    3.可爱的东北小鲵

    东北小鲵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区,栖息在海拔200~300米的群山茂密的树林、溪水长流的山沟或清水塘里。头部扁平,长、大、宽;吻端钝圆,口裂达眼后,无纯褶,犁骨齿外枝比内枝相对较短,向后延伸不超过眼球中部,排列呈“∨”形,鼻间距稍大于眼间距。颈很短,有明显的颈褶。躯干呈圆柱形,头和身体的长度要大于尾长;皮肤光滑,肋沟通常为13(12~14)条。4个指,5个趾。灰褐色或灰白色的体背,分布很密的黑色或淡灰色小点。雄体长85~141毫米,雌体86~142毫米。雄性泄殖孔呈“↑”形,裂缝短小,繁殖期间泄殖孔明显隆起;尾背鳍褶明显,尾高大于雌体的尾高;雌体泄殖孔呈“│”形,纵裂缝形;尾背鳍褶不明显。

    东北小鲵的繁殖地一般在静静的清水沟塘或缓流中,产卵在石下或枯枝落叶上。一般在每年3~4月产卵;产卵时雄雌互相追随;雌体先在水下的枯枝或石头上爬行,排出白色黏稠的卵鞘袋柄,然后排出两条卵鞘袋,接着雄体迅速爬上卵鞘袋,用四肢抱住卵鞘袋排精,这个卵受精过程就完成了。每对卵鞘袋有卵80枚左右。水蚤和水丝蚓是幼体的食物,成体主要以昆虫和幼虫为食。

    4.你见过六角恐龙吗

    顾名思义,六角恐龙头上长有六个角。

    墨西哥钝口螈或称美西螈,也叫六角恐龙,只在墨西哥的一些湖泊中能发现它们。“呜帕鲁帕”的奇特叫声使它们名声大噪,属于人气高的两栖动物。六角恐龙还是两栖动物中有名的“幼体成熟”种,从出生到性成熟产卵为止,均为幼体的形态,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水中,在水中产卵、水中发育成长。

    索奇米尔是水乡泽国,也是非常有名的观光胜地,络绎不绝的观光船经常在这里航行。为了航行需要经常疏通水路,如此一来,六角恐龙的栖息环境越来越差,为此,白子型六角恐龙已经受到华盛顿公约的保护。不过,人们对于它们的栖息状况并不是很清楚,很难找到它们的生活踪影,因此它们的野外生活模式至今仍是个谜。

    5.不用肺呼吸的无肺螈科

    无肺螈科是有尾目现存属种最多的一科,完全没有肺,分布在欧洲南部的只有拟穴螈属;大部分成员生活在北美南部,分布在中美、南美北部的只有无肺螈,没有其他有尾类。它们生活环境和生态习性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体型与它们所在的环境因素相适应,或细长或粗短。成员中有水栖、陆栖、穴居(眼多退化)或树栖(多有缠绕性的长尾)。陆栖的成员是在地面上交配。不过有少数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洞穴内)产卵:有的无肺螈的卵和幼体不进入水中,是直接发育类型;有的无肺螈产卵时回到水中,卵与幼体在水中生长发育,少数属种为童体型。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无肺螈科与钝口螈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无肺螈科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是分布在热带的唯一的一种蝾螈。数目种类非常繁多,大约有400种。除了有5种分布在韩国和意大利地区外,所有种类的无肺螈都分布于西半球。

    它们完全没有肺部构造,全部使用皮肤进行呼吸。

    身体纤细,四肢短小,一般背部都有条纹,肋骨间沟明显。

    6.中国火龙——东方蝾螈

    东方蝾螈因腹呈米红色而得名。

    东方蝾螈在我国被叫做中国火龙,分布在我国的中部以及东部地区,生活在山地池塘或水田等静水域,也有的生活在山涧溪流中流速较缓的水域。

    它们的耳腺非常发达,眼部后方无红斑。外观与日本红腹蝾螈非常相似,但体长却只有90毫米左右,属小型种。

    它们的繁殖方式为卵生。在春季时,它们会在每一颗水草上各产下1颗卵,幼体发育到全长35~40毫米后,便进行变态。不过,即使变态为成体,体侧仍残留有侧线器官。

    它们主要以各类昆虫、小鱼或蝌蚪为食。

    7.森林深处的居住者——蓝点蝾螈

    蓝点蝾螈全身布满鲜亮的蓝色斑点。

    蓝点蝾螈分布在加拿大和美国地区,繁殖方式为卵生。有的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有的生活在广阔的草地上,主要潜藏于废木的下方。它们身长可达100~130毫米,有肋条12根。以甲虫等节肢动物为主要食物。

    8.足迹遍布欧洲——黑斑蝾螈

    黑斑蝾螈分布欧洲广大地区,东到俄罗斯东部。大多生活在陆地上,在森林、沼泽地或常绿灌木区内的岩石倒木下能看到它们的踪迹。繁殖期一般在春季,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地点以湖泊等静止水域为主,产下的卵200~300颗。多生活在水草之间。

    黑斑蝾螈全长70~90毫米,也有超过100毫米的个体。雌性的尾部稍呈鳍状,上唇部略微突出。雄性的背部至尾部间的背鳍十分发达,后肢呈蹼状,较为扁平。

    9.沼泽地中的蝾螈家族成员——云石蝾螈

    在云石蝾螈的背部,白色块与黑色块相间,像云石的一种漂亮的黑白云石。云石蝾螈分布在美国地区,生活在沼泽地或河川流经潮湿砂地中的倒木或岩石下方。

    云石蝾螈全长90~120毫米。繁殖方式为卵生,秋季一般为比较好的繁殖期。它们会在陆地上的岩石或落叶下产卵,数量在100颗左右。雌螈负责守护,直到孵化出幼体,然后带领它们慢慢地学习生存的技巧。大约在冬季降雨期孵化出新的小生命,幼体被降雨送到附近的水域中,开始它们的生活。

    10.辣椒蝾螈

    辣椒蝾螈像红色辣椒,故而得名。

    辣椒蝾螈分布在加拿大魁北克、美国缅因州至乔治亚州北部间的密西西比州东北部。生活在茂密森林中的冷泉、涌水区或洞窟中,有很强的水栖倾向,喜欢在潮湿和阴暗的地方生活。

    辣椒蝾螈的身体一般全长在12~19厘米,不过也有超过25厘米的个体;从鼻孔到眼部间,具有明亮的黑边条纹;繁殖方式为卵生;食物主要是昆虫、蚯蚓、小甲虫,有的时候也食其他同类的蝾螈。

    巨型无趾蝾螈分布在危地马拉至洪都拉斯东北部地区。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低地,不过在地表的枯木下方也可见到其活动踪迹。繁殖方式是卵生,曾有人对其进行饲养,饲养时间竟达到6年零10个月的纪录。

    巨型无趾蝾螈全长可达180毫米以上,并因此而得名。尾巴很粗,能自断其尾根较细的部分。食物是以小型昆虫为主。

    12.斑纹蝾螈

    斑纹蝾螈分布在法国南部及西部地区。生活在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地,黏土质、凡砂质或石灰质等各式环境均可看到它们的踪迹。

    不过,在初春时期,它们就开始陆续地到水中生活,生活地点大多在池沼和小的湖泊等水域,一直会持续到夏季结束。

    繁殖期间,雄性的斑纹蝾螈背部至尾部间长出背鳍。繁殖方式为卵生,在每年的3~5月,雌性斑纹蝾螈在水草上产下200~300颗卵。

    它们多数成员的身体全长为120~160毫米,是体型比较大的蝾螈。

    13.名字与本身相差甚远的蝾螈——火焰蝾螈

    火焰蝾螈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

    身体全长在60~140毫米,体色为绿色,成体以水生为主,变体后身体呈红色,并转移到陆地上生活。

    喜欢栖息在沼泽地带、水池或者河川旁边。

    繁殖方式为卵生。主要食物是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或其他两栖类为主。

    14.背上有小黄星星的动物——黄星点蝾螈

    黄星点蝾螈主要分布在加拿大。身体全长一般在150~200毫米,有少数的成员长达250毫米。以甲壳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或其他两栖类为食。喜欢生活在落叶林中的流水或池边附近的树林之中,平时都能见到它们的踪影,但繁殖期除外。在冬季到春季初期这段时间的降雨期,它们向繁殖地点移动。它们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每胎在树叶上产下10~250颗卵,经过30~55天即可孵化。

    15.瘤背蝾螈

    瘤背蝾螈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和贵州一带,生活在海拔800~1800米山地的静水域。

    不过在水流较为湍急的地方也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昆虫幼虫和甲虫是它们最为喜欢、也经常吃的食物。雄性瘤背蝾螈全长在124~133毫米,雌性在117~141毫米。雄性的尾部有斑纹,尾部前端有2条黑线,在繁殖期这2条黑线会变成深粉红色。其繁殖方式是卵生。

    16.平趾蝾螈

    平趾蝾螈分布在波兰和捷克以西的欧洲大陆地区。

    它们全长在80~90毫米。在繁殖期间,雄性后肢变形为扁平的蹼状。此外,尾部的丝状突起非常发达。

    繁殖方式为卵生,春季是很好的繁殖期。

    在繁殖期间,不论在小水滩、湖池或小型河川等各式水域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其他季节则生活在陆地上。

    昆虫和小蚯蚓是它们主要的食物。

    17.来自于香港的香港蝾螈

    香港蝾螈分布在香港及九龙半岛。生活在海拔270~900米的山地流水区,以水栖生活为主。

    身体全长可达150毫米左右。雄性的香港蝾螈尾部呈紫红色,并具有银白色条纹。

    以捕捉蝌蚪和虾为食物。

    繁殖方式为卵生。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会在水草上产卵,卵数有120颗左右。

    18.貌若金丝的生物是谁

    金丝蝾螈分布在美国路易安那州,东南部至密西西比河以东,南至佛罗里达州西南部。

    金丝蝾螈身体全长100~160毫米,有的成员最长可达200毫米。

    繁殖方式为卵生,一般它们在浅水区进行产卵。幼体身上有斑点,成体后斑点变成线条状。幼体长到50毫米大小即可进行变态。生活在潮湿山沟或涌水区等经常水气充沛的区域,以岩石或堆积物下方潜藏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19.芝麻蝾螈是什么样子

    芝麻蝾螈全身布满了黑色小斑点,像一粒粒芝麻。

    芝麻蝾螈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浙江、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江苏等地区。

    身体全长超过200毫米,属于超大型溪流型蝾螈。它们以白天活动为主,在繁殖期以外的时间,也在水中生活。繁殖方式也是卵生,它们产卵相对于其他种类较少,因为它们的卵直径高达3~3.5毫米。它们靠捕捉溪流中的虾或甲虫来充饥。

    如果进行人工饲养,它们也会捕食小鱼。

    20.攀岩能力极强的两栖动物

    墨西哥无趾蝾螈分布在墨西哥至洪都拉斯临大西洋岸间。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干燥或潮湿的森林低地。繁殖方式为卵生,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全身长在120~150毫米,手足四肢均呈蹼状,具备攀附树木及岩石的能力,尾部的断面呈圆桶形,能借此来攀爬树枝。

    21.细痣棘螈

    细痣棘螈分布在我国的安徽、湖南、海南、广西、四川、贵州、甘肃,国外分布在越南北部。细痣棘螈身体的长度在120~150毫米,尾巴的长度为头体长度的85%(雌)~88%(雄)。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皮肤粗糙,密布瘰粒。头背嵴棱不是很发达;正背中央脊棱明显,有与脊椎相应的凹痕;背侧各有一行瘰疣(肋腺),其下多有肋骨尖端支持。头背两侧有骨质嵴棱。

    通身都是棕黑色,腹部的颜色很浅,指趾端、泄殖肛孔周缘及尾下缘为橘红色。繁殖方式也是卵生,每年的4~7月是它们的繁殖期,卵一般会产在河流岸边的斜坡上,隐藏在腐叶下面,不易被发现。

    每只雌细痣棘螈产卵30~60粒,有单个分散开来的,也有堆成一团,卵径3~4毫米,充分吸水膨胀后的卵胶膜直径可达10毫米左右,晶莹如珠。

    细痣棘螈栖息在海拔500~1500米的山区以及树林茂密、阴暗隐蔽度较好的林下水源及其附近的腐叶中或树根洞穴内。除了繁殖季节,它们生活在陆地上。主要食物为:昆虫、蜘蛛、幼虫、蚯蚓蛞蝓或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22.冷泉中的身影——红蝾螈

    红蝾螈分布在美国纽约州至俄亥俄州间,南至阿拉巴马州北部。生活在山地或者平地,有时在冷泉中也能见到它们。红蝾螈陆地生活是从早春至初夏间,夏冬之间,它们回到水中生活。红蝾螈的繁殖方式也是卵生,身体全长在10~15厘米,全身呈艳红色,成年后变成红黑并列状。

    23.来自于高原山区的贵州疣螈

    贵州疣螈分布在中国贵州西部的威宁、毕节、水城、大方(原名大定县,本种模式标本产地)、织金、赫章、纳雍,云南的彝良、永善地区,是我国的特有种。身体全长约150~210毫米,尾巴的长度占头体长度的75%(雌)~85%(雄)。头部背部两侧有显着的骨质脊棱。通身棕黑色,头部颞后橘黄,正背中央及两侧有3条粗大橘黄色纵纹,尾部与指趾端均为橘黄色。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皮肤粗糙,密布瘰粒。

    贵州疣螈的繁殖方式也是卵生,繁殖期在每年4月下旬至7月。

    在这期间,出现求偶行为,雄螈把产出的精包黏附于水底的物质上,雌螈再以泄殖肛腔将精包纳入体内。卵一般产在各种浅水水域或者山区,也能产在水域边上大石块或大石板下的潮湿泥土表面。雌性的贵州疣螈一般产卵49~94枚,然后卵单枚分散在水底,卵径2.5毫米。孵化期平均为21.6天。在当年的8月底至11月初,小生命陆续完成变态,全长一般在60毫米以上。它们多栖息在海拔1800~2300米山区的缓流小溪和小河流附近,水域岸边有湿润且阴暗的草坡,最好有石缝和土洞之类的东西,水中长满藻类与水生植物,水深1米以下。它们平时多在水域附近一些地方活动并且捕捉食物,等到繁殖季节才进入到水中。

    24.小口拟角蟾——短灌木丛中的“居民”

    小口拟角蟾在我国分布地是云南、广西一带,生活在海拔220~1200米山林旁边的短灌木丛上。

    小口拟角蟾身体的长度在28~36毫米。吻短,口小,鼓膜又圆又大,瞳孔横置;上颌和犁骨都没有牙齿,舌头呈犁状、吻棱角状,颊部内斜;后肢有些纤细;背部皮肤是浅棕色,较光滑,有小痣粒。

    痣粒顶部具角质颗粒。

    它们在每年5月份进行繁殖,蝌蚪是漏斗状,没有唇齿和角质颌。

    25.叫声不绝于耳的屏边泛树蛙:

    屏边泛树蛙在我国分布于云南一带,生活在屏边县大围山海拔1950米的亚热带雨林中。它们和蛾眉泛树蛙很相似,但也有很多明显的区别:屏边泛树蛙没有生囊和生囊孔,而蛾眉泛树蛙具单咽下内声,声囊孔长裂形。

    屏边泛树蛙身体扁平,雄体的长度在63毫米左右,雌体的长度在70毫米左右。身体的颜色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在正常生活中,它们的背部以草绿色为主,间或有些棕色斑点和白色以及浅色斑点,有的棕色斑点中央色淡。

    每年的3~6月是它们的生殖期,产卵的场所一般在水塘的周围,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能听见它们的叫声,特别是在进入5月份的繁殖高潮期,当夜幕降临时,成群结队的屏边泛树蛙从水塘四周的山上、丛林中,向水塘边沿的阔叶植被上乃至地上迁移,抱对之后则爬向周围的树丛等地,选择垂向水池一边的枝叶,雌性用后肢将阔叶卷起,在雄性后肢的搅动下将泡沫卵产于其中。

    26.棕褶树蛙

    棕褶树蛙分布在缅甸一带和中国的云南地区。生活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半山区地带。棕褶树蛙体型很大,有的雌体长度能达到116毫米。其头顶是平的,头长和头宽相等;吻端略尖圆;超出下颌,吻棱显着;鼓膜明显,犁骨齿发达,略呈弧状。皮肤较粗糙。

    指、趾末端有吸盘及横沟,指蹼极发达,趾间布满蹼。在正常生活状态下,棕褶树蛙身体背部和指的背面呈暗绿色,头顶及头后夹杂有棕色斑点,体背及体侧无斑点;腹部为褐色并有一些深褐色斑纹。

    遇到天气寒冷的时候,它们就从树上下来,在水边活动。常在山溪旁的空心树上产卵。鸣声似“嘟、嘟、嘟”。

    27.神秘的“X”——黑眼睑小树蛙

    黑眼睑小树蛙分布在越南一带,在我国分布于云南地区。黑眼睑小树蛙体型较小,而且雄蛙的体型要小于雌蛙,雌蛙的身长一般在39毫米左右。雄蛙有单咽下内声囊。

    它们的背部都有一“X”形背斑,这种“X”形背斑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在辨认的时候比较方便。浸液标本背面灰白色,腹面白色。头长和宽几乎相等,吻端尖,吻棱明显;鼻孔位于吻棱下方;鼓膜清晰;舌卵圆形,后端较宽,缺刻深;指间没有蹼,趾间有蹼。

    28.白斑小树蛙

    白斑小树蛙在我国分布于广西、西藏一带,生活在海拔850~1350米的山地、阴冷潮湿的林下灌木丛上或者是在水域边缘。

    它们一般体型较小,不过有的雄蛙可以达到长度为33毫米左右。

    平常生活下,它们背部的污白色和黑色相间的斑纹比较明显。它们的前肢短,还不到体长的一半;后肢相对于前肢来说,比较粗壮;指、趾膨大成吸盘。头的长稍微要大于头的宽度;吻端高,吻棱不显;鼓膜圆形;舌前端狭窄,后端缺刻深;身体背部的皮肤比较光滑,没有小痣粒,不过有一些孔状的小点;下体的胸部、腹部以及股部都布满了平疣。

    29.背上有几条纹——跳树蛙

    背条跳树蛙分布在缅甸一带,在我国则分布于海南、云南一带。生活在海拔1050~1620米的芭蕉树下、稻草边、草丛中以及山边的草地上。

    雄蛙的身体长度没有雌蛙的长。

    有的雌蛙的长度在28毫米左右,不过雄蛙有单咽下外声囊,有雄性线。雄性蝌蚪背部没有斑点,尾巴末端尖细而修长。

    背条跳树蛙皮肤很光滑,有很少的细痣粒。头的长度稍微要大于头的宽度;吻短而钝,吻棱明显;舌头较大,后端缺刻深;没有犁骨齿;鼓膜小而显着。成体的浸液标本为红棕色,背部及体侧有5条深色纵纹;前臂及股胫部有黑横纹;腹部为白色。

    30.威宁蛙

    威宁蛙在我国分布于贵州、四川和云南一带。生活在海拔1700~2950米的溪流、岸边草丛中以及树木叶子下面。它们体型较小,雌蛙的体长要比雄蛙的长,雌蛙体长40毫米左右。皮肤光滑,没有生囊,平常情况下,背面及体侧一般是橄榄色。鼓膜圆形;指端膨大,趾端稍微膨大有些像吸盘,有马蹄形横沟;趾间蹼缺刻深。它们的繁殖季节在每年的5月之前。

    31.小角蟾

    小角蟾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湖北、安徽、云南、贵州、西藏、四川、甘肃、陕西等地。生活在海拔550~2400米的山林溪流的石缝和草丛中。

    雌蟾的体长要比雄蟾的长,雌蟾在36~49毫米,雄蟾体长在25~31毫米。雄蟾第一、二指背面有灰色婚垫;内有生囊;全身皮肤比较粗糙,散布有角质颗粒;体侧有许多小圆疣;腹部的皮肤比较光滑。平常生活中,全身为棕红色,鼓膜是棕色,腹面有大小不等的圆斑;头的宽度稍微要小于头的长度,吻端为盾状,向前突出;吻棱为角状;颊部稍微有些凹入;鼓膜圆;无犁骨齿;舌后端微缺;瞳孔椭圆纵置。

    蝌蚪身体上密布着雀斑,位于头顶部的唇是漏斗状。

    32.黑耳蛙是黑色的吗

    国外,黑耳蛙分布在菲律宾一带,在我国则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一带;黑耳蛙生活在湍急的水沟之中。雌蛙体长在61~65毫米,雄蛙有生囊。黑耳蛙身体细长,头长要大于头宽,吻端钝圆而略尖,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指端吸盘扁平,吸盘上的横沟不明显;趾端都有吸盘,横沟清晰。蝌蚪吻部略尖圆,眼睛在头的背面,尾鳍薄而透明;皮肤光滑,背侧褶细直;口角后端颌腺明显;后肢背部小痣粒排列成行;浸液标本背面浅棕灰色,鼓膜处有极显着的黑棕色三角形斑;腹面白色,胸部两侧具有不明显的成团小黑点。

    33.歌声嘹亮的动物——花狭口蛙

    花狭口蛙分布在我国的福建、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由于它们很善于挖掘,生活的场所一般在土穴或者树洞中,叫声高亢有力,身体的长度一般在70毫米左右;一般情况下,身体的背部颜色是棕色,呈三角形状,在三角形的外边有一条深色带纹,两者之间是镶以黑线纹的浅黄棕色带纹,腹面为黄白色,密布棕色小斑点。它们的体型肥硕粗大,头的宽度要大于头的长度,吻端钝圆,吻棱不显,鼻孔靠近吻端,鼓膜不显,上下颌没有牙齿,也没有犁骨齿,嘴大,后端宽无缺刻。

    在繁殖季节到来的时候,产卵在临近的水源,卵浮于水面上,一直等到变态完成。大约12天的时间便可以完成变态。

    34.和猫相似的两栖动物

    胸腺猫眼蟾在我国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等地,生活在海拔2800~4100米的高原河谷的泉水源头。胸腺猫眼蟾个体较大,但是数量不多,身体肥硕,头很宽也比较大,吻宽圆,吻鳞钝,没有鼓膜,上颌与犁骨无犁;吞后圆形。体背橄榄色,布满了许多平疣,但是腹面光滑,腋腺明显,股外侧有米黄色小颗粒。眼间呈“三角形”斑;咽喉为肉色,腹部为蜡色;瞳孔纵置,虹彩密布黄点。

    雄蛙比雌蛙的身体长,雄蛙体长一般在61~85毫米,雌蟾的体长63~81毫米。它们的卵呈环状,蝌蚪体长在73毫米左右。身体背部是浅棕色,尾巴是黑灰色。

    35.雨后的歌唱者——你知道是谁吗

    云南小狭口蛙分布在我国的四川、贵州、云南一带,生活在山区靠近水源的地方。云南小狭口蛙群体的数量很多,雨后鸣叫声相当的大,这样也很容易捕捉到。雌蛙体长在48毫米左右,雄蛙没有雌蛙的体长。

    云南小狭口蛙平时生活中背部为土棕色,且有米黄色细边的深棕色斑纹对称分布,到了两眼之间,呈倒置三角状,后端在枕部分叉,向两侧斜行至胯部,体侧各有一条与之平行的深色斜纵纹;胯部有一对醒目的深色眼点状斑;四肢都有横纹;腹面全为不规则云状斑,咽部色深。蝌蚪体扁平。前肢长;眼睛很小,位于头部两极侧;口位于吻端,无唇齿或角质颌,口缘膜状;鼻孔黑点状,相距很近;舌圆形,吻短而圆,不超出下颌;皮肤光滑。

    在每年的繁殖季节到来的时候,它们把卵产在水塘岸边的水草上或者在水塘内的树枝上,单行或者成片地粘连在一起,卵径在1.5~2.0毫米。6月份左右,在水塘周围可以采到它们的卵以及蝌蚪。

    36.红蹼树蛙

    红蹼树蛙在我国分布在广西、云南、海南、西藏等地,生活在海拔80~2100米的热带地区,经常活动在草丛、茶树、灌木丛、小乔木上,在水塘、水沟等地方也能见到它们。以瓢虫、蝶类等的幼虫为食。蝌蚪全长47毫米左右,头长18毫米左右,尾长29毫米左右,后肢芽9.2毫米左右。成体的雄蛙体长34毫米左右,雌蛙48毫米左右。

    红蹼树蛙体型扁平,头长大于头的宽度,胯细,舌头很窄,瞳孔横置,指端有吸盘和横沟。

    背部皮肤光滑,一般情况下背部颜色是红棕色,上有不明显的深色斑纹,并有一深棕色“×”斑。四肢有深色横纹;趾间蹼为猩红色;腹面是黄色。成体腋部及体侧各存一对黑斑。体背棕褐色,体腹面浅灰棕色,尾肌浅棕色,尾鳍透明,体侧、尾肌及尾鳍上有棕黑色细斑。

    37.女贞子树上的“居民”

    黑蹼树蛙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等地,栖息在海拔1000米的热带雨林中,在干旱季节就来到森林中生活,到了雨季则会出现在水塘附近的灌木丛、草丛上,甚至还会在公路上活动。

    黑蹼树蛙成体细长而有些扁平,雄蛙的长度要小于雌蛙的长度,雄蛙体长在69毫米左右,雌蛙约83毫米。头宽,鼓膜圆,舌梨形,后端缺刻深;瞳孔平置。

    前肢较长,体背皮肤平滑,体侧、胸腹及股后满布小圆疣,股腹面小圆疣间杂以较大的圆疣;四肢有绿色横纹,瞳孔暗褐色。

    每年的6月份是它们的繁殖季节,主要在女贞树以及其他阔叶树上能看到它们的卵泡。

    38.你见过宝兴泛树蛙吗

    宝兴泛树蛙分布在我国的湖南、云南、四川一带,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静水坑等地。

    宝兴泛树蛙身体肥硕,头较宽,雌蛙体长67毫米左右,雄蛙略小于雌蛙的体长。雌蛙的吻端高而圆,雄蛙吻端斜尖,它们的鼓膜很小但可以很明显地看见。皮肤有些粗糙,背部皮肤颜色是绿色,上有不规则的棕色小斑点;腹面是乳白色或者有一些很不规则的黑点。

    每年的4~6月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卵泡是乳白色,隐藏在草皮或石头下。蝌蚪灰棕绿色,杂有金黄色小点,口角两侧各有一条乳黄色条纹。

    39.白颊小树蛙

    白颊小树蛙的独特之处是眼下方颊部有银白色宽常纹。白颊小树蛙在我国分布在云南地区,栖息于海拔1040米的潜水池塘旁边的树枝上。白颊小树蛙体型小,纤细,体长在26.8毫米左右。

    在晚上,叫声就像弹琴的声音,非常优雅。

    白颊小树蛙头较长;指较长而扁;舌较窄长;吻尖长,呈三角形;没有犁骨齿;皮肤背面光滑,背部有很小的小黑点;上眼睑有少数较大疣粒;颞褶细而清晰,一直达到肩上方;四肢很细微的小痣粒;前后肢的背面有较大的黑点,全身大部分区域被深棕色浅纹所覆盖;腹面是白色。

    产下的卵以堆状分布。

    40.小巧玲珑——锯腿小树蛙

    锯腿小树蛙的显着特征是前臂的皮肤有锯齿状突起。

    锯腿小树蛙在我国的分布地区是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生活在海拔800~1500米的山区灌木丛中的树叶上或者草丛中。以捕捉林间的虫害为食物,雄蛙的体长在32毫米左右。

    锯腿小树蛙身体小,头长和宽几乎相等,舌头小,呈椭圆形,皮肤粗糙。身体的背面有大小不同的痣粒或疣粒;在平常情况下,身体背面是棕褐色或者橄榄褐色,侧面为绿色,有黑褐色的斑纹,腹面灰白色,四肢的背面有黑褐色的横纹,两眼之间也有一道深色横纹。蝌蚪体背灰棕色,腹面灰色。

    41.在湖广一枝独秀——金秀小树蛙

    金秀小树蛙在我国的分布地区是湖南、广西一带,生活在海拔1300米茂密的树林间。雄蛙的体长要小于雌蛙的体长,雌蛙的体长在30毫米左右。体型很小的金秀小树蛙,却很粗壮,头的宽度和长度几乎相等。舌头较大,后端缺刻深,没有犁骨齿。皮肤粗糙,全身各部分几乎都分布不均匀的疣粒,背面的颜色是棕褐色,肛部有矩形黑棕色大斑,腹面浅灰棕色。

    42.香蕉叶子上的小使者

    侧条跳树蛙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我国的分布地区是广西、西藏、福建、海南、云南等地。栖息于海拔1300米左右的水塘附近的芭蕉叶、香蕉叶等树叶上。

    侧条跳树蛙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尖,鼻孔略近吻端,舌头很大,后端缺刻深,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紧接眼后,不甚显着,但轮廓清晰;没有犁骨齿;背部颜色由深绿到浅黄,满布均匀的棕色小细点;体侧有一浅黄色纵纹,上面有极稀疏的细点;自吻端沿吻棱至浅黄线下方为深棕色纵纹;颌线及体侧亮黄色;腹面白色。

    雄蛙的体长不及雌蛙,雄蛙的体长在23毫米左右,雌蛙的体长在25.7毫米左右。它们的鸣叫声相当的尖锐而且高亢,短促,每年的7月是其繁殖季节,这个时候,它们把卵产在芭蕉叶上,卵的直径大约1.5毫米。

    43.绿叶丛中一点黑——黑带蛙

    黑带蛙最显着的外形特征是身体侧面自吻端至跨部有一条黑色宽带纹,黑带蛙分布在泰国、越南、缅甸等地,在我国分布于云南一带,生活在西双版纳丘陵地区的小溪岸边、枯枝烂树叶下或草丛中。

    一般情况下,背面为红棕色或灰棕色,有小黑点分布背上;上颌缘色浅;由吻端或鼻孔处始,经上眼睑外缘、鼓膜上方、沿背侧褶至胯部有一条黑色带,不间断地向后延伸;身体的侧面为浅灰棕色,上面布满黑色花斑;四肢背面的颜色与背部的颜色相同,但是相对来说很浅,也有黑横纹;股外侧布满了黑色云斑;腹部的颜色要比背部的颜色深,在咽喉部、胸部有黑灰色大斑点。蝌蚪身体宽度大于身体高度;吻端圆,眼位于头背侧,出水孔位于左侧。

    它们身体稍微呈扁平,雄蛙体长42毫米左右,要比雌蛙略短,雌蛙体长47毫米左右。蝌蚪体全长43毫米左右,尾长25.5毫米左右,后肢芽4.6毫米左右。它们的头长大于头宽,鼻孔位吻眼之间;眼睛之间的间距要小于眼和鼻之间的间距;鼓膜明显,要小于眼睛,犁骨齿短,位内鼻孔中间后方。指较细长,皮肤较光滑,背部有许多细痣粒和少数小疣,体侧疣大且较多。

    另外,它们的卵成片状,可黏在水草上。

    44.会变色的两栖动物

    昭觉林蛙分布在我国的山西、江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栖息于海拔1150~3340米的山岭地带近水域等地。体型中等大小,雄蛙的体长为56毫米左右,稍微小于雌蛙的体长,雌蛙为59毫米左右。

    蝌蚪体全长在52毫米左右,头体长为18毫米左右,尾长约34毫米,后肢芽18毫米。每年的3~8月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卵径1.7~1.9毫米。

    在生活中,它们身体的颜色会有变异,背面一般是黄棕色或是棕色或为深棕色,偶尔布满一些橘红小点;两侧褶间有不规则斑纹;两眼间有横纹;体侧为蓝灰色,疣粒上布满黑色不规则的小斑点;腹面为乳白色或乳黄色,靠近胯部的地方为橘红或橘黄色。

    昭觉林蛙的头长要大于头宽;颊区下凹,颊面向外倾斜;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鼓膜大,差不多为眼径的2/3;犁骨齿团呈椭圆形,位于鼻孔内后方;舌是梨形,后端缺刻深,皮肤平滑。

    45.表里不一的家伙——双团棘胸蛙

    胸部有成片的黑色角质刺,成左右两团的蛙叫双团棘胸蛙。

    双团棘胸蛙分布在我国的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它们的成体生活在海拔1500~2400米的山溪或隐蔽的水沟内;而蝌蚪则生活在山溪中。它们的体型很大,雌蛙在95毫米左右,雄蛙一般在98毫米左右。

    双团棘胸蛙的头扁平,鼻孔的位置和眼睛比较近,鼓膜不清晰,舌头为卵圆形,前肢短,前臂和指长不到体长的一半。雄蛙的前臂比较粗壮,最宽可达到27毫米。它们皮肤粗糙,身上有圆形疣并以纵行排列,中间还有小黑刺,头、体、四肢等部位还有一些分散的黑刺疣。

    其身体的颜色随着环境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为深灰棕色或黄棕色;腹面是灰白色或浅黄色,散有灰色斑,咽喉部及股部更为明显。其卵成串,卵径4毫米左右。卵产于水淹没的石下,粘连成串,一端附于水的石块上,另一端悬于水中。由于其肉质鲜美,目前有许多人工养殖基地。

    46.背负着“臭”字闯天下的无指盘臭蛙

    无指盘臭蛙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一般栖息在云南海拔720~3200米的小溪之中,小溪旁边一般有草丛。白天它们躲藏在石头缝隙或者草丛当中,有的待在小溪的岸边。若受到惊吓,马上回到水中或者躲藏在洞穴之中。

    无指盘臭蛙头顶扁平,头的长宽几乎相等;鼻子和眼睛之间的间距很大,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或近眼;鼓膜较大;前肢粗壮,前臂和手不到头体的一半;身体背面皮肤光滑,有凹凸不平的细颗粒成网状,有的是扁平疣粒;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是头侧、体侧等部位,有疣粒分布;雄蛙的疣上有成丛的小白刺;雌蛙的刺少,相对来说比较光滑;其身体颜色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为浅棕色,背面有暗绿色网状斑纹,或“之”字花斑。

    腹面颜色浅黄、灰黄色或灰褐色;四肢腹面有灰褐色斑。

    一般来说,它们的体型较大,雌蛙的体长要大于雄蛙的体长。

    产卵的地方一般在静水塘内,卵黏在塘的壁上,卵成块状,卵被胶囊包裹,雌雄蛙在卵堆附近活动。

    47.云南臭蛙真的臭吗

    云南臭蛙分布在越南、缅甸一带,在我国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贵州一带。生活在海拔200~2060米的森林地带或者是比较阴暗潮湿的溪流边。

    云南臭蛙的头扁平,头的长度要大于头的宽度;吻棱较明显,颊部略向外倾斜,颊面凹入;鼓膜显着,约为眼径的40%~50%;鼻间距大于眼间距,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或略近眼;舌后端缺刻深。

    前肢强壮,指长,指端扩大称为吸盘。

    身体背面皮肤粗糙,布满凹凸不平的细颗粒或疣粒。其身体的颜色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为暗绿色,夹杂着黑褐色或一些斑点,也有的会连成不规则的网状斑纹,腹面是灰黄色,股腹面有大斑点;股后下方及肛两侧以及跗足背面为橙黄色,掌跖面紫灰色。

    它们属于一种大型的蛙类,雌蛙的体长在100毫米左右,雄蛙的体长要小于雌蛙的体长,一般在74毫米左右。喜欢栖息在溪流旁边、长有绿色苔藓等植物的岩石上或者蹲在灌木丛中的石块、草地上,在受到惊吓等突发情况下,马上会跳进溪水当中,或者藏在石缝当中。

    “臭蛙”只是当地人对它们的一个称呼,它们其实并不臭。

    48.红绿相间,想不起眼都不容易——绿点湍蛙

    绿点湍蛙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地区,生活在海拔400~2340米的热带、亚热带山区。喜欢附在小瀑布旁边的石头上。

    绿点湍蛙体型大,头宽,颊面内陷,眼间距小于上眼睑宽;鼓膜小但很明显;舌头大,呈长圆形,后端深缺。通身背面皮肤光滑,无背侧褶,褶明显,眼下、鼓膜下方及口角有疣粒,腹面及股后疣粒较多。体背、四肢背面是红褐色,上有绿色圆点,四肢背面有绿色横斑;腹面及四肢腹面是灰褐色。

    49.山溪中的潜伏者——棕点湍蛙

    棕点湍蛙在我国的分布地是四川,喜欢生活在2100~3200米的山溪内。每年的5月份是它们繁殖的最佳时期,卵为团状,卵径4毫米。

    棕点湍蛙体型一般,不算大也不算小,雌蛙的体长为74毫米左右,雄蛙的体长稍微小于雌蛙长。头的长、宽几乎相等,鼓膜很小不显着,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没有犁骨齿;趾间全蹼;皮肤比较光滑,身体的颜色一般为深绿色,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棕色斑点,斑点的周围镶有浅绿色的细边;体侧有不规则棕红色小斑点;四肢有棕色横纹;腹面灰黄色。

    50.小不点的华西雨蛙

    华西雨蛙在我国有两个亚种,分布在四川、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属于一种小型的蛙类,雄蛙的体长只有28.0~36.0毫米,雌性体长34.5~40.0毫米。生活在海拔750~2470米的静水水域或稻田附近的草丛甚至树叶上。

    它们的头较宽,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或上眼睑之宽;鼓膜很圆,舌较圆而厚;后端微有缺刻,犁骨齿两小团。

    前肢细长,指端有吸盘及横沟。

    每年的5~6月份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见到雌雄抱对。差不多在雨季来临时,它们的繁殖达到最佳状态。卵产于离水源较近的地方,比如水塘、水田、水池之中。选择冬眠的场所一般是在水域或泥土穴内。

    生活中的华西雨蛙,背部的颜色一般为绿色或者暗绿色,并有紫灰色略带金黄的线纹贯穿全身,体侧、股侧后方及胫跗内侧有极为醒目的黑色斑点;胯部线为橘黄色;腕,掌、指、胫、足各部的外侧均为金黄色或紫灰色;腹面乳白色;雄性咽部灰黑,雌蛙是金黄色,头侧线纹为棕色;手足等部分为浅棕灰色,前臂及胫外侧有白色纹线。

    51.哀牢蟾蜍,你知道吗

    哀牢蟾蜍生长在我国的云南一带,具体的地方,目前只发现一个——云南双柏丘家坝的海拔2550米的竹林及2600米的水沟。

    哀牢蟾蜍腹面呈现浅黄色,雌性喉部色浅,雄性多少稍带雾状暗斑,其余胸腹和四肢腹面有暗色斑纹约占1/3。指趾端颜色很浅,掌突和跖突也是。浸液标本背面颜色变暗,腹面浅黄白。头宽,吻端钝圆,鼻孔高,位近吻端;头顶平坦;眼间距大于鼻间距;没有鼓膜,没有耳柱骨和咽鼓管;没有犁骨齿;舌头窄长,后端较宽圆。

    四肢细弱,指细长。身体的背面密布疣粒,其间散布小瘰粒。一般情况下,它们的身体一直为黄绿色,耳后腺侧下有不太明显的暗色斑纹2~3个或连成细线状。颌缘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纹。

    哀牢蟾蜍体型适中,雌蛙的体长要大于雄蛙的体长,雌性体长在52~55毫米,而雄蛙的体长在40毫米左右。以吞吃各种昆虫来充饥。

    目前,对于它们具体的产卵季节尚不明确,据推测,产卵季节在每年8月中下旬。

    52.从沼泽地发出的“咯——”的叫声,是求救信号吗

    贡山猫眼蟾在我国分布的地方只有云南一带,生活在海拔2500~3000米的沼泽地。由于它们分布的地域很窄,导致了其数量极少,我们应该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力度。

    贡山猫眼蟾的体型适中,雄蟾体长47~57毫米,雌蟾49~60毫米。

    但是很肥硕,头宽,吻钝圆,吻棱显着,瞳孔纵置,没有鼓膜,没有犁骨齿,舌头厚而圆。

    趾间无蹼。背部粗糙,分散布满很多的圆疣。下颌地方有黑刺。

    一般情况下,背部颜色为清灰色,有3条褐色纵纹;腹面浅灰色,有云状深色斑。

    贡山猫眼蟾在每年的6月份进行繁殖,鸣叫声为“咯——”,单一而低沉,并不是求救信号,而是借此声音吸引异性的注意。

    53.“∨”形图案带来怎样的秘密

    峨眉角蟾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一带,栖息在滇中及海拔1650~2400米的亚热带绿阔叶林中小山溪旁,环境闭塞而潮湿。不过,这正是它们所喜欢的地域。

    峨眉角蟾头宽大于头长;吻棱显着;颊部内斜至颌缘;鼻孔位于吻棱下方,距眼近,距吻端远;眼睛的直径要短于吻长;鼓膜表层的皮肤上,有很多的小疣分布,可看见其圆形轮廓,颗褶细,后端膨大,鼓膜上方弯曲成角;犁骨棱细长,末端有粗齿3~5粒;舌宽,牙齿无缺刻。前肢健壮,指有些扁平;身体背部的皮肤比较光滑,但有一个由角质颗粒组成的“∨”形图案,其实这三合一的“∨”形图案并没有什么秘密,只是在辨认它们的时候比较好区分;背部及头侧散布有角质颗粒。体型中等大小,雄蟾体长48~57毫米,雌蟾55~67毫米。繁殖季节在每年的5月份。

    54.浑身花纹的白颌大角蟾

    白颌大角蟾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等地,生活在海拔1400~2100米的中山阔叶林山溪中。

    它们通体背面皮肤光滑,有极小的痣粒分布其中,痣粒顶部有白色或黑色角质颗粒;背部的痣纹是棕色;体侧腺疣多为鲜黄色,或前缘或后缘为棕黑色;肛下至股外侧下半部、胫外侧多呈云状斑纹,斑纹边缘界限清晰;附足底部为棕黑色。下颌缘有许多以浅色为核心、以灰黑色镶边的斑纹;咽喉部位、胸部、腹前部散布灰黑色斑纹;后腹部、股腹面是肉红色,或是浅黄色。

    白颌大角蟾,头长,而且头的宽度明显比头的长度大,鼻孔位于吻棱下方吻眼之中点上;眼大,眼径略短于吻长,为体长的60%~70%;鼓膜呈椭圆;犁骨齿2小团,间距大;舌宽圆,后端微缺。

    白颌大角蟾属于体型大的一种,雄蟾体长58~68毫米,雌蟾体长74~80毫米,很明显,雌蟾的体长要大于雄蟾的体长。但是雄蟾能发出洪亮的“咯、咯、咯”声,雌蟾则不能。

    它们喜欢夜间静伏在溪旁石块上,跳跃能力极强。

    55.“h”状斑纹加上“×”斑纹代表什么

    大花角蟾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地区,生活在云南景东无量山海拔1400~2100米的中山阔叶林带的山溪中和永德大雪山的山溪中。

    由于它们的分布范围很窄,相对来说,其数量就极少,为我国的珍稀物种,应注意加强保护。

    大花角蟾的背部皮肤光滑;体侧有圆疣;股外侧腺体存在。全身背面为灰棕色或紫酱色,头顶及背侧有深棕色的“h”状斑纹,这种“h”状斑纹并不代表什么,只是辨认它们更容易一些,下面的“×”斑纹也是同理;头后散布不规则的棕红色及灰黄色斑纹;四肢背面为灰棕色。瞳孔黑而呈菱形;上颌缘灰黄色;从正前方看,吻端有“×”斑纹。腹面有橘红色斑纹;胸部有3条纵行短黑斑。

    大花角蟾属于体型大的种类,雄蟾体长89~96毫米,雌蟾在93~115毫米。头宽且极为扁平,顶部微凹陷;吻棱明显成角;颊面凹入;鼓膜隐于皮下,椭圆形;耳柱骨发育良好,末端呈喇叭形扩大,几为鼓膜面积的2/3;咽鼓管口小而咽鼓腔大;上唇内缘有齿状突起;没有犁骨齿;舌宽,后端具缺刻。前肢强壮,指长而略扁平,端部呈椭圆,第一、二指几等长,各指和腹面都是灰色肤棱,无关节下瘤。

    56.小黑刺粒,确实影响形象

    大蹼铃蟾在我国的分布地区是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生活在云贵高原上2500~3600米海拔高度的中山及亚高山环境中,尤其与山溪相连的静水坑内。

    大蹼铃蟾体型偏大,雄性一般45~72毫米,雌性49~63毫米。身体肥硕而且笨拙,很像蟾蜍,个体的变化没有固定,形态会随着所处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头宽略大于头长;吻圆,不明显地突出于下颌;吻棱不显,颊区斜达颌缘;眼小,仅为体长的10%左右;没有鼓膜也没有耳柱骨;犁骨齿有2短行,横置于内鼻孔内侧后方,彼此相距较近;舌端是圆盘状。前肢粗壮;体背及四肢背面腺质疣粒大,其间有众多小疣,耳后褶皱大而纵长;通身背面着生小黑刺粒。腹面皮肤光滑。

    在每年的5月上旬至6月中旬是它们的产卵季节,它们习惯于分散单个产卵。

    57.小巧可爱的雨蛙

    雨蛙分布在美洲的种类最多;欧洲、亚洲、北非古北界种类相对来说要少很多。在亚洲的大部分热带地区没有雨蛙。中国的雨蛙仅有9种,除山东、山西、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

    雨蛙肩带弧胸形,椎体为前凹形。非常适于树栖,指、趾末端多膨大成吸盘,末两骨节间有一间介软骨,是随着时间演化的一个例子。

    中国的雨蛙体型较小。背面皮肤光滑,颜色为绿色;多生活在灌丛、芦苇、高秆作物上,在塘边、稻田及其附近的杂草上也能见到它们。白天匍匐隐藏在叶片上,到了黄昏或黎明频繁活动。蝽象、金龟子、叶甲虫、象鼻虫、蚁类等是它们的满意食物。

    它们叫的时候,常常有1只雨蛙先叫几声,然后众蛙齐鸣,声音很响亮,特别是在下过雨以后。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出蛰,4~6月在静水域内开始产卵,卵径1~1.5毫米,数十粒或数百粒卵成为1团,黏附在水草上。蝌蚪尾鳍高而薄,上尾鳍一般自体背中部开始;大约在5月下旬,有的就完成了变态;在9~10月开始冬眠。

    中南美洲的雨蛙形态、生态和产卵习性呈多样化:头部皮肤骨质化(可防御干旱);产卵的场所有的在叶腋处,有的在树叶上、卵泡被叶片裹着,还有的在池内筑成泥窝之后产卵;雌蛙的背面皮肤在繁殖季节形成“育儿”场所,如有的背面皮肤褶叠成“囊袋”状(如囊蛙)、后端留有孔隙、卵在袋内生长发育,有的背周缘皮肤隆起形成浅碟状(如碟背蛙)、用以盛卵,也有的使卵完全裸露贴在背上;卵的多少和孵出期、蝌蚪的形态和生态,皆因属种而异;有的属于直接发育类型,孵出时已完成变态。

    58.体型大、凶猛的南美牛蛙

    南美牛蛙分布在南美一带,自洪都拉斯起,南至哥伦比亚沿岸地区及巴西北部,西至秘鲁及厄瓜多尔。

    南美牛蛙雄性体长140~169毫米,雌性125~181毫米。它们的食物主要是各种节肢动物或其他蛙类。它们喜欢生活在原生林床的周围,属于大型蛙类,一般在晚上出来活动,在近水的林床上挖掘泡巢,并产下约1000颗卵。

    南美牛蛙的外表和习性都与北美牛蛙类似,体型大而凶猛,但二者没有什么亲缘关系。

    59.我国的特有种类——崇安髭蟾

    崇安髭蟾的雄性上唇有2枚锥状角质大黑刺,似胡须,故名髭蟾。

    崇安髭蟾是我国的特有种,仅分布在我国,肩带弧胸形,头部很宽且扁,口大、舌头大、眼睛大;上颌有齿;瞳孔纵置;身体背面的皮肤有小细疣粒,构成网状细肤棱;四肢背面多成纵行,指、趾腹面有粗的纵肤棱;胯部大部分会有月牙形的浅色花纹。

    崇安髭蟾喜欢生活在海拔700~1800米的茂密树林以及山区。白天的时候很少出来活动,藏在石头的缝隙之中、土洞、杂草或者树根底下。到了晚上出来活动,一般是出来觅食,其捕食对象是叩头虫、蟋蟀、蝽象等。

    崇安髭蟾的蝌蚪体型很大而且粗壮,全长可达到100毫米以上。

    后背与尾根部交界处,一般均有醒目的浅色的Y字形斑。主要的食物是藻类,有时候也吞食小蝌蚪。它们变态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一些,一般1~2年才能完成变态。

    60.塞舌蛙将告诉你什么是全能

    塞舌蛙分布于印度洋中的塞舌尔群岛,体长约为2.5厘米,身体为浅褐色,脚趾上既没有吸盘也没有蹼,生活在山区茂密的森林,属于路栖的生物。每年的雨季是其繁殖的季节:它们将卵产在陆地上,当卵孵化成蝌蚪时,蝌蚪会滑到雌蛙的背部,并用自身的黏液黏在雌蛙的背上,直到变成小娃才离开母亲的背部。塞舌蛙蝌蚪是不需要进食的,其体内卵黄囊可以维持它们的养分。

    61.不想被我们了解更多的疣蛙

    疣蛙分布在南美洲北部的疣蛙,是一种小型的树栖蛙类,属于卵生。以昆虫为主要食物。

    62.丽红眼蛙的眼睛是不是哭红的

    丽红眼蛙分布在中美洲一带,是一种喜欢在晚上活动的树蛙。体长一般在7~8厘米,身体背部的颜色是绿色,腹部为白色,脚掌为橘色,眼睛呈鲜红色,瞳孔呈纵向细长形,和猫眼很相似。它的这个美丽的名字,就是来自于它的鲜红色的眼睛。

    63.南非的幽灵蛙

    南非幽灵蛙,又被叫做南非鬼蛙,仅生活在南非地区的墓地,并因此得名。它长着较大的趾垫,利于在岩石之中攀爬。

    64.洞螈火蜥蜴

    洞螈火蜥蜴是一种弱视动物,没有眼睛,全身透明,终生栖息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内,时常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气,通过气味特征搜寻猎物。很奇怪的是,它们在光照下,肤色可变成黑色,回暗洞后,肤色又恢复原状。令人惊奇不已的是,在不进食的情况下,竟可以存活10年。

    65.柔卵齿蟾

    人们只在波多黎各东部的丘陵地带发现过,柔卵齿蟾。目前,由于天敌增多和壶菌影响,该类蟾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了80%。

    66.墨西哥的无肺火蜥蜴

    墨西哥无肺火蜥蜴主要生活在墨西哥,没有肺,依靠皮肤以下的组织进行呼吸。墨西哥无肺火蜥蜴和其他一些物种一样,没有幼体发育阶段,成熟之后仍看上去像幼体。

    墨西哥无肺火蜥蜴生长到18~24个月的时候,进入性成熟期。

    蝾螈雄雌间的交配行为是相当特殊的:雄性个体将其精液包在一个如胶囊般的精荚中,当排出体外时,便会在短短的时间内由雌体吸入体中,完成交配行为;出生的卵粒如青蛙卵,在外围有如胶状物质缠裹保护,以使幼体能安然地度过发育前期。陆栖型与水栖型的交替则发生于墨西哥无肺火蜥蜴部分的种类,栖息环境的改变一般造成其外形与色彩同时改变,例如六角恐龙的陆栖型与水栖型便是最常见到的例子。

    蝾螈在科学研究领域大有用途,因为它们可以进行肢体再生。

    67.马达加斯加的彩虹蛙

    马达加斯加彩虹蛙,被叫做自然界的“伪装大师”,身体五颜六色,就像美丽的彩虹一样。当它遇到危险情况时,身体会快速膨胀,进行紧急伪装,它还能够攀爬到陡峭的悬崖石壁上。

    68.马达加斯加的斑曼蛙

    马达加斯加斑曼蛙又称小丑斑曼蛙。

    这种斑曼蛙别看体型小,但有剧毒,主要生活在马达加斯加高原地区。由于外表艳丽,经常被捕捉当作宠物饲养,栖息地又受到过度砍伐和人类定居等影响,其种群数量剧减,马达加斯加政府已经禁止其出口国外。

    69.智利达尔文蛙

    智利达尔文蛙主要栖息地位于智利和阿根廷一带,身体呈鲜艳的绿色,很容易与绿色树叶混淆,在1980年,该物种才被记录为新物种。

    它们抚育幼蛙的方式与众不同。雄蛙用舌头将蝌蚪卷进喉咙,让蝌蚪在那里生长。当蝌蚪长到大约1厘米的长度时,雄蛙便张开嘴,让蝌蚪们跳出去。由雄性来抚育幼蛙成长,这是非常罕见的。

    直到现在,还没有人拍摄到智利达尔文蛙的活体照片,而且,自20世纪以来,就再没被看到过,有人怀疑现在可能已经灭绝。

    70.科罗澳拟蟾

    科罗澳拟蟾,俗名澳洲夜宴蛙,又叫做欢蛙。它的体长一般约为3厘米,皮肤有少量疣粒,身体背面、四肢和肋部主要是明黄色或黄绿色,有黑色不规则斑纹,腹面是黑色、白色或黑色、黄色,模样十分可爱。科罗澳拟蟾就像澳洲原住居民,在参加一些庆典的时候,身上涂满了各种各样颜色,十分耀眼。

    科罗澳拟蟾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一带,栖息在海拔较高的草地、林地、沼泽等地带。但是目前,它们仅生存在新南威尔士山区。它们喜欢躲在阴凉的地方,例如岩石、草堆中。雌蛙的长度24~30毫米。没有鼓膜,有耳后腺,四肢短小,以甲虫、臭虫、蚂蚁等昆虫为主要食物。科罗澳拟蟾为了适应夏天高山的风天和热天,以及冬季寒冷的气候,它们演化出特殊的繁殖方式来保护自己。它们在夏天繁殖,一般雄蛙在地上,负责筑巢或者利用以前的老巢。

    雌蛙在巢的凹陷处产下10~38个卵。大约4个星期形成蝌蚪,但是它们并不会马上出来,要在卵果冻内待6~7个月的时间。冬天,在数米的积雪下,蝌蚪在果冻般的物质中,不会结冰。直到春天来临、冰雪消融或者春季降雨,它们被冲到附近的池塘里面,外部果冻溶化,6毫米左右的蝌蚪便游在水中。但蝌蚪还要在来年的夏天变成蛙。

    总之,每年夏末产卵,深秋孵化出蝌蚪,来年的夏天变成幼蛙。而幼蛙要变成成体需要4年时间,成年的蛙在冬季冬眠,隐藏在落叶、树皮、岩石、草地等下面。

    可是,这种可爱的小青蛙却因传染病的盛行,目前只剩下约200只。它们的皮肤如果受到壶菌感染,会导致窒息死亡。

    71.助产蟾蜍

    助产蟾蜍因善于保护自己的卵而着称,即把自己产下的卵包裹在后腿之中。

    产婆蟾照理应是雌性癞蛤蟆的称呼,但实际执行产婆任务的却是雄性。在雌蟾排出一长串透明的卵带后,雄蟾就排出液体,使卵带里的一个个黑色的卵子受精,并把长长的卵带缠绕在自己腿上,趴在浅水塘里一动不动地哺育孵化。这个物种已有1.5亿年的进化史。

    72.罗斯沼蟾

    罗斯沼蟾,又被称为桌山魔蟾。这种蟾蜍只在南非开普敦的桌山发现过,生活在小溪、湿地和峡谷之中。由于桌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覆盖广,火山多发,游客不断增加,罗斯沼蟾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

    另外,山间修建的一些蓄水池也使得溪水减少,蟾蜍产卵环境遭到破坏。目前它们的数量少之又少。

    73.塞舌尔蛙

    塞舌尔蛙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青蛙物种之一,被称为袖珍版的蛙类。其体长不会超过11毫米,仅相当于一个图钉的直径。

    第二节望而却步——含有剧毒的两栖动物

    1.善于分泌毒素的蝾螈科生物

    蝾螈科是有尾目的一科,通常全变态,偶有童体型,均有肺(个别属退化或残迹状),广泛分布在北非、欧洲、亚洲东部及北美东部和南部。

    在中亚、印度北部、缅甸、泰国、越南、中国和日本都有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它们主要生活在水中,觅食和产卵也在水中进行。如肥螈属、瘰螈属;有的只在冬眠期间上陆地蛰伏,夏秋季多数时间在水内觅食和繁殖,产卵期在每年的2~5月,在水中产卵,也可全年在水中生活,如蝾螈属、滇螈属、欧螈属、肋突螈属;也有的是在陆地上栖息和觅食,到繁殖期再进入水中或者来到岸边潮湿的地面上,但繁殖期较短。

    大家可能不知道吧,绝大多数蝾螈科成员的皮肤能分泌毒素,如果把它们不同属的成员放在一起,常常发生中毒致死现象。例如我国的瘰螈和肥螈,它们的皮肤分泌物含有硫磺或硫酸气味,具有很强的毒性。美国西部的渍螈属的卵、胚胎和成体均有剧毒,即使同种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间亦有毒害的情况发生。

    现在,有许多专家认为,蝾螈科是有尾类中进化的类群。

    东美螈属、欧螈属、肋突螈属和滇螈属等有童体型个体;有的种类在某些条件下(如冬眠前未完成变态)也可产生童体型,如蓝尾蝾螈。

    2.身体含有剧毒的加州红腹蝾螈

    加州红腹蝾螈分布在美国加州沿岸地区,生活在森林和草地中,以湖泊或比较小的河川为繁殖地点。生殖方式是卵生,每胎可生产数个卵块。它们全长120~190毫米,属体型略大的种类。以岩石或堆积物下方潜藏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加州红腹蝾螈的体内也含有剧毒。

    3.体含剧毒的火蝾螈

    火蝾螈栖息在森林里和其他潮湿的地区,它们白天很少出来,夜里出来活动,通常在雨后去捕捉猎物。火蝾螈的繁殖方式是卵生,交配是在陆地上进行的,但是雌性火蝾螈会在池塘和溪流里产下幼小的火蝾螈。它们以蚯蚓为主要食物。

    火蝾螈色彩艳丽,它们的成年是在陆地上度过的。它们身上黄色和黑色的图案常吸引一些小动物靠近,成为自己的美食。皮肤上有剧毒,当它们寻找食物的时候,一般的敌人不敢靠近。火蝾螈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4.“我”也有毒——法国火蝾螈

    法国火蝾螈主要分布在德国、捷克西部、瑞士西部、意大利西北部以西的欧洲大陆广大地区。它们大多生活在山地及丘陵的森林中,隐藏于其他动物所挖掘的洞穴内或者树根下方。大多数在夜间活动,但在白天雨后也会出来进行觅食。

    它们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每年的春天到初夏为繁殖期。身体全长140~200毫米,皮肤可分泌出毒液,以蚯蚓和昆虫为主要食物。

    5.横行无忌的海蟾蜍

    海蟾蜍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大的蟾蜍。据记载,有些海蟾蜍的体重竟然达到2.7千克,身体的大小像一只小狗。野生状态下,雌蟾蜍的重量常常超过1千克。通常海蟾蜍在黄昏的时候进食,主要食物是昆虫,有时也吃青蛙、蜥蜴和小的啮齿动物。

    可能大家还不知道,海蟾蜍的毒性非常大。那么它们的毒性有多大呢?举个例子来说吧:对于大多数的动物来说,如果吞吃了它们的卵、蝌蚪或者成体,差不多立刻会引起心力衰竭而死。

    海蟾蜍的分布地区原来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现在,澳大利亚也很常见。它们的蝌蚪成熟得相当快,而且毒性也很强,即使它们很小,也不会被其他的生物所吞食。不论是成体的海蟾蜍还是幼体的海蟾蜍,它们都能吃掉任何东西,吃得越多,长得也就越大。

    海蟾蜍随着它们生活环境的不断变迁,它们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比如它们的腿长,比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增加了25%左右,而且行进的速度也比以前快了5倍。

    它们在天黑以后活动频繁,往往利用公路等设施进行觅食。

    如此厉害的海蟾蜍,也有自己的天敌,比如:有一些鸟类,懂得避开它们的毒腺,对其进行攻击。还有一些生物,对海蟾蜍的毒性具有免疫力。

    6.世上最毒的两栖动物,你了解多少

    (1)对箭毒蛙的深入了解

    箭毒蛙分布在美洲一带,从尼加拉瓜到巴西东南部和玻利维亚。

    它们可谓是这一带着名的蛙类了。为什么呢?这就要先从它们的毒性说起了。它们可以算作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两栖动物,但它们外表相当漂亮,鲜艳无比的美丽外表会使人有抚摸一下的冲动,它们是蛙类种族中最漂亮的一族。它们成员的身体里面都是有毒的,但毒性的大小会有不同的差异,其中毒性大的成员可以一下子杀死两万只老鼠。

    箭毒蛙是一种很小的蛙类,它们的身体最长不会超过6厘米,达到6厘米的成员少之又少;最小的箭毒蛙只有1.5厘米左右。打个比方来说,它们身体的大小也就是我们人类两个指头的大小。纵然如此小的身体,我们可不能轻视它们,它们的身体里有许多腺体,分泌出来的毒素,可以湿润它们的身体,也可以保护它们自己的生命安全。虽然它们成员之间的毒性差异很大,但是总的来说,它们的毒性还是很大的:取其1克毒液的十万分之一就可以毒死一个人;取其1克毒液的五百分之一就可以毒死一只老鼠。假如有动物要吃它们,只要舌头上沾上一点毒液,就马上会中毒,不一会儿便会死亡。

    箭毒蛙的毒性令自然界的几乎所有动物都深感惧怕,只有人类除外,因为人们总能想到一些对付它们的办法。在美洲的一些地区,箭毒蛙分泌出来的毒液被当地的部落涂抹在自制的弓箭上端,以便能更好捕捉到猎物。这些部落的人把尖锐的木棒插入箭毒蛙的嘴里,直到箭毒蛙释放出一种有毒生物碱的泡沫为止。据说,一只箭毒蛙能够提供50支的矛所需要的毒液,而且有效期在一年左右。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箭毒蛙甘受人类如此的“待遇”:在哥伦比亚的艳黄色的叶毒蛙,是最毒的一种,仅仅接触一下就可以伤人,毒液可以被未破的皮肤所吸收,导致严重的过敏、中毒迹象。所以,当地人很少招惹它们。不过,有时也会很小心翼翼用稍锋利的器具在其背部划一下地,就找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了,在它们身体上提炼毒素。

    拥有了如此漂亮的外表之后,它们可以勇敢地出现在白天,肆无忌惮的捕食它们感兴趣的食物了,比如白蚁、蚂蚁等住在热带雨林地带的其他小型生物。一年的任何一个季节,它们都可以繁殖。

    蛙在地上产下如果酱大小的卵团,然后由夫妇中的一方进行守卫,或者频繁回来察看它们孩子的动静。等到孵出小蝌蚪之后,由它们的父亲或者是母亲把它们背往适合生存居住的水坑等地。等到它们有生存能力之后,就开始单独活动。有些箭毒蛙很高寿,可以活到15岁。

    你听说过雄蛙养育下一代小生命吗?这里,箭毒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更确切地说,箭毒蛙中的雄蛙是很了不起的父亲。成体的箭毒蛙雌蛙要比成体的箭毒蛙雄蛙大很多,但雌蛙却不哺育它们的后代。它们在交配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风梨科植物附近,这并不是因为它们喜欢浪漫或者是留恋美好的植物,只是这些植物可以构成它们所需要的一个小“池塘”,为蛙卵的发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可谓用心良苦。还有一点,雌蛙在产完卵后,就会悄然离开,留下雄蛙细心地照料下一代。卵发育成蝌蚪之后,雄蛙就会把蝌蚪分别背到不同的地方,把它们的孩子分开来抚育,因为蝌蚪是食肉的,两个蝌蚪在一起,会自相残杀。

    箭毒蛙分泌出来的毒素为什么能见血封喉呢?科学家们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之后才发现,箭毒蛙的毒液能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阻碍了动物体内离子的正常交换,使神经细胞膜成为神经脉冲的不良导体,这样用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就不能正常到达组织器官,最终导致心脏停止跳动。不过,一般情况下,遇见的不是最毒的箭毒蛙的话,它们分泌的毒液只能通过人的血液起作用,如果不把皮肤划破,毒液只能引起人体不舒服的感觉,还到不了死亡的地步。

    印第安人很早就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捕捉箭毒蛙的时候,总是在手上包上树叶之类的东西来避免中毒。印第安人很早就利用箭毒蛙身体分泌的毒液来捕捉野兽。他们的做法相当聪明:把抓到的箭毒蛙先刺死,然后放在火上面烘烤,当箭毒蛙被烘热时,毒液就从腺体中渗透出来。

    (2)哪些箭毒蛙容易饲养?

    箭毒蛙虽然体型很娇小,但是在原生的地域中,它们的种族仍然是十分庞大的,显然它们的毒性足以令其他的生物对它们退避三舍。蓝箭毒蛙属于一种大型的蛙类,但是它们的体型还不会超过4厘米,这在它们种族中算是大的了。

    箭毒蛙有如此厉害的毒素,谁还会饲养它们呢?一般来说,只要环境布置得当,对于它们的饲养并不是那么困难。当然,最容易人工饲养的要属蓝箭毒蛙了。因为它们体型较大,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于其他的成员要好得多,再加上它们生性活泼好动,身体颜色艳丽,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生中就是这样的色彩,很受人工饲养者的青睐。

    它们一般以蚂蚁等昆虫为食物,各种蜘蛛也是它们的美食之一。饲养它们的时候切忌饲养野生的蓝箭毒蛙,因为它们身体本身就会分泌毒素,再加上把吃掉的蜘蛛的毒液也转化并吸收成了自己的毒液,毒性也在增强。虽然不会致人于死地,但是潜在的危险也是不能忽视的。

    在饲养野生蓝箭毒蛙的时候,6个月后它们的毒性会逐渐消失。

    而一直就是人工养殖的蓝箭毒蛙,从来就不会有毒性。特别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把人工饲养的和野生的放在一起饲养,这样会造成人工饲养中的一些中毒死亡。对于人工饲养蓝箭毒蛙来说,令蓝箭毒蛙繁殖并不是很困难,只要环境适合就可以。幼蛙饲养10~14个月就能繁殖,一般都是雌蛙采取主动促使雄蛙交配,等它们产下卵后,大约在5天就可以孵出蝌蚪,然后把它们放在温度适中的地方,分开进行饲养,因为它们有自相残杀的天性。蝌蚪食物可以用稚鱼饲料或薄片饲料等,经过60天左右蝌蚪就可以变态为幼蛙。箭毒蛙的寿命为8年左右,这已算是很长寿的了。

    (3)拯救美丽的箭毒蛙

    据《科学》杂志报道,目前世界保育联合会正计划组建一个两栖动物保护联盟。该小组将通过国际研究、保育以及立法来阻止全球性两栖动物数量下降危机。目前,在已知的5743种两栖动物中,有三分之一,包括花箭毒蛙,被列入了世界保育联合会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中。由于气候变化、真菌疾病、栖息地的消失以及污染等原因,蛙、蟾蜍以及火蜥蜴等两栖动物的数量正在迅速下降。

    花箭毒蛙由于身上长有鲜艳的花纹而得名,是箭毒蛙科中最大的种类,能够长到5.08厘米长。其身上所显现出来的各种颜色和花纹,是在南美东北部高地色彩斑驳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

    玻璃蛙的成体生活在树上,有些种类将卵产在溪流水面上的叶片上。当卵孵化出来后,蝌蚪们就会掉入下面的水中,直到在水中长出了四肢后,再跳回树上。由于缺乏色素沉着,透过皮肤,玻璃蛙的内脏、骨骼以及肌肉清晰可见。目前,大约有138种玻璃蛙,生活在中央雨林以及南美地区。现在,由于采伐和农田开垦破坏了其雨林栖息地,已经有许多玻璃蛙品种被列入世界保育联合会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当中。

    斑背毒蛙生活在南美亚马逊河盆地南部雨林地面的落叶堆上。其醒目的红色或橙色皮肤,对潜在的捕食者而言是个危险的信号。现在,非法采伐、火灾和非法宠物交易都威胁着这种蛙的数量。据统计,从1980年至今,两栖动物物种的灭绝数量已经从9种上升到了122种。

    绿色箭毒蛙原产于美洲中部和南部,后在1932年,为了控制蚊子的数量而被引入夏威夷的瓦胡岛。这种蛙将卵产在森林地面的落叶上,当卵孵化出来之后,雄蛙将蝌蚪带入水中。由于栖息地的流失以及非法宠物交易,使得这种蛙种也登上了世界保育联合会濒危物种红色名单。

    第三节引起关注——奇特濒危的两栖动物

    1.中国的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

    在盛夏山间的夜晚,伴随着犹如袅袅琴音的泉水声,不时会听到婴儿般的啼哭,这种声音其实是大鲵发出来的,“娃娃鱼”遂因此而得名。娃娃鱼头宽而扁圆,有一对小眼睛,四肢短小,尾部侧扁,形状十分怪异。身体的颜色有棕色、红棕色,还有黑棕色的。娃娃鱼是现存两栖动物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可达1.8米。

    大鲵经常生活在有很多岩石的清澈山涧,洞穴在水面以下。白天,它们在自己舒适的家中呼呼大睡,等到夜幕降临时,它们开始出来活动,静静地隐蔽在滩口乱石中,等着猎物走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娃娃鱼坐滩头,自有自来食”。娃娃鱼很少活动,所以它们的新陈代谢十分缓慢,每次只需吃200~300克食物就行,并且不用天天都吃。

    每年的5~8月是娃娃鱼的繁殖季节。雌鲵的任务是负责产卵,而雄鲵从此要担当所有的孵卵任务。生产的小鲵15~40天后,小“娃娃鱼”就开始分散生活。娃娃鱼是一种很古老的动物,早在2亿多年前就非常繁盛,素有“活化石”之称。

    不过,随着自然的变迁,依照“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存活下来的极少。娃娃鱼是目前我国的特有品种,我们应该着力加强对它们的有效保护。

    2.你知道大山椒鱼吗

    大山椒鱼因其身上有山椒味道,故名大山椒鱼。

    日本大鲵又称为大山椒鱼,和中国的娃娃鱼很相似。

    不过,日本大鲵头部背腹面的疣粒为单枚,且大而多,尾稍短。它们喜欢生活在花岗岩或页岩地区,那里的水温低,而且山间的溪流也很清洁。

    日本大鲵的产卵季节在每年的8月底或9月初,每条卵袋有卵400~600枚。胚胎发育时间为两个月,幼体5年后性成熟,在饲养情况下寿命可达130年。它们在繁殖季节由雄性筑巢,并有攻击和护卵行为。它们以淡水螃蟹、鱼和小型两栖动物为主要食物。

    成年的日本大鲵全长可以达到100厘米左右,头扁平,眼小,体侧有显着的纵行皮肤褶;这种大山椒鱼形态上与中国大鲵非常相似,其主要差异是:在日本,大鲵头部背腹面疣粒为单枚,且大而多,尾稍短,我们见到它们时要仔细加以辨认。

    3.成体栖息于水中的尾斑瘰螈

    尾斑瘰螈因尾部有紫红斑而得名。

    尾斑瘰螈主要分布于贵州(雷山、梵净山)、湖南(西南部)一带。食物以水生昆虫、鞘翅目幼虫、虾和蝌蚪等为主。栖息在海拔500~1800米茂林深处的大、小山溪内,有时在溪边清水中也能看到。成螈常常生活于溪底石上或岸边。

    雄螈全长122~145.5毫米,雌螈全长131~154毫米。头部呈梯形,略扁平,吻端平切,头侧有腺质脊棱;唇褶极发达,犁骨齿列呈“∧”形。皮肤比较粗糙,有不规则的沟纹,沟纹间满布小痣粒。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末端天然互达对方掌部;4个指,5个趾;缘膜宽肩,尾短,鳍褶较薄。足体背面颜色为棕褐色,有三行土黄色纵纹;雄螈尾的中段和后段有紫红斑,身体的腹部有橘红斑。4月底是产卵的最好季节,卵单粒黏附在石缝内,胶囊椭圆形,动物呈棕色,植物呈乳白色。

    2000年8月1日,尾斑瘰螈现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4.小巧可爱的蓝尾蝾螈

    蓝尾蝾螈的尾部末端常为蓝色。

    蓝尾蝾螈在我国有2个亚种,分布在云南、贵州一带。栖息于海拔1700~2600米的水沟、水塘内,常有杂草等植物生长。

    每年的6~7月是产卵的最佳时期。雄螈的长度在85毫米左右,雌螈100毫米左右,头呈扁平状;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吻棱比较明显,鼻孔近吻端,吻长要大于眼径;口裂恰在眼后角后下方;上、下颌间有细齿分布,犁骨齿两列成“∧”状,前端在内鼻孔之间的水平部位会合,后端斜向外;舌很小但是较厚,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相连,两侧游离。前肢比后肢要细弱得多,当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重叠或达对方的掌踱部;四趾几乎等长,内踱突出不是很显着,外踱突出明显成锥状。

    皮肤有些粗糙,但是胸腹部较光滑,有细横皱纹。头、背、体侧及尾满布较大疣粒;枕部“∨”形隆起与背脊棱相连,直达体后端;咽喉部有颈褶及细疣粒。目前,此类物种已经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5.体型最大的——虎皮蝾螈

    虎皮蝾螈分布在加拿大和美国地区。大多数在地底下生活,只有在繁殖期间可见到它们的踪迹。身体全长在180~200毫米,有的成员长度可达330毫米,被认为是陆生有尾类中体型最大者。

    繁殖方式是卵生。在繁殖期间,可在农地水池、森林、湖泊、沼泽地见到它们的踪影。每胎可产100颗卵,24~30天即可孵化。

    虎皮蝾螈多占有啮齿类乳动物或蟹虾的既有巢穴。虽然它们有自行掘穴的能力,但它们一般很少自己动手去筑巢。

    6.我国的特有物种——大凉疣螈

    大凉疣螈分布在中国四川西南部地区,也是我国的特有物种。

    繁殖方式是卵生。栖息在海拔1300~2700米的山区。不繁殖的时候居住在陆地上,在山顶溪流及其附近草丛中比较常见。身体长度180~230毫米,尾巴的长度占头体长度的110%(雌)~130%(雄)。

    头部背部两侧有显着的骨质嵴棱。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皮肤比较粗糙,密布瘰粒。全身棕黑色,只有头背的耳后腺、四肢的指趾端以及尾下缘是橘黄色。背侧瘰疣(肋腺)不明显,且略呈方形。大凉疣螈最好的繁殖期一般在5~6月,这期间,它们进入溪流、水洼中求偶、排精、纳精与产卵。卵单粒产在水草上,卵径在2~2.5毫米。

    7.台湾的珍稀物种

    琉球棘螈在中国仅分布于中国台湾省。国外分布在日本的奄美大岛、德之岛、冲绳岛及渡嘉敷岛。

    琉球棘螈繁殖方式是卵生。身体的长度在160毫米左右。全身棕黑色,仅泄殖肛孔周围、手足腹面与指趾端和尾下缘是橘黄色。头宽而扁,头背两侧有骨质脊棱。躯干及尾巴根部背面较扁平,正背中央脊棱显着,有的分节或不分节;两侧较平,有与肋骨相应的棱起,背侧瘰疣下方有肋骨尖端支持,整体看来,形似窄长叶片。皮肤有的粗糙有的很平滑。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琉球棘螈栖息在树林中,一般是靠近耕作区的树林间据多数。

    除了繁殖期,它们会在陆地生活,白天隐藏起来,一般藏匿在石块、腐朽的木头、落叶下,到了晚上才出来活动,不过下雨天也会出来,活动也比较频繁。繁殖期在每年的1月下旬到6月下旬,这段时期它们会把卵产在静水水域岸边斜坡上的落叶下或腐烂植物的土壤中。它们的觅食对象是小型无脊椎动物、幼虫、昆虫。

    8.浙江镇海的特种动物

    镇海棘螈只分布在我国浙江省镇海县,现改为宁波市的镇海镇。

    栖息在海拔100~200米的丘陵地区。平常生活在陆地上,白天多隐藏在阴暗潮湿、土壤疏松之处的草丛、土穴、石下或石缝中,到了晚上才出来活动。它们是以小型螺类、蜗牛、蚯蚓、蜈蚣、马陆、布行虫等为食物。

    镇海棘螈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每年的11月下旬到第二年的4月是它们的冬眠期。4月之后,进入闭塞度较好的静水河流附近求偶、排精、纳精,产卵于距水面20~100厘米的岸边斜坡上。每个镇海雌棘螈可产卵72~94粒,堆成一团,被杂草或落叶所掩盖。卵单生,乳黄色,直径3.2~3.4毫米。胶膜充分吸水膨胀后直径可达到10.5毫米,像珍珠一样晶莹。大约20天就可以孵出全长达20毫米左右的幼体,3个月之后完成变态。

    镇海棘螈身体的长度,雄性109~139毫米,尾长约占头体长的76%;雌性124~151毫米,尾巴的长度约占头体长的70%。头部宽而扁,基本全身呈现棕黑色,只有耳后腺后缘、嘴角、指趾腹面及掌部、尾腹鳍褶是橘黄色。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

    皮肤很粗糙,密布疣粒,头背两侧有骨质脊棱。正背中央脊棱显着,有与脊椎相应的凹痕;背部较平,有与肋骨相应的棱起,背侧瘰疣下方有肋骨尖端支持。

    9.景东的特种——高山掌突蟾、景东湍蛙

    高山掌突蟾是我国的特有种类,分布在我国云南景东地区。常年生活在河流和溪流中。由于它们的分布范围很窄,加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高山掌突蟾的生活境况越来越不容乐观,目前已经是我国的濒危物种。

    高山掌突蟾普遍很小,雄蟾的长度为25.3~26.8毫米,雌蟾的长度在33.7毫米左右。两眼之间有褐色三角形斑,肩上方有“w”形斑,胸部有褐色斑点,腹侧白色腺体呈纵行,身体背部皮肤较光滑,体侧具有少数细肤棱和疣粒。

    景东湍蛙分布在我国云南从贡山县向南直到腾冲县境的高黎贡山的西坡地带,生活在常绿阔叶林间的山溪急流中。

    10.“牛”和“蛙”的完美结合——牛蛙

    牛蛙喜欢居住在池塘、沼泽地、草丛以及江河边上。它们很喜欢群居,往往少到几只多到几千只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白天会躲藏在潮湿阴凉的池沼等地方,到了晚上出来四处活动,寻找食物。

    它们吃的食物在不同的阶段是有一些区别的:在蝌蚪阶段,刚孵化出来的食物是包在卵外的胶状物质;随后,便改成吃兰藻类;在一个星期之后,就开始吃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变成蛙类但还处于幼蛙时,它们开始吃甲虫、小鱼、小虾、昆虫、水蚤等;等到成体以后,它们的食物就非常广泛了。

    牛蛙一年只能产一次卵,时间为每年的5~9月,在长江流域进行。在长江流域以南生活的牛蛙,它们的产卵季节会提前;居住在北方的牛蛙,则繁殖季节会推后。牛蛙排的卵比较多,一般每次排卵量1~2万粒,多的可达3万粒。它们擅长跳跃、鸣叫,尤其在晚上的时候更是如此。

    它们的体型和一般的蛙大体相同,但个体较大一些。雄蛙没有雌蛙大,雄蛙在18毫米左右,雌蛙在20毫米左右。它们的成员中,最大的个体可达到2千克以上。牛蛙身体的肤色会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不同,通常情况下背部和四肢都是绿褐色,背部带有暗褐色斑纹;头部和口周边为鲜绿色;腹部为白色;咽喉下面的颜色是随雌雄而不同的:雌性一般为白色、暗灰色或者灰色,雄性为金黄色。

    牛蛙四肢粗壮,前肢较短,没有蹼;头部宽扁;眼球外突,分上下两部分;背部有些粗糙,有细微的肤棱。

    11.肢体短小能生存吗

    短肢角蟾在我国分布于广东、香港地区。生活在林间溪流的附近。

    其数量极为稀少,而且分布区域也相当少,是我国独有的种类。

    短肢角蟾背部的皮肤很光滑,上唇缘自颊到口角部是浅色纵纹,后肢较短,左右跟部不相遇。吻端平切呈盾状,吻向前突出,吻棱呈棱角状。蝌蚪没有唇齿,也没有角质颌,呈漏斗状。

    12.我国现存的珍稀宝贝——双带鱼螈

    双带鱼螈在我国分布于广西和云南南部,雄性双带鱼螈的泄殖腔壁能翻出成为交接器,体内受精,肛裂纵置或横置。双带鱼螈在洞穴中产卵20~50枚,用湿润的身体盘绕着这堆卵,一直到卵孵出为止。在孵出小生命时,成体双带鱼螈的3对细长羽状外鳃已萎缩,不过鳃裂没有封闭。双带鱼螈的幼体在其后段还有鳍褶,有侧线器官。幼体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它们的鳃裂就会封闭,鳍褶慢慢消失,触突从小窝内可明显伸出,这就表示已经完成变态。它们身体细长,周身有缢纹环绕,形成许多排环褶。舌较大呈Y形,有游离缘抵向内鼻孔。肋骨较长。右肺发达,左肺退化。中耳只有不发达的耳盖骨和耳柱骨,并没有咽鼓管、鼓室和鼓膜。

    13.定居在了哀牢山——哀牢髭蟾

    哀牢髭蟾分布在我国云南一带,生活在哀牢山和景东无量山海拔2400米常绿阔叶林下山溪中,溪面宽而水流平缓,蝌蚪数量多。

    它们属于大型的蟾,雄蟾的体长在73~82毫米。

    它们蝌蚪的数量很多,但是成体之后数量就变得很少,加上它们分布地域的狭窄,因此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我们应加大保护它们的力度。

    它们头体背面的皮肤布满了短而杂乱、彼此相连的肤棱,如网状,体后部有少数稍大而圆的瘰粒。背面是紫灰棕色,有许多小黑斑点,后肢横纹明显,前肢横纹不显着。腹面为乳白色,满布黑碎云斑。指、趾末端是米黄色。

    它们的头宽大于头的长度,吻端圆,略超出下颌,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睛较大,眼球上半是灰黄色,下半为浅蓝色;鼓膜所在的地方很隐蔽,不容易看见;上颌齿强壮,没有犁骨齿;舌头偏大,后端缺刻较深。前肢长,前臂及手超过体长的一半;指粗,末端呈球形。

    14.乡城齿蟾,我们共同的保护对象

    乡城齿蟾分布在我国的四川、云南地带,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中甸高原水溪中。由于它们分布地域狭窄,造成目前其数量越来越少,我们应该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力度。

    它们的体型偏小,雄蛙的体长小于雌蛙的体长,雄蟾体长43~55毫米,雌蟾50~60毫米。吻钝圆,吻棱不显着;没有鼓膜;上颌有齿,没有犁骨齿。皮肤粗糙,布满疣粒,而且还很大;肛下疣粒显着,腋腺为浅黄色,股腺大而圆。腹面相对光滑并且没有斑点。通体灰棕黄,四肢有窄横纹。

    15.通体布满高贵的紫色——尖吻蛙

    尖吻蛙被发现是在度喀拉拉邦高止山脉西部。在2003年的时候,它们的足迹很少,很难见到它们。由于它们的数量很少,目前已经是濒危灭绝的生物。它们生活的地域很奇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度过,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因此,直到今天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仍然非常少。

    16.巴克斯特怀俄明蟾蜍

    巴克斯特怀俄明蟾蜍的身体是一种咖啡色、灰色或绿色,并带有斑点的两栖动物,成年后体长约5厘米,体重约250克。曾广泛见诸美国怀俄明州西南部平原的湿地、可灌溉草甸。

    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野外已经很难见到它们的踪迹了,据记载,1994年巴克斯特怀俄明蟾蜍在野外灭绝(指该物种已不能在野外生产能长到成年的后代)。

    专家认为,其灭绝的原因,主要因为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天敌的增多和气候变化。目前,只有在怀俄明州毛特腾森湖野生生物保护区才能见到巴克斯特怀俄明蟾蜍。

    17.肯尼亚撒加拉蚓螈

    肯尼亚撒加拉蚓螈的身体呈蓝褐色,没有腿,看上去更像一只蠕虫,在它的头部两侧长着触须,能够有效地探测猎物的化学信号。

    肯尼亚撒加拉蚓螈是现今唯一完全没有四肢的两栖动物,基本没有尾巴或仅有极短的尾巴,多数蚓螈也像蚯蚓一样穴居,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目前,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它们的数量在一天天减少。

    18.用胃来孵化下一代,你相信吗

    胃溪蛙生活在水温大约20℃的干净溪流周围以及山区森林。胃溪蛙的身体长4~5厘米,眼睛突出,瞳孔垂直,鼓膜不明显。体型粗壮,身体的颜色如为深橄榄绿,上面则会有一些不太显着的花斑纹;有的成员身体为黑色,腹部为白色。

    胃溪蛙的生殖情况一直是备受学界关注的,要不是有真实的事例存在,我们怎么也不会相信,它们用胃来孵化新的生命。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雌蛙将受精的卵吞入胃中,此时胃腺消失,胃液的分泌停止,因此,胃的消化功能暂停,从而成为提供蝌蚪发育得很好的育儿袋;当蝌蚪变成了小娃,雌蛙将它从嘴里吐出来之后,雌蛙的胃又恢复了以前的消化功能。由于胃溪蛙奇特的生育方式,很多科学家试图从胃溪蛙身上研究出治疗胃溃疡的好方法,可惜的是,它们只分布在澳洲东部,1980年之后就没有记录了,可能已经绝种了。

    19.巴拿马金蛙

    巴拿马金蛙,又被称作泽氏斑蟾。一般体长4~5.5厘米,吻很尖,鼓膜不明显。巴拿马金蛙有苗条的身躯和修长的四肢,内侧及外侧手指或脚趾特别短。皮肤光滑,体色呈鲜艳的黄色或橘色,有明显的黑色斑点,具有警告敌人有毒的功能。

    巴拿马金蛙是属于陆栖动物,栖息于热带雨林。

    春季与夏季是它们的繁殖期,将卵产于雨水造成的暂时性积水或泛滥区,卵和蝌蚪的成长都很快,卵孵化成蝌蚪仅需24小时。

    由于壶菌引起的病症流行,巴拿马金娃在野外目前已经难见其踪迹。

    巴拿马金娃属于华盛顿公约(CITES)所列的第一级濒临绝种保育类,禁止进口及饲养。居住地的破坏、气候的改变和疾病是造成族群下降的主要原因。

    20.全球十大透明物种之首——透明蛙

    玻璃蛙,你知道吗?你对它们有多少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可谓无奇不有,自然界造就了许多奇特怪异的物种,其中有一类动物身体呈现透明状,甚至透过它们的皮肤可清晰看到内脏器官,以及跳动的粉红色心脏。

    这种外形奇特的青蛙生活在委内瑞拉,其身体透明的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所在的生存环境。它们的身体呈现出青柠檬绿色,心脏、肝脏和消化道都看得一清二楚。

    21.已经灭绝的金蟾蜍

    金蟾蜍,又称环眼蟾蜍,美洲蟾蜍的一种,曾经大量存在于哥斯达黎加蒙特维多云雾森林中一片狭小的热带雨林地带,其雄性个体全身金黄色,因此被叫做金蟾蜍。但是,目前金蟾蜍已经灭绝,一般认为,造成金蟾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

    金蟾蜍主要生活在地下,仅在交配季节现身到雨林中来。交配季节一般在干燥季节过后、降水量略有升高的4月份,持续数周时间,此时,雄蟾蜍会大量聚集在地面上的水洼中,等待雌蟾蜍的到来。雄蟾蜍相互争斗,以获得交配的机会,直到交配季节的结束。

    此后,雄蟾蜍重新隐避到地下,雌蟾蜍将卵产在季节性的水洼中,每次产卵平均228粒。两个月后卵自动孵化成蝌蚪。成年雄金蟾蜍体长3.9~4.8厘米,全身金黄色,皮肤光泽明亮,与普通蟾蜍有很大不同。雌金蟾蜍个头略大,体长4.2~5.6厘米,外形与雄金蟾蜍有很大不同,皮肤是黑底,伴有深红色大型板块,并镶有黄边。

    关于金蟾蜍灭绝的原因,一些专业人士或相关机构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金蟾蜍为哥斯达黎加第一个因全球变暖而灭绝的物种;有人指出,金蟾蜍的灭绝主要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气候变化;此外,紫外线的增加、菌类物质、寄生虫以及低pH值环境也是可能的原因。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给出解释:可能是金蟾蜍的栖息地过于狭小、全球气候变暖、壶菌疾病感染和空气污染等多种原因的结果。

    22.紫色青蛙

    紫色青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青蛙,在2003年首次被发现,它的存在鲜为人知,常年生活在地下4英尺(约合1.2米)以下环境中。

    紫色青蛙,依据它们的名字,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它们身体的颜色。

    是的,它们浑身呈明亮的紫色,脑袋小、嘴巴尖、眼睛细。经科学家鉴定,这是一种非常珍稀的青蛙,而且是和恐龙同时代的生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目前,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它们的数量正变得日渐稀少。

    23.山鸡细趾蟾

    山鸡细趾蟾主要生存于拉丁美洲的蒙特塞拉特岛和多米尼加,种群数量在过去10年中减少了80%。目前,被列为濒临灭绝物种当中。

    造成它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火山爆发导致栖息地的聚减和壶菌的流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