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国-官渡成败的秘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实在是世相的准确描写。三国期间,袁绍实力最强,称得上是霸主之势,曹操渐渐壮大起来,当然不买账,于是,章 在章 《三国志》对袁绍的评价是:"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群蜂起,莫不假其名。""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因此在家族地位,政治声望,个人魅力,民情舆论上也比曹操有号召力。正因为如此,袁绍知道曹操是个枭雄,不过,并不太把他放在心上。曹操虽然看不上袁绍,了解他并非宣传的那样了不得,实际是很凡庸的。但对他的实力,心底里是有点怵怯的。

    章 在群雄互斗、征战不已的格局中,曹操说过:"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从只占六分之一的弱势出发,他可以对刘备、吕布、袁术、孙策、刘表等,不那么在意,但对袁绍,他不敢不认真对待。所以,他在许都立下脚来,第一件事,就是拉拢袁绍,用献帝的名义,封官许爵,赶紧封了一个太尉的职衔给袁绍。袁绍偏不领章 两强相峙,各不相让,操、绍决战,势不可免。

    曹操以七万兵力和袁绍的七十万大军对阵,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以少攻多,以弱击强的战役。官渡一战,对曹操来讲,至关重要。秦、汉之际,得中原就等于得天下,要得天下,必先取中原。袁绍不除,中原不稳定地掌握在曹操手中,就是他一个永远的心腹之患。而且,袁绍在实力上占压倒优势,你不把他吃掉,他就会把你吃掉,章 面对强大敌人,曹营内部上上下下的心理压力很大,有的人私下与袁绍方面输诚纳款,有的人则散播失败情绪。对于作为统帅的曹操来讲,以弱胜强,以寡敌众,能不能打赢章 他的谋士郭奉孝的十胜十败说,其实是在理论上巩固曹操的心理优势。而荀文若批驳以孔融为代表的畏袁思想,也从根本上分析了袁绍貌似强大,本质虚弱的真实情况。政治章 在黎阳相峙,廷津交手以后,曹操便有信心寻找战机与袁绍摊牌了。

    章 从发兵声讨董卓开始,袁绍就未有任何才禀的特殊表现。章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里有章 袁绍依靠的是实力,他的本钱就是地盘和兵马。曹操知道自己实力远不如他,但他懂得利用天下的智力,和实质是一种精神、一种政治的称之为道的无形财富。结果,曹操赢了。

    所以,那些重物质,轻精神的,或太相信自己的权势财富,却不大在乎思想精神文化素养政治品质的人,倒是应该吸取一下三国时期章 权谋三国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权谋的教科书。因此,章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论述袁绍时,说他"短于从善",章 袁绍因为家族的关系,曾经是一个很有号召力的人。《三国志》说他,"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他手下的一些谋士,其实是很有真知灼识的。但他"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一个人要有了章 "沮授、田丰俱忠臣也。"孔融章 官渡之战,曹操以七万兵力对抗袁绍七十万大军,章 章 初时,审配、郭图为一党,造成沮授死,田丰杀,许攸走,张邰、高览奔,袁绍大败的局面。后来,袁绍死,袁尚、袁谭兄弟厮杀争斗,审配、逢纪一党,为袁尚出谋;郭图、辛评又一党,为袁谭献计。除了一个王修,说了一番手足道理外,所有章 君子不党,章 不过,外国人搞派别活动,有阴谋者,也有阳谋者。公开亮出旗帜,毫不掩饰观点。章 朋党,是一种腐蚀剂。如果是公开的话,多少还能起到一点制衡的作用,或许不无益处。如果是地下活动的话,那就有百害而无一利了。

    所以,袁绍之败,除了他个人因素外,章 火烧赤壁

    曹操章 他在翦除袁绍以后,一鼓作气,平定乌桓,肃清残寇,招徕贤才,拓边安民。至此,冀、青、幽、并、辽,西到大漠,东到渤海,整个北方中国,一统于曹操手中。对汉王朝一个最挠头的问题,也就是北方匈奴频繁扰边的积患,总算解决了。终曹操一生,平定的北方边界,没有使他再担忧分心过,章 他赢了,不树碑,不立传,不要人们对他山呼万岁,而是做诗。就是毛主席在北戴河写的"东临碣石有遗篇"了,章 很显然,他从山东进军洛阳,掌握住汉献帝以后,一个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就是要除掉袁绍章 诸葛亮出山时的隆中决策,实际上对三国的政治轮廓,重新划分,虽未尘埃落定,但也是基本成型了。在历史上的曹操,和在《三国演义》里奸诈枭恶,残忍嗜杀的曹操,不完全尽似,他实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如今,已很难于史料中发现曹操对诸葛亮章 于是,曹操几乎是不容间歇地挥师南下,大概有其对诸葛亮决策的反弹意义在内。否则,他不会不顾谋士多次建议休整,把曹仁派驻樊城,准备夺取刘表的荆州,更主要是防范有强烈拓展野心的刘备。起用章 其实,也有人建议曹操,东吴更是心腹之患。但他很清醒,虽然孙权实力远胜刘备,但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政治上提出三分天下的主张,军事上,出新野,攻樊城,烧博望,势不可遏。在取得刘表的荆州土地,也已到了瓜熟蒂落,坐享其成的地步。因此,对曹操来说,刘备比孙权,有更大的危险性,章 章 现在,弄不懂曹操为什么那样执迷于一举而下江东的雄图大略?一个领袖人物,他的性格因素,感情作用,常常左右他的决策。一个太相信自己的领袖,最怕脑袋发热,自信自尊加之偏执,无不给国家人民造成灾难。而在历史上,功高之主,容易发热,功并不高的主,也同样发热,甚至有的其实无功,只不过是虚火,照样热得发昏。热的结果,便是胡来,胡来的结果,便是老百姓遭殃。章 很可能曹操在拿下荆州以后,功成业就,心满意足,开始头脑发热。置酒汉水之滨,庆祝克捷大会,那个说服刘表之子刘琮降操的文人王粲,捧起酒来,吹捧曹操:"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尽力,此三王之举也。"

    一般说,失败的后遗症,是畏缩;胜利的后遗症,是狂躁。此刻的曹操,比在渤海边,碣石旁,更不可一世了。他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他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宿愿,立万世基业了。

    胜利接着胜利,在乘胜之威的追击途中,从统帅到士兵最易出现的倾向,一是急躁情绪,二是轻敌思想,三是由急躁、轻敌而形成的迷恋武力解决问题,但求速战速决;对于武力以外的克敌制胜之法,往往被急功近利者因其不能立见成效而疏忽摒弃,以致求快不快,反而忙中有失,章 从魏武挥鞭的胜利,到火烧赤壁的失败,曹操的章 不过,他输得起,他给自己下台阶,他说,我自己要烧船的,周瑜不过徒得虚名罢了。然后,带着人马,杀向潼关,扑灭马超、韩遂在后院燃起之火,巩固阵脚去了。

    是真英雄,赢是好汉,输也是好汉。只有苍蝇,碰了壁,才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诗人曹操

    历史好比一座出将入相的舞台,生旦净末丑,各类人物都是少不了的。所以,耍笔杆子的,自然也要走出来亮一亮相。尤其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翻开二十几史,文化人在章 在有皇帝的封建社会里,歌舞升平的随班唱和啊,文修武治的山呼万岁啊,歌功颂德的封禅加冕啊,皇恩浩荡的树碑立传啊,没有文人的帮衬,那许多场面的色彩,就怕不会那么精彩了。因为,数千年来,章 章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历史小说,写了那么多的帝王将相,笔锋之余,描绘了三五个文人雅士凑趣,也是理属正常的了。现在看起来,魏晋文人,特别是建安时期的几位作家和诗人,也许是中国最早意识到作为文学家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独立个体,他们作为文学家的个性,更为突出了。在此以前,像司马迁、班固、班婕妤、司马相如、枚乘、邹阳之流,他们的身份,主要还是附庸于帝王贵族的官员,清客,幕僚,侍从,或者竟是医祝巫仆的三教九流之类,章 在中国文学史上,管章 在中国帝王级的人物中间,真正称得上为诗人的,曹操得算一个。他的诗写得有气概,有声势。而且,他能花重金,把蔡文姬从匈奴单于手里赎回来,就因为她的诗把他感动了,章 曹操在平定吕布、陶谦、公孙瓒、袁绍、袁术以后,公元196年的许都,有了一个初步安定的局面,才使得他有可能在文化上有所建树。加之他手中汉献帝章 当时驻镇在荆州的刘表,是一个志大才疏式的人物,号称八俊,喜以风雅自命。章 项羽烧阿房宫的时候,不会想到做诗,到了乌江四面楚歌的时候,就唱开了"虞兮虞兮奈若何"来了。凡无出路,无出息,在仕途上晋升无望,拓展无门,但天性不甘落寞,不肯归田,情不自禁犹想一搏,然而无气力、无奥援的吃政治饭者,就只有附庸风雅,作斯文状,为最佳的保持心理平衡之计了。亦文亦官,似官似民,有名有实,亦下亦上,说在位又不在位,说不管事又管事,说退了还很忙,说忙吧,忙里偷闲还能跳跳舞,唱唱歌,看看戏,指导指导创作,是中国官场中的落魄者和即将落魄者的最能接受的处境。

    外国人不大搞章 其实,像刘表章 荆州的平稳假象,使得刘表错以为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政治、经济、文化实力,可以与曹氏父子一埒高低。人通常缺乏自知之明,有一定实力的人物,尤其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章 文人的不肯安生,也实在是没有办法,曾经在荆州呆过的,那位很自负的青年才子祢衡,大概觉得刘表不过是个浮泛虚靡的人物,到底打了个铺盖卷,不远千里跑到许都,想在那里一鸣惊人,结果没想到送了一条小命。写《登楼赋》的王粲,命运比祢衡强多了。刘表死后,劝他的儿子刘琮依附曹操,也随之来到许都,跟着立了功。章 此其时也,许都的文学气氛达到了高潮。《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对活动着许多文人墨客的章 所以,建安文学得以勃兴,很大程度由于曹操削平袁绍,北征乌桓,统一中原,休养生息,出现了一个安定局面的结果。如果仍同吕布,刘关张没完没了地打,和我们文革期间没完没了的斗一样,除了样板戏,就搞不出别的名堂了。加之他本人"雅爱诗章 《文心雕龙》说到建安文学的特点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变,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所以,曹操的《蒿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送应氏诗》,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蔡琰的《悲愤诗》,以及《孔雀东南飞》等具有强烈现实色彩的诗篇,便成了建安文学的主流,也就是文学史所说的"建安风骨"了。

    曹植《与杨德祖书》中,说到章 建安文学的主帅

    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动乱与安定的关系至大。东汉末年,先是黄巾农民起义,九州暴乱,生灵涂炭,后是董卓那个军阀折腾,战祸不已。洛阳夷为平地,中原水深火热,章 但到了建安时期,因为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乱,接触到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实景,加之当时一定程度的社会思想的解放,文人的个性得以自由舒展。所以,"慷慨任气",便成了章 由建安文学的发展看到,乱离之世只有遍地哀鸿,而文学确实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和思想解放的背景,以及适宜的文学气氛,才能繁荣起来。建安文学的发展,得益于曹氏父子的提倡,得益于相对安定的中原环境,也得益于"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人个性的解放。

    有一次,曹操派邯郸淳去看望曹植,据《三国志》裴注引《魏略》曰:"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邯郸生何如邪?'于是,乃更衣帻,整仪容,与淳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然后论羲皇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次,颂古今文章 从曹丕的诗《于谯作》中:"清夜延贵客,明烛发高光。"和曹植的诗《箜篌引》中:"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可以看到他们的宴游燕集,豪饮小酌,斗鸡胡舞,高谈畅啸的快乐情景。《文心雕龙》曰:"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章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里,具体地描写了他们的一次出游,也是很令人神往的:"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闲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尽,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章 所以,建安文人,可能是中国较早从绝对附庸地位摆脱出来,以文学生存的一群作家。他们追求自由不羁,企慕放任自然,赞成浪漫随意,主张积极人生,并对礼教充满叛逆精神,成为中国非正统文人的一种样本。鲁迅先生认为章 然而,文学的每一步,总是要付出不大不小的代价。因为任何新的尝试,总是要打破过去的格局,失掉原有的平衡,必定引起旧秩序维护者的反扑。倘若探索实验,一旦越出了文学的范围以外,被视作离经叛道,逾轨出格的话,就要以文人的脑袋作抵押品了。

    "建安七子",孔融是死在曹操手下的。有一个,被曹操送到采石场去劳动改造的,那就是刘桢。还有一个不属七子之列的杨修,也是曹操杀掉的,至于文学新秀祢衡,虽然不是曹操杀的,但事实上是他用借刀计让黄祖杀的。

    曹操作为文学家,写诗是一把好手,作为政治家,杀作家也是一把好手。但掉脑袋的章 杨修的职务要差一点了,在曹操的指挥部里,只当了个行军主簿,大概相当于参谋,而且不是作战参谋,连行军口令还从别人嘴里听说,显然是闲差了。所以杀他不像杀孔融那样颇费周章 老实说,文学家玩政治,和政治家玩文学,都有点票友性质,是不能正式登场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像曹操章 就看曹操对付那个自视甚高的刘桢,就可知道文学家永远不是政治家的对手。他把刘桢送去劳改的理由,就在于章 《三国志》裴注引《文士传》中讲述了章 过了一些日子,"武帝至尚方观作者,见桢匡坐,正色磨石。武帝问曰:'石如何?'桢因得喻己自理,跪而对曰:'石出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 被政治家章 因此,以后听到有些不知世事深浅的年轻人,不问具体环境,具体条件,动不动指责一些作家,为什么懦弱,为什么不说真话,为什么不顶着枪口上,为什么不杀身成仁?看似义正词严,掷地有声,其实不过是站在干岸上,说风凉话而已。且不说鼓吹别人去当烈士,那居心之险恶,而自己碰上章 建安文人,最早被曹操用来祭刀的,应该算是祢衡,公元198年就让黄祖杀了。公元208年孔融弃市。杨修是公元218年,被曹操以军法处死的。在章 数千年过去,如今谈起建安文人,章 所以,懂得章 但继而一想,衮衮诸公的心有外骛,不在文学上争一短长,而忙于文学外的建树,很大程度由于创作力的衰退,已如阉鸡,无振翅一鸣之雄风,才在章 于是,作为一名观众,不妨莞尔一笑,且看诸公如何把戏演下去就是了。

    曹操唯才是举

    世界上还没有一本书,能比得上《三国演义》,讲了章 领导靠谋士出主意,谋士为领导想对策。

    我们读《曹操集》,其中有《遗荀攸书》一文,信中说:"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章 中国的知识分子,由于不能忍受压迫,揭竿而起,铤而走险者,简直太少太少了。中国没有一个像普希金那样决斗而死的作家,也没有像海明威、法捷耶夫、茨威格那样壮烈自杀的作家,文化革命迫害了中国的绝大部分作家,但也只有老舍先生、傅雷先生,才采取断然结束生命的做法。章 刘邦是流氓无产者,当了皇帝之后,还把儒生的帽子拿来作尿壶用的,章 三国时期,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即使在现在社会里,有如此识见和气度的领导,也不多见。当时,在许都,可以设想,是一个多么人才济济的兴旺局面。就以文学来说,现在我们所讲的建安时期文学的繁荣景象,大部分作家都在曹氏父子周围。至于那些政治上、军事上的谋士,则更是曹营中的骨干力量。

    官渡之战,是决定曹操能不能立足于天下的最大考验,不消灭章 官渡之战,久攻不下的时候,曹操也动摇过的,因为几无隔宿之粮,干脆不如撤兵算了。他同荀?商量,章 曹操在章 另一位年轻的谋士郭嘉,也是为曹操立了大功的,在击败袁绍,击败袁谭,袁尚、袁熙西遁乌桓蹋顿以后,力主乘胜追击,为统一北方,作出了杰出贡献。所谓"智士劳心",就是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动乱不定,变化不已的局面,作出攻守得当,进退适宜的决策,而且应该能够高瞻远瞩,在看到今天的同时,看到明天和后天,来作出与现在相衔接,而又与未来相吻配的正确决断。

    当时,曹操部下对郭嘉的谋略,不以为然,是有争论的。认为在取得如此辉煌的讨袁胜利之后,挥师南下,图刘表荆襄之地,不失为佳计良策。因为袁绍败后,唯刘表是一支可以抗衡的力量。若远征乌桓,许都空虚,倒有可能受到刘表、刘备袭击之虞。章 然而郭嘉却敢于悖众出言,建议大军西征乌桓,置刘表于不顾,章 郭嘉敢提出来,曹操敢于拍板,所以,主择臣,臣亦择主,智士能用,在于用智士者。郭嘉病逝西征途中,曹操的悲痛感情,发出天下相知者少的感慨,是真实的。

    三国时期,像章 所以,更关键的是要尊重人才,使人才的智慧成果得到应有报偿的曹操式的决策者。韩愈悲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识人才能得人,得人而不识人,有人也等于无人。毛泽东同志讲,"路线确定以后,干部便是决定因素",也就是章 走出南阳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章 在所有的章 诸葛亮隐居在南阳卧龙岗,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所有认识他,知道他,了解他的人,无不承认不及他的万一,把他看成是周之吕望,汉之张良。章 当时,天下纷争,群雄竞起,正是汉王朝所谓气数已尽以后统一局面的结束,分化瓦解的开始,因此,合后之分,是一种必然,治后之乱,也是一种必然。《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明眼人看得出,在新一轮"分"的角逐中,若不经过长期而反复的,严峻而痛苦的较量,争斗、火并、厮杀,一个能够领袖群伦、重新构筑"合"的人物,是产生不出来的。诸葛亮站在旋涡外,有他自己的思考,即使有济世良才,能力挽狂澜吗?在他回答徐庶说的话中:"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表明了他对无望中挣扎的拒绝心理,正是章 汉末的党锢之祸,其实就是一次大规模的迫害知识分子的运动,大批有才有智之士,报国为民之流,杀的杀,关的关,余下的,不是放逐,就是远遁,即或侥幸能在长安居住者,也是永不叙用。

    然而,中国的知识分子,与章 诸葛亮不想入世,诸葛亮的朋友也不赞成他入世。他知道,他朋友也知道,他入世未必于世有补,不得其时,徒费心力的悲剧在等待着他。可他终于难逃章 章 诸葛亮之憾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个伟人。他的几乎毫无瑕疵的人格力量,他的隆中决策理论,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功绩,他在刘备死后辅佐阿斗的忠心耿耿,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榜样。

    但是,从他的治国实践的不完全成功的结果来看,即使是伟人,恐怕也是要打个折扣的。

    我们通常喜欢用"伟大"章 诸葛亮论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取荆州和益州后,得人和来治蜀,以此而立国的思想,不能不说是"伟大"的。那时,北方已在曹操掌握之中,江东是孙氏三世经营的基业,刘备唯跨有荆、益,踞守险阻,徐图进取。诸葛亮从政治地理角度,选择章 章 回顾刘备二十年来,狼突豕奔,东投西靠,无家可归,难以存身。虽以剿黄巾起家,但他的行止,从小沛到新野,辗转千里,其盲动程度,实质与流寇手段也无大差别,光有雄心壮志,并无通盘的立国立本的战略决策。倘无诸葛亮的辅弼,他的下场和袁绍、袁术、吕布、公孙瓒之流,差不多的。如果说刘备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三请诸葛亮的虔诚,对孔明的绝对信任,那言听计从的态度,是可圈可点的。就隆中决策,奠定西蜀来讲,诸葛亮称得上是高瞻远瞩。可并不等于他是一个无可指摘的完人,和永远的伟大英明正确。

    就从他刚从南阳走出来,到新野为刘备主持军政要务,正赶上曹操挥师痛击刘备之际,也未见章 人们有理由问:诸葛亮作为谋士,该承担什么责任呢?

    其实,诸葛亮从走出卧龙岗,到病逝五丈原,他的理论和实践,存在不少脱节之处。由于刘、关、张致命的弱点,和他的悲剧性格,也曾发生过一连串的失误,以至于最后也并未实现他隆中决策的理想。所以,《三国演义》虽不遗余力地想把诸葛亮的章 尽管有许多失误,但作为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形象,会当之无愧地,在史册中长存下去,直至永远。

    屏风后的蔡夫人

    夫人左右一切,对丈夫,可能是好事,也可能并非好事。尤其丈夫拥有权力,或者拥有很大的权力,夫人起到好的作用,也许并不显著,但一旦起不好作用的话,则必然要酿成悲剧。在家庭范围内,怕老婆,顶多名声不雅。但朝廷可不是家庭,后妃要插手朝政,影响所及,后果严重。那么,当皇帝的,被后宫左右,恐怕就英明不了的了。

    汉末,荆州的刘表,雄踞一方,号称八俊,不是很著名的怕老婆者。他受到枕头风的影响,但对太太的话,也并不言听计从。她对他说,刘备章 《三国演义》章 蔡夫人善于躲在屏风后,听她丈夫与客人的谈话,她大概算得上搞窃听的情报前辈。为什么要窃听,就是要干政。为什么要干政,就是要维护她和她儿子以及其党羽的权位。应该说,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女人,要比感兴趣者多得多。因此,太太从厨房走进客厅,插手丈夫的事务,有时并不一定她有很强烈的染指欲望,而是她个人的利益和周围人的需求,推她走到台前为代表,来"牝鸡司晨"的。

    夫人干政,不光是国货精品,洋人也有类似现象,不过,相比之下,中国要热闹些,厉害些,闹腾的后果也严重些罢了。唐代的杨贵妃,把好端端的盛唐,弄得从此败落。明代有个名叫客氏的皇帝奶妈,和魏忠贤勾结起来,把朝廷上下,搞得个乌烟瘴气。清代有个西太后,差点把中国卖掉,则是人尽皆知的了。所以,中国人对于夫人干政,特别敏感,也特别反感。

    章 历史上也确有夫人干政成功的例子,不能一概抹煞。但中国人被夫人干政干怕了,就索性全盘否定。女人为什么不能干政?武则天当皇帝,不比她丈夫强上百倍?由于封建礼教桎梏了人们(也包括女人自己)的思想以后,便把走出厨房外的女人,视为不守妇道。而身居权力中心的女人,又极易生出愈来愈炽的野心。章 凡夫人干政,一、必有一个握有权柄,而又被她明里暗里能够掌握操纵的男人。章 章 蔡夫人最后把荆州献给了曹操,不能说她不对。如果她支持刘表信任刘备,依赖他反抗曹操,难道就正确吗?后来,刘备入蜀,没几天,就把其实也是收留他的刘璋给干掉了。章 千古丞相属诸葛

    诸葛亮一生最光辉处,莫过于舌战群儒,挫败东吴投降派,促成吴、蜀结盟。在赤壁鏖战中,以少击多,以弱击强,打退曹操八十三万人马,终于出现了他所期盼的鼎足三分的局面。

    章 孔明到东吴,一个劲地用激将法和拼命做反面文章 东吴虽主和者多,但皆是书生议论,其实,诸葛亮明白,与群儒舌战,不过是和站在幕后的旁听者舌战,章 虽然诸葛亮三寸不烂之舌,功不可没,但若无鲁肃对孙权的人皆可降独孙权不可降的一席话;若无主战派周瑜举足轻重的分量;若无从内心里不甘向曹操俯首称臣的孙权决断,舌战也就是舌战罢了。宣传是对民众的,对统治者来讲,最能动其心的,是利害关系。

    不过,话说回来,动不动哭哭啼啼,智商不高的刘备,能办成章 所以,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盼望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更盼望有一个大贤大能的丞相。对于管仲、乐毅、张良、萧何章 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当皇帝的人,挨个儿数一数,称得上圣明者很少,而昏庸者,荒淫者,暴虐者,好大喜功者,作践百姓者却很多很多。因此章 楚、汉相争之际,鸿沟划界,刘邦欲归,若非张良劝止,天下属项属刘,又当别论了。刘备若非诸葛亮,新野、樊城一败,走投苍梧吴臣,也就穷途末路了。所以,相之举足轻重,由此可见。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他的超人才智,治理能力,远见卓识,应变才干,构成了贤与能的高度统一。作为一个相,光贤不能,不行;光能不贤,也不行。孔明就是章 所以,自古至今,哪朝哪代没有"丞相"章 尤其对长期在李林甫、蔡京、魏忠贤治下的中国人来说,"丞相祠堂何处寻"的"寻",不也意味着一种不言自明的心声吗?

    三国周郎赤壁

    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但赤壁到底在哪里,其说不一。苏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黄州,据考古家说,倒不是进行那场大战的场所。无论是真是假,章 公元208年,取得荆州的曹操,大军压江,志在必得,根本未把对手周瑜看在眼里,但想不到章 曹操从公元184年讨伐黄巾起家,二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他不是没有失败过,但进军洛阳以后,到统一中原,北征乌桓,便基本上是战无不利,攻无不克了。尤其是在他军事成就的顶峰之作,官渡大捷以后,又取得了荆襄战役的空前大胜,把刘备撵得个屁滚尿流,紧接着,他就要发动章 章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横槊赋诗,踌躇满志,气势非凡,不可一世,章 败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兵员疫疠,不习水战,降卒贰心,火烧连营。若从决策者主帅个人察究的话,习凿齿所说的"骄",是赤壁失利的根本因素。因此,凡骄傲自矜,倚胜恃功,头脑发热,自我膨胀者,无有不败的。西楚霸王如何?不也刎别乌江?所以,在决策中,如何摒除个人感情用事的因素,和自身性格弱点的障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成了影响事业成败的关键。曹操章 赤壁之战,东吴是主体,刘备不过是盟军罢了。实际上,周瑜是三军统帅,诸葛亮连参谋长章 公元210年(赤壁之战刚过去两年),周瑜给孙权的信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由此可知,他对于刘备,乃至对关、张,都不敢掉以轻心的。独对诸葛亮的作用,只字未曾提及,也许在赤壁,时年三十岁的诸葛亮,还不够资格与比他长六岁的周瑜,来共同指挥章 但《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却从此成为气量狭窄、毫不容人的典型,章 曹操在荆襄之役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东吴。因为,战争是解决政治、军事、经济等矛盾的最后手段。所以,曹操和孙权的章 犹如角力,力气大的,总是要占优势,章 敌我双方都存在着太多的彼此未知之数,和无法准确把握的变化和可能性。因此,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会有许多偶然因素,变生不测,打乱部署。措手不及,一错百错有之;棋高一着,全盘皆活者有之。也有不少以为势所必然的事情,却有意外的结果,于是,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有之;得胜之师,全军覆灭有之。章 仗是周瑜打的,但功劳全算在诸葛亮身上。章 可历史上的许多糊涂账,要回归它本来的面貌,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曹操的用人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吃了黄盖假投降的亏,上了一当,虽然史实并非完全如此。但小说家章 说实在的,无大气度,也无此大胆识。惟有曹操,来者不拒,堪称善用人才,敢用人才的大手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章 后来一些帝王,出身小农者,常思想狭隘,偏执保守;文化不高者,便恐惧知识,嫉才妒贤;无德无能者,好猜忌怀疑,小肚鸡肠;自以为是者,必刚愎自用,无法容人。有的连一齐打江山的开国元勋,谋臣强将,都要想法整死,对于敌人阵营那边过来的人,不要说重用,能不杀头,留一条命,就是万幸了。

    曹操能够把那些曾经和他厮杀过、较量过的对手,容纳在他的麾下予以重任,说明他对于人才的重视,和求贤若渴之心,关羽就是一个例子,捉了来,不但不咎既往,还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殷勤款待章 其实早年曹操在山东时,把剿灭的黄巾余部,改编成他的青州军起,就尝到了化敌为友的甜头。当时,各路诸侯你争我夺,别看打得十分起劲,但粮饷是不能保证的,袁绍的部队饿得采树上桑椹吃,袁术的人马只好到河里湖里捞鱼摸虾充饥。所以,曹操收编黄巾后,强者当兵,弱者屯田,章 他的人才政策,在建安十五年的《求贤令》中,就明确地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已经表示出他的对于"德才资"选人标准的独特见解,他是根本不在乎什么门第、出身、成分、路线,以及什么立场、态度之类条条框框,他就认准一条――唯才是举。

    到建安二十二年,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进一步阐发了他的章 当时,在许都,人文荟萃,风雅集聚,建安文学的主力,几乎全在曹氏父子周围,而蜀和吴,堪与匹敌的文化人,简直挑不出几个。尽管祢衡、孔融、杨修死在他的手中,但王粲、刘桢、徐?、阮?,包括那个痛骂曹操祖宗三代的陈琳,和曹操用金璧赎回的蔡琰,都在邺下"俊才云蒸",形成一代文风。对于文化人尚且如此招揽,那么政治、军事方面则更是众士归心了。

    凡一个朝代衰微之日,便用人疑人,诸多防范,举措不定,百般禁忌了。如明代末期那样,动辄废处大臣,朝令夕改,狐疑猜测,文武不安,那气数也就差不多了。同样,在干部路线上,一旦以佞己阿附为德而量人,以伪饰曲从为能而用材,在一个国家,必为猥庸无为之君;在一个单位,定是碌碌低能之辈。

    早在建安十四年,丞相掾和洽,曹操的私人秘书,向他反映:"今朝廷之议,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致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他认为,"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曹操立刻称善,由此可见他虽然唯才是举,但对那些装孙子,把自己裹藏起来的祸心叵测之辈,也是不感兴趣的。

    所以,那些喜用小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的豁达豪放,胆识过人,也不敢比之刘备谦恭逊和,从善如流;甚至不能和刘备的儿子阿斗比,刘禅虽然也近小人,远君子,但至少没有想方设法把诸葛亮干掉,章 虽然黄盖诈降,赤壁败绩,但曹操求贤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人才,甚至在战败袁绍后,"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他"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有章 既生瑜,何生亮

    "既生瑜,何生亮?"章 从此,章 但史实是一回事,而变成小说《三国演义》,则"七实三虚",又是另一回事了。

    按演义,自打诸葛亮到东吴当说客,孙权和、战不定时,周瑜由鄱阳赶回柴桑议事起,亮、瑜二人,实际是吴蜀联军司令部里的一号和二号首长。箭是他借的,风也是他借的,孔明的功劳甚至还要大些。包括火攻的主意,他也是和周瑜一起想到的。于是,章 周瑜尽管气量狭窄,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很有预见性的。为东吴未来的安全计,他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是比曹操还要危险的敌人。其实,周瑜对刘备,也很不放心,曾建议孙权用声色犬马来羁縻住他的。

    潜在的敌对力量,极可能是明天的麻烦。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有未雨绸缪的准备,消弭隐患于初起之际,免得养痈遗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诸葛亮于死地,必杀掉他才罢手的狠绝,章 因此,他的具体措施无非两条:一、是争取诸葛亮为东吴效力;二、若不成,便用名正言顺的名目杀,例如立军令状,要他去造十万支箭;或者索性用非法手段杀,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诸葛亮干掉。杀,是主要的,争取是次要的,与诸葛亮有手足之情的诸葛瑾去劝说他,背叛刘备,投向东吴,也不过是奉命行事,走走过场罢了。

    为什么周瑜更倾向于杀呢?章 与公与私来说,他都要消灭章 如何达到章 章 所以,那些喜用小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的豁达豪放,胆识过人,也不敢比之刘备谦恭逊和,从善如流;甚至不能和刘备的儿子阿斗比,刘禅虽然也近小人,远君子,但至少没有想方设法把诸葛亮干掉,章 虽然黄盖诈降,赤壁败绩,但曹操求贤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人才,甚至在战败袁绍后,"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他"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有章 既生瑜,何生亮

    "既生瑜,何生亮?"章 从此,章 但史实是一回事,而变成小说《三国演义》,则"七实三虚",又是另一回事了。

    按演义,自打诸葛亮到东吴当说客,孙权和、战不定时,周瑜由鄱阳赶回柴桑议事起,亮、瑜二人,实际是吴蜀联军司令部里的一号和二号首长。箭是他借的,风也是他借的,孔明的功劳甚至还要大些。包括火攻的主意,他也是和周瑜一起想到的。于是,章 周瑜尽管气量狭窄,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很有预见性的。为东吴未来的安全计,他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是比曹操还要危险的敌人。其实,周瑜对刘备,也很不放心,曾建议孙权用声色犬马来羁縻住他的。

    潜在的敌对力量,极可能是明天的麻烦。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有未雨绸缪的准备,消弭隐患于初起之际,免得养痈遗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诸葛亮于死地,必杀掉他才罢手的狠绝,章 因此,他的具体措施无非两条:一、是争取诸葛亮为东吴效力;二、若不成,便用名正言顺的名目杀,例如立军令状,要他去造十万支箭;或者索性用非法手段杀,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诸葛亮干掉。杀,是主要的,争取是次要的,与诸葛亮有手足之情的诸葛瑾去劝说他,背叛刘备,投向东吴,也不过是奉命行事,走走过场罢了。

    为什么周瑜更倾向于杀呢?章 与公与私来说,他都要消灭章 如何达到章 章 因为在长期封建等级社会中,中国人缺乏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机制,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都抱着《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灭掉对手的减法,从不抱着"既有瑜,又有亮"而相得益彰的加法。所以,最好的减法,莫过于把对手从牌局中排除出去。而最佳的排除手段,莫过于"喀嚓"一刀。章 所以,有了章 说穿了,嫉妒,是弱者的行为,你有力量,你有信心,你有竞争的意志,你有必胜的把握,你还用得着去嫉妒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