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过五关也好,走麦城也好,单刀赴会也好,水淹七军也好,后来人的看法,大致能取得共识。独有降操、释操章 褒者褒他的义,义薄云天,义重如山,便义无反顾。因此,降操是光荣的,释操则是高尚的。
贬者贬他,无论如何臣服了曹操,失了大节;华容道留下曹操一条生路,失了大职,都是不可饶恕的罪恶。
其实,就让他有争议好了,不必求得一致认识。何况已是古人,即使关老爷健在,大家看法不一,又如何?
中国人好绝对化,好则全好,坏则全坏。伟人一无瑕疵,被否定的角色,则一无是处,哪怕有一点点对的地方,也是错的。中国人老是盖棺论定不了,就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欲美化者,恨不能连伟人放个屁,也是香的。那错,当然也就错得正确。同样,欲丑化者,那个绑在耻辱柱上的人,肯定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货色了。
对关羽降操、释操,两种看法所以如此分歧,和我们现在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对一些人,一些事的认识的分野,是差不多的,都因为卷进了太多的感情用事的成分,便像是戴上了有色眼镜一样。若是能够客观地,两分法地看待事物,好,不至于好得不得了,捧场的话让人听来肉麻;坏也不至于坏到比撒旦还撒旦,永劫不复。因为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好和坏都不会永远绝对的。
最容易产生的偏激,并不在好与坏的本身,往往倒在于说好说坏的人,夹杂太多的个人感情成分。如同做一道菜,欲咸者,拼命加盐,欲甜者,大量加糖,其实菜就是菜,本味最佳。所以,美化论者越是不允许对恭维的对象,说一个"不"字,那么,说"不"的人也越来越多。丑化论者越是抹黑,越是搞臭,反过来不听章 如果论说双方都能退回半步的话,尤其不滥用溢美之词,虚浮的评价多打一些折扣,章 褒要得宜,贬应适当。否则,由人及事,那些宁左勿右,矫枉过正,层层加码,极端绝对的政策偏差,就会像沉渣一样泛起来的。
南郡争夺战
赤壁大战,曹操输了,而且输得很惨。但一个失败了的,可并不等于完全丧失战斗力的对手,是绝不可以掉以轻心的。周瑜求胜心切,扩大战果,宜将剩勇追穷寇,章 一般来讲,实力较强,暂时受挫的对手,尤其不可小觑。若被其反咬一口,往往倒是致命的。因为,失败者的报复,要比成功者的报复,更毒,章 任何形式的战争,必有胜负之分。即或打个平手,也会有小胜或小负的区别。于是,胜负得失,输赢赔赚,必然要把战争参与者的胜方和负方感情中的恶潜质,充分煽动起来。章 决不认输的败者,会不择一切手段地复仇,做梦也想着东山再起,雪耻除恨。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胜者,一定赶尽杀绝地追求一个干净、彻底、全歼的境地,以防卷土重来。表现在战场上,便是尸陈遍野,血流成河;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君诛国灭,成王败寇;表现在经济上,便是火并鲸吞,你死我活……在理念抑制、明智封杀、心态失常的情况下,章 章 于是,就有一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南郡争夺战。
周瑜身为联军统帅,完全应该邀请刘备同攻南郡,使其在自己的辖制之下,予夺予取,主动权在手中掌握,何其从容自如?但他独吞胜利果实之心,加上嫉贤妒能,要赛一番风头的狭窄心胸,使他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他得独自去和犹有余力的曹操较量。二、给刘备、诸葛亮乘虚而入的机会。
如果双方联合攻下南郡之后,抓住刘备的一贯言行的仁义为先的弱点,周瑜可以毫不客气地坐领南郡,让诸葛亮气得干瞪眼;如果刘备章 由此可以看出,周瑜只知其一,刘备有窥伺南郡之心,绝不能让他得手。曹操但知其二,吴或蜀的追兵必袭南郡,而且预留锦囊妙计,以期转败为胜。诸葛亮却能知其三,利用周瑜来抵挡曹操败退途中的疯狂反扑,坐享其成。反过来,也等于依靠曹操去遏制周瑜得胜之师的骄纵气势。然后,在双方较量的空隙中间,矫诏发令,取得了荆州、襄阳,付了极小代价,获得极大成果。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巧者劳而智者得,章 在现实生活中的功利面前,道德常常是向利害俯首称臣的,在物质社会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成为一门永恒的艺术。章 当然,甘心情愿输棋者,就大可不必设防了。然而,纵观世界,章 还是聪明点好。
马良进良言
赤壁大战以后,三分格局形成,刘备获得了一块地盘,过起相对稳定的日子。
此时,虽然失败了,但囊括天下之心,并未改变者,为曹操。取得了胜利,但求自保,小有拓展,便满足的,为孙权。曹操是枭雄,孙权为虎子,是进攻型的,是做得大事的领袖。刘备既无曹操的力量,也无东吴的根基,虽然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帜,那不过是个遥远的政治目标。若无良臣勇将,他与刘表、刘璋相比,除去仁义的感召力外,并无太大的差别。所以,他得了荆州、南郡、襄阳以后,心中大喜,商议久远之计,准备在此安家立业了。章 章 所以,在刘备身上,那种小手工业者的趣味,满足小康生活的情绪,表现得格外明显,也就不奇怪了。看来,曹操、孙权,臭他织席贩履者,也非虚妄。但英雄不论出身,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刘邦、朱元璋、赵匡胤,也都是起自草莽。但中国历史上有些皇帝,坐了江山,那种流氓无产者的习气,痞子作风,小农思想,市侩行为等毛病,也难以在一朝一夕间改变,往往影响国政。二十四史中不务正业的皇帝实在数不胜数:有的喜欢站柜台的,在宫里作市场,与宫人们吆喝做买卖;有的乐意当木匠的,亲自操作,手艺还真顶得上八级工;有的擅长踢球的,球技还相当高明;有的热爱表演艺术,粉墨登场,串演戏剧;独有章 诸葛亮一看刘备章 与章 孔明不向刘备直接建议,去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而由刘备的老朋友伊藉出谋划策;伊藉也不说得很具体,又让一个在野之人马良,把章 一句即使非常正确的话,谁说,怎么说,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聪明的谋士必须要绕着弯子,让领导人明白,而又不使他面子难堪,章 诸葛亮伟大,但不成功,细细分析起来,最后的败局,不能不归罪于他所辅佐的章 刘备的另一面
《三国志》卷三十二,说刘备"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但到《三国演义》里,为了突出正面人物形象,把他的章 他就是章 刘备被曹操打得屁滚尿流,托庇于荆州刘表时,寄寓在新野局促之地,稍稍能喘口气,恰巧有人送来一把牛尾巴毛,章 诸葛亮一看,不得不说话了,"明公无复有远志,但事此而已耶?"其实,即使不是诸葛亮,假如一个普通老百姓,看到九五之尊在宫里做手工活,不问朝事,或率领宫妃,扮演角色,或干类似的总不是领导人该做的事情时,不也觉得不可理解吗?
刘备的编织,或许只能看作是匠人的阶级本性了,若按前不久流行的红五类观点来看,刘备、曹操、孙权三位,最根正苗红的还得数章 所以,建安十五年,周瑜建议过孙权,"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
周瑜提出的章 通常有三种处置办法:一、借一个什么名目,一网打尽,或逐个消灭;但杀人绝非万全之计,有碍观瞻不说,而且持异议者,历朝历代,总是层出不穷的;除独夫民贼,章 周瑜对于位居荆州的章 正如文坛上某些新锐老秀,或西服革履,满口鸟语,而粪土一切,或仙风道骨,隐迹终南,而挥斥方遒,但一涉及"分田分地真忙"利害所在的关头,或攸关声名地位职称头衔排名座次高低上下,也不过一饮一啄,一饭一粥的微末之事,便露出早先村子里、地头上,那种仨瓜俩枣也不相让的小肚鸡肠来,和他们笔下那田园牧歌的清高俊逸,全不是一回事了。本性章 当然,周瑜不可能研究过马克思学说中的社会阶级分析的观点,但他却吃透了刘备章 毛主席在革命成功的前夜,曾经向即将夺得全国政权的共产党人提出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的问题。因为农村包围城市章 就像《西游记》里的那位八戒先生在高老庄招亲一样,"帽儿光光,今夜做个新郎,帽儿窄窄,今宵做个娇客"。刘皇叔到东吴做驸马爷去了。周公瑾章 他那个宝贝儿子阿斗,降晋后的"乐不思蜀",推本溯源,倒是和乃父东吴招亲的"乐不思荆",有着遗传上的因果关系的。
和亲考
"和亲"政策,是历史上的中国皇帝们,对周边强邻比较喜欢采用的一种笼络手段。
因为对实行者来说,是一个不算很痛苦,而且成本较低的办法。其实,用婚姻手段巩固和发展两个家庭的联系者,老百姓也干得挺起劲的。什么指腹为媒,什么亲上加亲,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加深亲情,互为奥援。王公大臣之间,由于章 "和亲"章 因为,汉皇帝苦于北方匈奴没完没了的侵扰边境,国无宁日,弄得烽燧频传,民不聊生。若劳师远征,那些强悍的游牧民族,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使得不擅骑射的中原将士,往返徒劳,疲于奔命;若忍辱求和,对方则索要无尽,永无餍足之日。在章 昭君和番,就是和亲政策的成功实验。章 所以,五十多岁的刘备被东吴招为驸马,娶二十多岁的孙尚香为妻,章 其实史实是章 由此来看,吴蜀联姻,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面对强敌的一种必然选择。章 但是,和亲政策的成功率,是并不大的。匈奴的渠帅头领,如单于之类,娶了汉朝的公主,也会照样反老丈人的。利害得失的衡量,超过一位公主的价值时,就必然要翻脸了。吴蜀联盟中的终究不和的一个根源,就是荆州章 诸葛亮明知章 后来,孙夫人索性离开荆州,回娘家一住不回了。亲和不成,不但连朋友都做不了,比仇敌还仇敌的,自然两家就只有兵戎相见了。最后,蜀国之败,还是从荆州开始败起的。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关羽大意失荆州,张飞被部下杀头,刘备东征死于白帝,从此,阿斗只有龟缩在盆地之中,再也出不了夔门。
情感,一旦掺进了非情感的因素,章 但像孙夫人那样不幸地被送到和亲祭坛上的女人,她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孙子兵法云,兵不厌诈,此时讲诚实,便是天大的傻瓜了。
一场大的较量以后,胜利者和失败者都不会安静的。对政治家来说,是没有上帝所赋予的那个休息日的。因为,章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魏蜀吴正式较量,并从此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大决战。但章 除了真刀真枪的厮杀外,政治斗争,外交攻势,又成了另一个战场。孙权派华歆去曹操处为刘备求荆州牧,是假;让曹操去收拾刘备,是真。刘备对鲁肃哭天抹泪,是假,赖着不还荆州,是真。曹操任周瑜为南郡太守,是假;要他去和刘备决战,是真。周瑜代刘备去攻西川,是假;"假道灭虢"要刘备的小命,是真。刘备作欢天喜地状,是假;于部队运动中要周瑜好看,是真。一部《三国演义》里雌雄莫辨,真假难分,扑朔迷离,莫衷一是,便成为中国人立身处世,应变图存的教科书。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对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来说,犹如手心手背一样,翻来覆去,是信手由之的家常便饭。章 似真似假,半真半假,真亦是假,假更是假。结果,整个社会变成了谎言与真理不分,光明与黑暗相似,道德与伪善同在,杀手与救世主难辨的是非不明的世界。于是,每个人连价值标准也扑朔迷离起来,究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他自己,抑或不是他自己,也大可怀疑,因此,真诚自然成了不知所云的东西了,章 在斗争的漩涡里,一个人,要没有一点聪明和应变能力,注定是要失败的。
遥想公谨当年
《三国演义》章 周瑜式的嫉才情结,排他心态,在作家章 幸亏周瑜不是作家,他要搞写作,"建安七子",都出不来。章 赤壁之战时,要是诸葛亮像刚出道的文学青年,见到编辑鞠躬,见到作家作揖,见到评论家磕头,也许周瑜就不把他当回事了。可他又借箭,又借风,神气活现。赤壁之战后,周瑜着着输棋,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临死,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章 其实,正史《三国志》中的周瑜,"性度恢宏",那是胸襟开阔的人物。孙权与陆逊讨论时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程普说过:"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可见是个很有人格力量的男子汉。而且《三国志》中说他"长壮有姿貌","少精意于音乐",可见他确是苏东坡笔下那个"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他当时不可能,也没必要把诸葛亮太放在眼里的。章 公元210年,他给孙权的信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只字未提诸葛亮。以及曹操后来给孙权的信中说到"赤壁之战,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的章 但由于小说家的虚构,扬抑之间,章 于是,他垂死时的"既生瑜,何生亮"的悲鸣,就成了一个应该盖世而未盖世,应该得到一切而来不及得到的英雄,在他命危旦夕,已无法再一争短长时的绝唱。很痛苦,很悲伤,死也咽不下章 章 中国人的心态,可能与中国人繁殖孳生得太多太快有关,一切的幸与不幸,一切的忧患祸福,都和人口众多,过于密集,以致生存空间变得狭窄拥挤有关。于是,就产生了像物理学所说的,作为物体,人与人之间的相排斥,相敌对,相嫉妒,相倾轧的行为,远远大于相吸引,相联系,相匹配,相协同的现象。
无妨假想一下,当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一个人时,人需要他人是第一位的。当每平方公里为一万人时,人提防他人是第一位的。当每平方公里为百万人时,连空气都不够呼吸,生存竞争,便是第一位的了。因此,人口众多,物产有限,形成了中国人心态中的独占欲,霸有欲。典型的状态是:一天不能二日,一山不容二虎,只有一个馒头,分开来吃两个人仍是饥饿,就不如拼个死活,一人享用。于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势必要干掉对手,才能用馒头蘸着鲜血,从容地领教老子天下第一的风光。文坛不大看得见刀光剑影,但彼此之间的倾轧,有时也颇有血风腥雨的味道。
章 在章 刘玄德的仁义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以仁义诚信,感召天下,从一个救了董卓,反而遭董卓白眼的平头百姓,在讨卓的盟军中,只是站在公孙瓒身后当跟班的些微角色,终于成了鼎立的三雄之一,被曹操誉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风云人物。他那时一无地盘,二无兵马,依人篱下,能令世人刮目相看,他的仁义诚信,确实起了一部分号召的作用。
但他后来,所以在三分天下中,始终处于苟安一隅的最弱地位,虽有孔明、庞统智谋之士,关、张、赵、马、黄等勇武之将,而未能大发展,大开拓,东不能与孙吴撷抗,北不能与曹魏争雄,章 任何政治行为,都得把握其一张一弛,有收有放,包括极其表面层次的,例如打出来的任何旗帜、口号,都不宜过头,凡过头,强化到极致,必然走向它的反面。古往今来,有无数章 刘玄德的仁义,有时也很害了自己的。取荆州,就是一个例子,刘表病笃,孔明建议他取荆州,以拒曹操。他也认为"公言甚善",但又说:"备受景升之恩,安忍图之。"孔明警告他:"今若不取,后悔何及!"他那仁义劲一上来,罔顾其他。"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随后刘琮将荆州献于曹操,伊藉和孔明都劝他"以吊丧为名,前赴襄阳,诱刘琮出迎,就便擒下,诛其党羽,则荆州属使君矣"。刘备又是那一套:"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于是本来唾手可得的刘表的荆州,变成曹操的荆州,然后又变成在道义上是孙权的荆州。他呢?无论诸葛亮用怎样的言辞,强词夺理,说到底,也是暂借栖身荆州。
益州,又是一个例子,本来到益州,就是图谋章 旗帜不妨打,但要因时因地因利害而变,所以庞统说:"乱离之时,因非一道所能定也。"章 他说得很清楚,也很实际:"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以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严格地讲,只要是非我之物,占有的本身,就不可能有公理正义可言。但在那个占有、被占有,和反占有的时代,诸侯间不停地重新绘制政治地图的时代,弱肉强食,是历史的必然。腐败昏昧的政权,垮台只是时间上的迟早罢了。你不吞噬掉的话,别人也会毫不客气地要下嘴的,章 一个目标物放在那里,人人都想获得它,在章 刘备,一次次地被他的那些虚假名声,误了大事。庞统说,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刘备所以成不了大气候,他的虚张声势的仁义诚信,不也成为他碍事的包袱吗?
所以,什么事情,都不宜绝对化。适可而止,最好,留有余地,则更主动些。
汉末,袁绍与曹操在争雄中原的时候,曾经让他手下的一位诗人陈琳,替他写一篇《檄豫州文》,声讨曹操。
陈琳原是朝廷重臣何进的主簿,参与机密的重要僚属,曾经谏阻何进,不要轻率地召外兵来中央诛除宦官,因为章 所谓"使典文章 檄文,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军事总动员前的舆论宣传攻势。据《三国演义》里讲,曹操看到陈琳的檄文时,他的偏头疼病正在发作,卧病在床。读完之后,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病竟然好了。文章 要谈到文学的功能方面,最令历代文人们扬眉吐气的,莫过于此篇了。大概也正因为章 《三国演义》在章 现在,重读陈琳章 不知有人考证过没有,章 陈琳的作品,后来大部都散失了,现在已无法窥其全貌。但从曹丕的《典论》里,把他排在"建安七子"中的第二位,仅次于孔融,可见对他的评价是不低的。魏文帝在《与吴质书》里还说过:"孔璋(陈琳字)章 不过,一位作家,或者,一部作品,要想获得文坛的交口称赞,人皆褒誉,大概也难。文人相轻,是作家诗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你说好,我却摇头,你说不好,我偏赞赏,由于章 章 加之,他是贵族,对于平民,和反映平民疾苦的作家,自然会有一种天然的隔阂。在文学史上,贵族文学和平民文学的分野,从来是泾渭分明的。正如今天一些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不大见容于那些在象牙之塔中的唯美主义者,为艺术而艺术者,和新潮先锋一族,以及生吞活剥西方现代派的二道贩子们,不是一回事。他们一看章 作家是精神生产者,自然要有一点精神,特别是创作的自信心,如果缺乏的话,总是自惭形秽,大概很难写出什么宏篇巨著来的。陈琳自谓与司马长卿同风,章 其实,陈琳不但有自信的一面,在《三国志?吴书?张昭传》的裴注中,我们还看到他自审的一面。"见陈琳作《武库赋》、《应机论》,与琳书深叹美之。琳答曰:'自仆在河北,与天下隔,此间率少于文章 他很清楚自己,所以能够逞雄一方,称伯(即霸)一时,是在一种隔绝的情况下,而又少有竞争的同行,使之然耳。章 曹操玩轮盘赌
曹操在死前,也就是建安二十三年春正,许昌的一次未遂政变,自然也是由于曹操称王,而使矛盾尖锐化,引发出的一场都城上层人士策划的小型暴动。虽然,很快给镇压下去,嗣后,曹操进行了一次轮盘赌式的生死游戏。他把政府官员,拉出许都城,到漳河边办学习班。然后在教场上立下红白两旗,集中全部人员,声称,在章 章 许都章 在章 章 在魏晋的门阀制度中,清河崔氏,是大姓中的大姓,在士族中又是更出类拔萃者。后来到了南北朝,一些出身寒微清素和本是胡戎羌狄的帝王,一定携重礼定聘求媒于山东崔氏,也是冲着章 所以,崔琰代表他那士族集团站出来表示反对的态度,实际也是一次最后的较量,因为对正统势力来说,也无路可退了。双方矛盾激化到章 但曹操没料到,杀崔琰,实际上是点燃了章 士族豪门在汉末社会中,是很有实力,并具有深远影响的阶层。在政治上拥有极大的发言权,臧否人伦,操纵选举,阿党比周,左右政策。作为喉舌在那挥斥方遒的,便是那些大小名士。再加上一部分诸侯州牧,一部分地方豪强,不是出身于名门望族,便是和章 可他们没有想到,流水落花春去也,汉王朝已经衰朽透顶,大部分既得利益者,已归属曹操。再说,曹操也不是建安初年,刚进许都时,那样立足未稳,杀孔融,还不能不有所顾忌,要找些依据。现在,他已有足够的力量,粉碎反抗,让章 但是,英明如曹操者,竟没有及早地看出章 人到晚年,精力不逮,才有章 然而,看他在处置章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
《三国志》评价张飞、关羽时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诸葛亮对待关羽,特别注意分寸,并努力维持一个客客气气的良好关系,因为关羽并不十分买军师账的。孔明的联吴方针,他执行不力,就是一证。虽然关羽远在荆州,但章 张飞就不是章 当初,刘关张起事时,按社会、经济地位,以张飞最殷实富有,"世居涿郡,颇有庄田",是个有产有业有资财的庄园主。刘备不过是个"贩履织席"之辈,尽管自称皇室后裔,早衰落无考,和阿Q"老子先前也阔过的"差不太离。后来,汉献帝刘协叫了他一声"皇叔",不过是政治需要罢了。历代皇帝为了笼络人心,还有赐姓一说,所以,不必当真,谁有粉不朝脸上敷呢?他只能算是小手工业者。而关羽,一个推车的运输专业户而已。
由此推论开去,章 刘备起事时,已沦为手工业者兼小商贩,可他早先是没落贵族,大概是无疑的,至少在楼桑村,还能有立锥之地。曾拜卢植为师,自然文化水准要比关张高些,章 再加上关羽的骄矜自满,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性格,特别封了汉寿亭侯以后,就自我感觉特别好了。到独挑大梁,驻守荆州时,更是目中无人。感觉错位,是件别人看来可笑,而对他本人,则是可怕的事情。要是关老爷有些许的清醒,也不至于走麦城,身首异处了。
诸葛亮一到新野,关张就联合起来抵制章 刘备到东吴招亲,诸葛亮派赵云陪同,而不敢将锦囊妙计授关羽,怕他乱作主张。借东风后,安排赵云来接他,也不愿麻烦章 关老爷见不把他摆在重要位置上,当时责问诸葛亮:"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来,未尝落后。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
听他口气,到底诸葛亮指挥关羽,还是关羽指挥诸葛亮?令人费解。大概拜把子兄弟便有章 如果孔明执法如山,从他华容道放走曹操起,就严惩不贷的话,那么,此后的他,在荆州主政,也许未必敢于自我膨胀了,不知天高地厚了。
正因为刘备的包庇,诸葛亮也就不得不迁就,既不能责人,更不能责己,也就只好稀里糊涂,不了了之;或者,走走形式,做做样子;或者,深刻认识,从轻处理;或者,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或者,最简单的,就当交了一次学费,下次注意便是了。
看来,诸葛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也有其无药可治的软弱性,对于章 章 但是,稀泥章 曹操杀士
在章 漫说是一个统治者,即使普通人,也并不愿意让人揭开内心隐秘,触到痛处。杨修的章 最后,就被曹操借口章 曹操先杀祢衡;继杀孔融,后杀许攸,又杀崔琰。杀杨修,是比较晚的,好几次要除掉他,没有下手,或许嫉才的同时,也爱才吧,最后曹操还是将他枭首示众了。谁让他卷入宫廷继承的斗争中去呢?那是一种最危险的游戏,他下错了赌注,押在赌台上的,却是他的生命,对不起,上绞刑架吧!
因为曹操杀的章 直到前不久,还有一出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来评估章 凡统治者,除极个别的把读书人捆绑起来扔到江里淹死者外,并不特别专门和知识分子为敌的。除非他暴虐成性,非要焚书坑儒不可。有的只是由于非知识分子出身,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心理排斥情绪。例如汉高祖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最终按着叔孙通的礼仪彩排,尝到做皇帝的威风,也就改变了对儒生的看法。凡做皇帝,少不了需要谋士出主意,儒士写文章 尽管千百年来,统治者深知曹操杀了章 历代统治者,绝对不杀知识分子者寡。不过,杀多杀少,也各不一致。有时候口子开大一点,能把大家杀得鸦雀无声,但有时候也不大灵,越是杀,唱反调者也越多,杀不胜杀,就只好杀代表性的人物,曹操就采用章 至于杨修之死,好像又与祢衡、孔融、许攸、崔琰不尽相同。李卓吾先生在评点《三国演义》时指出:"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章 不过,杨修又当别论,他介入了宫廷的最高层次的权力分配的斗争漩涡中去。章 他实际是那种不聪明的聪明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认为曹操爱才,有可能传位于次子曹植,他就成为植党。曹植有才,他也有才,惺惺相惜,亲密得以至曹植一天不见他,连饭都吃不香。其实,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每当接触到实际的继承问题时,所谓的"才",决不是首先考虑的条件。如何保持章 当曹操征求贾诩意见时,章 聪明过头,便走向反面,章 庞德抬棺上阵
庞德与关羽决战,让部下抬着一具棺材上阵,存不败必胜之念,抱非生即死之心,"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作为一个将领,能有章 及至短兵交接,水盛船覆,为羽所俘,立而不跪,宁死不降,那份壮烈,也是值得钦敬的。
庞德原是马超部下,投过张鲁,多次与曹操交手,后被俘获,是投诚曹操麾下较晚的一员降将。在与关羽作战时,故主马超已为西蜀五虎上将之一,其兄庞柔为刘备做事,任职汉中,庞德却如此忠诚于曹操,任凭关羽诱降,不为所动。甚至还说出"魏王带甲百万,威震天下,汝刘备庸才耳"的话。值得研究的,倒不是庞德章 曹操一生,不惮使用降将降卒,甚至连视之为寇的黄巾,他也敢择壮者为兵,弱者屯田,扩大他的队伍。至于文臣谋士,大部来自对手阵营,例如辅佐他们父子两世的贾诩;随他南征北战的武将,除曹姓和夏侯姓外,几乎都非他的嫡系,很多将领曾经是他的敌人,张辽就是吕布旧将,战败投降的。在他征战立业的数十年中,全赖章 他的用人之道,值得赞叹,此前此后,能与之相比拟的领导者,还不多见。
第一,他具有大河不择细流的气度,广开才路,来者不拒,不来者请上门去,甚至不惜下大本钱,招贤纳士,胸襟宽阔,不咎既往。
第二,打开人才之门,自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难免良莠不齐,他不因噎废食,不但具有凡能为我所用者悉用之的勇气,还有不怕承担风险,予以重用的胆略。
第三,赏罚分明,恩威并施,不拘一格,驾驭有术,具有使其抵死相随,忠诚效力的领导魅力。
就看曹操与庞德纳下先锋印时的两句话,"卿不负孤,孤亦不负卿也!"就可知庞德为什么出现抬棺的由来了。
所以,一位领袖的人格力量,所产生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是他能够成功的因素之一。
错位的关羽
在《三国演义》中,抬得最高的,一是诸葛亮,一是关云长,但他们最后都失败在非等量级的对手手里,孔明还能得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同情,而关云长虽然被后世人敬之为神,尊之为帝,但他死在陆逊、吕蒙手里,输得非常之惨,从此落下个"只提过五关斩六将,不提走麦城"的经常被引用的讥诮之语,可见后来人敬重之余,对他的失败,多少认为是他老人家咎由自取,属于活该的了。
不过,此人感觉好,而且总好,特别封了汉寿亭侯以后,就渐渐地感觉错位了,到独挑大梁,驻守荆州时,已到了目中无人的程度。感觉错位,是件别人看来可笑,而对他本人,则是可怕的事情。要是关老爷有些许的清醒,也不至于走麦城,身首异处了。
《三国志》载:"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庞德。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
按《三国演义》的写法,关羽攻樊,是诸葛亮用来分化曹操联吴攻蜀的计谋。但在单刀赴会后的关羽,鉴于荆州暂保无虞,而西线的节节进展,使他黯然失色,章 在章 因为如果诸葛亮让他离荆攻樊,而不派员代领牧守,以防吴之乘间偷袭,则非运筹帷幄的诸葛亮了。但若果然委任赵云(那是最恰当的人选)或其他人,来荆州接替,那也不是充分了解关羽的诸葛亮了。对章 若无襄阳大捷,吓得曹操迁都,胜利冲昏头脑,也许还不至于最后的惨败。大胜以后大败,章 关羽失败的根源,就在章 孙权为了联姻,派诸葛瑾来说亲,两家结秦晋之好。成不成,在于两相情愿,即使交易不成,人情还在,不至于关羽如此勃然大怒,竟说出"虎女安肯嫁犬子"章 看来他所表态的"军师所言,当铭肺腑"的话,纯系一派虚词。诸葛亮的联吴拒曹大计,他根本不放在心上,反映了他内心中的自诩自大之情。一个本来的推车亡命之徒,在当时很在乎士族门阀地位的社会里,关羽不把孙权章 所以,他在荆州之役中,独断专行,自以为是,蛮横跋扈,不纳人言,便是最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了。
骄兵必败,章 人若是陷入了错位误区里,失去常智不说,还会失去常识,章 关羽太小看东吴了,吕蒙称病,他不信有假;陆逊谦卑,他不信有诈;荆州失陷,他不信其真;糜、孟背叛,他不信其事。就只相信他自己,章 他得襄阳,回师荆州,犹不晚也。攻樊城不下,迅速撤兵,也仍旧来得及的。荆州已失,不图收复,另谋去处,也未必全军覆灭。及至兵败麦城,突围路线要顺依人意的话,不至于身亡……悲剧总是自己造成的。
一个老百姓,纵使因骄致败,只不过祸及其身,再大,祸及其家,仅此而已。一军之帅的因骄致败,则是万千首级落地的事,而一国之君的因骄致败,那就更不堪设想了。
章 关羽之死
关羽之死,是《三国演义》精心经营的篇章 当罗贯中执笔写章 宋?洪迈在《容斋随笔?名将晚谬》里写过:"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及攻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其功名盛矣。而不悟吕蒙、陆逊之诈,竟堕孙权计中,父子成擒,以败大事。"完全是骄兵必败的结果。但捉住关羽的孙权,竟想诱降章 他不了解当初曹操能使关羽降,而现在他孙权则不能使羽降。因为当时魏能打出汉献帝的招牌,而吴却没有。投降者也有其符合自身尊严的选择,宁降与龙虎,也不甘降于等而下之者。而且曹操能在建安五年使关羽降,此刻,无论曹操、孙权都无计可施。何也?关羽二十年前,只是一员战将,降汉而不降曹,暂屈以图别计。现在,他是天下瞩目的一方主帅,诛颜良、除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华容、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的汉寿亭侯,赫赫扬扬,功勋卓著,把曹操吓得差点迁都的人物。章 后来,孙权悟过来了,把关羽杀了。然后,在庆功会上,战败关羽的吴大将吕蒙,突然被关羽的亡灵附身,七窍流血而亡。他虽能打败关羽,但关羽的报复,是通过死后的亡灵,最后使章 善良之被欺凌,正直之被屈辱,君子被小人嬉弄,忠臣被奸佞陷害,章 章 于是章 而且,残害的对象越是了不起,那报应也来得越快,吕蒙马上就被关羽死后的魂灵附体索命。远在洛阳的曹操,也整日间白昼见鬼,"每夜合眼便见关公",章 唯其不反抗恶,中国的封建社会,才能够维持长达数千年之久的统治吧?
曹丕和曹植
曹丕和曹植是同胞兄弟,一个是评论家,一个是文学家,两个人都想当帝王,曹丕赢了,曹植便打入冷宫,永世未得翻身。不过还算走运,也许看在文学的面上,哥哥给弟弟留了一条小命。
未能做上皇帝的诗人,便郁闷而死了。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统治者登台,必然要伴随着屠杀。打江山的开国之君如此,太平盛世父崩子继者也如此。最高权力的争夺,从来是激烈的生死较量,翻开史书,任何一位帝王,无一不是在杀戮的血风腥雨中,登上宝座的。曹氏弟兄俩的争夺,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因为凡敢觊觎皇位的竞争者,都有其可以恃靠的实力,或有军队,或有地盘,或有资格,或有舆论,或什么都没有,只有野心等,正是章 于是,争夺便是十分地残酷无情了,特别是继位之君对于其他也享有继承权和具有潜在继承权的人,也就是皇兄皇弟、皇子皇孙们,是绝不容情,绝不手软的。不是你活,就是我死,曹操死后,他的儿子们也照例进行了他不愿意看到的搏斗。
曹操在三国时期,应该算是一位大政治家,刘备、孙权是无法与之比拟的。在宋代以前,对于曹操的看法,比较接近于历史的真实面貌。《资治通鉴》里章 曹操生前一度属意曹植,因为章 所以,作为文学家的曹操,也许很欣赏他章 因为曹彰握有兵权,不敢稍有放纵,逼着他交割出军马,方才罢休;那个曹熊,畏罪自缢,可能有些反曹丕的动作,所以,也就立即解决。至于曹植,虽然他在洛阳也形成了一个由文人组成的拥戴他的集团,但在章 在曹植身边,唯一比较有头脑的,就是当过曹操行军主簿的杨修,但实际上也是一个恃才傲物,毫无城府,只会舞文弄墨的幕僚。若懂政治,他也不会耍小聪明惹恼曹操而被砍了头。至于丁氏两兄弟,是一对张嘴骂人,沉溺酒乡,半点正经也没有的帮闲文人。所以,文学家要和政治家斗,是以卵击石的游戏,无非找死而已。政治家要收拾不听话的文学家,那还不是雷公打豆腐,小菜一碟。尤其章 作为文学家的曹植,他之所以不幸,倒不是因为他的文学;而是由于太靠近政治权力之争,这倒也是值得后来为文之人于前车之覆中,引以为戒的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