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应国访问记-古应国墓葬发掘手记(1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03年7月20日,是农历的夏至日,晴空万里,骄阳似火,烘烤着大地。在平顶山南麓一条东西向大道上,由轿车、越野车、面包车等十几辆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地穿越平顶山市的闹市区,一路西行,经过郊区,进入辽阔的旷野,来到一条长长的土岭上面停了下来。远远看到,在土岭的上面有一个用钢管、帆布搭建的简易工棚,工棚的对面是用两顶军用帐篷搭建的面向南边的临时会场。在会场两侧,在两根高高的竹竿之间连着一条红色横额,上面写着一行黑体大字:“2003年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发掘开工仪式”。

    参加会议的人们笑逐颜开,亲热地相互寒暄、握手交谈。上午10点半,鞭炮齐鸣,应国墓地发掘开工仪式正式开始。在领导的带领下,大家纷纷拿起铁锨,开始掘土,算是工程奠基或起动仪式,记者们则忙于拍照、采访等。一阵喧闹过后,大队人马离开了工地,而孙清远带领的市文物局考古队员们则都留了下来。

    吃过午饭,天逐渐阴了下来,一会儿乌云翻滚,由远而近,渐渐下起了小雨,到晚饭时,转成瓢泼大雨,忽然电闪雷鸣,一道闪电划过,一下子把漆黑的夜晚变得像白昼一般,接着一声炸雷,震耳欲聋,更猛烈的暴雨打在帆布帐篷上,“叭”、“叭”声响成一片,帐篷内滴滴答答地四处漏水。孙清远作为这次发掘工作的负责人,刚到此地就遇到这种阵势,不禁心里有些发怵,在冥冥之中莫不是古应国鬼神在发怒?每一次看到那耀眼的闪电划过夜空,孙清远都联想到传说中的应龙氏——那个帮助黄帝打败蚩尤的古代大英雄、应国平民的祖先来,并且下意识地仰望天空的闪电,那简直就像是一条腾起的巨龙。难道是纬一路从应国墓地穿越,打破了这片古老而神秘土地的宁静,以至于惹得巨龙动怒了?或者这是应龙氏对我们初来乍到的欢迎仪式?但说实话,这种方式真的令人生畏。

    为了配合市纬一路拓宽工程的建设,考古队员和民工们在发掘工地上,顶着烈日的暴晒,挥汗如雨,一边钻探古墓葬,一边进行考古发掘。孙清远等考古队员白天加班加点地工作,晚上既要整理资料,还要轮流值夜班,巡回检查工地,预防新探出的墓葬被人盗掘。白天,帐篷里像蒸笼一样,根本不能午休,晚上前半夜同样难以入睡,因此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若遇天降大雨,工地就只能停工,这时大家才能抓紧时间休息一阵儿,补偿一下多天以来亏损的身体。随着野外清新的空气携带着雨水的气息吹进帐篷,考古队员们多天来的疲惫和烦闷就会在顷刻间化为乌有。这种雨天里,还可以观察到灰鹭、白鹭、水鸟、喜鹊、麻雀等鸟类在帐篷的周围嬉戏与觅食。

    在临时工棚的外面,由一根高高的竹竿悬着一个300瓦的灯泡,能照到百米开外。晚上,诸如飞蛾、木糊虫、小黑虫、甲壳虫及蚊子等数十种昆虫,在灯泡的光环下欢快地蜂拥而至,上下翻飞,来来往往,驱赶不散。有时候,正在整理资料的考古队员的白色衬衣上,爬满了五颜六色的昆虫,看上去就像是穿了一件印花衬衫。下雨时节,一些昆虫一旦飞得累了,落在地上,就可能成为等待已久的蟾蜍们的美餐。别看蟾蜍长相不怎么样,动作又笨又慢,似乎专吃一种叫“水牛”的昆虫。一旦猎物出现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蟾蜍便会大步流星地迅速爬过去,对准活动的目标张开大口,一吞而下。有时遇到大点儿的“水牛”,蟾蜍一口吞不下时,便咬住其身体的一半,往地下磕,直到将另一半磕进口中。一只蟾蜍的食量,最多可吃掉六七只“水牛”,若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

    时间很快过去了3个多月,考古队员们已经完成了70多座墓葬的清理、发掘工作。只剩下那座由王宏伟、李晓培、王延生等人探出来的应国墓地最大的战国墓M321了。由于平顶山市文物局没有独立承担大型墓葬发掘的资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新民所长原本想让我担任领队,并主持这次发掘,当时正患抑郁症的我自知无法胜任而只得推辞。后来,孙所长改派赵文军接替我到工地负责发掘,而新成立的平顶山市文物局则委派孙清远配合协助开展工作。鉴于我在应国墓地发掘多年,对这里的墓葬情况较为熟悉,工地负责人赵文军邀请我住在工地,担任“顾问”一职,工地任何事情不用操心,以期在遇到新问题时能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便尽快予以解决,我没有推辞,就答应下来。

    将要发掘的这座墓呈长方形,南北长10米、东西宽8米,是自1986年应国墓地发掘以来,墓葬规模最大或者说面积最大的一座墓葬。赵文军、孙清远指挥大家开始工作,首先将墓口清理开来,然后逐层下挖。可以看出该墓口大底小,墓壁平整斜直下收。因为墓葬越挖越深,只有不断地向墓外扩挖转土台阶,才能保证发掘工作的持续进行,所以使得原来的墓壁逐渐变成多级阶梯状。刚刚清出墓口,就在墓室中部发现了两个盗洞,这让参加发掘的人们顿时心里头凉了半截。这时候,我就鼓励大家不要灰心丧气,因为这一带的大墓埋葬较深,深度大都在10余米以下,墓室底部一般都向下超过了地下水平面,而由于盗洞太小,解决不了洞内渗水的问题,所以盗墓者往往无法深入墓底盗取文物,不得不半途而废。听到我的解释,大家都寄希望于这两个盗洞都没有达到墓底,因为只有这样,文物才有可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

    三伏天,骄阳似火,而发掘工地,连一根树枝都没有,工作队员和民工们,都是挥汗如雨,因为这是市里的重要工程,工期紧,最艰苦的时候,白天发掘,晚上整理资料,还要排班、值班,以确保发掘工地的安全。天气太热,白天暴晒,晚上蒸烤,午休不成,晚上前半夜也睡不成,只有后半夜几个小时可以眯一会儿。可工地上仅有那么几个人,而且还要轮流值班,所以有时每人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因为是夏天,雨水较多,因为下雨,发掘工作只得暂时停工,这才稍稍缓解了工地紧张的工作气氛。夏季的雨多为暴雨,低洼处会积成水坑,不时有一些水鸟,在此捕食嬉戏,偶有小风吹来,让人感到些许惬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