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开始对椁底板和棺进行清理,由于青膏泥的密封作用,木椁底板保存较好。挡板与壁板的下部也有所残留。挡板与壁板上部和盖板虽已腐朽成灰白色与褐黑色木板灰,但遗迹尚存。如此看来,木椁大致呈中空长方体,由底板、壁板、挡板与盖板组成。其南北长5.39米,东西宽3.8米。因壁板上部已经腐朽,所以其高度不明。椁底板用15根长4米左右,宽0.34米~0.4米,厚0.34米的方木东西横置依次平铺而成。在椁底板之上,用方木相围叠垒成方形框的椁壁板与挡板两端,分别各以榫卯结构紧密扣合。因腐朽过甚,其构接方式不明。
木棺位于椁室中部偏北处,已腐朽,尚残存几段朽木。依此得知其南北长大约为2米,东西宽近1米,棺四壁木板厚度为0.1米。棺内的人骨架除一段尺骨和两段股骨外,均已朽坏不存。从残留的三段骨骼位置看,墓主人为仰身直肢,头向北。
值得一提的是,忍受着冰冷积水侵袭的技术员在棺内的稀泥中,发现了几件外表泛着塑料光泽的墨玉器,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件饰蟠螭纹和云纹的玉琮和一件大致呈扁管形的玉瑬。它们的产地究竟在哪里,目前尚不明确,有待于地质矿物学的进一步研究。
到了1996年元月底,M313的田野发掘工作全部结束,开始进入发掘文物的室内整理阶段。
经初步整理得知,这座墓葬的墓主人是被楚国重新恢复的应国在战国早期的一位国君,其入葬年代为战国早期晚段。墓中出土了三件铸有铭文的铜器,其中一件是罗子戊铜链壶,是罗国铜器;另两件是曾仲姬铜尊缶,属于曾国铜器。据文献记载,罗国与曾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应国一样也是楚国的附庸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湖北随县、京山、枣阳与河南新野等地,曾多次发现春秋时期的曾国铜器,1978年湖北随州发现的曾侯乙墓,更是出土了大批的青铜礼器和乐器,在全国独一无二,令人叹为观止。这三件铜器在应国墓地出土,理应是曾被作为礼物赠送所致,它表明复国后的应国与罗、曾二国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友好关系。
该墓随葬有铜礼器、陶礼器各一套。随葬陶礼器,是由于铜礼器数量不足,从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补充措施。不可思议的是,这座墓葬没有其他应侯墓所具备的铜编钟、铜编镈、石编磬等成套乐器。种种迹象表明,复国后的应国经济实力已经大为削弱。但由于大量青膏泥的使用,使它成为应国墓地发现以来木椁保存最好的墓葬,随葬器物也保存较好,的确具有楚国腹地湖北、湖南境内大型楚墓的一些特征,因此为研究应国墓地贵族墓葬的棺椁制度,与楚国的北部疆域等问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十、千呼万唤始出来:发掘“大型墓”
2002年10月22日,酝酿已久的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正式成立。刚上任的第一任局长刘晟甫,接到了平顶山市政府下达的一项重要任务:市西郊新城区纬一路穿越应国墓地工程,需要文物局先行开展文物勘探工作。这任务来的正是时候,刘局长分明感觉到自己大显身手的时机到了。但他旋即意识到,这是平顶山市重点工程,又是文物局成立以来第一次接受任务,并且是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国墓地上进行文物勘探,所以必须慎重对待。经反复斟酌,深思熟虑之后,11月19日,他把现任文物科长王宏伟从平顶山市行政审批中心召回,授命他组建应国墓地文物勘探队,要求在一个星期内必须进驻工地开始工作。同时,还让王宏伟立下了“军令状”:“这次‘出征’进行文物调查意义非常重大,是我上任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我是非常信任和器重你的,所以要求你:第一,必须认真圆满完成任务,不许讲任何条件;第二,工作要按考古程序进行;第三,最好发现一个重要墓葬或大型古墓葬。”
11月21日,王宏伟带领队员张路廷,李晓培、孔祥海、刘新德等,到应国墓地现场进行考察,了解情况。到现场一看,大家都蒙了,因为这里不像以前那样有砖厂,有厂房,有电,有水,也有卖食品的,仿佛一个车水马龙的小市场,现在四周都是麦田,荒无人烟。砖厂于前几年为保护文物被责令停产,商店、水、电,什么也没有。如果要住在工地,必须要搭建一顶帐篷,但是还需要架电线,还需要水,等等。回来后,他们把情况及时向刘局长做了汇报,希望能在村里找一个地方住下来,每天上下班到工地。但是,为确保文物工地的安全,刘局长坚决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必须住在文物勘探现场,不管有什么困难。”
于是,大家分头行动,有的去租赁钢管,有的去借帐篷。可钢管好借,篷布到哪里找到啊?当地驻军的帐篷是军用物资,没有特殊任务是不允许外借的。他们甚至想到去民政部门借救灾专用帐篷。最后,刘局长说:“你到粮食总库拉帐篷去吧。”他们哪里知道,这些天来,刘局长也一直在为帐篷的事情发愁呢!并且不断地打电话,到处托熟人借帐篷。
11月22日一大早,他们便驱车来到滍阳镇,见到了镇党委书记李晓利,李书记非常支持文物工作,当即通知北滍村委会领导班子,要他们配合支持市文物局的考古勘探,共同做好应国墓地文物保护工作。
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刘局长又给王宏伟他们召开了工作动员会,要求他们一定要打好这一仗,因为这是文物局成立以来第一次“出征”,所以要打有准备的仗,不打则已,要打就打大仗、打硬仗、打胜仗。
11月23日,晴转多云,远征的队伍一大早就集合好了,就像“逃荒”似的,大家的行囊与锅碗瓢勺等生活用具装了满满一大车。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来到目的地。他们首先在岭上选一高地作为临时住处,然后进行平整,准备搭建帐篷。拉钢管的车因上午不让走市区,直到中午才赶过来与大家会合。因为没有经验,也没有专门工具,所以直到晚上七点帐篷才搭建完毕。当夕阳的余晖照射在每个人欢笑的脸上,就像是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
11月24日,是一个星期天,也是这次工作一个起点。清晨,大家从梦中醒来,大口呼吸着在城市里少有的新鲜空气,眼看着初升太阳的光辉普照大地,天空中有一群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唱着优美动听的歌曲向南飞去。王宏伟给我打电话,说是探铲根本打不进土里,土质、土色与土壤结构也不好辨认。我告诉他们,对初次识土辨色的勘探人员来讲,适宜采用探沟法寻找墓葬。也就是说,当探沟挖成以后,将沟底部铲成一个平面,对比不同的土质、土色,就能够找到墓葬。当然,这种笨办法要花销较多的经费,但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于是,他们组织民工,在自南向北30米宽的路基内,开挖了14条相平行的间距近2米的东西向探沟,每条探沟宽度为大约0.5米、深度为0.6米。因为无论是两周墓,还是两汉墓,大都是南北向的墓葬,而且长度皆在2米以上,所以按照这个密度是不会遗漏墓葬的。当天,他们就发现了2座汉代小型墓葬。
最初几天,工地上没有电,他们只好点蜡烛,没有水就用架子车到西滍村拉水吃。他们原本想在岭的下面打一水井,经了解这一带的地下是岩层,不大可能打出水来,所以拉水也就成了一项主要任务。因此,大家很注意节约用水,洗菜的水被用来刷锅洗碗。他们白天工作,晚上还要值班,不分节假日地奋战在第一线。刘局长来工地进行慰问,表扬了他们这种勇于克服困难的工作精神,并专门安排人员尽快把电接上,把水通上,保障同志们的正常生活。从此之后,市文物局规定:每逢星期天,全局工作人员都要轮流要到工地上学习技术,并体验生活。
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文物勘探、发掘工作必须在次年十月份结束。勘探已进行一个多月,只发现十几座小型战国墓与汉代墓葬。为了加快进度,市文物局又调来一些人员协助开展工作。王宏伟不会忘记,刘局长曾给自己下达任务中的第三个是“发现一座大型墓葬”。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啊!刘局长也不时地提起此事,鼓励大家工作要认真仔细,并最好能尽快发现大型墓葬,也好向市政府“邀功”,借以扩大市文物局的知名度,同时正好可以利用这次勘探、发掘的机会来宣传文物法,提高全市人民了解文物工作,参与文物保护的意识,以便更好地开展平顶山市的文物保护工作。
刘局长有此心愿,大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眼看着工期一天一天的过去,可就是没有发现“大型墓葬”。每一天,他们都起早贪黑地认真工作,一直向这个目标努力着,唯恐错过哪怕一点线索。
2003年1月1日,与往常不同,他们在工地过了新年。数九隆冬,天寒地冻,大雪不时前来慰问。工地上不是刮风下雨,就是大雪纷飞,往往是帐篷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边下大雪,屋里结冰,帐篷里储存的水经常会结成很厚的冰。有时候,大家冻得晚上根本睡不着觉,只是把外衣脱掉躺进被窝,似睡非睡。
有一天晚上凌晨四点钟,帐篷里的照明灯突然灭了。听到有人一声招呼,大家立即披上外衣,一起冲出帐篷,有的拿探产,有的拿铁锹,有的拿棍棒,顺着电线的方向赶了过去。原来是盗贼,盗贼看到人多,放下盗割的电线就消失在夜色当中。
眼看着农历的新年——春节将至,但钻探工作尚未完成,撤离工地又怕探出的墓葬被盗掘,所以大家只好买了鞭炮,准备在工地过新年。这将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春节啊!工地距离平顶山市只有不到20公里,乘汽车只需要十几分钟,但却“有家不能回”。阳历2月1日,2003年的春节如约而至,接连几天的大雪封了通往工地的道路。一大早,王宏伟、李晓培等工地值班人员还没有起床,刘局长等局领导与有关同志已经将带来的鸡鸭鱼肉和鸡蛋等慰问品,在工地的帐篷里堆满了一地。
为了不耽误公路建设的工期,春节过后的正月十六这天,文物勘探工作就又开始了。经请示省文物局批准,他们采取边调查边发掘的办法。时间来到了2003年3月,他们在长150米,宽60米这么小的范围内,竟然发现60多座排列有序的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墓葬。虽然还没有发现大型墓,不过大家依然比较欣慰。
眼看着调查勘探工作就要结束,发掘工作也进行了大约三分之一,但是“重要的大型墓葬”还是没有发现。因此,王宏伟十分着急,一直邀请我到工地,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当时的我因患病正在服药,身体非常不适,但还是去了一趟。根据我的经验和以前发现墓葬的排列规律,在这次调查勘探的区域里应该有一座大型墓葬。王宏伟回到单位后,将这一消息转告刘局长,刘局长兴奋地握住他的手说:“如果真的发现大墓,我给你记功表彰,再设宴招待大家,喝茅台酒。”
有一天下午快要下班时,工地负责人李晓培与技术员王延生,在一条探沟里用铁锨铲找墓葬时,发现一条比较长的直线,一直追下去,发现它南北纵跨好几道探沟,竟然有10多米长。为什么只有一条?它会不会是大型墓葬的一边?这个发现,给已经几近失望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让他们尝到了发现的兴奋和喜悦。王宏伟及时向出差在外的刘局长进行了汇报,同时也告知了我这一好消息。接到电话的我非常兴奋,告诉他说:“这理应是一座大型墓葬,因为这些年来滍阳岭上的考古发掘征明,应国墓地除了墓葬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建筑之类的遗迹。一直沿着这条线向四周扩展,肯定是一个重大发现。”
后来,经过大家一周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这座大家梦寐以求的大型墓葬。该墓墓口南北长10米,东西宽8米,面积80平方米。就墓口面积而言,这是应国墓地发现以来面积最大的一座墓葬,编号为M321。根据其所在位置与墓葬填土,初步判断这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贵族墓。历经前后5个多月的跨年度作战,他们共发现春秋、战国、西汉、东汉各时期墓葬72座。王宏伟他们总算是实现了刘局长布置的,大家都一直期盼着的“发现一座大型墓”的美好愿望,大家欣喜若狂,喝酒庆祝这次胜利。
十一、“鸟书”铭文:发掘应侯闭之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