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墓地的大型墓大多数都有一条墓道,整个墓葬略呈甲字形。这些带墓道的墓,其墓主人均为应侯。十分有趣的是,即便是与应侯墓并列而葬的应侯夫人墓,也从没有一座带有墓道的。可见,墓葬带有墓道,的确是墓主人身份地位较高的一种象征。然而这种情况却与近年发掘的晋侯墓地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在那里晋侯夫人墓也同样带有墓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带墓道的墓葬当中,除一座墓道朝南之外,其他墓的墓道则一概朝北。在西周早期墓中,只有M232一座墓带有墓道,墓道朝南,末端呈弯曲的微弧形。在西周中期墓中尚未发现一座带墓道的墓葬。自西周晚期开始,至少有五座应侯级大墓带有墓道,而且墓道均朝向北方。这与其他地方所见的同时期的墓葬有着显著的不同。据周礼记载,“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夏商周三代所遵行的墓地埋葬制度都是以北上南下、父子相承为特征的,而应国墓地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今应国墓地之所以墓道朝北,并非标新立异,而是由墓葬所处的滍阳岭狭长的形状与走向决定的。滍阳岭位于应国都城——应城外西北角,若自应城西门出城,转而向北紧接着便是这道南北走向的滍阳岭。该岭位置较高,而且土壤特别厚而纯净,没有料礓石,所以成为古人最为理想的天然墓地。因为应国墓地最早的一座大墓M232即埋在滍阳岭的最南端,再往南就是一条东西向的河流——滍河(今称沙河)了。一般来讲,大型墓葬所设墓道的方向,标志着墓主人死后“出行”的方向,由于河流的阻挡,应国贵族死后向南出行就成为不可能的事,所以不得不将墓道方向改为朝北,此后的墓葬也就只能依次向北逐一埋葬。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与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现象,即位于北侧的墓葬晚于南侧墓葬的,其墓主人的辈分也愈低。这或许就是应国墓地墓道朝北的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
(三)大中型墓葬反映的丧葬制度
据《礼记·丧大记》记载,在诸侯和大夫的丧礼中,常常要用白色的锦缎直接覆盖在木棺上面或缝制成布囊套在棺上作为棺衣,被称为“素锦褚”。此外,有些高级贵族死后,还要专门设置一种类似房屋形的木构框架,在上面缝缀以布帛,作为装饰物笼罩于木棺的上面,今俗称为棺罩。其中棺罩周边的木框称为墙,上边的架木称为柳,整个棺罩亦可称为墙柳或柳,蒙于棺罩上面的布帛称为“荒”,围于四周的布帛称为“帷”。运载棺柩的车因同时也载有棺罩而称为柳车。除此之外,在棺罩上面还要缀饰一些用线串联起来的铜鱼和贝壳之类的物品。在将棺柩运往墓地的路上,为屏蔽行路之人,遮挡柩车,专门有人手拿带有木柄的山字形铜片,走在柩车两旁。到了墓地之后,将棺柩及其棺罩一同放置于墓葬中,铜翣斜靠在木椁内棺罩的周围。
在应国墓地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不少的海贝、蚌鱼和蚌饰,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则出土有许多铜铃、铜鱼、石贝、蚌贝、蚌壳、蛤蜊壳等。经仔细观察,这些器物的上面大都有可以用来系绳的穿孔。不言而喻,这正是文献所记的原本缀在棺罩上的装饰物品。除此之外,在M6、M38等墓葬的棺顶板上放置有数件近似于山字形的铜片,应当就是文献记载的铜翣。在M6、M85等墓葬中,发现有染成红色的丝织物品残迹,显然就是原本蒙在棺罩上面的“荒”与“帷”的痕迹。
《礼记·丧大记》云:“君里棺用朱绿,用杂金;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其所谓其实就是用来将覆盖棺的棺衣(即朱绿或玄绿)固定在木棺表面的钉子。在春秋早期的应国国君墓M6、M38等墓葬中,均发现有不少骨钉。这些骨钉尚未经过鉴定,不知是否为牛骨。它虽然随葬于墓中,但却集中在一个地方,似乎并不实用,可能仅仅表明应国国君在丧葬时应当使用骨钉。在三门峡虢国墓地的虢仲墓中出土有铜钉,发现时尚成行成列密密麻麻地钉在木棺的端头。其墓主人身份为国君,墓中随葬铜钉正是文献所说的“杂金”,与礼仪制度正相吻合。而在虢国墓地两座大夫级的墓葬中则都无一例外地随葬有骨钉。这当然也符合大夫用牛骨的礼制。但应国国君墓为什么不随葬铜钉却使用骨钉呢?
因为周代礼制规定“小国之君”所用礼制等级与“大国大夫”相同。虢国是大国,其国君享用七鼎,如虢季墓;应国是小国,其国君享用五鼎,如M6、M1等应侯墓。应国国君墓随葬骨钉,和虢国国君墓随葬铜钉相比显然是“礼降一等”,其实也是合乎周代礼制规定的。
不仅是应国墓地,在商晚期至西周早中期的其他墓地贵族墓葬里,也都经常出土一些写实性较强的铜质人面具、牛面具和兽面具,有的面具头上两侧设有弯曲的双角形装饰物,和山字形铜翣上部两侧铜片的形状十分近似。这类铜面具在殷商晚期、西周早期最为盛行,中期依然存在,但与此同时出现了铜翣。直到西周晚期,铜面具最终消失,而带有木柄的铜翣却流行开来,可知原来的铜面具已被铜翣取而代之。
经学者研究,这些铜面具原本应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降神驱邪攘灾以佑助人类的法器,与宗教巫术关系密切。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当死者出殡之时,在运载死者灵柩的灵车前面有一辆十分特别的车,车上站着主管驱邪除妖等事务的巫师——方相氏,他头上罩有恐怖面具,专门为死者驱赶魑魅魍魉等妖魔鬼怪。这种面具应当就是商周墓葬中常见的铜面具,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流行于南方的傩具,譬如《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大驾,太仆御。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立乘四马先驱。”不仅如此,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常见的那些面目十分威严甚至有些令人恐怖的兽面纹,原来被称为饕餮纹,其实也都和上述铜面具的作用相同,只不过是被作为一种装饰花纹寄生在其他铜器上而已。
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在应国墓地出土的铜兵器中,绝大多数都是残断或者说是弯曲的,尤其是西周早中期无论铜戈还是铜矛几乎无一例外。经仔细观察,这些兵器都是被人为故意破坏、折断或弄弯的。这种在考古学上被称为“毁兵葬”的习俗,其实与上文所说主管丧事的方相氏有直接关系。据《周礼·夏官·方相氏》记载,“方相氏……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殴方良。”它的意思是说,在国君或国君夫人的大型葬礼中,方相氏走在灵车的前面,到达墓地之后,亲自下到墓穴中,拿着铜戈对着墓穴的四个角,使劲地刺杀,为的是驱逐不祥的鬼怪。大概为了达到巫术界所规定的某种效果,方相氏的这种行为可能持续到兵器折断为止,所以才造成了墓葬内铜兵器多被损坏的现象。
大家知道,玉璜、玉璋、玉圭是古代玉器中最为常见的器型,属于文献记载的用于祭祀场合的“礼玉”。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应国墓地除这类玉器之外,还发现有薄片式铜璜、铜璋、铜圭,但其形体却远比同类的玉器大了很多。西周早期应侯墓M232发现了3件铜璜,两端各有一对小穿孔;西周晚期应侯墓M95发现了数件一端为圭形另一端为璋形的铜圭璋,上面还压印有鸟形花纹;春秋早期应侯夫人墓M2发现了一批铜圭,其下端平齐,并有一对小穿孔。当然,在其他墓地战国时期的墓葬中,早就发现过弯曲成桥形的铜璜,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桥形币”。这种情况给我们一种启示,即在某些大型祭祀活动中,和璜、璋、圭等礼玉同时使用的可能还有与其形制大体相同的铜器。
在应国墓地西周早中期的大型贵族墓,尤其是应侯墓葬中,经常出土较大量的海贝与瓷器,其中瓷器大都被称为“原始瓷器”。其中海贝是当时商品流通中的货币,自然受人重视。但瓷器为什么也受到人们的偏爱呢?
关于这个问题,有必要从商代与西周金文中的“寶(宝)”字谈起。“寶(宝)”字由“宀”、“玉”、“贝”、“缶”等四个偏旁共同构成。一般认为此字是一个形声字,以房屋下存放玉器、货贝会意,以“缶”形偏旁为声符。其实“缶”是南方罐类器物的通称,最早应是指瓷器而言,它在“宝”字中既表其音也表其义,所以“宝”字应是亦声字。当时中原地区的玉器大都是从新疆和阗运输而来,海贝、瓷器(缶)通过贸易渠道由南方传来。因为这些东西均非本地所产,非常难求,所以人们才将其视为宝物,继而创造出这个从屋下存放“玉”、“贝”、“缶”的“寶”字。如此看来,“物以稀为贵”的商业理念由来已久。甲骨文中的“得”字从贝从又(手),也显示出人们对货贝的渴求。
三、应国墓地文物保护工作
应国墓地自发现以来,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1986年~1996年的十年间,国家文物局连续多年向应国墓地考古拨出专款。1985年下半年,河南省文物局赵会军处长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姜涛同志等前往滍阳岭应国墓地检查文物保护工作,发现砖瓦厂取土区内的古墓葬破坏情况非常严重,尤其是两汉时期的墓砖与陶器被到处乱扔,俯拾皆是。赵处长随即向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通报了情况,并于次日联合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四大班子,在滍阳岭砖瓦厂召开了临时现场办公会议,会议作出决定:滍阳岭上所有砖瓦厂从即时起停工停产,待我省文物部门对取土区的古墓葬问题进行处理之后,再恢复施工。这次会议的召开,对应国墓地古墓葬继续遭到破坏起到了遏止作用,为后来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铺平了道路。
1986年初,受河南省文物局委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派人进驻滍阳岭砖瓦厂进行文物勘探,从此拉开了应国墓地考古发掘工作的序幕。其后,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组建考古队,对应国墓地进行了长达10余年的配合当地砖瓦厂生产的古墓葬清理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因此,应国墓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又入选河南省20世纪20项重要考古发现名单。总之,在各级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应国墓地得到了较为有效的保护。
1985年11月,平顶山市文物办孙清远同志执笔起草了请示报告,经平顶山市政府批准,滍阳岭应国墓地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接着由平顶山市文物办、郊区文化馆共同划定了应国墓地的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的范围,树立了文物保护标志牌。1986年11月,河南省政府将应国墓地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将应国墓地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应国墓地发掘期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平顶山文物办共同承担起墓地的安全保卫工作,市武警支队、公安局、郊区公安分局、薛庄乡派出所也都给予了大力协助和支持。在平时,平顶山市文物办与郊区文化馆经常派人到应国墓地进行巡逻,并在当地指定文物保护员对墓地进行适时监管。1997年,由于经费等原因,应国墓地考古队暂时解散,撤离发掘工地。紧接着,滍阳岭应国墓地陆续发生了多起古墓葬被盗案件,致使不少文物流散民间或国外。1998年7月,平顶山市新华区政府作出决定:取缔滍阳岭上的所有砖瓦厂。2000年~2001年,对原来的砖瓦厂取土区进行平整,恢复其农业生产。这是应国墓地发现以来的最为有力的保护措施。当然,今后应国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平顶山市公安部门除在发掘期间协助保卫工地安全外,平时也常去应国墓地进行巡逻。尤其是在1987年应国墓地被盗案件的侦破中,当时的郊区公安分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昼夜奋战,揪出了犯罪分子,追缴了大批珍贵文物。
值得称道的是,20世纪末上海博物馆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不惜重金从海外购回一大批珍贵文物,其中铸有铭文的10件珍贵的应国青铜器,可能正是前两年应国墓地考古队撤走后,一些盗墓犯罪分子从应国墓地盗出后倒卖出境的。他们的这种爱国主义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国家文化遗产方面的部分损失。
新世纪初,适逢平顶山市市区扩建,应国墓地所在的滍阳岭及其附近的村庄,恰好位于新规划的平顶山市新城区内。为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和提高平顶山市文化品位,市政府制定出了文物保护的远景规划,计划将应国墓地所在的滍阳岭,开辟成一个公园性质的应国墓地遗址博物馆,使之成为人们在假日休闲中品味应国历史与文化的强身健体的娱乐场所,以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基地。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现,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国墓地也就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而有着灿烂辉煌历史的古应国文明,也必将在鹰城人民的共同呵护下得到传承和发扬。
四、访问归来如梦游,闲话旅程忆应国
访问归来,整理思绪,盘点收获,检点自我,感慨良多。毫无疑问,这次访问古应国的经历,是我人生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期间,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与事,包括长途跋涉的坎坷旅程,游历多个诸侯国的所见所闻,令人感动的事情,值得感谢的人们……所有这一切都已经储存于我的记忆当中。当打开记忆的闸门,我便会陷入深思,进入梦境,回到过去,逐渐步入远古时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