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叶,这一旅程为21年的古应国访问事件终告结束,从多方面看应该说算是比较成功的。从古应国访问归来,我们获赠大批珍贵礼品,并把它们带了回来。毫无疑问,这些琳琅满目而且熠熠生辉的青铜器、玉器等外交礼品,记录着属于我们大家的辛苦与光荣。
通过这次访问,我们了解到,在3000多年以前的古代,我国中原大地南部的平顶山一带曾经存在过一个伟大的军事强国——应国。这个由周武王之子应叔建立的诸侯国,用坚强的盾牌阻挡着来自南方敌人的长枪与短箭,用战车与利剑守卫着周王朝的南大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出色地完成了这次远赴数千年之外访问古应国的历史使命。
一、应国墓地发掘的四个阶段
自1986年开始,到2007年截止,前后历时21年,我们在滍阳岭应国墓地共发掘了500多座古墓葬,其中包括两周时期的贵族墓与两汉时期的平民墓两大类。两周时期的墓葬大致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其中南区是“前应国时期”的应国贵族墓葬区;中区是“楚国占领时期”楚国派到应国故地的军事长官的墓葬区;北区是“后应国时期”的应国贵族墓葬区。其中南区可再划分为南段、中段、北段三个地段。为配合当地砖瓦厂的生产,我们不能按计划有条理地对某一区域内探出的墓葬进行大面积的主动发掘,而是按墓葬出现的先后随时进行清理,致使整个墓地内墓葬的编号十分紊乱。因此,在发掘结束之后的整理阶段,我们不得不对个别墓葬的编号进行适当调整。21年来,应国墓地的发掘工作,由于几次较为短暂的中断,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986年至1989年,是应国墓地发掘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应国墓地的发掘范围一般仅局限于砖厂取土区,基本上是随着砖厂生产的进度而开展工作的,发掘重点集中在墓地南区的北段。前两年,我们发掘了西周到春秋早期“前应国时期”的墓葬M1、M230,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M3、M4、M5、M15、M314等“后应国时期”的大型应国贵族墓葬。其中,M3出土了许公买戈与曾子寿簠等2件他国青铜器。许公买是春秋晚期迁居于叶城之后的许国国君之一,《左传》记载有他的生平事迹。因此这件铜戈的发现,对研究应国墓地这批墓葬的年代大有裨益。后两年,接着发掘了两周之际的M8、M9等两座应国国君及其夫人墓,与西周中期的M50匍墓、晚期的M71芳父墓等一批小型应国贵族墓。尤其是M50出土的一件铸有长篇铭文的匍盉,无论从艺术观赏价值,还是历史文献价值,都堪称为国宝。
1990年下半年至1993年8月,是应国墓地发掘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我们突破各砖瓦厂取土区范围的限制,在群众的耕地内有可能发现古墓葬的地方,进行了较大范围的钻探和发掘,发现了一批非常重要的墓葬。前两年多,我们发掘了西周中期的M84与晚期的M95、M96、M38、M6等应国国君墓或国君夫人墓,以及“楚国占领时期”的春秋中期墓M301、M309等中型贵族墓,和“后应国时期”的春秋晚期墓M10、M11应侯夫妇并穴合葬墓。最后一年也就是1993年,河南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九三届毕业生,在袁俊杰、李莉老师的带领下,到应国墓地进行考古学方法论的毕业实习教学,极大地推动了应国墓地考古发掘工作的进程。我们在南区的南段、中段、北段等三个地段同时开战,进行拉网式钻探与发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诸如南段的西周早期墓M232、M231、M242,中段的西周中期墓M86,北段的春秋早期墓M7等大中型墓葬的发掘都颇有收获,另有一些西周晚期的小型贵族墓也出土了一些青铜器和玉器。其中M232、M86与M231、M7等都是应国国君或国君夫人的墓葬,可惜的是,前两座应国国君墓均被盗劫一空。尤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柞伯簋和唐姒簋以及国君夫人墓M7出土的大量玉器和铜器都是这一攻坚战的战利品。而有着长达30余米弧形墓道的西周早期大型积石墓M232的发现与发掘,也为该墓地墓葬形制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1995年至1997年,是应国墓地发掘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发掘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墓地北区的南段,先后发掘了“后应国时期”的M313、M310、M311、M320等战国早中期的大型应国贵族墓。对研究被楚化的应国在这一段时间内的礼乐制度提供了宝贵资料。尤其是M313出土的曾国与罗国的有铭青铜器,反映了楚国与其附属国之间耐人寻味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02年10月至2007年6月,是应国墓地发掘的第四阶段。这一时期发掘的具体地点位于墓地北区的北段。这次发掘缘于一项平顶山市应都区纬一路工程的开工建设。在平顶山市的规划蓝图中,市西郊的白龟山水库北岸要建立一个新的市政区——应都区,有一条东西向的公路(原称庙洪公路,今称纬一路)横穿滍阳岭应国墓地北部。这项为配合平顶山市市政建设的考古发掘工作分前后两次进行。2003年7月至2004年元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联合组建考古队,共发掘战国至汉代的古墓葬60余座。这次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尤其是战国中期大型楚国贵族墓M321的发掘,揭示了在那一时期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由于纬一路拓宽的需要,再次对相关地段进行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共清理战国至汉代古墓葬50余座,尤其是战国中期墓M462等一批贵族墓葬的发掘,出土了不少珍贵的青铜器和玉器等文物,为研究楚国与中原一些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一批宝贵资料。
二、应国墓地发掘的重要收获
平顶山应国墓地,是两周时期位于中原地区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应国的贵族所使用的墓地。该墓地自西周早期开始启用,历经西周、春秋、战国、西汉,直至东汉时期,期间几乎很少中断。直到东汉以后,墓地才逐渐废弃,但延至唐代、清代仍有个别墓葬在此埋葬。在整道滍阳岭上,已经发掘的古墓葬50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10000余件。除此之外,在以往挖沟、修水渠以及砖瓦厂生产的过程中,被毁坏的墓葬数量已经无法统计,而且尚未发掘的墓葬仍有不少。以墓葬年代与墓主人身份两方面来看,这批墓葬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即两周时期的贵族墓和两汉时期的平民墓。
两周时期的墓葬大都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只有少数大型的应国墓是带有墓道的甲字形墓。葬具一般是木质单棺单椁,也有少数小型墓仅有单棺,均已腐朽。棺底一般铺有一层朱砂。墓主人骨架除少数保存较好外,大多数都已经腐朽不存。但从其骨架腐朽的痕迹轮廓来看,墓主人一律头向北。随葬器物中大多数是青铜器和玉石器,也有少部分的陶器,以及少量的铅、锡、金、骨、角、蚌、贝、木等器物。部分铜礼器与个别铜兵器上铸有铭文,对研究应国与楚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我国古代礼制的发展和演变大有裨益。据随葬器物分折,这些墓葬的墓主人大都是高级贵族或低级贵族,只有极少数可能为平民或者是没落的低级贵族。
两汉时期的墓葬多半为砖室墓,包括空心砖墓和小砖券顶墓两种。这两种类型的墓葬都有单室墓和多室墓之分。空心砖上大都有模印几何形图案,个别砖上或有模印有“亭长”等人物形象或车马出行图案。少数小砖券顶墓设有石门,石门及其门框与门楣上刻有青龙、白虎、朱雀或龙食鱼等图案。墓内的木棺与人骨架均已腐朽不存。随葬器物一般都是日常生活所用陶质器皿和一些模型明器。据随葬器物分折,这批墓葬的墓主人一般都是平民,有个别可能是较为富裕的人家。总体来讲,这批墓葬的规格都不很高。
应国墓地的发现与发掘,在历史考古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因为墓地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所以应国墓地的发掘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从古应国历史的学术研究方面来看,应国墓地发掘共有三大收获:第一个收获是确定了应国被楚国兼并的年代,第二个收获是发现了应国曾经复国的事实,第三个收获就是证实了应国被调往南方的历史重任是为了防御南淮夷的进攻。有此三项发现,应国墓地发掘所获取的成果已经足够巨大了。此外,应国墓地的发掘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墓葬制度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应侯家族墓地:两周墓葬考古的标准图谱
应国墓地的最南端,是滍阳岭南端最高点,当地人们称之为“义学”的地方。自“义学”向南的区域内,再没有发现西周时期的古墓葬,而是分布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和西周遗址。这里随处可见有灰坑、窖穴等遗迹,地表的绳纹、蓝纹陶片、陶鬲、石器残片等遗物俯拾皆是。当地群众在义学这个地方取土时,经常会捡到一些石斧、石锛和青铜器等文物。
应国墓地位于一道南北狭长的土岭——滍阳岭上,这也就决定了墓葬的分布与排列必然呈南北向的条带状。该墓地自西周早期开始启用,历经西周、春秋、战国、西汉,直到东汉时期,前后纵跨上千年,其墓葬年代前后衔接较为紧密,几乎不间断。
从墓葬形制与年代上,可以将这批墓葬区分为两周时期与两汉时期两大部分。两周时期的墓葬皆为竖穴土坑墓,自南向北基本上依其顺序按年代先后进行排列;两汉时期的墓葬绝大部分都是砖室墓,或为空心砖室墓,或为小砖券顶墓,零散无序地遍布于整道土岭上,往往会打破两周时期的墓葬。
单就两周时期的墓葬来看,若依墓葬国属的不同以及年代早晚的差异,整个墓地大致可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三个区域之间相隔有30米或者20米的距离。其中南区占整个滍阳岭的大半部分,其年代跨越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属于我们常讲的“应国时期”。在对发掘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又将南区划分为三段,即南段、中段与北段。西周早期墓皆位于滍阳岭南段;西周中期墓位于中段;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均在北段。
中区只有3座墓葬,年代约为春秋中晚期之际。它们是应国被楚国兼并之后,楚国新派驻于应国故地的统治者的墓葬。它们虽然不属于应国贵族应侯的墓葬,但其随葬器物所反映的墓葬年代,将“应国时期”与“后应国时期”有机地连接了起来。
南区的北端与整个北区都属于应国复国后的“后应国时期”的应侯墓葬,其年代属于春秋晚至战国中期。其中在一座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中出土一件铜戈,其上有错金鸟书铭文“应侯”字样。这表明后应国时期,应国国君仍然称为应侯。这种称谓在其他被恢复的诸侯国中,尚未发现。据学者研究,蔡国曾经历了三次被楚国兼并,又三次被恢复的过程。至于应国,根据墓地的发掘情况,可以认为自从复国之后没有再间断过。这大概是因为应国位于楚国的最北边,是楚国通往华夏的门户,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楚国才会对应国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
因受滍阳岭狭长地形所限,墓地内应国墓葬的分布与排列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其他墓地的较为特殊的规律:其一,墓葬自南向北依次排列,井然有序,极少有相互打破关系;其二,墓葬的入葬年代随着墓葬位置的北移,相应地发生从早到晚逐渐递进式变化,即墓葬位置愈靠北边,其入葬年代愈晚,而且在其年代上是连续性的,基本上没有中断过;其三,所有的每组应国国君级大墓——应侯及其夫人墓,都无一例外地东西并列位于滍阳岭的中脊部,其中应侯墓居西,夫人墓居东;其四,中小型贵族墓大都分布于大墓之间或大墓的东侧。
这种情况表明,应国墓地表现出《周礼》记载的“族坟墓”特征。也就是说,它可能揭示出应国墓葬区是由冢人统一管理的应侯家族墓地——公墓区。同时,它表明了应国墓地的使用首先是从滍阳岭南端开始,其后按照顺序依次向北埋葬的事实。据诸多考古学者与专家研究,滍阳岭的南端正好位于应国都城——应城(原滍阳镇)的西门外向北不远处。大概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才导致了应国墓葬自南向北依次埋葬的基本格局。
如果滍阳岭没有被破坏,完整的滍阳岭由南到北依次分布的墓葬,将会为我们排列出一副自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逐渐发生演变的具有相对早晚关系的各类器物的考古学文化图谱,并且还会为我们排出应国各代国君的世系表。可惜的是,滍阳岭被早年挖成的一条大沟和一条水渠拦腰分割成三截,加上其中一些大墓的被盗,从而给这个本来完整的图谱留下了几个缺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