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考古专家黄景略先生,在河南省委宣传部长侯志英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省文物部门领导和专家、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陪同下,前往应国墓地发掘工地进行视察和指导工作。1987年,时任平顶山市市长的张国荣同志特地从市政府车辆中,调拨给市文物办一辆日产三菱面包车,大大方便了本市的文物保护工作。1992年10月21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孙会元、朱家溍、杜迺松、郝本性等一行15人对市文物办部分馆藏文物进行级别鉴定。专家们对应国出土文物赞叹不已,给予很高的评价。
1986、1991、1997年应国墓地部分出土文物曾经三次赴京,参加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全国新出土文物精华展览”;长期以来,应国墓地出土的匍盉、柞伯簋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先后多次参加过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巡回展览,对弘扬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增添了浓笔重抹的一束亮色。
应国墓地发现于1979年,发掘工作始于1986年,直到2007年仍在进行中,如今已经告一段落。郝本性、姜涛、杨育彬、王龙正先后担任考古领队。主要发掘人员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姜涛、王龙正、王胜利等,平顶山市文物办的贺全法、孙清远、廖佳行、冯陆平、南玲、娄金山、孙立旺、张水木、王宏伟、牛清彬、米柯莱、郑永东、李亚楠、杨林、张捷、张陆庭、杨洋、刘兵、李晓培、余鸿涛等,河南大学袁俊杰、李莉老师以及历史系文博专业1993届20名同学等。
在应国墓地的发掘过程中,国家文物局黄经略副局长、前河南省委宣传部余友先部长、河南省文物局的杨焕成局长、常俭传局长、赵会军处长、司治平处长以及杨振威、张惠明等各级领导都曾亲自前来工地视察工作,并给予亲切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郝本性所长、杨育彬所长、杨肇清书记、王润杰书记等领导,以及裴明相、贾峨、李京华、曹桂岑、赵世纲、武志远等考古学专家也都相继来工地指导工作;平顶山市市政府、财政局、公安局、公路局等有关领导,都从不同方面给予了很好的关照和支持;市文化局历任局长以及主管文物的副局长如郑响声、徐文生,何新年,朱建华、典瑞宇等局领导,都对发掘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援;原平顶山市文物办的两届主任张肇武、贺全法以及新成立的平顶山市文物局局长刘晟甫、副局长徐序白、尚斌等也都亲自参加了发掘清理工作,并提供了发掘中的物资供应、财力支援、工地安全等后勤保障;平顶山市公安局、郊区分局、新华区分局、市武警支队、保安公司、薛庄乡派出所在应国墓地的发掘当中,曾多次派人昼夜巡逻值班,保证了发掘工地的文物安全;原平顶山市郊区文化馆的孙秀芬、刘天增、原薛乡文化馆的张金保、水利所的赵老刘同志,与原北滍大队历任书记胡小宝、许国安、宋长发、宋廷志、五组组长王赖毛等同志,以及原应国墓地诸砖瓦厂厂长刘松林、宋峰、曲年、孙富安、闻霞、刘黑夵、宋宝成等同志都给予了密切的配合与协助。除此之外,《光明日报》、河南电视台、《平顶山日报》、平顶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发掘工作进行了如实而客观的报道,宣传了应国墓地发掘收获及其价值和意义,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对于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除应国墓地考古队队员之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郝本性所长、王润杰书记、杨肇清副所长、郭建邦、孙新民、张志清、贾连敏、王明瑞、郭移宏、李青峰、韩朝会、夏麦陵、张明立、赵文军、李东亮等一批考古专家、学者与工作人员先后参加了一些墓葬的清理工作;省文研所的王兆文、郭民卿、祝贺、王尉波,与平顶山矿物局的王同绪,以及市文物局的廖佳行、孙清远、冯陆平、郑永东、石曙涛等同志参加了诸多墓葬的录相与拍照工作;市文物办(后称文物局)的牛清彬、张红萱、徐玉凤、赵利鑫、郑永东、王慧等同志先后担当起出土文物临时仓库的文物接收与保管工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应国墓地的整个发掘过程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部分技术员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主要力量。自1986年开始,先后参加发掘的技术员有余保国、王宜选、王广才、朱汝田、王延生、王俊正、孔祥海、杨吉顺、杨吉刚、刘小兵、闻海洋、祝乃军、魏新乾、冀晓华、韩宝山等。他们不分寒暑,不分昼夜地苦战驻守在工地上,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为应国墓地的发掘做出了很大贡献。
武警战士孙富饶、李战伟、班德库、张军华等同志在发掘期间昼夜巡逻值班,保卫着发掘工地与出土文物的安全。
在应国墓地考古发掘工作人员中,有一支常年以来一直奋战在第一线的主力部队,他们就是北滍大队的全体群众。那数十万土方正是由他们一锨一耙地挖出来,被运到较远的地方,从而为珍贵文物的出土扫清了道路。
正是由于各级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全体发掘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与相互协作,应国墓地的发掘才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与辉煌的成就。为此,我们特地向以上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支持应国墓地发掘及安全保卫工作的所有人员,表示我们最真诚的感谢与最崇高的敬意。
本书由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的赵会军统一策划,有一些具体工作由亓艳芝负责。王龙正为本书主要撰稿人,其他参与撰稿者还有孙清远、廖佳行、娄金山、米柯莱、王宏伟等六人。他们都是应国墓地文物勘探与发掘的工作人员,在本书中均以其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让人产生一种亲临考古发掘现场的感觉。本书所用图片分别由祝贺、郭民卿、王蔚波、蔡强、姜涛、王龙正、王胜利、孙清远、王宏伟、王同绪、牛爱红等人拍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