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壁画遗风特色-陵墓壁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墓壁画是土墓代替了石墓后,绘于墓室土壁上的精美壁画,不仅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古代墓葬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以汉代陵墓壁画为例,属于西汉时期的有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壁画、陕西西安的墓室壁画《天象图》;属于新莽时期的有洛阳金谷园新莽墓壁画;属于东汉时期的有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以及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的壁画墓等。这些陵墓壁画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厚葬之风。

    大气恢宏的洛阳汉墓壁画

    洛阳在两汉时期曾为陪都和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洛阳发现的大量汉墓壁画遗迹,保存完好,色彩鲜艳,洋洋大观。

    洛阳汉墓壁画可大致看到两汉壁画发展的脉络。从招魂升天到车骑出行,从日月星象到宴乐歌舞,从宗教迷信到封建礼仪,表明汉代艺术逐渐从神鬼世界走向人的现实生活,稚拙古朴,天真烂漫。从中反映出当时各种艺术空前发展。

    汉代厚葬之风盛行,上至皇室,下至豪门世族、殷富大户,皆崇尚厚葬,追求灵魂不灭。这种从凡俗升华到天国的热切情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对物质财富的强烈占有欲,在汉墓壁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洛阳汉代壁画墓共有112座,年代以卜千秋墓为最早,约在西汉昭帝和汉宣帝之间,最晚为朱村壁画墓,当为东汉晚期至曹魏时期。

    这里有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有西王母、东王公的传说和形象,这是一个人神杂处、奇异怪诞的世界,这是一个现实图景与神话幻想同时并存,儒教和谶纬迷信共置一处的浪漫天地。

    在这些琳琅满目的汉墓壁画中,不仅可以看到两汉时期墓室的建造技巧和壁画发展的脉络及特点,而且还能感受到了汉代人们的情感意趣和思想观念。

    洛阳汉墓壁画所涉及内容大致可分为5类:一是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一类仙人和表现天上世界的仙禽神兽,及在“天人感应”论影响下产生的祥瑞图。最具代表性的是卜千秋墓的《升仙图》。

    卜千秋墓墓顶平脊上绘一幅完美的卜千秋夫妇升仙图,长4.51米,宽0.31米。图中在13块砖上从前至后依次绘有:女娲、月亮、持节方士、二肖龙、双枭羊、朱雀、白虎、仙女、奔兔、猎犬、蟾蜍、卜千秋夫妇、伏羲、太阳、黄蛇等。

    这幅图可以说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升仙图的展开形式,长长的升仙队伍,显得气势雄大而壮观,完全是一个“飞龙乘云,腾蛇游雾”的逍遥世界。

    二是天像神类。如日、月、星宿、云气和象征四方星座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洛阳烧沟61号壁画墓的日月星云图,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天像图之一。

    在这座墓室顶部平脊12块砖上,从前至后绘出一幅长3.5米,宽0.55米的日月星云图。依次为:太阳、北斗、王帝座、贯索、毕宿、心宿、鬼宿、月亮、虚宿、河鼓、右旗、织女、柳宿、叁星。

    三是历史故事类。“以古为镜,可知兴替”,重视历史借鉴,在汉时甚为风行,并以壁画形式引导帝王臣民酌古而鉴今。为了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人身依附关系,先秦时期的经史故事多在壁画中出现,比如孔子、周公一类的古代圣贤及猛将义士等。

    洛阳烧沟61号西汉壁画墓中发现的“二桃杀三士”,在墓室前堂隔梁正面,绘一幅长卷,高0.25米,长2.06米,图中共绘13个大小不同的人物,左端有三座蓝紫色的小山峦,山右绘三武士,他们情态各异,或拔剑,或扶剑。这幅画所表现的内容,右边八人是《二桃杀三士图》,左边五人是《周公辅成王图》或《孔子师项囊图》”。

    四是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燕居、庖厨、宴饮、歌舞、迎宾拜谒等场景。比如偃师辛村新莽墓壁画,此墓壁画共有8幅,其中以《庖厨图》等最为著名。

    《庖厨图》画中人物众多,形态生动传神,真实地反映了汉代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习俗和浮华奢侈的社会生活场景。

    五是表现墓主仕宦经历和身份的车骑出行。例如偃师杏园村东汉墓壁画和朱村东汉曹魏墓壁画,其中杏园村《车马出行图》,色彩深沉厚重,人物动态栩栩如生,画幅长达12米,共绘出9乘安车,70余个人物,50余匹奔马,在当时可谓鸿篇巨制。

    《车马出行图》气势雄壮,车骑队伍浩浩荡荡,描绘出一派车辚辚、马萧萧的威赫场面。

    洛阳汉墓壁画形制多为砖石结构,西汉用空心砖,东汉用砖券,墓主多为地方豪强和高官显贵。作画者大都是民间画工,他们师徒相传,父子相继,终日伏于墓中,在晃动油灯下,一笔一画地描绘。

    壁画一般都画在顶脊或山墙上,或者室中的两边壁上,概括起来有3种作画方式:一是绘前在空心砖上涂一层白灰泥,然后用墨线勾勒,再施色彩;二是涂抹一层白灰膏于小砖上,再绘壁画;三是用白灰水刷底,绘在墓壁和顶部的砖上,笔画粗犷。

    从洛阳汉墓的绘画技法上看,当时主要以毛笔为作画工具,用墨色勾线,用化学性质稳定的朱、绿、黄、橙、紫等矿物质材料为主要颜色。前期壁画笔法稚拙,造型夸张,墨色鲜艳,人物情态惟妙惟肖,画面充满神秘感和运动感。后期壁画造型严谨,向写实方向发展,线条紧劲绵密,繁简有致,动静有序,注重细部刻画,墨色丰富,含蓄深沉。

    拓展阅读

    汉代是我国绘画艺术史上的第一座高峰。作为西汉五大名邑之首及东汉都城的洛阳,两汉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上地位之重要,堪与唐代的长安媲美。从20世纪初以来,洛阳地区先后发现两汉时代的壁画墓达十几座之多,其绘画题材之丰富、艺术水平之卓越、延续年代之长久、发展脉络之清晰,均称全国之冠。

    洛阳汉墓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面貌,深沉雄大的气魄充分显示了博大精深的汉民族绘画艺术,为我国绘画的发展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华丽绚烂的西安古墓壁画

    西安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都城,在渭水两岸的京畿陵区,分布有这个时期高规格的墓葬,发现有汉至唐时期的壁画墓。

    我国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图,在西安的西汉壁画墓里,汉墓内壁被色彩填满了。它的下半部分,是表示人间的山峦、鸟兽,上半部分则是象征天上的云、鹤、日月、二十八星宿,人间和天堂之间,用朱砂绘制的菱形网格分开。

    壁画上半部的天堂场景,用石青和汉紫构成的云雾在“天空”缭绕,犹如仙境,仙鹤婀娜舒展,体态各有不同。

    墓顶南部有太阳,北部是月亮,日月的外围,被一圈星宿即二十八星宿包围,星星是一颗颗白点,同一“宿”的星用线连接。

    “女宿”是一位坐着的女子,代表织女,牛宿各星相连组成了一头牛。最有趣的是“鬼宿”,两个人好像抬着个滑竿,中间坐着一个穿着黑衣的“鬼”。

    鬼宿中间的“鬼”其实是一个移动星团,看起来就是一团白色的烟气,古人称它“积尸气”,相对于其他恒星,这个星团在不断地移动,俨然一副“鬼相”,不过它的移动速度非常缓慢。

    东方苍龙左后爪处的一颗红色的星是心宿中的“大火星”,它非常重要,整个汉墓的星图中,只有这一颗红色的星。

    在古人眼里,大火星被拟为“明堂”,就是天子祭祀天神的殿堂。不仅如此,大火星在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每年春天,只要大火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人们便知道:这一年的春耕要开始了。因为大火星升起后,气候便开始逐渐回暖,不会再有大的寒潮了。

    隋唐是在经历南北朝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西安作为隋唐都城,前后长达300多年。隋朝因立国短暂,所有有隋代纪年的壁画墓发现的并不多,主要有西安东郊韩森寨发掘的隋开皇年间的吕武墓,白鹿原隋大业年间的刘世恭墓和李椿夫妇墓等。

    唐代国力强盛,帝王崇尚厚葬,自唐太宗李世民营建昭陵,开创了因山为陵的先例之后,唐朝各代帝王的陵寝多依山构筑,在西安周围的乾县、礼县、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东西绵延百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唐朝18座帝王陵墓。

    唐代壁画墓的发现,主要集中在献陵、昭陵和乾陵的范围内。唐高祖李渊的献陵陪葬墓为30座,墓主人大多是皇室宗亲,经发掘壁画墓有高祖第十五子李凤墓,高祖第六女房陵公主墓等。其中李凤墓墓室顶部绘星象,甬道两侧在长廊建筑中的各间内绘女侍,过洞西壁绘有牵驼图,是陪葬墓中年代较早的实例。

    在西安地区,唐代的壁画墓除上述的帝王陵及陪葬墓外,在西安市郊和毗邻的京畿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唐代壁画墓。重要者有武周天授元年金乡县主与其夫于隐的合葬墓,天宝四年苏思勗墓,兴元元年唐安公主墓,显庆三年执失奉节墓,景龙二年韦浩墓,景龙四年韦泂墓,中唐的韦氏墓,贞观四年淮安王李寿墓,景云元年节愍太子李重俊墓等。

    李寿墓墓址在陕西三原县,是唐墓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墓道东西两壁,上层绘飞天、狩猎图,下层绘骑马出行图,由42匹马和81人组成,队伍严整,气势显赫。过洞及天井东西壁下层绘步行仪仗队12幅。

    第四天井东西壁下层各绘大型戟架两副,旁边有仪仗队3列。第一、二、三、四过洞及甬道南壁均绘有重楼建筑。第三天井上部脱落下的壁画残片,有牛车、牛耕、播种、饲养家禽、推磨、担水、膳事等画面。

    甬道口的东西壁上部各绘一飞天,下部两人,一佩剑,一持弓。甬道中部东西壁绘人物众多的内侍图、侍女图。甬道后段,东壁绘一寺院,西壁绘一道观,均有人物活动于其中。墓室西壁上部绘马厩及草料库。北壁东部绘一庭院,内有贵妇和侍女在游园及乐舞一组。南壁下部墓门两侧下部绘侍女图。壁画基本上是用铁线描,旗帜着色用平涂法,人物面部、服饰用晕染法。

    唐代李爽墓壁画残存壁画25幅,较完整的有16幅。墓道进口处东壁,残留6个着乌皮靴的人的下半身。甬道口外东西墙壁上用朱红色绘宫殿。由甬道口向内,东壁画面依次为:执笏躬身男文吏、执笏直立女子、执拂尘女子、吹箫男乐人、执拂尘女子、执团扇女子。

    北壁画面由东向西依次为:吹笛女乐人、吹排箫女乐人、双手捧盘女子、双手捧壶女子。西壁画面由北向南依次为残存头部、捧盘女子、捧黑色杯子女子、男子残像。南壁画面已脱落净尽。

    甬道西壁画面由北向南依次为:女子、执笏躬身文吏,面部颧骨染一块红色。墓顶绘有日月、星辰、银河等。墓室壁画用彩绘,墓道壁画都用墨画。

    乾陵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夫妻合葬陵。在陵园东南方向有17座陪葬墓,如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永泰公主李仙蕙等五座墓,其墓室里的壁画更为清丽,达1200多平方米,内容丰富,反映了皇宫内的现实生活气氛较浓,与宋以后脱离现实的文人画迥然不同。

    在陪葬墓,壁画几乎布满了墓道和前后墓室的四壁及顶部,进入墓道仿佛到了一个地下画廊。

    永泰公主墓入口处以飞腾于流云中的青龙和白虎为首,后面紧随一组威武雄壮的仪卫队伍。左青龙、右白虎在这里不仅是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表示方位。在我国古代有“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它是用来象征天空的。

    古人把星空分别划成了固定的区域。《史记·天宫书》里把星际天宇归纳成四大区域,即东宫、西宫、南宫、北宫,四宫分别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代表。这样,天空宇宙便通过“四神”的形象呈现在古人的脑海中了。仪仗出行图是这一时期唐墓壁画的重要题材。永泰公主墓东西两壁中就绘有30人的步行仪仗队。以东壁为例分为5组,每组6人,这种仪卫形式可能是模仿皇后仪仗中之诸卫,而超越了公主一级的仪仗制度。

    因为永泰公主于706年由洛阳迁来陪葬乾陵,其父李显已复位,在埋葬时格外优厚的实施了“号墓为陵”的埋葬制度。

    前墓室东西两壁的宫女图,久享盛名,为人称道。整个画面绘有30个面色红润、身着宫装的唐代妇女。其中以东壁南侧的一幅宫女图最为精彩。左起第一人双手托着披巾,挺胸趋步前行,姿态雍容华贵,似为领导,嗣后宫女面相和神态各异,服饰与发式不同,分别捧盘执杯,抱物持扇或拿拂尘,或端蜡烛,由九人组成向同一方向徐徐行进的队列。

    这是一些站立人物的排列,作者巧妙地利用空间的效果,给人物以正、背、转、侧的前后穿插,使她们左顾右盼,相互呼应。

    整个画面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又从不同角度画出人物默颔、凝视等神态,表现了宫廷婢仆所特有端庄、拘谨、豪华而空虚的外貌与心理特点。

    这幅宫女图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只是一群生活在宫廷里面侍奉主人被人呼唤的宫女奴婢,但画家还是通过高度美化的艺术构图,使这些美女荟萃一起,流光溢彩而妖艳动人。

    这些宫女莲步轻移,婀娜多姿,为整个墓室增添了美的氛围。其端杯侍女头梳螺髻,面颊丰润,娥眉朱唇。袒胸、纱巾披绕双肩,长裙曳地,“S”形宛转着窈窕的身姿,双手托高足杯,显出柔美的体形曲线,风韵殊艳,神采奕奕。

    整个前后墓室,上圆像天,绘有日、月、星、辰,东边绘有一轮冉冉升腾的红日,下边衬托着连绵不断的群山和波涛汹涌的海水,红日内挺立着一只三足鸟;西面一轮清辉冷艳的明月高挂太空,月内隐约可见“桂树檐宫”“玉兔捣杵”“嫦娥起舞”“吴刚酿酒”,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在淡青色的顶部,还绘有许多小白点,是宇宙内星辰的代表。下方法地,绘有唐代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天圆地方”之说。

    妇女形象,是唐墓壁画中的主要表现对象,处理不好,就会千篇一律。这幅宫女壁画并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然而,平淡的生活情节,一经画家巧妙构思,竟妙趣横生。

    这幅壁画,无论是构图设计,还是形象塑造、勾线敷彩,均能代表唐代人物画的高度水平。画中这群风华正茂的女子,以其特有的风采,闪现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在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青龙、白虎北边绘有两幅阙楼仪仗图壁画,其阙楼宏伟高大,为三出阙即一母阙、二子阙,天子用三出阙。三出阙是阙这种建筑物中等级最高的一种,表现出古代的等级,也是阙这种建筑发展到唐代的实物资料。

    紧接着是仪仗队,此画以浓艳的色彩和工整的线描,表现出太子大朝时的仪仗场面。画上的将士身着盔甲,穿战袍,旌旗猎猎,鼓角阵阵,做行进状,可以看出分步队、骑队、车队3个部分,气势雄浑,场面博大,洋溢着激昂的旋律。

    阙楼仪仗图背面的城墙构筑精细,可看清女墙、马面等,并陪衬以远山为背景,山上种植松柏,笔法细腻,在唐墓壁画中实属罕见。

    在第一过洞东西壁上,各绘有四只神骏英武的豹子及牵豹武士,他们身穿黄袍,脚蹬长靴,左手牵豹,其中两人的腰际带有铁抓,当为驯豹工具,豹子朝前警望跨步疾走,长尾斜垂,给人一种凶猛桀骜之感,但驯豹人则显得悠闲自信。表明豹子已经训练有素,驯豹人胸有成竹。在人与人之间还绘有树木、山、石等,这就是蜚声世界的《八豹图》。

    在第一、二天井的东西壁上,绘有大型列戟图4架,每架12杆,戟头下有虎头小幡,幡下面有红、绿、黄各色彩带。戟架前立两排仪仗队,每队12人。

    唐代的列戟制度,表示爵位高低,48杆戟的仪仗,在陕西境内还是首次发现,属帝王使用的仪卫。

    狩猎活动在唐代贵族集团中非常盛行,他们在酒醉饭饱之余,常游猎逐兽山林,消遣射禽苑中。有时狩猎活动规模很大。

    绘于章怀太子墓墓道东边表现狩猎出行的《狩猎出行图》,画面上以古树青山为背景,由40多匹人马和2只骆驼组成。前面有4匹奔马为先导,在一手持旌旗的骑者后面,数十骑人马前呼后拥,中间一骑高头白马的人物,神情严肃自若,可能是出行中的主人。这些强健的猎手佩弓带箭,架鹰携犬,气氛热烈,场面雄阔,生动地反映出墓主人出行的煊赫。

    章怀太子墓的《打马球图》,气势壮阔,共有20多骑人马,骑马者均带幞头,腰间束带,黑靴。有的手执偃月形鞠杖。最前面一个,勒缰跃马,迅疾反转,举仗欲击飞球。其他几人驱马腾空,向前拼争。其后数十人各乘强壮的骏马,纵横驰骋,穿行在古树青山之间。画面以特有的语汇勾画出疾驰的马蹄,杖球的声响,激烈的气氛,逼真地再现了1000多年前马球运动的盛况。

    绘于同一墓道的《观鸟扑蝉图》壁画,则反映了宫廷生活中的一个游园场景。一雍容华贵的妇人,一手挽巾,一手执金钗,抬头仰视飞鸟;一妙龄少女头梳双髻着男装,双袖飞扬,神情专注地欲扑打树上的鸣蝉;另一侍女双手托巾交叉胸前,表情沉静若有所思。

    作者通过观鸟扑蝉的生动情节,描绘了3个不同性格特点的妇女形象。鸟的飞动,蝉的嘶鸣,举钗观鸟,甩袖扑蝉,静中取动,为画面增添了静动两相映衬的韵律感。

    通过画匠的神来之笔,无论是3位宫女观鸟、扑蝉,还是伫立不动,仅凭不同的眼神与注视方向,就淋漓尽致地提示出她们正当青春年华,却幽居深宫的悲凉内心世界。

    唐代长安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当时外国使节、宾客纷至沓来,中外文化、经济交往十分频繁。《礼宾图》形象地记录了这一史实。

    画面共有6人,左边3人为唐鸿胪寺官员,他们头戴笼冠,身着红色袍服,手执笏板,气度不凡,举止威仪,正侃侃商谈,接待友好宾客。第五人头戴羽冠,身穿红领袖白袍,腰束宽带,黄靴。

    据《旧唐书》有关日本、高丽的记载推断,似为日本或高丽使节。其他两人可能是东罗马使节和我国东北少数民族来宾。他们彬彬有礼,拱手静立,等待主人迎接。此画人物形象各具特点,勾勒精细,笔触酣畅,是一幅高水平历史人物图卷。

    乾陵陪葬墓中的壁画,是我国民族传统绘画的基本形式之一。这些墓壁画的出现,闪耀着唐代工匠们的智慧才华,不仅是人们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窗口,而且能使今人直接观赏唐代绘画之妙,感受唐代绘画之美。

    拓展阅读

    以西安帝王陵和陪葬墓为中心的壁画墓,虽然绘制未必出自名家之手,但从壁画的技艺来看,很多皇族外戚、高官显贵的墓葬壁画也并非泛泛之笔,年代完整而系统的古墓壁画,展示了这一时期匠师们在绘画上的总体水平。

    当年陵墓壁画的匠师们追慕时尚,因而能够印证像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边鸾这样一些画坛名家的风格与技艺,填补了传世作品序列中的若干缺环,对于完整地重构古代绘画史具有重要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