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决定论与灰色阐释学-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高放、高敬增:《普列汉诺夫评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6月,第663页。

    [2]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七卷,杨自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1月,第501页。

    [3]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七卷,杨自武译,第502-503页。

    [4]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29页。

    [5]鲁迅:《鲁迅译文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10页。

    [6]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曹葆华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395页。

    [7]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曹葆华译,第410页。

    [8]普列汉诺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汝信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4月,第95-96页。

    [9]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835页。

    [10]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852页。

    [11]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848页。

    [12]戈·瓦·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二卷,孙静工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9月,第209页。

    [13]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四卷,汝信等译,三联书店,1974年10月,第633页。

    [14]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三联书店,1995年8月,第136页。

    [15]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王太庆等译,三联书店,1962年7月,第432页。

    [16]戈·瓦·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一卷,孙静工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5月,第131页。

    [17]戈·瓦·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一卷,孙静工译,第166页。

    [18]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王太庆等译,第386页。

    [19]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王太庆等译,第205-206页。

    [20]卡尔·波普尔:《无穷的探索:思想自传》,邱仁宗、段娟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第31页。

    [21]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7月,第36-37页。

    [22]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10月,第130页。

    [2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第297-298页。

    [24]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751页。

    [25]普列汉诺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汝信译,第243页。

    [26]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681页。

    [27]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737页。

    [28]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四卷,汝信等译,第585页。

    [29]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7月,第396页。

    [30]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四卷,汝信等译,第623-624页。

    [31]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四卷,汝信等译,第795页。

    [32]列宁:《列宁全集》,第21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395页。

    [33]殷叔彝编:《伯恩斯坦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55-156页。

    [34]殷叔彝编:《伯恩斯坦文选》,第142页。

    [35]殷叔彝编:《伯恩斯坦文选》,第148页。

    [36]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第42页。

    [37]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四卷,汝信等译,第607页。

    [38]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747页。

    [39]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曹葆华译,第508页。

    [40]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曹葆华译,第517页。

    [41]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曹葆华译,第524页。

    [42]普列汉诺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汝信译,第242页。

    [43]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590页。

    [44]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614页。

    [45]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515页。

    [46]赫尔岑:《往事与随想》(中册),项星耀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18页。

    [47]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四卷,汝信等译,第527页。

    [48]见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四卷第454、455、527、528、530、550、790、791、795、805页,第二卷第822页。

    [49]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四卷,汝信等译,第527页。

    [50]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四卷,汝信等译,第791页。

    [51]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王太庆等译,第822页。

    [52]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郑一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67页。

    [53]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郑一明等译,第108页。

    [54]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郑一明等译,第134页。

    [55]殷叔彝编:《伯恩斯坦文选》,第174页。

    [56]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326页。

    [57]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四卷,汝信等译,第582页。

    [58]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四卷,汝信等译,第351页。

    [59]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875-876页。

    [60]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879页。

    [61]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576页。

    [62]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731页。

    [63]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732页。

    [64]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65]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四),草婴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1005页。

    [66]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749页。

    [67]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Ⅱ),曹葆华译,第725页。

    [68]转引自方维规《“病是精神”或“精神是病”——托马斯·曼论艺术与疾病和死亡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69]托马斯·曼:《歌德与托尔斯泰》,朱雁冰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04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