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给你的幸福可以持续多久
幸福格言:人只能活一辈子,犯不着嫌五辈子的钱,这样除了透支体力、损害健康外,别无益处,也更没有幸福。
像一栋楼房的建造需要各种材料一样,人的幸福感同样需要材料,幸福学家把这些材料称之为幸福的构成要素。不可否认的是,金钱确实包括在其中,而且,往往是钱多会增加幸福感,钱少会降低幸福感。
不过,金钱这种东西,同时也是不幸的构成要素。法国著名犹太作家莫洛亚早就在《人生五大问题》中指出了:“一味地追求财富和荣誉,使人变得不幸。这是毋需丰富的经验便可发觉的。依赖身外之物,过分重视财富的人最容易受到伤害。”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商人,生意做得很红火,长年财源滚滚,他天天从早晨打算盘熬到深更半夜,累得腰酸背痛、头昏眼花,晚上上床后还要想第二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银子又兴奋得睡不着了。这样,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而挨着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穷苦的补鞋匠,夫妻俩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很开心。
一天,商人的太太看着在床上翻来覆去的丈夫,听着隔壁夫妻俩唱的歌,有些嫉妒,便对商人说:“老爷,我们要这么多银子有什么用,整天又累又担心,还不如隔壁那对穷夫妻,活得开心!”商人早就认识到自己还不如穷邻居生活得轻松洒脱,等太太话一落音便说:“他们是穷才这样开心,富起来他们就不会了,我能叫他们明天唱不出声来!”说罢,拿了家里两根金条,从墙头上扔了过去。
补鞋匠夫妻俩第二天打扫院子时,发现了来路不明的金条,心里又高兴又紧张。为了这两根金条,他们连修鞋摊上的活也丢下不干了。男的说:“咱们用金条置些好田地。”女的说,“不行!金条让人发现,会怀疑我们是偷来的。”男的说:“你先把金条藏在炕洞里。”女的摇头说:“藏在炕洞里会让小偷偷去。”他俩商量来商量去,想不出好办法。从此,夫妻俩吃饭不香,觉也睡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俩的欢笑和歌声了。商人和他太太开玩笑说:“你看,他们再笑不起来、唱不起来了吧?早该让他们尝尝富有的滋味。”
鞋匠夫妻俩之所以失去了往日的开心,就是因为得了不明不白的两根金条,为了这不义之财,他们既怕被人发现怀疑,又怕被人偷去,有了金条不知如何处置,所以终日寝食难安。可见,财富的增长并不见得就会带给人幸福。
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一大半的人都认为,有了足够多的金钱就会快乐。他们认为钱可以给人安全感;有的人则是喜欢购物消费时带来的快感;还有人想用更多的钱来买更好的奢侈品;又或者他们觉得有钱就可以进入上层社会,成为受人羡慕和尊敬的人;而有些人则希望有钱之后可以过随心所欲的生活……不过,这些可以让人们幸福的感觉,其实并不是金钱所带来的。有外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影响幸福的各种因素中,金钱只起到1/5的作用,在构成美好生活的成分中,它所起的作用则是1/6。更多的幸福感是来自良好的人际关系、愉快的工作氛围、自我满足感、对生命意义的感受以及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工具。”是的,金钱只是我们获得幸福生活,保持自由的工具,但我们却往往被它所奴役,心中的沟壑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甚至停不下脚步来看一下我们周围的风景,那就未免本末倒置了。
其实,在经济生活里,财富对每一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诱惑,也正是这种诱惑才使得人们去努力奋斗,去创造财富。然而,有些人却在财富面前失去了正确的心态,有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攫取财富;有的人不顾—切抢劫财富;有的人坑蒙拐骗,大发不义之财,有的人为了财富而泯灭人性、误入歧途。这些人都不愿意靠自己的思想和智慧,靠自己的付出和劳动,去创造财富或得到财富。这样的心理是不健全的,这样的人即使得到了金钱,也不会幸福,不会快乐,因为他们永远追求更多的金钱,永远有更强烈的金钱欲望而感到焦虑。
那么,要如何才能让金钱只成为幸福的构成要素呢?
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聪明地使用金钱和我们如何看待它,而不是我们能攒多少钱。其实,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社会越进步,人们就越提倡简朴,即使是在发达的美国,人们仍然以穿着的随意作为日常生活的时尚,拥有数百亿美元之巨的比尔·盖茨,也会为节省几美元的停车费而宁愿将车多开出一站地。很多年前,当北京的出租汽车还不是很普遍的时候,乘车的乘客常常会多付给司机一点儿零钱,以表示自己的大方和富有,而有些司机们甚至会主动要求顾客多付出一点儿零钱。但近年来这种情况几乎绝迹了。出租车到站后,仍然静坐在车上等候司机们找出一元或五角零钱的大有人在。而司机们也执意要将每一分钱找给顾客,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是人们追求简朴幸福生活的开始。
如果你现在还会因为缺少足够多的金钱而不快乐,那么就要重新认识金钱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不要夸大它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如果你现在还在因为自己的钱少于别人而难过,那么就要提醒自己,金钱只是用来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工具,而你人生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奢侈的生活。管理好你的金钱,既要善于节约和储蓄,又要懂得适时地享受使用金钱带来的快乐,才能让金钱真正为自己所用,为幸福所用。
有些事可以不做,有些东西可以不要
幸福格言:有时候,我们的生活简单的就只需一把椅子,供心灵坐坐。
你是否经常有“很累”的感觉?那么,你又是否想过究竟是什么让你如此劳累与疲惫呢?
实际上,那些真正让我们疲惫的,恰恰是一些可以不做的事情和一些可以不要的东西。是我们自己把生活过得太复杂了,什么风头利益都要去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想去体验,什么朋友熟人都不愿得罪,这样我们会疲于应付,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无谓的纷争和无穷的耗费上。不仅自己的正常发展受到限制,甚至迷失自己真正应该前行的方向。
其实,生命中,有些事完全可以不做,有些东西完全可以不要。那些脖子上多了一条项链、衣服上多了一枚胸针、头上多了一顶帽子的人,以及有着多余表情、多余语言、多余朋友、多余头衍的人,深究一下,便会发现,他们都是在完美和荣誉的借口下展现一种累赘,这种人可能终其一生都走不进自己人生的大门。要知道,在世俗的社会里,只有你自己的生活简单了,你才会成为自己的主人,你才会拥有幸福与快乐。
在墨西哥海岸边,有一个美国商人坐在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这个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问他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
墨西哥渔夫说,才一会儿功夫就抓到了。美国人再问,你为什么不呆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做什么?
墨西哥渔夫解释: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得充实又忙碌呢!
美国商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他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再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或者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墨西哥渔夫问:这要花多少时间呢?
美国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墨西哥渔夫问:然后呢?
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墨西哥渔夫问:然后呢?
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喽!
墨西哥渔夫疑惑的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说起来,里面的道理谁都明白,可大多数人还是会像美国商人一样,陷入无止境的需求、渴望与物欲当中。无论我们已经拥有多少,总是感觉永远不够。我们需要用更多的东西、更多的事情、更多的经验等等来证明生命的价值。但是,生命的真相真的在于此吗?
其实恰恰相反,简单,才是生命留给这个世界的美丽形式。正如爱默生所说:“快乐本身并非依财富而来,而是在于情绪的表现。”当人在物质上的要求减少时,精神上的收获会增加。例如,当你选择住一间便宜的小公寓,而不是拼命挣扎着要买一间大房子时,这样的决定会让你的生活轻松自在,因为你有能力负担便宜的租金。再比如,当你用一次夕阳下的散步,来替代参加一场盛大的晚宴时,这样的决定会让你感谢简单,因为你因此而重温了从前那不名一文但依然快乐的时光。总之,当我们开始真正了解到,自以为必需的东西其实很多是可以不要的时候,就可以发现:我们现在拥有的东西已足够让人幸福了。
生活中没有非接不可的电话,生命中没有非要不可的东西。这世上的确还有一种“不做”的幸福生活。用大量的时间,贴近自然、领悟内心,只让生命之舟承载所必需的东西,也许看似贫穷,然而这种与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贫穷,谁说不是一种富有呢?
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幸福格言:幸福的方式虽有千种,但没有一种与贪婪有关。
一个小小的石洞,很容易被填满,而浩瀚无垠的大海却永远难以填满。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之于自己的人生,却偏偏有人就是执迷不悟,被欲望所左右。那么结果呢,自然是很难拥有真正的幸福。
从前,有一对靠烧炭、卖炭为生的贫困兄弟,他们共同生活在父母留下的一间茅草屋里。
每天,哥哥都要先上山砍柴,然后烧炭,而弟弟则每天挑着烧好的木炭到镇上去卖。兄弟俩周而复始地从事着繁重而又单调的劳动。
虽然他们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仅仅是解决一日三餐温饱,但哥哥却觉得每天都很快乐。因为砍柴时,周围常有鸟儿鸣叫,他就觉得自己在享受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在烧炭时,虽然常常是满身烟灰,但通过窑洞窜出的红红火苗,他仿佛看到了以后红红火火的日子。因此,哥哥总是快乐的,就算是满脸灰尘也掩盖不住他憨厚的笑容。而且他还能用在高温炙烤下干裂的嘴唇,吹出充满欢乐的口哨。
可是弟弟呢,他却打心眼里厌倦自己的生活。他认为自己从事的是最卑贱的劳动,特别是每次挑着木炭到镇上去叫卖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而且,每次到镇上时,他看到酒馆里到处都是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穿着华丽衣服的公子哥儿,而自己呢,不但衣衫褴褛,还是一个浑身黑乎乎的卖炭郞。因此,他整天都是愁眉苦脸的,哀叹着自己的生活,憎恨自己没有出生在富贵人家之中。
更为要命的是,一次偶然的相遇,弟弟竟然喜欢上了镇长的千金小姐。不过,他的痴心真正成了妄想,在一次卖完木炭后,他竟然真的去了镇长的家里,但得到的除了一顿棍棒的暴打之外,就是镇长的千金小姐已有了婆家的消息。从那以后,弟弟再也没心情卖炭了。他整天哀声叹气,要么是胡思乱想着自己已娶到了那位千金小姐;要么就是借酒浇愁,喝醉了之后,骂天骂地骂爹娘,骂上天对自己不公平。
而这个故事的结局呢,也正如人们所料,快乐的哥哥感动了山神,山神把自己美丽、善良的女儿嫁给了哥哥,从此,哥哥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弟弟呢,直到白了头发,还是孤身一人。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不过,其中的道理却是真实而合理的。虽然荀子也说,“人生而有欲。”人生在世,没有人能够摆脱欲望,而欲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促进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但是,有欲望并不等于欲望可以无度。正如故事中的弟弟一样,如果你的欲求不切实际,你再怎么追求,也终究无法实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生活已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折磨了。因此,与其常幻想、空悲叹,在物欲中迷失,倒不如学学烧炭的哥哥,实实在在地做人,快快乐乐地生活,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无穷的欲望面前丧失了量力而行的能力。结果就是使自己不满足、不知足,你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哀叹自己的不幸,甚至憎恨别人所拥有的、或嫉妒别人比我们更多的,却不愿意静下心来,花一点时间来想想,也许自己所谓的不幸,并不是上天所赐,而是自己希望不切实际,根本无法达成而造成的。其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既需要我们做出选择努力拥有,更多的时候又需学会放弃。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财富,无论是房子、车子或者是其他任何物品……也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财产,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些东西都是暂时寄托在你这里。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到最后物归何主都不得而知。那么,我们又何苦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舍弃了幸福呢?
在注重物欲享受的今天,谁能剪断物欲的锁链,抱着知足常乐的心态,那么谁就能真切地感受生活的幸福。小时候,我们吃地瓜粥饭,煎荷包蛋,啃甘蔗,大口大口地咬着黄瓜。在那个没有钱的年代里,似乎吃什么都快活似神仙。粒粒皆辛苦的感觉,那时候感受得最深。掉出碗的饭菜,所有人都会理所当然地捡回来,重新放在碗中,每一条鱼都会被我们哨得精光。现在,八成新的桌子,九成新的椅子,全新的衣服都当做旧物抛弃,我们早已忘了如何简单地生活。如果你已厌倦这样的生活,要赶紧改变繁忙的生活,抵制本能的欲望,让自己拥抱幸福。
正如卡耐基所说:“且让我们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唾一张床,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如此享受,而且他们可能比格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如果你竟然可以不被虚荣所诱,不为权势所惑,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美包所迷,不为一切浮华沉沦,就会活出一个真正快乐潇洒的自己。
你要幸福,还是要比别人幸福
幸福格言:如果我们仅仅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实现。但我们希望比别人更幸福,就会感到很难实现,因为我们对于别人的幸福的想象总是超过实际情形。
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会去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东西。于是,我们会愤怒:小林都涨工资了,我却还在原地踏步,到哪儿说理去呢?!我们会哀叹:老高买新房子了,他和我一块进的公司,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唉……我们会伤心: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争气呢?看看自己的孩子,真是没办法……
不过,我们所感受到的这种种不幸福,仅仅是因为觉得别人比自己幸福。但你想过没有,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往往都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或许小林根本就没涨工资,只是他爱面子吹牛罢了;或许老高买房的贷款,正逼的他想跳楼;又或许你自己的孩子也不见得真的不争气……宫殿里也会有悲恸,瓦屋同样也会有笑声。其实生活就像围城,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围城,就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差劲,别人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无忧,终究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差不多的,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河的东岸,住着一个和尚,在河的西岸,住着一个农夫。
和尚每天看着对岸的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觉得他生活得非常充实,非常羡慕。而农夫也在对岸,每天看见和尚都是无忧无虑地诵经、敲钟,生活十分轻松,令他非常向往。因此,他们的心中同时产生了一个念头:“真想到对岸去!换种新生活!”
恰巧这一天,两人见面了,他们经过商谈,达成了交换身份的协议,农夫变成了和尚,而和尚则变成了农夫。
一段时间之后,变成和尚的农夫发现,和尚的日子其实一点也不好过,那种敲钟、诵经的工作,看起来很悠闲,事实上却非常烦琐,而且更重要的是,僧侣刻板单调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虽然悠闲,却让他觉得无所适从。于是,每天敲钟、诵经之余,成为和尚的农夫都坐在岸边,羡慕地看着在彼岸快乐工作的其他农夫。
做了农夫的和尚也是一样,他重返尘世后,痛苦比农夫还要多,面对俗世的烦忧、辛劳与困惑,他非常怀念当和尚的日子。于是,他也和农夫一样每天坐在岸边,羡慕地看着对岸步履缓慢的其他和尚,并静静地聆听彼岸传来的诵经声。
而他们的心中,又同时响起了另一个声音:“回去吧!那里才是真正适合我们的生活!”
可见,不要盲目羡慕别人的生活——其实,也根本没有必要——因为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令自己缺憾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一辈子都在羡慕他人的生活、哀叹自己的不幸中度过,那么,就会增加许多无谓的烦恼;而如果我们都能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和别人比较,那么,幸福快乐将伴随你度过的每一天。
正如叔本华所说:“我们很少想到自己拥有什么,却总是想着自己缺少什么。”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好好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无节制的攀比和不自量的要求只会给自己带来超量的心理负荷,破坏的也只能是自己的快乐和幸福。那些幸福的人,也许生活中的物质享受并不比任何人好,只是他们能够接受自己,懂得知足,仅此而已。
现在,沮丧的你不妨试着想一想,你有没有四肢与眼睛可用?有没有疼爱你的父母?有没有一个相爱的伴侣?有没有爱你并且需要你的孩子?甚至只是有没有对一个假期、一个聚会的期待?或者一本想看的好书或者一个想观赏的电视节目?……然后自己在脑子里设想如果没有这些,你的生活会变得怎样。等你充分体会到了那种失落空虚的感觉,再慢慢地、一件一件地把这些宝贝还给自己,这时你一定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好多了。
所以说,没必要羡慕别人如何如何,好好算算上天给你的恩典吧。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也正在被别人羡慕,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失的那一部分,虽不可爱,却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会快乐幸福许多。
我是“差不多先生”
幸福格言:幸福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差不多先生,是胡适笔下的一个人物。他买错了糖,会说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把陕西和山西搞混,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坐火车误了点,只好明天走了,今天走与明天走差不多。治病错寻了医生,“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便是死前,他也断断续续地说:“死人同活人也差不多……”
就做事而言,或许“差不多”是万万不可的,但从心态上说,我们却不妨来学学“差不多先生”,在非原则的事情上,“差不多”就好。因为在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难免发生,如果太计较,就会让我们远离心境的平和,远离幸福。
下面是幽默大师威尔·罗吉士的一段亲身经历:
1898年,威尔·罗吉士继承了一个牧场。就在这年冬天的某一天,牧场里的一头牛,冲破附近一户农家的篱笆去偷吃玉米,结果被农夫杀死了。
而依当地牧场的共同约定,农夫应该通知罗吉士并说明原因,但是农夫没这样做,这让罗吉士非常生气,于是他决定带着佣人一起去找农夫论理。
一路上,他们顶着狂风严寒,人与马几乎都要冻僵了,才好不容易抵达木屋。可是,农夫却不在家,他的妻子——一个十分消瘦憔悴的妇人——热情地将他们迎进门。罗吉士进屋后才发现,桌椅后还躲着五个瘦得像猴子的孩子。
不久,农夫回来了,妻子告诉他:“他们可是顶着狂风严寒而来的。”完全不知道罗吉士的来意的农夫,开心地向罗吉士伸出了手,而本想与农夫论理的罗吉士却也没有开口,而是热情的与他握手、拥抱。
农夫邀请罗吉士和佣人共进晚餐,他满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委屈你们吃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风,还没准备好。”而孩子们听见有牛肉可吃,高兴得眼睛都发亮了。
吃饭时,佣人一直等着罗吉士开口谈杀牛的事,但是,罗吉士看起来似乎忘记了,只见他与这家人开心地有说有笑。而且,即使两人因为天气的原因在此住了一晚上,罗吉士也没有提起这件事。
回家的路上,佣人十分不解,在寒流中走了这么一趟,对此行的目的却闭口不提,他忍不住问罗吉士:“我以为,你准备去为那头牛讨个公道呢!”
罗吉士微笑着说:“是啊,我本来是抱着这个念头的,但是,后来我又盘算了一下,决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吗?我并没有白白失去一头牛啊!因为,我得到了一点人情味。毕竟,牛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得,然而人情味,却并不是很容易得到。”
确实,用一头牛换得农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以及难得遇见的人情味,还是很划算的。当我们为了一分一毫而毫不相让时,如果也能够算上这么一笔账,就一定不会再斤斤计较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爱计较的人实在不在少数。在某种意义上,爱计较的人也可以说是吝啬的人,当然,或许你会觉得吝啬只是自己的私人习惯,不过,当你把这样的性格表现在人群之中的时候,就会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例如,AA聚会后,需要分摊账单。如果你听到有人说:“怎么这么多钱?像啤酒买这么多打,可是我连一瓶都没有喝,我是不是应该不必分摊啤酒的钱?还有我是不吃海鲜的,像是虾啊、螃蟹啊这些比较贵的食物费用,我应该也不用出吧!我觉得这样的算法很不公平!”是不是也觉得很反感?另外,患得患失的人也爱斤斤计较,你给他十两银子,他会想像你肯定得了十两金子;单位发工资,他会把工资表翻个底朝天,生怕谁多拿了半分钱;领导们开个日常的工作会,他会费尽心机打听,看谁又要被提拔了;同事们聚会若少了他,他会猜想肯定避开他在搞什么鬼名堂。他们整天神经兮兮,心中布满疑虑、惴惴不安,生活中当然不会有轻松与幸福。
其实,世间从来就不存在公平,或者说,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绝对的公平,只能达到相对的公平。如果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必须公平合理,世界就得照顾万物各自的利益,那么,所有生物链一天都无法生存:鸟儿不能吃虫子,虫子不能吃树叶……
既然总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那何必要去计较不休、自我折磨呢?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所不同的,一双手的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呢。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无论怎样抱怨也无济于事。在许多情况下,只要我们的心知足了,也就会感觉公平了;心知足了,就会觉得一切富足。与其为绝对的公平而过于计较,不如学学“差不多先生”,养成知足的心态,接受“世间没有绝对公平”的事实,那么,幸福的感觉就会与你不期而遇。
温饱无虑,便是人生幸事
幸福格言:如果你不能对现在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即使让你拥有全世界,你也不会幸福。
有不少人人生旅途一帆风顺,断无生计之忧与养家糊口之虑,但仍在喊“不幸福”。他们会说:“真可气,为什么老板还不给我涨工资?”“我的老公怎么不能像别人家的老公那样成功呢?”“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啊?”……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事情阻碍着自己得到幸福。
实际上,真正阻碍你拥有幸福的正是你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看不到自己拥有的幸福。总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却不知道庆幸父母还健在的幸福;总觉得自己的爱人没有别人的好,却很少去想,有这么一个人把一生的幸福交给自己是一种怎样的信任。珍惜现在,爱我们现有的生活。这样,才会得到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一只生活在笼子里的鸟,过着安逸的日子。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每天主人都会安排好它的吃喝拉撒,它只需天天唱歌给人听。
可有一日,鸟突发奇想,它想上天堂看看。它就去请求上帝。
上帝问鸟:“你现在的日子不愁吃不愁喝,不好吗?”
鸟回答:“可那笼子太小了,我不自由。”
于是上帝就把鸟安置在天堂住下了。
一年后,上帝突然想起了那只鸟,便去看它。
他问鸟:“啊!我的孩子,你过得还好吗?”
鸟答到:“感谢上帝,我活得很好!”
“那么,你能谈谈在天堂里生活的感受吗?”上帝真诚的说。鸟长叹一声说:“咳,这里什么都好,只是这笼子太大,怎么飞也飞不到边。”
正所谓“知足者常乐”,这只鸟不明白“知足”为何物,自然就不会快乐了。人更是如此,生活中有欢乐,就有缺失,不能攀比,对生活的期望值不能过高,否则,你也就只能生活在不快乐之中了。
当然,生活在“柴米油盐”构成的物质世界中,完全杜绝利益的追求,对于个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但凡事都应该做到适可而止,遇事要量力而行,不要过于沉醉其中而无法自拔,对财富更是如此,我们没有必要苛求富甲敌国。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挣钱更快乐的事情,那就是去经历、去感受我们丰富的人生。
而且,贫穷和富有是相对的。你有三居室,就比有两居室的富有,但比有别墅的就贫穷了;你有本田,就比有富康的富有,但比有宝马的就贫穷了。于是,你向着别墅和宝马奋斗。经过拼搏和奋斗,别墅和宝马你也都会有的。有了别墅和宝马,你会满足吗?不会,你还会去争取拥有庄园,拥有劳斯莱斯……虽然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可是,如果你那无限膨胀的对财富的欲望,影响了你的健康、你的爱情、你的婚姻、你的家庭、你的快乐,让你整天为此疲于奔命,让你寝食难安,带给你无限的烦恼,甚至促使你走上了犯罪道路,就实在是太不值得啦!
剑桥教授安德鲁·克罗斯比就常说:“真正的快乐是内心充满喜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热爱。”也就是说,不管外界的环境和遭遇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快乐的心情,而这就需要一种知足的心态。但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心境。当我们抱怨自己的衣服都不是名牌的时候,是否想到还有很多人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当我们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拿第一的时候,是否想到那些根本上不起学的孩子;当我们抱怨工作太累的时候,可否想到那些在街上摆小摊的小贩们,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根本没有工夫去抱怨……
其实,一个人是否幸福,绝不是看他拥有多少昂贵的衣服、首饰、地位、名誉……而是看他对现有的一切是否满足。对于一个懂得知足的人来说,即使她仅有一间可以避风躲雨的小屋子,即便终日粗茶谈饭,他一样是幸福的;若一个人没有知足之心,即便她被名车、洋房、漂亮的衣服、昂贵的首饰所包围,他依旧是不幸的、孤独的!
所以,不要盲目追求富有的生活。实际上,人生必不可少的东西是很少、也很便宜的。我们已经过得很好了——我们能够在偌大的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子,哪怕只是租的;我们不用为吃饭发愁;我们拥有体贴疼爱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我们有可爱的孩子;有对自己牵肠挂肚的父母……我们已经拥有得够多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别把眼睛总盯在薪水上
幸福格言:当你工作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要为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努力工作,不论自己得到的薪水是多还是少。因为生存资本远比货币资本更能让你长久的幸福下去。
现在不少人将工作视为一种等价交换。他们认为,我在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报酬,仅此而已。于是,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人这样说:
“—个月只有这么点儿钱,凭什么要做那么多工作。”
“我不过是在为老板打工,干吗那么拼命。”
“只要能对得起薪水,上班干活,下班走人,天经地义。”
“这又不是我分内的事,谁爱干谁干。”
……
固然,我们需要薪水,用以满足我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但如果你只为薪水而工作,那就意味着你把薪水看成是工作的目的,当成是工作的全部。只为薪水而工作,就像活着是为了吃饭一样,大大降低工作的意义以及生命的意义。那么,不仅会让你在工作上失去很多乐趣,而且也会让你的生命失去很多色彩。
其实,报酬只是衡量你工作成绩的一个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工作中还会获得快乐、成就感、机会、资源等很多东西。这些才是创造更多幸福和价值的根本。只盯住钱,结果只会让自己丧失更多。
在法国南部著名的葡萄产区,到处都是当地居民的葡萄园。开车从乡间公路上驶过,可以看见无数的葡萄园主,他们把自己园中的葡萄摘下来,站在路边向过往车辆和行人兜售。但是,却很少有车停下来购买。
可是,当车辆沿着公路拐进一个小山谷时,会发现那里停满了车。这里是一个无人葡萄园,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五法郎,就可以摘上满满一篮葡萄。原来,这个葡萄园的园主是一位老太大,她因为年迈而没有精力像其他园主那样自己摘葡萄并拿出去卖,于是她想出了这个办法。起初,她也担心这办法能否奏效,谁知这绵延百公里的葡萄产区,她的葡萄总是最先卖完的。
太看重反而难得到。试想,如果老太太为了卖更多的钱而执意像其他园主那样,自己摘了葡萄拿出去卖,那么就会像其他园主一样陷人激烈的竞争。以一个年迈老人的精力,恐怕很难竞争过那么多年轻的园主。但老太太选择了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既省力、省心,又能将葡萄都卖出去。这正说明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句话用在每个职场人身上也是一样。过于追求报酬的人,一旦报酬无法达到心理预期,就会感到失望。但如果做好最坏的打算,然后放手去做,钱反而会自然而然流进口袋。
其实,成长与薪水,永远是成正比例的——成长越多,薪水也会相应越高。可我们之中,大部分人并没有远见,很多人都是为了报酬在工作。仅仅为了报酬而工作的人,很难获得更大的成功,因为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对于不能产生利益的事情就不会上心。他们以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但实际上还是当初那个水平。而且退一步说,即使你的老板将你的薪水“缩了水”,但他却无法阻止你在工作中获得工作的能力。工作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你可以在工作中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行政能力,决策能力,社交能力等等。所有的这一切远远超过了你得到的工资的价值。当你从一个新手、一个无知的员工成长为一个熟练的、高效的员工时,你实际上已经大有收获了。一个人要是总是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资而大伤脑筋的话,他又怎么能看到工资背后可能获得的成长机会呢?他又怎么能意识到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对自己的未来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呢?这样的人只会在无形中将自己困在装着工资的信封里,永远也不懂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当然,也就不会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了。
而且,你还必须要知道,钱是永远嫌不够的,拥有越多越觉得少。一个姐妹曾经说过:“当月薪8000元的闺蜜告诉我,她那月薪10000元的好友总抱怨钱不够花的时候,我就彻底明白‘钱再多都不够’的道理了。”
所以,不要过多地考虑你现在工资收入是多少,而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接受新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因为你获得的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才是让你生活幸福的必备因素。
要爱情还是要面包,这是一个问题
幸福格言:只要你懂得怎样经营婚姻,只要你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哪怕你的他挣钱不是特别多,你也会成为幸福王国里的女王。
关于爱情和面包的选择题,一直存在着争议,爱情至上的人觉得“爱情可以敌过世上一切”,金钱至上的人又会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要我说,这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都只能靠努力来使当初的选择显得正确。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只要你摆正心态,知足常乐,每天都开开心心,这就是幸福。
知足常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的确不易。
男人和女人在大学时代就相恋了,郎才女貌,在众人眼中,他们是让人羡慕的一对。大学毕业后,他们一起来到广州,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得两人幸福的未来。
刚走出校园的他们根本就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男人每个月的收入只有2000元。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以当时的情况,即使再过10年,也买不到房子,更不要说其他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让人难以接受,最初的热情被现实的冰冷浇灭。看着这座灯红酒绿、妖娆多姿的城市,女人颇感失望和无奈。她不甘心自己的美貌就这样被埋没,每当回到窄小的出租屋,她总是抱怨,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这时,女人的上司——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男人,走进了女人的生命,他成熟而稳重,他出手阔绰,会给她买名牌衣服,时尚首饰,带她出入高级场合。女人的虚荣心开始作祟,她想,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嫁给了上司,这辈子就不用愁了。
男人的苦苦挽留没有打动女人,很快,她和上司结婚了。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根本就是个花花公子,经常在外拈花惹草。他们的婚姻,早巳名存实亡。夜深人静的时候,女人常常会想起和男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虽然很辛苦很拮据,但他是可以依靠的,如果当初可以踏踏实实地过日子,相濡以沫也是很好的,现在呢?只有自己的影子做伴。虽然悔恨,但终究回不去了。
爱情在现实中变得越来越脆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相爱的人为房子共同奋斗的艰苦历程一定会比为了房子而结合的婚姻更让人刻骨铭心。
而且,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真正“贫贱”到揭不开锅、衣食无着境地的夫妻又有几对?事实上,我们身边绝大多数的夫妻是“平凡夫妻”而非“贫贱夫妻”。在世界上有很多小城市的平凡夫妻,平静而相爱地生活着,不需要很多的钱,可是,却拥有不尽的爱。
也许每个人在爱情和面包面前,心里的天平都会倾向面包,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婚姻和金钱面前,一个人的婚姻完全依附金钱,那么必然会成为金钱的奴隶,那么他的婚姻必然不会美满幸福。其实,一个合适的人生伴侣,其标准不是看对方有多少钱、多有能力,也不是看对方是不是精英阶层,而是要看这个人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感觉。也许你喜欢他的浪漫,也许你喜欢他的体贴、也许你们有共同的喜好,或者没有任何理由,只是相爱这么简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千万不可只凭金钱来衡量一个人。
反过来说,你也不能因为幸福的婚姻与金钱没有必然联系,就忽视家庭的经济建设。男人和女人之所以生活得很幸福,是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会担心最起码的生存问题,所以任何家庭和个人都不能忽视经济建设。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也许很长久,两人也可能很相爱,心里也觉得很幸福,但是当两个人为了生计而发愁的时候,也就不会考虑到幸福不幸福的问题了。
总而言之,幸福的婚姻是用心经营出来的,钱多可以多花,钱少可以少花。只要学会知足,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才可以过得很幸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