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天、地、太阳、月亮,还有小学生们喜欢的五颜六色的花朵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一切都要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说起。
相传,天和地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像个大鸡蛋一样,没有声音,没有光,非常的黑,盘古就在这里面成长。他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睡了18000年,他醒来后,发现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他想动一动胳膊和腿,但“大鸡蛋”紧紧地包着他的身子。盘古非常生气,于是,他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用力向周围砍去。一阵巨响过后,“大鸡蛋”裂开了,里面的气体都跑了出来,轻的气体飘到高处,变成了天空;重的气体向下沉,变成了大地。
盘古见到了光明,他很高兴,但他担心天和地会再合到一起。于是,他就用手托着天,用脚踩着地。以后,天每天长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每天长高一丈。这样,又过了18000年,天变得很高很高,地变得很厚很厚,盘古也变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终于有一天,盘古太累了,他躺在地上慢慢地死去了。
盘古临死的时候,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星星;鲜血变成了江河湖海;肌肉变成土地;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汗水变成雨露。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脚化作了西岳华山,左臂化作了南岳衡山,右臂化作了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这样,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又用他的身体孕育了天地万物,所以,他被人们称为“宇宙开创神”。
2.女娲用黄土造人
盘古开天辟地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星星、白云,地上有了山川、树木、花朵,可是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一个天神叫“女娲”。一天,她在空旷的大地上行走,感觉非常没意思,因为周围的山川、树木、花朵都不能跟她说话。她很烦恼地坐在一个池塘旁边,当看见水中映出的自己的样子时,她突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她要制造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生物。
她用手在池边挖了一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样子捏了起来。捏着捏着,她就捏成了一个模样与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有眼睛、眉毛、鼻子、嘴巴、耳朵,也有手和脚。捏好后,她往地上一放,这个小东西居然活了。女娲一见,心里非常高兴,她给这个小东西起了个名字叫“人”,这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女娲想让人遍布大地,于是就不停地捏。但是,大地实在太大了,她捏了很长时间,手都累酸了,她觉得太麻烦了。最后,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找来一些草,用这些草编成了一根长长的绳子,然后把绳子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黄黄的泥浆,四处甩动,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人。但是由于这些人是女娲随意甩出来的,所以没有以前捏的那些漂亮,有的还缺手缺脚,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当中有残疾人的原因了。但女娲只想快点造出更多的人,就没有管那么多。就这样,在女娲的努力下,大地上终于布满了人。
3.伏羲教人结网捕鱼
很多小学生都喜欢吃鱼,也知道可以用渔网捕鱼,但是最初的渔网是谁发明的呢?答案就是伏羲。
伏羲是女娲的哥哥,传说,他长着人头,蛇的身子,非常高大。他经常和周围的人一起去捕鱼,但由于没有捕鱼的工具,他们只能用手在河里一条一条地抓,很费力气,一天也抓不到几条鱼,经常饿肚子。
一天傍晚,伏羲一个人坐在河边的树下,他在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抓到更多的鱼呢?这时,他一抬头,看见树枝上有一个很大的蜘蛛网,当有小虫子飞过的时候,就会立刻被网粘住,再也飞不走了。伏羲一下就受到了启发,他找来一些草搓成绳子,模仿蜘蛛网的形状编织起来。一会儿的工夫,一个网状的东西就做成了。他把织好的网撒到河里,一会儿,几条活蹦乱跳的鱼就被捞了上来。伏羲高兴得跳了起来,他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周围的人,并教他们织网。这样,人们一天就能抓住很多条鱼,再也不用饿肚子了。人们很感激伏羲,就推荐他为首领。伏羲还为人类做出了很多贡献,比如种谷物,制定节气等,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4.神农尝百草
现在,小学生如果生病了,医生就会开一些药,不同的病有不同的药治,吃完后,病很快就好了。可是,在远古时代,没有医生,人们是怎么治病的呢?
在远古时代,有位叫“神农”的天神降临到人间,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他常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人类跟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可是,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好,只能等死。
神农知道这件事后,感到很焦急,他便与不少人商量治病的方法。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用火烤,用水浇,用太阳等,虽然这些方法能使一些人的身体好一点,但效果都不理想。有一天,神农来到百草洼西北的山顶上,他发现山上的一些动物受伤后,会自己找一些草,嚼碎后涂在伤口上,过几天伤口就好了。于是,神农也开始品尝草。
神医尝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爬山走路寻找草木,而且品尝草药还有生命危险。神农为了寻找药,曾经在一天当中中毒了70次。可是,他凭着强壮的体力,又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品尝更多的草。
山上的草木品种很多,数也数不清,神农为了加快品尝草的速度,就使用了一种工具,叫“神鞭”,用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这些草经过神鞭一打,就会出现不同的色彩,代表制不同的病。神农就根据这些草的不同颜色,给人类治病。
神农为了给人们治疗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尝更多的草。一次,他在品尝一种生长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草后,感到肚子钻心地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满地打滚。最后神农没有能顶得住,被这种草毒死,后来,人们给这种草起名叫“断肠草”。到现在,在百草洼西北的山顶上,还有一块像弯腰搂着肚子的人一样的石头,人们都说是神农变的。
5.神箭手后羿
天上只有一个太阳,这是所有小学生都知道的。可是,据说原来天上是有10个太阳的,为什么现在只剩下一个了呢?
在远古时代,天上有10个太阳。他们的母亲经常把他们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里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9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轮流给大地万物带去光明和热量。
有一天,10个太阳突然想,要是他们一起升上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10个太阳一起出现在天空上。这下,大地上的人们和万物就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森林着火了,烧死了许多动物;河流和大海也干枯了;一些人出门寻找食物,也被太阳活活烧死了。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叫“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得非常痛苦,便决心射掉那多余的9个太阳。
后羿爬过了99座高山,迈过了99条大河,穿过了99个峡谷,最后来到了东海边。他拉开了弓箭,瞄准了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紧接着,后羿又连续射掉了8个太阳。9个太阳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大地越来越暗,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的光。剩下的这个太阳害怕极了,他躲进大海里不肯出来。
天上没有了太阳,人间立刻变成了一片黑暗,人们无法生活下去了。他们便请求天帝,让第10个太阳出来,天帝答应了人们的请求。一天早上,东边的海面上,透射出五彩缤纷的朝霞,接着一轮金灿灿的太阳露出海面来了。人们高兴得手舞足蹈,齐声欢呼。从此,太阳就每天从东方升起,温暖着人间。后羿因为射杀太阳,功劳很大,被天帝赐封为天将。
6.黄帝战蚩尤
相传在上古时代,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他们的后代被称为“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后来,他们终于决定在阪泉大战一场,分出胜负。结果,黄帝胜出。
黄帝打败炎帝之后,许多诸侯都想拥戴他当首领。可是炎帝的子孙不甘心被黄帝统领,经常挑起战争,其中,蚩尤是反抗最激烈的。
蚩尤是炎帝的孙子。据说,蚩尤生性残暴好战,他有81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用石头、铁块当饭吃。蚩尤带着他们向黄帝挑战。黄帝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对战。
黄帝和蚩尤打了几天几夜,一共打了71仗,结果是黄帝胜少败多。这一天,黄帝苦苦想打败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觉昏然睡去,他梦见一位神仙交给他一部兵书,说:“带回去把书中的兵法背熟,你就能打败蚩尤。”黄帝醒后,手中果真有一本《阳符经》。黄帝按照书中的兵法摆阵,重新率兵与蚩尤决战。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还把自己的女儿召来助战。他的女儿叫魃,是个旱神。她的身体里装满了炎热,只要她一出场,不管多大的暴雨都能一下子消失。
黄帝准备好一切后,再次跟蚩尤决战。两军杀在一起,很难分出胜负。于是,蚩尤令人掀起狂风暴雨向黄帝打去,只见地面上洪水暴涨,情况很危险。这时,魃上阵了,她身上放射出很多热量,她走到哪里,哪里的风雨就停住。蚩尤见情况不妙,就慌忙逃走。黄帝急忙带人去追蚩尤,一会儿的工夫,就抓住了蚩尤。黄帝让人给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杀了。为了防止蚩尤他死后还作怪,黄帝便把他的身子和头埋在了两个地方。黄帝打败蚩尤后,各部落的人们都尊奉他为天子,这就是轩辕黄帝。他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
7.尧传位给舜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和禹。
尧是黄帝的后代,他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后,和百姓一样住茅草屋,吃粗糙的米饭,煮野菜作汤,衣服、鞋子不穿到破烂就不换。日子一天天过去,尧的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于是,他召集四方部落的首领来商议。
尧说出他的打算后,一个首领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他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首领说:“管水利的共工,挺不错的。”尧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后来,一个首领向尧推荐了一个叫舜的人。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说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情详细说说?”
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也很傲慢,他们经常欺负舜。但舜却不生气,还对他们很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后很高兴,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舜3年,才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舜。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到晚年时,舜身体很不好,但他依旧到南方各地去看百姓过得怎么样,后来,他病死在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8.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各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尧很生气,就处死了鲧。鲧临死前嘱咐自己儿子禹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长大后,接替父亲治水,他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引起水灾。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后,就带领百姓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这样,百姓又可以种庄稼了。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为大禹。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据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送给他的。
大禹治水前后用了10多年时间,这期间,为了抓紧时间治水,他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他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他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妻子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大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没进去探望。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他。后来,舜死后,大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
9.镇国之宝——九鼎
大禹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后,经常召集各部落首领讨论国家大事。一次,一个名叫“防风氏”的部落首领迟到了,防风氏个子很高,力气很大,经常在周围部落中横行霸道,早就有当部落联盟首领的野心,所以对大禹的权力并不尊重,因此开会时,故意很晚才来,以显示自己的势力和地位。大禹早就知道防风氏的野心,所以,很早就开始防备和警惕,现在看到防风氏公然违反法令,如此傲慢,不禁勃然大怒,他下令处死了防风氏。
从这件事情,大禹想到,可能还有别的部落的首领对自己不服。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他下令让各个部落首领把所有的铜贡献出来,用这些铜铸成了9个大鼎。传说,他将中华大地划分为9个州,这9个鼎就象征九州。每个鼎上都铸有各州的地理位置,珍稀的禽兽,然后将9个大鼎运到宫中,号称是镇国之宝。从此以后,各部落首领向大禹进贡时,都要向九鼎敬礼。而拥有九鼎的大禹,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这个九鼎也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封建国家政权的象征。
10.夏启开创“家天下”
大禹去世的前几年,想像尧、舜一样,找一个有能力的人接替自己的位置,人们推举伯益做他的继承人。伯益曾经是大禹治水时的一名主要助手,擅长畜牧和狩猎,还教会了人们用火驱赶森林中的野兽,所以在人们心中,伯益是仅次于大禹的另一位英雄。
随着王位的巩固,大禹越来越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应该由自己的儿子——夏启来接管,而不能让别人来继承。可是,伯益的功劳很大,各部落的首领也都推荐他,大禹只好答应下来。为了这件事,大禹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后来,大禹想:“我当年能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就是因为治水有功,受到了百姓的拥戴,如果我的儿子也能让百姓喜欢,不就可以继承我的位置了么?”想到这儿,他叫来夏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夏启。夏启听后,说:“父亲,我明白您的意思,您就看我的表现吧。”
从那以后,夏启开始严格要求自己,来博得人们对自己的信任。夏启吃饭只吃一盘普通的青菜;睡觉只铺一床粗糙的旧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不许手下的人演奏音乐作为娱乐;爱护小孩,尊敬老人。谁有本领,夏启就赶快让手下的人把他请来加以重用;谁懂得武艺,夏启就让他带兵打仗。
夏启这样的做法,真的产生了作用,才过了一年,他的声誉就大大提高了。人们常常说:“夏启真不愧是大禹的好儿子,你看他对自己要求多么严格啊,对待别人又那么热情,那么有礼貌,天下就应当交给像他这样的人来治理。以后要是有谁再来和他争王位,我们应当全力保卫他才对。”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认为夏启应该是大禹的继承人了。伯益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生气,于是,召集了一些外族的人,把夏启关进了监狱,然后向天下的人宣布:“大禹本来是要把王位传给我的,但是被夏启抢走了,现在我要把王位夺回来。”但是,支持夏启的人很多,他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出了监狱,他带领各部落的军队,打败了伯益的人,并杀了伯益。
夏启为了庆祝胜利,举行了很大的宴会,公开宣布自己继承父亲的位置,成为夏朝的国君。从此,父亲死了儿子继承王位的家天下制度开始了。
11.少康复仇
少康是夏朝君王太康的孙子。太康临终前,把王位传给弟弟仲康,仲康死后,传位给相。相后来被一个叫寒浞的人杀掉了,他的妻子逃回了娘家,并生下了少康。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刚刚懂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被人杀掉,丢失王位的经历,嘱咐他以后一定要报仇,重新振兴夏朝。少康15岁时,寒浞派人来抓少康母子,他们母子只好从小路逃跑。他们逃到了有虞氏部落,这里的首领过去是夏朝的大臣,听说少康是相的儿子,就偷偷地收留了少康母子,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让他做了厨官(一种掌管食物的官职),还给了他500个奴隶。但是,少康一直没有忘记报仇的事情,他积极联系各个忠于夏朝的部落,还联系寒浞内部仍然忠于夏朝的大臣。后来,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少康带着军队杀死了寒浞及其儿子,夺回了天下,重新恢复了夏朝的统治,他也成为了夏朝的君王。在少康的治理下,夏朝的百姓生活得很幸福。
12.暴君夏桀
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力大无穷,凭着两只手就能把铁钩拉直。他仗着自己力气大,经常伤害百姓。他不停地压迫百姓建造宫殿,百姓非常痛苦,却没有办法。
夏桀重用奸臣,不喜欢忠臣。有个名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教夏桀如何享乐,如何残害百姓,得到了夏桀的信任。在夏桀即位后的第37年,一位大臣向他推荐了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这个人用尧、舜的例子劝说夏桀,希望他能体谅百姓的痛苦,用心治理天下。夏桀听不进去,这个人只好离去。到了晚年,夏桀变得更不像话了,他居然让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整日在池内游玩,一个月没有上朝。他手下的忠臣都劝他:“老百姓现在对您很不满,如果您不改正错误,国家就会灭亡了。”夏桀听了很生气,他说:“天上有太阳,就像我有百姓一样,只有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太阳会灭亡吗?不会,所以,我的国家也永远不会灭亡。”就这样,夏桀身边的大臣们渐渐离开了他。
就在夏桀整日游玩的时候,一个叫商的部落开始兴盛,这个部落由宽厚的成汤管理。成汤看见夏桀十分腐败,据决心消灭夏朝,拯救百姓。成汤是个很善良的人,如果别的部落发生灾难,成汤就主动帮助他们,大家觉得成汤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与夏桀的暴力太不一样了,一时间,有40多个部落都归顺了成汤。
成汤觉得是时候消灭夏朝了,于是,带领军队去讨伐夏桀。夏桀没想到会有人来攻打自己,只好临时召集了一些人应战。成汤的手下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打仗时都非常勇敢,没多久,夏桀的手下就被打败了。据说,夏桀被成汤关在了南巢,再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夏桀觉得自己这样活着和死了没有区别,就从南巢山上跳了下去,夏朝就这样灭亡了。成汤把大禹铸造的九鼎搬到宫中,成为了新的君王,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商朝。
13.厨子宰相伊尹
成汤能够灭掉夏朝,有一个人的功劳很大,他就是伊尹。伊尹的本名叫“挈”,因为他生于伊水边,“尹”是商代的官职,所以又被称为“伊尹”。
据说,伊尹的母亲住在伊水边。她怀孕之后,有一天夜里,忽然梦到了天神。天神告诉她说“如果看到臼(古代舂米的器具)中冒出水来,就赶紧向东走。但是不要回头看。”伊尹的母亲感到很奇怪,第二天早晨起床来看,发现臼中真的冒出水来。于是,伊尹的母亲就按照天神的指引,向东走去。走了一段路,忍不住好奇地回头看了一眼。结果她原先居住的村落一下子就被水淹没了。她非常懊悔,就在原地化成了一棵空心的桑树。
这时,莘氏部落的一个女子正好路过这里,她看见桑树中间有个大大的树洞,树洞里有一个婴儿,她就把婴儿抱出来,把他送给了国君。国君见这个孩子生得可爱,来历又很不寻常,就决定留下他,交给了自己的厨师去抚养。
伊尹长大后,不仅做出的饭菜很好吃,而且很聪明。后来,有莘氏嫁女儿的时候,就把伊尹作为陪嫁奴隶,陪嫁到了成汤家里。伊尹到了成汤家后,负责给成汤做饭。他经常利用上菜的机会,给成汤分析天下的形势,并献出消灭夏朝的办法。后来,他得到成汤的信任,并被任命为“尹”,相当于宰相的地位,他帮助成汤消灭了夏朝。商朝建立以后,伊尹还帮助成汤制定了各种制度,商朝渐渐地富裕起来。据说,伊尹活了100多岁。
14.盘庚搬迁都城
成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在以后的300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5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所以经常搬迁。
盘庚是商朝的第20个君王,他很能干。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他决心再一次搬迁都城。可是,大多数的有钱人贪图享受,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有钱人还煽动百姓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搬迁都城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有钱人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还反对我。但是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搬迁都城,他打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百姓,渡过黄河,搬迁到了一个叫“殷”的地方。可是,很多老百姓到了新地方都不适应,他们吵着要回老家,以前那些反对搬迁的有钱人也趁机捣乱。盘庚用强硬的态度警告这些有钱人不要捣乱,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过了几年,局面才好了起来。盘庚在那里整顿了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以后的200多年里,商朝一直没有再搬迁过都城。所以,商朝又被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15.武丁三年不说话
武丁是商朝的第22任君主。他继位以后,三年没有说话,那么,他为什么不说话呢?3年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呢?
原来,古代有一个规定:君王死后,新继位的儿子要守三年丧才能继承王位。在这三年里,新王不上朝,要居住在守丧的房屋内,脸上要露出哀伤的表情,不能笑,更不能唱歌跳舞,要一心想着父王的恩情,做个孝子。武丁在守丧期间,为了做一个孝子,干脆一句话也不说。
其实,武丁三年不说话,还有一个原因,他是在考虑如何治理国家的策略。他想:“既然自古就有三年守丧、不理朝政的规定,我何不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想一想治国的事情呢!”他不讲任何话,悄悄地观察各种人,思考三年后,怎样能使天下的诸侯都顺服自己,怎样让自己的国家繁荣,大大小小的事他差不多都想到了。而且,一个君王三年不说话,一定会在天下产生一种悬念,成为全国百姓关心的事情。一旦说话了,就会造成轰动效应,他说的每一句话大家也都会非常重视。
三年后,武丁第一次商朝,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先帝成汤给我托了一个梦,说他要派一位有能力的人来帮助我。”说完,他走下台阶,一边走一边说:“我在梦里还跟那个人见了面的,他高鼻梁,大脸盘,来来来,让我好好看看,他在不在你们中间?”就这样,武丁把满朝的大臣都看了一遍,也没有找出他梦中的那个人来。武丁说:“把画师叫来!”武丁给画师描述那个人的模样,画好后,就派人去找这个人。
武丁手下的人找了好几个月,终于在一群挖河道的奴隶中间找到了这个人,他就是傅说。此后,傅说就做商朝的宰相,他帮助武丁振兴了商朝,成为了历史上很有名的丞相。
16.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原名叫“姜尚”,是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消灭商朝的功臣。他在没有得到周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里是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周文王的注意,自己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姜太公经常在河边钓鱼。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系上有香味的鱼饵,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姜太公的鱼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一天,有个打柴的人来到溪边,看见姜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头,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姜太公举了举鱼竿,说:“你懂什么,我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钓到君王!”
姜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周文王的耳朵里。周文王派了一名士兵叫姜太公来。但姜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周文王听了士兵的禀报后,又派一名官员去请他。可是,姜太公依然不搭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周文王这才明白,这个钓鱼的人肯定是个有能力的人,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周文王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很多礼物,前往河边请姜太公。姜太公见周文王诚心诚意地来请自己,便答应帮助他。后来,姜太公帮助周文王治理国家,还帮助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周武王给他封了官,赏了地,姜太公终于实现了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愿望。
17.武王伐纣
商朝的最后一个君王是纣王,他和夏桀一样,只知道自己享福,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在自己的都城朝歌造了一个鹿台,把搜刮得来的金银珍宝都藏在里面;他还造了一个很大的仓库,把剥削来的粮食堆积在里面;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挂得像树林一样。他还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镇压人民,凡是有背叛他或者反对他的人,他就把人捉起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
就在纣王实施暴行的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周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正在积极策划如何消灭商朝。他记住了父亲周文王的话,重用了姜太公等人,使自己的势力增强。他还不断地派人调查商朝的情况,当他知道商朝的百姓连话都不敢说了,就觉得消灭商朝的时候到了。于是,他趁商朝的军队主力在遥远的东方作战,国内的军事力量很弱的时候,联合各个部落,率领300辆兵车,几万士兵,进军到距离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举行了一次大会,把纣王罪状一一列举出来,鼓励士兵同纣王决战。
纣王知道周武王前来和自己决战,他就将大批奴隶召集在一起,准备应战,谁知道,奴隶们早就恨透了纣王,他们不但没有帮助纣王,反而在帮助周武王的军队攻入朝歌。到了这个地步,纣王只好逃回公众。想到周武王的军队马上就要攻入,他不想成为囚犯。于是,他穿上了最好的衣服,浑身带着珠宝,登上了鹿台,然后用火烧死了自己。等周武王的军队赶到时,纣王已经死了。周武王砍下了纣王的头,高高地挂在城门上,商朝从此灭亡了。周武王成为新的君王,并建立了新的朝代——周朝。
18.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的儿子继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是个很无能的君王,他不用心治理国家,却到处寻找美女。大臣越叔带劝他用心治理国家,周幽王非常生气,就免去了越叔带的官职。这件事引起了另一位大臣褒响的不满,褒响也去劝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进牢房。褒响在牢房度过了3年,他的儿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才被周幽王释放。
周幽王一见褒姒,就喜欢的不得了。但褒姒却老皱着眉头,从没笑过。周幽王想尽法子逗她乐,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后来,一个奸臣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侵犯我们的都城,先王就在翻山一带建造了20多座烽火台。万一敌人打进来,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来,让邻近的诸侯瞧见,好出兵来救。现在,天下太平了,烽火台早没用了。不如,我们把烽火点着,让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就会笑的。您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周幽王眯着眼睛,拍手称好。
烽火一点起来,半夜里满天全是火光。邻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赶紧带着兵马跑到京城。但没想到一个敌人也没看见,也不像打仗的样子,只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其实没有敌人,我只是和你们开个玩笑,你们可以回去了!”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当,十分愤怒,各自带兵回去了。
褒姒看见这么多兵马忙来忙去,于是笑了,周幽王非常高兴。不久后,西戎真的打到都城来了,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诸侯们上过一次当,一位这回又是周幽王在开玩笑,就全都不理他。烽火点着,却没有一个救兵来,都城里的兵马本来就不多,只有一个将领出去抵挡了一阵。可是这个将领的人马太少,最后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周幽王最终被西戎的军队杀了,褒姒也被他们掳走了。这时,诸侯们才知道西戎人真的打来了,他们赶紧出兵,把西戎人打出了都城。可是周幽王已经死了,诸侯们没有办法,只好让原来的太子宜臼为王,也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继位后,觉得这里太容易被西戎人侵犯了,天天提心吊胆,于是,他在公元前770年把都城搬迁到洛邑,历史上成这一时期为“东周”。
19.鲍叔牙推荐管仲做相国
东周的前半期,各国的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200多年,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是“战国时代”。
春秋初期,齐国很强大。那时候,齐桓公在位,他经常去请教一个叫管仲的人。管仲治理国家的本事很大,齐桓公任命他为相国以后,齐国一天比一天强大。可是以前管仲却是齐桓公的死敌,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得不归功于一个叫鲍叔牙的人了。
最开始,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齐襄公很残暴,所以,他的两个兄弟都逃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两个兄弟是两个母亲生的,一个叫公子纠,逃到了鲁国姥姥家;一个叫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逃到了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的姥姥家。公子纠的师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在当公子纠、公子小白的师傅以前,合伙做过买卖,还一块儿打过仗。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人杀死了。第二年春天,齐国的大臣就派人去接公子纠回去做国君。管仲怕公子小白抢在前头,就带着几十辆兵车赶紧往齐国走。走到一半时,听人说公子小白已经跑在前面了。管仲就使劲地追,追了很远才追上。管仲看见公子小白坐在车里,就偷偷地拿起弓箭,对准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过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子里。管仲一看,公子小白死了,就急忙带着人马逃跑。他想公子小白已经被射死,齐国国君的位置肯定就是公子的了。
谁知道公子小白并没有死,只是咬破舌头,弄得满口的鲜血装死。鲍叔牙护着公子小白从近路赶到齐国,成为了国君。齐桓公任命鲍叔牙做相国,鲍叔牙推辞不做,说管仲才可以当这个官。齐桓公说:“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还叫我用他吗?”鲍叔牙说:“那时候,管仲是公子纠的师傅,当然得帮着公子纠了。管仲的本领比我强10倍,您要是用他,他准能帮您治理好天下。”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立即让管仲当了为相国。
管仲当了相国以后,发挥了他的政治才能,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增强。几年后,齐桓公就称霸四方,成了春秋第一霸。鲍叔牙一心为齐国着想,甘愿做管仲的手下,历史上把鲍叔牙推荐管仲做相国的事情传为美谈。
20.曹刿长勺智退齐兵
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著名的军事家。他帮助鲁庄公打退了强大的齐国军队,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不顾管仲的劝阻,派鲍叔牙带领军队进攻鲁国。在这之前,齐国和鲁国曾经打过几次仗,鲁国都被打败了。所以,一听说齐国的军队又要来了,鲁庄公和大臣们都非常害怕。这时,一个叫曹刿的人求见鲁庄公,他说自己有能打败齐军的办法。鲁庄公听后,立刻召见了他。
曹刿见到鲁庄公后,把自己的办法说了一遍,还提出自己要和鲁庄公一起去打仗。鲁庄公很高兴,就答应了曹刿的要求。
齐、鲁两军在长勺开始了战争。齐国的主将鲍叔牙没有把鲁国放在眼里,他下令击鼓进军,齐军呐喊着就向鲁军冲来。鲁庄公看到这种情况,也要击鼓迎战。曹刿连忙阻止,并要鲁庄公告诉鲁军不能乱动和喧哗。鲁军只好站着不动,严守阵地,齐军不得不退了回去。鲍叔牙又下令第二次、第三次击鼓进攻,但鲁军依然站着不动,齐军只好一次又一次地退了回去。这时,曹刿告诉鲁庄公击鼓作战。随着鼓声的响起,鲁军像猛虎一样冲了过去,齐军被杀得七零八落,开始逃跑。
鲁庄公看见齐军逃跑,就想让鲁军去追。曹刿说:“不要着急。”他仔细察看了齐军逃走的车辙,又登上战车看了看齐军的旗帜,才让鲁庄公下令去追齐军。于是,鲁军一路追杀,把齐军赶出了鲁国的土地。
后来,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我们要等到齐军第三次击鼓时才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没有了。但我们这边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庄公又问:“为什么齐军逃走了,你不让马上追赶呢?”曹刿说:“齐国人很狡猾,我怕他们有埋伏。因此我才观察齐军,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旗帜也东倒西歪的,所以才敢让士兵们追赶。”鲁庄公听后十分佩服,说:“你是真正的军事家啊!”马上让曹刿当了鲁国的大夫。
21.被饿死的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他在管仲、鲍叔牙等人的帮助下,开创了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局面。但是,他却是被饿死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管仲临死前,对齐桓公说:“你要把厨子易牙赶出宫中。”易牙是谁?他原来是一个普通的厨子,他通过一锅带有保健作用的“五味鸡汤”治好了齐桓公爱妃的病,从而得到了齐桓公的宠爱。为了进一步得到齐桓公的信任,他竟然把自己的亲生儿子煮了献给齐桓公。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后,便问管仲:“易牙把儿子都煮了给我吃,这么忠心的大臣,怎能赶出宫中呢?”管仲说:“他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敢杀,这么狠心的男人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齐桓公觉得管仲说得有道理,就听从了管仲的建议,将易牙赶出了王宫。
自从将易牙赶出王宫后,齐桓公吃别的御厨做的饭菜一点味道也没有。过了两年,齐桓公再也忍不住了,就把易牙召回宫,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不久后,齐桓公得了重病。易牙和几个奸臣就以齐桓公要养病为借口,派人守住宫门,禁止任何人出入宫廷,连齐桓公的嫔妃、儿子都不能进去。过了几天,易牙为了饿死齐桓公,又在齐桓公卧室的四周建起了一道高墙,只留个小洞观察齐桓公的动静。没过多久,可怜的齐桓公就被活活饿死了。
22.愚蠢的宋襄公
仁义就是宽厚正直,很讲道理,这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过了头,就会对自己造成伤害。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就是因为太仁义而死,这是为什么呢?
自从齐桓公死后,就没有霸主了,宋襄公就很想当霸主,希望自己能像齐桓公那样成就一番事业。于是,他邀请了各国的国君来宋国商量这件事情。
各国的国君到了宋国以后,楚国的楚成王说自己也想当霸主,宋襄公当然不同意,两个人吵了起来。楚成王早有准备,他带来的一些勇士把宋襄公抓了起来,带到了楚国。后来,楚成王做了霸主以后,才把宋襄公放回宋国。
宋襄公没有当上霸主,就对楚国怀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国兵强马壮,他也没什么办法出气。他听说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庄王为霸主,就想打弱小的郑国。郑国的君王听说这件事情后,马上向楚庄王求救。于是,楚国出兵攻打宋国。
当时,宋军在泓水的南岸,楚军在泓水的北岸。宋国的大臣目夷对宋襄公说:“楚国的兵马到了这儿,是因为咱们去打郑国。如果我们不打郑国了,楚国就不会打我们了。”宋襄公说:“怕什么!楚国就算很强大,可是仁义不足。咱们尽管兵力不足,可是仁义有余呀。兵力怎么能抵得住仁义呢!”他还做了一面大旗,上面绣着“仁义”两个大字。但是楚军不但没给“仁义”大旗吓跑,反而从泓水那边打过来了。
目夷看着楚国人忙着过河,就对宋襄公说:“楚军正在渡河,咱们趁着他们渡到一半时打过去,一定能够打胜仗。”宋襄公说:“不行,敌人正在过河的时候就打过去,我们还能算得上是讲仁义的军队吗?”目夷看楚军已经上了岸,乱哄哄地正排着队伍,又对宋襄公说:“趁他们还没排好队伍,咱们赶紧打过去,还能够打个胜仗。要是再不动手,咱们就要挨打啦!”宋襄公骂他说:“呸!你这个不讲仁义的家伙!别人家队伍还没排好,怎么可以打呢!”楚国的兵马排好了队伍,就向宋军冲了过来,宋军大败。宋襄公受了很重的伤,没过多久就死了。
23.鱼肚藏剑夺王位
春秋时期,有个诸侯国叫“吴国”。吴王寿梦有4个儿子,都很有才干,他最喜欢小儿子季札,便想让季札来继承王位。可是,兄弟四人的关系很好,季札怎样也不肯答应父亲的要求。寿梦只好立下遗嘱,死后王位先传给老大,老大传给老二,老二传给老三,老三传给老四,总之,王位必须先传给兄弟,不可以传给儿子。
寿梦死后,老大继承了王位。不久后,老大、老二相继在战争中死去,王位只得由老三来继承了。老三当了几年君王后,得了重病,临死时,要季札继承王位,季札一直都不想做君王,就跑到深山去隐居起来了。这样,根据当时的继承法,王位就该由老大的儿子光继承了。
光还没来得及登基,老三的儿子僚就串通一些大臣抢走了王位。光十分气愤,一心想把王位夺回来,可是找不到下手的机会,便找了自己的助手伍子胥商量。伍子胥找来一个叫“专诸”的人,3个人一起商量了对策。专诸问光:“僚喜欢什么?”光说:“他喜欢吃鱼。”于是,专诸想到了一个办法。
一天,光对僚说:“我请来一位专烧大鱼的名厨师,明天请您一同品尝这厨师烧的鱼怎样?”僚很高兴地答应了。第二天,僚带上几十名士兵到光家里吃饭,僚十分谨慎,对每个上菜的人都搜身。等到专诸献鱼的时候,士兵们也对他搜查了一遍,才让他上前献鱼。可是他们哪里知道,专诸身上确实没有武器,他把一把锋利的匕首藏在了鱼肚里。僚闻到鲜美的鱼味后,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他把身子向前探了一下,就在这时,专诸从鱼肚里将匕首拿了出来,向僚的胸口刺去,僚没有防备,一连被专诸刺了很多刀,死了。光趁机带着事先藏在自己屋子中的士兵把僚的士兵杀死了。接着,光带着士兵,直奔王宫,杀死了僚的一批大臣,占领了王宫。在士兵们的拥护下,光夺回了王位,当上了君王。
24.老子与《道德经》老子,原名叫“李耳”,楚国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传说,他的母亲怀了81年的身孕,才从腋下将他生出,因为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写的《道德经》是一本非常有名的书,他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书呢?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
函谷关,是古代著名的一个关口。当时,驻守在这里的将军叫“尹喜”。一天,老子经过这个地方,尹喜非常高兴,因为他在20年前曾经向老子请教过不少问题。他对老子说:“您既然来了,就在这儿安心多住上几天吧。”于是,老子就在这里待了几天。
几天后,老子决定走了,尹喜不想让他走,但是老子态度非常坚决。尹喜问:“不知您执意要走,都有哪些事要做?”老子认真地说:“我要到秦国去讲学,还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过隐居生活。”尹喜说:“您说的这些事情都不是急着要办的,而且如果您就这么走了,不留下点什么东西实在是可惜了。您应该让后人了解您的思想,您就在这里写本书吧,把您的主张和想法留给后人。”老子觉得尹喜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答应了。
从那以后,老子每天坐在窗底下写书。一段时间以后,81章奇文写成了,这部书就是著名的《道德经》。
25.孔子周游列国
孔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很聪明,也很爱学习,而且孔子非常高,据说他的身高有两米。
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鲁定公重用孔子,给他封了官。孔子在做官期间,在司法、教育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后来,他因为与鲁国的一些大臣意见不合,就在50多岁时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阶段。
孔子周游列国用了10多年的时间,先后到了卫、陈、曹、宋、郑、蔡6个诸侯国,但始终没有找到让他满意的君主。最后,他回到鲁国,专心教书。孔子教书很厉害,他的弟子有3000多人,其中,有70多人成为各国的高官。
孔子晚年和弟子一起整理了很多古代的书籍,他修改过的书籍对后世的读书人影响很大。虽然孔子整理了很多书籍,他也很会写文章,但他一生都没有写过一本关于自己的书。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根据他平时的言行和思想编成了一本书——《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书中的语言很简洁,但含义很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现代人视为真理。
26.勾践卧薪尝胆
勾践是大禹的子孙,也是越国的国君。勾践继位后不久,吴王阖闾出兵攻打越国。结果,吴国战败,阖闾也身受重伤,在回国的路上就死了,阖闾的儿子夫差当了皇帝。
夫差当了两年的皇帝后,为了替父报仇,他决定出兵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练了这么长时间,一定很厉害,咱们最好不要跟他们作战。”勾践不同意,出兵与吴国的军队作战,越军果然大败。勾践带了5000多个残兵败将逃到了会稽,被吴军包围了。
勾践跟范蠡说:“我真后悔没有听你的话,现在该怎么办?”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于是,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但夫差不同意。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的一番劝说,夫差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住在阖闾的坟旁边的一间石屋里,让勾践给自己喂马。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要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害怕眼前自己时间一长就没了志气,就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做褥子,这就是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来历。经过多年的准备,越国越来越强大了,终于打败了吴国。
27.孙膑智斗庞涓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和庞涓是同学,他们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
有一年,魏王招天下有能力的人到魏国做官,庞涓决定下山去做官。孙膑觉得自己还不成熟,想跟着师傅再多学一点东西,就表示先不下山。临别时,庞涓向孙膑保证:“如果我能当上官,我一定向魏王推荐你,我们一起做一番事业。”
庞涓见到魏王后,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王听了挺高兴,就让庞涓当了大将军。庞涓高兴了好一阵子,又突然烦恼起来。原来,按照当初的诺言,他应该把孙膑推荐给魏王,但他怕孙膑会超过自己。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
庞涓派人把孙膑请到魏国,然后,他很热情地招待了孙膑。一天,屋外传来一阵吵闹声,孙膑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被闯进屋子的兵士绑起来,一个士兵说:“你犯有私通齐国之罪,魏王下令要砍掉你的双脚。”说完,那些士兵就砍掉了孙膑的双脚,把他关了起来。
原来,庞涓在魏王面前说坏话,才使孙膑失去了双脚。庞涓认为,失去双脚的孙膑就不能和自己较量了。后来,孙膑知道是庞涓害了他,非常生气,他想自己要逃出去,才能报仇。
不久,孙膑就“疯”了,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庞涓听说了这些以后,不相信孙膑会疯,就让人把他扔到猪圈去,又偷偷派人观察。孙膑披头散发地倒在猪圈里,弄得满身是猪粪,还把粪塞到嘴里大嚼起来。庞涓认为孙膑是真疯了,从此看管逐渐松懈下来,孙膑找了机会逃了出去。
孙膑逃到了齐国,得到了齐王的重用。后来,齐国和魏国打仗,孙膑用计使庞涓大败。庞涓逃跑后,孙膑又让人在一棵大树上,用墨写上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然后在附近安排射箭手,说:“只要看见树下有火把,就一齐放箭!”
不一会儿,庞涓就跑到了那棵大树前,他隐约见到树身有字迹。天很黑,庞涓就点亮火把,想看看树上是什么字。看清之后,他大声叫道:“我中计了!”这时,躲在周围的射箭手开始射箭,庞涓浑身上下像刺猬一样,“扑通”栽倒在地,死了。
28.苏秦游说六国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纵横家,他们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也最特殊的政治外交家。苏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苏秦为了能成就一番事业,念书十分刻苦。有时候念书念困了,他就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然后接着念下去。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还拿一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吊住自己的头发,如果他脑袋一往桌子倒,那根绳子就把他揪住。他背熟了姜太公的兵法,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究了各国君王的心理。
一年多以后,苏秦到燕国见燕文公,对他说:“燕国没受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挡住秦国。可是赵国要来打燕国,早上发兵,下午就能到。您不跟近邻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给挺远的秦国,这种做法很不好。要是您用我的计策,先和赵国交好,然后再去联络其他诸侯国一同抵抗秦国,燕国才能安稳。”燕文公很赞成苏秦的办法,就给他准备了礼物和马车,请他去和赵国联络。
苏秦到了赵国,对赵王讲明道理,赵王很高兴,就让苏秦做了相国,让他去说服各国的君王。苏秦又去了韩国、魏国、齐国、楚国,分别说服了这些诸侯国的君王,让他们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秦完成使命后,回到了赵国。
29.田单的“火牛阵”
田单是战国时期齐国很有名的一个军事家。他善于学习,对兵法很有研究,他在齐国和燕国的战争中,用了一个很奇特的方法战胜了燕国的军队,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当时,燕国有一个叫乐毅的将军,非常厉害,他率领士兵在几个月内就攻下了齐国70多城,齐国处于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
在齐燕之战中,田单只是齐国的一个小官,但他一直在观察这场战争的发展。后来,他想出了一个打败燕国的办法。田单挑选了一千多头牛,把它们打扮起来。牛身上披着一块被子,上面画着大红大绿、奇奇怪怪的图案。牛角上捆着两把尖刀,尾巴上系着一捆浸透了油的芦苇。
一天半夜,田单下令凿开十几处城墙,把牛队赶到城外,在牛尾巴上点上了火。牛尾巴一烧着,一千多头牛就朝着燕军兵营方向猛冲过去。齐军拿着大刀长矛,紧跟着牛队,冲杀上去。这时,城里的老百姓也来到城头,拿着铜壶、铜盆,狠命地敲打起来。呐喊声、鼓声、铜器声,把燕军吵醒了。燕军睁开眼睛,只见一片火光,成百上千脑袋上长着刀的“怪兽”,已经冲过来了,许多燕军吓得腿都软了,结果打了败仗。整个齐国都轰动起来了,那些被燕军占领的地方的百姓们也纷纷起兵,杀了燕军。在田单的带领下,不到几个月工夫,齐国就收回了被燕国占领的70多座城,齐国得救了,田单也被百姓称为英雄。
30.蔺相如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美玉——和氏璧,就想得到它。于是,他派使者去见赵惠文王,愿意拿出15座城来换这块美玉。
赵惠文王跟大臣们商量:“我想答应秦国,又怕上当,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需要派个使者上秦国去交涉,可是派谁去呢?”有个大臣向赵惠文王推荐了一个叫“蔺相如”的人。赵惠文王把蔺相如找来,蔺相如说:“要是大王没有可派的人,那我就去一趟。”于是,赵惠文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将和氏璧拿给秦昭襄王看。秦昭襄王接过来,看了又看,很高兴,还把和氏璧递给左右后宫的美人儿传着看。蔺相如看秦昭襄王没有提起交换城的事,他就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玉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就把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后退了几步,靠着朝堂上的大柱子,气冲冲地对秦昭襄王说:“大王派使者到我国说愿拿出十五座城来换它,可是我看大王根本就没有交换的诚意。现在和氏璧在我的手里,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玉在这根柱子上一同碰碎!”说完,蔺相如就要往柱子上撞。
秦昭襄王连忙向他赔不是,叫大臣拿上地图来,指着说:“从这到那,一共15座城,全给赵国。”蔺相如说:“赵王斋戒了五天,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送玉璧的仪式。您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玉璧的仪式。”秦昭襄王答应了。
蔺相如怕秦昭襄王耍花招,他回到客栈后,马上叫手下人扮成买卖人,把和氏璧偷偷地从送回赵国。5天后,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参加受璧仪式。蔺相如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到欺骗,就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后很生气,但又一想:“就是把蔺相如扔到大鼎里煮了,我也得不到和氏璧了,这样还会有损我和赵国的关系,不如放了他,还显得我大度。”于是,秦昭襄王就让蔺相如回赵国了。赵惠文王很满意蔺相如的表现,就让他做了官。
31.屈原投江
端午节是小学生们很喜欢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可以划龙船,带五彩线,吃美味的粽子。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一个投江而死的著名诗人,他是谁呢?为什么要投江呢?
战国时期,经过长时间的斗争,形成了七个诸侯国并存的局面,其中,秦国和楚国是实力最强的。楚国有一个大夫叫“屈原”,他经常劝楚顷襄王联合齐国共同抵抗秦国,可是楚顷襄王不听他的话,反而一味地迁就秦国。一些奸臣看屈原不顺眼,他们联合起来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被放逐后,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的委屈没处去说。他在汨罗江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屈原也是个诗人,他在流放的过程中,经常写诗,《离骚》这首有名的诗歌,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十几年过去了,楚国的大难终于临头了。公元前278年,秦国攻打楚国,攻下了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得放声大哭。这时,他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他知道楚国已经没有希望了,可又不愿意眼看楚国被毁,自己的土地落在敌人手里,他要和楚国同存亡。于是,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他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以身殉国了。
渔民和附近的庄稼人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已经找不到他了。百姓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这一天,就把竹筒里的米饭撒在水里。后来,人们听说他们投到江中的米饭被蛟龙吃掉了,他们怕屈原饿着,就划着龙船赶走了蛟龙,还用树叶把米饭包起来,并用五彩线绑住再投入江中。这些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一种风俗。
32.荆轲刺秦王
战国时期,秦王嬴政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偷偷地逃回燕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联络诸侯共同抵抗秦国,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四处寻找能刺秦王的人。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
公元前227年,荆轲离开燕国,前往秦国刺杀秦王。离开前,太子丹给了他一把锋利的匕首,还派了一个叫“秦舞阳”的人帮助他。
秦王一直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一听荆轲把督亢的地图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在咸阳宫接见了他们。荆轲和秦舞阳向秦国的朝堂走去。秦舞阳一见秦国武士威严的样子,就害怕得发起抖来。秦王说:“使者怎么变了脸色?”荆轲对秦王说:“他是乡下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秦王对荆轲说:“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拿着地图,到了秦王面前。他把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事先藏在地图里的匕首就露出来了。秦王一见,惊得跳了起来。荆轲左手拉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胸口刺过去。秦王使劲地向后一转身,就把那只袖子挣断了,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里都没有武器。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武士是不准上殿的。秦王被荆轲追着跑,也忘记了招呼武士上殿。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挡,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拿匕首向秦王扔过去。秦王往右边一闪,没被打中。秦王看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了,就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这时候,秦王才想起招呼武士,武士赶上殿来,结束了荆轲的性命,秦舞阳也被武士们杀了。没过几天,秦王就派兵攻打燕国,太子丹被杀掉了,燕国也被秦国消灭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