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出身东汉的武将家庭,武艺出众。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冬天,很多羌胡人东汉入侵边境,董卓出征。第二年,董卓打败羌胡,他一下成为了东汉的名将,掌握了兵权。
兵权在握后,董卓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他不但招兵买马,而且也不把朝廷中的大臣放在眼里。时间一长,皇帝也察觉到他的野心,就下旨让他交出兵权,让他去担任并州刺史。董卓不但不交出兵权,也不去并州赴任。而是率领自己的人马住在河东郡,观看朝廷的反应。
不久后,董卓收到大将军何进的密令。何进是少帝的舅舅,代表外戚势力。汉灵帝死后,他与司隶校尉袁绍共同谋计诛杀宦官张让,要董卓进京帮忙。董卓立即召集人马,连日向京城赶去。可是,在他还没来得及赶到洛阳之前,何进就被张让等人杀死了。
董卓远远望见京城一片火海,就知道情况有变,他打听到少帝在北芒,就急忙率兵前往。少帝被董卓的大军吓得惊慌失措,泪流满面。董卓大摇大摆地走上前去参见少帝,并且向他询问事变经过。少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站立一旁的陈留王刘协主动上前向董卓讲述了整个事变的经过,叙述毫不含糊,条理清楚。当时,刘协只有9岁,比少帝还小5岁。董卓非常高兴,认为刘协比少帝强得多,于是便有了废少帝、拥立刘协的念头。董卓把少帝奉迎至皇宫后,开始干预东汉的中央政权。
不久后,董卓运用手中的兵权,强行排除了一些大臣的反对意见,废除少帝,立刘协为帝,也就是汉献帝。他还杀了少帝的母亲何太后,如愿以偿地将朝廷把握在自己手中。
59.王允巧设“美人计”
董卓掌握大权后,开始大肆屠杀百姓,京城一片混乱。各路人马纷纷起兵,声讨董卓。这时,董卓把汉献帝挟持到了长安,并且自称为太师,还在洛阳城里放了一把大火,把洛阳城烧了个精光。
大臣司徒王允对董卓的行为十分不满,他下决心一定要铲除这个奸贼,但苦无良策,因此整天坐立不安。王允府中的歌女貂蝉知道后,表示愿意为大人分忧。于是,王允和貂蝉利用董卓和他的干儿子吕布都是好色之徒的弱点,定下了一个“美人计”。
一天,王允请吕布到府中吃饭,席间让貂蝉陪酒。吕布一见到美若天仙的貂蝉,立刻就迷上了她,王允趁机提出把貂蝉许配给他做妻子,吕布非常高兴,连连称谢。
又过了几天,王允又请董卓喝酒,席间也让貂蝉献舞助兴。董卓一见到这位绝色美人,立刻两眼发直。王允见此情形,说:“如果太师喜欢的话,就请允许我把她献给您。”董卓非常高兴,连夜把貂蝉带了回去。
吕布一心等着迎娶貂蝉,但王允那边始终没有动静。吕布等不及了,就冲入王府。王允告诉吕布,他的“新娘”已经被董卓霸占了,气得吕布直跺脚。
一天,董卓上朝去了,吕布乘机与貂蝉在后花园约会。貂蝉在吕布面前一个劲的掉眼泪,说自己想和吕布在一起。吕布听后,更加恨董卓了。他抱着貂蝉,发誓一定要把她从董卓身边夺回。正在这时,董卓回来了,他一见吕布与貂蝉抱在一起,顿时怒火冲天,一把抓起身边的画戟,朝吕布刺去。吕布抬手一挡,才没被刺中。
吕布怒气冲冲地来到王府,大骂董卓,说:“他要不是我的义父,我早就杀了他。”王允说:“他姓董,你姓吕,本来就不是一家人,更何况他抢了你的妻子,还用兵器来杀你,哪里还有什么父子之情呢?”吕布点头道:“他不仁,我也不义。我一定要亲手杀了他!”接着,他和王允密谋如何杀董卓。
第二天,王允便派人假传圣旨,说皇帝病愈后要把皇位让给太师。董卓信以为真,带着人马回到京城长安。董卓乘车刚进宫门,埋伏的卫士就朝董卓刺去。董卓大叫吕布救命,吕布从车后闪出身来。董卓以为吕布前来救驾,却不料吕布用戟直刺他的喉头,送他上了西天。
60.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小名“阿瞒”,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他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他开始独自发展自身势力。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都城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就像乞丐一样。曹操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
曹操给汉献帝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果然得到了自己所期待的巨大回报。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实际上是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汉献帝刘协在许县虽然衣食无忧,却也无所事事,而且他还时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曹操不断地杀害大臣,不断地将军政大权握在自己手中。
曹操的专权行为,引起汉献帝和一些大臣的不满。汉献帝先是试图削弱曹操的权力,任命董承为车骑将军,准备除掉曹操,恢复皇权。他用鲜血写成了一封诏书,秘密地藏在衣带之中,赐给董承,让他杀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衣带诏”。但不幸的是,密谋泄露,曹操借此杀了一大批忠于献帝的臣子,朝廷上下都安排上了他的亲信。
汉献帝的伏皇后很害怕,就写信给她的父亲伏完,历数曹操罪恶,请伏完寻找机会,除掉曹操。但是,这封信被伏家的一个仆人偷偷地献给曹操。曹操大怒,进宫胁迫汉献帝废去伏皇后。汉献帝犹豫不决,曹操没有耐心,就让尚书令华歆起草废后的诏书,逼汉献帝盖印。
伏皇后得到诏书,正想搬出后宫,忽然听到外面人声嘈杂,原来是华歆带人来搜捕皇后。伏皇后吓得躲进宫中的夹墙里,被华歆发现。华歆揪住伏皇后的头发,将她拖到外殿。汉献帝看见伏皇后披头散发,赤着双脚,不禁大哭起来。华歆将伏皇后关进监狱,她最终忧郁而死。不久后,曹操立他的二女儿曹节为皇后,东汉名存实亡。
61.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很多手中有一定兵马的人都想称帝,袁绍就是其中一个,但他有一个很大的敌人,就是曹操。在北方,袁绍和曹操各霸一方,袁绍占据了黄河以北地区,曹操抢占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袁绍拥有数十万兵马,实力强大,曹操则只有几万兵马。袁绍认识到曹操是他称帝的主要障碍,便南下讨伐曹军。袁绍的军队渡过黄河,包围了白马。
曹操采纳了谋士荀攸声东击西的计策,先派一支人马到达黄河渡口延津,假装要渡河。袁绍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派兵阻截。曹操乘机突袭白马,打败了袁绍剩余的军队,一举解除了白马之围。
袁绍知道后,非常生气,他又派大将文丑率兵渡河追击曹操。曹操命令众将士解下马鞍,放开战马,把武器散乱地丢弃在敌军必经之路上。不久,文丑的追兵赶到,看见曹军丢弃的马匹、武器后,纷纷下马抢夺。曹操见此情形,一声令下,埋伏着的骑兵一齐冲出,文丑被杀死。
袁绍虽然初战失利,但他依然企图依靠兵力上的优势与曹军作战。曹军主动退守到了官渡,两军在这里对峙。转眼过了几个月,曹军的粮食快没了,曹操想退兵,但被手下的谋士劝阻了。没多久,袁绍派大将淳于琼押运来一万多车军粮,囤积在离袁军大营四十里的乌巢。袁绍的谋士许攸建议趁曹军兵乏粮缺、士气低落之际派兵偷袭。袁绍不但不听许攸的话,反而把许攸责骂了一顿。许攸很生气,便投奔了曹操。
许攸见了曹操以后,说:“袁绍现有粮草、军械一万多车,全都囤积在乌巢。你可派一支精锐军队,连夜偷袭,放火烧粮。我保证不出三天,袁军自败。”曹操立刻选出精锐骑兵,打着袁军的旗号,连夜从小路出发,到达乌巢,放起大火烧粮仓,淳于琼也被杀死。袁军四下逃跑,袁绍与儿子也从渡河逃走。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从那以后,袁绍的兵力大大削弱,这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62.孙氏兄弟占据江东
在曹操和袁绍在北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南方的一股势力逐渐强大起来,这就是占据了江东的孙策、孙权两兄弟,孙权就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兄弟俩的父亲孙坚原来是袁绍的弟弟袁术的部下,父亲死后,孙策便投奔了袁术。袁术虽然很欣赏孙策,但他对孙策存有戒心,一直没有加以重用。后来,孙策的舅舅吴景在江东丹阳当太守,被扬州刺史刘繇逼走。孙策就要去江东去帮舅舅打刘繇,袁术跟刘繇也有矛盾,就拨了一千人马给孙策。
孙策带着这班人马向南走,一路上不断地招兵买马。到达历阳时,队伍已经壮大到了五六千人。同时,孙策小时候的好朋友——周瑜也带着人马前来会合。孙策很善于打仗,再加上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得到百姓的支持。因此,他们很快就渡过了江,不但打败了刘繇的人马,夺回丹阳,还攻下了吴郡和会稽郡。这样,江东六个郡的大片土地,都被孙策占领了。
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孙策就与袁术断绝了关系,打算继续向北前进。但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原来,孙策攻下吴郡的时候,杀了那里的太守许贡。许贡手下的门客跟孙策结下了仇。有一次,趁孙策上山打猎的时候,他们埋伏在树林里,放了一支暗箭,孙策中箭,身受重伤。孙策的伤一天比一天严重,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就找来了长史张昭,将弟弟孙权托付给他。又把象征权力的印信交给了孙权,叮嘱孙权要保住江东。说完,孙策离开了人世。
当时的孙权还不满20岁,他看见哥哥去世,非常伤心,倒在床前哭个没完。张昭劝住了他,叫他立刻换上官服,骑着马到军营里去巡视一遍,同时又赶快派人通知驻扎在巴丘的周瑜。周瑜连夜带兵回到吴中,和张昭一起辅佐孙权。
那时候,江东六郡虽然都被孙策占了,但是还有不少偏僻的地方,不服从他们的指挥。幸亏张昭、周瑜二人一心一意辅佐孙权,才把局面稳定下来。平定了内乱以后,孙权树立起了自己的威望,同时,他大力招揽人才,使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发展。
63.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据说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东汉末年,刘备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他也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刘备能够成为蜀国的皇帝,有一个人的功劳很大,他就是刘备的军师诸葛亮。那么,刘备是怎样得到诸葛亮的呢?
刘备到了荆州以后,住在亲戚刘表家。刘表也有一定的势力,他给了刘备一些人马,让他待在新野。刘备不甘心寄人篱下,他想有更大的发展。于是,他四处寻访能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的贤才。后来,他得知有个叫诸葛亮的人很厉害,他就带上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
第一次去,诸葛亮故意躲开他们,他们扑了个空。第二次,正好是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张飞不想去了,但刘备却非常坚定,没想到赶到后,却被告知诸葛亮和朋友一起出门去了。一连两次没见到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不乐意了,刘备就耐心地劝导他们俩。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第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这回诸葛亮倒是在家,但是正在睡觉。刘备没有叫醒诸葛亮,而是静静地站在门口,耐心等着诸葛亮醒来。刘备这一站足足站了两个时辰,张飞大叫道:“这个诸葛亮也太傲慢了,竟敢让主公等这么长时间,我去放把火烧了屋子,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阻,才把张飞拦住。
刘备站得双膝发软,浑身无力时,诸葛亮才醒来,将刘备迎进屋中。一见面,刘备就说:“如今汉室衰败,奸臣当道,我决心复兴汉室,但是我没有那么大能力,因此特地来请先生指教。”刘备三顾茅庐所显示出的诚意,令诸葛亮非常感动,于是,他诚恳地帮助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接着,诸葛亮让书童拿出一张挂图,说:“这是我绘制的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可为您成就大业。”刘备从心底佩服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大业。诸葛亮也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帮助他。
刘备拜诸葛亮为军师,从此,诸葛亮一心一意帮助刘备,使刘备的势力一天天壮大起来,最终成为三国时三分天下的一方霸主。
64.火烧赤壁
曹操统一北方后,继续派兵南下。驻守在樊城的刘备听说曹操南下,急忙撤退,曹操亲自率兵追赶,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只好退到夏口,曹操依然紧追不舍,形势非常危急。
诸葛亮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共同抵抗曹军。刘备采纳了这个建议,并派诸葛亮去见孙权。孙权也很害怕曹操的大军(以下简称曹军),也有联合刘备抗曹的想法,但是孙刘两军加起来兵力也不过三五万,他担心自己不是号称八十万人马的曹军的对手,因此一直拿不定主意。
诸葛亮一见到孙权,就说明了自己的来意,经过一番劝导,孙权同意了和刘备一起抵抗曹军,还任命周瑜为大都督,与刘备的水军会合。
孙刘两军和曹军先在赤壁相遇,曹军在长江北岸,孙刘两军在长江南岸。曹军的北方兵很怕水,船一晃就晕船呕吐,曹操一直为此事发愁。后来,他采纳了谋士的建议,把战船用铁环连在一起,船就稳定多了,不但人可以在上面走路,还可以骑马。
孙权手下的大将黄盖向周瑜建议:“曹操把船都连在一起,很难解开,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弱点,用火攻对付曹军。”周瑜很赞同这个方法,两个人还商量好,让黄盖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曹操,表示要脱离东吴,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将领害怕他,对黄盖的假投降,一点也没怀疑。
黄盖叫士兵准备好10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装着枯枝,浇足了油,外面裹着布,插着旗帜。另外又准备一批轻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准备在大船起火时转移。当时正是十一月,天气突然回暖,刮起了东风。当天晚上,黄盖就带领一批士兵分别乘10条大船,后面跟随着一批船只,像曹操的军营驶去。
曹军听说东吴的大将来投降,都挤到船头看热闹。就在东吴船队快到曹军的军营时,前面的10条大船突然同时起火。火借着东风,点燃了曹军的船。一眨眼的工夫,曹军的船就成了一片火海,曹军有的被烧死,有的掉到水里淹死了。曹操带着仅剩的几个士兵逃跑了。赤壁一战之后,曹操、孙权、刘备各占一方,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65.曹冲巧称大象重量
大象是小学生们都喜欢的一种动物,它的体型很大,现在人们可以用秤称出它的重量,但是古代时候并没有那么大的秤,一个几岁的小男孩却称出了它的重量,他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有一次,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的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这只大象又高又大,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一个说:“只有造一杆大秤来称。”另一个说:“这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大家说:“你这个办法真是笨极了。为了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都行不通。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父亲,我有个办法,可以称大象。”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有什么办法?”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就吩咐手下的人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大臣们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大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大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曹冲说:“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曹操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从那以后,曹操更加喜欢曹冲了。
66.神医华佗
华佗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被誉为“神医”。他救过很多病人,但是却没能救了自己,这是怎么回事呢?
华佗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医书,他认真钻研《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学名著,不管什么难治的病,他都能治好。他研制出一种能麻醉全身的药物——麻沸散,能减轻病人手术中的痛苦。
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和姿态,创造了一套名为“五禽戏”的体操,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据说,他的弟子坚持做“五禽戏”,到了90多岁时还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健壮。
曹操早年得了头风病,年纪一大,病就越来越厉害。曹操听说华佗的医术非常高明,就派人把华佗请来。华佗给曹操仔细检查之后,用银针在曹操胸椎部的穴位上扎了几针,疼痛就止住了。曹操非常高兴,就要把华佗留在身边,专门为自己治病。
华佗妻子儿女,远在故乡,常有思家之念,他又浪迹江湖惯了,是个云游散淡之人,所以多次请求曹操放他回归故里:曹操心中不喜,华佗也犯了拗脾气,对曹操的颐指气使面上常带违拗之色,曹操越加恨他。
一日,曹操头风病犯了,叫华佗来医,华佗说曹操脑中有瘤子,须开刀取出,方能痊愈。曹操冷笑说,“把脑袋砍开,哪里还能活命?我知你心里恨我,想趁机要了我的命!”说罢,命将华佗关入大牢。有个谋士劝曹操道:“华佗医术高明,他的生死关系到天下许多人的生命,请您放了他吧。”但是曹操根本听不进任何意见,他下令处死华佗。
华佗在临死前,把一部写好的医书《青囊经》交给狱卒保管,但狱卒生怕受牵连,不敢接受。华佗只好向狱卒借了火种,将医书投入火中烧掉了。赤壁大战之后,曹操最宠爱的小儿子曹冲患了重病死了,曹操这才后悔自己杀了华佗。
67.关羽败走麦城
关羽是刘备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他很善于打仗,被后人称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派关羽攻打樊城,恰好这时水暴涨,关羽利用大水淹没了曹操的大将于禁的七支大军,乘胜包围了曹操大军占据的樊城。
曹操为了解樊城之围,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主意。他写信给孙权,劝说孙权乘现在荆州后防空虚,攻取被刘备夺去的荆州。这样,当关羽听说荆州被夺,就会去荆州,樊城之围就会解除。
孙权采纳了曹操的建议,派陆逊攻取荆州。陆逊故意派人送信给关羽,对他水淹于禁大军大大称赞了一番,表达了自己对他的万分仰慕之情。关羽看信后,对陆逊放松了警惕,陆续把防守荆州的人马调到了樊城。孙权趁机占领了荆州,还派吕蒙劝说江陵、公安的守军投降,那些将领原本对关羽就有意见,经不起三劝两劝,就投靠了东吴。
关羽得知荆州、江陵等长江要塞相继失守,非常震惊,他马上率兵从樊城南撤。孙权的军队非常厉害,打得关羽的军队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麦城。孙权率兵赶到,派诸葛瑾劝说关羽投降。关羽假装投降,在城头上竖起白旗,暗地里带了十几个骑兵弃城往西而逃。
孙权知道之后,派兵阻断了关羽必经之路,埋伏在草丛中,用绊马索绊倒关羽等人,活捉了关羽。孙权亲自出马,再次劝关羽投降,然而关羽怒目圆睁,破口大骂:“我怎会和你这样的人共事。要杀就杀,不要说那么多废话!”孙权怕留下后患,就杀了关羽。
关羽被害的消息传到刘备耳中,刘备昏倒在地,醒来后不吃不喝,整天痛哭不止。关羽的坐骑赤兔马则日日哀鸣,也不吃不喝,没几天就死了。
68.蔡文姬归汉
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但他在北方的威望很高,连南匈奴的单于都特地去拜见他。和南匈奴的关系变好后,曹操就想起了他一位已经死去的朋友蔡邕有一个女儿还留在南匈奴,想把她接回来。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名士,他的女儿名叫蔡文姬,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她父亲死后,关中地区发生战乱,匈奴兵也趁火打劫。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们抢走。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就把她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从那以后,她就成了左贤王的夫人。
曹操想到这件事后,就派使者带着礼物到南匈奴,把她接回来。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国土,当然十分愿意,但是要她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悲伤,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她写下了著名诗歌《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回到中原后,在一次闲谈中,曹操问她:“听说你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蔡文姬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给我四千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散失得一卷都没留下来。”曹操感到很失望,蔡文姬马上说道:“不过我还能背出400多篇。”曹操听后马上说道:“我想派10个人到你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蔡文姬说:“用不着。只要您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写下来。”后来,蔡文姬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写了下来,送给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满意。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也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69.曹植七步成诗
曹操死后,他的大儿子长子曹丕继承王位。曹丕害怕几个弟弟与自己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吊。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也想除掉他。
一天,曹丕召见曹植。曹丕说:“我和你按情理说是兄弟,按礼仪说是君臣。过去父王在世的时候,你常以文章在人前夸耀自己,我怀疑你是用别人代笔而作。现在限你在七步之中作诗一首,你如果能作出来,就免你一死;你如果作不出来,我就治你的罪。”曹植听了,说:“请出题目吧!”
曹丕看见殿上挂着一幅水墨画,画有两只牛在大墙之下顶架,一头牛坠井而死。于是,他就指着这幅画说:“就以这幅画为题吧,诗中不许有‘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的字样。”说完,只见曹植在殿上走了七步,脱口吟出了一首诗。曹丕和众人听后都很惊讶。
曹丕又说:“七步成诗,我感觉还是慢,我说出一个题目,你要马上作一首诗,否则我就治你的罪。”曹植说:“出题吧。”曹丕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这个为题,但不许有‘兄弟’二字。”曹植不假思索地吟出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以后流下了眼泪,于是,饶了曹植的性命,贬他为安乡侯。
70.诸葛亮病逝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卓越的军事家,很多战争都打得很漂亮,连他的对手都很佩服他。但是他也有失败的时候。
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十万大军攻打魏国。他派使者到东吴,约孙权同时发起攻势,使魏国两面受敌。诸葛亮的大军驻扎在五丈原。魏明帝派大将司马懿率领魏军渡过渭水,和蜀军对峙。
孙权接到诸葛亮的信后,马上出兵进攻魏国。魏明帝很厉害,他一面亲自率领大军到南面抵挡东吴的进攻;一面通知司马懿在五丈原坚守不战。
东吴兵败后,诸葛亮就想跟魏军决战,但是司马懿始终稳守军营,诸葛亮几次三番地挑战都没有用,双方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就想办法激怒司马懿,他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服饰,意思就是司马懿像个女人一样胆小。
司马懿知道这是诸葛亮的激将法,并不发火,依然坚守军营。诸葛亮由于过度辛劳,在军营里病倒了,没过几天,就在军营里去世了。
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嘱咐,蜀军将领没有把他去世的消息透露出去。他们把尸体裹着放在车里,布置各路人马有秩序地撤退。司马懿立刻带领魏军追赶上去,刚过五丈原,忽然蜀军的旗帜转了方向,一阵战鼓响,兵士们转身杀了过来。司马懿大吃一惊,赶快拨转马头,下命令撤退。蜀军将领等魏军离得远了,不慌不忙地把全部人马安全撤出五丈原。
后来,司马懿亲自到蜀军原来扎营的地方,观察了诸葛亮布置的阵势,赞叹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诸葛亮统一中原的愿望虽没有实现,但他的智慧一直被后代的人赞扬。
71.司马懿装病夺权
诸葛亮死后几年里,蜀汉对魏国只采取守势。魏国的势力强大起来了,但是它的内部却发生了动乱。
魏国的大将司马懿先后在曹操和魏文帝曹丕手下,担任了重要职位。到了魏明帝继位后,司马懿已经是魏国的元老。由于他长期带兵打仗,魏国的兵权大部分落在他手里。后来,魏明帝临死前,让司马懿和皇族大臣曹爽一起帮助太子曹芳治理天下。
魏明帝死后,曹芳继承王位,就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后来,曹爽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曹爽大权在手,就开始过起荒唐的生活。
司马懿表面不说,暗中自有打算,他称自己有病,不上朝了。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就派人打听司马懿是真病还是假病。司马懿很聪明地应付了,曹爽就以为司马懿真病了。
公元249年,魏少帝到城外去扫墓,曹爽和他的亲信大臣全去了。因为司马懿“病”得厉害,就没有人请他去。
等曹爽的人一出皇城,司马懿就带着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曹爽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司马懿派人去劝曹爽投降,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过了几天,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部处死。这样,魏国的政权名义上是曹氏的,实际上已经转到司马氏手里。过了几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接过曹家的玉玺,做了皇帝,建立了西晋。
72.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是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是一个庸碌无能的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全靠诸葛亮辅佐他。诸葛亮死后,有蒋琬、费祎、姜维一些文武大臣辅佐他。到蒋琬、费祎死去后,宦官黄皓得了势,蜀汉的政治越来越糟,逐渐走向灭亡。
蜀汉灭亡后,随同刘禅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郃正和刘通两个人。到洛阳以后,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郃正和刘通参加。宴会中间,司马昭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郃正和刘通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直掉眼泪。只有刘禅看得很起劲,就像在自己的宫里一样。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郃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回到刘禅的府里,郃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司马昭。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刘禅点点头。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把郃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还装出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
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心里明白了一大半,笑着说:“这话好像是郃正说的啊!”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郃正教我的。”司马昭忍不住笑了,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后来,人们就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73.白痴皇帝司马衷
司马衷就是晋惠帝,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为什么说他白痴呢?
司马衷从小就不聪明,脑子里装不进东西,老师们都对他束手无策。偏偏司马衷又是王位的继承人,这使晋武帝很烦恼。晋武帝觉得儿子总有一天要继承王位的,于是,就叫他处理一些公事,实质上是想试探一下他的能力。
司马衷很傻,但他的妻子贾妃却是个狡猾的女人。看到皇帝送来的公文,她知道丈夫根本没有能力处理,就请来宫里的老师,拟写了一份卷子,再叫司马衷抄写了一遍。文章写得不是很高深,但很通顺。这样,就与太子平时的言行对得上了。晋武帝见了公文后很满意,觉得自己的儿子虽然不聪敏,但还能将就,心里就宽松了不少。
晋武帝一死,司马衷继承王位,他的妻子在幕后掌起了大权。司马衷整天四处玩乐。有一年,农村遇灾,粮食颗粒无收,饿死了无数老百姓。公文报到京城,大臣们聚在一起商量办法。晋惠帝听到后,对他们说:“真奇怪,人怎么会活活饿死呢?”大臣们回答:“农村闹灾,没有粮食吃。”晋惠帝想了想说:“既然没有粮食,就叫他们烧点肉粥吃,这样不就饿不死了吗?”大臣们听了哭笑不得,心里暗暗说:“真是个白痴皇帝。”
司马衷在位17年,发生了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这致使西晋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74.八王之祸乱天下
晋武帝认为魏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给皇族子弟权力,使皇室孤立了。所以,他当上皇帝以后,封了27个同姓王。每个王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文武官员。他以为这样一来,有许多亲属子弟支持皇室,司马氏的统治就可以稳固了,却不知道这一来,反而种下了祸根。
司马衷做了皇帝以后,他的妻子贾后一直掌握政权。贾后掌权后,胡作非为,名声坏透了。太子司马遹不是贾后生的,贾后怕太子长大了自己的地位保不住,就千方百计想除掉太子。
有一次,贾后事先叫人用太子的口气写了一封信,内容是逼晋惠帝退位。贾后把太子请来喝酒,把他灌得烂醉,趁太子昏昏沉沉的时候,骗他把那封信抄了一遍。第二天,贾后召集大臣,把太子写的信交给大家传看,宣布太子谋反。大臣们一看果然是太子的亲笔,都不敢说话,贾后就把太子废了。
朝廷大臣对贾后本来就不满,现在看见她废掉太子,都在背地里议论纷纷。掌握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想起兵反对贾后,但他又怕让太子掌了权,也不好对付。于是,他就在外面散播谣言,说大臣正在秘密打算扶植太子复位。贾后听到这个谣传很害怕,就派人毒死了太子。司马伦抓住了把柄,就派齐王司马冏带兵进宫逮捕贾后,把她杀了。
司马伦掌握了政权后,野心更大了,他当了相国还不满足。过了一年,他干脆把晋惠帝软禁起来,自己当起皇帝来。他把自己的同党,不论文官武将,或是侍从、兵士,都封了大大小小的官职。那时候,当官的戴的官帽上面都用貂的尾巴做装饰。司马伦封的官实在太多太滥了,官库里收藏的貂尾不够用,只好找些狗尾巴来凑数。所以,民间就编了歌谣来讽刺他,叫“貂不足,狗尾续”。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表示续作不佳。
各地的诸侯王听说司马伦做了皇帝,都想夺这个宝座。这样,在他们之间就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参加这场混战的一共有八个诸侯王,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到了公元306年,八王中的七个都死了,留下的一个是东海王司马越,他毒死了晋惠帝,另立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当皇帝,就是晋怀帝。
75.祖逖闻鸡起舞
西晋末期,危机四伏,西晋王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北方的匈奴人也乘机不断南下骚扰,企图夺取中原。在这异族入侵、山河破碎的时候,仍然有许多有民族气节的晋朝将领坚守北方领土,英勇抗击匈奴人,祖逖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员。
祖逖心胸十分开阔,而且很有志向。他看见百姓受苦受难,就立下了赶走匈奴、保卫国家的宏大志愿。祖逖有个好朋友名叫刘琨,他们两个常常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
一天,祖逖和刘琨像往常一样躺在床上交谈,一谈到匈奴人在北方横行霸道,两个人都很气愤。这一夜,两人一直谈到半夜三更才睡去。忽然,三声鸡叫把祖逖从梦中惊醒,他想起了昨天和刘琨的豪言壮语,再也睡不着了。他想保家卫国一定要有过硬的本领,趁现在自己年轻力壮,更要抓紧时间练习,不妨就在鸡叫后起来练习本领。想到这儿,他推醒了刘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刘琨非常赞成。两人下了床,摘下挂在墙上的剑和刀,来到院子中。
祖逖和刘琨,一个手持长剑,一个挥舞大刀,认真对练起来。就这样,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鸡一叫,祖逖和刘琨就起床练武,“闻鸡起舞”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祖逖和刘琨通过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武艺越来越强,本领越来越大,终于,他们都成为了有名的将军。
76.司马睿建立东晋
公元316年,匈奴人刘聪率兵攻下长安,晋愍帝司马邺被抓,西晋宣告灭亡。西晋虽然灭亡了,但一些西晋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他们在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西晋的统治。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西晋旧臣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这就是晋元帝。
司马睿在西晋皇族中的地位和名望并不高,他之所以能够称帝,完全是靠他的谋士王导和其堂兄王敦的帮助。司马睿登基那天,王导和文武官员都进宫来朝见。司马睿看到王导要给自己行大礼,赶忙从座位上站起,走下殿来一把拉住王导,要他一起到座位上接受百官朝拜。这个意外的举动,使王导和大臣们都很吃惊。因为在封建时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没有大臣与皇上同座的道理。
王导急忙推辞:“这怎么行。只有太阳高高在上,万物才能得到它的照耀。如果太阳跟一般的生物在一起,生物还能得到它的照耀吗?”王导的这一番话,让司马睿十分高兴,他也就不再勉强,接受了大臣们的朝拜。
司马睿登基以后,为了感谢王导、王敦兄弟对自己的帮助,对他们特别尊重。他封王导为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王家的子弟亲信大都当了官。当时,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说,东晋的江山是王氏与司马氏共同拥有的。
77.王羲之写字换鹅
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大都当了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但在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从小喜欢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王羲之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非常喜爱一个叫会稽的地方。一次,王羲之和朋友们在会稽的兰亭举行宴会。最后,王羲之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王羲之有一个特殊的爱好——爱鹅。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
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就跑去看。当他走近道士的屋旁,河里正好有一群鹅在悠闲地游荡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很招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自己。道士笑着说:“既然你这样喜爱,就用不着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你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你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高兴地带那群鹅回家了。
78.淝水之战
东晋末年,中国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等政权。
前秦的皇帝苻坚一心想灭掉东晋,统一天下。太元八年(383年),苻坚兵分三路南征:东路由苻融带领,率领鲜卑族投降的将领慕容垂等人;西路有羌族投降的将领姚苌率兵;苻坚带领几十万大军有长安出发南下。
苻融首先攻破寿阳,又进攻洛涧,晋军被围困起来,情况十分危急。苻坚到了寿阳,认为晋军已经不堪一击了,就派了一个使者到晋军大营去劝降。那个派出的使者是几年前在襄阳抵抗过秦军、后来被抓的朱序。
朱序被抓以后,虽然在苻坚手下做事,但是心里还是向着东晋。朱序对晋军的将领谢石、谢玄说:“这次苻坚带了上百万人马,如果人马一集中,晋军就没法抵挡了。现在趁他们人马还没到齐的时候,你们赶快发起进攻,就可以击溃他们了。”
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人对洛涧的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被打败。谢石、谢玄带领大军到了淝水东岸,和秦军隔岸相对。
没过多久,谢玄派人给苻坚送去一封信,说:“你们带了大军深入晋国的阵地,现在却在淝水边摆下阵势,按兵不动,这难道是想打仗的吗?如果你们能把阵地稍稍往后撤一点,腾出一块地方,让我军渡过淝水,双方就在战场上比一比输赢。这才算有胆量呢!”
苻坚看后,马上召集让秦军将领让出一块阵地。谢石、谢玄得迅速整好人马,准备渡河进攻。约定渡河的时刻到来了,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他们本来想撤出一个阵地就回过头来总攻,没料到许多秦兵一听到后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来了。
这时候,朱序在秦军阵后叫喊起来:“秦兵败了!秦兵败了!”后面的兵士不知道前面的情况,只看到前面的秦军往后奔跑,也转过身跟着边叫嚷,边逃跑。一群乱兵冲来,把苻融的战马冲倒了,晋兵从后面赶上来把他杀了。苻坚骑上一匹快马逃走。这场大战被称为“淝水之战”。
苻坚逃到洛阳后,慕容垂和姚苌背叛了他,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后燕和后秦,苻坚也被姚苌杀了。
79.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轻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很瞧不起这种人,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手下的一个人拦住他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皇上面前说你的坏话。”
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离开了只当了80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除了诗之外,他还给写了不少优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在这篇作品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空想社会,在那里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后世人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为“桃花源”。
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63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80.范缜反对迷信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江南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史称“南朝”;北方也出现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政权,史称“北朝”。南北朝期间出现了很多名人,范缜就是其中之一。
南北朝时期,佛教渐渐盛行起来。南朝齐国的宰相——萧子良就是一个过度信佛的人。萧子良在郊外有个房子,他常常在那里招待名士文人,喝酒谈天。有时候,也请来一些和尚,到他那里讲解佛教的道理。这些和尚宣传人死了以后,灵魂是不会死的。还说一个人的富贵或者贫贱,都是前世的因果报应,穷人受苦受罪,都是命里注定,没法抗拒的。
当时,有一个大胆的读书人名叫范缜,揭露这一说法是一种迷信,要大家别信那一套。萧子良听到范缜竟敢跟他唱对台戏,十分恼火,就把范缜找来。
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你说,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富贵,有的人生下来就贫贱呢?”范缜说:“打个比方,人生好比树上的花瓣。花经风一吹,花瓣随风飘落。有的掠过窗帘,落在座位上面;有的吹到篱笆外,落在茅坑里。落在座位上就像您;落在茅坑里的,就像我。富贵、贫贱,就是这么一回事,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呢?”萧子良无话可说。
范缜从萧子良那里回来,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神灭论》。范缜在文章写道:人死以后灵魂是不存在的,什么因果报应,都是骗人的话。这篇文章一出来,萧子良的一些亲信都认为应该教训范缜一下。萧子良就找了一批高僧来跟范缜辩论,那些高僧却说不过范缜。
萧子良怕范缜的影响太大,会动摇大家对佛教的信仰。隔了几天,他派了一个亲信去劝说范缜:“宰相是十分赏识有才能的人的。像您这样有才干的人,要做个中书郎,还不容易!何苦一定要去发这样违背潮流的议论呢。我真替您可惜。我看您还是把那篇背时文章收回了吧。”范缜哈哈大笑,说:“我如果放弃自己的观点去求官,要做更大的官也不难,何止您说的中书郎呢!”萧子良拿范缜没有办法,也只好由他去了。
81.梁武帝做和尚
南朝的齐国只经历了齐高帝、齐武帝两代,就发生内乱。雍州刺史萧衍起兵造反,公元502年,萧衍灭了南齐,建立梁朝,这就是梁武帝。
梁武帝是个佛教徒,对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做过很大的贡献。他下令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到寺院去烧香拜佛。
到了老年,梁武帝决定舍弃皇位,出家到同泰寺去做和尚。皇帝出家了,朝廷大事由谁说了算?大臣们急得团团转,梁武帝才做了4天和尚,大臣们就把他接了回来,要他继续主持朝政。
梁武帝回宫后,想想不对:“普通百姓出家后,要还俗还得拿一笔钱向寺院赎身,我是堂堂一国之君,还俗怎么能不出钱呢!”于是,梁武帝再次到同泰寺出家。这次大臣们又来请他回宫,他说什么也不答应了。有个大臣忽然灵机一动,说道:“皇上既然‘舍身’为僧,我们就要为他‘赎身’,才能请他回宫啊!”大臣们觉得这话有道理,就化了一些钱,去同泰寺为梁武帝“赎身”,梁武帝因此还俗了。
过了不久,梁武帝第三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而且,他为了表示自己信佛的诚心,不但“舍”了自己的身子,还把宫内的人以及全国的土地都“舍”了。梁武帝“舍”得多,为他“赎身”的钱也要花得更多。大臣们花了一个月,凑足了钱,又把他赎了回来。过了一年,梁武帝第四次到同泰寺出家,大臣们只得又花一笔钱为他“赎身”。
梁武帝前后四次出家当和尚,大臣们为了给他“赎身”,把国库的钱都折腾光了。而梁武帝一心只想当和尚,不管国家大事,朝政混乱,后来,他被造反的人囚禁在台城,活活饿死。
82.疯子皇帝高洋
高洋是南北朝时北齐的第一任皇帝。东魏武定七年(549年)8月,高洋起兵造反。第二年,高洋逼孝静帝让位,自己做了皇帝,就是齐文宣帝,这时的高洋年仅20岁。
高洋刚做皇帝时,天下被他治理得很好。但六七年以后,高洋开始整日喝酒,喝醉后喜欢杀人。他最喜欢的是拿锯锯活人和生煮活人,所以,他在金銮殿上摆了一口锅和一个大锯,喝醉了就要找人来杀。后来,由于宫里被杀的人太多了,大臣们就让死囚装扮成禁卫军,起名叫“供御囚”,让高洋随时有人可杀。这些人只要3个月不死,就可以无罪释放。
高洋信佛,有次他去金凤台受佛戒,突然想放生。于是他找了一批人,给他们插上席子做的翅膀,让他们从高台上跳下去,说这才叫放生。
高洋在位的最后一年,有一天和一个叫“元韶”的人聊天,他问元韶:“汉武帝为什么能复兴汉朝?”元韶说:“这是因为刘氏的子孙没有被杀干净。”高洋一听,光着脚从席上跑下来,握住元韶的手激动地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啊。”于是,他马上下令杀光了孝静帝的后人。这次大概杀了700多人,尸体全部扔入水中。没过多久,高洋就因为饮酒过度而死。
83.口吃皇帝演讲
公元576年10月,北周经过充分的准备,开始攻打北齐。12月,晋阳失守,北齐皇帝高玮退守邺城。
为了守住邺城,高玮开始重赏招募士兵,可是士兵们应征之后,高玮一分钱也没给他们。士兵们这才知道受骗了,都大骂高玮不讲信用。一位大臣看见士兵情绪低落,就建议高玮将宫中的珠宝赏赐给士兵,高玮不同意。大臣们没有办法,就提出让高玮亲自给士兵做战前动员。这次,高玮痛快地答应了,一位大臣帮他写好了演讲稿,并告诉高玮,演讲时一定要有感情,才能打动士兵。
大臣们把士兵集合起来,请高玮演讲。当高玮来到士兵面前时,原来早就背得很熟的演讲稿,此时竟忘得一干二净,一个字也记不起来了。他本来就有口吃,又想不起来词,嘴巴张了几张,士兵们等来的却是几声干咳。大臣们心中替他着急,却无法帮忙。下边的士兵以为皇帝此时可能心情过于激动,才讲不出话来。
谁知就在这时,高玮竟然狂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东倒西歪。这一来,逗得随从百官,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结果,一场本来很严肃的战前动员大会,竟变成了一场闹剧。台下众将士一见,非常气愤地说:“现在兵临城下,连皇帝自己都还如此儿戏,我们何必为他卖命呢?”接着,士兵们纷纷散去。高玮见北齐快要不行了,就急忙将皇位让给了当时只有8岁的儿子高恒,自己称太上皇。
公元577年1月,北周攻克邺城,高玮和高恒一起逃往青州;3月,被他们的宠臣高阿那肱抓住,送去北周,做了投降的见面礼。同年10月,高纬及幼主高恒一并被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