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陈友谅以后,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大军北伐。过了两个月,徐达的军队取得胜利,占领了山东。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位称皇帝,国号叫“明”,他就是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同年7月,朱元璋的军队沿运河直达天津,占领通州。元顺帝带领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8月,朱元璋的军队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蒙古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使明朝的经济走向繁荣。
149.“神人”刘伯温
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对元朝的政治腐败不满意,常常写文章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把他请出来当谋士。由于他足智多谋,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刘伯温精通天文,他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预见往往比较准确。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通天文有关,百姓都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神人”。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朱元璋问刘伯温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他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朱元璋信了他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伯温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其实,刘伯温并不会求雨,但是因为他懂得天文,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所以就借这个机会劝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大雨。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要封刘伯温为丞相。他连忙推辞说:“选丞相好比挑栋梁。要挑个大木材,如果用小木头当梁柱,房屋就会倒的。”后来,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长的职,又想请刘伯温当丞相。他说:“我性子很急,容不得坏人,再说我年纪大了,也担当不了这样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才,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后来,刘伯温回到青田,过着隐居生活,但他仍然很关心朝廷的事情。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刘伯温问天象吉的凶。他说:“冬天刚下过大雪,接下来便是温暖的春天。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为宽和一点。”公元1375年,刘伯温病逝。
150.开国文臣宋濂
宋濂,著名的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与高启、刘伯温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只上过几年学。他12岁时,就帮着父亲放羊,整天和羊打交道。他虽然天天放羊,但是心里还想着读书。他把家里仅有的几本书读了又读,还到处借书读。他把借来的书,先抄一遍,然后把书还回去。抄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除了需要时间以外,还需要克服一些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例如冬天,天气很冷,墨汁都经常结冰,宋濂的手指有的时候冻得都不能弯曲,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后来,宋濂结束了放羊的日子,开始进学堂读书。
宋濂学习很勤奋,功课也很好。后来,学堂的教书先生因为生病不能教书,他就成为了教书先生。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从一个放羊娃成为一位大文学家。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宋濂经人推荐,被任命为江南儒学提举和太子经师。他学识渊博,朱元璋很器重他,他向朱元璋提出的治理国家的建议,大都被采用了。
宋濂晚年的时候准备辞官回乡,但是却出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宋濂的孙子被牵扯到一件案子当中,宋濂也受牵连被判处死刑,幸亏得到皇后的帮助,才捡回一条性命。于是,宋濂全家被放逐到四川,宋濂在途中得病,不久就病逝了。
151.明成祖夺权
明太祖60多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的继承权落到侄儿手里,心里不舒服。特别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对朱允炆更不服气。
公元1398年,明太祖死去,朱允炆即位,这就是明惠帝,历史上又叫“建文帝”。朱棣暗中练兵,准备谋反。朱棣知道公开造反,对自己不利,就找个起兵的理由,说要帮助建文帝除掉奸臣黄子澄、齐泰,历史上把这场内战叫做“靖难之变”。
朱棣本来就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他带兵南下,很快攻下了一些据点,许多州县的官员纷纷投降。建文帝害怕起来,撤了齐泰、黄子澄的职,想要朱棣退兵,但朱棣不答应。这场内战,差不多打了3年,到了公元1402年,朱棣带兵到应天城下。建文帝见形势紧急,一面要将士拼死守城,一面派人向朱棣求和,表示愿意割让土地,请求朱棣退兵,朱棣拒绝了。
过了几天,守卫京城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京城被朱棣的大军攻破。朱棣带兵进城,只见皇宫大火熊熊,正在燃烧。他赶快派兵把大火扑灭,已经烧死了不少人。他查问建文帝的下落,有人报告说,燕兵进城之前,建文帝下令放火烧宫殿,建文帝和皇后都跳到大火里自杀了。
不久之后,朱棣继承王位,他就是明成祖。到了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从那时候起,北京一直就是明朝的京城。
152.才子解缙
解缙是明代有名的大才子,他从小就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由于他知识渊博,回答皇帝的问题准确得体,受到皇帝的赏识,成为内阁大学士。他主持修订了著名的《永乐大典》。
朱棣当了皇帝以后,在立大儿子高炽与他偏爱的二儿子高煦谁为太子一事上左右为难,于是就征询解缙的意见。解缙主张立高炽为太子,朱棣听了他的建议,不久便立高炽为太子。
高煦没当上太子,十分生气,他将解缙视为自己的敌人。永乐五年(1407年),解缙见朱棣非常宠爱高煦,而高煦又常常不守规矩,做一些坏事,便劝朱棣对高煦严厉一点。但是,朱棣不但没有听他的话,反而认为他是挑拨自己与儿子的关系,因而疏远了他。高煦趁机诬陷解缙不守朝规,泄露宫中的机密。朱棣一怒之下,将解缙贬到广西,降为参议。4年之后,解缙入京,正好朱棣没在宫中,只有太子在,解缙就入宫见了太子一面。
这件事被高煦知道后,便在朱棣面前说解缙敢趁皇上不在京城时,私自去见太子,可能要谋反。朱棣非常生气,就将解缙抓到京城,关进牢房。高煦买通狱官,对解缙严刑拷打,逼他承认与太子高炽密谋造反,想以此陷害太子。解缙却只是自认罪状,一句话都不提及太子。就这样,解缙在狱中一待就是5年。
公元1415年冬天,高煦让狱卒用酒把解缙灌醉,将他扔到雪地里,活活冻死了。解缙死后,他的妻子儿女都被发配到了北方。
153.郑和远航下西洋
郑和,小名叫“三保”,最初在燕王宫里当太监。由于他聪明能干,得到明成祖的信任,郑和这个名字就是明成祖给他起的。
公元1405年6月,明成祖为了显示明朝的威望,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第一次出海,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郑和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国。西洋各国国王也都派了使者带着礼物跟着他一起回访。
明成祖看到出使西洋既提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跟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好处很多。所以,一次又一次派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的将近30年时间里,郑和出海7次,一共到过印度洋沿海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
明成祖死后,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不到一年也死了。继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个老臣掌权。大臣们认为郑和7次出使西洋,国家花费太大,到国外航行的事业就停了下来。
郑和的7次航行,表现了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说明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有很高的水平。通过郑和的出使,促进了中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那些国家里还流传着郑和的事迹。
154.于谦保卫北京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佩服文天祥,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长大以后,他做了几任地方官。
于谦为人很正直,他也因此得罪了大臣王振。王振指使别人诬告于谦,把于谦抓进牢房,判了死刑。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员和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的消息,成千上万的人联名向明英宗请愿,要求释放于谦。王振有些害怕了,只好释放了于谦,恢复了他的原职。后来,于谦被调到北京担任兵部侍郎。
在北京面临危险的时候,于谦担负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面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整顿内部,逮捕了一批奸细。敌军很快打到北京城下,于谦立刻召集将领商量对策。一位大将认为明军兵力弱,主张把军队撤进城里,然后把各道城门关闭起来防守,日子一久,也许敌军就会自动退兵。于谦说:“敌人这样嚣张。如果我们向他们示弱,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我们一定要主动出兵,教训他们一下。”他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京城外摆开阵势。
于谦在城外把各路人马布置好后,他亲自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在德胜门外,叫城里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闭起来,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并且下了一道军令:谁临阵脱逃,就砍谁的头。将士们被于谦勇敢坚定的精神感动了,下决心跟敌军拼死战斗,保卫北京。城外的百姓也配合于谦,跳上屋顶墙头,用砖瓦砸敌人。经过5天的激战,敌军死伤惨重,全部撤退。北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155.“青词宰相”严嵩
严嵩是明朝的宰相,他专权达20年之久。严嵩小时候,家庭并不富裕,但他非常聪明,据说,他8岁时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被人称为“神童”。
公元1505年,严嵩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担任编修工作。后来,他拜礼部尚书夏言为师,从此开始升官。
真正帮助严嵩升为大官的是一纸青词。当时的皇帝宠信道教,整日不理朝政,日夜祈求长生不老。他在向神仙祈福的时候,必须有一份奏章祝词,这份奏章祝词通常写在青藤纸上,所以被称为“青词”。大臣们都清楚,要想升职,讨好皇帝,就要写好青词。严嵩很擅长写青词。他写的青词不仅用词优美,而且能说出皇帝的心里话,所以皇帝非常欣赏他,经常升他的官,后来成为宰相,因此,有人称严嵩是“青词宰相”。
严嵩当了宰相以后,掌握了朝廷的大权。他把一些对自己有意见的大臣都除掉了,从此,明朝的历史进入了严嵩专政时期。后来,皇帝越来越不满意严嵩的行为。而且,由于年纪的增长,严嵩也写不出让皇帝满意的青词了,就渐渐被皇帝疏远了。1564年,有人告发严嵩说他要谋反,皇帝就下令逮捕了他。1562年,皇帝下令,撤掉严嵩的官职,抄了他的家。一无所有的严嵩只好住在乡下的破庙中,靠乞讨生活。
156.正直的海瑞
在严嵩掌权的日子里,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谁都让他和他的同党几分。可是在浙江淳安县里,有一个小小知县,却对严嵩的同党,一点不讲情面,他的名字叫海瑞。
海瑞20多岁时中了举人,不久后,当上了浙江淳安县的知县。过去,县里的官吏审理案件,大多是接受贿赂,胡乱定案的。海瑞到了淳安,认真审理积案。不管什么疑难案件,到了海瑞手里,都一件件调查得水落石出,从不冤枉好人,当地百姓都称他是“海青天”。
又一次,朝廷派出鄢懋卿到浙江视察,他是严嵩的干儿子。他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吏要是不给他一笔大钱,他是不肯放过的。海瑞听说鄢懋卿要到淳安,就给他送了一封信去,信里说:“我接到通知,要我简单地招待你就行。可是据我所知,你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大摆筵席,这就叫我们为了!要按通知办事,就怕招待不周:要是像别地方一样铺张,只怕违背你的意思。请问该怎么办?”鄢懋卿看过这封信,非常生气。但是他早听说海瑞是个正直的人,有点害怕,就绕过淳安,到别处去了。
后来,海瑞到了京城做官。那时候,明世宗已经有20多年没有上朝了,海瑞大胆地写一道奏章劝导明世宗。明世宗看了之后,又气又恨,把奏章扔在地上,对侍从说:“快把这个人抓起来,别让他跑了!”海瑞被抓了起来,直到明世宗死去,才被放了出来。
157.戚继光抗击倭寇
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
戚继光是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朝廷派他抗击倭寇。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他懂得士兵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的。他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的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士兵使用各种长短武器。经过他严格训练,军队的战斗力特别强,“戚家军”的名气就在远近传开了。
倭寇在哪里骚扰,戚家军就打到哪里,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最后,倭寇在陆地上待不住了,就逃到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轰击。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烧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
后来,倭寇又到福建沿海骚扰,朝廷又派戚继光出兵抗击。戚继光打听到敌人的军营在横屿岛,那里四面是水,地形险要。戚继光亲自调查了横屿岛的地形,知道那条水道既不宽,也不深。晚上潮落的时候,戚继光命令士兵每人随身带一捆干草,到了横屿对岸,把干草扔在水里。几千捆干草扔在一起,居然铺出了一条路来。戚家军兵士踏着干草铺成的路,进入倭寇的军营。经过一场激烈战斗,二千多个倭寇全部被消灭。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戚家军又连夜追击,一连攻下了倭寇60多个军营,取得了胜利。
一年后,倭寇又侵犯福建,攻下兴化。朝廷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名将一起大败倭寇,收复兴化。公元1565年,俞、戚两军再次配合,大败倭寇,入侵明朝几十年的倭寇被彻底赶走了。
158.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是明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祖父、父亲都当过医生。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集各种药草。时间一长,他能认得各种草木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为了研究医术,李时珍读了许多古代的医书。因为他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看病,那些贵族家里有很多书,李时珍就向王公贵族借书看。这样一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了。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现古代医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而且经过那么多年,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载过的药草,他就决心编写一本新的药书。他花了将近30年的时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他一共记录了1892种药物,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发展祖国的医药科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出版以后,一直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59.传教士利玛窦
利玛窦是意大利人,他曾在中国居住,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书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了传播天主教的教义外,还传播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利玛窦最初到肇庆传教的时候,当地的百姓对他有很大的敌对情绪。为了消除人们的偏见,他穿起了中国的衣服,由于他精通四书五经,尊重孔子和孟子,所以逐渐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同时,他还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新奇的事物来吸引百姓,以博得他们的好感。后来,他还到南京、南昌等地传教。
公元1601年,利玛窦来到北京,他在这里买下一座大房子,修建了礼拜堂。从此,天主教在北京站住了脚。
利玛窦在中国的20多年里,曾经多次绘制五大洲的地图,还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完成了100多部用中文写作的介绍西方宗教、天文、数学等的著作。从公元1591年开始,他花了4年时间,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成为把孔子和儒家思想介绍给西方的第一人。1610年5月,利玛窦病逝,明神宗下旨将他葬于北京阜成门外的一处墓园中。
160.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明朝末期,朝廷越来越腐败,边防也越来越松弛,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趁机扩大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它的领袖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从小就练习骑马射箭,有一身好武艺。他25岁时,建州女真部有个土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带着明朝的军队攻打古勒寨。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都在这场战争中被杀。 努尔哈赤痛哭了一场,决定找尼堪外兰报仇。
努尔哈赤带着手下的兵士,向土伦城进攻,杀了尼堪外兰,还征服了建州女真的一些部落。过了几年,他就统一了建州女真,这就引起女真族其他部的恐慌。当时的女真族,共有三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还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中有个叶赫部最强。公元1593年,叶赫部联合了女真、蒙古9个部落,结成联盟,合兵3万,分三路进攻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英勇善战,并善于用计,在他的指挥下,士兵们击败了敌军。又过了几年,基本统一了女真族各部。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把女真人编为八个旗。旗既是一个行政单位,又是军事组织。公元1616年,他在八旗贵族的拥护下,在赫图阿拉当了大汗,国号大金。为了跟过去的金朝区别,历史上把它称为“后金”。
161.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花了两年多时间扩大兵力。公元1618年,他决定起兵,进攻明朝。
明神宗派杨镐与后金作战。杨镐分兵四路,由四个总兵官率领,进攻赫图阿拉。中路左翼是山海关总兵杜松;中路右翼是辽东总兵李如柏;北路是开原总兵马林;南路是辽阳总兵刘铤。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全局。
杜松先攻占了萨尔浒,把一半兵力留在萨尔浒扎营,自己带了另一部精兵攻打后金的界藩城。经过侦察,努尔哈赤决定先对付杜松。他集中八旗的兵力,一口气攻下萨尔浒的明军大营,截断了杜松后路。接着,又到了界藩,打败杜松的部队,杀死杜松。北路的马林刚到离开萨尔浒40里的地方,就被努尔哈赤的军队打败了。
杨镐没想到两路人马都失败了,这才知道努尔哈赤的厉害,连忙传令另外两路军队停止战斗。中路右翼的辽东总兵李如柏本来就胆小,接到杨镐的命令后,急忙撤退。剩下的一路是南路军刘铤。杨镐发出命令的时候,刘铤的军队已经深入到后金军阵地。努尔哈赤知道刘铤打仗厉害,就用计杀死了他。
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有5天时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过了两年,努尔哈赤又率领八旗大军,接连攻占了沈阳和辽阳。公元1625年,努尔哈赤把后金的都城迁到沈阳,把沈阳称为“盛京”。
162.明熹宗贪玩误国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皇帝,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不想拯救国家的办法,而是对木匠活有浓厚的兴趣。他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被人称为“木匠皇帝”,他就是明熹宗。
明熹宗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他常常自己雕刻一些小人或是小动物,像活的一样。他派手下的人把这些东西拿到市场上去卖,总能卖到很高的价钱。他不仅雕刻一些小东西,他还想当一名出色的建筑师。凡事他看过一眼的房子、宫殿,都能照原样制作出来。他曾经仿照乾清宫的样子,制作了一个小的宫殿。他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喷泉。
明熹宗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总之,只要当时的木匠会做的一切东西,他都很精通,而且比大多数木匠做得更好。但是他的手艺再高,对治理国家也没有用,反而因此荒废了很多时间,让身边的一些奸臣趁机夺取了管理国家的大权,使明朝逐渐走向灭亡。
163.袁崇焕被害
公元1627年,明熹宗去世,明思宗继承皇位,也叫“崇祯帝”。崇祯帝重用了一员大将——袁崇焕。
袁崇焕非常善于打仗,他曾经宁远一战中,大败努尔哈赤的军队,努尔哈赤因此加重病情,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皇太极做了后金的大汗。
皇太极知道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决定改变进攻路线。公元1629年10月,皇太极率领军队,从龙井关、大安口绕到河北,进攻明朝的京城北京。袁崇焕赶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后金的军队拦住,但已经来不及了。一些奸臣趁机对崇祯帝说,这次后金的军队绕道进北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有阴谋。崇祯帝是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听了这些谣言,也有些怀疑。
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被后金的士兵抓去的太监从金营逃回,向崇祯帝密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原来,这个太监被关在后金的军营里。有天晚上,他听见两个士兵在外面说话。一个士兵说:“刚才我看到大汗和明朝的两个人谈话,那两人就是袁崇焕派来的,他已经跟大汗合作了,我们就要胜利了。”这个太监偷偷地逃了出来,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其实,这个情报完全是假的,两个后金士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设计好的。
崇祯帝下令袁崇焕马上进宫,也不听他的解释,就让锦衣卫把他抓了起来,关进大牢。一些奸臣又趁机诬陷他。到了第二年,崇祯帝下令把袁崇焕杀害。
164.徐霞客游神州
徐霞客,原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的书籍、图册。他的父亲死后,他决心亲自到名山大川去游历考察一番。
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谈起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别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他的母亲却听得津津有味。
徐霞客在旅途中,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他经过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书——《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不但是古代地理学上宝贵文献,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165.李自成举旗造反
公元1628年,陕西闹了一场大饥荒。老百姓没粮食吃,连草根都挖光了,只好吃山上的泥土。但是一些地方官员,照样逼老百姓交税,老百姓没法忍受下去,陕西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比较有名的起义将领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一开始在一个姓王的人领导的农民军中当一个头领。后来,这个人投降了明朝的军队,李自成不得不另找队伍。后来,他打听到高迎祥领导一支队伍起义,自称“闯王”,就决心投奔高迎祥。高迎祥听到李自成带兵来投奔,十分高兴,马上叫他担任一个队的将官,大家称他为“闯将”。
高迎祥和李自成带兵多次打败明朝军队,崇祯帝和一些大臣千方百计地想消灭他们。有一次,高迎祥带兵进攻西安,陕西的巡抚孙传庭在途中埋下伏兵拦击。高迎祥没有防备,不幸牺牲了。
起义军失去了主帅,心里十分沉痛。大家认为闯将李自成是高迎祥最信任的将领,加上他的武艺高强,打仗勇敢,就拥戴他接替高迎祥,做了闯王。从那以后,李闯王的名声就在远近传开了。
公元1638年,李自成从甘肃转移到陕西,准备打出潼关去。明朝的将领在潼关附近布置了三道埋伏线,故意让开通向潼关的大路,引诱李自成进入他们的包围圈,李自成中计了。 他和部将刘宗敏等17人奋力冲出包围圈,到了陕西东南的商洛山区,隐蔽起来。
166.崇祯皇帝自杀
在明朝军队放松了对李自成的搜捕后,李自成离开商洛,到了河南。这时的河南正发生一场大旱灾,成千上万的百姓到处流亡。河南的百姓听到李闯王来了的消息,纷纷前来投奔。
起义军的队伍壮大以后,李自成开始整顿部队,严肃纪律,还接受手下将士李岩的建议,提出“均田免赋”(“赋”就是税收)的口号。李岩派出一批起义兵士打扮成商人模样,混进官军占领的城里,逢人就宣传:“李闯王带的队伍是挺讲纪律的,不杀人也不抢东西。”人们对官军的杀人抢劫,早就恨透了。现在听说李闯王的队伍纪律严明,自然向着李闯王了。
李自成的起义军受到人民的支持,在杀死福王朱常洵之后,又在河南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破潼关,打死明朝督师、兵部尚书孙传庭,没多久就占领了西安。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率领100万起义将士,渡过黄河,分两路进攻北京。3月,两路大军在北京城下会和,城外驻守的明朝最精锐的3支军队全部投降。
起义军开始进攻北京城。崇祯帝眼看着国家保不住了,就登上了皇宫后面的煤山,他在山上往四周一望,只见到处都是火光,他赶快跑回宫里,拼命地敲钟,想召集官员们来保护自己。但等了好久,连个人影儿都没有,他才知道末日要到来了。他又回到煤山,借助寿皇亭边的一棵槐树上吊自杀。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